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哪个国家曾战胜西班牙
㈠ 非洲哪个国家踢球最好
喀麦隆国家足球队
绰号 非洲雄狮
)
最大比数胜仗
喀麦隆 9 - 2 索马里
世界杯成绩
出席次数 5 (首次在 1982年)
最佳成绩 八强 1990年
非洲杯足球赛
出席次数 13 (首次在 1970年)
最佳成绩 冠军 1984年, 1988年,
2000年, 2002年
喀麦隆国家足球队于1959年成立,并在1962年加入了FIFA。
喀麦隆是众多非洲国家中最多次晋身世界杯决赛周的国家,一共为五次,也是成绩最好的非洲国家,曾在1990年世界杯的B组分组赛以冷门姿态以1:0击败去届冠军阿根廷和2:1击败东欧劲旅罗马尼亚,并力压两队首名出线16强; 在16强面对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加时后以2:1击败对手; 最终在八强赛时在加时的情况下以3:2不敌当届的殿军英格兰,是首支能晋身八强的非洲球队。 要数第二支能晋身至八强的非洲球队是12年之后的事,塞内加尔成继了喀麦隆的使命,晋身八强。
另外,喀麦隆曾在2000年非洲国家杯的决赛2:2战平尼日尔爾利亚,凭着互射点球以4:3得到了第三个冠军。 同年以赢得非洲国家杯的年青国家队成员为骨干参加悉尼奥运会,结果晋身决赛面对西班牙,在先落后2球的情况下追成2:2,又凭着互射点球以5:3击败了对手夺得了金牌。
又在2002年非洲国家杯的决赛0:0战平塞内加尔,凭着互射点球以3:2得到了第四个冠军。
㈡ 非洲哪些国家在奥运会上得过金牌
非洲跻身奥运会始于1908年.1908年到196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虽然相继有非洲人参加奥运会比赛,但是没有独立的非洲人而只能在其宗主国的旗帜下参赛。1960年塞内加尔运动员阿布杜·塞耶在日本东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200米跑铜牌。 如今,非洲人凭着自己坚强的决心和毅力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且成为国际体坛上技压群雄的一支威猛力量。翻看过去30多年的奥运会史,非洲人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等一系列奥运大赛中先后夺得了174枚奖牌,其中包括54枚金牌、56枚银牌和64枚铜牌。 在这些金光灿烂的奖牌中,有半数以上是田径运动员所得。多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在4年一度的奥运会,还是在其它国际田径比赛中,争夺田径比赛主要项目奖牌几乎成为非洲人的专利。 如果说,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奥运会上金榜提名的非洲国家不过只有南非和埃及的话,那么从60年代以来则涌现出一批来自不同非洲国家的顶尖级黑人运动员。 1960年,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阿贝贝·比齐拉在意大利罗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马拉松比赛金牌,不仅打破了非洲黑人奥运金牌榜上零的记录,而且为更多的非洲国家在后来的奥运会上屡夺金牌吹响了号角。 1964年,阿贝贝在东京奥运会再显神威,蝉联了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这一年被后人称为非洲田径比赛“黄金时代”的开始。4年后的1968年,非洲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奥运会奖牌丰收年。在墨西哥奥运会上,肯尼亚选手齐普克格·凯诺不仅夺得1500米跑金牌,而且创造了此项比赛的新记录。在这届奥运会上,非洲国家一共赢得16枚奖牌,其中肯尼亚和突尼斯两国选手获得的金牌就占了4枚。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上,非洲人再次夺得16枚奖牌。表现出色的不仅有上届金牌得主凯诺赢得3000米障碍赛跑冠军,而且还有在400米跨栏比赛中荣登榜首的乌干达运动员约翰·阿齐·布阿等一批非洲径赛明星脱颖而出。 然而,正当非洲国家准备在奥运会上大展伸手的时候,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开始,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12年间,奥运会受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一度成为少数发达国家的政治工具。这期间,许多非洲国家出于各种原因而宣布抵制奥运会,从而直接影响到非洲国家在奥运会上的比赛成绩。 尽管这样,在这一期间参加奥运会的非洲国家仍创造出不少好成绩,其中赞比亚、阿尔及利亚、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还打破了本国奥运会奖牌榜上无名的记录。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堪称非洲人的一次大聚会,因为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所有非洲国家共同参加的一次体育盛会。在这次国际大赛中,南非因宣布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结束了长达28年之久的国际孤立,重返奥运大家庭。此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纳米比亚队一鸣惊人,短跑选手富兰克齐·弗雷德里克斯在100米和200米比赛中勇夺两枚金牌。值得全体非洲人骄傲的是,加纳队在此次奥运会足球比赛中顽强拼搏,成为夺得此项比赛铜牌的第一个非洲国家。 1996年,非洲国家在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像4年前一样,共赢得25枚奖牌,其中包括7枚金牌、8枚银牌和10枚铜牌。这又是一次展示非洲人长跑天赋的国际大赛:所有非洲国家长跑选手都跻身于决赛行列,其中阿尔及利亚的努雷丁·摩尔塞利、布隆迪的维努斯特·尼扬加伯和埃塞俄比亚的海勒·格布雷塞拉西分获男子1500米、5000米和10000米跑冠军。于此同时,南非的乔西亚·松瓦内和肯尼亚的约瑟夫·凯特分别赢得马拉松和3000米障碍赛跑金牌。 除长跑项目外,尼日尔爾利亚选手奇奥马·阿君瓦和南非选手佩内罗佩·海恩斯还分别夺得女子跳远和女子游泳项目的冠军。 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期待着非洲奥运健儿再创辉煌。
㈢ 第一个进入世界杯八强的非洲国家是
第一个进入世界杯八强的非洲国家是喀麦隆 。是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 上。
喀麦隆是非洲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来足球运动比较突出的国家。1959年,喀麦隆足协成立,1962年加入国际足联,喀麦隆国家男子足球队参加过1996-2010历届非洲杯决赛圈阶段的比赛,截止2014年,喀麦隆在历史上曾7次征战世界杯决赛圈,被誉为“非洲雄狮”。
1990年7月1日,意大利世界杯的一场四分之一决赛在那不勒斯的圣保罗球场进行,对阵双方是“三狮军团”英格兰队和“非洲雄狮”喀麦隆队。本场比赛当中,当届比赛的“大黑马”喀麦隆队险些掀翻英格兰队,米拉大叔再度替补发威,一度让英格兰人濒临绝境。
好在英格兰队还有莱茵克尔,他的两粒点球帮助三狮军团起死回生,最终让英格兰队顺利晋级四强。尽管喀麦隆队被淘汰出局,但米拉大叔神奇的世界杯之旅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
㈣ 1992年奥运会西班牙和哪个国家争夺男足冠军
波兰
西班牙队在本届大赛中开局顺利,4比0轻取哥伦比亚队;2比0克埃及队;2比0小胜卡塔尔队;复赛战胜了本届夺魁的热门球队意大利队1比0;半决赛2比0打败了年轻的加纳队。波兰队以累计17个进球成为最具攻击力的球队。铜牌决赛获胜队加纳球员的平均年龄只有18点8岁,他们1比0取胜澳大利亚队,成为第一支获得奥运足球锦标赛奖牌的非洲队,加纳队守门员多塞伊还扑住了大洋洲代表队的一记罚点球。本届唯一的加时赛也有加纳队的份,非洲的代表队以4比2战胜了巴拉圭队。这届32场正赛累计进球87个,但是观众才466300人,平均每场14572人,这使比赛的组织者国际足联非常失望。原来参赛球员必须在23岁之下。其实意大利的巴乔;哥伦比亚的阿斯普里拉;瑞典的布洛林;澳大利亚的波斯尼奇都是世界级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视频下载地址:8.8.1992, Barcelona, OG Final, polish commentary by Szpakowski and Zydorowicz, medium quality.
㈤ 南非世界杯中决赛中败给西班牙是哪个国家的足球队
荷兰
【资料】
北京时间2010年7月12日凌晨,南非世界杯决赛在约翰内斯堡的足球城球场上演。西班牙经过加时苦战1比0击败荷兰(点击查看技术统计),历史上首次获得冠军。第116分钟,伊涅斯塔打入绝杀球。荷兰后卫海廷加在第109分钟时累计两张黄牌被罚下。
荷兰之前六战全胜,以出色的表现昂首晋级决赛,而西班牙虽然首轮负于瑞士,但随后也取得五连胜佳绩。历史上双方共有过8次交锋记录,荷兰4胜1平3负稍占优势。两队之前从未有过世界杯夺冠记录,因此本场比赛之后将诞生新的世界冠军。
荷兰今天排出451阵型,范佩西依旧突前,罗本和库伊特在两翼活动,而斯内德则为中场核心。西班牙沿用了半决赛时的阵容,比利亚突前,伊涅斯塔和佩德罗两翼齐飞。中路哈维出任核心。
经过挑边之后比赛开始,荷兰首先开球。第3分钟,佩德罗在右侧送出直传,可惜比利亚处于越位位置上。第5分钟,西班牙获得右侧任意球机会,哈维传中落点极佳,拉莫斯的头球冲顶被斯特克伦博格神勇扑出,随后皮克在禁区左侧的小角度射门又被封堵,荷兰躲过一劫。第8分钟,布斯克茨横传失误,库伊特前场断球后抢射,球被卡西利亚斯扑住。
第11分钟,拉莫斯在右路强行突入禁区后传中,球在小禁区内被海廷加解围踢出底线。随后哈维和伊涅斯塔在右侧经过战术角球配合后回传,阿隆索传中到后点,比利亚的凌空抽射打在了边网上。第15分钟,范佩西前场拦截时铲倒卡普德维拉,领到本场首张黄牌。仅仅一分钟后,普约尔背后铲倒罗本,也得到一张黄牌。紧接着斯内德距离球门38米处选择直接攻门,球被卡西利亚斯稳稳抱住。
第22分钟,范博梅尔在前场右侧背后铲倒伊涅斯塔领到黄牌。一分钟之后,拉莫斯铲倒库伊特也领受了黄牌。第28分钟,德容正面拦截时一脚踹在了阿隆索的胸口,韦伯再次出示了黄牌。第33分钟,荷兰后场的长传本来没有任何威胁,但卡西利亚斯判断失误,不但没有得到球,反而给了荷兰角球机会,但随后范佩西礼貌地将球传给了卡西利亚斯。
第37分钟,罗本角球传到外围,范博梅尔冷静敲到禁区左侧,但马泰森准备不足没有踢到来球。一分钟后西班牙展开快速反击,佩德罗的射门偏出右门柱外。第44分钟,阿隆索的任意球攻门稍稍打偏。补时阶段,罗本的射门被卡西利亚斯扑出底线。半场结束时,双方均未入球,暂时互交白卷。
易边再战,双方暂时没有进行人员调整。第48分钟,哈维角球传中,普约尔抢到第一落点头球一蹭,但是卡普德维拉后点包抄没有踢上。第52分钟,罗本在右路横向内切后远射,球被卡西利亚斯扑住。两分钟后,范布隆克霍斯特阻挡拉莫斯突破得到黄牌。随后哈维任意球直接攻门,可惜稍稍偏出右门柱外。第56分钟,海廷加防守中撞倒比利亚得到黄牌。
第58分钟,罗本任意球传中,海廷加的头球攻门稍稍偏出远角,不过裁判示意已经越位在先。第60分钟,西班牙做出首次换人调整,纳瓦斯换下了佩德罗。第62分钟,斯内德中路送出直传,罗本形成单刀机会。遗憾的是他的射门被卡西利亚斯用脚挡出底线,荷兰错过绝佳机会。随后斯内德角球传中,海廷加后点头球摆渡,罗本的凌空抽射打高。
第
67分钟,范佩西在右翼形成突破,但随后被卡普德维拉放倒,主裁判向其出示了黄牌。第69分钟,纳瓦斯右路突破后传中,海廷加中路试图铲断失败,但随后比
利亚近在咫尺的射门却打在海廷加腿上弹出底线,西班牙也错过一次绝佳机会。一分钟后,卡普德维拉的远射被斯特克伦博格扑住。
第71分钟,荷兰用埃利亚换下库伊特。第74分钟,比利亚的任意球攻门偏出右门柱外。第76分钟,纳瓦斯右路传中到后点,比利亚的倒地射门打飞。一分钟后,比利亚接应哈维传球后在禁区左翼射门,球被范德维尔挡出底线。随后哈维角球传中,拉莫斯无人防守的情况下头球冲顶稍稍高出横梁。第83分钟,罗本利用个人能力强行突破禁区,但是他在射门前被西班牙后卫干扰,球被卡西利亚斯扑住。随后罗本向裁判抗议得到黄牌。第87分钟,西班牙用法布雷加斯换下阿隆索。最终双方在90分钟内战成0比0平,比赛被拖入加时赛。
第
95分钟,西班牙获得绝佳机会,伊涅斯塔中路送出直传,跟上的法布雷加斯禁区内单刀射门,球被斯特克伦博格神勇扑出。一分钟后,斯内德角球传中,马泰森的
头球攻门稍稍高出横梁。第98分钟,哈维右侧角球传中,普约尔的头球攻门顶偏。一分钟后,法布雷加斯投桃报李送出直传,伊涅斯塔获得单刀之后稍稍犹豫,结
果被范布隆克霍斯特解围。第99分钟,荷兰用范德法特换下德容。
第101分钟,纳瓦斯在禁区右侧的射门打在了边网上。第104分钟,法布雷加斯中路连续过人后射门稍稍偏出右门柱外。第105分钟,荷兰用布拉夫海德换下了范布隆克霍斯特。加时赛下半场开始前,西班牙用托雷斯换下比利亚。第109分钟,伊涅斯塔在罚球弧前沿被海廷加拉倒,后者累计两张黄牌被罚下,随后哈维任意球攻门高出横梁。第111分钟,范德维尔绊倒伊涅斯塔得到黄牌。第115分钟,斯内德的任意球攻门打在法布雷加斯身上弹出底线。
比赛的第116分钟,法布雷加斯在罚球弧内送出绝妙短传,伊涅斯塔在禁区右侧反越位成功后大力抽射,球打入球门左下角。凭借这个入球,西班牙1比0绝杀荷兰,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世界杯冠军。
㈥ 非洲在历史上,被哪个国家殖民统治过
非洲在历史上被很多欧洲国家所殖民统治过,比如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统治过非洲,在非洲的大路上都有一块殖民地。非洲大陆上的国家,多半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是在目前地球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是发展最缓慢的地区之一。直到现在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多原住民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非洲国家,常年处于战乱和饥荒之中,很难发展起来。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曾经殖民统治过非洲的国家。
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迅速的占领了半个欧洲大陆,然后向非洲延伸,在沙漠之鹰隆美尔的带领之下,德军很快的就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抢了过来,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㈦ 一战前的陆地殖民帝国和海上殖民帝国分别是哪两个国家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首先使位于大西洋沿岸与地中海交汇处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海外扩张,而且几乎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当时无与伦比的海上霸权。他们通过武力、欺骗、笼络等手段,先后控制了非洲沿岸、印度洋诸岛及东南亚沿岸(主要是葡萄牙)、西印度群岛、墨西哥、中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等地。
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及荷兰1609年的独立,使荷兰、英国和法国也走上了海外殖民的道路。17世纪初,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从而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纪以来形成的殖民帝国地位。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荷兰人不仅剥夺了葡萄牙早期在非洲及亚洲的殖民地,而且还将殖民贸易范围扩大到中国和日本。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的13个州、印度沿海,以及非洲的冈比亚和加纳进行殖民活动。18世纪,通过殖民战争打败了法国,从而确立了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独立殖民权,并控制了加勒比海诸岛。法国的海外殖民几乎与英国同时开始,其殖民也集中在北美和印度,但由于与英国开战的失利,大片殖民地被英国剥夺了。
从地理大发现到1763年决定欧洲强国地位的“7年战争”结束,由欧洲主要海上大国推行的海外殖民活动持续了约200年。这期间,他们打开了由大洋通往各大洲的海上航路,并控制了具有贸易价值的主要岛屿与沿岸地区。到“7年战争”结束时,西班牙仍然维持着拉美的大片殖民地,葡萄牙和荷兰分别占据了南美的巴西和亚洲的东印度群岛,法国保留了马达加斯加岛、加勒比海几个岛屿和印度的几个据点,而英国则控制了北美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这时的英国已经崛起为欧洲的一流海上强国。
欧洲200年的殖民扩张,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地理后果,即它将原来相互隔绝的大陆与岛屿,通过殖民占领和殖民贸易联为一个不对称的整体,它从而奠定了早期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的运作机制是,欧洲大国通过战争的胜负决定自己在欧洲的权力,进而决定对殖民地的权力,领土交换和殖民利益的调整就成为战争结果的直接体现;而世界其他地区,不管是殖民地,还是非殖民地,对欧洲的权力运作没有丝毫的兴趣或意识。这种不对称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为以后主权国家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打下了基础。
㈧ 谁讲下西班牙光复运动时期莱昂、纳瓦拉、卡斯蒂利亚三国联军于公元939年大败后倭马亚苏丹国的锡曼卡斯战役
首先,纠正一下楼主的一些误读,当时的卡斯蒂利亚还是隶属于莱昂王国东部地区的伯国(分封制的情况),而莱昂王国的前身是阿斯图里亚斯王国(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因之前增加土地获得莱昂而改名为莱昂王国)。
战役爆发时间:公元939年夏。
伊斯兰教的后倭马亚国由哈里发 拉赫曼三世 亲自率领,于该年6月28日的科尔多瓦城(位于现西班牙南部,属于中世纪穆斯林势力在伊比利亚半岛统治的中心)集结了10万人组成的军队(当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洲柏柏尔人和巴尔干斯拉夫人组成的雇佣军)。目的是重新夺回10世纪早期由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的阿方索三世(866-910在位)夺得的领土。
而基督教方面,兵力总数要少很多,只有2万人左右,最主要的领导人是莱昂国王拉米罗二世(931-951在位)。
日食插曲:
该年的7月19日,西南欧发生了日食,让刚在锡曼卡斯相遇了的双方军队和将领非常恐惧。
8月1日战役才正式开始,尽管拉赫曼三世的兵力要多很多,而且锡曼卡斯城市受到了严重损坏,但由于穆斯林军队的雇佣兵来自多个民族,相互的沟通是个大问题,所以战斗配合很差,战斗造成的损失比基督教军队要高很多,导致拉赫曼三世在战斗8月6日退兵。就在退兵进行过程中的8月21日,拉赫曼三世的军队被基督教军队引入了一个峡谷,造成20000人死亡,被俘的300人后来也被全部处死。但拉赫曼三世却侥幸逃过这一劫难。之前的937年被穆斯林占领的萨拉戈萨重新被基督徒夺回。
战后:后倭立马的拉赫曼三世不再敢亲自出征,退守伊比利亚南部,而把主要注意力转向和北非摩洛哥的属于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作战,北非战场的结果是先胜后败。
本是莱昂王朝属国的卡斯蒂利亚人逐步不满自身的地位,最终于951年对莱昂王国用兵,导致后者和后倭立马王朝结盟。此次导致的后果是回教徒在伊比利亚半岛再次获得优势。
真正西班牙基督徒在伊比利亚的收复失地运动获得持续多次胜利,是在阿方索六世(1040.-1109)时代和以后。
㈨ 16世纪时,英国为什么会打败强大的西班牙
在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加速历史进程的事实。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请记住一个伟大的名字:纳尔逊,当时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大家应该都知道,水手标准的帽子是无檐帽加上两根飘带,这个的起源就是因为纳尔逊将军。
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把他的舰队主力集中在法国海军上将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Pierre-Charles Villeneuve)防线的两个关键点上。纳尔逊在数量和武器上处于劣势,以27艘战列舰对联合舰队的33艘战列舰。但是,在舰队的航海术和短距重炮这两个关键因素上,皇家海军的舰队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纳尔逊决定突破联合舰队的防线并近距接战,从而发挥自己舰队的长处。他摒弃了传统的线列式战术——即把舰队一字排开并用舰炮攻击两侧的敌舰,而是把他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舰队分为两队,并垂直地穿插到敌舰中去,不过这样做,最危险的就是得承受敌舰铺天盖地的火力。 纳尔逊知道,如果他采取传统的线列式战术,与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联军舰队比拼火力,则他取胜的机会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因此,他宁愿暂时暴露在联军舰队的火力下,也要集中力量来突破其队列,从而使交战从比拼火力转变比拼航海技术和近距射击,而这正是英国舰队所擅长的。他计划用他那非正统的但却非凡的近战,把联合舰队的前队9艘军舰从大队中分割开来,并且用他的舰队猛攻后队的西班牙和法国军舰,而那里正是联军最薄弱的地方。
面对英国军舰的追击,法国维尔纳夫给联合舰队下的掉头命令,使舰队打乱了已经列好的队形。舰队中不少地方出现缺口,影响了士气。联合舰队后方是刚离开的加的斯港,有些官兵不愿恋战,准备打不赢就逃回去。而纳尔逊也担心敌人舰队再缩回港内,于是指挥英国舰队切入法西舰队和加的斯之间,令敌人无处可退。纳尔逊用旗语,向所有英国军舰下达了着名的命令: “英格兰要求每人恪守职守!(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ty)”英国舰队分成两支,分别由柯林伍德和纳尔逊指挥,乘风破浪,逼近敌人。柯林伍德和任务是歼灭敌军后卫,而纳尔逊则率队直插法国舰队的中间。(后世的日本,与英国颇多相似之处,日本海军也颇以英国海军为榜样,在日本海大海战中,联合舰队司令东乡海军大将升起Z字旗,发出着名的指令:“皇国兴废,在此一举”,亦颇有英国海军之风。)
纳尔逊以“胜利”(HMS Victory)号为旗舰,而在纳尔逊的南面,卡斯伯特·柯林伍德(Cuthbert Collingwood)将军以“王权”号(Royal Soverign)为旗舰,他们各率一个支队,冲向联合舰队。纳尔逊的战舰完全暴露在联合舰队侧翼的火力中,而且自己的舷炮并不能向前攻击。纳尔逊必须冒着风险,集中他有限的舰队,凭着自己船员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射击技术,迅速插进联合舰队的中间,好在英国舰队已抢占了上风头,两个英舰支队都是顺风而行,因此航速很快,迅速冲向法舰。上午11点30分,柯林伍德已经接近法西联合舰队的后段,法舰队司令维尔纳夫发出了“开火!”的命令。11时45分,法舰“弗高克斯”号射出了第一炮,射向柯林伍德的旗舰“王权”号,此时,交战双方都升起他们的国旗。在英、法、西三国的船上,鼓乐齐鸣,士兵举枪敬礼。
在接近敌方舰队的最后时刻,领头的英国军舰被击中,开始燃起熊熊大火。不过,他们还是插进了联合舰队的队列,并且给予敌人以迎头痛击。纳尔逊支队在战斗中将联合舰队的前队(前9艘军舰)与中军分割开来,柯林伍德支队则以楔形插入了联合舰队后队与中军的连接点,并猛攻西班牙和法国战舰的后队。
会战开始。特拉法尔加大海战分为三个阶段:柯林伍德的攻击,纳尔逊的攻击和法将杜马罗尔反攻失败。
当法舰“弗高克斯”号向英舰“王权”号开炮时,英舰“王权”号仍继续保持航向不变,切进了法舰“弗高克斯”号和西班牙舰“圣安拉”号之间。英舰“王权”号以一敌二,先用左舷炮轰击敌舰“圣安拉”号的船尾,使之遭受重创,接着,又对着敌舰“弗高克斯”号发射右舷的火炮,此后又驶近“圣安拉”号的身后,继续向它猛烈射击。至下午2时20分,西班牙军舰“圣安拉”号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乘员死者104人,伤236人,开始下旗投降。而此时,英舰“王权”号也身负重伤,英巡洋舰“欧亚拉斯”号赶来营救。而对于已经投降的西班牙舰“圣安拉”号,英舰“欧亚拉斯”号舰长黑木大佐布莱克伍德上校跃过船去,把重伤垂危的阿尔发海军少校运到“欧亚拉斯”号。
在英舰“王权”号出战8分钟后,英舰“贝里岛”号也从法舰“弗高克斯”号的后面切入敌舰队之间,随即,英舰“火星”号也投入了战斗。此后,其它每一艘英国军都是以这种方式陆续切入敌舰之间,向两端的敌舰用两侧的舷炮猛击,使每艘敌舰都受到了连续的集中火力打击。下午3时,柯林伍德的最后一艘战列舰“亲王”号也投入了攻击。
法西舰队被英舰的切入搅得阵势大乱,到战斗结束时,与柯林伍德交战的15艘法西两国军舰,其中10艘被俘,1艘被击沉。逃走的只有4艘,其中有1艘为西班牙旗舰“奥国王子”号,而此旗舰上的西班牙海军将领格拉维拉已经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就在柯林伍德支队开始作战25分钟后,纳尔逊支队也投入战斗。与前者不同,它始终保持着不规则的鱼贯形队形。纳尔逊亲乘旗舰“胜利”号,率“提米莱尔”号、“海王星”号3艘三层甲板大型战列舰向联合舰队的前队与中军之间插入。下午12点24分,“胜利”号的左舷炮开始射击。交火不久,“胜利”号开始向右旋转,纳尔逊企图寻维尔纳夫的旗舰。虽然“胜利”号上的一切望远镜都在拼命寻找,想发现维尔纳夫的司令旗,但是一无所获。于是,纳尔逊遂假定维尔纳夫可能是在法国最大的军舰,四层甲板军舰“三叉戟”号上,于是指挥“胜利”号向“三叉戟”号发动猛攻。正当“胜利”号向“三叉戟”号发炮猛轰之际,“胜利”号的一名观测兵发现在“三叉戟”号后方有一艘不起眼的两层火炮甲板中型战列舰,此舰是法舰“布森陶尔”号,上面挂着总司令维尔纳夫的旗帜,维尔纳夫的旗舰被发现了。“胜利”号冒着敌人的炮火,钻到了“布森陶尔”号的身后,用其船头上的68磅短炮和侧舷的火炮,对准“布森陶尔”号的舷窗中猛射,由于“胜利”号逼得太近,炮火太猛,“布森陶尔”号被打得千疮百孔,人员死伤惨重。
此时,英舰“海王星”号和“征服者”号也赶来围攻法国旗舰“布森陶尔”号,“胜利”号把这艘中型舰交给他们,自己转而进攻法国的大舰“敬畏”号。“胜利”号和“敬畏”号立即纠缠在一起,“胜利”号和“敬畏”号战列舰互相逼近,双方投钩手立刻就把对方的战舰勾住了。英国水兵和法国水兵都准备跳上敌舰甲板,进行古老而残酷的接舷战。法舰“敬畏”号舰长、法国海军上校卢卡斯指挥法国水兵冲向“胜利”号的甲板,遭到英军水兵用步枪猛烈扫射,英军火力太猛,法军纷纷倒在英军枪口之下,死伤惨重。战斗持续了一小时。纳尔逊和“胜利”号舰长、皇家海军上校哈迪亲临甲板指挥战斗,就在法军的冲锋即将被英军击退之时,法舰“敬畏”号上的一个狙击手打来一枪,正中纳尔逊的胸膛,纳尔逊应声倒地,水兵们急忙将他抬到后舱抢救,纳尔逊一直平静地躺在那里等到战斗结束。
正当“胜利”号与“敬畏”号交战时,英舰“提米莱尔”,“海王星”号向法国最大的军舰“三叉戟”号发起围攻,激战一个半小时后,“三叉戟”号战死245人,负伤173人,这艘四层甲板巨型战列舰遂开始下旗投降。英国人登上这艘大舰去收容俘虏,发现,“其死伤人数在三四百之间,到处都是血肉,后甲板上堆满伤兵,有的没有脚,有的没有手。”
法舰一艘艘地投降,而英舰还在源源不断赶来助战,此后,英舰“不列颠”号,“巨人”号和“征服者”号,先后加入战阵,围攻法国旗舰“布森陶尔”号,下午2时5分,维尔纳夫终于坚持不住,下令“布森陶尔”号降旗投降,维尔纳夫被俘。据英国人记载,法国旗舰上“到处都是死尸,景象非常之凄惨。死伤总数在四百人以上,多数尸体没有脑袋。”
英舰虽然数量比法舰少一些,但是,战斗力超过法舰数倍,所以,此战只是一部分英舰投入战斗,就已经击败了法国舰队,在“胜利”号开始作战40分钟后,英舰“阿贾克斯”号才开始作战,而后“阿伽门农”号,“非洲”号、“奥利安”号,也都相继赶到参战,而当维尔纳夫降旗投降时,纳尔逊支队中的最后两艘军舰,“米罗陶尔”号和“斯巴尔特”号都还不曾参加战斗。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最后阶段是法西联合舰队将领杜马罗尔的反攻,这不过是法军的垂死挣扎而已。杜马罗尔的分舰队一直处于联合舰队的前卫,战斗打响时,维尔纳夫命令“各自为战”。但杜马罗尔缺乏主动攻击精神,一直在舰队的前卫位置徘徊,等待具体指示。而此时,舰队司令维尔纳夫正被纳尔逊打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那里有功夫管他?此时,杜马罗尔仍然没有主动参战的意思,还在等待命令。直到下午2时,维尔纳夫支持不住了,这才想起杜马罗尔,急忙发令,令他调转头来支援自己,但是,此时不巧风恰好停了,杜马罗尔舰队的调头转向十分困难。等到他好不容易转过头来,法军主力维尔纳夫已经投降了。最后时刻,杜马罗尔把10艘军舰编成两队投入反击。当时,联合舰队败局已定,但不管形势的恶化,杜马罗尔还是最后打了一下,总算是有所交代吧。经过一番炮战,法舰“圣奥古斯丁”号、“拉约”号、“英提皮德”号、西班牙军舰“海王星”号(作战双方各有一艘“海王星”号)向英国舰队投降。杜马罗尔则乘旗舰“恐怖”号连同“蝎子”号、“布朗山”号、“杜高陶因”号、“英雄”号等舰艇逃走。10月21日下午4时30分,震天的炮声终于停止了,战场上空仍然硝烟弥漫,久久不散,鲜血染红了海面,有的军舰还在燃烧。整个会战,法军死3373人,伤1155人,西班牙军死1022人,伤1383人,总计联合舰队被俘三四千人,伤、毙、俘加在一起,联合舰队损失有1.4万人;而英军人员损失则小得多,死449人,伤1214人。军舰方面,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的33艘战列舰中,有12艘被俘,7艘被摧毁,只有14艘逃脱,而在逃脱的14艘中,1艘起火燃烧,9艘逃往加的斯,4艘逃向直布罗陀。而当夜晚间,风暴大作,连续四天,多数负伤的法西军舰都沉没了,包括被俘的法西军舰。而在整个会战中和风暴之中,英国舰队则无一船损失。
身负重伤的纳尔逊得知会战已胜利的消息后说:“我感到满意。”他亲吻了哈迪舰长:“感谢上帝,我总算尽了我的职责。”然后与世长辞,时年47岁。
10月27日,柯林伍德派拉皮罗提尔中尉回国报捷。11月4日,拉皮罗提尔在法尔茅斯上岸后,火速前往伦敦。他一路调换了19次马,于11月6日清晨1时赶到海军部。拉皮罗提尔见到英国海军部长的第一句话是:“报告!我们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但是,我们失去了纳尔逊子爵!”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歼灭战,也是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特拉法加海战也是装备实心炮弹的木质帆船之间最大的一次海战。纳尔逊在这场海战中敢于突破陈旧的战斗序列理论,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彻底歼灭了法西联合舰队。纳尔逊非凡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使他成为一代名将而名垂史册。英吉利民族为他深感自豪,就连他的敌人拿破仑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当听到纳尔逊的死讯后,拿破仑当即命令在每艘法国的军舰上,都挂上纳尔逊的画像,一是为纪念他,同时也是以他作为法军学习的榜样。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评价说:“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特拉法尔加海战都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会战,它对于历史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把拿破仑征服英国的梦想完全击碎了。一百年来的英法海上争霸战从此告一结束。此战使英国获得了一个海洋帝国,这个帝国维持达一个世纪以上。
水兵帽上颇有特色的两根飘带的来历,与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有关。1805年,拿破仑皇帝率领一支阵容强大的舰队,向英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不畏强敌,带领一支舰队,与敌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纳尔逊的英明指挥及全体将士的奋力拼搏下,英国海军一举歼灭了15艘敌舰,打击了来犯之敌的嚣张气焰,保卫了英国领土,使英国海军的威风四扬。这场战斗的胜利,使智勇双全的纳尔逊成为英雄。可他在激战中由于胸部中弹而为国捐躯了。全英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英国海军决定,为了悼念这位杰出的统帅,在举丧期间,所有水兵帽后面都要缀上两根黑布带,以示哀悼。谁知,水兵帽缀上黑布带后,戴起来更好看。举丧期结束后,黑布带也没有拆除,仍为水兵们沿用,以至后来成了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英国水兵服诞生后,受到其他国家海军的喜爱。许多国家仿制英国水兵服,有的国家做了一些改进,于是形成了式样大致相同的水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