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为什么这么悲惨
Ⅰ 西班牙帝国在美洲的殖民统治真的非常残暴吗
得益于15世纪末哥伦布向西开辟新航路,意外到达了西印度群岛和北美,不久,西班牙人便以狡诈的手段,只用少许力量就残酷地征服了中美洲,随后又在南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拓展、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
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对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越发不满,这些人当中就有已是改奉新教国家的法国人。人们得知西班牙人在那里建立了宗教法庭,西班牙征服者迫使土着居民处于被奴役的悲惨地位。但是,西班牙人自己则把这种惨状当做是其对手编造的虚假传说,而不予理会。
印第安酋长
1544年,欧洲的印刷机传到了墨西哥,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美洲一共包括两个大总督辖区,即墨西哥辖区和秘鲁辖区。此外,还有22个主教辖区。每个总都区都有一所大学。利马大学建于1551年,墨西哥大学建于1553年,当1636年北美的哈佛学院在新英格兰建立时,西班牙美洲已经有了5所欧洲式的大学了。
Ⅱ 纬度的秘密:为什么西班牙人热情如火,德国人
可以这样说吧,纬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性格。越趋于寒带,阴霾越重的地区,民族性格越严谨、缜密;反之,越是温暖晴朗阳光普照的地区,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
早年看过阿莫多瓦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好多西班牙老人为什么都穷苦、邋遢、悲惨,而德国老人则基本上都过得安康体面?那是因为青壮年的德国人在工作挣钱储蓄的时候,青壮年的西班牙人在夜夜笙歌纵酒狂欢呢。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务实、勤勉、埋头苦干,不肯苟且,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性格是非常着名的。
其实,就西班牙和德国这两个对比度强烈的民族来说,没什么好评价的,也谈不上价值序列的高低排列。这只是生命观的差异。有的人,把生命视为不同阶段,是一生这个概念,于是,匀着过,每个阶段都很仔细,每个阶段都尽量过得不错。而有的人则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体现在青春这个阶段,所以要及时行乐,至于说到后面没本钱了,那就能怎么混就怎么混吧,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好在还可以死。
有意思的,高纬度性格,因为寒冷、严谨、缜密、有序,所以,绝望感就更为强烈;不少德国电影是这样的,还有好些北欧电影也是这样的,比如着名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就以其浓重的终极追问意味,而让人感觉质地十分紧密甚至是过于紧密,因而有窒息感。而低纬度性格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一种特别的通达和幽默在里面,跟高纬度性格的纠结和追问不同的是,低纬度性格有一种天然的混沌迷糊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自在逍遥,比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以阿莫多瓦为首的西班牙电影和一些南美电影,在这些电影中,无论是怎样的境遇怎样的遭遇,中间都有颇为可口的喜剧感。
看讲述德国人性格的一些文章,是这样概括的。比如,洁癖,讲究清洁和整齐,德国主妇是全世界最喜欢打扫卫生的主妇;还比如,德国孩子一般都会在写完作业后才玩耍,因为德国人的教育就是先工作再娱乐;再比如,说半夜12点,停在红灯前的那辆车,一定是德国人开的……德国人较为共同的特点就是: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
老实说,我真有点像德国人。我这人,有洁癖,做事认真、勤奋,特别讲究秩序,无论是居家还是做事,秩序井然就能让我安详。而我恰恰也是半夜12点也会把车停在斑马线前等红灯转绿灯的那种人。有人曾经对我说,你像个德国女人。
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靠谱,但无趣,一般来说都是虚无主义者。这我知道的。
对德国女人,从感觉上讲,我一向有点敬畏。敬的比重要比畏大很多。这就是一种感觉,没什么道理,更没什么论据。这种感觉来自德国的哲学、德国的纬度、德国特有的黑森林气息。
最初关于德国女人的影像感觉是早年在好莱坞大放光芒的玛琳-黛德丽。她是从2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的女影星,成名作是1930年的《蓝天使》。《蓝天使》之后,她到了美国签约派拉蒙公司,然后在很多部电影中出任主角。这个长相有点男性化且嗜好男性服装的德国女演员,以其硬朗沉静的表演风格,很快征服了美国观众,与来自瑞典的葛丽泰?嘉宝分坐当时影坛的两把后座,相当于东宫西宫的味道。
上个世纪20、30年代美国影坛的两位皇后,在进入40年代后,前后选择了退隐。嘉宝的退隐是特别绝然和彻底的,她是1941年拍完最后一部电影《双面女人》之后,在36岁的巅峰期选择离去,从此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黛德丽选择的是一种渐退的方式,战后,她离开了电影圈,重新做回了早年的歌厅歌手,四处巡回演出。然后,她一点点越退越远,直至彻底消失。
玛琳-黛德丽和嘉宝,都是高纬度国家的女人。她们的例子可以再次有力的证明,高纬度性格跟虚无是有天然的亲近感的。而且,越繁华越虚无。
德国人的味道是非常特别的。他们严谨、端素、条理分明、举轻若重,几乎不带什么游戏色彩。他们不是没有玩笑,但那种玩笑倾向于歇斯底里的闹剧风格,与英国人的幽默和法国人的诙谐相比,口味显得比较重。在东方,与德国特点有类似和相通之处的国度,应该就是日本。德国的闹剧电影和日本的闹剧电影,有好些都有一种笑得几乎闭气的癫狂谵妄,让人有点惊骇。
有时想,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结盟,说起来背后是有一种相通的气场的。这种气场跟同是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是不是有什么关联?二战轴心国结盟中为什么会加上一个意大利?这有点令人费解。意大利和德国与日本,民族气质差别太大,多少有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但意大利气质中含有某种癫狂自大的成分,这一点倒是与德国和日本不谋而合。
日本文化中的“清简”之味,源头是东方的佛学和哲学本质。在西方人中间,我估计也只有德国人是最有可能体会并欣赏的。从电影的角度讲,“清简”的代表人物是小津安二郎,而在世界影坛上,最着名的小津安二郎的西方学生,就是德国人维姆-文德斯。
德国女导演桃丽丝-多利也是小津安二郎的倾慕者。在对小津的崇拜方面,比她更为人所知的是维姆-文德斯。文德斯称小津为其“电影上的父亲”,还拍了一部记录片《寻找小津》,忧伤无措地想用镜头捕捉1960年代属于小津的东京景象。当然,他找不到了,所以忧伤无措。
但就剧情电影来说,桃丽丝-多利可比文德斯更多更好更逼真地采了小津的气。2008年春天上映的《樱花盛开》,让众多影迷为之倾倒。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电影佳作。
看资料上说,桃丽丝-多利是少数持续创作超过20余年的德国女导演,她的电影,诸如,《预约下一世纪的温柔》、《光脱不恋》、《渔夫和他的妻子》等,票房和口碑双赢,接二连三获得国际影展大奖的肯定。但就东方观众来说,真正进入视野并为之赞叹的她的作品,就是《樱花盛开》。
生之无奈,生之苦痛,老年的悲伤,失去,永别。这些是所有人都要体会的东西。我喜欢《樱花盛开》这部电影讲的道理,那就是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就是这样的。人生旅程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只是,有的人在这段下坡路上也能多少瞄得几眼不错的风光,摘得几朵美丽的花儿,而有的人就干脆一路朝下,不管不顾,一点也不留恋往返,径直走下去就是了。前者并不一定比后者更快乐,因为那是幻觉;后者也不一定比前者更睿智,因为连幻觉都丧失了。我喜欢《樱花盛开》,就是因为,它呈现了幻觉的色彩,也呈现了生命的本质,而很多作品是无法将二者兼顾呈现的,但《樱花盛开》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樱花盛开》有一种安之若素的味道。这也是小津安二郎的核心味道。
就我这个被别人视为带有高纬度性格的人来说,我更倾向安于本质。只有安于本质,幻觉才更像是幻觉,也才能够更加纯粹地享受幻觉。
Ⅲ 为什么南欧的西班牙人这么残忍
西班牙人的性格是典型的南欧人的性格,美国人的好动,不成方圆,日本人的认真有较大差别,还是社教,容易接近和交朋友,热情奔放:他们开朗坦诚,而要成为生活的主人
Ⅳ 历史上当成奴隶贩卖的印第安人,下场究竟有多惨
哥伦布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同时他也是新大陆第一位奴隶贩子。
Ⅳ 关于西班牙征服者
背景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批西班牙人涌入美洲,希望通过探险和征服来获得财富与爵位,征服军的组成人员是少部分的白人和许多印地安土着.时代大约为16世纪到17世纪
着名的征服者有以下几位
埃尔南 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1485——1547)1519年,科尔特斯在尤卡坦半岛登陆,一路向阿兹特克人的国家前进,途中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赢得了许多憎恨阿兹特克人的印地安部落的支持。1519年9月8日,西班牙人第一次进入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皇帝盟蒂祖马接待了他们,但不久他反而被西班牙人俘虏成为了阶下囚。1520年5月,由于担心科尔特斯反叛,古巴总督派特使前来逮捕科尔特斯,于是科尔特斯离开特诺奇蒂特兰去之交战,副官佩德罗 德 阿尔瓦拉多留守。其人比较贪婪而且不知好歹,留守期间不择手段敛财,而且在阿兹特克人祭神的日子耀武扬威镇压反叛终于激怒了阿兹特克人。科尔特斯打败了特使的部队回城后得知此事觉得不妙,决定偷偷撤出特诺奇蒂特兰。1520年6月30日晚上,西班牙人偷偷撤出特诺奇蒂特兰但被愤怒的阿兹特克人发现,战斗中西班牙人损失了一半的人员以及所有抢来的财宝,此夜被西班牙人称为“悲惨之夜”。西班牙人逃回其印第安盟友处养精蓄锐。1521年5月30日,重整旗鼓的西班牙人再次包围了特诺奇蒂特兰城。8月13日该城再次落入西班牙人手中,科尔特斯重建受损的特诺奇蒂特兰,改名为墨西哥城(即今墨西哥城),阿兹特克国家灭亡。
弗朗西斯科 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1476——1541)1531年1月,皮萨罗率领不足200人的队伍踏上了征服之路。1532年11月15日,他到达了印加帝国境内的卡哈玛卡村,派出副官埃尔南多 索多去会见印加皇帝阿塔华尔帕(其实是去摸摸印加人的底)。索多回来汇报说印加人拥有强大的军队,于是皮萨罗布下了一个陷阱,他邀请阿塔华尔帕来谈判。阿塔华尔帕低估了西班牙人的狡猾程度,只带了一支没什么武装的部队。西班牙人发动伏击战,击溃了印加部队并俘虏了阿塔华尔帕。阿塔华尔帕想要用黄金作交换恢复自由,不过在筹集黄金时印加人派出了军队来营救皇帝。此举无异于帮倒忙,皮萨罗为绝后患处死了阿塔华尔帕,讽刺的是临死前还强迫他皈依了天主教。然后立了向西班牙国王效忠的阿塔华尔帕的兄弟作傀儡皇帝。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军队开进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印加帝国灭亡。皮萨罗作为首任总督统治了原印加帝国所有地区并继续派探险队向南扩展疆土,在这一广大地区后来成立了秘鲁总督区。
希梅内兹 德 奎萨达Jiménez de Quesada(1509——1579)1536年奎萨达被派往圣马尔塔(在哥伦比亚)作大法官,几乎一到当地,他就获得了总督的权力当年4月5日他率领600名士兵以及200名船员向马格达莱娜河流域进发,克服了疲劳饥饿并打败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后,奎萨达到达了哥伦比亚中部平原地区,他将此地命名为新格拉纳达,并于1538年8月6日在此地建立了圣菲波哥大城。即现今的哥伦比亚首都
西班牙征服者一堆一堆的,大多数都死在了征服的路上,以上3个是运气好功成名就的,其他不太着名的如拉科萨,莱昂,巴尔迪维亚之类的就不说了
第一次大规模的征服是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
南美被征服的顺序是由北到南,首先被征服的是加勒比海的各岛屿,这也是南美势力最多最复杂的地方,各国势力都想占有这里的糖资源.之后是墨西哥,因为它地形平坦没有御敌屏障,并且盛产黄金.再然后是被皮萨罗征服的印加帝国和南美北部的沿海,墨西哥和原印加帝国领土西班牙用了很长时间来发展与巩固,而亚马逊平原因为一部分给了葡萄牙和难以进入等原因没有被仔细探索,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也没有被征服,也许这儿太贫瘠了
Ⅵ 踢过欧联杯的西班牙人,为何会降级到西乙
西班牙人的降级或许用不着到才预料的到,其实早在本赛季第一场巴塞罗那同城德比结束后就有征兆。当时凭借武磊的绝平进球,西班牙人2-2战平巴萨,貌似迎来一波新希望,但是2胜5平12负的糟糕战绩就已经注定了球队降级的命运。半程11分垫底,西甲联赛历史上罕有保级成功的先例。再次回到同城德比,西班牙人降级成为实锤,而回顾整个赛季,西班牙人真正的降级原因总结下来共有7条:
这个赛季,他们甚至已经提前打破队史最差西甲单赛季战绩,此前为7胜16平15负积37分(1988-89赛季)。本赛季西班牙人队创下了胜场最少,负场最多的历史新纪录,攻防两端均失衡,多场保级关键战役输球,所有因素综合,降级成为唯一结局。
Ⅶ 西班牙人为何毁去绝大多数玛雅文字记载
历史的安排,使玛雅文明仅留下遗迹;入侵的西班牙人毁去绝大多数玛雅文字记载,仅留下三本玛雅古书,使后人已难以破译玛雅人的文化,从何而来,为何而终…… 残存的玛雅古书中,记载的不是玛雅人自己的历史纪事,而是记载着从地球的创造起源到人类的历史。这本玛雅人自身的“神话”,记述许多神奇事迹,认为地球是灵魂的净化场所,目的在使其不断地向上再向上净化升华。 “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预言中道出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却暗喻着人类的尊贵,并非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而是只有人类能在地球这个净化场所,完成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成为宇宙中真正的高级生命。 同时玛雅人预言了这次人类会随历史演进,渐渐地遗忘了这个关系;预言了现代人类,在变异科学带动下发展出现代科技,恣意妄为地滥用地球资源,以为自己是地球的拥有者,主宰这儿的一切。当世界物欲横流时,即象征着第五太阳纪末期的到来。这合理解释了考古学家不明白为什么玛雅人的编年史始于西元前3114年,第五太阳纪的起始,并预言这次人类将历经长达5125年的玛雅大周期,于西元2012年迎向最终(1)。同时预言西元1992~2012年前后二十年的地球更新期(Earth Regeneration Period)将有宇宙大法弘传和出现能与宇宙意识共鸣的新人类(2)。更新期后地球进入预言中的同化银河系(Galatic Synchronization)人类将迈向另一新的文明(3)。 惊醒吧!人类,地球并非人类所有,就像学校并非学生所有,对于一个未完成学习的学生,他就该属于学校。当学生错误以为自己是学校的主体,进而企图主宰学校,不是利用学校完成学习,而是想掌控学校资源时,这些学生必将难逃淘汰的命运!人不是白白来到人世的,设计这个不完美的人世间,本来就是提供人类能在此完成其生命的觉醒与净化! 惊醒吧!“人类在庞大的宇宙中算不了什么,地球也只是一粒宇宙尘埃,人要想被高级生命重视,那就修!也成为高级生命!” 许多人都听说过“玛雅”这个文明的传说,大部分人对于玛雅人的印象与美洲丛林脱离不了关系。提到玛雅人,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身着鲜艳羽毛服饰的印地安人,绕着圈圈在月光下进行着神秘的仪式,中间站着法术高强的祭司。的确,玛雅人居住的地点就在今天的中美洲,神秘的遗迹也在幽静的丛林里,然而有几个人知道,玛雅人跟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人与蒙古人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留下来的巨大石造遗迹与高超的艺术作品,连今天的技术都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何不放下原来的观念与看法,重新深入玛雅人的故居,看一看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与文明。 发现过程 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纪时进入南美洲,他们以入侵者的角度占领这个全新的大陆。当时中南美洲的住民过着原始的农业生活,对于西班牙人的坚船利炮自然是毫无招架之力,很快地,西班牙人也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此地,有两个传教士,看到了当地人信仰巫术与迷信,就放了一把火把他们所藏的古老典籍全部给烧毁了。谁知道这些书不是别的,它们正是消失已久的玛雅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宝典,里面详细记载了他们当年辉煌的科学成就与文化。也许是天意如此吧,今天研究玛雅文明的学者只能从断简残篇中拼凑出玛雅当年的盛况。 丛林里的巨石遗迹 玛雅的金字塔可说是仅次于埃及金字塔的最出名的金字塔建筑了。他们看起来不太一样,埃及金字塔是金黄色的,是一个四角锥形,经过几千年风吹雨打已经有点腐蚀了。玛雅的金字塔比较矮一点,也是由巨石堆成,石头是灰白色的,整个金字塔也是灰白色的,他不完全是锥形的,顶端有一个祭神的神殿。玛雅金字塔四周各有四座楼梯,每座楼梯有九十一阶,四座楼梯加上最上面一阶共三六五阶(91x4+1=365),刚刚好是一年的天数。 玛雅人非常重视天文学的数据,他的建筑里处处都是这些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数字。除了阶梯数目外,金字塔四面各有五十二个四角浮雕,表示玛雅的一世纪五十二年。 玛雅的天文台也是充满特色的建筑物。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论是在功能上或外观上,玛雅的天文台与现在的天文台十分类似。以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为例,建筑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的台阶一阶阶地通往大平台。与现在的天文台有些相似,也是一个圆筒状的底楼建筑,上面有一个半球型的盖子,这个盖子在现在天文台的设计是天文望远镜伸出的地方。底楼的四个门刚好对准四个方位。这个地方的窗户与门廊形成六条连线,其中至少三条是与天文相关的。其一与春(秋)分有关,另两个与月亮活动有关。 这座凯若卡天文观测塔是遗迹中最大的天文观测塔,其它遗迹也有类似的建筑。他们在位置上都与太阳及月亮对齐,近年来考古学家认为古时候玛雅的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天文观测网。 这些建筑物以今天的角度看也足以令人称奇。以玛雅金字塔来说,巨大的石块如何切凿,搬运到丛林的深处,再把一块块十几吨的石块堆积起来,堆高至七十米处,要是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及起重设备,是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生活在丛林里的民族,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建立一个天文观测网?历史记载,望远镜是伽利略十六世纪才发明的,接着才有大型天文台的出现,而天文观测网的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这样的观念可说是相当先进。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玛雅人当时的科学与今天相比毫不逊色。 玛雅人与中国人 以下从几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玛雅人与中国人关系的蛛丝马迹。 文字:玛雅人使用象形文字,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但符号组合比汉字还复杂,至今尚未有人能完全解读。艺术:以袋足彩陶罐袋为例,罐上的乳状袋足和鲜艳的色彩,以及对比强烈的红、黑色几何图案非常醒目。目前考古学家发现,乳状袋足是中国史前陶器中最有特色的器形,但它竟然在美洲多支印地安民族的陶器上可以看到。玉器:玛雅文物中有很多是玉器,在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美洲玛雅人两个民族,喜爱玉石并且具备精巧的玉器雕琢能力。更为巧合的是这两个民族都有把玉与生命、繁衍连系起来的信仰,有些玛雅玉器竟与江南史前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饰惊人的相似。信仰:玛雅文化中的羽蛇神形象与中国腾云驾雾的龙有些相像。玛雅壁画上的羽蛇神头像、玛雅祭司所持双头棍上的蛇头雕刻也接近龙头的造型。除此以外,玛雅人对于羽蛇神,和中国人对于龙的祭拜,都与祈雨有关。人种:从人种学上来看,玛雅人和中国人都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而且研究证明玛雅人与中国人的掌纹线极为近似。太极图:在玛雅的废墟中,竟发现与中国一样的太极图,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阴阳鱼”。 火箭浮雕 考古学家在谜一般的玛雅遗迹中搜寻多年,找到许多玛雅的文物,其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理解其中的涵义。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些可以辨识的竟然跟今日的尖端科技非常的接近。 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间,墨西哥籍考古学家路利教授 (Alberto Ruz Lhuiller)在巴伦杰神殿的“碑铭神庙 (The Temple of The Inscriptions)”中,发现在巨大石室的墙上刻有九位盛装的神官,及一位带有奇妙头饰的青年浮雕。经过仔细地观察,发现这个浮雕与现在的太空船十分相似!浮雕中的图画,画着一个青年正在操作一台机器,这个机器的前端是流线型的,看起来十分精密复杂,还有类似仪表的东西。青年头戴头盔,头盔上有两条管子接着。他弯着腰和膝盖。双手正在操纵着一些操纵杆,位置较高的一只手正在调节把手般的东西,较低那只手的四根指头,在操纵类似摩托车把手般的控制器。双眼前视。左脚跟搁放在有好几道槽痕的踏板上。操纵者后面有个类似内燃机的设备。内燃机箱后方可以看到有火焰喷出。 玛雅碑铭神庙的浮雕中,刻画了一个带头盔的青年,正在操作一台类似飞行器的机器 路利教授在巴伦杰神殿所发现的浮雕和玛雅碑文有密切的关系。被解读出来的碑文中,一节这样描述“白色的太阳之子,仿效雷神,从两手中喷出火……。”怀疑的人会说,这段恐怕是古代玛雅人对太阳崇敬所想象出来的情景。但是根据路利教授所发现的石雕,及碑文中所记载的那节却是“真实”。 仔细想想,这个浮雕看起来与登陆月球的登月小艇真有几分类似呢。如果这张图真的是当初玛雅人照着他们建造的机器画的,那么他们已经具备从事太空探险的能力。也许那些精密的历法,正是遨游太空的玛雅人所需要的。 水晶头颅骨 一九二七年在中美洲的贝利兹(Belize)的玛雅遗迹中发现的水晶制成的头颅骨就更令人叹为观止了。这颗水晶头颅骨完全以石英石加工研磨而成,大小几乎和人类的头颅骨相同。高一二?七公分,重五?二公斤,是依照一个女人的头颅骨所雕成。 玛雅人依照人的头骨所雕成的水晶头骨,展现了成熟的解剖学与光学技术。并且利用了某种现在科技仍未掌握的碰撞技术所制成(图片提供:“水晶头骨之谜”的作者Chris Morton & Ceri Louise,中文版由Shanghai Bertelsmann Culture Instry出版,简体中文版由Current Affairs Publishing House出版) 从照片看起来这头颅骨不仅外观十分逼真,而且内部结构都与人的颅骨骨骼构造完全相符。其工艺水平极高,隐藏在基底的菱镜和眼窝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镜组合在一起,发出眩目的亮光。 我们知道,现代光学技术产生于十七世纪,而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十八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个水晶头颅骨却是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成的,玛雅人是怎样掌握这些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的呢? 还有,水晶即石英晶体,它的硬度非常高,仅次于钻石(即金钢石)和刚玉,用铜、铁或石制工具,都无法加工它。即使是现代人,要雕琢这样的水晶制品,也只能使用金钢石等现代工具。经研究证实,此水晶头颅骨是利用某种碰撞力量雕刻成的,但现在科技仍未掌握此技术。 从这个奇异的水晶头颅骨来看,玛雅人掌握的工艺技术,相当高超。现代人引以为傲的工艺技术跟这个水晶头颅骨比起来,真是黯然失色! 以现代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速度来看,我们恐怕至少还要五十或上百年才跟得上玛雅人的科技水平呢!
Ⅷ 西班牙人为什么敢杀印第安人
因为印第安人与世隔绝,西班牙人高速发展的时候,印第安人还处于原始状态,光武器都不是一个等级的
Ⅸ 为什么南欧的西班牙人这么残忍
穷山而水出刁民,南欧比较穷,刁民多,刁民一般也是残忍的。采纳我的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