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飓风什么时候过去
‘壹’ 为什么墨西哥湾易发飓风
墨西哥湾是热带海区,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飓风和我们台风一样都是热带气旋,源地都是高温热带洋面
‘贰’ 历史上飓风的名称都有哪些
一、安德鲁
1992年,飓风“Andrew(安德鲁)”袭击了佛罗里达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造成26人死亡,财产损失达$400亿。飓风“Andrew(安德鲁)”是美国历史上飓风季节中最具破坏性的一个飓风。
二、米奇
1998年,“米奇”飓风横扫拉丁美洲,造成该地区近万人丧生,受灾居民超过250万人。仅在洪都拉斯死亡人数就达5000多人。
三、弗洛伊德
1999年,强度为2级的“弗洛伊德”飓风袭击美国东海岸,造成56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46亿美元。
四、丽丽
2002年,飓风“丽丽”以160公里的时速从墨西哥湾的方向登陆美国,当局事先敦促50万人紧急疏散。
五、飓风卡特里娜
飓风卡特里娜于2005年8月中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生成,在8月24日增强为飓风后,于佛罗里达州以小型飓风强度登陆。随后数小时,该风暴进入了墨西哥湾,在8月28日横过该区套流时迅速增强为5级飓风。卡特里娜于8月29日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陆时为极大的3级飓风。风暴潮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及阿拉巴马州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六、飓风古斯塔夫
飓风古斯塔夫(Hurricane Gustav)是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七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一个飓风,于2008年9月沿美国东岸平行移动,强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第二级。风暴直接造成一人死亡和1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系统早期属于亚热带风暴,是这类风暴中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命名的。在此以前从未有过亚热带风暴获得命名。此外,本气旋还是继1941年以来在一个自然年中形成时间最晚的飓风。
‘叁’ 全世界发生过的着名飓风事件
全世界发生过的着名飓风事件有:
1、雨果飓风(Hugo):雨果被列为第四类飓风,是最可怕的风暴之一。1989年9月底从波多黎各接近查尔斯顿,在美国和加勒比地区造成50人死亡和约80亿美元的损失。
‘肆’ 飓风暴在世界上出现过几次在那些地方都是那些国家
最大的有这么几次: 飓风安德鲁:1992年8月,席卷了南佛罗里过州。 1969年的飓风卡米尔。 1988年9月10日在西大西洋形成的吉尔伯特,猛扑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海岸,9天内刮遍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墨西哥和美国东南沿海。 1935年劳动节飓风。 飓风卡特里娜 是2005年8月出现的一个五级飓风,在美国新奥尔良造成了严重破坏。2005年8月25日,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8月29日破晓时分,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登陆超过12小时后,才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伍’ 墨西哥湾飓风活动频繁是什么时节
北半球的夏季;(7、8月份)
‘陆’ 飓风在什么时候,对墨西哥湾产油区的影响最大!
4~10月都有可能,尤其是7、8、9三个月,此时墨西哥湾海温较高,有利于飓风的形成
‘柒’ 2016年8月31号墨西哥湾的飓风持续了多长时间
国内新闻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月23日至25日将访问美国 ·湖北省纪委常委刘黎明拟任省委巡视组巡视专员 简历资料 ·国家工商总局召开2016年机关党建工作会议(图) ·龚宗元拟任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常委 简历资料照片 ·四川资阳两副市长毛绍百、何正月被撤。
‘捌’ 飓风Hector历史
飓风赫克托(英语:Hurricane Hector,美国国家飓风中心:EP102018,日本气象厅:1817),是2018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八个热带气旋,第八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第四个飓风和第三个大型飓风。同时也是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二十三个热带气旋、第十七个风暴。赫克托在进入西北太平洋之前,一度维持186小时的强烈飓风强度,并有96个小时是处在四级飓风强度,是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新纪录。赫克托于13日下午进入西北太平洋,并逐渐减弱,最终于8月15日消散。
7月26日,美国国家飓风中心预计下周初墨西哥南偏西方将形成一个低压区[1]。两天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南偏东数百英里处形成了一片宽广的低压区[2]。8月1日,国家飓风中心将此系统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EP102018[注 1][4]。并在六小时后再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名称赫克托[5]。由于环境适合热带气旋的发展,国家飓风中心预测96到120小时会稳定增强,强度会达到飓风强度[6]。在接下来的几天,赫克托在低纬度西行,开始有明显的增强[7],并逐渐发展出风眼的结构[8]。在接下来的十二小时,强度增强到二级飓风强度[9]。之后受到北方干燥空气和垂直风切变[注 2]的影响,使得赫克托渐弱至一级飓风强度[12]。此时赫克托进入了眼墙置换循环,置换后垂直风切变减少使强度再度增强[13]。8月4日,赫克托增强至三级飓风强度[14]。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强度迅速增强[15]。一天后,达到四级飓风强度,一分钟平均风速为每小时215千米[16]。但在六小时后减弱为三级飓风[17]。之后风眼变的不明显,进入了第二次眼墙置换循环[18]。在减弱后的六小时在强度再度回升至四级飓风,此时第二次眼墙置换循环结束,风眼变得清晰,形成环状热带气旋特征[19]。虽然预测将开始减弱,但却出乎意料的增强[20]。8月6日上午3时,国家飓风中心认为赫克托已进入中北太平洋,交由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对此飓风发报[21]。
于8月11日达至第二次巅峰强度的飓风赫克托
进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后,美国空军使用飞机实测风速,发现实测出的风速比预报高很多[22],因此8月7日上午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上调强度,同时赫克托达到巅峰,中心风速为每小时249千米[23]。当日下午,受到干燥的空气影响,强度开始减弱[24],隔日上午9时赫克托减弱为三级飓风[25],当日晚间从夏威夷南岛南方通过时[26],进行了第三次眼墙置换循环[27]。到了8月9日上午,赫克托完成了第三次眼墙置换循环,置换期间维持100节的风速[28],之后强度开始增强[29]。之后再8月10日重新增强到四级飓风强度[30],增强至一分钟平均风速为120节后,垂直风切变开始增加[31],使得强度开始减弱,并逐渐转向西北移动[32],赫克托在8月12日减弱为一级飓风[33],并在8月13日0时减弱为热带风暴[34],六小时后低层环流中心逐渐外露,此时,中太平洋飓风中心预测6至12小时后离开其责任区,并转向偏西的方向进入西北太平洋[35]。当赫克托逐渐靠近国际换日线时,日本气象厅针对其周遭海域发布“暴风警告”[36],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则在13日下午6时对其发布“全球热带气旋监测报告”,并表示赫克托以每小时25-30千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减弱[37]。
由于赫克托即将跨越国际换日线,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13日15时对它发出最后警报并交由日本气象厅发报[38]。随后,日本气象厅认定其已跨越国际换日线,将其评定为热带风暴,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警告[39][40]。13日晚间,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首报,并给予国际编码“1817”[注 3][41]。日本气象厅表示,赫克托所处环境海水表面温度高、垂直风切变低以及高层流出良好,在过去六小时有明确发展,同时也表示该系统附近潜热[注 4]降低和干燥空气影响,促使环境对于系统不利发展,故以德沃夏克分析法进行强度分析[44]。 8月15日上午10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45]。
‘玖’ 新奥尔良在哪里那年发生过灾难是飓风吗
新奥尔良(New Orleans),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港口城市,濒临墨西哥湾,是路易斯安那州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2005年 飓风来袭
2005年8月29日,五级飓风卡特里娜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的圣伯纳镇登陆。这场本来预测在佛罗里达州登录的一级小飓风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从佛罗里达绕了个大弯,在墨西哥湾海域迅速增强为五级,向许多还不明就里的新奥尔良人袭来。年久失修的湖堤河堤在飓风的震荡中垮掉,城北的庞恰特雷恩湖向碗状的新奥尔良城倒灌,许多因贫困来不及撤离的群众被困河泽。新奥尔良地区与外界的通信系统彻底瘫痪,被临时疏散到城中“超级碗”体育馆避风的群众们得不到及时的政府救援,基本生活物资告罄,一时间情况失控,暴乱、抢劫、逃亡、恐慌笼罩城市,世界末日般的悲惨景象被电视媒体广为传播。在这场浩劫中,整个路易斯安那州的死亡人数是所有受灾地区最高的,包括撤离人口,共有1577人,705人失踪。卡特里那飓风所造成的总损失超过810亿美元,居美国历史之最,而美国联邦紧急应变管理总署署长迈克尔·布朗也因反应缓慢管理失策引咎辞职。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新奥尔良地区受灾最严重也是最为贫困的第九区大部分地区仍然断瓦残垣,复兴之路举步维艰。
‘拾’ 飓风的形成过程
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飓风通常发生在夏季和早秋,它来临时常常电闪雷鸣。在仅仅一天内,飓风就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足以满足整个美国约六个月电的需要量。
世界气象组织对热带气旋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是,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级:风力<8级为热带低压;风力8~9级为热带风暴;风力10~11为强热带风暴;风力12级为台风或飓风。
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北太平洋西部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飓风在一天之内就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飓风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
在多数风暴结构中,空气会变得越来越暖并且会越升越高,最后流向外界大气。如果在这些较高层次中的风比较轻,那么这种风暴结构就会维持并且发展。在飓风眼(即飓风中心)中相对来说天空比较平静。最猛烈的天气现象发生在靠近飓风眼的周围大气中,称之为(飓风)眼墙。在眼墙的高层,大多数空气向外流出,从而加剧大气的上升运动。
飓风产生于热带海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温暖的海水是它的动力“燃料”。由此,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是否变暖的地球会带来更强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热带风暴。 科学家们认为,迄今为止,历史上的飓风资料还没能提供证据表明地球变暖和飓风之间有什么联系。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Edward Rappaport说,“在1995年前的4到5年的时间里,飓风活动相当活跃。尽管其后的两三年是飓风活动的间歇期,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飓风比较活跃的年份。至少从这一点上,就很难说明在全球变暖和飓风之间有关系了。”有一项研究指出,展望下个世纪的飓风将比现在的飓风强度强20个百分点。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诸如“拉尼娜”和其它一些大的天气系统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将会超过全球变暖带来的任何影响。大多数的气象学家相信地球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热。他们认为二氧化碳和来自大气层的所谓温室气体正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研究人员警告说人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了。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强烈的飓风或是飓风活跃的季节,并不能说明全球气候已经变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