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如何打造奔牛节
⑴ 西班牙奔牛节是从哪里起源的
根据记载,在公元1591年时即有奔牛节庆存在。这个中世纪即持续举行的传统庆典,在现代还是备受瞩目。除了惊险刺激的活动内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着《太阳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圣费尔明节最初源于12世纪,圣费尔明(SanFermín)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Navarra)省会潘普洛纳城(Pamplona)的保护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纪念城市创建者和保护者圣费尔明,这时的圣费尔明节只是个纯粹的宗教节日。
16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从1951年开始,圣费尔明节仅仅持续两天,活动包括演讲、音乐会、竞赛和斗牛。后来又加入了焰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游客都被吸引到潘普洛纳参与庆祝。
⑵ 西班牙奔牛节有什么历史渊源
西班牙奔牛节的由来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节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市的保护神。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7世纪...
⑶ 西班牙的奔牛节由何而来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节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市的保护神。
奔牛节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考证,但据记载,奔牛节在公元1591年时就已经存在,这个活动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7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1923年,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首次来到潘普洛纳观看奔牛并写成了着名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他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奔牛节自由奔放的狂欢场面,使奔牛节因此闻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西班牙奔牛节更是名声大噪。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海明威为奔牛节做出的贡献,特地在斗牛场的大门口为他竖起了一座雕像。
位于潘普洛纳市旧城区的“奔牛之路”其实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街,全长848米。奔牛时,上万名奔牛爱好者挤满了街道,6头重约500公斤的公牛从牛棚冲出后,在4分钟内以24公里的时速在杂乱的人群中狂奔,时常人仰牛翻,险象丛生,最后以公牛被引进斗牛场为大功告成。
⑷ 奔牛节最后是如何收场的
在西班牙,是以高音喇叭的声音结束!
一年一度的西班牙潘普洛纳奔牛节热热闹闹地开场了。过去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这个奇特节日中人与蛮牛前跑后追的场面——奔牛节的精彩绝非仅仅是奔牛。
红白色的海洋
每到节日来临,潘普洛纳全城百姓都会身穿白色衣裤或裙装,戴一条红领巾,腰间扎一条红腰带,有的人还戴顶红帽子,走在街头感觉就像融入了一片波涛涌动的红白色海洋。而那些没穿节日服装的人则会感觉远离了节日气氛,成了名副其实的旁观者。因此,外来游客到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一套“行头”,迅速地把自己装扮起来。
记者注意到,全城居民和游客90%都身着节日服装。问过几个当地人白衣红带有什么讲究,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管它们代表什么,一个城市的节日不仅使当地人整齐划一地穿上节日服装,而且让绝大多数外来游客也入乡随俗,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年轻人的乐园
节日期间,潘普洛纳每天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游人。他们当中很多是西班牙本国人,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
潘普洛纳老城区成了这些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他们畅饮美酒,跳舞唱歌,玩到兴头上,用饮料甚至沙拉酱互相泼洒。有的姑娘从楼上阳台向下洒酒,小伙子们则站在楼下任凭酒水浇在自己头上,并齐声向姑娘唱起求爱歌曲。他们通宵达旦地狂欢,尽情地享受着年轻带来的快乐。
潘普洛纳市政府请来了外国乐队和歌舞队,在广场上演出助兴。业余歌手、鼓手、风笛手和杂耍艺人也在街头一展才艺,他们并不为挣钱,只是凑个热闹。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在潘普洛纳的老城区和周围地区,到处都能听到歌声、音乐声和喝彩声。
在潘普洛纳过节没有任何舒适可言。这里旅馆极少,如果没有亲友投靠就只有凑合了。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饭店,但一天516欧元的高价让人却步,最后只好在一个华人诊所的沙发上将就了一宿。年轻人无所谓,晚上玩,白天困了找个草坪盖张被单就睡,潘普洛纳变成了“露天大旅馆”。人们吃得也很简单,面包夹火腿,再来杯饮料,即便是亲朋好友聚会也不过如此,没有人计较吃喝。
勇敢者的游戏
终于等来了奔牛节的重头戏——奔牛。早晨8点,840多米“奔牛道”两旁早已挤满了人。6头解去缰绳的蛮牛冲出牛圈,胆大心细的引牛童手持卷成圆筒的报纸,跑在奔牛前面。牛童跑累了,就钻进街边的木栏,接替者从另一边木栏钻出继续引导。在这个奔跑的队伍里,有许多勇敢的年轻人,他们一边跑,一边逗牛,牛在人们的呐喊声中惊慌地狂奔。有的人摔倒了,有的人被牛挑伤或踩伤了,但人们的热情始终不减。
经过一场激烈的人牛狂奔,这些重达600公斤的公牛终于被赶进了斗牛场的牛圈里,而那些参与奔牛的勇士则留在斗牛场中,等待参加接下来的集体斗牛表演。不久,一头小公牛被放了出来,疯狂地奔跑和冲撞人群,业余斗牛士们一边挑逗公牛一边躲闪攻击,不少人被牛顶起后摔倒,甚至被踩踏、被顶翻。动作越惊险,越能博得观众的叫好声。表演中有两个人受伤被抬出场外,但是这对表演并没有影响。一头牛累了,换一头再来。当高音喇叭宣布游戏结束时,还没尽兴的斗牛士们久久不肯离去,举着胳膊要求再放一头牛出来。
⑸ 西班牙奔牛节活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节庆的第一天,由市政厅广场发射火箭炮揭开序幕。在接下来的连续7天7夜里,各项庆典活动包括音乐、文艺、露天舞会等等,年轻人总是通宵达旦地开心享乐,白天兴趣盎然地参加奔牛节的活动,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结束
圣费尔明节的结束一样不平凡,每年7月14日零时。热闹了204小时的人们再一次聚集在城市大厅前的广场上,在焰火表演的烘托之下,手持蜡烛,取下自己的圣费尔明围巾。同时还要高唱Pobredemí(可怜我吧)"PobredeMí,PobredeMí,quesehanacabadolasfiestas,deSanFermín"(可怜我吧,可怜我吧,圣费尔明节离我而去)。结束活动大约持续半个小时。
⑹ 西班牙奔牛节的由来
奔牛节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考,但据记载,奔牛节在公元1591年时就已经存在,这个活动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7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1923年,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首次来到潘普洛纳观看奔牛并写成了着名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他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奔牛节自由奔放的狂欢场面,使奔牛节因此闻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西班牙奔牛节更是名声大噪。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海明威为奔牛节做出的贡献,特地在斗牛场的大门口为他竖起了一座雕像。
⑺ 西班牙奔牛节有什么意义
西班牙奔牛节的意义为:
1、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
2、西班牙人认为奔牛节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胆识、技巧和意志的机会,让男人们有机会证实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活动越危险才越能展现个人的勇气和能力,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激怒公牛,让场面变得惊险而刺激。
3、西班牙文化中这种对荣誉的感悟和认同,使西班牙人在追求生命和荣誉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求荣誉,这也是奔牛节这样的活动能够在西班牙诞生、发展并延续至今的原因。
(7)西班牙如何打造奔牛节扩展阅读
圣费尔明节(西班牙语:San Fermín),又名奔牛节。是属于西班牙纳瓦拉自治区首府潘普洛纳市的一项传统庆祝活动,因为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着作《太阳照常升起》描写过其中的奔牛活动而闻名于世。
圣费尔明节日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间举行。在节日的几天里,每天都有6头凶悍的公牛追逐着数百名壮汉,沿着“奔牛之路”穿城而过,直奔斗牛场,场面极其惊心动魄。
圣费尔明节最初源于12世纪,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城的保护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纪念城市创建者和保护者圣费尔明,这时的圣费尔明节只是个纯粹的宗教节日。
⑻ 西班牙人如何度过在旁普罗纳镇举办的奔牛节
在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中,旁普罗纳镇举办的奔牛节是一个高潮。该项活动起始于1850年,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间举行,每天一大早,成群的斗牛从栅栏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数以千计的穿着旁普罗纳传统服装的年轻男人和观光客,则冒着被牛只冲撞和踩踏的危险,开始在牛群前拼命奔跑,他们要跑一公里长的路,一直跑到赛牛场才停止。下午,在街头狂奔的斗牛将与勇敢的斗牛士再次激战。
尽管每年的奔牛节活动上都会有人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
⑼ 西班牙奔牛节的介绍
西班牙奔牛节一款敏捷小游戏,游戏大小为2926K。
⑽ 如何看待西班牙奔牛节
我觉得西班牙的奔牛节特别有意思,所以呢,我们可以趁机去体会体会,趁年轻的时候都去看看,给这个人生留下比较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