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舞曲有哪些人写

西班牙舞曲有哪些人写

发布时间: 2022-04-24 02:27:32

A. 莫什科夫斯基 简介

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1925)莫什科夫斯基,波兰籍的着名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1854年8月23日生于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德名布雷斯劳),1925年3月4日逝于法国巴黎。早年先后就学于德国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和柏林库拉克音乐学院,后定居柏林,在库拉克音乐学院任教钢琴多年。1873年在柏林初露头角,举办钢琴演奏会;后又在德国其他城市和法国巴黎登台演出,确立了他的钢琴家的地位。1886年出席英国伦敦的爱乐音乐会,以后经常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活跃在英国的音乐舞台。1897年起,常在巴黎登台演奏;1899年被选为德国柏林学会会员。作为一位作曲家,莫什科夫斯基以创作异国情调,特别是西班牙风味的作品着称于世。早期作品《西班牙舞曲》Op.12 名噪一时。此曲原为钢琴二重奏,后应音乐界的需求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成为欧美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节目。着名的D大调《小夜曲》Op.15 原为乐队作品,演出后风行一时,也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他的乐队组曲《来自全世界》Op.23 则大大地张扬了异国情调的风格,试图表现出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1892年,他效法梅耶贝尔(1791-1864)的大歌剧,创作了西班牙摩尔族题材的歌剧《末代摩尔王波奥布迪尔》Op.49 ,同年4月21日初演于柏林获得成功。翌年又演出于布拉格,并译成英文,演出于纽约。歌剧中的《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南部马拉加地方的三拍子安达露西亚民间舞曲)特别受人欢迎,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作品。其他乐队作品有交响诗《圣女贞德》Op.19、《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0、两首《乐队组曲》Op.39 和Op.47、《E大调钢琴协奏曲》Op.59、《幻想曲》等。
莫什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一向为钢琴家所推崇,除了上述《西班牙舞曲》外,《船歌》Op.27、《小品》Op.28、《秋》Op.36-4、《火花》Op.36-6、《西班牙随想曲》Op.37、《吉他》Op.45-2、《钢琴组曲》Op.50、《爱情圆舞曲》Op.57-5 和《宠儿圆舞曲》等,也是钢琴音乐中的佳作。他的《十五首钢琴练习曲》Op.72 ,常被钢琴教师用作中等程度的钢琴教材。他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Op.24 则常被用作高级钢琴教材。

B. 《木偶的步态舞》的者是法国作曲家德彪吗



《波莱罗舞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着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A 长笛1
A1 单簧管1
B 大管1
B1 小单簧管1
A2 抒情双簧管1
A3 长笛1、小号1
B2 中音萨克斯1
B3 高音萨克斯1
A4 短笛2、圆号1、钢片琴
A5 双簧管1、抒情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
B4 长号1
B5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
A6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单簧管2、小提琴Ⅰ
A7 短笛1、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各分四部的小提琴Ⅰ、Ⅱ
B6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小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
B7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1、高音萨克斯、长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
A8 短笛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圆号4、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B8 短笛1、长笛2、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关于拉威尔:
生平】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 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 识了一位西斑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他们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通路。

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 他深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四、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 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院中“名声不 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

拉威尔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参加音乐院每年举行的比赛而 努力。1901年,他决定参加罗马奖的竞赛。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奇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诺、比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但在这一年的此赛 中,拉威尔仅获第二名。老师福莱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奖 的,劝他第二年再作尝试。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败 了。1903年再次落选,福莱大为震惊,与其他几个对拉威尔的才能深信不疑的着名音乐家共同提出抗议也没有用。到了 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作一次尝试。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在考罗马奖的那几年,他又创作了《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小奏鸣曲》,已是个名扬全国甚至欧洲大陆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为此,全法国进步的音乐家纷纷表示反对,报纸和知识界也为他鸣不平。罗曼·罗兰撰文说,"我不是拉威尔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我 个人对拉威尔的难以捉摸、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好感。 但是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 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份已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这一事件酿成一场社会风波,迫使音乐院院长泰奥尔·杜布瓦辞职,由福莱接替他的职务。

二十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蒙马台区和拉下区住着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艺术家。拉威尔亦与一批艺术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他们自 称“捣乱分子协会”,成员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莱、卡尔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钢琴家瑞卡多·维涅,稍后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常常在画家索尔德的画室里就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进行长时间的、认真的讨论,彻夜地弹琴、喧闹,使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不久就搬到僻静的德拉日家中聚会。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就是题献给这个协会的会员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乐会上首演,“捣乱分子”们全部出动为之助威,生怕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拉威尔的见解远不如这个协会其他成员来得激烈,他总是温文尔雅,被人称为“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

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尔深受感动,这时,两位作曲家才初次会面。1903年拉威尔写了三首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对他的影响。有的评论家认为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的确,他们接受了相近的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样追求色彩性 的音乐效果,但从拉威尔以后的发展来看,两人在美学观上是不一致的。拉威尔甚至对有人说他的《水的婚戏》是受德彪西的影响表示抗议。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 《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1909年, 俄罗斯芭蕾舞团风靡巴黎,给拉威尔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拿 了作品去找经理狄亚吉列夫并接下了一个任务:根据希腊神 话《达夫尼与克洛埃》写一部芭蕾舞剧。为了写出这份精巧 的总谱,他花了惊人的心血,单是最后一场酒神宴就写了一 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 在舞蹈家特鲁哈诺娃的请求下,将它编成一部情节类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剧《阿德莱德或花的语言》则轰动一时。这一 成功促使他把《鹅妈妈》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为题材, 也编成了芭蕾舞剧。

在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写作时,拉威尔结识了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夏天,他们一起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住了一 阵,两人合作为穆索尔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时斯 特拉文斯基正在写《春之祭》,看了这份总谱,拉威尔产生了 象看《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同样的震动。在瑞士又接触到勋伯格的音乐。这些现代主义音乐对他的影响,都在这一年他 写的《马拉美的三首诗》中反映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波及到这位音乐家,他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对他是一场可怕的经历,他逐渐对 帝国主义的嗜杀深恶痛绝,感到德、法两国人民卷入这场战 争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不顾舆论的指责,拒绝签名支持一个旨在阻止法国演出德国音乐的组织。1917年他的母亲去世, 更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健康急剧恶化,于这年夏天 退役。

大战对他的影响在停战后还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时情 绪低落,写得很少。悼念战死友人的《库泊兰之墓》,花了两 年的时间才完成。为换一下环境,恨作精神,他移居乡下, 动手写作几年前狄亚吉列夫委托他写的芭蕾音乐《大圆舞曲》。作品完成并在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狄亚吉列夫却认为它不适合演出而加以拒绝。拉威尔大为恼怒,两 人从此绝交。此时,他还将许多时间用于旅行演出,几乎访 问了欧美各国,指挥演出门已的作品。后在离巴黎不远的风景如画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别墅,在那里专心作曲, 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创作了轻歌剧—芭蕾《孩子与魔法》 《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曲《茨冈狂想曲》、《波莱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曾尝试休假治疗,前往西班牙、摩洛哥旅行,仍无显着好转,自此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脑手术无效,于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拉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 ‘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有一个勃鲁斯乐章),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 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 (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 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 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 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 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他重视旋律的作用,曾对他的学生——着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 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 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他所运 用的节奏则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约。他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 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 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 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 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 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 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 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 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 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 钟表匠。”

拉威尔还是个优秀的教师,但仅教几个他感兴趣的私人 学生。在他自己学习时期,经常以马斯奈(法国作曲家,1842一1912)的话“为了掌握自己的技术,必须研究别人的技 术”作为格言;当他教授学生时,常常给青年作曲家的一个 劝告是:“找个蓝本来临摹。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最 好还是临摹。等到体有话要说时,你自然不会照抄的,那 时,你的个性会最明显地呈现出来。”他也写过少量的但很 有特点的文章,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总是充分肯定;对有 才华的青年人更是积极支持。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 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 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这反映了十九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的状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 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 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 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 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 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他有着 许多的创新。因此,拉威尔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

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着名的《波莱罗》。《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彩。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头上。

《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采用儿童题材 — 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为儿童创作 — 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们;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

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8m

C. 谁知道钢琴曲(西班牙舞曲)是谁的曲子作者是谁啊原版作者

展开全部
肖斯塔科维奇
的《
西班牙舞曲

望采纳!

D. 柴可夫斯基的西班牙舞曲介绍

《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Op.12 ,由五首乐曲组成,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用西班牙风格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构成,演奏效果卓着,广受世人喜爱。

其中又以第一至第三首最广为流传,经常连在一起演奏。除了四手联弹版本之外,还有钢琴独奏版(于1910年出版),以及改编的管弦乐、室内乐以及其他乐器独奏曲等多种版本。其中五首分别是:C大调、g小调、A大调、降B大调、D大调。

(4)西班牙舞曲有哪些人写扩展阅读: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E. 给下着名古典音乐家的资料

古典:巴赫
布兰登堡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
G弦上的咏叹调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亨德尔
水上音乐
焰火音乐
《弥赛亚》之哈里路亚
快乐的铁匠
广板

维瓦尔第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鲁特琴与长笛

古典主义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

波凯里尼
小步舞曲

戈赛克
加沃特舞曲

塔蒂尼
科莱里主题变奏曲

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
e小调第四交响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意志安魂曲
第一号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学院节庆序曲
摇篮曲

海顿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
清唱剧《创世纪》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小号协奏曲
小夜曲

莫扎特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协奏曲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单簧管协奏曲
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魔笛》
歌剧《唐璜》
安魂曲
土耳其进行曲
小步舞曲

帕格尼尼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罗西尼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歌剧《贼雀》序曲

索尔
b小调练习曲(月光)

韦伯
邀舞
《自由射手》序曲

浪漫主义

肖邦
华丽大圆舞曲
一分钟圆舞曲《小狗》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门德尔松
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仲夏夜之梦
无词歌之春之歌
无词歌之威尼斯船歌
乘着歌声的翅膀

舒伯特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
钢琴五重奏(鳟鱼)
军队进行曲
《罗莎蒙德》序曲
音乐瞬间
小夜曲
圣母颂
魔王
《冬之旅》之苦提树
野玫瑰

舒曼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
a小调钢琴协奏曲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交响练习曲
狂欢节
《曼弗雷德》序曲
奉献
核桃树
诗人之恋

瓦格纳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歌剧《唐豪塞》
婚礼进行曲
歌剧《女武神》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罗马狂欢节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拉科奇进行曲

多普勒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

弗兰克
d小调交响曲田

格林卡
《鲁斯兰与柳德来拉》序曲

古诺
圣母颂
歌剧《浮士德》之徽风圆舞曲
小夜曲

李斯特
前奏曲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爱之梦第三首


尼古拉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

奥芬巴赫

威尼斯船歌
天堂与地狱序曲

拉夫
卡伐蒂那

斯美塔那
《我们祖国》之沃尔塔瓦河
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

苏佩
《轻骑兵》序曲
《诗人与农夫》序曲

威尔第
歌剧《茶花女》
歌剧《阿伊达》
歌剧《奥赛罗》
歌剧《弄臣》
歌剧《命运之力》
歌剧《纳布科》
歌剧《游吟诗人》

伊拉迪埃尔
鸽子

后浪漫主义

芭达捷芙丝卡
少女的祈祷

鲍罗丁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D大调弦乐四重奏
歌剧:《伊戈尔王》

夏布里埃
西班牙狂想曲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E大调弦乐小夜曲
狂欢节序曲
第十首斯拉夫舞曲
幽默曲
母亲教我的歌

伊凡诺维奇
多瑙河之波圆舞曲

拉罗
西班牙交响曲

比才
歌剧《卡门》
《阿莱城姑娘》

布鲁克纳
E大调第七交响曲

德里勃
舞剧《葛菲利亚》

福斯特
故乡的亲人
我的肯塔基故乡
苏珊娜
老黑奴
美丽的梦神

格里格
《培尔·金特》
a小调钢琴协奏曲
挪威舞曲


马勒
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
大地之歌

拉赫玛尼诺夫
e小调第二交响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升c小调前奏曲
练声曲

柴科夫斯基
f小调第四交响曲《命运》
e小调第五交响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12序曲
意大利随想曲
弦乐小夜曲
舞剧《天鹅湖》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
雷鸣电闪波尔卡
闲聊波尔卡
拔弦波尔卡
《蝙蝠》序曲
舞剧《胡桃夹子》
舞剧《睡美人》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歌剧《黑桃皇后》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旋琴套曲《四季》
旋律
忧郁小夜曲
如歌的行板

穆索尔斯基
图画展览会

小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
南国玫瑰圆舞曲
皇帝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天方夜谭组曲
客商之歌
野蜂飞舞

罗萨斯
乘风破浪圆舞曲

鲁宾斯坦
F大调旋律
浪漫曲

约瑟夫·施特劳斯
维也纳村燕圆舞曲
天体音乐圆舞曲

泰雷加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近代音乐

阿尔贝尼兹
探戈

布鲁赫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苏格兰幻想曲

德彪西
月光
牧神午后前奏曲
大海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艾伦贝格
森林水车

格拉那多斯
第五号西班牙舞曲

麦克道威尔
致野玫瑰

米查姆
巡逻兵进行曲

米夏埃利斯
森林中的铁匠

奥尔特
钟表店

布拉加
天使小夜曲

肖松
音诗

狄盖特
国际歌

埃尔加
威仪堂堂进行曲
谜语变奏曲
爱的祝福
随想曲

格什温
蓝色狂想曲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歌剧《波基与贝丝》

霍尔斯特
行星组曲

马斯涅
沉思

蒙蒂
查尔达什

萨拉萨蒂
流浪者之歌
卡门主题幻想曲

普契尼
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歌剧《托斯卡》
歌剧《图兰多特》
歌剧《贾尼·斯基基》

圣-桑
动物狂欢节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骷髅之舞
引子-随想回旋曲

苏萨
星条旗永不落
华盛顿邮报

苏克
弦乐小夜曲
爱之歌

托斯蒂
小夜曲

维尼亚夫斯基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华丽波兰舞曲
莫斯科回忆
拉威尔
波莱罗舞曲
茨冈
《达芙妮与克罗埃》组曲

萨拉萨蒂
流浪者之歌
卡门主题幻想曲

西贝柳斯
芬兰颂
D大调第二交响曲
C大调第七交响曲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图翁涅拉的天鹅

理查·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英雄生涯

托赛里
小夜曲

瓦尔德退费尔
溜冰圆舞曲

现代音乐

安德森
打字机
号手的节日

巴伯
柔板

布里顿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迪尼库
霍拉舞曲

法雅
西班牙花园之夜

约纳森
杜鹊圆舞曲

克莱斯勒
维也纳随想曲
爱之欢乐
爱之忧伤
中国花鼓
美丽的罗丝玛琳

玛斯卡尼
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
彼得与狼
古典交响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勋柏格
净化之夜

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交响曲《革命》
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奥尔福德
博基上校进行曲

巴托克·贝拉
乐队协奏曲

柯普兰
《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

德尔德拉
回忆

格罗菲
大峡谷组曲

哈恰图良
马刀舞曲

莱哈尔
轻歌剧《快乐的寡妇》
金与银圆舞曲

奥尔夫
布兰诗歌

庞塞
小星星

雷斯庇基
罗马的喷泉

罗德里戈
阿兰胡埃斯

斯特拉文斯基
《火鸟》组曲
舞剧《春之祭》

F. 帕萨卡里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

“帕萨卡里亚”原指一种3/4拍的西班牙舞曲。巴赫的前辈,同样是北德管风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写过同题作品 (赋格放在开始)。巴赫显然是受他启发,但其飞扬的想象力和胆略把前辈远远甩开。这部作品,几乎可以当作管风琴上的《哥德堡变奏曲》,它由一个八小节长的主题引导,发展出二十个变奏,然后接入赋格。与《哥德堡变奏曲》不同的是,它的主题多数时候由脚键盘重复,双手以重峦叠幛的变奏为主,但也有过几次高昂的主题出现。从一开始,脚键盘沉稳地“宣读” 一遍八小节长的主题,双手便以附点八分音符粉墨登场。各个变奏或者改变节奏,或者引入八度做对比,上行下行相交错着,其间音栓配置不断变化。到了第六变奏,开始以十六分音符往上冲,高潮开始。在一丛丛犬牙交错的十六分音符双音中,主题仍在脚上笃实地前行。到了帕萨卡里亚中部,脚键盘旋律暂歇片刻,双手上分解和弦步步登高,成为天上几点星辰,然后稳落在一个巨大的七和弦上,开始下一个变奏—其间步履阔大的迂回和决绝令人唯有敬畏。结尾五个声部齐上阵,喧哗着回忆一下以往的变奏,两小节后销声匿迹,然后赋格接过尾声和弦中的一个音挺身而出,以帕萨卡里亚旋律为主题,开始剥茧抽丝地玩弄着迷人的对位。这部分居然更好听,主题稍稍变化后在左右手和脚上穿行,伴以两条对抗的对位声线。这一段,密如子弹的一排排十六分音符间几乎连呼吸都没有,机械得令人难以置信,可是依然好听,大概是由于主题上下穿行之际打造出一副骨骼雄奇的布局,此时细部的平直单调倒“酷”得可爱。有意思的是,高潮之后,两小节长的双手同时颤音,双脚演奏十六分音符,平稳而又自得地驶入结尾。

G. 外国的小提琴名家有哪些

1.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着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着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着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着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一、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据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二、吉它艺术的忠实探索者
帕格尼尼这个名字,总是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诣,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帕格尼尼不但会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为了潜心研究吉它,曾放弃了公开的小提琴演奏活动达数年之久。
欧洲的古典吉它艺术在十八世纪曾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几位吉它艺术家如索尔、阿瓜多、朱里亚尼的努力倡导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欧洲古典吉它艺术一时趋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复兴。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时代,正是古典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他将许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机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称艺术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着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优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几首堪称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对吉它艺术苦心扶植,为吉它艺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于波兰的卢布林,父亲是医生,母亲善弹钢琴。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岁起便爱上小提琴,八岁已能参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岁时母亲带他投考巴黎音乐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音乐学院有一条清规戒律,不收12岁以下的外籍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曾经拒绝过少年李斯特的入学请求,但是这次院长奥柏破例收下了维尼亚夫斯基。他被巴黎音乐学院接受,进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后他转到Lambert Massart的门下,1846年毕业时,他以辉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维奥蒂《第17小提琴协奏曲》,获毕业比赛第一名,这时他只有11岁,尚不到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年龄。毕业于该校之后他私下 还与Massart学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甚至当时已在宫廷中担任独奏家的比利时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韦奥当 (1820-1881)] 也称赞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结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15岁的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并认为这两兄弟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并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鲁宾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极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圣彼得堡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圣彼得堡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回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欧洲,随即继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职到1877年止,然而期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回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回表演,最后于1880年死在莫斯科。
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生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祖国那时正被沙俄帝国吞并大部分,而是因为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的文化逐渐发达,文学、美术、音乐都有很大发展,彼得堡已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从1851年到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罗斯演出,在俄国他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结成毕生好友,他病重时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克夫人家里,他最终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乐家一样,维尼亚夫斯基也未能尽享天年,不满45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后的众多小提琴家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置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关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称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结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从他的马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于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3.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死于纽约,是着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同时也是狂热的业馀小提琴家。后来在奥伯(Jacques Auber)的指导下,当他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许入学 — 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 他在那里跟随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学习小提琴,并与布鲁克纳(Bruckner)学习乐理共三年的时间。九岁举行第一场演出,并空前非凡地在十岁获得第一名成绩。之后他前往巴黎音乐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师马萨(J. L. Massart)继续学习小提琴。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12岁,至此之后他在琴艺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师的指导。 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但因反德情绪高昂,他只好暂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动。1941年他在纽约街头漫步时遭车撞伤而不省人事,音乐界一度认为他没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后他就重登乐坛,演奏孟德尔颂(F.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技不减当年。
克莱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为主。年轻时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使人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旧时期音乐家的风格创作许多乐曲,并将乐曲冠上那些知名音乐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广为流传。另外他也改编其他形式的乐曲而为小提琴曲,并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装饰奏(Cadenza),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4.萨拉萨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着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着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着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着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着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着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着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着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着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着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H.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人物经历

1868年,阿尔贝尼兹全家搬往马德里,从此阿尔贝尼兹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他卓越的钢琴演奏才能受到高度赞扬,被誉为西班牙最杰出的天才,经常被比作“莫扎特”。但是后来阿尔贝尼兹却对钢琴演奏变得极端焦躁和厌恶,他开始变得叛逆,后来又离家出走。12岁的时候,他甚至乘船偷渡到阿根廷。据说他曾经靠在咖啡馆里弹琴来维生,后来他才得以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并赚了很多钱。后来他又靠这笔钱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和美国。在纽约的时候,一贫如洗的阿尔贝尼兹不得不去做码头搬运工,为那些从西班牙轮船上下来的有钱人搬运行李。他也曾靠反弹钢琴(背朝钢琴,同时用手指背面弹琴)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他靠着这些 “特技”才得以赚得足够的钱来旅行以及重返欧洲。
实际上阿尔贝尼兹在美洲大陆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875年,他在波多黎各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会。他从那里又去了古巴,1875年秋在返回西班牙之前他又举办了几场音乐会。有趣的是,年轻的阿尔贝尼兹作为偷渡客四处旅行,他的父亲却是一名海关检查员。1875年春天,小阿尔贝尼兹偷渡到古巴的哈瓦那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当月30日从加迪斯(Cadiz)港口出发去其它地方赴任,就在他离开加迪斯的当晚,阿尔贝尼兹在当地举办了一场音乐会。
15岁那年,阿尔贝尼兹回到了西班牙,并在巴塞罗那、巴伦西亚、萨拉曼卡等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阿尔贝尼兹意识到自己童年时期的天赋已经走向尾声,然而从一个音乐神童转变为一个成熟的音乐家绝非易事,因此他在1876年5月进入了Leipzig音乐学院。他希望通过在世界着名音乐学府中的学习来获得一定的声望。他开始跟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学生Louis Maas和Salomon Jadassohn学习钢琴和作曲。但在不到两个月后,阿尔贝尼兹却因经济上的困难、讨厌德语以及不习惯老师们对他的严格要求而离开了萨克逊,那里曾经是巴赫、舒曼和门德尔松一度居住过的地方。
1875年,阿尔贝尼兹在国王阿方索(Alfonso)十二世的私人秘书的帮助下获得了皇家的资助,而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学习。1879年,他在那里获得了钢琴大赛的一等奖。此后又到欧洲进行巡回演出。然而当时他最大的梦想却是能够跟弗朗兹·李斯特学习钢琴。于是,在20岁那年,他离开布鲁塞尔来到布达佩斯。
令人遗憾的是,阿尔贝尼兹却没能完成他的夙愿,因为当时李斯特正在魏玛。阿尔贝尼兹费劲力气到了布达佩斯,却发现李斯特那时已经不在那里住了,于是他只好又回到了马德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在西班牙的各个城市到处举办音乐会。他还一度担任过一个萨苏埃拉演出公司的经理和指挥,同时创作了他第一批音乐剧作品——三部萨苏埃拉,其中就包括Cantalones de Gracia。
1883年是阿尔贝尼兹生活的转折点,在结束了南美的旅行之后,他在巴塞罗那定居。在那里,他结识了素有“西班牙民族音乐之父”称号的菲里佩·佩德雷尔。佩德雷尔是一名音乐教师、作曲家,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史料研究家,他整理了大量古老的西班牙音乐。作为一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的信条是“西班牙的作曲家应写出西班牙自己的音乐”,即扎根于西班牙文化的音乐,从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中获得自己的音乐元素和技巧。佩德雷尔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阿尔贝尼兹,后者因此创作出了完全不同于当时欧洲沙龙音乐风格的作品。他创作了很多舒伯特、肖邦以及勃拉姆斯风格的短小钢琴作品。
1883年,阿尔贝尼兹与他的第一个学生Rosita Jordana结婚,1885年,他们夫妇搬到了马德里。阿尔贝尼兹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和高水平的演奏家很快在当地获得了声望,人们认为他的演奏堪与19世纪着名的钢琴大师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相媲美。1889至1892年间他在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地巡回演出,作为一名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他在此时达到了他的艺术顶峰。
遗憾的是阿尔贝尼兹所处的正是钢琴演奏人才辈出的年代,潘德烈夫斯、帕赫曼、索菲·蒙特等人都曾在1890年的春天在伦敦举行了音乐会。这种激烈的竞争无疑使阿尔贝尼兹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困难重重。
在此期间,阿尔贝尼兹还创作了大量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古风组曲(Suites Anciennes)——三首新巴洛克风格舞曲;一部李斯特风格的练习曲(Deseo: Estudio de Concierto)。他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Concierto Fantastico,Op.78)也是在1886年左右写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出了受西班牙音乐元素影响的器乐作品,例如西班牙组曲(Op.47,只有 Granada,Cantaluna,Sevilla和Cuba),西班牙舞曲和西班牙随想曲(Op.70),Torre Bermeja(Op.92,No.12)等等。
1890至1893年间,阿尔贝尼兹大部分时间呆在伦敦,他对音乐舞台作品的兴趣又重新点燃,除了写一些钢琴作品以及定期在伦敦和欧洲其它城市举行音乐会以外,他成功的创作了几部小歌剧和艺术歌曲,并且曾担任过一阵威尔斯王子剧院的作曲家和指挥。1893年他正式获得了这个职位的任命,但他却拒绝了这份工作,回到了西班牙,又在1894年秋去了巴黎。就在阿尔贝尼兹离开伦敦前,他结识了一位富有的银行家——F.莫尼-库茨(拉蒂莫爵士),后者的业余爱好就是创作戏剧并希望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配上音乐搬上舞台。出于对家庭收入的考虑,阿尔贝尼兹答应为这位银行家的剧作创作音乐。然而合作却并不那么让人愉快,阿尔贝尼兹常常因此大发雷霆。他们一共只完成了三部歌剧(分别是《亨利·科里弗尔德》、《莫林》和《佩皮塔·希门尼斯》)以及一些艺术歌曲,直到1905 年,这种合作关系终止。不过他们的第二部歌剧《佩皮塔·希门尼斯》(Pepita Timenez),以Juan Valera所写的一部着名的小说为台本的歌剧却在欧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成为当代西班牙歌剧中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
阿尔贝尼兹创作这三部歌剧的时候生活在巴黎,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着名的音乐家,他是欧内斯特·肖松家的常客,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着名的作曲家象弗雷、杜卡斯、以及查尔斯·鲍德斯,后来又经他们的介绍去了Schola Cantorum私人音乐班教授高级钢琴课程。这种富裕的音乐环境也极大的影响了阿尔贝尼兹,他感到了自己早期作品的不足之处,认为它们缺乏深度,他认为他应该尝试创作一些更有魄力、更有内涵的作品,从那时起,阿尔贝尼兹开始了他晚期的音乐创作。
1900年以后,阿尔贝尼兹的生活开始变得痛苦不堪,他患了布莱特氏病(肾小球肾炎),一种最终夺去他生命的肾病。他的夫人也开始病重,同时,他的一个孩子的死亡更加重了他的痛苦,这使他根本无法完成他那几部已经开始创作的诗意的作品。
身患重病的阿尔贝尼兹又重回他所熟悉的舞台剧作以及钢琴作品的创作,在1905~1909年间,他创作了着名的《伊比利亚》,一部由12首钢琴作品所组成的组曲,共四卷。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复杂的作曲技巧,它们是西班牙民族音乐(特别是安达路西亚音乐)与欧洲印象派以及浪漫乐派音乐所交织成的复合体。
1909年三月,令人几乎无法忍受的病痛迫使阿尔贝尼兹一家从奈斯搬到了法国比利牛斯山附近的康伯莱班(Cambo-Les-Bains)。1909年5月18日,阿尔贝尼兹在那里去世,后来他的遗体被运回巴塞罗那,葬在Southwest Churchyard。

I. 世界上有哪些着名的作曲家啊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2、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3、老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

4、小施特劳斯,奥地利着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春之声》等曲目最为着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5、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2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7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27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9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70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1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5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4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