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西班牙译本都有哪些
A. 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名着是
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西班牙文学名着《魔侠传》
西班牙文学名着《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两年后(1607年),英国人托马斯·谢尔顿(ThomasShelton)将之翻译为英文,这也是《堂吉诃德》的第一个翻译本。1922年,它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即林纾和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西万提斯:《魔侠传》,林纾、陈家麟,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2月初版,说部丛书第4集第18编,上
下两册。)。但是,作为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西班牙文学名着《魔侠传》在当时并未引起什么反响,在今天也被认为价值不大,因为只译了半部,因为是从英文转译的,更因为还是不懂外文的林纾与口译者合作译出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魔侠传》还原到相关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发现它的种种“问题”并非仅仅是译者造成的,而可能是代表彼时翻译特点的一个典型个案。
我们先来谈谈《魔侠传》的问题。
首先,《魔侠传》只译了《堂吉诃德》的第一部,所以从整个中译本看来,除了滑稽可笑的闹剧之外,没有任何人文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精神存在。
第二,《魔侠传》看不出塞万提斯的叙事手法———比如,译本将小说改为只有一个叙事者,即全知全能的作者,这就取消了原着的现代性。塞万提斯“是第一位现代作家,他是小说复调形式的源头”。但是《魔侠传》没有将这种叙事特点表现出来。
第三,《魔侠传》略去了原文中与西班牙历史文化传统互文的语句。《堂吉诃德》最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体现在桑丘身上。他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张口就是西班牙谚语,而《魔侠传》将贯穿全书始终的主仆二人之间饶有趣味的对话全都译为第三人称叙述口吻,小说“双声复调”的风格被合为一个声部。
第四,除了删减之外,林译也随意增加了自己的观点。最显明的一例是,第一部第三十一章中(《魔侠传》第四段第四章)讲述男孩安德列斯再次遇见堂吉诃德,责怪堂吉诃德上次的多管闲事,不但没能救得了他,反而使他遭受了主人更加凶狠的毒打,而且连工钱都被扣下了,于是他诅咒堂吉诃德说,“上帝要叫您还有天底下所有的游侠骑士都不得好死”(p277)。而林纾在此改为“似此等侠客,在法宜骈首而诛,不留一人,以害社会”;并在括号之内加上自己的评论,“(吾于党人亦然。)”。
《魔侠传》的问题是事出有因的。自1612年谢尔顿(Shelton)的第一个英译本出版至1922年,已经出版过几种较好的译本。不过,莫特克斯(Motteux)本在英译本当中并非佳作。约翰·奥姆斯比(JohnOrmsby)在自己译本的序言中曾经这样评述它,莫特克斯(Motteux)本是由多人合译的,虽然是从西文直接译过来的,但是西班牙语的味道经过这么多人之后已经消失殆尽。尽管文字优雅得体,但是它把《堂吉诃德》仅仅当成一部滑稽作品。莫特克斯本的译者们试图以伦敦英语的浮躁和油滑加强《堂吉诃德》的幽默,这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是对原着精神的篡改。当时口译者陈家麟极有可能选的就是莫特克斯(Motteux)的“杂译本”。虽然,奥姆斯比对莫特克斯(Motteux)本最不满的地方就是后者把《堂吉诃德》仅仅译作一本滑稽小说。但是,在19世纪之前,世人对《堂吉诃德》的接受基本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所以也不是莫特克斯(Motteux)特别具有的坏处。直到1860年屠格涅夫还批判俄国读者只把堂吉诃德当做滑稽家。但英译本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林纾对《堂吉诃德》的理解。他似乎没有把它当做是和《茶花女》、《艾凡赫》、《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等那些他曾经倾力翻译、热情推崇的许多名着一样来看待。
还需要指出的是,《魔侠传》它是林纾去世前一年出版的作品。后期林译小说,被钱钟书先生称为“老笔颓唐”,而且“态度显得随便”,甚至有些“漠不关心”,译作中再难见到序、跋、题诗、按语、评语等等,也很少表达自己对所译作品的见解;与前期那个“精神饱满而又集中,兴高采烈,随时随地准备表演一下他的写作技巧”,充满自信的林纾判若两人。钱钟书先生认为“林纾六十岁后没精打采的译笔”将“塞万提斯的生气勃勃、浩瀚流走的原文”译得“死气沉沉、支离纠绕”。当然,杰出的英译者奥姆斯比也承认“事实上,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言都难以有令人完全满意的译本出现,这不仅是因为西班牙谚语几乎无法把握,不可译的词语成千上万,更重要的原因是,《堂吉诃德》的幽默韵味主要归功于它的警句式的洗练简洁,而那是西班牙语特有的,其他语言只能隔着一层进行模仿”。所以《魔侠传》与原着的风格“不对等”,也并非中国译者特别的无能,而实在是个世界性的普遍难题;更何况,1922年的林纾,晚景凄凉,又如何能有心情体会塞万提斯的奇思妙想和妙语连珠呢?
最后,考察《魔侠传》还不应该漏掉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就是与林纾合作的口译者陈家麟(字黻卿,直隶静海人)。他是与林纾合作翻译作品最多的口译者,除未刊10种之外,还有单行本58种。总的来说,陈家麟在林纾的合作者中,既不及王寿昌文学素养深厚,又不如魏易英文好,虽说二人合译最多,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错误也较多地出现在他们的合作成果中,比如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都译成小说;而且所译中有大部分是三流作品。口译者的水平高下直接影响到林译小说的质量。陈家麟是后期林纾最主要的合作者,但是那也正是林纾的翻译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而《魔侠传》恰恰是二人此时合作的结果。
金克木在评论《魔侠传》时说,“林译出来,毫无动静”。由于《魔侠传》的上述特点,所以从创作的意义上来讲,没有任何一个作家直接接受了它的影响。彼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膜拜塞万提斯。与《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述》等引起广泛阅读和反响的林译小说比起来,《魔侠传》得到的只是寂寞无声。当然,1922年的林纾已经被新文化运动席卷过的文化思想界视为一个老朽落伍之人,白话翻译小说已成主流,谁还会去阅读一个根本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以文言译就的“古董”呢?
其次,作为讽刺小说的《堂吉诃德》嘉年华式的闹剧风格,并不符合五四后文坛的时尚,也就无法赢得大批读者。当时五四小说已经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引领新风新雨,各种新潮你方唱罢我登场,最怕“落伍”二字。既如此,一种被打倒批臭了的小说类型,包括狭邪、公案侠义、谴责、科幻四种曾经在晚清文坛引领风骚、产量丰沛的小说类型很快被清理出文化精英的视野之外。在这样的语境之中,《堂吉诃德》虽是外国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又如何能俘获读者芳心?
《魔侠传》虽以“魔侠”为名,但既非武侠也不言情,既不黑幕也不科幻,它所讽刺批判的是距离中国人过于陌生和遥远的骑士文学,无法直接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它是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时代中被视为“封建遗老”的林纾以文言译就的,即使它如前期林译小说一般优秀,也无法再现彼时“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震撼与冲击。无论是林纾(林译小说),还是《魔侠传》所标示的闹剧式的讽刺小说类型,它的故事、它的文字风格、它的篇章结构,既无法满足学习西方变革中国文学的五四精英们的迫切诉求,也无法满足市民层读者群的消遣娱乐心理。就这样在不新不旧的尴尬中,《堂吉诃德》来到了中国。
B. 中国有哪些着名的译者
近代:1,傅雷(1908-1966),一代翻译巨匠。一生译着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2,叶君健(1914—1999),作家,文学翻译家。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笔名马耳。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44年至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历任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副主编等。
3, 草婴(1923-),原名盛俊峰,中国翻译家协会副主席、着名翻译家。
, 4,文楚安( 1941年2月2日-2005年9月23日),四川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毕业,教授、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对垮掉的一代文学有很深的研究。
籍贯湖南省溆浦县,四川省雅安市人。民盟成员。1963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 语系。历任四川省马尔康中学、若尔盖县中学英语教师,四川省雅安教育学院英语科主任,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华西医科大学外语系副主任,教授。四川外语 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英语系两年访问学者,赴加拿大、香港等地作访问学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理事。
长 期担任英语本科学生英汉互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学翻译等课程;致力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国文学/文化,尤其是美国“垮掉一代”研究及译介。曾到美国哈佛大 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香港大学研究访问。 专着:《“垮掉一代”及其他》。译着五百余万字,主要有:《荣格:人和神话》,《与狼共舞》,《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约翰·厄普代克《S.》, 《马克·吐温幽默作品集》,《在路上》,《金斯伯格诗选》,《金斯伯格文选》,《后“垮掉一代”诗选》等
古代:
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17年,西行求法时曾发愿“甯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玄奘大师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更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译经家。玄奘大师从印度归国后,在唐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先后在长安、洛阳组织译经院,聚集各地高僧大德2000余人。法师主持译场19年中,不曾有一日懈怠过。是中国唯识宗的创始人。
C. 外国文学名着中最好的中文译本有哪些
几本公认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译
呼啸山庄 杨苡译
包法利夫人 李健吾译
安徒生童话 叶君健译
契诃夫小说 汝龙译
堂吉诃德 杨绛译
战争与和平 草婴译
哈姆雷特 朱生豪译
喧哗与骚动 李文俊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梅益译
简爱 祝庆英译
爱的教育 夏丏尊译
悲惨世界 李丹方于译
百年孤独 黄锦炎译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刘辽逸、楼适夷、陆风译
基督山伯爵 蒋学模译
傲慢与偏见 王科一译
日瓦格医生 蓝英年、张秉衡译
源氏物语 丰子恺译
猎人笔记 丰子恺译
十日谈 方平、王科一译
泰戈尔诗 冰心译
D. 中国古今中外着名翻译家都有哪些
1、许渊冲
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着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等中外名着。
E. 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中国文学作品
http://www.chinaviva.com/libros/libros.htm
http://libreriacompas.com/libros-de-Chino-978.html
这两个网站上都有一些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中国作品
F. 中国现当代着名的翻译家有哪些
季羡林、傅雷、杨绛、草婴、刘殿爵等
一、季羡林(1911-2009年):中国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曾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着。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二、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汇人。宇恕安,号恕庵。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他一生所译世界名着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占了14部。
由于他对巴尔扎克深有研究,曾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主要译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伏尔泰小说选》、《幸福之路》、《贝多芬传》等。
三、杨绛: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原名季康。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1935年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苏州振华女中分校校长、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着有剧本《风絮》、论文集《春泥集》、散文《干校六记》等,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四、草婴:原名盛峻峰。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南通农学院肄业。曾任时代出版社编译。建国后,历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翻译成汉语,1987年获前苏联高尔基文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奖者。
五、刘殿爵: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生于香港的他中英文修为皆高,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近30年,期间英译《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典籍。但凡刘教授的英译着作,均被视为严谨学术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翻译家
G. 英语翻译 谁知道,中国有哪些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
这两个网站上都有一些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中国作品
H. 中国近、现代有哪些着名翻译家﹖
季羡林(1911-2009年):中国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着。
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汇人。宇恕安,号恕庵。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译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伏尔泰小说选》《幸福之路》《贝多芬传》等。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I. 世界名着的最佳译本有哪些
世界名着有好多,由于每位作家的翻译风格不同所以翻译的作品也有所区别,其中有一些作家翻译的名着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接下来我给大家推荐几本。
《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高植译本,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原着。共有四册,其中第一册为繁体横排本,其余三册为简体横排本。我在大学的时候读过这本着作,感觉这是可以读一生的一部作品。这本书早期是被禁读的,后面才开放的,此作品是值得细细品读的,那样你会读到不一样的东西。此作品讲述的是俄国与法国之间发生战争的过程,到最后俄国获得了胜利,人民得以和平生活下去。我觉得这部翻译作品还是挺棒的,让人意味犹存。
还有其他不错的译文,董秋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草婴的《复活》,等等,有机会你也可以阅读一下。
J. 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有英译本英文名是什么
元末明实施耐庵所着《水浒传》,原书早在 300 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在 17世纪的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被译成英、法、德、意、匈、捷、波兰等 12 种文字在各国发,其中,日本就有 18种日文译本。西方最早七十回全书译本是德文,书名《强盗和士兵》,法译本为《中国的勇士》,英译本为《发生在河边的 故事》,另有一些英文版译为《在沼泽地里》。译得最好的是 1938年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布克夫人(中文名字赛珠珍)的译本,书名 《四海之内皆兄弟》, 1933年出版,连鲁迅在给友人信中都称赞∶“近布克夫人 译《水浒》,闻颇好。”意大利人安德拉斯节译《水浒传》 中鲁智深的故事,书 名《佛节记》;德国人译杨雄故事,书名《圣洁的爱》;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连故 事,取名《卖大饼武大郎和不忠实妇人的事》;节译智取生辰纲故事,取名《黄 泥岗的袭击》和《强盗设置的圈套》。
罗贯中所着《三国演义》,在日本流传最广,不同的日译本有吉川英治《三国演义》,三间评价的<三国志演义》,村上知 行的《全译三国志》。美国有位翻译家节译《三国演义》中关羽故事,书名《战 神》。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早在 1831年就有日译本《通俗西游记》,其后英、西班牙、捷、波、俄等国都有译本。翻译家将书名译得五花八门, 英译本为《猴》,其它译本有《猴王》、《猴子历险记》、《猴子取经记》、《 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兰陵笑笑生所着《金瓶梅》,从 19世纪中叶 就开始在欧洲传播,欧洲最早译本是苏利埃·德·莫朗的法译本《金莲》,德国 汉学家弗·库恩根的德文译本名叫《金瓶梅·西门庆与其六个妻妾奇情史》;如今,西方有英、俄、西班牙、瑞典、芬兰、捷、南斯拉夫等译本。
清代曹雪芹所着《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在国外已有十几种文字共 23种主要版本,受到各国读 者欢迎。世界各国较重要的网络全书,都有专条介绍《红楼梦》,美国的《美利 坚网络全书》誉之为“世界文坛的一座丰碑”。《红楼梦》早在干隆 58年(1795年)就传入日本,但是,最早翻译《红楼梦》的却是英国人。道光 22年( 1842年),英国人汤姆将它的几个章节译成英文,书名《红楼梦幻》;英国汉学家 戴维·霍克斯等翻译成五卷英译本,书名《石头记》。《红楼梦》俄译本书名为 《红楼阁里的梦》,法译本则叫《庄园里的爱情》。
有的作品短小精悍,更为翻译家所青睐,因而译名繁,妙趣横生。元代王实甫名剧《西厢记》,译成法文书名《热恋中的少女,中国十三世纪的爱情故事》 。元代纪君祥名剧《赵氏孤儿》, 1756年由一个华名叫马若瑟的法国传教士翻译 介绍到欧洲,同年,法国大作家伏尔泰把它改写成《中国孤儿》搬上巴黎舞台; 后来德国大诗人歌德又将它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主人公哀兰伯诺就是剧中 人物赵盾的儿子赵孤。《赵氏孤儿》是 18世纪唯一被欧洲人接受的中国戏剧。
明代冯梦龙选编《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德·莫朗把它译成《蒙辱的东方女性》,而英译本是《名妓》,颇具欧美小说风格。
清代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保、匈、波、爱沙尼亚、丹麦等 20多种文字译本 。 1784年,《聊斋志异》传入日本,书名为《艳情异史》,意大利文译成《老虎 作客》,英文译成《人妖之恋》。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俄译本名是《镜 子里的姻缘》。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说《庄子休妻鼓盆成大道》的译作,翻译者竟把它译成《不忠诚的鳏夫》,恰与原意相反,读后使人感到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