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湾泄漏多少吨
A. 世界上还有哪些原油泄漏事件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B. 全球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
2006年3月10日在美国阿拉斯加该州北部普拉德霍海湾地区发生一起重大石油泄漏事故,超过1000吨(共6357桶)原油从输油管中泄漏并污染了附近约84亩的苔原地带。这次事故造成了大批周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批死亡,附近的渔业损失近千万美元。同时油轮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喷等事故也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源头。近20年来,已发生多起超级油轮事故,如1967年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是一起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该轮触礁后,10天内所载的11.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
1978年超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直至目前,最严重的海上油田井喷事故是墨西哥湾“Ixtoc-I”油井井喷,该井1979年6月发生井喷,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万吨,使墨西哥湾部分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1999年12月,在马耳他注册的"埃里卡"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风暴而断裂沉没。2万多吨重油泻入海中,导致该地区4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是法国遭遇的最严重泄漏石油污染海域事件。
在巴哈马群岛注册的"威望号"油轮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后船体破裂,造成西班牙西北部海域严重污染。
2005年7月6日,一艘油轮与瓦尔河筑堤相撞,造成30多吨石油泄漏。
2007年11月10日晚,亚速海和黑海突起风暴,结果发生了创纪录的集体海难,共有7艘船沉没或搁浅。第一起海难发生在11日凌晨,装载4700吨燃油的 “伏尔加石油139”号油轮断为两截,致2000 吨燃油流入海中。另一艘装燃油的“伏尔加石油123”号油轮船体出现裂缝,幸亏被及时拖入港口,没有造成另一起泄漏事故。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靠近燃油泄漏事故发生地的海岸上,大约3万只鸟死亡,近4万只鸟被困在油污中。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行政长官说:"漏油污染破坏巨大,损失还无法估算,这就是一场生态灾难。"
2009年3月11日一艘货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附近海域遭遇风暴,导致燃油泄漏,船上搭载的部分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落入海中,造成澳大利亚东北部数十个观光海滩被污染,周围养虾场均受不同程度污染。
2009年9月15日,因受台风"巨爵"袭击,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船在中国珠海高栏岛水域搁浅,根据船方自报泄漏燃油50吨。事发海域被迫封闭,数千条渔船受影响。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危害极大,石油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的交换;影响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还会让风光绮丽的海滨沙滩满目疮痍,大煞风景。油膜减弱了太阳辐射进海水的能量,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油膜玷污皮毛的海兽和海鸟,将失去保温、游泳、飞行的能力。石油还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它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
很难找的啊,求采纳。
C. 墨西哥湾漏油量多少吨
我也很想知道,所以根据“4月20日深海地平线钻油台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丧生。在这次事故发生3周内,每天大约有21万加仑原油流入墨西哥湾。截至8日,黏稠淤渣还没被冲到墨西哥海岸。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5/11/content_13478222_3.htm)
算了一下:
1 US gallon = 3.78541178升 1升汽油=0.0008吨
每天:210000*3.78541178*0.0008=635.949179吨
三周共21天:635.949179*21=13 354.9328吨
D.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
非常大!
从生态环境来说,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潜水摄食的鸟类。这些鸟类接触到油膜后,羽毛浸吸油类,导致羽毛失去防水、保温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因不能觅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摄取溢油,损伤内脏。最终它们会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海上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级生物,一方面它们对油类的毒性特别敏感,另一方面它们与水体连成一体,大量吸收海面浮油,影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海面上休眠或运动的海洋哺乳动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况是不同的,如鲸鱼、海豚和成年海豹对油非常敏感,它们能及时逃离溢油水域,免受危害。但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栖息海滩时,会被油污染所困,以至于死亡。
溢油对渔业的危害也不少,成鱼有非常敏感的器官,它们一旦嗅到油味,会很快游离溢油水域。而幼鱼生活在近岸浅水水域,容易受到溢油污染。养鱼场网箱里的鱼因不会逃离,受溢油污染后不能食用。近岸养殖的扇贝、海带等也是如此。另外,养殖网箱受溢油污染后很难清洁,只有更换才能彻底消除污染,费用十分昂贵。此外,溢油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会引起公共饮食安全危机。
溢油对浅水岸线也会产生影响,浅水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如贝类、幼鱼、珊瑚等活动在该区域,也包括海草层。溢油对该类水域的污染异常敏感,造成的危害在社会上反应强烈。溢油对岸线沙滩的污染威胁,直接影响到靠海滨浴场、沙滩发展的旅游业。
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时,捕捞出的鱼有油味,其食用价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为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为0.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率仍高达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鱼的比例仅7%~10%)。里海由于遭到石油污染,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致使1969年鲟鱼的产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鱼则几乎灭绝。英国和荷兰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万只海鸟死亡。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后在这一海域捕到的鱼95%是死的。
石油类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链中不再分解并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鱼和贝类)中富集,就可能进入人体,石油污染物中长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中聚集会危及健康。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过海上运输的原油量急剧增加,油轮遭遇海难受损导致原油泄漏的事故也频频发生。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陆地上的人类活动造成每年大约6万吨清洁剂、100吨水银、3800 吨铅和3600 吨磷酸盐等化学物质排入地中海。这些污染,已使得海岸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遭受外来生物属种的侵害。近年来,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报告显示,传染病对海洋生物的威胁不断增加。这些传染病导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珊瑚礁和海水植物的大量死亡。科学家认为,1938 年以来10%以上的海洋生物已经灭绝。多数的海洋生物大批死亡事件都发生在过去20年间。
环境
就在英国石油公司加紧施工进行堵漏的同时,此前泄露出的大量原油,污染范围继续扩大。除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等海岸外,美国昨天首次证实,佛罗里达州西北部海岸附近海域,最近不断有油膜和污油团出现。
佛州政府已派出清理小组,并着手制定进一步应对污染的计划,力求减少废油对沿岸生态和旅游经济造成的影响。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三次视察了受原油泄漏事件影响严重的路易斯安那州。在得知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已成功盖住漏油油井后,奥巴马表示,虽然最新举措似乎有效,但讲乐观,仍为时过早。他还严厉批评了英国石油公司试图向股东发放105亿美元股息的计划。
据美国政府估计,今年4月起的原油泄漏,已导致2000至4400万加仑原油,涌入墨西哥湾海域。
世界油轮泄漏大事故
时间 事故情况
2007年11月 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02年11月 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1999年12月 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 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2年12月 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1年1月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89年3月 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 墨西哥湾一处油井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78年3月 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 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E. 各次着名石油污染事件(带图片)着名!
历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籍超级油轮“托利卡尼翁”号(Torrey Canyon)触礁失事或标志着现代极其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开始,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长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擅自改变航道,酿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喷事故泄漏26.3万吨,事故原因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维护中,工人将本可以预防井喷的机械设备(被称为井喷预防器)上下颠倒安装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号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兹”号满载160.45万桶原油,23万吨原油。因方向舵被一个巨浪损坏导致失控,撞上90英尺(约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这艘油轮断为两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时,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风和潮水的联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约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野生动物因此遭遇重创,共计有2万只海鸟、9000吨重的牡蛎以及数百万像海星和海胆这样栖息于海底的动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共漏出原油1.4亿加仑。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岛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两艘船被困在风暴中:满载原油的超级油轮“大西洋女皇”号(Atlantic Empress)和“爱琴海船长”号(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大西洋女皇”号和“爱琴海船长”号发生碰撞导致大爆炸,结果发生了迄今历史上最严重的油轮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国籍油轮“奥德赛”号就在那里遭遇一起灾难性事故。当“奥德赛”号距离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约合1127公里)的时候,突然发生爆炸,船身断裂变成两截。火舌迅速吞没了船上13.2万吨的原油,回顾这起事故,原油燃烧或许是件幸事: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泄漏的原油没有被冲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贝利韦尔城堡”号油轮遭遇了像“奥德塞”号一样的状况,事发地区的风向和气候条件令泄漏的原油远离海滩和海岸线,虽然泄漏25.2万吨原油,但是对环境影响不是特别深刻。
1983年,伊朗瑙鲁兹海上油田在两伊战争中多次经历战火,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泄漏了大量原油。由于该地区当时属于战区,伊朗用了半年时间才扑灭燃烧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机还对附近一个钻井平台发动过袭击,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扑灭,此时距事故已经过去了两年,造成73.3万桶(相当于10万吨)的原油泄漏。这几起事故共造成瑙鲁兹油田8000万加仑(约合26万吨)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试图扑灭燃烧的油井时遇难。
1989年3月23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号在伊朗哈尔克岛装上了26万吨的重油,5月28日,火灾引发了大爆炸,“ABT夏日”号被摧毁,船上的32名船员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经燃烧掉,“ABT夏日”号残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1年1月晚些时候,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亿加仑(最多可能达4.6亿加仑)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湾战争漏油事故估计向波斯湾外泄了800万桶原油。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X42英里(约合163X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两天后沉入墨西哥湾,造成11人死亡。爆炸冲击力撕裂了连接钻井平台和井口的长5000英尺(约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开始泄漏原油。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约1万吨)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至于最终泄漏的原油总量,恐怕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2010年7月17日,辽宁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虽然历经15个小时扑救,至17日9时左右火势基本被扑灭,但是该次爆炸却导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时许,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在泄油附加添加剂时引起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间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续至今已经六个月了,造成的危害无法估计。这是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公司的合作项目。
F.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调查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内部调查报告,在历时4个多月之后,终于出炉。英国石油公司将大部分责任,推给了油井的所有者、瑞士越洋钻探公司,以及负责油井加固的美国哈利伯顿公司。而对自己的责任,报告的总结只有简单一句:没有正确解读油井的安全测试结果,没能“防患于未然”。
被泼了脏水的越洋钻探公司随即发表声明,指责英石油在油井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作出一系列节省成本的决定,增大事故风险。
此外,事件中最重要的证物——失效的防喷阀,在2010年4月4号出水后,至今没有接受检测分析。
另据报道,美国海洋能源公司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钻井平台昨天发生火灾,这是一周内,这家公司第二座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发生火灾。火已被扑灭。 新华网14日消息,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石油地质学家威廉·多米尼加国日前指出,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是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工人在钻井底部设置并测试一处水泥封口,随后降低钻杆内部压力,甲烷在海底通常处于晶体状态。深海钻井平台作业时经常碰到甲烷晶体。这个甲烷气泡从钻杆底部高压处上升到低压处,突破数处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发时,钻井平台上的工人观察到钻杆突然喷气,随后气体和原油冒上来。气体涌向一处有易燃物的房间,在那里发生第一起爆炸。随后发生一系列爆炸,点燃冒上来的原油。当时升起一片“气云”,罩住“深水地平线”。钻台大型引擎随即爆炸,到处都是火。“深水地平线”沉没后大量漏油,威胁周边生态环境。这座钻井平台配备的“防喷阀”也成为调查重点。一个“防喷阀”大如一辆双层公交车,重290吨。作为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防喷阀”安装在井口处,在发生漏油后关闭油管。但“深水地平线”的“防喷阀”并未正常启动。
“深水地平线”装备一套自动备用系统。这套系统应在工人未能启动“防喷阀”时激活它,但当时也没有发挥作用。事发后,英国石油公司企图借助水下机器人启动“防喷阀”,未能奏效。美联社报道,自从联邦政府监管人员放松设备检测后,数年间数座钻井平台的“防喷阀”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奥巴马政府在漏油事故中确有应对不当之处。首先政府在危机应对上相对迟缓,各界压力逐渐聚焦到政府身上。事故发生之初,政府没有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对英国石油公司大加批评并称应由其担负全部责任。
其次,从初步的调查结果来看,政府缺乏监管也是一大原因。一份2008年的报告显示,负责出租钻井平台的矿产管理局的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对有关安全警告置若罔闻,收受被监管公司的礼物,甚至与石油公司员工发生性关系。更早的活动报告显示,管理局曾允许被监管的石油公司用铅笔自行填写检查报告。在矿产资源管理局局长伯恩鲍姆辞职之前,该局负责近海油气开采的项目副主任厄于内斯已被解职。
专家指出,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对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在推进能源战略方面将暂时受阻。此前不久,奥巴马刚宣布解除近海石油钻探禁令,同时还鼓励海底钻探和核能开发,但漏油事故表明这些计划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些项目将不得不被搁置。另一方面,漏油事故不仅危及到沿岸各州环境,也给几个州的经济造成重创。奥巴马个人的支持率将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事故的影响不能很快消除,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难免因此“丢城失地”。 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泄漏一月有余,英国石油公司终于以“截管盖帽法”控制了绝大部分的漏油,但是否能像盖瓶塞样滴油不漏,值得观察。
美国政府与英国石油公司先后试过火攻法、化学分解、围栏沙坝、人工岛、引流法、人发干草吸附法、虹吸法、灭顶法、“小金钟罩”等等各种方法,均收效甚微或无果而终。有关方面在网上征求了近7800条来自全世界网民的建议,最奇特的方法还有“核爆法”和制作长宽两英里的蜂窝水泥大盘法等。在最后成功之前,人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着试验结果,墨西哥湾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游走他乡,其他各种海洋动物和鸟类也只能听天由命。
“深水地平线”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历史上首次发生在超过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与海面航行的大油轮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隐蔽。
首先,由于海面与深海底的压力、温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喷涌并向上漂浮过程中,呈现一种“羽毛”状逐步分散的形态:即在海底都是从一个漏油口喷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过程中就会变成羽毛状,直到海面时,就像一个伞面盖在海面上,并且会以油团或油、水、气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动、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时,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随着深层洋流漂动,不仅可能漂出墨西哥湾,还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而在海面上却什么也看不见。
其次,由于生活在海水不同层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环境不同,彼此既独立又相互为食物链,某一层的海洋生物死亡,将会造成食物链上层的许多生物难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坏墨西哥湾海水不同层次的生物和鱼类,无数海洋生物将因此遭到扼杀。
除此之外,许多我们还无法检测的破坏、影响可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冒出来,这就像人类对温室气体的理解过程一样。1989年阿拉斯加发生的油轮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至今没有完全恢复,就是一个例证。
美国拥有雄厚科技和经济实力,但面对海上原油泄漏这样危及全人类海洋安全的巨大全球公共问题时,显得如此无力、无助和无奈。
这次事故无疑向人们发出了警示,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一、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原油泄漏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是国家级的重大事件,但最终结果也只能是谁惹事谁管事,事件的专业性让他人甚至是当事国政府也无能为力。二、石油公司将油井从陆地钻到海洋,并向深海延伸的进程昭示了石油资源的紧缺和开采的复杂性。原油泄漏事故不断增加且后果日益严重,这彰显了“石油最后的疯狂”,还是表明未来的海上采油越来越像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游戏呢?三、本次事故客观上为新旧能源辩论大战提供了一个喘息机会,给美国国内关于新能源和近海采油争论的双方打上一针清醒剂。因此,它也可能成为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战略的一个转机。四、时至今日仍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这是否表明世界上还缺少一个有力、有效防范和制止此类灾难的专业性应急组织与应急机制呢?
墨西哥湾泄漏的岂止是原油
将持续刷新的“美国之最”
由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经营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爆炸时,没人能够预测灾难的规模。上周,美国政府估计,原油泄漏量为每天50万加仑到近80万加仑之间,的泄漏总量在1970万加仑到4300万加仑之间,已成为美国历史之最。
堵漏措施的失败,使原油泄漏将至少持续到8月。白宫能源顾问布劳纳表示,“我们对最坏情况有思想准备”。
1979年,墨西哥发生了世界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原油泄漏事件,该国代号为LXTOC1的油井共向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泄漏了1.4亿加仑的原油。有关方面花了10个月时间,打好两个减压井,才最终阻止这场灾难。
此次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何时停止,是否有可能成为世界之最,还不得而知。英国石油公司的发言人日前表示,该公司也不知道整个油田储存了多少原油。
1、失望的技术手段
英国石油公司已准备好实施下一套堵漏方案,计划使用机器人潜水艇从漏油点切断受损输油管道,然后在管道上方安装一个堵漏阀门。这套方案最早可能在本周三实施。但一些专家提醒,如果切断了管道却装不好堵漏阀门,日漏油量反而可能增加20%。
从根本上阻止原油泄漏的方法仍是针对同一个储油构造打两口减压井。打第一口减压井的工作在2010年5月2日就已开始,但这一措施要等到8月才能初步见效。有关专家称,打减压井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如果三四次就能成功,已经算是幸运。减压井的成功,要求新的钻孔必须准确地横穿漏油油井。如果不成功,只能堵住新孔,重新再试。随着钻井工作深入海床,工程进度也将日益放慢,因为压力不断增加,井管放置到位所需的距离越来越长。如果减压井也失败,原油泄漏时间就很难预估了。最终只能等到油井口坍塌或整个储油构造的压力自然降低到不再喷油的程度。
由于油井处于飓风路线上,如果飓风来袭,减压井工程肯定要中断。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三场飓风,1965年的“贝斯蒂”、1969年的“卡米尔”、2005年的“卡特里娜”,全都吹过了此次漏油事故地点。
2、生态忧虑
随着原油污染的持续恶化,已有更多出海清理石油的工作人员和沿岸居民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一些专家认为,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此次漏油事故的发生地点无法更坏。向南,是濒危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和抹香鲸产卵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向东、向西,是美国弗罗里达、亚拉巴马、密西西比和得克萨斯州的珊瑚礁和渔场,向北,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沼泽地。
在受害最严重的路易斯安那州,超过125英里的海岸线被浮油侵袭,污染正一点一点毁灭沿岸生态。飓风季的来临将使原油污染进一步恶化。2010年的飓风季将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以来最为活跃的一季。美国“飓风季”自6月1日开始,至11月结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报,2010年将生成14场至23场热带风暴,其中7场可能升级为强烈飓风。一些专家担心,热带气旋经过墨西哥湾时可能将泄漏原油裹挟其中,成为“黑色风暴”,在登陆后可能将原油洒向更广阔的范围。
墨西哥湾沿岸的沼泽通常对飓风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轻内陆地区所受冲击。“黑色风暴”的最糟糕影响在于长期破坏沿岸沼泽,那将令包括新奥尔良在内的许多地区失去“屏障”,遭风暴袭击时更加脆弱。路易斯安那州近几十年来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原油侵袭的进一步加剧,将使湿地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3、政治飓风
空前的环境污染及接踵而来的旅游业、渔业危机,令美国国会议员和沿岸居民对英国石油公司和奥巴马政府的不满加剧。奥巴马曾经批评此次原油泄漏是一场“人为灾难”,试图反击针对政府反应速度和力度的批评。但令他两难的是,尽管他宣称美国政府在主管善后事务,但似乎只有英国石油公司能阻止原油泄漏。
奥巴马第二次视察原油泄漏灾情后,美国政府已经宣布,将增加投入两倍的资源用于治污工作。但随着原油污染的加剧,英国石油公司的事故责任正日益凸显;而有关奥巴马政府的“领导责任”问题的争论,也使人们隐约嗅到一场政治“飓风”的味道。
G. 求一篇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思考文章
由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引发的思考
墨西哥湾的这次漏油事故在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的现状下,成为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批评与谩骂的集中对象。工程技术方面的一次事故,可能将会导致在政策,经济以及法律制度等层面上的调整变化或者哦是战略性的转变。这里我只在法律的角度来详细的阐述个人关于这次历史上最大的环境事故的一些感想。
首先要说的是环境与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起。第一,是环境的安全问题。张海滨在其着作《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一书中指出:“环境安全”这一概念自1987年联合国首次使用以来,引起了环境与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烈讨论。如今,环境安全概念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但是主要在一下两个问题上存在分歧(1)环境安全的主体而言,环境安全是指谁的安全;(2)环境安全设计的内容和领域而言,哪些问题属于环境安全的研究范畴。其中第一点的分歧观点主要有个人的安全,人类的安全还有国家的安全三种。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人类的角度来分析,因为这是由环境问题的性质所决定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是没有领土和政治边界的。同时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所提出的人类所面临的七大安全问题中,环境安全问题赫然在列。这也就说明了无论是何种环境问题都应当从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以维系地球脆弱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而不要将精力分散到各自无畏的利益之争当中。联系这次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我认为应当不惜成本的去补救事故发生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的损失,在调查确定了责任方之后,本着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来使责任人承担多数的责任,同时借以环境保险,以及环境事故救济基金等资金,结合国际先进技术的援助来尽快的控制漏油的继续。这第二个方面便是环境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同样我们也有保护动物和植物的良好的栖息地的义务。然而,当今生态危机局势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够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社会动荡或者引发环境原因所导致的战争,从而进而带来新一轮的对环境的破坏,总终的后果就是在这样恶性循环的周而复始中,人类渐渐的丧失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以此次漏油事件为例,英国石油公司的这次事故已经让路易斯安那州的渔业彻底陷入了绝望,这将会造成大量美国国民的失业,同时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如此必然会带来与旅游业相关的诸如交通,餐饮以及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在经济上的大幅下滑。这样便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居民对政府的不满而引发的社会骚动,以及美国或许会为缓解国内的环境矛盾的压力而再次发动争夺资源的战争,进而会让更多的人沦为战争难民,同时也会由于经济前景预期的不理想而导致区域性的金融动荡。
其次,墨西哥湾的这次漏油事件也让我们对当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李志辉在其文章《谈环境保护与环境保险》中指出这样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着四个方面:(1)缺乏一个全社会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2)受害人利益往往难以保障;(3)有些企业因承担环境污染资任所造成的巨额赔偿金, 使企业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无力恢复生产和发展;(4)由于环境污染问题, 造成群众与企业、群众与政府发生矛盾纠纷的件时有发生。我认为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相对来说更难解决的。因为第一点和第四点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通过行政规章或者立法来设置一种机制或者是通过加强技术的开发来分别解决环保机制的缺乏和环境事件频发的问题。然而,第二点和第三点则是在已经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之后的资金运作的问题。环境问题涉及的领域广,范围大,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能够像微软、宜家或是美孚这样的公司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当污染责任方的公司资金的欠缺则会导致对受害人的利益的赔偿不足,从而令受害人的利益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贾爱玲在其着作《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确立正确的环境责任保险的概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在书中详细的阐述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和特点。即环境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是基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即环境侵权人)与保险人之间的责任保险合同,由保险人在保险风险事故(环境侵权损害事实)发生的情况下,想受害人(第三人)负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民事救济方式。其特点包括:(1)环境责任保险以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环境侵权责任受到的损失为本质;(2)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应负的环境侵权责任;(3)环境责任保险承保的损害赔偿责任和治理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4)环境责任保险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特定危险的发生。在定义和特点的基础上,陈冬梅在其文章《环境责任保险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给予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大意义:在环境损害救济中引入责任保险制度,既可以迅速有效地填补受害方的损失,又可以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即以较小的确定性代价获得未来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巨额损失赔偿的分摊权,从而避免了因赔偿负担过重设置破产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创立减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减轻了政府的环境负担。联系此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我认为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超级基金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美国和英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因而无论是这次事故的发生地美国还是污染公司的所在国英国,都会充分的发挥其风险事故分摊的优势,在事故责任认定之后的赔偿救济阶段在对受害者和生态环境的充分的赔偿和恢复的基础上,运用环境责任保险这样的优秀模式来避免英国石油公司因这项重大事故而倒闭破产。
再次,是有此次事件所引发的对我国石油开采和运输的安全问题的思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在 2010年6月6日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将会严格操作程序,从根源上避免事故发生”。中海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宋立崧介绍说,“把BP公司的事故当作中海油自己的事故去重视、去研究,以获取经验和教训,”同时他还指出“预计随着事故原因的明晰,全球海上油气作业安全标准将会有所改进和提高。”那么通过此次事故除了相关的石油公司会在自己的公司制度中更多的加入事故预防性的条款之外。在我国当今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现状堪忧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又应当在政策和立法上去规制那些规定来预防事故的发生或者是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的呢?董文兵和郝红梅在其文章《我国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问题》一文中提到:“通过制订石油工业领域突发环保事件紧急预案,明确规定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如医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的责任,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职能的联动机制,切实保证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救助受灾群众,最大限度的降低灾难后果。石油工业企业应针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特征和产品特性制定相应的预案,报当地政府审核,同时报石油企业集团总部备案。油气生产和加工密集的地方政府,应将所制定的石油工业突发环保事件应急预案,纳入到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中。”联系此次漏油事件,我认为之所以漏油没有能够及时的解决,除了有刚性的技术原因之外,更为致命的是缺乏完善的事故应急措施,以及英国BP石油公司的隐瞒消息的做法。所以,从国家到地方,自上而下制定一套有着详细规定但又赋予地方自由行动权利的灵活的事故应急制度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同时通过立法要求污染公司的要将污染事故发生的消息第一时间的进行通报,从而保障受损害区域居民的知情权,进而充分保障其环境权。对在事故出现便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营救措施的污染责任方要适当的减轻处罚力度,而对那些之情不报且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污染情势无限扩大的污染责任方则要加大处罚力度,甚至不惜动用刑事手段来进行处罚,从而令此问题的解决更具有及时性,进而挽回更多的损失。
最后,联系历史上重大的漏油事故所引发的法律思考。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引发的原油泄漏事故,无疑是一起重大生态灾难,但它与历史上最严重的几次原油泄漏灾难相比,它又能排名第几呢?如以美国政府估计的每天1.2万至1.9万桶(1吨原油约有7.35桶)原油泄漏的速度计算,原油泄漏量早已超过1989年的“瓦尔迪兹”号事故,而对环境造成的灾难,恐怕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瓦尔迪兹”号触礁事故。1989年3月23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的超级油轮“瓦尔迪兹”号的船长饮酒后出现指挥失误,油轮在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湾时,与水下礁石相撞,船体裂开。超过5万吨原油流入海水中。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乎灭绝,迄今仍未恢复,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和海洋污染事故。据估计,此次事故造成约28万只海鸟、2800只海獭、300只斑海豹、250只白头海雕以及22只虎鲸死亡。
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喷事故。1977年4月22日,位于挪威和英国之间的北海曾发生过一起原油泄漏事故,不失为“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灾难的可怕序曲。在挪威埃科菲斯克油田,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B-14号油井发生井喷,8天时间内共有约26.3万吨的原油泄漏到大海中,直至B-14号油井被完全扑灭。炽热的原油、泥浆和海水混合物喷射到50多米高处。
伊克斯托克-I油井事故。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的“伊克斯托克-I”油井爆炸,向墨西哥卡门城附近的坎佩切湾泄漏了大量原油。原油继续向外流至墨西哥湾,一直到1980年3月油井才被封住,共漏出原油45.4万吨。。“伊克斯托克-I”油井井喷期间及事故发生后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泄漏的原油总量,使得人们希望此类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瑙鲁兹海上油田事故。伊朗瑙鲁兹海上油田在两伊战争中多次经历战火,泄漏了大量原油。1983年2月10日,一艘油轮与瑙鲁兹油田钻井平台相撞,造成油井以每天1500桶的速度漏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发生事故的钻井平台又遭到伊拉克直升机的袭击,引发火灾。伊朗用了半年时间才扑灭燃烧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机还对附近一个钻井平台发动过袭击,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扑灭。这几起事故共造成瑙鲁兹油田8000万加仑(约合26万吨)的原油泄漏。
科威特漏油事故。迄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的科威特南部。1991年1月晚些时候,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试图为避免军事失败做最后的挣扎。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亿加仑(最多可能达4.6亿加仑)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科威特漏油事故估计向波斯湾外泄了136万至150万吨原油。
一次次的漏油事故无论是在经济价值上更是在生态价值上都给我们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事故的发生如果说是不可预测和不可估量的,那么在当这些事故发生后从法律这个领域和层次上,我们又能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联系我国的实际,周玉华、王丽华和吴金梅在其文章《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法律思考—中石油吉化公司污染事故的若干环境法律问题》一文中指出:“(1)要分别通过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分别对事故责任方的政府行政监管者和事故责任方来进行责任认定,从而严格各项责任的承担。(2)通过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完善公民的维护自己环境权的制度。(3)建立环境侵权的责任保险制度,这一点已经在之前详细介绍过了。
总之,通过在美国墨西哥湾的这场可以号称是史上最为严重的生态灾难的漏油事故,我们可以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进而无论是在基础层面的经济救济手段上,还是在意识层面的政策和法律救济手段上都创立出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措施和制度,从而在吸收和借鉴当中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境事故风险预防和处置的模式,最终达到不重蹈他人覆辙的目标。
H.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始末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原因查明、
5月8日,大量泄漏原油漂浮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海面上。墨西哥湾上月下旬发生的漏油事故导致该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目前美国海岸警卫队、政府机构、当地居民及英国石油公司等各方力量正在想方设法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新华社/路透
5月8日,多艘船只在美国墨西哥湾一钻井平台附近执行任务。新华社/路透
5月8日,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一家酒店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塞进长筒丝袜里的头发。为减少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路易斯安那州目前已经在该州境内设置了9处地点来接受社会捐赠的头发及皮毛制品等可以扔进海里吸收泄漏原油的物品。新华社/法新
英国石油公司内部调查显示,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由一个甲烷气泡引发。
另外,漏油最后一道防线“防喷阀”先前发生过失效的状况。
祸起气泡
作为“深水地平线”租用方,英国石油公司加紧调查“深水地平线”爆炸原因。
美联社8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教授罗伯特·贝亚的数名企业界朋友向他征询意见时,交给他英国石油公司部分调查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两篇文档和一段录音,以数名钻井平台工人为询问对象。贝亚向美联社记者详细描述了记录内容。
贝亚是美国国家工程院负责石油管道安全的小组成员,20世纪90年代担任英国石油公司风险评估顾问。
根据这些记录,贝亚还原了爆炸前后过程。
工人在钻井底部设置并测试一处水泥封口,随后降低钻杆内部压力,试图再设一处水泥封口。这时,设置封口时引起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促成一个甲烷气泡生成,导致这处封口遭破坏。
甲烷在海底通常处于晶体状态。深海钻井平台作业时经常碰到甲烷晶体。
这个甲烷气泡从钻杆底部高压处上升到低压处,突破数处安全屏障。
“一个小气泡变成一个相当大的气泡,”贝亚说,“逐渐扩大的气泡就像一门大炮,向你脸上喷气。”
[1]
“气云”罩顶
贝亚说,4月20日事发时,钻井平台上的工人观察到钻杆突然喷气,随后气体和原油冒上来。
气体涌向一处有易燃物的房间,在那里发生第一起爆炸。“随后发生一系列爆炸,点燃冒上来的原油,”他说。
一段询问记录显示,当时升起一片“气云”,罩住“深水地平线”。钻台大型引擎随即爆炸。询问对象说,引擎爆炸点燃钻台,“到处都是火”。
爆炸起火大约36小时后,“深水地平线”沉入墨西哥湾。一些英国石油公司管理人员受伤,9名钻台员工和两名工程师死亡。
“当时惨状肯定如同置身地狱,”贝亚说。这名现年73岁的石油业“老兵”说到这里流泪。他说,这是“失望和愤怒的泪水”。
英国石油公司发言人约翰·柯里7日晚不愿谈论事故起因。“我们等待全面调查,查出全部事实。”
前一页 [2]
阀门失效
“深水地平线”沉没后大量漏油,威胁周边生态环境。这座钻井平台配备的“防喷阀”也成为调查重点。
一个“防喷阀”大如一辆双层公交车,重290吨。作为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防喷阀”安装在井口处,在发生漏油后关闭油管。但“深水地平线”的“防喷阀”并未正常启动。
“深水地平线”装备一套自动备用系统。这套系统应在工人未能启动“防喷阀”时激活它,但当时也没有发挥作用。
事发后,英国石油公司企图借助水下机器人启动“防喷阀”,未能奏效。
美联社报道,自从联邦政府监管人员放松设备检测后,数年间数座钻井平台的“防喷阀”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内政部矿产资源管理局接到的事故报告显示,至少14起事故原因与“防喷阀”有关。这些事故多数发生于2004年以后。
联邦政府监管人员说,他们会检查数座钻井平台的“防喷阀”是否可靠。国会则打算就“防喷阀”可靠性举行听证会。
“这种安全阀并非那么安全,”联邦参议员玛丽亚·坎特韦尔说,业界明知“防喷阀”有时失效,使用时却心存侥幸。
I.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经过
美国海岸警卫队2010年4月24日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沉没约两天,海下受损油井开始漏油。这口油井位于海面下1525米处。海下探测器探查显示,钻井隔水导管和钻探管开始漏油,估计漏油量为每天1000桶左右。“我们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溢出事故,”海岸警卫队军官康尼-特雷尔说,“我们正竭力协助清理浮油。”租用钻井平台的英国石油公司出动飞机和船只清理海面浮油,但因天气状况恶劣,清理工作受阻。
形势恶化
美国海岸警卫队2010年4月28日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估计,在墨西哥湾沉没的海上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底部油井每天漏油大约5000桶,5倍于先前估计数量。油井当天继续漏油,工程人员又发现一处漏油点。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美国救灾部门“圈油”焚烧,烧掉数千升原油。
新发现漏油点
海岸警卫队官员玛丽·兰德里2010年4月28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租用“深水地平线”的英国石油公司工程人员发现第三处漏油点。兰德里说:“英国石油公司方面通报,在海底油井处又发现一处漏油点。”海岸警卫队和救灾部门提供的图表显示,浮油覆盖面积长160公里,最宽处72公里。从空中看,浮油稠密区像一只只触手,伸向海岸线。
兰德里介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估计,油井漏油量每天5000桶左右,是先前估计数量的5倍。英国石油公司不认同这一数量。营业部经理道格·萨特尔说,先前日漏油大约1000桶的估计应该是准确的。
漏油处理
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救灾人员着手试验烧油。救灾人员把数千升泄漏原油圈在栏栅内,移至距离海岸更远海域,以“可控方式”点燃。海岸警卫队发言人谢里·本—伊埃绍说,如果当天“烧油”效果良好,救灾人员可能实施更大规模“烧油”行动。
当地时间2010年4月28日下午前,浮油“触角”已伸至距路易斯安那州海岸37公里处海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专家查理·亨利预计,浮油可能将于30日晚些时候漂至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博比·金德尔呼吁联邦政府提供更多援助。金德尔说,路易斯安那州一处沿海野生动物保护区或将首当其冲,受到浮油破坏。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和阿拉巴马州已在海岸附近设置数万米充气式栏栅,围成一道防线,防御浮油“进犯”。
堵漏作业仍在继续。英国石油公司先前尝试用水下机器人启动止漏闸门,未能成功。工程人员定于29日打一口减压井,以遏制原油泄漏,预计耗资上亿美元,工期长达数月。工程人员还考虑建造一个罩式装置,把浮油罩起来,而后用泵把浮油抽上轮船。 2010年5月29日,被认为能够在2010年8月以前控制墨西哥湾漏油局面的“灭顶法”宣告失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进一步升级,人们对这场灾难的评估也愈加悲观。“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美国白宫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顾问卡萝尔·布劳纳在5月30日表示,如果现行所有封堵泄漏油井的方法都无法奏效,原油泄露可能一直持续到8月份减压井修建完毕后才会停止。
“每天原油泄漏量可能将近80万加仑,而且这一数字很可能接近100万。”据美联社消息,有科学家在考察墨西哥湾井喷情况后表示,墨西哥湾泄露的原油量至少比原先估计多两倍,最高多五倍。而据美国有线广播公司称,每天原油的泄露量达1.2万至2万桶。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2010年6月23日再次恶化:原本用来控制漏油点的水下装置因发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滚滚原油在被部分压制了数周后,重新喷涌而出,继续污染墨西哥湾广大海域。 2010年7月15日,监控墨西哥湾海底漏油油井的摄像头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漏油油井装上新的控油装置后再无原油漏出的迹象。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3个月后,英国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再无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据美国媒体报道,新控油罩封住漏油后,接下来需要观察此举是否造成油井其他地方出现漏油点。
英国石油公司管理人员此前曾表示,即使新装置能完全控制漏油,英国石油公司将继续打减压井,因为这是永久性封住漏油油井的最可靠方法。
J. 墨西哥湾水下天然气管道泄漏,引发海上大火,这起大火造成了多大损失
由于水下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所以墨西哥湾石油平台附近的海面也是出现了大火,这场大火造成的损失肯定是非常大的,不过具体的损失目前还没有统计出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场大火带来的损失肯定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因为这场大火是在海面上发生的,所以肯定对当地的海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或者说这种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出来的,不过万幸的是这场火灾其实并没有任何的人员伤亡。
当然现在海面上的大火已经被扑灭,相关的善后工作还在进一步的处理当中,根据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发表的声明来看,这起事故并没有导致任何人员受伤或者是死亡。而且这个火灾也没有让任何的项目产生影响,在当天上午10:30的时候,大火就已经被全部扑灭,公司也是在第一时间关闭了12英寸的管道阀门,并且会进一步的去调查事故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11年前,墨西哥湾也是发生了漏油事件,当时这个事件也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