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怎么自学西班牙语
‘壹’ 杨绛从法语还是西语翻译堂吉诃德的
是从西语翻译《堂吉诃德》的。因为《堂吉诃德》原本是西语,所以杨绛先生为了更加忠于原着,自学了西班牙语进行翻译。
相关知识延伸:
杨绛先生翻译《堂吉诃德》的故事
在1957年,当时国家计划翻译出版“三套丛书”(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着丛书》),成立了“三套丛书编委会”,《堂吉诃德》被列为《外国文学名着丛书》选题之一,“编委会”的负责人、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同志因读过杨绛先生译的法国文学名着《吉尔·布拉斯》,对其译笔大为赞赏,于是就决定请杨绛先生重译《堂吉诃德》,并告诉杨绛由她自己决定从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杨绛先生一直是研究西洋小说的,这次翻译和研究《堂吉诃德》,是研究所安排给她的科研项目。先生找了《堂吉诃德》三个英译本和两个法译本进行比较和研究,发现这几个译本各有所长和不足,很难确定用哪一个更好。为了更为忠实地译介这部世界文学名着,她毅然决定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已经精通英文和法文的杨绛先生,此时又开始下苦功夫自学西班牙语。她学习西班牙语,目的只是为了翻译,她认为她没有必要学习口语。她是一个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不是口译者,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杨绛从60年代就开始着手翻译,“文革”中尽管译事几度中断,但她自学西班牙语却始终坚持不辍。将近20年后的1977年5月,她将《堂吉诃德》全书译稿交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这是国内第一个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的中译本。
《堂吉诃德》简介:
《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
小说的情节非常奇持: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他有—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于是发生奇想,为了增进自己的声名利谋求公众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把书中见到的都实行起来,去解救苦难,去亲历危险,去建立功业。他于是结马起了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找出矛和盾,把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身为骑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在客店里,他把店主认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后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个富农拷打—个小牧童,是因为牧童放羊时丢了羊,堂吉诃德见状不平,他不仅叫富农放了牧童,还叫富农把欠下的九个月的工资照致发给放羊的孩子。那个财主叫郝屠多,当时虽然答应下来了,可是当吉何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绑起来打了一顿,他的仗义毫无结果。后来,他回家来了,约见了他的邻居———个老实的农民桑丘·播萨,约请其为侍从,答应将来叫他做海岛总督。于是怀着梦想的桑丘,骑着小毛驴,作为侍从与他一起“建功立业”去了。在两次外出游侠冒险中,闹了无数的笑话,傻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囊当作巨人的头颅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奋,最后是同村的加尔拉斯果学士,装做—个骑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隐居一年,堂吉诃德这才履行诺言,回到了家。之后又外出冒险游侠,以善良愿望做了许多荒诞之事。最后在垂危中理智醒来,发现过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条遗嘱,一是过去付给桑丘的一笔钱,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给他用,因为这个人心地纯良,做事忠实;二是遗产全部归甥女,但如果嫁人时,那个人要读过骑士文学,就不要嫁给这样的人,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做宣传费用;三是向以他为题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写出了这部荒唐的书,自己为此有良心负担。最后,这位骑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贰’ 杨绛是不是在四十岁左右为了翻译书而学习西班牙语
为翻译《唐吉诃德》 60岁开始学西班牙文
1957年,杨绛接到翻译《唐吉诃德》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五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着。于是,近六旬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文。1961年才着手翻译。1978年人文社出版。这个译本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68次,售出98万套。
‘叁’ 杨绛的身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3)杨绛怎么自学西班牙语扩展阅读: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肆’ 杨绛的资料
杨绛
作家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杨绛:(当年)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这便是钱瑗的出生。
当初怀孕时,杨绛以为可不必理睬,但后来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钟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她:“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钟书曾说不要儿子,要女儿——只要一个,像杨绛的。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后来的女儿钱瑗真的像钟书,不过,是后话。
【杨绛: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记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我重译《堂·吉诃德》的任务。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实际上,杨绛先生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钱钟书先生自不必说;杨绛也很独立,她的戏剧、翻译、小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儿钱瑗是一门学科(英文文体学)的创立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撑,相守相助。学者的身份之外,杨绛先生是妻子、是母亲,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先生写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当时钱钟书正在写后来影响颇大的《谈艺录》),钱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可挣一些钱贴补家用。杨绛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整部小说的艺术品位形成,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与杨绛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杨绛: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二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钟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有九名学生获得奖励。随着《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
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此时此刻,《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杨绛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2个年头!
她真的老了,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已经闭门谢客。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过去,她总会温和地聊几句,然后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让人不好意思再打扰。我想,我们真的不必再打扰,只是静静地读一读她和钱钟书的书,真的,这就足够了。《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先生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他们性格各异,志趣相投,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杨绛现在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却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钱钟书语),爱女之心,爱夫之切,高尚人格,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224.htm
‘伍’ 杨绛的简介
杨绛的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5)杨绛怎么自学西班牙语扩展阅读
杨绛主要着作译作
散文类:《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洗澡》;
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我们仨》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关于小说》
‘陆’ 你觉得杨绛先生哪些方面最值得学习为什么
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勇于直面困难,勇于直面挑战,而不是轻易的放弃,这种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柒’ 杨绛是女的,为何称为杨先生
先生是一种性别的称呼,所有的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就像所有的女性都可以被称为女士一样。先生的字面意思理解在古代是指的老师,是一种尊称。在文坛被称为先生,是一种尊称,与性别无关。
先生这个词,不仅仅是造诣上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亲切、低调、正直、谦逊等等让人在成名之后难能可贵的的品性。称杨绛为先生,是一种对她的文学成就的瞻仰和认可,在那个时代有特殊贡献和成就的女性才能被称为先生,无关乎性别,更是对她的品性的赞赏。
(7)杨绛怎么自学西班牙语扩展阅读: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着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去世了。有人感叹,她与丈夫、女儿“我们仨”终于得以在天上团圆。对于这位受人尊敬的学者,她不仅在成名之后在文学、翻译领域多有贡献,在幼年、求学时期即已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
1911年,杨绛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杨荫杭是江浙闻名的大律师。从小她嗜书成命,中英文书都拿来看。幼年时期,杨绛的生活不算十分安定,在十来年的时间内先后随家迁居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虽然频频搬家,时局也颇为动荡,但这并没有太影响到杨绛的学业。1924年,她在振华女校上学,次年即跳一级,杨绛回忆,学校是六年制,初、高中各三年,“校长王季玉先生向我说明:我是五年修毕六年功课,因为我太不用功”。
1932年,杨绛决计投考清华研究院外语系,并在钱锺书指点下补习外文系功课。在得到“需考三门外语的消息后”,多年自习法语的杨绛又开始自习德语,三个月后,虽然有些勉强,但已经可以读原版《茵梦湖》。
在东吴大学读书,杨绛拿到了金钥匙奖;在清华大学读书,她又拿到了清华优秀生奖:每月奖学金20元,学期开始之月为30元。而当时女生饭堂包饭每月不过7元。在年近五旬的时候,她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又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每日坚持,至1962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
学业有成,杨绛与钱锺书的美满婚姻也一直受人称道,她将第一次见到钱锺书的情形记录了下来。那时,杨绛和学友孙君一起去清华大学访友,先找到了女生宿舍“古月堂”。
之后,杨绛便在古月堂门口第一次见到了钱锺书——正是孙君的表兄。她写道:“偶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一次见面,因为我和他相见之前,从没和任何人谈过恋爱”。
‘捌’ 钱钟书和杨绛是怎样结识的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玖’ 西班牙语怎么自学
1、 熟悉字母,掌握发音规则
西班牙语共有27个字母,除了26个和英语相同的字母,另多一个极富特色的“ñ”。西班牙语是“拼音文字”,掌握字母发音后就能一步到位直接拼读单词,轻松地朗读文章,靠听拼写出单词。
2、 学习西语语法,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和规则
动词变位是西语的一大特色。千万不要被不同时态的变位给吓倒,大多数西语动词以“ar、er、ir”结尾,这些动词的变位是规则,其余的不规则动词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心去记,多用多练,就能掌握。
动词变位唯一的秘诀就是多记,只要下了功夫,就不成问题。学习时态要靠理解和记忆,通过练习上下文的语境,了解叙述者的说话背景,关注关键词汇,多记多练,循序渐进。
3、 多听、多读、多背、多练
学习西班牙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多听听力材料、多读文段、多背词汇和变位、多开口说话、多造句练习,坚持长时间的积累,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将知识点熟记于心,才能做到孰能生巧,顺利地开口交流。
(9)杨绛怎么自学西班牙语扩展阅读
西班牙文的读写一致,每个字母的读音相对是固定的。西班牙文的名词和形容词分为阳性和阴性。通常以-o结尾的名词或形容词为阳性,以-a结尾的名词或形容词为阴性。
数: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复数两种形式。通常为在词根后面加-s或-es。句子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的性、数要一致。
动词:西班牙文的动词体系复杂,有很多不同的时态。在不同的时态中根据不同的动词和人称有不同的变位方式。通常西班牙语的动词分为三类:以-ar结尾的动词、以-er结尾的动词和以-ir结尾的动词。
‘拾’ 杨绛先生生平及主要成就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10)杨绛怎么自学西班牙语扩展阅读:
杨绛先生经历过三反,五反,鸣放,反右,四清,十年文革;下过干校,住过窝棚,扫过厕所,剃过阴阳头,戴过高帽子,游过街,出过丑,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她总能处乱不惊,安然度过。悲伤或是欢喜,逆境或是顺境,在杨绛的笔下终究都沉定为一种恬静与淡然。
1937年,唯一的女儿“阿圆”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除了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更是叠加了带孩子。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依旧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十年文革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杨绛不仅辅佐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自己也自学西班牙语,历尽周折,完成了译着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这套译本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