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负债多少
① 拉美国家的什么行为成了后期疫情暴发的最后一根稻草
拉美国家爆发疫情后,经济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会成为疫情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疫情下,拉美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仅是负增长的问题,还有很多债务或者人们低收入的问题,一个涉及生活,一个涉及控制疫情。
② 08年的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次金融危机是从华尔街开始的吗是不是金融危机对外贸有影响
一、亚洲危机的不对称信息分析框架
金融系统在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这是因为当它正常运行时,可以将拥有富余储蓄的人的资金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金融系统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即金融合约的其中一方与另一方得到的信息存在差异,这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理解金融危机,可以将金融危机定义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使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导向那些拥有最佳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
在此,用不对称信息分析框架来解释东亚金融危机。这一分析强调危机是由一些基本因素决定的,特别是金融体系中的问题。这与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8)、Goldstein(1998)和Krugman(1998)等人最近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这一分析并没有否定由Radelet和Sachs(1998)提出的非流动性和多元平衡也在其中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是。这里的分析重点是研究东亚金融危机造成经济活动严重衰退的机制,这是超越其它论文的地方。
对绝大多数危机,尤其是东亚金融危机,促使不对称信息问题恶化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是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与以往的金融危机一样(例如1982年智利金融危机和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注:实际上,这里的分析将解释为什么Kamin (1999)指出的1982年智利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危机和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彼此很相似,而与80年代墨西哥和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不一样。关于智利危机,请参考Diaz-Alejandro(1985),关于墨西哥危机,请参看Mishkin(1996)。),金融自由化导致由资本流入支持的借款剧增是危机过程的开始。一旦放松利率上限和借款类型的限制,借款将急剧增加。亚洲危机国家信用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借款激增的问题并不是借贷的扩张,而是扩张得太快以致造成过大风险以及相应的未来贷款损失。
东亚金融自由化导致经济承担过度风险问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当面对金融自由化产生的新的贷款机会时,金融机构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经验。而且,随着信贷的急剧扩张,金融机构无法迅速增加必要的管理力量(如受过良好训练的贷款员、风险估算系统等)来有效监控这些新的贷款。
东亚经济承担过度风险的第二个原因是规章/监管体系不健全。即使不存在明确针对银行系统的政府金融安全体系,也很明显存在内部隐含的安全体系,从而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存款人和那些贷款给东亚银行的外国贷款者知道政府很可能会出面保护他们,所以没有监督银行的动力,这样便导致这些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并主动地寻找新的贷款机会。
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那些东亚国家,在金融法规和监管方面十分欠缺。当金融自由化带来新的冒险机会的时候,这些规章/监管弱化的体系无法控制由政府保护体系造成的道德风险,并形成承担过度风险的局面。
资本流入使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一旦实行金融自由化,因为能获得高收益并能得到政府性安全体系的保护,国外资本便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这种政府性安全体系由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或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这样,资本流入会促进信贷激增,导致部分银行承担过度风险。这正是东亚国家的情况,从1993年到1996 年,每年的资本流入量为500到1000亿美元。Folkerts-Landau发现,有大量私人净资本流入的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也有可观的膨胀。
金融自由化之后信贷激增的结果是巨额贷款损失和随之而来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对东亚国家来说,未偿还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上升到15%甚至35%。(注:请参考Goldstein(1998)。)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是使这些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在像东亚国家那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业的问题导致金融危机有两条途径。第一,银行机构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会导致银行通过限制贷款范围以改善资本充足率,或者甚至会直接导致全面的银行危机,这种危机使许多银行无力偿付债务,从而直接削弱了银行体系的贷款能力。第二,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会促使货币危机发生,因为中央银行很难在面临投机袭击的时候捍卫其汇率。因为利率的提高会对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损害,所以任何提高利率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措施都会进一步打击银行体系。这样,当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遭到投机性袭击时,如果中央银行将利率提高到足以捍卫汇率的水平,其银行系统就会崩溃。当投资者认识到一国脆弱的银行体系使中央银行不太可能成功地捍卫本国汇率的时候,在卖空此国货币的预期利润的吸引下,他们会更加积极地袭击该货币。所以,在银行体系脆弱的情况下,货币投机性袭击很可能得逞。很多因素会激发这种袭击行为,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就是其中一种因素。可见,银行体系状况的恶化是造成货币危机的关键因素。
因为债务合约的两个关键特性,货币危机和贬值会在新兴市场国家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合约的期限很短,而且经常是用外汇计价的。(注:这种债务结构与大多数工业国家的不同,工业国家的债务基本上都是用本国货币计价的,很多是长期的。这种不同可用来解释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对贬值的反应那么不一样。)债务合约的这些特性造成了三种机制,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通过这三种机制使信贷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促使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一种机制是货币贬值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带来的直接影响。当本币贬值时,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合约会加重国内企业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因为资产主要以本币计值,公司资产不会同时增加。结果贬值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和净资产减少。而这会加重逆向选择问题,因为有效抵押的缩水会降低对贷款人的保护。而且,净值的减少将增加道德风险,企业有承担更大风险的动力,因为如果投资失败它们损失的东西就更少了。因为贷款者面临更高的损失风险,信贷便会降低,于是投资和经济活动下降。
和1995年墨西哥的情况一样,外汇危机导致的贬值对资产负债状况的损害也是东亚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印度尼西亚的货币贬值了75%,以外汇计价债务的卢比价值是原来的四倍,所以这种机制就特别明显。如果一家企业有大量外债,在这种冲击下,即使原来的资产负债状况很好,也会陷入破产境地。
第二种联系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机制是,贬值可能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曾经历过高且不稳定的通胀,它们的中央银行并不是值得信赖的通胀斗士。这样,投机性袭击后汇率的大幅下降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会导致现实或预期通胀的迅速增加。墨西哥在1994年外汇危机之后,其通胀率在 1995年上升到50%,我们在印度尼西亚这个遭受打击最重的东亚国家已经看到了类似的情况。货币危机之后预期通胀率的上升,将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因为它将导致利率的上升。短期债务与利率上升的交互作用将大幅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从而恶化企业现金流量头寸,并进一步损害资产负债状况。于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不对称信息问题更严重,信贷和经济活动都大幅下降。
第三种货币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机制是,本币的贬值导致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进一步恶化,触发大面积的银行业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本币贬值时,银行有许多以价值大幅增加的外币计价的债务。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部门的问题意味着它们无法偿还贷款,这也会造成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贷款损失。结果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受到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挤压,银行的净值随之减少。银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外币计价债务期限很短,所以债务的突然大幅增加会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因为这些债务很快需要归还。进一步恶化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被削弱的资本基础导致银行削减信贷。在极端情况下,资产状况恶化导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银行关门,从而直接限制了银行体系创造信贷的能力。银行是信贷市场上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角色,并且是许多企业的唯一信贷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十分特殊。所以一旦银行信贷崩溃,经济崩溃随之而来。
从这一不对称信息分析框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东亚金融危机是一个系统性崩溃。此崩溃是由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加重了不对称信息问题而造成的。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无法将资金导向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那里,造成对这些国家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二、教训与政策启示
通过上述关于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成因的不对称信息分析,可以总结出几个教训,以防范此类危机再次发生,以及了解在发生危机时该做些什么。从危机中总结的第一个教训是,应该通过政府合理的干预使金融系统恢复稳定。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需要国际最后贷款人。第二个教训是,国际最后贷款机构必须制定合适的贷款条件,来避免形成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第三个教训是,虽然资本流动与危机有关,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外汇管制对于防范今后的危机不大可能奏效。第四个教训是钉住汇率制对新兴市场国家十分危险,它使金融危机更易发生。我们分别来阐述这几点。
1.为什么需要国际最后贷款人
我们已经看到,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系统的信息失灵会导致经济的灾难性后果。为复苏经济,金融系统需要重新启动,以便完成将资金导向生产性投资的工作。在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进行最后贷款来完成。不对称信息观点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为了应付发生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就需要在国际上存在一个最终贷款人。然而,即使存在这样一个最终贷款人,最终贷款人的行为也会引起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国际最终贷款人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道德风险问题,就可能把情况搞得更糟,这一点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有自己的制度特征,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很难推动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前文已经提到,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债务以外币计值,而且,他们过去有过不稳定的高通货膨胀,债务合约的期限都很短,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预期通货膨胀迅速攀升。
作为其制度特征的结果之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无法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复苏。在一个具有上述制度结构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很容易引起高通胀预期和本币急剧贬值。我们已经看到,本币贬值导致公司和银行的财务状况恶化,因为他们的债务很大部分是以外币计值,由此债务负担加重,资产净值下降。而且高通胀预期会使利率上升,因为贷款人要补偿其购买力的损失。我们也看到,利率上升引起利息支出增加,而同时居民和公司的现金流入都下降了。这又使居民和公司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业潜在的贷款损失也增大了。
……
金融体系遭受实质性冲击,一日之内联储就进行了最终贷款人操作,此种能力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近的危机中拖延如此之久才提供流动性支持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机构的设计就是要在一国经受国际收支失衡之后才提供资金,贷款条件必须经过计价还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真正提供资金之前可能要花掉好几个月。到这时候,情况常常变得更糟,结果是为应付危机,需要更多的资金,这常常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带来资金压力。中央银行采取行动能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迅速得多,原因之一在于,中央银行事先就已经设定了贷款程序,并就贷款的条款和条件达成了一致。要使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就应迅速到位,这就对国际最终贷款人的信贷条件提出了要求,即借款人遇到上述情况并满足所需要的条件时能迅速得到资金。事实上,最近已有提议,要求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贷款办法,以便更迅速地提供流动性。
第三条原则表明,要解决一场金融危机,需要重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公司的财务结构。非金融公司财务结构的重建需要一部有效运行的破产法,以帮助这些公司获得清偿,从而重获从信贷市场上筹资的能力。金融业的财务结构重建可能需要注入公共资金,让健康的银行能买下破产银行的资产,也需要创设如美国清算托管公司那样的实体,来卖掉破产银行的资产,最终把他们从金融业清除掉。国际最终贷款人和其它潜在的国际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所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技术支持,鼓励遭受危机国家的政府采取措施,为失败的金融机构建立更好的法律框架、更好的清算程序。
第四条原则表明,有必要控制由于国际最终贷款人的存在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国际最终贷款人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这是因为存款人和银行的其它债权人认为如果发生危机的话,他们将得到保护。最近亚洲发生的事件中,危机国家的政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支持来保护存款人和银行其它债权人免于损失。这样的安全网会带来众所周知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缺乏足够的动力去监控银行并在银行承担的风险过高时抽回存款。其结果是鼓励这些银行承担高风险。
……
对亚洲危机的不对称信息分析还认为,在最终贷款人操作中,不应过分强调与金融业无关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受到了批评,因为它将严厉紧缩政策强加给东亚国家。当货币和金融危机发生时,应实行何种宏观和非金融微观经济政策并不很清楚,而这正是近来争论的一个焦点。不管何为正确的政策,国际贷款人要在促进金融稳定方面获得成功,有两个理由不必去强调这些政策。
第一,导致危机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金融业的微观问题。因此宠观经济政策和与金融业无关的微观经济政策无助于解决危机。第二,过于关注严厉的政策和其它微观经济措施可能会导致政治灾难。政治家倾向于避免触及金融体系改革的难点,在东亚尤为如此,因为许多政治家的密友,甚至家庭,在这样的改革中将遭受很大损失。严厉紧缩的政策会使得这些政治家得以把国际最终贷款人--在这次亚洲危机中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描绘为反经济增长的,甚至是反亚洲的。这将帮助政治家动员公众反对国际最终贷款人,从而避免进行本国金融业真正需要的改革。如果把条件集中于与金融业有关的微观经济政策,国际最终贷款人更可能被视为援手,来帮助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创建更有效的金融体系。
3.资本流动与资本管制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危机国家经历了危机前的巨额资本流入和危机后的巨额资本流出。危机过去后,大量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国际资本流动是否是金融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来源上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危机进行的分析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在金融不稳定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保护网的存在以及对银行体系不充分的监管鼓励了资本的流入,而这又导致了贷款激增和银行承受的过度风险。与这一观点相符,Gavin和Hausman (1996)以及Kaminsky和Reinhart(1996)的确发现贷款激增是银行危机的预测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资本流入必然引起贷款激增,后者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事实上,Kaminsky和Reinhart(1996)发现是金融自由化,而不是国际收支表中的资本流入,更像是银行危机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器。
同样,资本流出也被认为是外汇危机的一个原因,后者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可能会引起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不稳定。按照这种观点,外国人抽走其资本,而作为结果的资本流出则正是导致一国货币贬值的力量。然而,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引起亚洲汇率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金融部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引起了投机性的攻击和资本外流。根据这一观点,与汇率危机相伴的资本外流是潜在根本性矛盾的一个症状,而非是货币危机的起因。很多实证研究的吻合(注:见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7)的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因为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或经常项目数据在汇率危机预测中不具预测能力,而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银行部门的问题则有助于预见货币危机。
因此,这里的分析并没有为资本管制提供依据,例如最近被马来西亚所采纳的外汇管制。外汇管制就像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样。资本管制具有人们所不希望的一条特性,也即,它会阻止本可用于生产性投资机会的资金流入一国。尽管这些管制可以限制资本流动引起的贷款激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居民和企业力图去规避这些管制时,这些管制将引起明显的扭曲和资源的无效配置。事实上,在今天的环境中,由于贸易开放和许多金融工具的存在,使得规避这些管制变得更为容易,资本控制能否起到有效作用就值得深深怀疑了。
另一方面,有充分的理由表明需要完善银行监管,从而使资本流入引起贷款激增和银行机构承担过度风险的可能性减小。例如,可以限制银行借款增加的速度,这样做有可能起到大大限制资本流入的作用。这些谨慎性的控制手段可以被认为是资本控制的一种形式,但它们和典型的外汇控制有相当大的不同,它们侧重于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本质,而非其症状,这一类型的监管控制可以加强金融体系的效率而不是阻碍它。
4.钉住汇率制的危险
用于获取价格稳定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将货币价值钉住一个低通胀大国的货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这一策略涉及到将其汇率按一个固定价值与另一国货币钉住,这样其通货膨胀率最终将降至另一国的水平。在另一些情况下,这一策略涉及到爬行钉住或货币贬值的目标比率,一国货币按这一目标比率对另一国稳步贬值,从而其通货膨胀率得以保持在比其钉住国更高的水平上。
尽管采用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在控制通货膨胀上可以说是一种很成功的策略,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对亚洲危机的考察表明了这一策略对于一个存在大量外债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何等的危险。在钉住汇率体制下,当一次成功的投机性攻击发生后,国内货币价值的下降通常比在浮动汇率体制下来得更大、更快和更加难以预料。例如,在最近的亚洲危机中,遭受最沉重打击的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降到了不足危机前四分之一的价值。在这些贬值后资产负债表的损失因而也变得十分严重。在印度尼西亚,货币崩溃引起的外债价值超过四倍的上升,使得那些具有已升值外债的印度尼西亚公司无法保持清偿能力。非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引起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这是因为银行的借款者偿还其借款的可能性现在变得更小了。资产负债表的这一崩溃的结果也正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的严重经济收缩。
钉住汇率引起的另一潜在危险在于:由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的货币价值,它可能会给外国投资者一个低风险的感觉,从而鼓励资本流入。尽管这些资本流入可能被引入生产性投资从而促进增长,但我们发现,它们同时引起了过度贷款,表现为贷款激增,因为国内的金融中介(例如银行)在这些资本流入时起了关键的作用。进一步说,如果银行监管十分薄弱,正如在新兴市场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政府对银行机构设立的安全网就会鼓励这些机构冒风险,从而资本流入引起贷款激增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大。由于银行监管的不充分,贷款激增的可能后果就是巨额贷款损失、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可能的金融危机。
浮动汇率体制下的汇率波动比在钉住汇率体制下的更为直接明了,这是它的优势。事实上,浮动汇率体制下汇率每天的波动具有这样的优点:它向私人公司、银行以及政府表明了在发行以外币计价的负债时存在着明显的风险。此外,汇率贬值可以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早期预警信号,表明其政策必须加以调整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可能。
结论是,钉住汇率制可能增加新兴市场和转型国家金融的不稳定性。然而,这一结论并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固定或钉住汇率可以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事实上,那些在历史上有过不佳通货膨胀表现的国家会发现,只有在严格地采纳钉住汇率的机制下(正如联系汇率一样),通货膨胀才有可能被控制住。然而,分析表明,为使这一策略得以成功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健康银行体系的政策是必须的。此外,如果一国具有一个脆弱的银行体系以及大量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债务,则采用钉住汇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在实际上可能是十分危险的。
③ 墨西哥的经济
墨是拉美经济大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同45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工业门类齐全,石化、电力、矿业、冶金和制造业较发达。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1%,通胀率4.08%,失业率4.83%。 2015年墨西哥经济增长2.5%。
墨西哥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与农业,私有经济比重也在逐渐增加,90年代末期后墨西哥铁路局解体为民营化。国有企业从1982年的1千多家减少到1999年的不到200家。政府推行经济私有化,并鼓励在海港、铁路、通讯、电力、天然气以及机场服务方面的竞争。
1986年墨西哥加入关贸总协定,开始了由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此后墨政府大力推行调整、改革、私有化、对外开放的措施,使得1995年前墨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中低速增长,国际储备和外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降至1位数,财政扭亏为盈,负债率达正常值,进出口大幅度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进口过多,主要依赖外国短期资本来平衡过高的经济项目赤字的局面。1994年1月1日,墨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同年12月墨由于执政党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致使外商信心动摇,纷纷撤资,而导致货币大幅贬值,爆发金融危机。1996年塞迪略政府在美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大量紧急援助支持下,采取了严肃财政纪律,整顿金融体制,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等措施,使墨经济渡过了紧急状态阶段。金融市场持续好传,利率逐步下调,货币市场稳定,公共财政实现平衡并出现盈余,外贸大幅增加,国际收支根本改善,外债偿还顺利,外汇储备明显增加。
墨西哥是G20(Group of 20)的国家之一。 墨主要出口原油、工业制成品、石油产品、服装、农产品等,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加拿大、欧盟、中美洲、中国等;主要进口食品、医药制品、通讯器材等,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2015年墨西哥进出口总额7760亿美元,同比下降2.6%,其中出口3807.7亿美元,同比下降4.1%,成为200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进口3952.3亿美元,同比下降1.2%。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高原风情和人文景观以及漫长的海岸线为墨西哥发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居拉美第一的旅游业已成为墨西哥主要创汇来源之一。2001年的旅游收入达84亿美元。墨西哥城、阿卡普尔科、蒂华纳、坎昆等均为着名旅游胜地。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双边贸易占墨外贸总额的70%,对美出口占墨出口总额的83%,美国资本占墨吸收外资总额的65%以上。
墨主要经济部门(石油行业、制造业、出口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均面向美国市场。此外,海外移民汇款(主要来自美国)已经成为墨仅次于石油收入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因此,墨西哥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美国经济的情况往往决定着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例如,自2001年始,墨西哥经济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呈现出停滞状态,2001年至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0.7%和1.3%,年均增长率仅为0.6%。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普遍好转,特别是美国的良好增长态势,墨西哥经济也出现复苏迹象。因此,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墨西哥国内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对其的支持也是起伏不定。
④ 1982年债务危机中,为什么美国是债权国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债权国(贷款国家)与债务国(借款国家)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因难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不能按期如数地偿还债务本息,致使债权国债务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如期了结,并影响债权国与债务国各自正常的经济活动及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
1982—1983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
近40个发展中国家要求重新安排债务
发生危机的国家数目超过1972-1981年的总和
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
债务规模巨大
据IMF统计,从1973年到1982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
负债率从115.4%增加到120%,偿债率从15.9%增加到19%。
卷入危机国家之多,涉及面之广历史罕见
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家外汇储备剧减
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
经常项目从1980年顺差226亿美元转变为1981年的逆差563亿美元,1982年逆差增加到996亿美元
债务的地区和国家高度集中
债务大部分集中在拉美和非洲
1982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达3313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的39%
非洲的外债总额为1226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的15%。
债务结构对债务人不利
据1983年和1984年IMF《世界经济展望》的统计数字,债务国的长期贷款占80%以上,而且主要是国际商业性贷款,容易出现偿债高峰。
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
70年代初以来借款规模越来越大,累积的数量很大,债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债务国的不适当的国内政策,借入资金的生产率低,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差
遇到了不正常的外部条件,即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高利率等
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
债务重新安排
回购债务(Buyback)。回购债务是允许一些国家按一定折扣以现金购回其债务。
债务转换(Debt Swaps)。
债务一股权转换(Debt—Equity Swaps)。
债务—出口转换(Debt for Export Swaps)。
债务—自然环境转换(Debt for Nature Swaps)。
债务交换(Debt Exchanges)。采取这种方式重新安排债务,涉及到以现存债务工具交换或以本币或外币计值的新债务工具。新旧债权的条件完全不同,
重新选币定值(Currency Redenomination)。这是指规定允许银行可选择利用其本币或欧洲货币单位对现存贷款重新定值。
转贷和再贷款(On-lending和Relending)。
贷款转换和出售(Loan Swaps 和 Sales)。折扣率在10%到90%之间。
债权国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案
贝克计划。美国前财长贝克于1985年1O月在韩国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联合年会上正式提出的一个方案。
密特朗方案。这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8年6月在多伦多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上和同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一个方案。
日本大藏省方案。这是1988年夏季日本政府大藏相宫泽提出的一个方案。
布雷迪方案。这是美国前财长 N.F.布雷迪于1989年3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经济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减债方案
⑤ 关于墨西哥经济情况的大致情况
墨西哥是拉美经济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拉美第一位。全国约墨西哥城19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六分之五是高原和山地。矿业资源丰富,地下天然气、金、银、铜、铅、锌等15种矿产品的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银、铜、铅、砷、铋、汞、镉、锑、磷灰石、天青石、石墨、硫磺、萤石、重晶石、氟石等。其中白银的产量多年来居世界之首,素有“白银王国”之称。铋、镉、汞产量占世界第二位,重晶石、锑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碘、水银居第四位。己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05亿桶位。天然气储量为700亿立方米,是拉美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居世界第13位,在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⑥ 去年全球首富:墨西哥的卡洛斯以个人总资产多少亿美元位列榜首
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
1.卡洛斯 斯利姆(CARLOS SLIM) 535亿美元
2.比尔 盖茨(BILL GATES)530亿美元
3.沃伦 巴菲特(WARREN BUFFETT)470亿美元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
1.卡洛斯 斯利姆(CARLOS SLIM) 740亿美元
2.比尔 盖茨(BILL GATES)560亿美元
3.沃伦 巴菲特(WARREN BUFFETT)500亿美元
⑦ 哪位能简单概述一下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发生一国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而且这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它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的危机大爆发。
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来看,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严重破坏一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货币资本市场、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收支平衡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金融危机爆发时的表现主要有: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外逃、市场利率急剧上扬,银行支付体系混乱、金融机构倒闭破产、外汇储备下降、本国货币迅速贬值。
(一)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
(二)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三)1992年英镑危机
(四)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五)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和国际货币危机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国际债务危机:是个运用广泛的术语,可以描述各种并不一定相关的金融现象。其中包括美国债务在80年代的迅速增长;高收益率“垃圾债券”市场的突然兴起和消失;大多数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问题——前者可追溯到1973~1974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后者可追溯到80年代早期;及1989~1990年美国政府对其东南部许多储蓄和贷款机构代价高昂的救援努力等。由于大多数金融恐慌和崩溃是由于某人或某机构无力按计划承担其义务而引起的——如在股市崩溃之后,靠贷款或“保证金”买入股票的投机者在其用作抵押的股票价值变得太低而资不抵债时无力偿还其债务——因此,大多数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危机:又称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来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就可以称为货币危机。(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从狭义上看,货币危机主要是发生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制度背景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制度缺陷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制度缺陷
(3)牙买加体系下的制度缺陷
(二)国际资本与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政策讨论的中心环节。传统上,资本流动被看作一种被动的、调整性的附属物。但是,对每一次金融危机后的考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危机表明,资本流动本身也会促成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远远超过其经常项目账户赤字,过度的资本流入难以被国内经济部门吸收。资本流入增加了资本进入国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最终又以种种方式回流到了资本出口国,这种资本的大进大出使得资本流入国正常的经济循环恶化,这些国家通过提供的外部融资,使得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得以延长和加强,同时推动国内需求和资产价格的膨胀。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易变性
国际资本流动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间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同国家之间盈利机会的出现或丧失以及投机者信心因素和汇率预期的改变等都会对资本流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短期资本进入时来势汹涌,撤离时也是劳师动众,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外国直接投资是比较稳定的资本流入,而证券资本的流入却很不确定。
国际资本流动的易变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相对较小。和发达国家的整体经济规模、信用体系以及资本市场相比,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规模太小了,而吸收的资本净流入太多了。
2.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和了解,投资者的观点和预期很不稳定,无法与东道国的经济基本面相衔接。更为关键的是对于那些缺乏对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的投资者来说更易产生“羊群效应”,而大量被推出歪曲的信息和评论以及暗箱操作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化。
3.资本流动的逆向效应。
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资本流动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逆转性——它一方面使资本输入国由于风险预期的不断变化而要偿付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国外的资本流入停止,停留在国内的国际资本开始逃离。即便是经营良好的企业,在利率攀升,汇率下跌和经济前景暗淡的背景下都会剧烈地改变企业的利润预期。
(四)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危机国一般都会出现资本大量流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以及本币升值的过程。本币升值会抑制一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赤字,实质经济因素发生逆转。在此基础上,金融市场就会出现货币贬值预期,当市场恐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投机资金便会发动攻击,抛售本币,本币贬值,货币危机爆发。
(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内部因素
当一国爆发货币危机时,如果此时该国并不存在由国内因素导致的金融危机,那么这一危机必然是由投机冲击引起。实际上,投机冲击更多是在一国经济基础出现明显弊端时才会发动,与经济基础无关,纯粹由于心理预期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并不多见。这里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探讨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1)宏观经济政策失误
综观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发现“亚洲奇迹”的很多方面是依托政府引导和行政强制实现的,这样不可避免有很多的经济政策失误和权力腐败,进而侵蚀一国经济机体。如韩国从50年代开始,政府就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为了加入GATT(WTO前身),韩国在30多年前,进行了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战略调整: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在1967年成为GATT成员以后,虽然在一些领域减低了关税(总体关税下降到14%),但在相当多的重要领域仍旧保持着强大的产业政策。比如汽车工业,韩国保护了20年时间。政府主导(关税+产业护持)与“出口导向”共同构成了曾被当作发展典范的“韩国模式”的全部内容。韩国政府通过行政性手段拼凑大型企业集团,企业依靠国家保护盲目投资,金融机构呆坏账日益积累,最后造成一种“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经济内部结构问题和政府的深度参与必然产生的低效率和腐败很快将韩国导入金融危机的困境。1998年,金大中政府推出“经济复苏三年计划”,把发展战略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在一些亚洲国家,权力腐败是经济基本层面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印度尼西亚拒绝进行民主改革,实行家族式的集权统治,使国际的权力腐败和权钱交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统苏哈托家族甚至集聚了12个行业近400亿美元的社会财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不可能指望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什么成效。
亚洲各国都大量举借外债,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强,对外债的管理失控,外债结构中短期外债太多,而且大肆挥霍进行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炒作。为了进行偿付,必须保持高的出口增长和不断增加的外资进入,一旦这两者出现问题,资金链就会裂开,金融危机就要到来。
(2)亚洲模式的局限
亚洲国家的发展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60、70年代,日本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选择了“贸易立国”政策,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大国,80年代后,东南亚国家争相模仿,也带来了这一地区10多年的繁荣。90年代以后,随着收入的增长,传统产品的市场容量已经饱和,市场相对缩小。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这一战略,加上初级产品的技术进步,每个出口国的供给能力增长。东南亚各国的出口能下降,比较利益的转移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基本层面上出现结构失衡。
亚洲模式使得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这种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很难持久的。克鲁格曼曾经警告过:“亚洲的经济奇迹与其说是由于良好的计划和生产率的提高,还不如说是由于有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周边国家的竞争,这种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受阻,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被削弱。要维持经济增长面临两个选择:其一,像日本、韩国、台湾一样进行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其二,开拓国内市场,降低工资率水平和进行本币贬值。要在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很多国家并无这样的实力。经济发展使工资水平增长,缺少向下弹性,就只有希望贬值来缓解出口压力。亚洲各国在出口商品中的同质性非常明显,在国际市场上构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各国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都有强烈的本币贬值的愿望。
(3)汇率政策的失误
亚洲各国在汇率选择上主要是与美元挂钩的钉住汇率制和联系汇率制。90年代以来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汇率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引起了亚洲各国货币的相应升值趋势,货币被人为地高估了,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为了维护固定汇率制,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大量抛售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大幅度减少,这样就给国际的投机者提供了投机缺口。
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就是资金短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信誉远远不足以吸引到足够的外资流入,各国纷纷进行了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金融改革,80年代的拉丁美洲、90年代的东南亚,概莫能外。放松管制,吸引外资有两个做法:一是提高利率吸引国际套利资本;二是开放金融市场吸引国际投机和投资资本。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金融放松面临着很大风险,高利率使贷款在成本增加,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亚洲大部分国家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同时,也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大量的游动资本就可以无所阻拦的进入,使各国的金融体系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六)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是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在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极易传播到其它国家,这种因其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金融危机可称为“传染性金融危机”
(2)货币一体化安排
如果国家之间实行货币一体化制度安排,必须保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致性,在这种区域经济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容易受到冲击,而一旦冲击成功就具有连锁效应。1992年,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正是利用欧洲各国在同一汇率机制问题上步调不一致的失误,发动了抛售英镑的投机风潮,迫使具有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认亏出场。
在欧洲货币体系下,成员国之间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但是这种货币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当时德国刚刚统一,为了化解财政赤字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形成欧洲货币体系内的其它货币贬值的强烈预期,最终以英镑为首,波及到意大利、瑞典,芬兰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界限。纷纷宣布退出欧洲的钉住汇率制。
(3)过分依赖国际资本
当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本一般都会调整或收缩它们在国外的资产,至少会减少较大风险国家的资产。许多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当部分资本流出的现象,如果该国不能承受这种资本流出,该国就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美国在1980-1981年间面临高通货膨胀。不得不大幅收紧货币政策。美元利率上涨,拉丁美洲国家不得不借更多的钱维持资本运转,到了1982年春天,受“马岛战争”影响,债权人对拉丁美洲国家迅速膨胀的贷款失去了信心,停止继续增加贷款。这对于长期依靠资本注入的拉丁美洲国家无疑是致命的。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程度加强了,一国或一地区在经济金融领域出现危机后,或多或少总要影响其它国家乃至全球。1997年秋季从泰铢贬值开始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了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最终演变成冲击全球的金融狂飙,引起了世界性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困扰。
(一)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放慢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水平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退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而爆发在20世纪末的这场最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更为直观。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陷入严重衰退,其它国家经济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受挫。
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增长率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巴西从1997年的3.5%下降到1%。前些年保持强劲势头经济增长的欧美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停滞或成衰退,与该地区有密切贸易联系的美国出口减少,在该地区投资的跨国公司利润下降。1998年上半年,美国出口贸易出现90年代以来第一次负增长。据标准普尔公司估计,亚洲金融危机使美国所有部门在1998-2000年损失4180亿美元。亚洲金融危机迟迟难以走出,使本已出现经济泡沫的西方股市更加脆弱,美欧股市在危机期间持续暴跌,从而会减少投资者的财富效应,影响消费者开支和企业投资,导致经济增长下降。
(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受阻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货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受阻。一方面,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会重新考虑过去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所作的承诺,在以后的政策决定中更加谨慎。另一方面,经济势力强,经济结构良好,受危机冲击小的国家在危机后会由于本币走强而使竞争力削弱,一旦危机国家出口恢复,贸易顺差增多,贸易保持主义的呼声就会增强。
(三)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
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都因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些致命缺陷而起。从而对国际金融的制度安排构成巨大冲击,同时也提出崭新的课题。就目前而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如此庞大,甚至可以迅速吞噬一国的金融构架。如何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寻求办法,需不需要管制?如何进行管制?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抵御危机?政府之间,国际金融组织与政府之间如何协调?
30年代的大危机宣告了国际金本位制的灭亡,随后诞生了以固定汇率制下的“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的美元危机,牙买加体系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更高,而原因也更为复杂,浮动汇率制也并没有像设想中那样自动实现内外均衡。1997年11月,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加强亚洲地区金融合作的新机制,“亚元区”也开始进入政府间和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世界各国就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引发经济、社会危机
金融危机的爆发极易引发经济危机乃至于政治危机、社会危机,1994年墨西哥债务危机,新政府上台宣布比索贬值。1998提5月出现印度尼西亚政权更迭,阿根廷在危机中更是处于社会混乱、政府频繁变动之中,一月之内,5个总统先后上台和下台。
金融危机中,外国资金往往大举外逃,给该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墨西哥1995年出现近2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外资在短期内大量外流破坏了原来建立在外资流入基础上的资金平衡。在外债管理松驰的一些国家,外债的总量和结构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外债与国内投资期限结构中的短借长放的“错配”现象中十分严重,资金链一断,损害是致命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会引起汇率制度上的一些变革,给正常的生产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如30年代大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的外汇管制现象,1999年英镑危机后欧洲区一些国家脱离了欧洲货币体系开始自由浮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被迫采用了浮动汇率制。从短期看,这些新制度的实行往往因为政府的无效管理而给经济带来更大波动。
(二)金融危机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危机爆发首先会造成金融市场剧烈动荡,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危机期间仅银行破产倒闭达到上万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或70%以上,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韩国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有4家破产。
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更加加重了经济困难,对外汇市场的管制可能维持很长时间,会对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从国际资本流动看,大量资本的频繁进出扰乱了该国金融秩序,市场价格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的局势也给公众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干扰,一国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三)补救性措施对危机国的不利影响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政府将被迫采用一些补救性措施,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危机的爆发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政策的失误导致的,这一措施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另外,为获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资金援助,一国政府往往被迫实施这些援助所附加的种种条件,例如开放本国金融商品市场等,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负担。
在解决80年代债务危机中,一方面各国政府、商业银行和国际机构向债务国提供了大量临时贷款。另一方面要求债务国实行紧缩的国内政学,以保证债务利息的支付。同时要求债务国进行以贸易自由化、私有化为特征的政策调整,这些要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比较苛刻的。
⑧ 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主要表现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见停滞膨胀)。
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着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二十世纪初经济危机 在189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远远超过了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如 果这些钢铁巨人的股票一旦大幅下跌,就将引起全方位的震动。
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跌落,到了5月9日,一次暴跌开始了。在一次交易中,北方太平洋股票就下跌了400点。这次下跌引起了 大规模的恐慌。到了1903年,美国才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 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
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 元。随着恐慌的加深,储户一窝蜂地拥到全市各家银行提款。还有一些储户因为疲 惫不堪便雇人给他们排队(后来成为华尔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温伯格,当时 排一天队赚10美元)。1907年的危机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百分比要高于在此以 前的任何一次危机,失业人数最多时估计为500-600万,这是以前各次危机中未曾 有过的。
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
繁荣与乐观似乎是戛然而止,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
那些平时被认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价格一路向下翻着跟斗,29日股票惨跌到一个新低,一天之内被抛售1638万股,损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农业资 本家为维持高价,确保利润,除缩小耕地面积、实行减产外,还把大量农产品、畜 产品加以销毁。美国将1000多英亩的棉花毁在田间,将大量小麦当燃料烧,将所存 牛奶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让小麦烂在田里,阿根廷将猪肉坏在仓库中,巴西 将咖啡投入炉中做燃料。这就是此后3年目睹之种种怪现状。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 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后第一次危机
1948年8月开始至1949年10月结束。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0.1%,失业率达到7.9%,道· 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这次危机是由战争时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缩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机导致了着名的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七十年代“石油危机”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了197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定,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这样,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出现了。
石油危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 就马上使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
70年代,拉美国家的债务迅速膨胀,到了1981年,危机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绝。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 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 庞大的债务是世界经济的包袱,随时可以威胁到国际金融的稳定性,如果拉美国家 发生倒帐,作为债主的西方几百家大银行将不堪设想。
经过努力,债务危机已经不像原先那样严重,但是还是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 随时会危及全球经济。
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伦敦股票市场下跌249点,损失达11%,约为500亿英镑。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场下跌9.7%,东京股票市场下跌14.9%。
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投资股票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持有人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这次股市暴跌,对世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 心大受损伤。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同时使汇率下跌,对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了破坏。
一夕之间亚洲告急
1997年7月,泰国中央银行在无奈之下,宣布放弃实施14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体制,改由市场浮动决定汇率。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随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铢贬值为序幕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东南亚各国,并触发了韩国的金融危机。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场和全球股市激烈动荡,中国经济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从表面上看,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实际上,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则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性失调;金融调控不力;经常项目赤字过高;过分依赖外国游动资本等众多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两年多,是战后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金融危机。它使一些国家经济一度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只达1997年的将近一半。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区域性通货紧缩,以及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解除。时至今日,虽然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步出低谷。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之路仍将是曲折的。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⑨ 历史上有哪些国家发生过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最早在希腊发生,其后蔓延到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欧洲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是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部分国家因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并超过了其自身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者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国家发生过债务危机呢?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爆发。从1976~1981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迅速增长,到1981年外债总额积累达5550亿美元,以后两年经过调整,危机缓和,但成效并不很大,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又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其次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危机程度更深。1985年这些国家的负债率高达223%。全部发展中国家里受债务困扰严重的主要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和印度等国。
除了上述的国家外,经济学家也开始点出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这三个西欧国家其财政可能将步入笨猪国家的后尘。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及波兰的财政情况也一样并不乐观。
⑩ 欧债危机与八十年代危机异同
两次危机的相同点:
一、大量举借外债
20世纪下半叶拉美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工业化,急需增加投资规模,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当时发达国家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对这些国家形成了极大的诱惑,于是很多拉美国家通过举债来弥补投资缺口,外债越积越多,到80年代初,外债规模超过了本国的支付能力而陷入债务危机。有数据统计,截止到1982年末,拉美主要四个债务国外债总额达2575.6亿美元,占拉美外债总额的83.58%,其中墨西哥外债余额876亿美元,巴西913亿美元,阿根廷436亿美元,委内瑞拉350.6亿美元。
而欧债五国债务总额达债务总额达33306.77亿欧元,其中爱尔兰债务率为104.95%,赤字率9.85%,希腊债务率160.81%,赤字率9.18%,意大利债务率120.11%,赤字率3.95%,葡萄牙赤字率106.79%,赤字率4.04%,西班牙债务率68.47%,赤字率8.48%。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欧盟成员国的赤字率应控3%以内,债务率应在60%以内。欧债五国债务率和债务率已经严重超出安全标准。
二、两次危机爆发的背景
拉美债务危机发生在国际资本主义危机爆发之后,欧债危机爆发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产生的国际环境比较类似。由于在危机爆发后,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产生消极作用,使危机爆发的地区和受影响的地区消费和投资需求会大幅下滑,使经济进一步萧条。这个时候政府一般采用财政赤字手段刺激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债来弥补赤字,当债务总量超过政府的偿债能力就会爆发债务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和欧债危机就是这种形式。
三、借债成本的提高
拉美国家的债务大都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借来的,出现赤字后又要通过借新债来弥补,这些贷款偿还期短,条件苛刻,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为了应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高利率,使拉美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据统计,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智利多付利息8500万美元,巴西多付5.7亿美元,阿根廷多付1.8亿美元,利率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从2009年底到2011年7月,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下调到CC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到主权评级的下调,意大利的评级展望在2011年5月夜被调整为负面。信用评级的下调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引起资本外逃,同时也使得融资成本的提高。
不同点分析
首先,欧债五国实体产业的缺失是危机发生的元兇,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出现危机的五国是西欧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主要靠旅游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欧债五国服务业所占比重其中爱尔兰为66.57%,意大利72.51%,希腊78.8%,葡萄牙74.82%,西班牙74.06%。而五国的服务业无一例外都是旅游业,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会带来巨额的收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会非常脆弱,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给这些国家的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爆发危机。此外,高福利也是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国家中,医疗费用和上学费用都比较低,对于失业者也发优厚的工资,这就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多年来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继续维持高福利,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再次,欧债五国是欧元区成员国没有独立的货币自主权,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平衡欧元区各个国家利益的结果,相对于每个成员国,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政策不是最优,这就意味着在危机爆发时,希腊五国希望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德国法国为了稳定本国物价水平,希望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员国意见不统一,这也是危机产生的有一个重要因素。
拉美国家和欧债五国有很多不同,首先拉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虽然没有高福利政策增加政府负担,但是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主要依靠出口来创造外汇,而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是初级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其中,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爾尔尔主要出口咖啡和香蕉,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生产石油,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持续下降及咖啡。香蕉等农产品价格一跌再跌,使这些国家苦不堪言,进一步恶化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债能力下降,债务总量不断上升,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其次,拉美这些国家没有像欧债五国那样有坚强的后盾力量,欧洲成员国一旦出现问题,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其他成员国为了避免危机的扩散,不会坐视不管,可以说欧债五国出现问题的原因更多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道德风险产生的。而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像欧洲中央银行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那些西方债权国不仅会见死不救,而且还会落井下石,这是拉美债务危机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