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儿童最怕什么
㈠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最害怕的是打针还是打骂
很多的小孩子他们一生病的时候就会去医院打针,而且那些儿童医院里面总是会听到孩子的哭声。其实孩子是很怕打针的,打针是要打在孩子不知道的地方。当他们转过去的时候,针还没有打到他们的身上,他们就已经觉得十分的恐惧。其实打针是不痛的,主要就是当时营造的气氛有一点可怕。而且直接的将针头扎在自己的皮肤里面,这样很多的人都没办法接受。
为什么孩子会一直害怕打针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就开始打针。那种阴影已经深深的印在孩子的心中,孩子在长大之后也很害怕打针,觉得打针有着未知的恐惧。而且打针打在屁股上是很疼的,当人去坐凳子的时候,都有一点不想坐下去的感觉。其实孩子相比较打骂来说,其实更怕打针。打骂是孩子已经犯了错误,他们也知道前方会面临着父母的指责和打骂,他们也能够接受。
即使打针不疼,但是这个恐惧是他们没办法接受的。在五岁的时候,孩子的记忆基本上都会得到相应的保留,而他们也经历过打针,渐渐的也会越来越恐惧。当生病的时候也会条件反射的,不想要打针,甚至想要逃避。
㈡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哪几件事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教育路上父母同样也在学习,孩子对父母天生是亲近的,他们渴望父母的认同和包容,可以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父母犯错而不自知,又或者一些言行伤害到了孩子,却自认为是为了他们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不断反思才能有更好的进步。
教育是动态的,是灵活的而并非教条和刻板的,面对孩子的很多问题家长不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而是要多和孩子沟通,问清楚他们犯错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行。
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教给孩子文化知识,家庭教育则是培育孩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场所,父母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始教育子女的过程,家庭教育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完整,只有夫妻和孩子同心协力,才能成就更好的家庭氛围。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恐惧还有快乐都来源于父母,幸福感能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信,自立,自强,而恐惧则会让孩子自卑,自贬,负面情绪的产生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留下更深的印记,可能几年十几年之后还是会对当初那些场景记忆犹新,那么家长做了什么事有可能会让孩子害怕并且导致负面情绪产生呢?
随着孩子上学和年龄的增加,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同龄人之间总是有和家长在一起不同的话题,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够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很多方面。
如果家长过多干涉孩子交友,不仅伤害到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建立而且会造成亲子之间沟通的问题。如果家长能够以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孩子,就要对他们的朋友也尊重。父母总是表示对孩子的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让双方之间的隔阂增加。
父母要尊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朋友,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会给父母面子。要明白能够交上几个知心好友,是孩子社交能力提升的表现,家长应该高兴。
6. 忽视孩子的优点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越来越好,为了严格要求他们家长就会总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上,从而忽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尤其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奋发努力的改正,还有可能让他们破罐破摔不思进取。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和优点,家长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闪光点,通过鼓励加强这些优势,判断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如果总是给孩子贴标签,只会让孩子在自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7. 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在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候,谈论自己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个话题,很多父母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就会将孩子的一些缺点作为谈资,在别人面前揭短,这并不是什么好的谈论话题。
如果总是在别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短处,无形中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有人赏识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父母对自己其实是不满意的,从而关闭心门和父母逐渐疏远。
为了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首先父母就要不断进步。
㈢ 孩子最怕家长伤害什么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八件事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去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32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孩子最怕听家长说的十句话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倍增,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孩子最害怕家长说以下的话:
◎最怕语录之1:“傻瓜、没用的东西。”
错误之处
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语数落孩子。
这样做的坏处
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该怎么做
不论孩子再怎么不对,事情再怎么完成得不好,也绝不能贬低孩子的人格,用侮辱性的话语数落孩子。孩子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记住犯错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这是建立孩子自信的好时机,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最怕语录之2:“你简直是个废物。”
错误之处
同样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让孩子自信降到最低点。
这样做的坏处
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该怎么做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呵斥和嘲笑不是一个好家长应该拿来对待孩子的态度。
◎最怕语录之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错误之处
用一种讽刺和轻蔑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的蔑视,容易造成自卑。
◎最怕语录之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错误之处
没有冷静下来,就用粗暴的语言对孩子发脾气。
这样做的坏处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情绪。但是,他还弄不清,你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你发脾气的时候,他虽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该怎么做
换个角度想想看
1.你发火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进行中的不良行为。紧急时刻,你的一声吼也许能够让孩子避开危险。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还学到了什么吗?是的,他学到了这样几点:
(1)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存在,别人也是有脾气的。他要学着尊重别人。
(2)情急中,每个人都会发火。
(3)这种情绪表达有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紧张的气氛,事后,父母往往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来消除紧张,修复关系。
3.你发火对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用?也有用。让你积攒的情绪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后,你的头脑很快会理智起来。有不少父母,刚吼到一半,就已经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最怕语录之5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错误之处
太过于严厉和专制,把话说死又不给理由,让孩子没有还口的余地。
该怎么做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有的时候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做法会让孩子心里多么不快,过于严厉的妈妈只是孩子最不欢迎的家长的一种。
◎最怕语录之6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错误之处
威胁恐吓类言语。类似的话还有“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这样做的坏处
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该怎么做
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父母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要允许孩子有缺点,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这两点能够使父母在孩子心里树立起权威,而又不让孩子感到害怕。
◎最怕语录之7 :“求求你别在这样做好吗?”
错误之处
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象进行沟通。
替代语言
“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该怎么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其实,同样的意思,家长用不同的语言和口气说出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最怕语录之8 :“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错误之处
把孩子当作“弹簧”,认为只有多给些压力,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力量。
该怎么做
把孩子当作“弹簧”,不是很妥当。人都有惰性,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前进,但压力过度容易导致孩子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有些父母担心表扬会让孩子产生骄傲情绪,认为严格要求更重要,实际上对孩子任何一次进步及时给予赞扬是十分必要的。孩子特别反感家长对他说:“你本来还能做得更好、考得更高……”。
◎最怕语录之9 :“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错误之处
夸大自己的感受,以“威胁”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该怎么做
要让孩子自信,妈妈自己首先要表现得非常自信和坚强,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问其他的人“我这样做可以吗?”。
每位妈妈都应牢记,孩子们总是那么好学而又非常容易被感动,他们期待妈妈的指导、鼓励,但他们更希望妈妈能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在于妈妈。
◎最怕语录之10 :“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错误之处
因为一件事没做好,就否定孩子的一切,贬低孩子的人格。
类似表达方式
“你又把饮料弄泼了,你不会好好拿杯子吗?你怎么就这么笨?”
该怎么做
这些会给他们带来羞愧感,孩子还会因此惧怕受到惩罚,要知道学龄前儿童出现各种状况是常见的事,必须记住,孩子们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
㈣ 大班年龄段的幼儿生活中最怕哪些事物
1,害怕恐怖的小动物,如毛毛虫蚯蚓等 2.害怕动物都儿的发怒,如猫炸毛时,狗吠时 3.害怕老师的批评,家长的严厉表情 4.害怕小伙伴们的欺负,不喜欢,大家不理他 5.害怕大人们吵架,打架 6.害怕老师家长不听自己说话,冤枉自己。 7.害怕独自一人。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5、6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儿童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把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归为家畜类。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还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儿童在概括归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例如,有的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10、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语言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1 1、阅读兴趣显着提高 大班儿童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在书中或广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常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懵地念书中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很大的乐趣。 1 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幼儿园”、“奥运场馆”等等。5、6岁儿童还对创编儿歌感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画、自己的手工制品配上儿歌。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 1 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5、6岁儿童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游戏的主题除了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外,还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 1 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
㈤ 西班牙已发现48例不明原因儿童肝炎感染病例,平均年龄5岁,该如何预防
在9月6日西班牙卫生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西班牙已经发现了48例不明原因儿童感染的感染病例,通过对感染者的调查发现,儿童肝炎感染病例的平均年龄在5岁,在感染病例中还包括有两名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可想而知,此次出现的儿童肝炎感染,传染性还是比较强的,甚至连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就被感染了。所以面对儿童肝炎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多加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除此之外,最好不要带孩子去一些人流量比较大的拥挤场所,小孩子本身就比较活泼好动,在外面难免会到处乱跑,如果接触到了病毒或者是感染者,那么被感染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在平时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只要体质变得更强,当然就能够预防各种传染病了。
㈥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在孩子面前做一些让孩子心惊胆战的事情,现在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1
一、害怕父母经常冲他发脾气
家长脾气暴躁,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回家就冲孩子大呼小叫的,动不动就冲孩子脾气。这样做只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气氛当中,总觉得爸妈不喜欢自己,逐渐变得胆小、缺乏自信;还会让孩子有样学样,脾气也和家长一样暴躁,遇到事情只顾着发泄情绪,容易冲动。
家长在冲孩子发脾气之前,不妨先深呼吸三次,问一下自己孩子真的做错了吗,必须要通过吼骂孩子来解决吗?有时候家长对孩子多一些耐心,他就能带给你惊喜,
二、害怕父母吵架
对孩子来说,家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港湾。如果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让孩子看到两个他最信任的人互相指责辱骂对方,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瞬间崩塌。下次再吵架时可要注意以下孩子,是不是一脸惊恐的躲在角落里看着你们。
夫妻直接偶尔吵个架可以,但一定要记得避开孩子哦!
三、害怕家长偏心
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真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家长很少。要知道孩子都是十分敏感的,家长偏心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巨大影响。他可能会憎恨父母,憎恨夺走了自己宠爱的手足,变得性格扭曲。
四、害怕被父母当众指责
当你想当众批评孩子时,不妨先想一下:你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教训吗?如果不希望,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2
一、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
“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二、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
“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
“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
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三、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虽然幸运的女孩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四、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
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
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五、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六、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七、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㈦ 孩子最怕什么惩罚
生活中,多数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最害怕什么,遇到事情往往处理不好,影响了孩子健康的成长,甚至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他们的前途。因此,为人父母很有必要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最怕什么事情。
1. 自尊心受到打击
许多家长不了解儿童的自尊心,往往对他(她)们的一点过失,就训斥“蠢猪”或“笨蛋”。孩子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最大侮辱。大多数孩子认为如果考试成绩差、留级或被老师招到办公室训斥一顿而受到同学嘲笑,这是对他们自尊心最大的打击。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说:“当同学们知道我被老师宣布‘留校’时,我觉得比吃药打针还难受。”许多孩子认为,受到同学们尊重和喜爱对自己十分重要,有时同学的态度比老师和父母的赞许更要紧。几乎100%孩子认为,被同班同学“嘲笑”、“瞧不起”是最大的羞耻。如果失去了朋友或受到同班同学的排斥,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难堪。
㈧ 幼儿害怕的内容有哪些及解决对策
多发生年龄:2-8岁
分析:孩子的恐惧感源自大脑丰富的想象,因为在黑暗中他们无法看清楚周围的东西,他们就对自己想象的事物深信不疑,光凭解释是无法说服他们的。加上有的父母有时候喜欢以把孩子独自关在黑房子里作为惩罚手段,长此以往,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就会加强。
爸妈妙计:
父母可以陪伴宝宝到他睡着,并亮一盏小夜灯在孩子的房间里。
挂一把充气宝剑在宝宝的房间里,给宝宝壮胆。
TOP2 小动物
案例:一凡正在小区的喷水池边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突然一只小狗经过他身边,一凡站住不动了。他屏住呼吸,小脸涨的通红,死死的盯住那只狗,生怕那只狗来碰他一下。
多发年龄:2-6岁
分析:宝宝进入智力快速发育阶段以后,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一些我们大人认为是非常可爱和友善的物体在他眼里却成了可怕的庞然大物。他们觉得,这些不熟悉的物体对他们充满了威胁。
爸妈妙计:
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如小狗,小猫,让孩子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
给孩子看《动物世界》或《天线宝宝》这样的片子,从视觉上接受小动物。
TOP3 小丑
案例:颖儿第一次去游乐园玩。过山车、碰碰船、海盗船,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让她玩得开心的不得了。可是突然,她看到了一样奇怪的物体,正在向她靠近,是——小丑。眼看着小丑那画着大大白白的眼睛的脸向她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颖儿终于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多发年龄:1-6岁
分析:大人一直会以为马戏团的小丑表演会是孩子们的最爱,可其实那张夸张的小丑的脸,在孩子眼中一点都不可爱,甚至可以说是一张扭曲变形的脸,充满了恐怖色彩。
爸妈妙计:
大人平时可以有意识的装鬼脸给宝宝看,或者鼓励宝宝自己也模仿大人做一些鬼脸。
买一些能够在脸上涂的油彩和宝宝玩化装游戏,然后告诉她,她见到的小丑就是这样在脸上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不化装的时候,小丑还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㈨ 西班牙遭遇20年来最大冰雹,一名幼儿被击中不幸身亡,目前灾区情况如何
我们的头上会落下狂风暴雨,但是同时也会落下冰雪,最可怕的就是落下冰雹,因为冰雹的颗粒如果太大的话,人们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并且一些个人的财产也会被严重的损坏。就在西班牙就发生了,20年来最大的一场冰雹,一名儿童被冰雹击中不幸身亡,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冰雹给砸过,那是非常疼的。这颗冰雹宛如一颗鹅蛋那么大砸,中了这名儿童的头部当场就导致他死亡,据当地的媒体报道这一场冰雹当中,大约有50人受伤。那么西班牙目前的灾区情况到底如何了呢?我们就来好好的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㈩ 孩子幼小心灵最恐惧的8件事,你知道有多少是因爸
孩子幼小心灵最恐惧的8件事,你知道有多少是因爸爸妈妈而起?
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他们最怕父母吵架,也怕父母的偏爱,总之父母的行为,深深影响到孩子,因为家庭,父母就是孩子一出生就所拥有的,也是固定的环境,在这个家庭中,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们,要想一想,你们几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在他们幼小心灵成长的路上,你们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吗?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8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