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在西班牙哪里
A. 谁知道克罗拉多大峡谷的简介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一处举世闻名的自然奇观,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最大深度1740米,平均谷深1600米,总面积2724平方公里。由于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受保护的天然遗产之一。
科罗拉多大峡谷(Colorado,the Grand Canyon,Grand Canvon,Colorado Grand Canyon,Grand Canyon Colorado) 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公里。“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故有此名。 科罗拉多河的长期冲刷,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有时开山劈道,有时让路回流,在主流与支流的上游就已刻凿出黑峡谷、峡谷地、格伦峡谷,布鲁斯峡谷等19个峡谷,而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凯巴布高原时,更出现惊人之笔,形成了这个大峡谷奇观,而成为这条水系所有峡谷中的“峡谷之王”。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蜿蜒曲折,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公里至25公里之间,峡谷两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科罗拉多河在谷底汹涌向前,形成两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壮观,其雄伟的地貌,浩瀚的气魄,慑人的神态,奇突的景色,世无其匹。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有人说,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观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谷底宽度在200~29000米之间。早在5000年前,就有土着美洲印第安人在这里居住。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反映了不同的地质时期,它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颜色,魔幻般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旅游者的目光。由于人们从谷壁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
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作用(下切和剥离)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 科罗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陆台伸入科迪勒拉区的稳定地块,由于相对稳定,地表起伏变化极小,而且在前寒武纪结晶岩的基底上覆盖了厚厚的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其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颜色不同的岩石层,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 桌子山
和峭壁石柱。伴随着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多端,天然奇景蔚为壮观。 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干暖,植物稀少;北壁高于南壁,气候寒湿,林木苍翠;谷底则干热,呈一派荒漠景观。蜿蜒于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曲折幽深,整个大峡谷地段的河床比降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50的比降还很集中,这就造成了峡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腾的景观。因为如此,沿峡谷航行漂流成为引人入胜的探险活动。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据称大峡谷1869年被美国独擘炮兵少校约翰·卫斯莱·鲍威尔带领的一支探险小分队发现。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1919年,威尔逊总统将大峡谷地区辟为“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峡谷山石多为红色,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又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大峡谷以小科罗拉多河为起点,是全长2190千米的科罗拉多河强烈的侵蚀切割形成的19个主要峡谷中最长最宽最深的一个,也是最着名的一个, 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峡谷两岸都是红色的巨岩断层,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镌刻得岩层嶙峋、层峦叠嶂,夹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巨谷,卓显出无比的苍劲壮丽。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的土壤虽然大都是褐色,但当它沐浴在阳光中时,在阳光照耀下,依太阳光线的强弱,岩石的色彩则时而是深蓝色、时而是棕色、时而又是赤色,总是扑朔迷离而变幻无穷,彰显出大自然的斑斓诡密。这时的大峡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缤纷、苍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留连忘返。峡谷的色彩与结构,特别是那气势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画家都无法模拟的。 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了,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为人们认识地质变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大峡谷除去它雄伟壮观的一面,还有很多千回百转的通幽曲径;两崖壁立千仞,夹持一线青天的景色在令人惊叹之余,难免也会让你觉得前面似乎就有当关之勇夫。另外的一些由水流冲击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状千奇百态,色彩通红如火,每一处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置身其中,犹如来到仙境一般。 在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电影院里,有世界最大的银幕,诠释着大峡谷的历史和变迁。亿万年前,这里也同喜马拉雅山一样,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造山运动使它崛起。然而由于石质松软,经过数百万年湍急的科罗拉多河的冲刷,两岸岩壁被摩擦切割成今天全长近400公里、宽约20公里、平均深度1500米的世界着名大峡谷。 自1869年John.Wesley.Powell首次漂流科罗拉多大峡谷开始,100多年来无数的美国探险家追随着他的足迹在大峡谷里挑战险滩,搏击急流,在这里诠释着一种美国精神。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The Grand Canyon)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全世界许多到过此地的人为之感叹:只有闻名遐迩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才是美国真正的象征。 科罗拉多大峡谷(The Grand Canyon)总面积接近3000平方公里,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大峡谷的全貌。只有从高空俯瞰,才有可能完整地欣赏这条大地的裂缝。真正身临其境的人,只能从峡谷南缘或者北缘欣赏大峡谷的一部分。这倒是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作家约翰·缪尔1890年游历了大峡谷后写道:“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此言不虚。科罗拉多大峡谷是自然的奇迹,到了这里,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抑或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站在峡谷边缘,你会惊异这片土地怎么就被鬼斧神工地掰开在你面前,露出里面斑斓的层层断面。峭壁下的深渊深不可测,尽管有护栏围着,但是来自那深渊的魔力仍然让人胆寒,不敢正视。你会疑心自己到了地狱门口,而冥王正笑着端详下一个猎物。或者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孤单单地把整个世界抛在了身后。它带给你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慑,所谓人类的历史,时间的流逝,在这道鸿沟面前似乎也只能归于一粒沙尘。 很多人难以抵挡一探究竟的诱惑,选择骑骡子或骑马去谷底闯荡一遭。如果真的下到谷底,就会发现这里又是另一片天地。在“地狱”深处,也未必就要忍受无间的痛苦。你体验的不过是当年西部牛仔驰骋荒原的生活。美国西部片里常出现的牛仔骑马挎枪,骑马飞奔在寸草不生的红土地上的情景就是当年大峡谷地区的写照。很多西部片都还在这里取景,因为这里的西部风情最纯粹。 200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野外记者和编辑们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由于大峡谷既是最刺激最有挑战性的探险活动,又是美轮美奂的旅游享受,能够参与具有如此无与伦比的超凡脱俗魅力的活动,导致世界各地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不惜以排队等候18年以后,才能领略此番享受而引以为自豪与荣耀! 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洲北部的堪帕布高原中,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科罗拉多大峡谷,只要登高远望,就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就是科罗拉多河在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记。 大峡谷为访问者提供了无以伦比的机会从陡立丛生的悬崖边欣赏壮观的远古峡谷中狭长景色。它并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是大峡谷凭籍其超乎寻常的体表和错综复杂、色彩丰富的地面景观而驰名。从地质角度上来看,它非常有价值因为裸露在峡谷石壁上的从远古保留下来的巨大石块因其坚硬和粗犷而美丽。这些石层无声地记载了北美大陆早期地质形成发展的过程。当然,这里也是地球上关于风蚀研究所能找到的最迷人的景点。 在大峡谷中,有75种哺乳动物、5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25种鱼类和超过300种的鸟类生存。整个国家公园是许多动物的乐园。驯鹿是峡谷内最普遍的一种哺乳动物,并能普遍地从悬崖边缘观察到它们的身影。沙漠大盘羊生活在峡谷深处陡峭的绝壁上,在游人通常的游览路线中不易被发觉。体型中等或较小的山猫和山狗生活范围从绝壁边缘到河边无定所,国家公园中还有少量的山狮。小型哺乳动物包括有浣熊、海狸、花栗鼠、地鼠和一些不同种类的松鼠、兔和老鼠。两栖和爬行动物有种类繁多的蜥蜴、蛇(包括当地特有的大峡谷粉红响尾蛇)、龟类、蛙类、蟾蜍和火蜥蜴。还有成百中不同的鸟类和数不清的昆虫和节肢类动物(蜘蛛)在此处定居。
大峡谷: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侵蚀地貌
大峡谷全长约446公里,宽度从6公里到数十公里不等,最深处可达1824米,将近2公里,谷地河面海拔1740米,而谷岸最高海拔可达3000多米。 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KAIBAB高原中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无论是在南岸还是北岸,居高远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罗拉多河刻在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迹。它并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以其规模巨大的丰富多彩而着称。它令世人注目也是它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记录了北美大陆早期几乎全部地质历史。这里记录了550-250万年前古生代的岩石,在那之后的要么没有沉积,要么就已经风化了。 峡谷的形成比其岩石则晚得多(约5-6万年前)且复杂得多,主要是科河的侵蚀,降雨和冰雪融化等的流蚀作用也几乎同样重要。奇特的造型主要是由于流蚀对质地不同的岩石作用的快慢不同,峡谷丰富的色彩则是由所含的少量的各种矿物造成的,富含铁的岩石呈红或红褐色。 直至美国内战时期,大峡谷还鲜为人知。1869年,内战老兵,热爱科学和探险的JohnWesleyPowell进行第一次漂流。1880年起大峡谷地区开始发展畜牧业,到1890年,当时这里尚是高山草原,有15万头牛,25万头羊在这里放牧。但到1906年成立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时,大多数牧场主被迫改行,因为过度放牧,使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的半干旱草原变成了灌丛和荒漠,畜牧业难以为继,业渐占主导地位。至1901年,铁路修到南岸,更使之迅速发展。1919年成为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于1916年成立)。
岩拱国家公园
接近了岩拱公园位于高原上的莫博(Moab)镇。 进门后转弯上坡,第一组怪石闯到车前,随之规模浩大的一群!它们一色是红岩风化而成的,颠连不绝,赤裸通红地煽起视觉冲击力,像城堡、巨兽、阿诗玛姑娘、教堂、航帆……。这个公园是因为天然石拱集中而得名的,园内跨度1米以上的岩拱有2000多个,还到处散布着怪异的石柱、石墩群落。公路把几个景区串起来,密集的地段一弯一景,目不暇接。 顶着酷日走在巨大的岩拱旁,穿过干燥的树丛,听风声鼓荡,有种真切的踏实感。窗口区是大型岩拱集中处,几个名牌拱都在明信片上频频亮相。其中的双拱(DoubleArch)由两个漂亮的拱洞叠邻构成,从前方透视象连环套,优雅之至。游人在下面蚁动,才比照出它有那么高!数哩外的纤拱(DelicateArch)玲珑地独立岩坡,可谓名声大矣,犹他州车牌上的图象就是用的它。步行一英里去看风景线拱(LandscapeArch),它是世界最大的岩拱之一,飞跨100米,高三、四十米,顶部只有几尺薄了,随时可能坍塌。资料上写:“你见证着一个岩拱的垂暮,下次来访时它也许就不存在了。”抬头再看一眼,觉得不是夸张。岩拱的生命是由风霜雨雪在山体上造成小坑洼而开始的,接着透穿成洞,扩大,最后崩落化为尘土。新岩拱诞生,老岩拱消亡,时光就在眼前流动着。 科普知识做得生动有趣是北美自然景区的一个特点,岩拱公园也不例外。有的说明牌让游客面对某个景观,很大胆地绘形绘色,说这儿原是个山体,后来变成巨大的岩拱,自然母亲又把它夷为平地。故事配着示意图,虚线实线描出上亿年的历史,而眼前地貌的确支持着那故事。这大山厚地,竟都一层层剥蚀掉了! 岩拱公园的面积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一向有家庭公园(familypark)之名,是指交通和观景便利,适宜合家同游。公园很注重保养自然生态,不建任何商业设施,连饮食也没有。广阔的戈壁上长着寥寥山艾,也是公园的心尖肉。好莱坞曾经来借一块宝地,说投入五百匹马拍摄印地安人和联邦骑兵鏖战,被公园崩回去俩字:“没门”。其实国家公园系统囊中羞涩尽人皆知,可死脑筋的公园主任还是说:“简直没法想象让他们放五百马进来搅和!”此公的气节令人不由得对美国人刮目相看。
印第安遗址公园
B. 克罗根堡的地理位置是在哪里
在松德海峡岸边,几乎是在它最窄的地方,从古时候起就有一座砖砌的克罗根堡屹立在那儿。这座堡垒坐落在赫尔辛基市北面,这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主人公。
C. 西班牙del rocio 是哪里
西班牙民间节日充满激情,一年四季,各个地方总会有人在过节。游客不管何时到来总能体验到这种调剂日常生活的欢乐和奇异的节庆活动。 狂欢节 西班牙每年的第一个节日是每年二月举行的狂欢节,带面具的男女老少、小丑、巨人和鬼怪成了这一节日的主角。在纳瓦拉省的兰斯(Lanz)举行的狂欢节以其神话人物西里波特(Ziripot)和萨尔蒂克(Zaldico)使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的传统;卡塞雷斯省的贝拉新镇(Villanueva de la Vera)则以焚烧贝罗·巴洛(Pero-Palo)的模型庆祝这一节日。加的斯(Cadiz)狂欢节则以街头乐队的游行(charangas)体现了滑稽和讽刺的气氛;欢腾热闹的特内里费和位于大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岛的狂欢节则以其绚丽多彩和装饰精美足可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狂欢节相媲美。 焚烧模型和点发焰火是西班牙三月份的主要庆典。瓦伦西亚也要庆祝它的传统节日 —— 法雅节(falla)。它以焚烧法雅模拟人(ninots)而闻名于世,充分表现了人民的智慧、乐观和激情。 宗教节日 圣周是西班牙最突出的宗教节日,至今他还保留着不可磨灭的传统痕迹。在塞维利亚、巴亚多利德、萨莫拉、穆尔西亚和昆卡的教友会的游行和优雅的马术表演也闻名于世。 盛典和朝圣 绚丽多彩庆典和朝圣在每年春天举行。穆尔西亚的庆典和朝圣活动和塞维利亚的四月博览会举世闻名,在一周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充满民间气息;一个叫做“摩尔人和基督徒”的壮观而绚丽的节日在莱潘特地区的阿尔克伊(Alcoy)举行,特色十分突出。 在西班牙全境都有户外的朝圣和盛典活动。瓜达拉哈拉省的阿铁萨(Atienza)“马群” (Caballada) 盛典、加利西亚地区的克罗巴(La Groba)的“捕野马”(A rapa das bestas)盛典都有古老的传统,但在韦尔瓦(Huelva)省的阿尔蒙特城(Almonte)举行的圣母玛丽亚朝圣节(Rocío)更是绚丽多彩,万众欢腾。 另一重要的宗教节日是在托莱多举行的庆祝圣体节,上百的教徒们都上街游行以示庆祝。这一节日在托莱多的卡姆尼亚(Camu??as)和巴塞罗那的贝尔卡(Berga) 也同样很重要。 夏季庆典 为庆祝圣胡安之夜各地也都举办有象征意义的节日,如在索利亚省的圣佩德罗·曼里克举行的跨火节;在梅诺尔卡岛(Menorca)的修达德拉(Ciutadella)市举行的马术节等。 七月最突出的节日是在潘普洛纳(Pamplona)举行的圣费尔明节(San Fermín)。健壮的奔牛和万众奔跑的场面震动了世界。在加利西亚地区的利巴特梅(Ribarteme)举行的朝圣盛典来纪念圣玛尔塔的复活,以及在阿斯图里亚斯举办的巴盖拉婚礼节 (boda vaqueira) 都是庆祝丰收的重大节日。 阿利坎特省南部的埃尔切 (Elche) 还举办另一个闻名全国的庆典活动——“Misteri d’Elx”(埃尔切神秘剧,一种宣传宗教的戏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剧每年8月上演,再现圣母玛丽亚升天的场景。 其他重要节日和民间歌舞 每年从8月到10月,在萨拉曼卡的阿尔贝卡(La Alberca)、加的斯的贝海·德拉弗隆特拉(Vejer de la Frontera)、萨莫拉的托洛(Toro)、比斯开的翁达洛阿(Ondarroa)、洛格罗尼奥(Logro??o)和其他很多城市都举办极富特色的重大节日。 圣诞节是一年之中举行的最后一个全国性节日,各地的圣诞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展示耶稣降生模型和显圣节游行(即三王来朝节)均具有浓郁的西班牙特色。 民间歌舞表现了西班牙人民真挚的感情和伟大的智慧。几乎每个地方丰富的民间歌舞都为专业表演提供了灵感。西班牙最有名的民间舞蹈有:加利西亚地区的穆涅伊拉舞(mu??eira)、阿拉贡和瓦伦西亚地区的霍塔舞(jotas)、加泰罗尼亚地区的萨尔达纳舞(sardana)、巴斯克地区的索尔西科舞(zortziko)和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塞维利亚舞(sevillanas
满意
D. 托克罗的介绍
托克罗,足球职业运动员,与1984年8月9日出生于西班牙,场上位置为前锋,身高182cm,体重72kg。
E. 托克罗的个人简介
姓名:盖斯卡·托克罗
全名:Gaizka Toquero Pinedo
国籍:西班牙
出生地:Vitoria(西班牙)
生日:1984年8月9日
身高:182cm
体重:72kg
俱乐部:毕尔巴鄂竞技足球俱乐部
位置:前锋
号码:9
曾效力俱乐部:阿拉维斯B;莱莫纳;塞斯陶;伊巴
F. 克罗是那个国家足球员
托尼·克洛斯(Toni Kroos,1990年1月4日-)是一名德国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场。曾效力于德甲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现在效力于西甲的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中文名 托尼·克罗斯外文名 Toni Kroos别 名 TK,甜菜,小天才国 籍 德国出生地 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出生日期1990-1-4身 高 1.82米 体 重 78kg专业特点 领袖气质、视野开阔主要奖项 12-13赛季欧冠冠军
12-13赛季德甲冠军
12-13赛季德国杯冠军重要事件 2010年南非世界杯季军
2014年巴西世界杯冠军
2014年7月17日加盟皇马
G. 巴斯克地区
要求独立,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历史
1868年,一个法国矿工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名叫克罗马农的小村庄,偶然发现了一具古人类的骨架,这幅骨架的主人就是日后轰动全欧的克罗马农人1号。克罗马农人最早生活在40000年前,是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人(晚期智人)之一。克罗马农人的发现,使欧洲人发现,最早的一批现代人居然出现在了欧洲,这一发现简直让欧洲古人类学家癫狂,进化论和克罗马农人的完美结合,使欧洲人突然发现自己这个大陆竟成为了现代人类的发祥地,于是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研究克罗马农人的热潮,数十年间,在西班牙,德国,以及中欧各地发现了大量克罗马农人的遗址和遗骸。然而,所有考古发现表明,在10000年前,克罗马农人似乎突然从欧洲消失了,欧洲的古人类史突然陷入中断,这让欧洲人类学家郁闷的同时,也成了当时的一个不解之谜。
随着20世纪冰川学研究的不断发现,人们终于发现,在2.5到1.5万年,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晚期的第四纪冰川所覆盖,克罗马农人的下落终于有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些现代人,也许是为了逃避被封冻的威胁,迁徙到了温暖的中东,埃及,甚至是印度,他们成为了印欧民族的祖先, 也孕育了那里的原始文明。
然而在最早发现克罗马农人的地区——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区,晚期冰川的时候,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比利牛斯山谷,形成了几个未被封冻的孤立据点,少数克罗马农人的后裔们,得以继续生存在比利牛斯山与世隔绝的世界里,熬到了冰川期的结束,这些人被认为就是现代巴斯克人的祖先。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巴斯克人和印欧人种同属白色人种,基因相近,但却说着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事实上,巴斯克语不属于已知的任何一种可以归属的语系,完全是一种孤立语言),因为在大约6000年前的现代人类语言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们和印欧人早已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6000年前,欧洲大陆上也许只有一种人类,他们就是巴斯克人,当时冰川已经消退,作为冰川期后出现在欧洲的最早人类,巴斯克人走出了比利牛斯山脉,把自己的活动区域扩展到了西班牙北部的埃布罗河(Abro)流域和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地区。 他们是欧洲最早的主人,按照近代的国家主义理论,如果欧洲只能有一个民族有充分理由立国的话,那只能是巴斯克人。然而由于巴斯克人太依赖这块生活了数万年的比利牛斯故土,他们很少有那些历经迁徙的民族那样的进取心和扩张欲望,所以当印欧人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后,他们反而失去了掌握自己民族命运的主动权。
(注,以上克罗马农人和巴斯克人以及印欧人关系的讲述,未必得到广泛认可,仅是一种古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假设。)
作为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也许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自己的文字,(事实上,一个自给自足,热爱和平的民族,真的不需要什么劳什子的文字),因而巴斯克人自主发展的早期历史几乎不为人所知,直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比利牛斯中部山区,在那里建立了潘普洛纳城(Pamplona),终于和巴斯克人发生了接触,在普林尼和托勒密的着作中都提到了山上的巴斯克人下山和潘普洛纳的罗马人做生意的事情。此后的巴斯克人生活依然宁静,和谐,罗马人和西哥特人的到来并没有打破巴斯克地区的宁静。直到公元711年柏柏尔人从直布罗陀登陆,打破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平静。西哥特王国瞬间崩溃,+++不断北上,西哥特人的残余被挤压到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北部,原先不起眼的巴斯克地区成为了西哥特人最后的避难所,于是巴斯克地区成为了+++、西哥特人以及稍后的法兰克人争夺的焦点,巴斯克人为了维护自己本民族的独立,民族意识终于形成。778年,巴斯克人打败了查理曼大帝的入侵,巴斯克国家开始形成。到了9世纪初,巴斯克地区终于诞生了以巴斯克人为主体的潘普洛纳王国,后来成为纳瓦拉王国。虽然纳瓦拉王室大部分时候不属于巴斯克人,但纳瓦拉王国确是一个以巴斯克人为主体的国家。
公元11世纪初的桑乔三世时期,纳瓦拉曾经一度建立起了对伊比利亚半岛所有基督教国家的宗主权,但此后由于不断的联姻,弱小的纳瓦拉王室逐渐丢失了他的许多领地,从1200年起,纳瓦拉王室先后成为卡斯蒂亚和阿拉贡王室的附庸,1474年,卡斯蒂亚和阿拉贡合并,西班牙王国诞生,纳瓦拉王国夹在法西两大国之间,独立的地位岌岌可危。 1513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纠合教皇朱利叶斯二世、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入侵法国波旁王室控制下纳瓦拉,1515年,法西两国签订条约,瓜分了纳瓦拉,北部纳瓦拉和法国合并,而南部纳瓦拉与西班牙合并,巴斯克人被分隔在了两个国家,并从此失去了独立地位,再也无法立国了。
在19世纪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巴斯克人的民族主义意识终于觉醒,巴斯克人开始要求完全自治并要求重建巴斯克国家。19世纪30年代,西班牙爆发了反对伊莎贝拉二世的内战“卡洛斯战争”,巴斯克人和加泰罗尼亚人一样,支持反对者卡洛斯五世,以期卡洛斯胜利后,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民族自决,然而两次卡洛斯战争中,巴斯克人支持的卡洛斯父子均告失败,大批巴斯克人被西班牙政府已叛国者的罪名处决或被驱逐。西班牙政府取消了巴斯克地区的关税自主权,强迫巴斯克人为国家服务,比如加入西班牙政府军和缴纳沉重的国家税收,巴斯克人失去了长久以来的民族自治地位。
面对西班牙政府对巴斯克人的暴行,巴斯克民族分离运动愈加激化,巴斯克地区成立了巴斯克国家党,公开要求独立。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君主政体崩溃,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加泰罗尼亚宣布自治,而巴斯克则爆发了民族主义者的民主革命,1931年6月,巴斯克地方议会选举揭晓,在巴斯克人占多数的三个省,巴斯克民族主义政党获得了超过9成的压倒多数席位,选举结果使巴斯克地区陷入分裂,这三个巴斯克人占多数的省,宣布就自治问题举行公民投票,80%的居民赞成脱离第二共和国以及巴斯克其他地区而自治(其实就是独立),巴斯克人进而爆发武装起义,反对政府的干涉,此后共和国政府同意了巴斯克地区的自治,但这三个省拒绝接受这个自治协议,1936年夏天西班牙内战爆发,10月巴斯克人选出了自己的第一任总统,制定了国旗和国歌,并建立了巴斯克军队和巴斯克大学,宣布独立,面对叛乱军队和外国干涉军的进攻,巴斯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在佛朗哥军队的进攻以及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之下,巴斯克人抵抗了大半年时间,巴斯克城镇大部分被夷为平地,比如1937年4月26日, 巴斯克城镇格林尼卡遭受纳粹德国空军(佛朗哥的盟友)的狂轰滥炸,一日之间造成了1600多名无辜平民丧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受空军屠城的城镇,伟大画家毕加索悲愤之余,画出了那幅揭露战争暴行的震撼人心的名画《格林尼卡》(Guernica),巴斯克人民遭受的苦难震惊了世人。
1937年6月19日,巴斯克地区最大城市毕尔巴鄂陷落,巴斯克人的抵抗被镇压,大批被俘的巴斯克军人被处死,其他则被投入集中营,巴斯克流亡总统率残余的巴斯克军队进入加泰罗尼亚继续抵抗,直到39年加泰罗尼亚陷落后,逃到了法国。巴斯克政府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流亡政府,处理巴斯克难民问题,这个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
西班牙内战造成了巴斯克人惨重的损失,数以10万计的巴斯克人离开了家园流亡到了西欧各地、苏联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加泰罗尼亚陷落后,又有超过15万的巴斯克人从加泰罗尼亚流亡到了法国和美国,自古以来热爱自己土地的巴斯克人在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第一次是卡洛斯战争后,大批巴斯克人的流亡。)
佛朗哥独裁后,他致力于建立国家主义国家和社会,他极力控制境内各民族的分离倾向,他在西班牙国内推行卡斯蒂亚化,限制巴斯克人、加泰罗尼亚人和加利西亚人使用自己的语言,保留自己的文化,试图把国内四大民族合为一体。 在这一政策下,巴斯克民族主义者和复仇主义者遭受了严酷无情的清洗。 巴斯克民族主义者在对民主手段失去了信心之后,选择了暴力和恐怖。
1959年,埃塔(ETA)成立,其英文名是Basque Homeland and Freedom(“巴斯克祖国和自由”), 这个组织公开宣称他们要用暴力实现巴斯克的独立。1968年,巴斯克地区一个秘密警察负责人被杀,成为埃塔打响的第一枪,1973年,时任西班牙首相的布兰科被ETA枪杀,轰动全欧。1980, 西班牙政府同意巴斯克地区自治,但埃塔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大开杀戒,认为这是巴斯克人的投降举动,这一年ETA制造了数十起恐怖事件,造成上百人丧生,一时ETA成为欧洲大陆上的恐怖魔头。然而随着西班牙人民对埃塔滥杀行为的大规模抗议,埃塔很快纠正了自己的滥杀趋势,此后ETA 虽然宣布决不放弃武力,但他们不再使用过度的恐怖,他们制造恐怖事件爆炸事件前,均会通知当地警方,告知爆炸时间和范围,请求他们疏散人群,爆炸规模也得到了控制,以求最少杀伤平民,死于埃塔之手的人逐年下降,新千年到来之际,埃塔还曾一度宣布愿意与西班牙政府谈判,从埃塔的这些做法中,可以看出巴斯克人内心深处那种传统的非暴力的血质,因而近年来埃塔也开始得到了部分西班牙人的理解。2003年3月11日,马德里发生惊天大爆炸,西班牙阿斯纳尔政府为了混淆视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矛头指向无辜的埃塔,然而当时地球人都知道这事情是“基地”干的,阿斯纳尔这番拙劣的表演,激怒了西班牙人,三天之后的大选,他们唾弃了阿斯纳尔。 而很快埃塔也证明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清白,近年来埃塔越来越趋向于同政府合作,甚至有放弃暴力,重归民主进程的迹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至少笔者一直认为,巴斯克人不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对暴力一直相当排斥,他们从未入侵过其他民族和国家,从来没有主动挑起过战争,一个有着如此和平传统的民族最终竟被逼上梁上,不惜以恐怖和暴力来发出自己的怒吼,实在值得近代那些国家民族主义者深思。
一、 巴斯克恐怖组织ETA
埃塔(ETA)是巴斯克语中“巴斯克家园与自由”组织的首字母缩略语。
① 巴斯克地理位置与特征
巴斯克位于西班牙北部同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脉地区,是西班牙重要的工业区。巴斯克民族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它在语言和习俗上都同本地西班牙人有很大差异,几百年来西班牙政府都给予巴斯克地区以相当高的自治权利。
② 成立组织的缘由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残酷镇压了该地区的独立运动,并拒绝恢复巴斯克人的自治权。这引起了巴斯克族人中强硬的民族主义分子的强烈不满,他们成立了多个组织,发动了针对西班牙政府的一系列要求独立的暴力活动。其中1958年成立的埃塔组织近三十年是巴斯克独立运动最积极的行动者。
③ ETA主要活动内容及较具影响事件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埃塔为首的分离组织抵抗的手段越发趋向极端。除了向西班牙政府各级官员下手外,它还把矛头指向了巴斯克地方政府温和派人士,至今西班牙已有近千人在该组织制造的恐怖事件中丧生。
目前,巴斯克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拥有独立的议会、武装力量和税收制度,但埃塔及其支持者仍坚持要为巴斯克地区取得主权独立而战斗到底。据西班牙当局统计,埃塔正式成员,即曾接受暗杀训练并交纳年费的成员,只有约30人,但是该组织在巴斯克地区的年轻人中间拥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1997年7月,埃塔绑架了29岁的地区议员安吉尔•布朗哥,并要求政府释放被关押在狱的460名埃塔成员。这个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残酷地杀害了布朗哥。埃塔的恐怖行径引起了一场共有600万人参加的全民大示威,该组织在西班牙人民中获得的支持率大幅下跌。
1998年9月,埃塔宣布停火。但它对和平谈判始终没有诚意,而是利用停火阶段进行休养生息,重新武装其成员,并积极搜集资料,制定暗杀计划。西政牙政府数据显示,2000年埃塔行动人员发动了44起爆炸和暗杀事件,导致23人死亡。2001年该组织发动了43起袭击事件,造成15人死亡。2002年袭击数量下降到了20起,仅有5人死亡。
袭击人数的下降,部分要归功于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对埃塔组织的强硬政策:不谈判,不退让,不屈不挠的警察镇压。1995年,阿斯纳尔乘坐汽车时遭到了埃塔的炸弹袭击,幸运的是并没有受伤。由于他不愿意与巴斯克地区的温和领导人对话,而这些领导人控制着当地政府的运转,反对进行暴力,因而许多巴斯克人对阿斯纳尔颇有微辞。
最近两年,西班牙政府加大了打击恐怖组织的力度,埃塔的恐怖活动收敛了许多。今年2月,埃塔再度提出在西班牙西北部富庶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实施停火,但西班牙政府谴责这个建议是个陷阱,并表示将继续打击这个组织。
埃塔显然不甘心失败,仍在伺机反扑。2月29日,在西班牙昆卡省,西班牙警方逮捕了两名企图在马德里制造爆炸事件的埃塔恐怖组织成员。警方在这两名埃塔分子驾驶的两辆小货车上发现了536公斤炸药,他们计划用这些炸药在马德里进行爆炸恐怖活动。
30多年来,该组织用暗杀、绑架和爆炸等手段夺走了近千人的生命,欧盟和美国已经将“埃塔”列为恐怖组织。
西班牙民众的空前大示威与巴斯克独立运动
自上星期四西班牙市议员加力多(Garrido)为巴斯克恐怖正义者绑架后,举
国上下均为该年仅29岁的议员的安危感到深切关注。尤其当恐怖组织向政府提出
最后通谍,要求将600名巴斯克囚犯集中囚禁在巴斯克地区,否则过两天即将他杀
害后,更是引起全国民众的愤慨。据报导,数天之内各大城市上街示威、抗议的
民众竟达50万人之多。星期天早晨,头中两枪性命垂危的加力多在医院不治死亡
的消息传出后,激动的民众除继续进行示威、抗议外,还纵火烧毁了巴斯克政党
的总部。
巴斯克民族与其特点
巴斯克民族人口稀少,目前除了生活在西班牙比斯开湾以南地区的70万人,
与法国南部的10万人之外,加上移居美洲的20人,其总数不过在100万上下。以如
此稀少的人口长年支持独立运动,甚至不惜诉诸暴力,自然令人感到费解,不过
如果回顾巴斯克民族的历史,或可了解该小民族的文化特点。巴斯克民族一向是
语言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极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在语言学方面,巴斯克语可算是
一种不属印欧语系的最早欧洲语言。过去曾有语言学家就巴斯克语与高加索地区
的乔治亚语的若干共同点推测,该两民族或有某种血缘关系,但至今无法取得充
份证明。此后人类学家又发现,巴斯克民族的恒河猴血型抗原频度为25%,远较
其他欧洲民族为高。这事实进一步说明,他们的确是一个内聚力、排外性很强的
民族。公元580年,当西哥特(日耳曼)民族占领西班牙时,巴斯克民族便曾退守
山区顽强抵抗。嗣后,当北非摩尔人与法兰克人(日耳曼)入侵西班牙时,也始
终无法使他们屈服。十八世纪,继法国、西班牙先后成立了民族国家后,形式上
虽统治着巴斯克地区,实际上却必须给他们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及至三十年代末
法朗哥将军统治西班牙之后,尽管以最血腥的方式镇压巴斯克独立运动,其活动
不但没有中断,甚至还于1973年刺杀了法朗哥所中意的接班人(海军总司令),
由是加速了独裁政治的终结。1980年代初期,西班牙迈上民主轨道后不久,便正
式赋予巴斯克自治地位。巴斯克独立运动的激进分子对社会民主政府的让步并不
领情,继续尝试通过暴力手段达到独立目的,开明分子则逐步与其疏远。
巴斯克独立运动以及恐怖事件曾于七十年代初期达到高潮,然而一系列的暴
力、爆炸事件难免伤及无辜,先后造成了800民众的无谓牺牲,于是乎巴斯克人民
逐步由同情态度转而群起反对。近年来,欧洲区域整合运动迅速发展,无形中化
解了许多历史上造成的民族矛盾与纠纷,因此即便巴斯克人民具有悠久的争取自
由、因此即便巴斯克人民具有悠久的争取自由、独立传统,当前的激进分子人数
已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水平。这次暴力事件将会给巴斯克独立运动宣判死刑。
原载《联合早报》97。7。10
H. 哪位高人介绍一下西班牙的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很着急。
看维基网络
早期历史
人类在欧洲居住的最早记录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尔卡山发现的,这里出土的化石大约来自于120万年期。[2]现代人种中的克罗马农人在3万5000年前开始从比利牛斯山脉北部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上人类居留地最明显的标志是阿尔塔米拉洞窟的着名岩画,这批岩画完成于公元前15世纪,并认为是岩画艺术的杰出代表。[3]此外,在阿尔梅里亚地区的Los Millares和穆尔西亚的El Argar得到的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就已经有较为发达的文明存在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东部。
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扬帆而来的腓尼基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来,并建立了商业据点。大约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苏斯(Tartessos)的地方建立了商业据点加的斯。公元前9世纪,第一批希腊殖民地,如恩波里翁(Emporion),在伊比利亚半岛东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腊人以埃布罗河(Iber,西班牙名为Ebro)为这片地区取名伊比利亚(Iberia)。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人抵达伊比利亚半岛,最初与希腊人,不久之后又与初来乍到的罗马人争夺西地中海的控制权。他们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纳(新迦太基)。[4]
罗马人在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时遇见的土着居民是伊比利亚人,他们居住在从半岛西南部到半岛东北部的一带地区;而凯尔特人则大多居住在半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岛内陆地区,两个种族相互接触,产生了一种混合的、别具特色的文化,拥有这种文化的居民被称为凯尔特伊比利亚人。[2]公元前181年至133年,在强大的罗马共和国军团和近西班牙的凯尔特伊比利亚人部落间发生了战争,被称为凯尔特伊比利亚战争(或被称为西班牙战争)。[5][6]
I. 谁有斯坦利.克罗的一些人生介绍
斯坦利·克罗 英文名:Stanley Kroll
斯坦利·克罗(Stanley Kroll)是美国着名的期货专家,1960年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他在华尔街的33年之中,一直在期货市场上从事商品期货交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商品期货暴涨行情中,用1.8万美元获利100万美元。岁月流逝,财富积累,斯坦利·克罗带着他在华尔街聚集的几百万美元,远离这一充满竞争的市场,漫游世界,独享人生。5年的游历中,斯坦利·克罗潜心研究经济理论及金融、投资理论,并先后出版了5本专着,其中最着名的是《克罗谈投资策略》。
1981年之后他重返华尔街,并逐渐把目光移向亚洲,因为他相信21世纪将是亚洲的金融世纪。20世纪90年代他来到了香港投资公司,1998年到北京担任投资顾问。他认为亚洲的交易者具有成功的潜质,很有进取心,充满勇气,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交易者。然而他们也有需要克服的缺点:当市场反转时仍倾向于固执头寸,不肯止损。
如今的市场与克罗的盛年时期有所不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逐渐成熟;计算机交易系统被广泛应用;市场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克罗宝刀不老,仍不断汲取新经验、新技术,努力使自己跟上市场的步伐,开始了他交易生涯的崭新阶段。
他对期货投资的成功经验首先强调的就是:期货市场就像在非洲的原始森林,最重要的是求生存。判断趋势错误时就立即砍仓出场。风险控制和约束才是期货投资成功的关键。参加期货交易的朋友必须时刻牢记:市场永远是对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市场哲学或者投资策略,都应该有控制风险的工具或者理念。他这种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工具或理念被人们称为墨菲法则。墨菲法则的核心意思则是:当你担心事情会朝着对你不利的方向发生时,结果往往很可能比你担心的还要糟糕。
克罗最着名的一句话:只有时刻惦记着损失,利润才可以照顾好他自己!克罗的这种理念在执行中主要依靠技术方法。他的座右铭就是:KISS(Keep It Simple,Stupid)—— 追求简洁。
投资策略及理论:赢利时是长线,亏损时就是短线。他应用技术操作的手段很多但十分简单,有时候简单到只用一根均线。
具体做法:追求长线趋势的投资,涨势买进跌势卖出。
对投资工具的看法:重阅长期图表(周、月)非常有用。对长期趋势的观察使克罗对市场活动有了一个更平衡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