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哪里买白银
㈠ 清代时,世界一半的白银都在中国,它们从哪里来的
说到货币自然离不开黄金,黄金由于稳定性好,所以被当成不会贬值的东西,除了黄金之外,银子也是古代重要的钱财计量物,明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中国已经聚集了大量财富,古代财富主要用白银来衡量。
后来鸦片战争,英国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加上战后割地赔款,中国这些白银大多数又全部要赔了出去,想想也真是够冤的,你觉得呢?
㈡ 在世界近代史早期西班牙掠夺的金银财富去哪儿了
说起来可笑,那个时候有很多到了中国,让后后来又赔款出去了。
工业革命以前,西欧国家在对中国的贸易过程中,它们生产的商品,中国人不需要。然而中国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却是他们所必须的。1500年—1600年,西班牙人在对中国明朝的贸易过程中,都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为了购买中国的瓷器和丝绸,西班牙必须使用白银支付(因为白银在明朝成为通用货币)。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57吨至86顿)。数量之大,令人惊讶。来往贸易的帆船就叫马尼拉大帆船。载着美洲的白银来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然后装载丝绸、瓷器、茶叶回美洲或行销世界各地。
㈢ 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
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西班牙南美殖民地。
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集散地,而欧洲人则更像《泰坦尼克号》里面的穷小子杰克。诚然,欧洲人只有用美洲的白银来与中国进行贸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拥有了货币主导权。恰恰相反,白银短缺带来的通货紧缩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的重要因素。
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纷纷出海找黄金白银,而美洲满足了欧洲人对贵金属的渴望。黄金白银是财富的象征,但是货币只有流动才能创造财富,按照货币的定义,欧洲人将大量的白银出口到中国,换取陶瓷、丝绸等奢侈品,在贸易的循环中实现财富的增值。除此之外,黄金与白银的比价,中国是金贱银贵,欧洲人拿着白银换中国的黄金,然后再倒卖到欧洲,也是一笔盈利的买卖。无论金银比价还是贸易,都推动中国成为白银的聚集地,有人说中国是白银的“坟墓”,因为全世界主要的白银都流向中国。
欧洲人的贸易逆差是白银流向中国的“推力”,而中国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重要的“拉力”。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中国事实上采取了白银本位制,田赋、徭役都换算为白银,虽然政府没有规定白银作为货币的法律地位,但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却被承认了。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的进程,因为货币是债务关系显性化,对货币的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交换活动增加带来的需求,另一个是经济货币化带来的,也就是既有的存量财富需要货币化来表达出来,从而增加交易的灵活性。明代也是如此,虽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但是却无法满足需求。
当白银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之后,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货币的多寡几乎由外部力量来决定,一旦外部白银的流入减少或者中断,就会引起通货紧缩。17世纪前半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不断减少,欧洲人忙于“三十年战争”,主要大国都卷入其中,包括西班牙。而西班牙控制着墨西哥和南美的白银,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白银出口也趋于停滞。套用货币发行的观念,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白银化了,但是却没有掌握白银供应的主导权,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白银流入减少,势必会导致一场货币危机,这种危机与财政危机、边患危机相互叠加最终让明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从明朝的机制来看,白银供给一直是“外生”因素,似乎没有办法对冲外部的风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经济的增长,贵金属供应不足或者中断带来的风险一直存在,为了缓和这种危机,政治货币就被发明出来,明初发行的“宝钞”就是很好的办法。但是明朝政府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通胀的危害。而欧洲人正经历着一场金融革命,债券市场、中央银行、部分准备金制等制度被发明出来,真正的货币霸权也就从这些创新中被发明出来,而中国则与世界潮流越来越背道而驰了。
㈣ 西班牙的贸易银圆与金币是什么样的
在西班牙参观了多个博物馆,常见的是昔日这些装贵金属币的箱子,这在其他地区几乎不曾见。这个特色展品让人自然联想起当年西班牙殖民者进行大规模海上贸易时的重要商品:专为贸易制作的金银币。
西班牙在中南美洲获得大片殖民地,因距离欧洲太遥远,限制了一般贸易交往,除少量香料·宝石外,殖民地出产的贵金属便成了重要的大宗商品。
为便于交易,西班牙人将采集到的贵金属制成钱币,经太平洋·菲律宾运到中国采购丝绸、茶叶、瓷器,再贩往欧洲····日积月累,这条大洋商道的海底就一路留下许多沉船。这在当今世界还催生出一项专业:海底寻宝!
圣荷塞号是1708年6月在哥伦比亚海岸边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国舰队击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处。限于技术原因,300年来无人能确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伦比亚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马上声明“圣何塞号是西班牙的遗产,该船是执行官方命令任务的战舰。按国际法,该船属西班牙!”
如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实如此。但哥伦比亚不是《海洋法公约》签约国,不受约束!此外美洲各国也提出:沉船上金银财宝,是当年从我们这里搜刮的…… 现推测,圣何塞号上财产价值50至110亿美元。而这还只是这金银财宝的实际价值。如已过去300年,其文物价值远大于此!
西班牙将殖民时期所获黄金留存作为国家储备的达700多吨!但1936年内战中这些黄金储备(注:一般国家黄金储备多为金锭,而西班牙则多为最金币)被左翼政府外运法国(50吨·史称‘巴黎黄金’)和前苏联(560吨·史称‘莫斯科黄金’)。其中目前苏联的这560多吨黄金多为金币,装了7900多箱,运往苏联奥德萨港。除小部分黄金购买武器外,大部则进了苏联金库。
圣荷塞号是1708年6月在哥伦比亚海岸边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国舰队击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处。限于技术原因,300年来无人能确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伦比亚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马上声明“圣何塞号是西班牙的遗产,该船是执行官方命令任务的战舰。按国际法,该船属西班牙!”
如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实如此。但哥伦比亚不是《海洋法公约》签约国,不受约束!此外美洲各国也提出:沉船上金银财宝,是当年从我们这里搜刮的…… 现推测,圣何塞号上财产价值50至110亿美元。而这还只是这金银财宝的实际价值。如已过去300年,其文物价值远大于此!
西班牙将殖民时期所获黄金留存作为国家储备的达700多吨!但1936年内战中这些黄金储备(注:一般国家黄金储备多为金锭,而西班牙则多为最金币)被左翼政府外运法国(50吨·史称‘巴黎黄金’)和前苏联(560吨·史称‘莫斯科黄金’)。其中目前苏联的这560多吨黄金多为金币,装了7900多箱,运往苏联奥德萨港。除小部分黄金购买武器外,大部则进了苏联金库。
圣荷塞号是1708年6月在哥伦比亚海岸边的加勒比海上被英国舰队击沉的,留在了240米下大洋深处。限于技术原因,300年来无人能确定其在海底的位置,2015年哥伦比亚宣布,找到沉船!西班牙马上声明“圣何塞号是西班牙的遗产,该船是执行官方命令任务的战舰。按国际法,该船属西班牙!”
如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实如此。但哥伦比亚不是《海洋法公约》签约国,不受约束!此外美洲各国也提出:沉船上金银财宝,是当年从我们这里搜刮的…… 现推测,圣何塞号上财产价值50至110亿美元。而这还只是这金银财宝的实际价值。如已过去300年,其文物价值远大于此!
西班牙将殖民时期所获黄金留存作为国家储备的达700多吨!但1936年内战中这些黄金储备(注:一般国家黄金储备多为金锭,而西班牙则多为最金币)被左翼政府外运法国(50吨·史称‘巴黎黄金’)和前苏联(560吨·史称‘莫斯科黄金’)。其中目前苏联的这560多吨黄金多为金币,装了7900多箱,运往苏联奥德萨港。除小部分黄金购买武器外,大部则进了苏联金库。
㈤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
明朝和清朝早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大的,那时的中国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规模,但那时的中国人还很封闭,远洋贸易几乎没有,但西方一些国家的远洋贸易已经非常兴隆,他们对中国的很多产品有大量的需求,主动前来贸易,造成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加大,也就是白银流入中国。
白银换黄金——跨洲大套汇,16世纪后叶和17世纪,明清时期,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同时也有大量的黄金外流,以黄金换白银,这就是所谓的套汇。
那时的中国产业健全,货品丰富,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西洋货品没有依赖,基本上只有单方向的出口,所以严重贸易顺差,白银流入中国。西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后来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逐渐平衡了中国的顺差。但到后期,中国进口的鸦片已经高过了出口的货物,反而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5)西班牙哪里买白银扩展阅读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自14世纪末开始,随着民间用银、官方赋役折银,白银货币极大地扩展,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促使出现了海外贸易热潮,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了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此时,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社会上从皇族到小民都有对于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会的商业性行为,正说明了无论从国计还是从民生都存在着对白银的大量需求。
16世纪全球化开端,这种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巨大需求形成与全球的互动,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我们切不能忘记,此前伴随白银货币化过程的,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赋役改革——从折银到征银,这是明朝赋役改革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根本特征。
发展到张居正改革,核心是财政改革,改革存留于世的两部重要文献《万历会计录》和《清丈条例》,证明了白银货币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主体的趋向,表明中国古代两千年以实物和力役为主的国家财政体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财政体系转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㈥ 我国明朝时期沿海到处可见的"西班牙白银"指的是什么产自什么地方
西班牙白银就是西班牙银圆.
这种银元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铸造银币,它的币面花纹有西班牙带王肖像。这种银元被称为西班牙本洋,在广东一带被称为“佛头”,它具有成色统一、规格整齐、便于计算携带等优点,在世界殖民地间广泛流通,英国商人在与中国正常贸易中也大量使用这种银元。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种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广东地区。
㈦ 南美洲哪里出产白银或者历史上哪里出产白银
白银之国
国名由来西班牙语中,阿根廷与拉普拉塔两词意义相同,均为白银”。 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南美大陆后,从一个宽阔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内地。探险家们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很多银制的饰物,以为当地盛产白银,便将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 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独立,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 阿根廷一词源于拉丁文,不仅是指具体意义上的白银,同时寓意货币”、财富”。
㈧ 西班牙殖民经济获得大量白银,为何却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在近代西方大国崛起中,西班牙与葡萄牙是最先崛起的国家,葡萄牙首先开辟大西洋到印度的航线,殖民非洲大陆,最先进行黑人奴隶贸易,随后西班牙抵达到了美洲,殖民美洲,葡萄牙、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先拥有最广袤的殖民地的国家。
并且,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开发短时间,是很难看到成效,因为殖民地的资源开发需要长期时间来完成,这对西班牙而言都是极大的负担。所以,西班牙在殖民美洲时,就已经严重透支了本国国力。而后来,随着殖民地的逐渐扩大,西班牙的国力耗损也开始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殖民经济这块肥肉又不忍心放弃,于是西班牙政府为了维持殖民地的发展,不惜继续花费重金投入到其中,又继续透支国力,如此,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㈨ 为什么说白银是很尴尬的货币
白银国放黄金色,宫锦袍添紫绮裘。——《八月十三夜与张检法泛武溪》
在一些古装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富人经常用银子来打赏下人,而对比现在银的价格,每个人内心都会浮现一个词:豪横。其实在古代,一两银子就足够一个家庭一年的开支,而这些有钱人打赏下人竟然都是一荷包银子的赏赐,就不免让人怀疑这些银子的真实性。况且,银这种货币是从明朝开始通行的,不知那些拍摄明朝以前电视剧的人有没有读过历史。
对于因为白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其实也是国与国之间争锋的问题,一开始白银不多的时候,大家争的无非是哪一个国家拥有的白银更多,到后来,白银泛滥,大家改用黄金,却也没放弃对白银的吸纳,到最后造成我们白银大量流失,归根结底还是国力之争。虽然一开始,中国富得流油,到最后还是便宜了美国。
㈩ 明代中叶以后,流通使用的大量白银,那么这些白银是从哪里来的呢(要详细点,用来写论文的)
首先要知道中国并不是白银储量丰富的国家。
来源主要有三个
1、墨西哥,这些白银产自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中国与墨西哥的贸易主要是通过菲律宾的马尼拉进行中转的,1565年,“圣巴勃罗号”从菲律宾返航美洲,从而开辟了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往返航线。1574年(万历二年),两艘马尼拉大商帆满载中国货物驶向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着名的马尼拉大商帆贸易正式投入运营。就这样,西班牙人把输入马尼拉的中国货物(包括生丝、丝织品、天鹅绒、绫绢、绸缎、棉布、麻织品、珠宝、工艺品、钢铁锡铅制品、硝石、火药、食品、家禽、家畜等,尤以纺织品为大宗)运往美洲,再把白银输入中国。由于西属美洲市场需求甚殷,中国丝织品和棉织品很快跃居马尼拉大商帆输往美洲货物榜首,并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贸易的终结。把白银运往中国。由于欧洲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后来跻身对华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币购买中国商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19世纪初鸦片贸易兴起前夕。西属美洲流往马尼拉的白银开始每年约100万比索,后来达200-300万比索,有时甚至超过400万比索。1571-1821年间, 输入马尼拉的美洲白银共计4亿比索之多,其中绝大部分(亦有1/2、1/4之说)又转输中国。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仅1631年一年,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约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内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是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岁入的3.8倍。
2、日本,日本不仅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而且用白银交换中国钱币。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年代早于美洲白银,流入途径有民间走私贸易和葡萄牙人开展的转口贸易两途。有明一代,中日关系一直谈不上热络,倭患频仍和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更使两国关系落到冰点以下,明廷因而将对日贸易悬为厉禁,隆庆元年重开海禁时仍将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趋利本性最终使这种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纸虚文,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成为中日直接贸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之前的嘉靖年间,正当中国白银需求日增之际,中日走私贸易已经使不少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尽管如此,中日直接贸易毕竟因为明廷的禁令而受到很大制约。与明廷和日本沿海各大名均有良好关系的葡萄牙人遂乘虚而入,利用中日两国给予的优惠待遇,在中日贸易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据澳门后就主动招引日本人赴广东方面贸易,最终建立了以澳门和长崎为轴心的葡日贸易网络。中国学者估计,16世纪最后25年间,日本生产的白银半数外流,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牙商人运走,每年数量达50-60万两;到17世纪前30年,每年运出100多万两,有时高达200-300万两。 葡萄牙历史学家在17世纪初估计葡萄牙大商帆每年从日本输出的白银价值超过100 万金币。而根据日本学者新井白石调查,仅庆长六年至正保四年(即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顺治四年,西历1601-1647年)的47 年间, 日本白银输出总量即达7480余万两,大半输入中国。日本白银外流中国数量之大,使日本政府为之不安。为减少白银外流,日本政府于1689、1715年两度颁布法令,限制中国赴日商船数量和贸易额。
然而白银流入中国,并非仅有贸易一途,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套汇业务也是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中国、日本、欧洲三地金银比价存在较大差价,中国金银比价为1∶5.5-7,日本为1∶12-13,欧洲为1∶10.6-15.5,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可获利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