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弗利兰岛在什么地方
❶ 描述图中西弗里西亚群岛的走向特点及其成因
西弗里西亚群岛West FrisianIslands,(荷兰文:瓦登群岛),位于53°22′N5°20′W。是在北海,荷兰北部海岸外,属荷兰王国。包括有人住的5个岛:弗利兰、泰尔斯海灵(Terschelling)、阿默兰、斯希蒙尼克奥赫和泰瑟尔,以及9个无人居住的诺德哈克斯岛(Noorderhaaks)、 北厄勒哈克斯岛、里歇尔岛、赫林德岛、里夫岛、罗蒂默岛、恩格斯曼沙洲(Engelsmanplaat)、西蒙斯沙洲(Simonszand)、罗蒂默沙洲(Rottumerplaat)。古老滨海带的残余。居民多放牧牛、羊。西弗里西亚群岛现在主要是旅游度假地。有大陆的定期渡轮,自行车是岛屿上最有利的交通工具。
❷ 第二次英荷战争的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1665年6月~12月)
主词条:洛斯托夫特海战
特点
英国海军占据优势。英荷两国宣战后,并未立即投入战斗。主要原因是当时处于冬季,天气条件不利于海战,故直到春季来临后才正式交战。
洛斯托夫特海战
1665年6月13日,英荷双方舰队在英格兰东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开海战。
荷兰方面由于德·奈特远征非洲未及返回而由沃森纳尔和奥布丹指挥,大约有战舰103艘,11艘纵火船以及7艘通讯船,合计4900门炮,2.1万人。
英国方面舰队总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约克公爵,拥有战舰109艘,其中50 门至90门火炮的战列舰为35艘,武装商船21艘,纵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只7艘,合计4200门炮,2.2万人。但英国海军在舰艇大小与火炮威力方面都要优于荷兰海军。
战端伊始,荷兰处于有力的顺风位置,但指挥系统未能掌握时机主动攻击。(推测可能为是指挥高层的不协调性所致。)等到风向改变之后,荷兰舰艇才顶风攻击。双方列阵齐射不久,队形就开始散乱,继而转入混战。
在激战中,荷兰旗舰“伊恩德纳赫特”号被击中弹药库,发生爆炸,两位舰队指挥官沃森纳尔和奥布丹双双阵亡。旗舰上409人仅有5人获救。之后,荷兰巨舰“奥兰奇”号遭俘虏,被焚毁。荷兰船只纷纷溃逃,损失惨重:至少17艘战舰、3名海军上将以及兵士4000多人。英国方面仅损失了2艘战舰和800多名水兵。荷兰人指挥系统的失误以及旗舰的过早损失给了英国获胜的机会,但其火炮射程的远与海军战术水准的高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洛斯托夫特海战后,英国舰队向北欧进发,企图俘虏停在挪威卑尔根港内的70艘荷兰商船,但为荷兰人击退。1665年8月6日,德·奈特返回荷兰,临危受命统率全国海军。他率领荷兰舰队驶往挪威,护航停在卑尔根港内的商船队回国,其中仅有10艘因为风浪掉队而为英国海军俘获。
1665年的下半年,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挥艺术,游弋于英吉利海峡、巡逻于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护了荷兰的对外海上贸易。但是英国的战略优势地位仍然存在,荷兰仅仅是处于只能维护交通线的被动态势。
第二阶段(1665年12月~1666年9月)
主词条:古德温海战、
特点
战争的扩大与战略相持。经过冬季的休战之后,春夏之交双方又恢复了战斗,但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肆虐于14-15世纪的黑死病(即鼠疫)在1664-1665年间又卷土重来,再度侵入英国。半年内由伦敦的西区扩及东区。从1665年5月至9月,伦敦死亡人数由43人迅速发展到31159人,增加了724倍!夏季发作,9月后开始流行,死亡人数剧增。据说伦敦人口的1/4、约1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这使得英国国内一片混乱。
1661年1月,荷兰又先后同法国、丹麦结成反英同盟。法、丹两国开始向荷兰提供各种援助。尽管法国并未积极参战,但也迫使英国舰队拨出20艘战舰应付,使得英国海军的总体实力受到削弱。如此一来,英国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
这一阶段,仅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双方连续展开了五次海战。激烈程度空前,双方互有胜负,可以说是一场实力的拉锯。
如此一来,英国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
四天海战(1666年6月1日至4日)
1666年6月1日,德·奈特率领拥有84艘战舰、4600门大炮和2.2万名官兵的舰队出海。据说这是整个冬季荷兰花费了1100万荷兰盾才得以组建的。蒙克(按:当时他已经是阿尔比马比尔公爵了)率78艘战舰、4500门火炮、2.1万官兵的英国舰队迎战。
战前由于情报工作方面的失误,使得英国深信法国舰队前来挑衅,于是派鲁珀特亲王率20艘战舰前去截击。仅给蒙克留下2/3的力量,作为支援鲁珀特亲王的预备队。但意想不到的是蒙克舰队迎头撞上了荷兰的主力舰队,于是激烈的战斗就无可避免了。
第一天的激战中,荷兰舰队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不但抢占了上风,更渐渐包围了蒙克舰队,给了处于逆风状态的英国舰队以沉重的打击。但战斗的持续没有使得荷兰舰队保住胜果,战至黄昏,双方各损失了几艘战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吧。英国的“绥夫蒂秀尔”号遭到俘虏,舰队司令贝克利阵亡。英舰“亨利” 号重伤,顽战。荷兰的先遣舰队司令艾弗森被流炮击中,阵亡。
第二天,英国舰队首先发难。荷兰后卫舰队想要抢占上风,结果引起阵形混乱。但英国舰队由于数量上屈居劣势,无法抓住战机打击荷方,故双方仍未打破僵持之局。
到第三天为止,英国方面仅剩下30艘战舰拥有战力,蒙克被迫西撤。英国先头舰队旗舰“皇家亲王”号(按:又译“太子”号,是英国参战的最大一艘战列舰,拥有90门火炮)被荷兰舰队包围搁浅,舰队司令阿伊斯秋投降,该舰被荷兰人焚毁。但到这一天,战局又发生了变化:先前被派去截击法国舰队的鲁珀特亲王舰队由于没有找到法国舰队踪影,返航,与蒙克舰队残部会合。
6月4日清晨,双方展开决战。英国舰队中先头舰队由于航行速度没有掌握好,致使其与主力舰队之间留有空隙,遭荷兰舰队切入。英国舰队后卫为小特罗普(按:既老将特罗普之子)迂回。德·奈特率主力猛攻入英国舰队中央。英国舰队陷入混乱,但仍坚持抵抗。荷兰方面为了全歼英国舰队,先后投入3万人和6000门炮,但没有达到目的。至夜幕降临时分,天降大雾,英国趁机撤出战斗。荷军也因弹药耗尽,加之天气因素,并未予以追击。四日海战就此落幕。英国损失了17艘舰船(包括三艘旗舰),阵亡和被俘官兵达到8000名(按:一说阵亡8000名,被俘3000人),其中有2名将军和12名舰长阵亡。荷兰方面仅损失了6艘战舰,伤亡2500名官兵(按:一说2000名),其中包括3名将领。此役是英荷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少有的几次败仗之一,但四日海战并不是决定性的战役。
古德温海战(1666年7月1日至4日)
德·奈特在四日海战之后虽然把泰晤士河封锁了一段时间,但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舰队很快就修复完毕,又出现在了海洋上。7月1日,蒙克率60战舰与小特罗普指挥的约100艘军舰,其中71艘是战列舰,遭遇,双方激战了两天。3日,荷兰援兵赶到,蒙克撤出战斗。但到了4日,鲁珀特亲王又率一支援军赶到,蒙克遂发动攻击,但为荷兰舰队击退。此役规模不大,英军损失10艘军舰,死伤1700多人,被俘2000余人。荷兰相对损失较轻。
圣·詹姆斯日之战(1666年8月4日至5日)
德·奈特准备率荷兰舰队溯泰晤士河而上进攻英国首都伦敦。英国方面派出90战舰和20艘纵火船迎击。荷兰方面兵力与之相当,约89艘战舰和 20艘纵火船,然而这次是列阵作战,故在前几次混战中英国方面难以发挥的射击的准确和射程的远的优势,在这次战斗中得以体现。此战打响不久,荷兰先头舰队中的7名将军已经折损了3名,先头舰队溃逃。而小特罗普突然驶出战列线堵截英后卫,并对其穷追不舍,使得德·奈特指挥的中央舰队遭到英国前卫舰队和主力舰队的围攻。德·奈特采取机动战术,边打边撤。
直至8月5日清晨,小特罗普依然杳无踪影,德·奈特只能用8艘军舰掩护沿荷兰海岸浅滩赶上来的掉队船只。后小特罗普幸喜借助浅水海域掩护才未被切断退路,安全返回本国。此役,英军大胜,在仅损失1艘战舰和2至3艘纵火船,伤亡不到300人的情况下(包括5名舰长),使得荷兰损失了20艘战舰,伤亡7000人,4位将军阵亡。
“霍尔姆斯篝火”(1666年8月8日)
“霍尔姆斯篝火”事件很难归入海战一类,但荷兰所受到的损失超过了英国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给荷兰造成的损失的总和。事情大致是这样的:英国的霍尔姆斯受命率领一支小型分舰队突袭荷兰的弗利兰岛,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大量隐藏其间的荷兰商船。英国舰队在几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按:据说当时仅有两艘小型荷兰军舰前来迎击,如飞蛾扑火皆被焚毁。)纵火焚烧了挤在一起的150多艘荷兰商船。之后,英军又劫掠了弗利兰岛,遂离去。
第三阶段(1666年9月~1667年7月)
阶段特点
荷兰海军取得优势。无关乎舰队实力或是国家总和国力,这一阶段的海战予人的感觉更像是德·奈特的个人华彩的演出。纵然这种说法有些所谓英雄史观的偏颇,但个人于历史的价值恐怕是难以否认的。
在圣·詹姆斯日之战后,英荷双方虽然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战,但战争却也并未就此停息。两年之久的海战使得两国国力亏空,元气大伤。当 1666年9月10日,一场罕见的火灾降临到伦敦,连续烧了4天4夜,将伦敦城毁去2/3,经济损失超过800至1000万镑(按: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两次与荷兰战争的费用)之后,英国无力再战,从1667年1月开始,不断与荷兰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进行和平谈判。
荷兰方面的和谈欲求并未如英国那样强烈,国内对于“霍尔姆斯篝火”事件的复仇情绪依旧高涨。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荷兰元首德维特在布雷达会谈期间,秘密下达了进行军事行动的授权。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这里亦是得到了体现。
荷兰海军虽然在圣·詹姆斯日战役中失利,但舰队主力依旧健在,并未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德·奈特通过这场在英国本土附近作战的实践,认识到了夜间偷袭的可能性,并利用间谍获取了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线等情况以及伦敦地区的军事河经济情报,还对水兵进行了夜间战斗的训练。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在得到元首的授权之后,他制定了一项大胆罕见的作战计划:先将舰队在特塞尔岛外紧急集合待命,然后觅机偷偷驶入泰晤士河口,沿梅德韦河溯流而上,直达英国舰队的战舰船坞查塔姆,然后将英国战舰击沉或焚毁。之所以谓之“大胆”主要因为这一计划有着极大的风险:姑且不论沿途有英国的各种防御设施,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韦河就多沙洲浅滩,只有涨潮且顺风才能通过,稍一疏忽,错过潮位或是风向不顺、风力不够,则军舰就有搁浅的可能,况且英国海军的全部战舰未必都已进港不能作战。
另外,对于硬体的依赖也是英军未能料到这次奇袭的原因之一:在梅德韦河口和查塔姆之间,设有一根长达800码、重14.5吨的横江大铁链。任何人也未曾设想到,荷兰舰队竟敢深入敌腹,将战火引至大英帝国的家门。都说战争是一场豪赌,那么胜利女神大概常常会去眷顾那些敢于在关键时刻掷下巨注的人物,于是,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出现了。
1667年6月19日,德·奈特率领荷兰舰队(24艘战列舰、20艘小型船、15艘纵火船)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涨潮之时,先遣舰队顺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击,很快占领了英国希尔内斯炮台,夺取了贮存在此地的四、五吨黄金以及大量木材、树脂等物质。荷兰舰队横冲直撞,寻找并击毁发现的英国舰船,一些最好的军舰被俘虏准备作为战利品带回本土。荷兰舰队甚至还炮轰伦敦。
22日,荷兰舰队长驱直入到达查塔姆船坞。据说当时英国在次停泊了 18艘巨舰,每舰都在1000吨以上,荷兰舰队进入后打哑了岸上的炮台,登陆部队以及纵火船人员拆除或毁掉了河上障碍,很快英国就损失了6艘巨舰。其中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被荷兰人带回国内。凭恃着“绅士风度”的英国人自然不耻这样的奇袭,英军的一位目击者写道:“这些威武雄壮、战绩辉煌的战舰的毁灭,是我生平所看见的事情中最令人心痛的。每一个真正的英国人见了都会伤心泣血的。”荷兰舰队横行了三天,最后全部安全返航。之后,德·奈特便封锁泰晤士河口长达数月。
这次奇袭给英国造成了近20万镑的损失,更使皇家海军蒙受了奇耻大辱。英国遭此大败,加之瘟疫和伦敦大火两重灾难,已无力再战。奇袭加速了英荷两国的谈判进程。
❸ 惩戒行动的行动过程
出发
617中队采用了两条飞行路线,小心翼翼地避开下方德军的防空火力,而且要同时到达目标区域。第二攻击组的飞机,要飞较远的北方路线,在21:28就起飞了。McCarthy机组的液压系统出了点故障,他们在20分钟后换用架备用飞机也出发了。第一攻击组的9架飞机,以3架为一个批次,从21:39开始,每隔10分钟起飞一个批次。第三攻击组的飞机是在5月17日凌晨00:09分才起飞。
第一攻击组的飞机是在瓦尔赫伦岛(Walcheren)与斯豪文(Schouwen)之间到达欧洲大陆,从荷兰掠过Gilze-Rijen与埃因霍温(Eindhoven)的空军基地,绕过了鲁尔的防空火力圈,再折回向南直飞默内河。第二攻击组先向北飞行,先后飞越弗利兰岛(Vlieland)与艾瑟尔湖(IJsselmeer),再在韦塞尔(Wesel)附近切入到第一攻击组的航线,飞过默内河直达佐尔佩河。
轰炸机组们飞行在100 英尺(30米)的高度以避开雷达搜索,飞行军士George Chalmers,代号(orange,O)轰炸机上的无线电操作员,吃惊的发现他们的飞机沿着丛林的防火道飞行着,甚至比树梢还低。
最初伤亡
第一起伤亡是在机群到达荷兰海岸后不久。第2攻击组的运气不太好,Munro机组的无线电员死于防空火力,在艾瑟尔湖被迫折回;Rice机组飞行的太低,竟然撞到海浪,丢失了悬吊的跳弹,也被迫折回; Barlow和Byers的机组从Texel岛处成功飞过了海峡,但很快被防空火力击落,坠毁在瓦登海(Waddenzee)。只有延迟起飞的McCarthy机组无惊无险的穿越荷兰。此外,第1 攻击组在德国Marbeck村附近损失了Astell机组,他撞上了高压线坠毁在田野里。
攻击默内大坝
第一攻击组到达默内湖上后,Gibson的飞机(代号George,G)排在第一位发动攻击,但是没有命中;紧随其后的是Hopgood的机组(代号Mother,M),M在作低空飞行时被防空火力击中,并诱爆了携带的炸弹,3名机组成员跳离了飞机,但只有两人幸存。
Gibson飞越了大坝,并成功地将防空火力引离后续的Martin机组(代号Popsie,P)。P在被击落前成功地投下了三颗炸弹,紧接着,Young机组(代号Apple,A)也发动了成功的攻击。在Gibson的记录中写道 “Apple机投下的炸弹在水面做出了完美的三个弹跳,撞上了大坝,巨大的水柱升起,爆炸引起的波纹迅速扩展到整个湖面。”随后是Maltby(代号Johnny,J),Maltby事后描述在他投弹前,整个大坝的壁都在颤抖,他甚至都已经能看到裂缝里喷涌出的水柱,随后他们投下的炸弹最终摧毁了大坝。Gibson向指挥部报告说他能够看到大坝上有一个超过150米长的豁口,洪水倾泻而出。之后,Gibson在Young的伴随下,率领着Shannon,Maudslay和Knight直飞埃德尔大坝。
攻击埃德尔大坝
埃德尔谷在攻击日那天被浓雾笼罩,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防御火力。复杂的地形使攻击难度丝毫不亚于默内大坝,第一架飞机是Shannon的机组,他们一直尝试了6次都没有成功,Gibson命令Shannon飞到边上休息。接着是Maudslay的机组(代号 Zebra,Z),在Z机接连两次的投弹失败后,Shannon机组又作了一次尝试,这回成功地投下了他的炸弹。Z还有一颗炸弹剩余,Maudslay做了又一次尝试,他们投下了炸弹,但炸弹弹跳的过高,在大坝的顶部爆炸而不是沉入水底爆破,结果强烈的爆炸反而损伤了Z号机组。这时只有Knight的机组(代号Nut,N)还有炸弹了,他的第一次攻击失败了,但第二次攻击成功的击中了大坝,直到N投完了第一攻击组最后的一颗跳弹,埃德尔大坝终于崩溃了。Gibson中校事后回忆道:“我们看到强烈的地震撼动着整个大坝,然后就像有着巨大的手指捅破张纸板一样,一切都崩溃了。”
攻击佐尔佩与恩纳普大坝
佐尔佩大坝是最不容易坍塌的一座大坝了,它是一个巨大的土石坝,而不像另两个受到攻击的钢筋混凝土的重力坝那样,一旦决口就会被巨大的水压撕裂坝体而溃坝。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只有三架兰开斯特飞临佐尔佩大坝:Joe McCarthy(代号Tommy,T),第二攻击组中延迟起飞的那架,以及后来第三攻击组的Brown(代号Freddie,F)和Anderson(代号York,Y)机组。这轮攻击与先前的攻击不同,首先是跳弹本身并没有设置成自转模式,此外由于峡谷地形的原因,投弹并不是垂直于大坝方向而是平行坝堤入水的。
McCarthy机组孤身一人在00:15来到了佐尔佩大坝,却发现任务本身远比设想的要复杂:投弹飞行路线必须掠过大坝一侧山脊上朗沙伊德(Langscheid)村庄里的尖顶教堂,然后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拉起否则就会撞上对面的另一道山脊。这样,轰炸员George Johnson几乎就没有时间来校正高度与航向。
McCarthy一连尝试了9次,直到Johnson对投弹时机有了点把握。在第10次俯冲时,Johnson投下了他们的跳弹(也多亏德国人认为这样的地形是无法发动空袭的,他们在这一地区没有放置任何防空火力)。炸弹成功的爆炸了,但当他们的兰开斯特兜一圈回来检查爆破效果时发现大坝只是破了一条缝,坝体仍然坚固地屹立着。
这时,第三预备组的三架飞机正在攻击佐尔佩坝的路上。Burpee(代号Sugar,S)最后没能到达目标区,后来证实他们在掠过Gilze-Rijen机场时被击落;Brown(代号Freddy,F)到达了Sorpe大坝,在逐渐增强的浓雾中仓促投下了炸弹,但同样没有对大坝造成真正的伤害;Anderson(代号 York,Y)最后一个到达,但那时浓雾已经完全遮盖了大坝,他们甚至无法作出投弹尝试。
第三预备组剩下的两架飞机转飞备选目标,Ottley(代号Charlie,C)在攻击Lister大坝的途中被击落,Townsend(代号 Orange,O)攻击了恩纳普大坝,但没有造成有效的破坏。
对Bever大坝的可能攻击
有一些证据表明Townsend机组可能是攻击了Bever大坝而不是恩纳普,Townsend报告说寻找恩纳普大坝时遇到了困难,而事后的行动汇报上,Townsend报告恩纳普大坝的地图不准确。而Bever大坝仅位于恩纳普大坝西南方向5英里(8千米),两者的水库地形也很相似。差别在于Bever大坝位于水库的南边,而恩纳普大坝位于它的水库的北边。考虑到清晨山谷的雾气遮掩,Townsend很有可能混淆了这两个坝区。战后从德军战时日志中发现Bever大坝与佐尔佩大坝在同时内受到了攻击。此外,负责管理Bever大坝的乌派尔河协会(Wupperverband)报告修复了受到轰炸的大坝。而Paul Keiser,一名19岁的休假士兵,他家就紧邻Bever大坝,他也报告说看到架轰炸机在做了几次尝试后,向大坝投下了枚炸弹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John Sweetman,《炸坝攻击》(The Dambusters' Raid)一书的作者,在Townsend的报告中根据他对月光在雾霭与水面上的描述,结合攻击日那天月亮的方位角与轰炸机的相对高度,也认为他更可能攻击的是Bever大坝。Sweetman也指出恩纳普-Wasserverband水利协会坚持认为在整个战争中,恩纳普大坝附近只落下了一颗炸弹,而且并非像Townsend描述的那样落入水中,只是落于大坝附近的丛林里。最后,Townsend机组成员的独立报告也描述到在大坝附近有一个庄园,以及大坝是东西走向的内容,都与Bever大坝接近而非恩纳普大坝。
支持恩纳普大坝受到攻击的证据源于Townsend的飞行报告,描述他以355度的方位角攻击了大坝。如果这个飞行角度是不正确的话,那么所有证据都说明攻击的是Bever大坝。
返航
攻击完成后,机组们开始危险的返航,再次以树梢高度返航时,又损失了两架兰开斯特。受伤的Zebra机在Netterden附近被高炮击落;而Young的A机在艾默伊登(IJmuiden)北部被高炮击伤,飞机坠入荷兰海岸外的北海内,全体成员牺牲。
9架轰炸机在03:11降落于斯坎普顿,而Gibson中校于04:15返回,最后一个返航的是Townsend机组,他们的机轮直到06:15才降落到不列颠的土地上。
空袭机组总结
第一攻击组
空军中校(Wing Commander)Guy Gibson,呼叫代号G-George,目标默内,成功返航,空袭领队,投弹未命中,以飞机吸引防空火力;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John Hopgood,呼叫代号M-Mother,目标默内,未能返航,炸弹弹跳角度过大,跃过大坝,飞机在二次攻击中被防空火力击中;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Mick(Harold)Martin,呼叫代号P-Peter(Popsie),目标默内,成功返航,投弹未命中;
空军少校(Squadron Leader)Melvin “Dinghy” Young,呼叫代号A-Apple,目标默内,未能返航,投弹命中,造成小破口,返航时于荷兰海岸被防空火力击落;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David Maltby,呼叫代号J-Johnny,目标默内,成功返航,投弹命中,造成溃坝;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David Shannon,呼叫代号L-Leather,目标埃德尔,成功返航,投弹命中,未造成破坏;
空军少校(Squadron Leader)Henry Maudslay,呼叫代号Z-Zebra,目标埃德尔,未能返航,炸弹爆点过高,损伤飞机,返航途中于德国上空被防空火力击落;
空军少尉(Pilot Officer)Les Knight,呼叫代号N-Nancy(Nan),目标埃德尔,成功返航,投弹命中,造成溃坝;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Astell,呼叫代号B-Baker,未能返航,飞行途中撞上高压电线坠毁;
第二攻击组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McCarthy,呼叫代号T-Tommy,目标佐尔佩,成功返航,投弹命中,无明显破坏效果;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Barlow,呼叫代号E-Easy,未能返航,飞行途中撞上高压电线坠毁;
空军少尉(Pilot Officer)Byers,呼叫代号K-King,未能返航,飞行途中于荷兰海岸被防空火力击落;
空军少尉(Pilot Officer)Rice,呼叫代号H-Harry,未参与攻击,成功返航,飞行途中受海浪撞击,丢失炸弹;
空军中尉(Flight Lieutenant)Munro,呼叫代号W-Willie,成功返航,飞行途中被于荷兰海岸被防空火力击伤;
第三攻击组
空军上士(Flight Sergeant)Anderson,呼叫代号Y-York,目标佐尔佩,成功返航,由于大雾,未能发现目标,携弹降落于斯坎普顿;
空军上士(Flight Sergeant)Brown,呼叫代号F-Freddy,目标佐尔佩,成功返航,投弹命中,无明显破坏效果;
空军上士(Flight Sergeant)Townsend,呼叫代号O-Orange,目标恩纳普,投弹命中,无明显破坏效果;
空军少尉(Pilot Officer)Burpee,呼叫代号S-Sugar,未能返航,飞行途中于荷兰上空被防空火力击落;
空军少尉(Pilot Officer)Ottley,呼叫代号C-Charlie,未能返航,飞行途中于德国上空被防空火力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