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什么时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其实是一个组织。
[编辑本段]组织简介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必需在人的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 属联合国专门机构,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编辑本段]成立时间
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通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法》。1946年11月4日在巴黎宣告正式成立。简称“教科文组织”。
[编辑本段]宗旨
“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促进各国间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编辑本段]成员
截至2007年3月共有192个会员国和6个准会员(对其国际关系不自行承担责任的领土或领土群)。
[编辑本段]总部
法国巴黎
地址: 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SP, France
电话: (33-1) 45.68.10.00
网址:见扩展阅读
[编辑本段]概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主要机构有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教科文组织大会 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是主要的决策制定机构。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决定教科文组织的政策和主要工作路线。大会实行一国一票制度,对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和经费进行表决。根据执行委员会的推荐,大会每四年任命一位新的总干事。
执行局为大会闭幕期间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由58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保证大会决议的实施,同时也负责大会的准备工作,并对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和经费进行审查。中国自1972年恢复在教科文组织的合法席位以来一直是执行局委员。
秘书处负责执行日常工作,由执行局建议,经大会任命总干事领导秘书处的工作。秘书处由总干事和工作人员组成。总干事是教科文组织的行政首领,为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正确行动提出建议,并起草两年一度的项目和经费预案。秘书处工作人员负责实施已被批准的项目。秘书处共有来自约160个国家的2145名工作人员(2003年4月)。由于实施了新的分权政策,目前有640多名工作人员在教科文组织位于世界各地的53个分部工作。
1946年起,教科文组织历任总干事:(每4年选1次。)
Julian Huxley,英国 (1946-1948)
Jaime Torres Bodet,墨西哥 (1948-1952)
John W. Taylor,美国 (1952-1953)
Luther Evans,美国 (1953-1958)
Vittorino Veronese,意大利 (1958-1961)
Rene Maheu,法国 (1961-1974)
Amadou-Mahtar M’Bow,塞内加尔 (1974-1987)
Federico Mayor,西班牙 (1987-1999)
1999年,松浦晃一郎始任第18任总干事,日本籍,1999年被选为总干事。68岁,原日本驻法国、安道尔和吉布提大使。第1个亚洲人担任总干事。
截至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成员国188个。主要出版物有《教科文组织信使》(月刊),中、英、法、西、阿、俄等27种文本;《教育展望》(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科学与社会的影响》(季刊),英、法、西、俄、阿文;《自然与资源》(季刊),英、法、西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版权公报》(季刊),中、英、法、西、俄文;《博物馆》(季刊),中、英、法、西文。
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下属唯一一个在其190个成员国和6个准成员国中建立起“全国委员会”系统的机构。各国委员会是该国社会与教科文组织之间的重要纽带,为教科文组织的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帮助实施很多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倡议,如培训项目、研究、提高公众意识的运动、与媒体的联系等。各国全委会还与私人机构发展新的合作,以获得宝贵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国之一。1971年恢复合法地位。1972年恢复在该组织的活动。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11月4日,中国继续当选为执行局委员。中国自1972年10月恢复在该组织的活动,首次出席大会即当选为执行局委员,此后中国一直连任这一职务。2005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3届执行局第一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主任章新胜当选为该组织执行局主席。在2009年10月14日下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再次以高票当选执行局委员,任期四年。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将担任中国的执委代表。
教科文组织两年一次的固定财政预算来自其成员国交纳的会费。2004和2005年度固定财政预算为6亿1千万美元。另外,教科文组织还受益于大量的预算外经费,来加强其项目的实施并发展对外活动。2002年度,预算外经费达到了约3亿6千万美元。(我国1400万/2年)
该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为实现此宗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了五大职能:
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 、文化和传播。
2)知识的发展 、传播与交流 :主要依靠研究 、培训和教学 。
3)制订准则:起草和通过国际文件和法律建议。
4)知识和技术:以" 技术合作"的形式提供给会员国制订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
5)专门化信息的交流。
教科文组织重大事件表
*1945年11月16 日: 37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签署了教科文组织宪章,在经过20个签约国的批准认可后,于1946年11月4日生效。
*1948年:教科文组织建议其成员国全面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
*1952年:教科文组织召开政府间会议,通过了《世界版权公约》。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该《公约》将版权保护扩展到无数个当时仍没有加入1886年《伯尔尼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公约》的国家。
*1956年:南非共和国退出教科文组织,声称教科文组织的某些出版物“干涉”了南非的“种族问题”。1994年曼德拉统治期间,南非重新加入教科文组织。
*1958年:由美国设计师Marcel Breuer,意大利设计师Pier-Luigi Nervi和法国设计师Bernard Zehrfuss设计的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在巴黎落成。
*1960年:在埃及发起努比亚运动,移建Abu Simbel庙,以防止其在阿斯旺水坝建成后被尼罗河浸湿。在历时20年的努比亚运动中,共有22座纪念碑和建筑群被移建。这是一系列运动中最早和最大规模的一次。其他运动还包括:巴基斯坦的Moenjodaro,摩洛哥的Fez,尼泊尔的Kathman,印度尼西亚的Borobur和希腊的Acropolis运动。
*1968年: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召开了旨在协调环境与发展问题(现在称“可持续发展”)的
*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1978年第一批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84年: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声称在管理和其他一些问题上与教科文组织有分歧。英国和新加坡在1985年也退出,教科文组织的经费大幅下降[1]。
*1990年: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会议”发起了为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基础教育的全球运动。十年后在塞内加尔达卡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上,各国政府承诺在2015年前实现全民基础教育。
*1997年:英国返回教科文组织。
*1998年:1997年由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人类基因图谱与人权国际宣言》由联合国签署认可。
*1999年: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实行改革,对教科文组织的人员与活动进行重组和分权。
*2001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2年:美国宣布其决定重返教科文组织。
[编辑本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本情况介绍
:
(1)秘书处由1514名国际公务员、专业人员和一般事物人员组成,近 645人在本组织位于世界各地的73个总部外办事处任职。
(2)189个会员国已成立全国委员会,由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各界代表组成。
(3)588个非政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保持“正式”关系,约 1200个非政府组织与本组织开展不定期的合作。
(4)5700所联系学校帮助年轻人树立宽容和加强国际了解的思想。这是一个国际间项目(ASP net),195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其宗旨是动员全世界各学校加强教育在促进和平文化、忍让和国家间理解中的作用。
(5)6670个教科文组织俱乐部、协会和中心在基层宣传教科文组织的理想和行动。
(6)173个会员国在巴黎设有驻本组织的常驻代表团。
(7)现任总干事为日本人松浦晃一郎,于1999年当选,任期六年。他于2005年再次当选。
B. 西班牙为什么不是联合国成员国
楼主信息似乎有误,西班牙是1955.12.14加入联合国的,是成员国之一!
C. 世界各国加入联合国的时间都是什么时间
一下图片标明了世界各国加入联合国的时间:
(3)西班牙什么时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扩展阅读: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发展起来,也因此有很多国家想要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想要加入联合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那么加入联合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首先联合国主要以五大战胜国组建而成,分别都是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这五个国家。并且他们都是二战的战胜国,也就是说在二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白了,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非常大贡献的几个国家。
其次,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必须要有一定的潜力,比如中国。在联合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国各方面的条件根本不满足于加入联合国,但全世界各国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事实证明,人们的观点和想法都是非常正确的。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当然这也是三个条件中必不可少的硬要条件,毕竟联合国的成立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对于一个创始国来说,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哪一年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是联合国(UN)旗下专门机构之一,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1945年11月1日-16日,战争刚刚结束,根据盟国教育部长会议的提议,在伦敦举行了旨在成立一个教育及文化组织的联合国会议(ECO/CONF)。约四十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饱经战争苦难的两个国家 ——法国和联合王国的推动下,会议代表决定成立一个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为宗旨的组织。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个新的组织应建立“人类智力上和道义上的团结”,从而防止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会议结束时,三十七个国家签署了《组织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从此诞生。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丰特努瓦广场Place de Fontenoy, Paris,France。其宗旨是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利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巴勒斯坦,成为第195个成员国。北京时间2013年11月5日22时30分,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作为大会唯一候选人正式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中国代表首次当选“掌门人”。
E. 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发展历程
1973年坦佩雷研讨会
1973年坦佩雷研讨会召开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70年汉科会议。在汉科会议上,与会者决定对国际电视节目的流向进行调查。诺顿斯登与瓦瑞斯(Tapio Varis)承担了这个调查项目,并在1972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赞助还包括召开一次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的国际会议,这就是1973年5月的坦佩雷研讨会。
在这次研究之前,研究媒介信息流通的课题主要集中于报纸,在研究方法上多使用内容分析技术。诺顿斯登的研究则以多个国家电视节目的流通情况为研究对象,并且使用问卷调查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如果没有坦佩雷研讨会的推动,那么诺顿斯登等人的调查结果很可能跟以前很多信息流通研究一样,被埋没在学术故纸堆中。坦佩雷研讨会汇聚了政界、业界、学界的声音,是个思想交锋的地方。参加会议的,不仅仅有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麦兹、席勒、诺顿斯登、戈尔丁(Peter Golding)、以及古柏克(Thomas Guback),还有传统行政学派取向的研究者卡茨(Elihu Katz)。
诺顿斯登调查报告的题目是《电视交通——单行道?》,他与瓦瑞斯在调查中证实,报告标题中的问号可以变为叹号,也就是说,“单行道”的现象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触目惊心。在对世界上近50个国家进行调查之后,他们在总结中认为,电视节目的交通是个单行道,主要是从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流向东欧以及亚非拉国家的。调查报告提供了国际信息流通不平衡的关键论据,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流通”与“通道”研究。
政治上左倾的芬兰总统盖古宁(Urho Kekkonen)出席了坦佩雷研讨会,他的演讲极大地增添了这次会议的分量。盖古宁首先在演讲中引述了人权宣言第19条,重申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然后转向对西方言论自由概念的批判。盖古宁通过这次演讲为即将召开的传播政策会议造势,支持公共报业与公共广播电视的政策。
正是在坦佩雷会议上,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开始酝酿。会议最后的总结提出建议:“应该提倡信息在各国之间更加平衡地流通,在这种流通中,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与责任决定本国的文化前途”。这实际上向美国提倡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则”提出了挑战。对不结盟国家后来提出新秩序口号最有启发意义的,恐怕是这次会议提出的另一条建议——“应该采取措施,改变当前信息流通在资源与方向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现象……”。[vi]后来在不结盟国家发动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的会议上,使用了几乎同样的措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这些研究与讨论的成果。后来,《电视交通——单行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研究报告中成为最畅销的一本。本来席勒曾预言没有人敢将这些内容印发出来,当报告最终出版时,他告诉诺顿斯登:“这可以当作你一生的最高成就了,即使你以后什么事情都不做!”[vii]事实上,这确实是诺顿斯登影响最大的学术贡献。
1976年不结盟组织突尼斯信息研讨会
1976年3月,不结盟运动国家在突尼斯召开信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来自西方的传播批判学者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建立了联系。不结盟运动国家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1973年9月,不结盟运动国家第四次峰会在阿尔及尔召开,这次会议认为“帝国主义的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还体现在文化与社会领域”,因此号召成员国“在大众传播领域开展一致行动”。
学术力量与政治力量在突尼斯信息研讨会上结合起来。在会议召开之前,诺顿斯登将坦佩雷研讨会相关文件(库克宁的演讲与席勒的论文等)递交突尼斯信息研讨会的东道国,用于主题演讲稿的起草。国际信息新秩序的提法(后来统一称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便诞生于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启动了保护国家文化、克服世界信息流通不平衡的项目,要求“摆脱信息殖民化,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ix]几个月后,从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会议开始,这个议题正式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更加多边的论坛。
在经历了意识形态、政治、冷战、媒体报道等各种因素的挤压过滤之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最终留给后人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
(1)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众媒介宣言》[x]
(2)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递交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3)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并延续至今的传播发展国际项目
(4)1989年至今为总结新秩序失败教训而举行的十几次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 1978年《大众媒介宣言》
《大众媒介宣言》的完整名称叫做“有关大众媒介为加强和平与国际共识、为促进人权、以及为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与战争煽动而作贡献的基本原则宣言”。从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次全体会议提议,到1978年第20次全体会议通过《大众媒介宣言》,一共经历了八年的时间,并经历了激烈的论争。
197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会议在内罗毕召开。不结盟运动国家涉及信息流通、媒介自由的新秩序运动成为主要议题。诺顿斯登以三种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芬兰代表团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国际记者协会主席与发言人。争论主要在于媒介的自由与责任,焦点是拟发宣言的第一条与第五条。第一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大众媒介为促进信息自由与平衡流通作贡献”;第五条认为,“对于战争、暴力、种族隔离与其它形式煽动国家、种族、宗教仇恨的罪恶行为,大众媒介有责任避免提供任何形式的辩护与支持”。[xi]欧美一些国家认为,涉及媒介责任的词句为政府干涉媒介自由提供了借口。由于意见无法统一,会议最后决定教科文组织重新修订宣言内容,两年之后再在下一届全体会议上进行表决。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国际信息流通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是后来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在回顾1976年这次会议时,诺顿斯登认为,由于不结盟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默契的联盟,才导致西方国家在会议召开时处于被动地位。西方国家推迟表决,实际上是一种拖延时间的战术。利用这段时间,西方国家主要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歪曲各国关于新秩序的争议:将其定义为媒介自由与政府审查之间的矛盾,由此在西方制造反对新秩序运动的民意基础。其次,推销“信息领域的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支援不结盟国家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来收买这些国家的选票。
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
198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次全体会议上,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提交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项报告再次提及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被拿来表决。这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这份报告的完整性,使之成为国际传播史上的重要文本。此后,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低调处理有关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问题,但是美国仍然表示不满,并于1984年年底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撒切尔政府也随之退出。美国和英国的退出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经费。 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新秩序运动失败的标志之一。1987年,西班牙人梅耶(Federico Mayor)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并重新宣扬信息自由流通,这是新秩序失败的另一个标志。从新秩序运动的失败当中,诺顿斯登等批判学者得出的主要教训是需要发动草根力量。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就是延续火种与积蓄力量的媒介民主化运动。从1989年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召开的第一次会谈,到1998年在约旦首都安曼召开的第十次会谈,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逐渐演化为促进传播权利的国际公民社会组织。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第一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公民社会力量在此次会议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发表了《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公民社会宣言》。诺顿斯登代表学界在这次峰会上做了总结历史教训的主题发言。在2005年第二届突尼斯会议上,他主持了学界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讨论。
F. 联合国开始时有几个国家
联合国最初有五个国家:
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Dumbarton Oaks Conference)后,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三藩市)成立。但是第一次会员国大会直到1946年1月10日才举行,当时有51个国家出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国际联盟,通常可以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联合国对所有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开放。到2003年9月为止,联合国共有191个成员国。
建立联合国的想法是在1943年由战时同盟国在莫斯科和德黑兰的会议中精确声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建议使用“联合国”的名称,并在1942年1月1日在联合国宣言中正式使用。在二战中,盟国使用“联合国”代指它们的盟友。从1944年8月到10月,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国的代表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达成了协议。这些和稍后的谈话勾勒了这个组织的轮廓、会员资格、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方式以及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这些提议在全球的国家政府和公民间都进行了讨论。
1945年4月25日,在圣弗朗西斯科,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除了政府组织外,一系列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国际狮子会(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都被邀请来参与《联合国宪章》的起草。两个月后的6月26日,50个国家代表出席签署了《联合国宪章》。没有出席的波兰,因为她是最初的签字国,加上她后,最初签署国一共有51个。1945年10月24日,当五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员国(中国、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以及其它46个签字国的大多数成员国批准了《联合国宪章》后,联合国作为实体组织正式成立。
联合国总部大厦外观
美国参议院于1945年7月28日,以89对2票通过确认联合国宪章。在1945年12月,参议院和众议院一致要求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1949年,美国的提议被采纳,并于1950年,联合国总部大楼在美国的纽约市完工。总部使用了来自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八百五十万美元捐款。总部于1951年1月9日开始运作。现在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国际区域,并通过和美国的特殊协议赢得了一些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但是总的来说,纽约市、纽约州及美国的法律仍然适用。
20世纪60年代,会员大会和秘书处建筑在纽约建立,但是还有一些主要的机构位于瑞士的日内瓦和其它地方。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裁军与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但是在宪章签署后仅几个星期,核武器就被开发出来,从而改变了旧有的裁军与军控概念。事实上,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1946年1月24日召开)所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是有关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联合国创立了多个论坛专门讨论有关多边裁军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论坛包括了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以及联合国裁军委员会。议事日程包括了考虑禁止核试验所可能带来的好处、减少核武器以及常规武器、无核区、减少军费开支以及加强国际安全。
裁军会议是国际社会为多边谈判军控与裁军协议的唯一论坛。裁军会议目前有66个成员国,包括五个主要核大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以及美国)。虽然裁军会议并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机构,联合国秘书长向裁军会议派出私人代表,这名代表是裁军会议的秘书长。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往往要求裁军会议讨论特定的裁军议题。而裁军会议每年也向联合国大会汇报工作情况。
位于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大厦
创立联合国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维护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生的残无人道的大屠杀与种族灭绝令国际社会认识到,新的国际组织必须防止在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早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以讨论并回应有关侵犯人权方面的投诉。
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成员国尊重人权,并应为维护人权采取联合或单独行动。《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被联合国大会确认为是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人权标准。联合国大会也经常就人权问题进行讨论。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UNHRC)是联合国内的人权机构,主要就人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供协助。
联合国及其各机构在坚持与贯彻《世界人权宣言》的宗旨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联合国为一些过渡到民主政体的国家提供协助,包括监督与协助开展自由公平的选举、提高司法系统的质量、起草宪法、训练人权官员。联合国机构为全球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也支持妇女权益的提高,鼓励妇女积极参加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
联合国有六个组成部分:
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
联合国秘书处
国际法院
还有一系列的专门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环境署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联合国的所有会议都有这些语言的口译,以及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打印或在网上出版这些语言的翻译版本。
纽约联合国总部院内
联合国机构通过两种方式取得经费:成员国的会费与捐款。联合国及其机构两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来自各成员国的会费。联合国大会审查联合国的经费,并确定各国应付的会费款额。各国的会费主要是依照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来决定的。
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原则是,联合国不应该在经费上过度倚赖任何国家。为此每财政年度联合国的会费设有“封顶”价格,规定各成员国所付会费的最高价。200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同意重审会费的额度以更符合当前的国际形式。
协议的部分规定,各会员国的会费占正常财政预算最高额度从原先的25%降低到22%,目前这是美国承担的经费额度,而其他所有成员国的会费则更低。根据2000年的新比例,其他联合国预算的主要承担国是日本(19.63%)、德国(9.82%)、法国(6.50%)、英国(5.57%)、意大利(5.09%)、加拿大(2.57%)和西班牙(2.53%)。
联合国的特别项目不在常规经费预算之内,这些项目是通过成员国的捐款来运作的。2001年估计光来自美国的捐款就达到150亿美元。捐款的很大部分是为所需要国家提供农产品,但主要还是资金的支援。
联合国建立的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并且实行的是大国一致的民主原则。但其中的一票否决权有可能被滥用。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否决权的使用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此外,联合国对一些大国的行为仍然表现得无能为力。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美国就绕开了联合国直接出兵伊拉克。
近年来改革联合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具体联合国需要改革的地方依然没有获得共识。无论是那些希望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人,还是希望联合国只是提供人道援助的人,都宣称联合国应当“改革”,但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实质却是很不同的。例如在美国,要求联合国改革主要是希望联合国更能附和美国,但是在美国以外地区,人们要求联合国要拥有比其成员国(特别是美国)更大的权力。
联合国机构改革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常任理事国的改动。现在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时建立的,反映的是当时的世界权力格局。有人建议应当让更多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被提到的国家主要是印度、日本以及德国。另外一个建议则是废除英国与法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而由欧盟接任,不过由于欧盟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这项建议需要首先修改联合国宪章(或者欧洲进一步整合为一个主权国家)。2004年,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明确表态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此外埃及等国也寻求加入。但是所有这些国家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声音。 另一个常被提到的改革建议是取消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但是目前的各常任理事国对此都不太赞成。美国将会强烈反对这项改革建议,因为这样做会令美国的任何举动都必须受到联合国的授权,并且让更多批评以色列的决议获得通过。
另外也有人要求联合国管理层工作更透明、更有效率。在美国,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联合国更多地鼓励自由经济并减少被认为是反美的行动与政策。
另外一个常提到的建议是使联合国“更民主”。这就触及了联合国的角色与本质的根本性问题。联合国并不是一个世界政府,而是让世界各主权国家讨论议题并采取共同行动的组织。既然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成为民主国家,那么联合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间接民主的组织——联合国内的大多数成员国(至少在理论上)会按照国内人民的普遍意愿来投票。
某些人认为,为使联合国更为民主,至少有三件事情是联合国需要做的:
代表人数应该按人口比例,而不是目前的一国一票制度。某些人认为,只有一万一千人民的图瓦卢却与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握有同样的投票权,是不公平的;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应该被取消;
联合国应该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管辖其成员国,就像政府有一定权力约束其公民一样。换句话说,联合国最终应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世界政府;但这点可能会触发一直希望联合国更能附和自己的美国和部份极权国家如北韩、古巴等退出联合国,并与之抗衡。
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国有哪些
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于1946年11月20日到12月10日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1945 年11月1日-16日,战争刚刚结束,根据盟国教育部长会议的提议,在伦敦举行了旨在成立一个教育及文化组织的联合国会议(ECO/CONF)。约四十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饱经战争苦难的两个国家 -- 法国和联合王国的推动下,会议代表决定成立一个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为宗旨的组织。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个新的组织应建立“人类智力上和道义上的团结”,从而防止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会议结束时,三十七个国家签署了《组织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从此诞生。
1946年,《组织法》获得以下20个国家的批准,开始生效:南非、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丹麦、埃及、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希腊、印度、黎巴嫩、墨西哥、挪威、新西兰、多米尼加共和国、联合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
1946年11月19日-12月10日,大会第一届会议在巴黎召开。来自三十个拥有表决权的国家政府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联合国一样,教科文组织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灰烬中诞生的,其创始国名单反映了当时的形势。
H. 世界各国加入联合国的时间都是什么时间
全体会员国和它们的加入日期如下:
会员国--(加入日期)
阿富汗--(1946.11.19)
阿尔巴尼亚--(1955.12.14)
阿尔及利亚--(1962.10.8)
安道尔--(1993.7.28)
安哥拉--(1976.12.1)
安提瓜和巴布达--(1981.11.11)
阿根廷--(1945.10.24)
亚美尼亚--(1992.3.2)
澳大利亚--(1945.11.1)
奥地利--(1955.12.14)
阿塞拜疆--(1992.3.2)
巴哈马--(1973.9.18)
巴林--(1971.9.21)
孟加拉国--(1974.9.17)
巴巴多斯--(1966.12.9)
白俄罗斯--(1945.10.24)
比利时--(1945.12.27)
伯利兹--(1981.9.25)
贝宁--(1960.9.20)
不丹--(1971.9.21)
玻利维亚--(1945.11.14)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1992.5.22)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 ,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博茨瓦纳--(1966.10.17)
巴西--(1945.10.24)
文莱达鲁萨兰国--(1984.9.21)
保加利亚--(1955.12.14)
布基纳法索--(1960.9.20)
布隆迪--(1962.9.18)
柬埔寨--(1955.12.14)
喀麦隆--(1960.9.20)
加拿大--(1945.11.9)
佛得角--(1975.9.16)
中非共和国--(1960.9.20)
乍得--(1960.9.20)
智利--(1945.10.24)
中国--(1945.10.24)
哥伦比亚--(1945.11.5)
科摩罗--(1975.11.12)
刚果--(1960.9.20)
哥斯达黎加--(1945.11.2)
科特迪瓦--(1960.9.20)
克罗地亚--(1992.5.22)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古巴--(1945.10.24)
塞浦路斯--(1960.9.20)
捷克共和国--(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从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会员国。1992年12月 10日,该国常驻代表写信通知秘书长,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从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为继承国的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将分别申请加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接到捷克共和国的申请后,于1月8日建议联大接纳该国为会员国。这样,捷克共和国便于1月19日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9.17)
刚果民主共和国--(1960.9.20)
丹麦--(1945.10.24)
吉布提--(1977.9.20)
多米尼加国--(1978.12.18)
多米尼加共和国--(1945.10.24)
厄瓜多爾尔尔--(1945.12.21)
埃及--(1945.10.24)
--埃及和叙利亚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从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会员国。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为一个会员国。1961年10月13日,叙利亚恢复了独立国家的地位,同时恢复了它自己的联合国会员资格。1971年9月2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将国名改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萨尔瓦多--(1945.10.24)
赤道几内亚--(1968.11.12)
厄立特里亚--(1993.5.28)
爱沙尼亚--(1991.9.17)
埃塞俄比亚--(1945.11.13)
斐济--(1970.10.13)
芬兰--(1955.12.14)
法国--(1945.10.24)
加蓬--(1960.9.20)
冈比亚--(1965.9.21)
格鲁吉亚--(1992.7.31)
德国--(1973.9.18)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国于1973年9月18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后,两个德国即合并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加纳--(1957.3.8)
希腊--(1945.10.25)
格林纳达--(1974.9.17)
危地马拉--(1945.11.21)
几内亚--(1958.12.12)
几内亚比绍--(1974.9.17)
圭亚那--(1966.9.20)
海地--(1945.10.24)
洪都拉斯--(1945.12.17)
匈牙利--(1955.12.14)
冰岛--(1946.11.19)
印度--(1945.10.30)
印度尼西亚--(1950.9.28)
--1965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亚来信宣布,“在现阶段和当前情况下”决定退出联合国。1966年9月19日,它发来电报宣布,决定“恢复同联合国全面合作,并重新参加它的活动”。1966年9月28日,联大表示注意到这一决定,并由联大主席邀请印度尼西亚代表返回其在联大的席位。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45.10.24)
伊拉克--(1945.12.21)
爱尔兰--(1955.12.14)
以色列--(1949.5.11)
意大利--(1955.12.14)
牙买加--(1962.9.18)
日本--(1956.12.18)
约旦--(1955.12.14)
哈萨克斯坦--(1992.3.2)
肯尼亚--(1963.12.16)
基里巴斯共和国--(1999.9.14)
科威特--(1963.5.14)
吉尔吉斯斯坦--(1992.3.2)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55.12.14)
拉脱维亚--(1991.9.17)
黎巴嫩--(1945.10.24)
莱索托--(1966.10.17)
利比里亚--(1945.11.2)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1955.12.14)
列支敦士登--(1990.9.18)
立陶宛--(1991.9.17)
卢森堡--(1945.10.24)
马达加斯加--(1960.9.20)
马拉维--(1964.12.1)
马来西亚--(1957.9.17)
--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1963年9月16日,在接纳新加坡、沙巴(北婆罗洲)和沙捞越加入之后,新的联合邦将国名改为马来西亚。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成为独立国家,并于1965年9月21日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马尔代夫--(1965.9.21)
马里--(1960.9.28)
马耳他--(1964.12.1)
马绍尔群岛--(1991.9.17)
毛里塔尼亚--(1961.10.27)
毛里求斯--(1968.4.24)
墨西哥--(1945.11.7)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91.9.17)
摩纳哥--(1993.5.28)
蒙古--(1961.10.27)
黑山共和国--(2006.6.28)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 ,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由大会2000年11月1日A/RES/55/12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通过并实行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宪法,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
--2006年6月28日,黑山共和国由大会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摩洛哥--(1956.11.12)
莫桑比克--(1975.9.16)
缅甸--(1948.4.19)
纳米比亚--(1990.4.23)
瑙鲁--(1999.9.14)
尼泊尔--(1955.12.14)
荷兰--(1945.12.10)
新西兰--(1945.10.24)
尼加拉瓜--(1945.10.24)
尼日尔爾尔--(1960.9.20)
尼日尔爾利亚--(1960.10.7)
挪威--(1945.11.27)
阿曼--(1971.10.7)
巴基斯坦--(1947.9.30)
帕劳--(1994.12.15)
巴拿马--(1945.11.13)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10.10)
巴拉圭--(1945.10.24)
秘鲁--(1945.10.31)
菲律宾--(1945.10.24)
波兰--(1945.10.24)
葡萄牙--(1955.12.14)
卡塔尔--(1971.9.21)
大韩民国--(1991.9.17)
摩尔多瓦--(1992.3.2)
罗马尼亚--(1955.12.14)
俄罗斯联邦--(1945.10.24)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从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会员国。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在1991年12月24日的信中通知秘书长,俄罗斯联邦在独立国家联合体11个成员国的支持下,承续苏联在安全理事会和联合国所有其他机关的成员资格。
卢旺达--(1962.9.18)
圣基茨和尼维斯--(1983.9.23)
圣卢西亚--(1979.9.18)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80.9.16)
萨摩亚--(1976.12.15)
圣马力诺--(1992.3.2)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9.16)
沙特阿拉伯--(1945.10.24)
塞内加尔--(1960.9.28)
塞尔维亚共和国--(2000.11.1)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 ,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由大会2000年11月1日A/RES/55/12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通过并实行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宪法,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根据塞尔维亚和黑山宪法宪章第60条规定,塞尔维亚共和国将承续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包括联合国系统内所有机构和组织的成员资格。
塞舌尔--(1976.9.21)
塞拉利昂--(1961.9.27)
新加坡--(1965.9.21)
斯洛伐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从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会员国。1992年12月10日,该国常驻代表写信通知秘书长,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从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为继承国的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将分别申请加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接到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申请后,于1月8日建议联大接纳该国为会员国。这样,斯洛伐克共和国便于1月19日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斯洛文尼亚--(1992.5.22)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 ,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所罗门群岛--(1978.9.19)
索马里--(1960.9.20)
南非--(1945.11.7)
西班牙--(1955.12.14)
斯里兰卡--(1955.12.14)
苏丹--(1956.11.12)
苏里南--(1975.12.4)
斯威士兰--(1968.9.24)
瑞 典--(1946.11.19)
瑞士--(2002.9.10)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1945.10.24)
--埃及和叙利亚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从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会员国。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为一个会员国。1961年10月13日,叙利亚恢复了独立国家的地位,同时恢复它的联合国会员国资格。
塔吉克斯坦斯坦--(1992.3.2)
泰国--(1946.12.16)
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1993.4.8)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 ,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会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大会1993年4月8日A/RES/47/225号决议决定接纳该国为联合国会员国,在该国国名引起的争端解决之前,该国在联合国内暂时称为“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
东帝汶--(2002.9.27)
多哥--(1960.9.20)
汤加--(1999.9.14)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2.9.18)
突尼斯--(1956.11.12)
土耳其--(1945.10.24)
土库曼斯坦--(1992.3.2)
图瓦卢--(2000.9.5)
乌干达--(1962.10.25)
乌克兰--(1945.10.24)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12.9)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45.10.24)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1961.12.14)
--坦噶尼喀从1961年12月14日起就是联合国会员国,桑给巴尔从1963年12月16日起成为会员国。在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联合协定批准之后,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成为一个会员国,1964年11月1日改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美利坚合众国--(1945.10.24)
乌拉圭--(1945.12.18)
乌兹别克斯坦--(1992.3.2)
瓦努阿图--(1981.9.15)
委内瑞拉--(1945.11.15)
越南--(1977.9.20)
也门--(1947.9.30)
--也门于1947年9月30日加入联合国,民主也门于1967年12月14日加入联合国。1990年5月22日两国合并成为一个会员国,称为“也门”。
赞比亚--(1964.12.1)
津巴布韦--(1980.8.25)
2000年9月5日,图瓦卢加入联合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1945.10.24),其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为新成员国后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0年11月1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
2002年9月10日,瑞士加入联合国。
2002年9月27日,东帝汶加入联合国。
2006年6月28日,黑山共和国加入联合国。
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加入联合国。
I. *1.世界读书日是哪个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提出的
西班牙。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着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着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J.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简介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必需在人的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 属联合国专门机构,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成立时间
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通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法》。1946年11月4日在巴黎宣告正式成立。简称“教科文组织”。
宗旨
“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促进各国间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成员截至2007年3月共有192个会员国和6个准会员(对其国际关系不自行承担责任的领土或领土群)。
伙伴关系UNESCO在全球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湿地国际联盟(WIUN)、中国公益保护湿地联盟 湿地联盟标志(WAP)、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多个国际组织及公益基金,开展[2]湿地生态保护、世界遗产保护及环境教育等。目前,湿地联盟(WAP组织)已经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受理和评估所需保护规划的湿地项目,社会个人及当地湿地都可向湿地联盟提出“公益保护”,该组织代表与公益投融资保护专家曾德才先生已对多个区域性湿地保护提供项目评估与国际公益基金的配套保护。
总部法国巴黎
地址: 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SP, France
电话: (33-1) 45.68.10.00
网址:见扩展阅读 [编辑本段]概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主要机构有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教科文组织大会 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是主要的决策制定机构。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决定教科文组织的政策和主要工作路线。大会实行一国一票制度,对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和经费进行表决。根据执行委员会的推荐,大会每四年任命一位新的总干事。
执行局为大会闭幕期间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由58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保证大会决议的实施,同时也负责大会的准备工作,并对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和经费进行审查。中国自1972年恢复在教科文组织的合法席位以来一直是执行局委员。
秘书处负责执行日常工作,由执行局建议,经大会任命总干事领导秘书处的工作。秘书处由总干事和工作人员组成。总干事是教科文组织的行政首领,为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正确行动提出建议,并起草两年一度的项目和经费预案。秘书处工作人员负责实施已被批准的项目。秘书处共有来自约160个国家的2145名工作人员(2003年4月)。由于实施了新的分权政策,目前有640多名工作人员在教科文组织位于世界各地的53个分部工作。
1946年起,教科文组织历任总干事:(每4年选1次。)
Julian Huxley,英国 (1946-1948)
Jaime Torres Bodet,墨西哥 (1948-1952)
John W. Taylor,美国 (1952-1953)
Luther Evans,美国 (1953-1958)
Vittorino Veronese,意大利 (1958-1961)
Rene Maheu,法国 (1961-1974)
Amadou-Mahtar M’Bow,塞内加尔 (1974-1987)
Federico Mayor,西班牙 (1987-1999)
1999年,松浦晃一郎始任第18任总干事,日本籍,1999年被选为总干事。68岁,原日本驻法国、安道尔和吉布提大使。第1个亚洲人担任总干事。
截至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成员国188个。主要出版物有《教科文组织信使》(月刊),中、英、法、西、阿、俄等27种文本;《教育展望》(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科学与社会的影响》(季刊),英、法、西、俄、阿文;《自然与资源》(季刊),英、法、西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季刊),中英、法、阿、西、俄文;《版权公报》(季刊),中、英、法、西、俄文;《博物馆》(季刊),中、英、法、西文。
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下属唯一一个在其190个成员国和6个准成员国中建立起“全国委员会”系统的机构。各国委员会是该国社会与教科文组织之间的重要纽带,为教科文组织的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帮助实施很多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倡议,如培训项目、研究、提高公众意识的运动、与媒体的联系等。各国全委会还与私人机构发展新的合作,以获得宝贵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国之一。1971年恢复合法地位。1972年恢复在该组织的活动。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11月4日,中国继续当选为执行局委员。中国自1972年10月恢复在该组织的活动,首次出席大会即当选为执行局委员,此后中国一直连任这一职务。2005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3届执行局第一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主任章新胜当选为该组织执行局主席。在2009年10月14日下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再次以高票当选执行局委员,任期四年。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将担任中国的执委代表。
教科文组织两年一次的固定财政预算来自其成员国交纳的会费。2004和2005年度固定财政预算为6亿1千万美元。另外,教科文组织还受益于大量的预算外经费,来加强其项目的实施并发展对外活动。2002年度,预算外经费达到了约3亿6千万美元。(我国1400万/2年)
该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为实现此宗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了五大职能:
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 、文化和传播。
2)知识的发展 、传播与交流 :主要依靠研究 、培训和教学 。
3)制订准则:起草和通过国际文件和法律建议。
4)知识和技术:以" 技术合作"的形式提供给会员国制订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
5)专门化信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