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哪些人去了西班牙共产运动

哪些人去了西班牙共产运动

发布时间: 2022-05-11 20:47:10

‘壹’ 哪些人参加了西班牙的战火

1933年1月10日,当革命扩展到南部城市塞维利亚。格拉纳达和赫雷斯城时,整个西班牙不断出现骚动、炸弹爆炸事件和枪战。燃起这场战火的是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者叛乱的共产党人。这股联合的力量威胁说将发动总罢工。

‘贰’ 高二历史问题

社会主义:
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也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也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欧洲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革命越来越成为可能。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隆隆炮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诞生了。苏联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也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了多国实践,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的初创阶段。

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并没有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反而陷入僵化和教条的桎梏而裹足不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势力纠集在一起,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进行经济战、政治战和文化战,终于在20世纪还剩下不到10年的时候,在国内外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挫折。这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阶段。

国际格局:
一战前:
由于1870年资本主义制度在德意志完全确立,德意志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新兴的强国,资本主义不平衡性加剧。但在政治地位方面并没有取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权利,因此在殖民地等问题方面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英德矛盾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成了欧陆的主要矛盾。
一战后:
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前: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二战后:
1)美、苏等大国根据战争期间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建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两大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雅尔塔体系相比以前的世界体系有较大的进步性,但带有一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随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利益的冲突,美、苏战时同盟破裂,随着北约、华约的相继成立,两级格局正式形成,冷战拉开帷幕,具体表现为美苏争霸。
20世界80、90年代: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两级格局及雅尔塔体系瓦解
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目前多极化表现为“一超多强”
国际格局变更原因:
总的来说,各种力量形成一定的均势,则一个国际格局确立;均势被打破,则这个格局瓦解。
目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之前国际关系的变更主要是因为战争,战争是政治经济不平衡性最激烈的体现。

后半部分完全是我根据所学的总结,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正。

附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知识归类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
1.法国
(1)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法国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6月)——“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3)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英国:宪章运动(1836年)——英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德国
(1)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德国十一月革命中柏林工人起义(1918~1919年)——推翻德意志第二帝国,基本上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失败。
4.美国
(1)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罢工(1886年)——在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
(2)一战后初期美国钢铁工人罢工。
5.俄国
(1)1905年革命——因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而引起,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革命持续到1907年,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2)俄国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1917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6.匈牙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1919年)——实现无产阶级和平夺权,但在协约国武装干涉下,最终失败。
7.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1905年)——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8.中国:五四运动中的“六三运动”(1919年6月3日)——上海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意大利:一战后工人夺取工厂运动。
(二)国际工人运动组织
1.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马、恩建立于布鲁塞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筹备建党起了重要作用。
2.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1847年底,马、恩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3.第一国际(1864~1872年)——1864年成立于伦敦,原称“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4.第二国际(1889~1914年)——1889年7月14日成立于巴黎,这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以及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发展。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瓦解。它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活动的;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马、恩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指导。(2)不同点: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
5.共产国际(1919~1943年)——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又名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三)各国工人政党及其活动
1.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演变: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年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年改名)→德国共产党(1919年底由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团”为基础建立)。
活动:①德国共产党在1918年“十一月革命”期间于巴伐利亚建立苏维埃政权;②30年代德国共产党展开反法西斯斗争;③戈林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
2.法国:法国工人党(成立于1879年)。
3.美国: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成立于1876年)。
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演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成立〕→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03年〕→俄共(布)〔1918年3月改名〕→联共(布)〔1925年改名〕。
活动:领导1905年革命;领导二月革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着成就。
5.匈牙利:匈牙利共产党,1918年11月成立,领导人库恩·贝拉。
6.西班牙:西班牙共产党,1919年成立,领导人何塞·迪亚斯。
(四)着名工人运动领袖与活动家
1.德国: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
2.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
3.匈牙利:库恩·贝拉。
(五)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1)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批判,描述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由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探索了一条走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怎样?)
(六)无产阶级政权
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中,1919年在德国南部建立,很快被新成立的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临时政府镇压。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5.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建立的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包括蒙古、朝鲜、越南、中国等。
(七)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特点
1.俄国:走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3.匈牙利: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4.二战后东欧国家
(1)获得解放的方式不同:①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主要靠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投靠法西斯的本国政府,转向同盟国,在苏军的协助下获得解放。③波兰、捷克、匈牙利:主要依靠苏军的力量把法西斯势力铲除。④民主德国:战败后,由于苏联的占领,建立人民政权。
(2)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如进行土地改革。它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体表现在:①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②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认识:①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②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全面提高埋下了隐患。
5.二战后的亚洲国家:朝鲜、越南、蒙古、中国(略)。
(八)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1.苏俄——苏联
(1)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A.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无代价征收农民多余粮食;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e.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②评价:A.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B.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列宁:新经济政策:①背景:苏联面临战争(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和天灾,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苦。工人改行而大量减少,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动。②实施:1921年,俄共“十大”据列宁建议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③内容:▲农业: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工业: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来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④结果:受到工农欢迎,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⑤评价:列宁和布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3)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个体制的特点是:①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②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认识:①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②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1)背景:自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中央情报局后,中断了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南斯拉夫处境虽然艰难,但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内容:A.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就是由工人集体代替整个社会管理生产资料。B.工矿企业由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任命的经理来管理。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即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4)问题: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起来。
3.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戈氏上台、政治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手法、改革的后果)。
2.东欧的变革
(1)变革的背景: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
(2)改革的主持者:波兰——哥穆尔卡;匈牙利——卡达尔;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
(3)改革的内容:▲波兰: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从1968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捷克: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4)改革的结果:▲波兰:未取得明显效果,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平稳,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捷克:苏共领导指责《行动纲领》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了捷克,捷克的改革由此中断。
(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相似之处:(1)时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主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的,都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
2.东欧剧变的经过
(1)第一阶段: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
(2)第二阶段:执政党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3)第三阶段: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取得政权,个别国家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3.苏联解体的经过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形成认识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线索
1.兴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产主义同建立、《共产党宣言》发表。
2.发展:六月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革命。
3.受挫:巴黎公社失败、机会主义滋生和泛滥。
4.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5.再次受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概况与阶段特征
1.19世纪上半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一般都带有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主和自发性分散性很强的特点。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说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所谓独立,是指工人阶级已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从而在主张上和行动上都是独立的,不追随别的阶级并按其所提出的口号去斗争。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工人运动已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实际上,早期的工人运动提出的那些口号和基本要求,包括普选权、劳动权、增加工资等,无一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当时工人运动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只是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促进和推动,并力争进行得更彻底些,还没有消灭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和纲领。
2.19世纪中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欧洲工人声援波兰人民反俄起义等。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不少国家的工人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斗争的自发性比以往减少,工人阶级还加强了国际团结。其中的巴黎公社革命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公社是惟一一次夺取全市政权,建立起工人政府并维持了两个月以上的工人起义。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所有主要特点,即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公社还创造了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新经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
从巴黎公社以后到20世纪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俄国由于存在大量封建残余而在1905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外,都没有发生过革命。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更注重于剥削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因而对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要求,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了。这一切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带有以往不同的特点。首先,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运动更广泛了。而且由于工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使运动更具有理论性,工人政党普遍建立起来。其次,在和平环境中,不具备革命的形势。更重要的是,随着各国自由主义改革的实行,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争取的政治权利,大部分已经得到。因此,运动多带有合法性,并以经济斗争为主。最后,随着大企业的建立日益增多,工人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组织性也大大增强。除工人政党外,各种工会组织也大量出现。这一切都带有时代的特征,是工人运动的新发展。80年代后半期,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发展的情况下,各国工人要求加强国际联系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恩格斯的大力推动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建立,它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一战后到二战爆发时期的工人运动
一战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英、法、美、日等战胜国爆发了像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日本抢米运动、意大利工农夺厂夺地运动。到了30年代工人运动又同反法西斯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变为多国的发展历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的某些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越性: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比起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和献身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精神。因此,正是他们经过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遗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从1917年3月起准备,到彼得格勒、莫斯科中心城市的胜利,再到1918年2月苏维埃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只花了一年的时间。迄今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惟有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绝不是偶然的。从物质基础看,俄国已基本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即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的作用。列宁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同时,20世纪初的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沙皇统治者与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广大群众及少数民族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以及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交织在一起,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和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1905年革命,已预示了俄国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从力量对比来看,俄国的垄断资本势力相对软弱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在彼得格勒的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从主观条件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执行了一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步进行并适时转化的正确战略,实行合法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巩固工农联盟等正确的政策。从客观条件来看,帝国主义间的战争无暇东顾,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极好的国际环境。可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巧妙结合的产物。
俄国十月革命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第三,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联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冲破了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它是在一个世界上地域辽阔的国家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转化的经验,给各国以普遍的启迪。
3.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
从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它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40年代末,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胜利。在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它以苏联为领导,以中苏同盟为核心,以各成员国之间签订一系列双边、多边协定、条约为纽带,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团结合作。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叁’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的国际纵队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纷纷志愿进入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和西班牙人民一起同法西斯分子作战。甚至连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反法西斯战士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西班牙参加战斗。国际纵队战士到西班牙后,先是按不同国籍,组成了诸如“列宁支队”、“林肯支队”、“巴黎公社百人队”和“台尔曼支队”等。后来,共组建成7支国际纵队。国际纵队战士都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在加入国际纵队时,每人都在一份誓言上签名宣誓:“我志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在整个战争期间,大约有一万多名国际纵队战士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西班牙的土地上,他们以国际主义的模范行为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正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向西班牙人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西班牙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这个战争不只是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而战。”“如果不是我们眼前有着日本敌人,我们一定要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的。”朱德总司令也在给西班牙人民的信中称:“你们在西方与德意法西斯战斗着,我们在远东与日本法西斯军阀搏斗着!你们与我们的胜利,将是国际上法西斯蒂的灭亡。”国际纵队中的一百多名中国籍战士大多数是居住在欧、美和亚洲的华侨、华工和留学生,其中多数是共产党员。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负责人谢唯进按照组织要求,先到英法动员华侨参战,然后他只身步行,跨过西法间的比利牛斯山进入西班牙。谢唯进来到西班牙后,先是做西班牙共和国军队第35师的重炮队队长,后来在国际纵队中担任炮兵纵队政委。他率领炮兵纵队参加了保卫马德里等许多重大战役,曾经两度负重伤都坚持不下火线。为了支持国际纵队中中国勇士们的战斗,1937年夏天,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特地从延安托人给在西班牙的中国勇士们带去一面红色锦旗,锦旗上绣着:“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这一百多名中国战士大多牺牲在西班牙,许多人连姓名都没留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给西班牙人民的支援,鼓舞了西班牙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决心和勇气。西班牙共产党曾经致电中共中央:“你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压迫者的斗争,就是我们自己的斗争”,“你们的英勇与团结,就是帮助着我们。”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些国际纵队战士离开西班牙,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决要求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战救护工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们才陆续回国。其中,有4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牺牲在中国土地上。国际纵队,和西班牙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并肩打击法西斯叛乱分子和武装干涉者。在战斗中,有1万多名国际纵队战士英勇牺牲在西班牙国土上。他们的光辉事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因此,西班牙内战时期,不仅表现了西班牙内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力量,也表现了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力量,它是国际间进步势力同法西斯的斗争。

‘肆’ 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把哪些人派去帮助西班牙

为了有效地帮助西班牙人民,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把一些积极的反法西斯战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亚蒂、达列姆、柯都维亚、隆哥、布克、拜姆勒、科尔、孔特鲁拉斯、施泰恩、赖谢尔、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乔皮奇、帕罗维奇、季米特洛夫、扎尔卡、盖尔、雷恩、福克斯等。

‘伍’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是怎么回事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是与反对德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联合成为人民阵线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国会选举中获胜,组成了共和国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动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划了反对共和国的军事阴谋。1936年7月17日驻扎在西属摩洛哥的部队发生叛乱,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发了叛乱。法西斯阴谋家们把大部分军队拉到了自己一方。叛军利用叛乱的突然性和共和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占领了西属摩洛哥、加那利群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并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筑了防御工事。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西班牙共产党的号召下起来保卫共和国。民军部队和忠于共和国的部队经过顽强战斗,粉碎了在马德里、巴塞罗娜、巴伦西亚、卡塔黑纳、马拉加、毕尔巴鄂以及在国内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乱的守备部队。

叛乱者处于危机之中,他们只控制了几个经济落后的省:南方的安达卢西亚和北方的加利西亚、纳瓦拉、旧卡斯蒂利亚。而国内所有大的工业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线和最重要的农业区都在共和国控制区内。然而西班牙政府没有抓紧时机彻底粉碎叛军。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强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英、法、美三国政府也对西班牙共和国采取敌视立场。他们宣布了“不干涉”西班牙内部事务的政策,而实质上是为扼杀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澜。西班牙共和国处在经济封锁之中。

叛军依靠法西斯大国的援助于1936年8月初开始沿葡萄牙边界向卡塞雷斯和巴达霍斯方向发动进攻。1936年9月中旬起马德里成了紧张争夺的目标。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远近接近地上展开的激烈战斗表明,共和国方面不仅有可能击退叛军,而且能够彻底粉碎他们。法西斯大国担心叛军遭致失败,决定公开插手西班牙的国内战争。1936年11月18日德国和意大利断绝了与共和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并且承认佛朗哥为西班牙政府首脑。在短期内调往西班牙的外国部队竟达5方多人,其中包括意大利常规军2.5万人和德国“鹰”军团编成内的近1万人。随后干涉军的力量又迅速增长。1936~1939年共有30多万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战,其中德国5万、意大利15万、葡萄牙2万、摩洛哥约9万以及其他国家的法西斯集群。战争头两年内德国和意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飞机、1150辆坦克和装甲车、2700门火炮、数十万支步枪、750万发炮弹、1.7万枚航空炸弹、7600多辆汽车和大量军需品。意大利和德国的武装干涉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军事优势转到佛朗哥分子一边。

1937年1~2月叛乱者和武装干涉者两次试图夺取马德里都没有成功。在中部战线、南部战线、特别在马德里附近,未经严格训练的民军部队在激战过程中改编为正规的人民军。这支军队不仅坚守了马德里,在哈拉马河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在瓜达拉哈拉粉碎了意大利远征军。这些胜利证明了西班牙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政策是正确的。

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联军的战争赢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支持和竭尽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个国家的4.2万名国际主义志愿者抵达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国际纵队和3个国际营。为了有效地帮助西班牙人民,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把一些积极的反法西斯战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亚蒂、达列姆、柯都维亚、隆哥、布克、拜姆勒、科尔、孔特鲁拉斯、施泰恩、赖谢尔、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乔皮奇、帕罗维奇、季米特洛夫、扎尔卡、盖尔、雷恩、福克斯等。苏联人民忠实地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站在西班牙共和国保卫者的最前列。苏联把反对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体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

仅在1936年苏联人民就募集了6160万卢布作为援助西班牙共和国的资金,而苏联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国提供了8500万美元的贷款。在近3年期间内苏联冲破法西斯强国对西班牙共和国的封锁,除了向共和国提供粮食、药品和工厂设备以外,还提供了648架飞机、407辆坦克和装甲车、1186门火炮、2万余挺机枪和近50万支步枪。大约3000名苏联志愿者——军事顾问、飞行员、坦克手、水手和其他专业人员曾在共和国军队中英勇奋战。苏联军事专家在创建正规的人民军以及准备并实施反对干涉军和叛军的最重要战役方面给共和国以巨大的帮助。

佛朗哥在马德里附近遭到反击后,根据德军总参谋部的指示把争夺的重心转向西班牙北部,以便占领与共和国分隔的重要工业区——巴斯克和阿斯图里亚斯。在战线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转入防御。1937年年中叛军和干涉军集中兵力转入进攻。有15万名士兵和军官参加了进攻,其中包括10万名意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毕尔巴鄂方向上。共和国军仅能以临时凑集的6万人的部队对抗进攻之敌,然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干涉军向未设防的城市和乡村猛烈实施密集空中突击。1937年4月26日在没有任何军事必要的情况下完全炸毁了格尔尼卡。叛军和干涉军利用无政府主义者的背叛行为而得以突破北线的防御,于6月20日夺取了毕尔巴鄂城,并由此向桑坦德,进而向希洪进攻。

为了援助阿斯图里亚斯的保卫者,共和国军指挥部更加积极地组织中部战线和东部战线的战斗行动。1937年6~9月实施了两次重大的进攻战役,一次在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萨拉戈萨东部。佛朗哥被迫从北方抽调部分兵力投入到马德里和萨拉戈萨附近的战斗。北线得到了一个月的喘息机会,但是这一机会未能适当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个月之后共和国军在阿斯图里亚斯的最后一个支撑点——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国军在东线左翼成功地实施了攻克敌之主要支撑点——特鲁埃耳的战役。为了恢复这里的态势,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断进攻马德里的准备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调往特鲁埃耳。共和国军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击支援,重新被击退到原出发地。在暂时失利的情况下,共和国某些政党的队伍中和陆军部的机关里出现了投降情绪。特别是陆军部长普里托阻挠人民军队的加强,其行动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挥部利用在特鲁埃耳取得的胜利,把主要力量调往东部战线。干涉军和叛军在埃布罗河河谷地区集中了西班牙5个军,以及意大利远征军,德国“鹰”军团,几乎全部空军和大量坦克兵团;而共和军在这个方向上作战的只有11个师,这些师在不久前的战斗中已经遭到削弱,也没有预备队。

1938年3月9日叛军部队转入进攻,突破了共和国军的防御并重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38年4月8日共和国政府进行了改组,普里托被免职,奈格林总理亲自担任军事领导。政府按照西班牙共产党的倡议,提出了内容广泛的纲领: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阵线的范围扩大到全民族统一的程度。这项纲领开辟了在西班牙恢复民主和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的道路。

共和国指挥部力图削弱法西斯的攻势,在加泰罗尼亚发动了进攻。7月25日共和国军突然强渡埃布罗河并在宽阔地段上冲破了敌人正面,夺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积登陆场。埃布罗河战役是共和国军扭转政治军事形势和使战争进程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

但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加紧镇压、欧洲许多小国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国边界的封闭,使西班牙共和国处于严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武装干涉中不仅有完全的行动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国统治集团的直接支持。叛军和干涉军获得增援后决定夺取加泰罗尼亚。他们集中了大约26个师,而共和国军方面只能以总数为17.6万人的21个师相抵抗。这些师在以前的恶战中已丧失了元气,仅装备有240辆坦克和装甲车、225门火炮和134架飞机。

1938年12月23日敌人开始在加泰罗尼亚战线发动进攻。共和国为数60万人的五个集团军均在其他战线上,在这里战斗的共和国部队得不到他们积极行动的支援,而处于困境。经过1个月的激烈战斗,共和国军于1939年1月26日放弃了巴塞罗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伤亡为代价开进到法西边界。2月9日英国巡洋舰“德文郡”号迫使梅诺卡岛的保卫者投降。

英法帝国主义者在美国的公开支持下逼迫共和国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认佛朗哥并断绝同共和国奈格林政府的外交关系。以卡萨多上校和右翼社会党人贝斯太罗为首的叛变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两国政府的指使于3月3日在卡塔黑纳发动了反对共和国的叛乱,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共和国的舰队却在海军上将布伊萨率领下离开基地,开赴宾泽特,后在那里被法国当局拘留。3月5日晚卡萨多组织了反革命政变并夺取了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们把战线让开,3月30日共和国的全部领土被法西斯军队占领。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是一系列不利的内外因素所造成的。注定西班牙人民失败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装干涉和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内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阶级和人民阵线内部团结不够牢固,结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致使无产阶级在联合政府中不能实现自己的路线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坏活动;没有尽早地组建正规军,招致战争初期丧失大片领土;过多地采取防御战略使共和国军不能予敌以强有力的突击和在军事行动中达到有利于共和国的转折;没有按照西班牙共产党的指点建立必要的军事经济。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最高峰。在这一战争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征的新型民主共和国。西班牙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流血最多的战争之一。战争期间,在军事行动、空战、轰炸和佛朗哥分子占领区的镇压中死亡的人数达100多万。这场战争中武装斗争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实施进攻配之以在战线其余地段的阵地防御。与空军和海军协同动作的步兵部队在武装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西班牙战争证明:战斗和战役的成功要靠武装力量各军兵种之间的密切协同。战争过程表明,空军的战斗能力很强,它能够在掌握制空权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况下达到可观的效果。战争的经验还表明,仅能防枪弹的轻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击下会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的支持下集中实施坦克冲击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占领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军具有重要意义,干涉者利用它封锁西班牙共和国的海岸,轰击港口和基地并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国海军主要被用于护送地中海的运输船和掩护海岸。

‘陆’ 西班牙共产党的西共过去

1975年11月20日,统治西班牙将近40年的佛朗哥终于去世。几天后,由佛朗哥一手培养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加冕成为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在西班牙民主改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可是,国王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我们大家都欠了卡里略的人情。卡里略是当时西班牙共产党的总书记。这个说法指点了所有向民主制度过渡国家的一个关键,从单一政党走向容许反对派存在的多党派民主政体的过程中,原来长期主导着政府的大党与反对派之间如何互动,有可能成为政治体制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西班牙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是由工人社会党的一个青年组织形成的激进左翼政党。直到1936年内战爆发,西班牙共产党还不是具有执政力量的大党。内战的险恶局势使得西班牙共产党迅速崛起,成为西班牙左翼政治力量中首屈一指的大党。
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西班牙共产党最出名的是一位女领袖,伊巴露丽1895年出生于西班牙北方山区巴斯克的一个贫穷矿工家庭。在风云突变的年代里,伊巴露丽以极富宣传鼓动的魅力而出名。她以“热情之花”的笔名发表文章,此后就被人称为热情之花。在西班牙内战中,她经常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她提出的口号,立即就会广为流传。在着名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她提出的口号“不让他们通过”威名赫赫。她的另一句口号“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也在左翼民众中传颂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共和国军民的士气。
内战时期的西班牙共产党,一方面主张不惜一切牺牲打赢战争,另一方面接受斯大林和第三国际的指令,卷入了各路左派力量之间的残酷清洗和自相残杀。很多人因政治原因、或者仅仅因为是中间阶层而被捕,被左派民兵组织以“兜风”的名义随意杀害。
西班牙内战以共和国政府一方的失败告终,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佛朗哥独裁时期。热情之花和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们,被迫流亡国外。佛朗哥上台后镇压左翼民众,坚决杜绝一切反对派政党。在这种极其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只有西班牙共产党仍然坚持活动。领导这些活动的,是流亡法国的西班牙共产党另一位着名领导人,这就是卡里略。
进入五十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和政治分野起了重要的变化。就在这个时候,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报告,触动了西班牙共产党领导层,他们开始反省本党内部对热情之花的个人崇拜风气。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重新估计了国内的局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年后,佛朗哥领导下的西班牙国内局势渐趋稳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更重要的是,国内新的一代成长起来了,对于新一代来说,内战的仇恨和是非,远没有皇家马德里足球队在欧洲杯比赛的战绩更值得关心。就在这次马拉松式的中央会议上,西班牙共产党提出了“民族和解”的新方针。年轻的卡里略趁此机会替代热情之花,正式执掌了西班牙共产党的实权,并且决定放弃在国内发动武装革命的策略,改变为宣传民族和解。
但西班牙共产党的这一转变,并没有在敌友两个阵营引起呼应。佛朗哥政权对共产党的取缔和镇压丝毫没有放松。 胡安·卡洛斯一世就在这样很不安也很不稳定的状态下,被佛朗哥宣布为未来的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认为,未来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怎样促成多党合作。而最困难的,是怎样让最为对立的共产党参与到和平的政治改革中来。为此,必须和共产党沟通。但是,到哪里去找共产党呢?
胡安·卡洛斯一世想起,他在1975年出席伊朗的一个庆典活动,曾经和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赛斯库有过一面之交。齐奥塞斯库在得知他是西班牙王子时,顺便告诉他说,我还认识贵国的共产党总书记卡利约。胡安·卡洛斯一世决定派一个绝对可靠的朋友,带着他的举荐信,去罗马尼亚请求齐奥塞斯库帮忙,给流亡中的西班牙共产党领袖卡里略传个话。
这位信使通过巴黎前往罗马尼亚。尽管他带着未来西班牙国王给齐奥塞斯库的介绍信,还是在一个黑暗地下室里给关了两天。此刻,胡安·卡洛斯一世在西班牙也忧心如焚,苦苦等了两个星期,音讯全无。最后,信使终于平安回来。他带的口信总算传出去了。
口信的意思大致是这样:请求齐奥塞斯库仁慈地向他的朋友卡里略传达一个信息,波旁王朝的唐·胡安·卡洛斯一世,未来的西班牙国王,打算在他登基之后,让西班牙共产党同其他政党一样获得合法地位。同时请求齐奥塞斯库,劝告卡里略信任唐·胡安·卡洛斯一世。假如卡里略顺此去做,事情将往最好方向发展。
此后没有任何回音。大约在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戴上王冠的一个月前,罗马尼亚的一位部长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求见未来的西班牙国王。这是一次秘密出访。他带来齐奥塞斯库的口信:“直到你当上国王,卡里略连个小指头都不会动一下。然后,在一段时期里(不能太长),你必须实现你的承诺,让共产党合法化。”
胡安·卡洛斯一世知道,虽然前途仍然充满凶险。卡里略总算承诺,不会在佛朗哥咽气以后,西班牙开始民主转型的当口,就把民众带上街头,发动暴力革命。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政府宣布,领袖佛朗哥逝世。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加冕以后,并不能立即开始他期望的民主转型。一方面,佛朗哥的旧人马根深蒂固力量强大。另一方面,按照现代欧洲君主制的规矩,国王只能是一个虚位君主。国王选谁来出任首相,成为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最后,国王选择了一位年仅42岁的人,这就是在西班牙民主转型过程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苏亚雷斯。国王和苏亚雷斯有一个共识:西班牙民主转型必须从允许多党政治开始,只有在多党政治下,民众才有可能参与政治民主。可是在佛朗哥留下的西班牙,开始多党政治非常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共产党。在旧体制内的保守老人们看来,共产党就像恶魔一样,是西班牙不共戴天的敌人。他们不能原谅内战期间共和国一方的暴力。马德里保卫战期间,共和国战线内以防范“第五纵队”的名义,发生过对模范监狱数千囚犯的大屠杀,这一事件的真相一直没有走出历史迷雾,而卡里略当时恰恰是共产党负责马德里治安的人。
1977年2月27日,首相苏亚雷斯和共产党总书记举行了长达八小时的马拉松密谈。苏亚雷斯提出的条件是,共产党将宣布承认西班牙君主,在共产党改变了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以后,苏亚雷斯将宣布共产党合法化。
这种改革前宽松而不确定的状态,是最有失控危险的时期,特别容易失控的是左右两边的激进分子。共产党内分裂出一个小团体,他们依然信奉暴力革命。他们绑架了两个政府官员。这种做法激怒了极端右翼分子,他们在马德里杀了五个人,其中四人是共产党的劳工律师。他们想用这种方法来激怒左翼,挑起左翼的报复,从而令和平的改革进程中途夭折。
这一次,卡里略领导的共产党,其表现令人刮目相待。卡里略呼吁所有人面对仇杀保持理智和冷静。在马德里举行的受害者葬礼上,共产党组织了一个声势极其浩大的群众集会,左派群众表现镇静,秩序良好,举行了令人震惊的沉默致哀。这令首相苏亚雷斯深为感动。
1977年4月,西班牙首相苏亚雷斯宣布,西班牙共产党合法化,将参加于6月举行的第一次大选。 在以后的几年里,西班牙民主转型在首相苏亚雷斯的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空前的经济危机和军人政变。这些危险都在多党合作对话的过程中一一安然度过。在改革的困难过程中,卡里略领导的共产党,以合作的反对党身份,配合和推动了民主进程。卡里略多次对党内外群众回顾以往的历史教训,回顾内战前和内战期间共和国政府和左派群众一方的错误,劝告人们不畏艰难,通过左右沟通,把政治改革进行下去。在民主改革面临危险的时刻,当民众对民主产生失望和怀疑的时候,卡里略在群众集会上的呼吁:“今日西班牙的民主,尽管仍然丑陋,却比已经被我们埋葬了的过去,好一千倍!”
那被埋葬的,是双方共同的过去。

‘柒’ 西班牙的历史人物

多洛雷斯·伊巴露丽,西班牙工人阶级的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着名活动家。1920年参与创立西班牙共产党,1930年任西共中央委员,1932年任西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2年接替何塞·迪亚士任西共总书记,同年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1960年起任西共主席至今。 伊巴露丽1895年12月9日出生在比斯开省加利亚泵尔镇一个矿工的家庭,少年时曾当过女仆。正象她自己说的,她是"矿工的女儿,矿工的妻子,矿工的姐妹"。20岁时,她与西斯陶船厂的工人胡里安·路易斯结了婚,并同她丈夫一起加入了索莫罗斯特罗市的社会主义组织。从这时起,她就以"西番莲"(英译是"热情的",中文译为"热情之花")的笔名为工人出版物写文章,宣传社会主义。

‘捌’ 革命烈士的故事

董存瑞 永远的丰碑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诞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着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雷锋简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和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终于死去。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为饥饿而死去。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的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后来,雷锋的母亲被地主唐四滚凌辱而自尽。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心想:“总有一天,我要报仇!”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雷锋在武汉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于一九六三年二月作诗歌颂雷锋:
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
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
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
螺丝钉不锈,历史色常新。
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姓 名: 赵一曼
学 籍: 黄埔军校六期
党 派: 中国共产党
籍 贯: 四川省宜宾
生 卒: 1905—1936
军 职: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着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抗战时期,他指挥的抗日联军与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驰骋在松花江两岸,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尚志到东北宣传抗日主张,并很快地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经过数次与日军战斗后,这支队伍创立了以珠河、宾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赵尚志创建的东北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日军逐渐将他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1934年,日军决定对他组建的抗日游击队进行“围剿”。赵尚志带领抗日游击队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日军进行作战,多次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并在冰趟子对日军进行伏击,击毙日军200多名。对于赵尚志出色的军事才能,日军慨叹道:“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随着日军对东北抗日根据地“围剿”的加剧,东北抗联逐渐陷入了困境。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受特务刘德山诱骗,率领包括刘德山在内的4名抗联战士去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当他们快到梧桐河警察分驻所时,刘德山趁赵尚志不备,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赵尚志的腹部。身受重伤的赵尚志命令一名抗联战士带走所有重要文件后,向事先埋伏好的日军进行射击,但因他失血过多,不久昏迷过去,不幸被日军俘获。日军对赵尚志进行了突击审讯,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你们离我远点,我闻你们腥!” 并怒斥伪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还有什么可问的呢。”当他听到受伤的战友痛苦呻吟时,他大声说道:“你叫就不疼了,叫也是死,你要有骨气。”赵尚志因伤势过重,不久壮烈牺牲,年仅34岁。凶残的日军把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把他的躯体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纪念赵尚志,将珠河县改为尚志县。毛泽东对赵尚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持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1926-1952)抗美援朝英雄。四川铜梁关建乡人。23岁那年 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希望能给你帮助!!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04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36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37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97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00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66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5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16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640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