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为什么打丹吉尔
‘壹’ 西摩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西摩战争指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叶西班牙为侵占北摩洛哥而进行的战争。1860年2月,西班牙军队4.4万人乘苏丹政权日趋衰弱和法军从阿尔及利亚入侵摩洛哥之际,突然占领得土安。3月23日,西军击败摩军后,向丹吉尔推进。英国不希望西班牙在直布罗陀附近的地位得到加强,在它的压力下,西班牙只得暂时停止业已开始的军事行动,并被迫很快将其部队撤出得土安。
但是,根据1860年4月26日签订的西摩条约,摩洛哥被迫赔款1亿列阿利;西班牙在休达地区扩大了一点领地,并在西迪伊夫尼获得了渔业基地。1884~1885年,西军占领里奥德奥罗港,该港后来成为殖民地中心,名称未变。北摩洛哥里夫请部落奋起反抗西班牙殖民者,西班牙于1891、1893、1897年同这些部落进行了多次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欧洲列强加紧了在摩洛哥的殖民扩张,这种扩张是在帝国主义强盗(主要是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之间的激烈争斗中进行的。殖民主义列强曾派出大批军队同摩洛哥人作战,其中包括4万人的西班牙远征军。1909年,里夫地区的摩洛哥请部落(柏帕尔族)曾数次战败西班牙殖民者,但未能阻止它们的扩张。1910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埃利—阿赖什(今阿赖什)和埃利克萨雷利—克比尔。
根据1912年签订的法摩条约和法西条约,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12年11月,西班牙在摩洛哥领土上建立了一个保护区。丹吉尔及其周围地区被划为国际共管区。但是,摩洛哥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涨——这一斗争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更为加强,已成为西班牙占领者同法帝国主义者在摩洛哥划地分赃的严重障碍。1918年底,西班牙殖民者制订了详细的“绥靖”计划,首先征服保护区西部的安杰拉和吉巴拉诸部落,尔后对里夫地区实施向心突击。
为此,占领军增加到6.3万人。1921年春末,西军包围了西部起义军的主力。但是,里夫诸部落展开了游击战争,拥有2万人的西班牙远征军在安瓦尔(今安瓦利)战役和蒙特—阿鲁伊特战役中遭到失败,西军指挥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保持其东部地区的阵地上。里夫诸部落于1921年9月在东部地区成立由阿布德·艾尔·克利姆为领导的里夫共和国。共和国军队是由正规部队和16~50岁的所有成年男子参加的部落民军组成。正规部队基本上是由过去的殖民地部队的士兵组建而成的。他们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缴获来的,包括几百门火炮和机枪。里夫军队的特点是机动性强。里夫军在坚持进攻战术的同时,善于利用诸如迂回和包围等机动方式,力求对敌部队、分队间的结合部实施突击,并经常袭击敌后方。至1923年4月,西军总计达14万人。1924年6月,里夫军转入进攻,于11月底将占领军从国家腹地全部赶出。西班牙独裁者普利莫·德里维拉将军率领的16万占领军死、伤、俘2.7万余人,处于全军覆没的边缘。尽管西军指挥部动用了飞机、装甲汽车和大量的海军兵力,但是在东西部地区各部落不断加强团结的情况下,未能扭转战局。西班牙已无力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里夫共和国的影响几乎扩大到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整个保护区。法国帝国主义者非常害怕里夫共和国得到巩固,害怕法国在摩洛哥的保护区各部落及北非其他殖民地的各部落受到影响,于1924年5月开始侵占共和国南部地区。
1925年4月,里夫军对法国占领军展开攻势,并在起义的格藻阿和桑哈贾部落的帮助下将军事行动移到法国保护区。拥有重炮、坦克和飞机的10万法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在这种形势下,西法两国于1925年6~7月在马德里举行谈判,达成封锁摩洛哥海岸和对里夫共和国采取共同军事行动的协议。法国远征军的人数达32.5万人。西班牙占领军的人数为14万人。敌人在两条战线上均占绝对优势,殖民主义者采取“焦土”战术,造成各起义部落物力人力资源枯竭,部分封建上层分子叛变,里夫军于1925年9月底又退回到1924年的阵地。
嗣后,在胡塞马地区登陆的18500名西班牙登陆兵,攻占了共和国首都阿季迪尔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共和国继续英勇抵抗,拒绝了英国政府通过暗中调停而强加给它的旨在巩固殖民统治的所谓“自治”。1926年5月,法西两国军队在克尔特河地区转入进攻,包围了里夫军的主要集团,并对其大本营塔尔吉斯特城实施突击。被分割成几部分的里夫军于5月27日停止抵抗。阿布德·艾尔·克里姆被俘,后来被流放到留尼汪岛。但是,很多地区的武装斗争仍在继续。直到1934年武装斗争的最后一些据点才被除掉。
里夫共和国同西法殖民联军所进行的多年的英勇斗争,是当时民族解放运动的极为重大的事件。正如伏龙芝所指出的,在军事学术领域里,它表明,装备低劣的小部队在山地沙漠地带,同正规军大兵团作战时,采用机动性强和灵活果断的游击战,是行之有效的。
里夫人民所进行的战争,使北非人民解放运动获得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里夫人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于社会矛盾尖锐,部落分散,起义具有地区局限性,同时也是由于法西帝国主义者在军事上占优势。
‘贰’ 西班牙为何不敢武力夺回直布罗陀
从1713年到现在,已经过去300多年的时间了,但难道西班牙就没有想要收回直布罗陀吗?西班牙是想这问题的,不过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西班牙都没有收回直布罗陀的实力和条件,尤其是军事实力。
西班牙是因为没有军事实力和科技力量,所以才没有收回直布罗陀,军事实力一就是解决,解决领土问题的重要因素,发展军事实力才可以有更多的决定权 。
‘叁’ 二战期间,西班牙为何放弃利益,拒绝帮助德国进攻非洲
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战还没有开打时,德国帮助了西班牙发动了一场政变,并且成功的建立了霸主政权。但是由于西班牙当时并不是特别的强盛,而且还位处于一个战略上的尴尬,一旦参与到战争当中去,英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危一定会想办法打败西班牙。不过当然了,他自己是不会那么傻的,不会牺牲自己还没稳固几天的政权去给德国当炮灰。但是为了报答帮助过他的两个国家,在德国入侵苏联时,自发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军队,作为志愿军来帮助德军攻打苏联。
‘肆’ 西班牙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吗
虽说佛朗哥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帮助下打赢了西班牙内战,但在二战中虽说西班牙有随时倒向轴心国的迹象,但一直到二战结束西班牙一直都处于中立状态。
虽然在战前,德意帮助佛朗哥发动政变,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但是西班牙国力不强,并且位处于直布罗陀北岸,假如西班牙参战,英国为了保卫直布罗陀海峡必将全力击溃西班牙..西班牙当然不会傻到去当德意的马前卒.但是为了报答德意两国,在德国入侵苏联时,西班牙组建了第250“蓝色”步兵师,以志愿军的形式随同德军参加入侵苏联的战斗...
其实在二战中的欧洲,根本就没有西班牙的战略空间...德国横扫了欧洲大陆,并且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意大利入侵北非,企图将地中海收为己有...那西班牙参战他还能得到什么?北方就是德国的傀儡维希法国,南边是德意的北非,东边是意大利的地中海...西班牙根本就没有底盘可以拿.
仅仅为了报恩就把本国人民投入到一场无利可图的全面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大战)中去,完全不理智.佛朗哥也不是傻子啊...
西班牙唯一想要的只有直布罗陀海峡,所以1940年西班牙出兵占领了丹吉尔,但一直保持着中立,并未与英国开战...英国为了保持西班牙的中立,也不断的给予西班牙经济援助..
政治是只讲利益而不讲情义的...事实上也证明了西班牙不参战的先见之明...因为佛朗哥曾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了一封长信,意思是说如果德国能拿出一个德、意必胜的证据来,酉班牙马上加入德、意集团...可惜德国拿不出这个证据...
西班牙最强硬态度的时候就是40年以及41年,宣布西班牙是"非交战国",意思就是西班牙的志愿军加入德军,西班牙入侵摩洛哥宣布收回直布罗陀海峡等行为仅仅是本国与这些国家的冲突,并不代表西班牙加入德意与英的争霸战...(二战是后人起的名字,当时在欧洲,这场战争仅仅只是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而已)
到了1943年,法西斯节节败退,让佛朗哥看清了法西斯阵营不可能取得胜利,所以将西班牙由非交战国变回了中立国...西班牙的不参战政策让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权活到了最后....
‘伍’ 一战和二战的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干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佛朗哥面临着是否参战的选择,这也是对他的统治的严峻考验。在整个大战期间,佛朗哥一直周旋于两大集团之间,看风使舵,利用英、美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从中捞取好处。英法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轴心国,不断地在经济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拢西班牙在大战中保持中立。佛朗哥考虑到西班牙的国力不强,同时也害怕德、意控制自己,在大战初期,有意地疏远轴心国。例如,在一次马德里盛大阅兵典礼上,由于佛朗哥故意把准备要出席的德国元帅戈林的名字排在法国驻西班牙大使贝当的后面,使这位早已将自己的指挥棒、元帅服送到马德里以施威摆阔的戈林受屈受辱,最后,放弃到马德里参加观礼。大战期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中立国,游离于交战双方之外,时而靠近德、意,时而为英、法叫好。当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参战时,佛朗哥谨慎地予以回绝,他委婉地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了一封长信,意思是说如果德国能拿出一个德、意必胜的证据来,酉班牙马上加入德、意集团。
然而,到1940年上半年,由于德国横扫西欧,连连获胜,热衷投机的佛朗哥保持中立的立场开始倾斜,他希望趁机收回被英国人控制两个多世纪的直布罗陀。6月,佛朗哥突然出兵占领丹吉尔。当时丹吉尔是由德、意、英、法四国共管的地区。佛朗哥在采取这一军事行动以前,只通知了德、意,而没有通知英、法。随后佛朗哥又提出收回直布罗陀的口号。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佛朗哥被希特勒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动,并请求德国允许西班牙长枪党志愿军参加对苏战争,以报答1936~1939年间德国给西班牙兄弟般的援助。此时,佛朗哥仍留有后退的余地。对外,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国转变为非交战国,对德国,他强调“西班牙派志愿军并不等于站在德国一方参战。实际上,佛朗哥组织了一个由长枪党员组成的“蓝色师团”,穿上德国军队的服装,开赴苏联作战。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轴心国取胜渺茫,马上又调整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战国”恢复中立,并下令召回在苏联作战的“蓝色师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佛朗哥在国内仍推行其恐怖统治。对长枪党以外的党派,尤其是共产党、社会党党员,大肆搜捕、关押,甚至处死,而且还使用阉割刑和绞刑(直到1963年才取消)。佛朗哥的这种恐怖暴虐统治,引起世界范围的强烈不满。1946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建议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从西班牙召回大使,决定只要西班牙保持现行制度,今后就不接纳西班牙为联合国会员国。面对这种国际孤立的局面,佛朗哥宣布实行闭关自守的孤立的经济政策,在国内开展仇视犹太人和一切外国人运动,禁止在公共场合悬挂写有外国字的招牌,鼓励使用本国产品。1947年,佛朗哥又签署《国家元首关于国家元首职位继承法》,宣布西班牙为立宪王国,规定佛朗哥有指定国王继承人,罢免国王继承人的权利。
‘陆’ 西摩战争是怎么回事
西摩战争指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叶西班牙为侵占北摩洛哥而进行的战争。1860年2月,西班牙军队4.4万人乘苏丹政权日趋衰弱和法军从阿尔及利亚入侵摩洛哥之际,突然占领得土安。3月23日,西军击败摩军后,向丹吉尔推进。英国不希望西班牙在直布罗陀附近的地位得到加强,在它的压力下,西班牙只得暂时停止业已开始的军事行动,并被迫很快将其部队撤出得土安。
但是,根据1860年4月26日签订的西摩条约,摩洛哥被迫赔款1亿列阿利;西班牙在休达地区扩大了一点领地,并在西迪伊夫尼获得了渔业基地。1884~1885年,西军占领里奥德奥罗港,该港后来成为殖民地中心,名称未变。北摩洛哥里夫请部落奋起反抗西班牙殖民者,西班牙于1891、1893、1897年同这些部落进行了多次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欧洲列强加紧了在摩洛哥的殖民扩张,这种扩张是在帝国主义强盗(主要是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之间的激烈争斗中进行的。殖民主义列强曾派出大批军队同摩洛哥人作战,其中包括4万人的西班牙远征军。1909年,里夫地区的摩洛哥请部落(柏帕尔族)曾数次战败西班牙殖民者,但未能阻止它们的扩张。1910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埃利—阿赖什(今阿赖什)和埃利克萨雷利—克比尔。
根据1912年签订的法摩条约和法西条约,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12年11月,西班牙在摩洛哥领土上建立了一个保护区。丹吉尔及其周围地区被划为国际共管区。但是,摩洛哥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涨——这一斗争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更为加强,已成为西班牙占领者同法帝国主义者在摩洛哥划地分赃的严重障碍。1918年底,西班牙殖民者制订了详细的“绥靖”计划,首先征服保护区西部的安杰拉和吉巴拉诸部落,尔后对里夫地区实施向心突击。
为此,占领军增加到6.3万人。1921年春末,西军包围了西部起义军的主力。但是,里夫诸部落展开了游击战争,拥有2万人的西班牙远征军在安瓦尔(今安瓦利)战役和蒙特—阿鲁伊特战役中遭到失败,西军指挥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保持其东部地区的阵地上。里夫诸部落于1921年9月在东部地区成立由阿布德·艾尔·克利姆为领导的里夫共和国。共和国军队是由正规部队和16~50岁的所有成年男子参加的部落民军组成。正规部队基本上是由过去的殖民地部队的士兵组建而成的。他们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缴获来的,包括几百门火炮和机枪。里夫军队的特点是机动性强。里夫军在坚持进攻战术的同时,善于利用诸如迂回和包围等机动方式,力求对敌部队、分队间的结合部实施突击,并经常袭击敌后方。至1923年4月,西军总计达14万人。1924年6月,里夫军转入进攻,于11月底将占领军从国家腹地全部赶出。西班牙独裁者普利莫·德里维拉将军率领的16万占领军死、伤、俘2.7万余人,处于全军覆没的边缘。尽管西军指挥部动用了飞机、装甲汽车和大量的海军兵力,但是在东西部地区各部落不断加强团结的情况下,未能扭转战局。西班牙已无力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里夫共和国的影响几乎扩大到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整个保护区。法国帝国主义者非常害怕里夫共和国得到巩固,害怕法国在摩洛哥的保护区各部落及北非其他殖民地的各部落受到影响,于1924年5月开始侵占共和国南部地区。
1925年4月,里夫军对法国占领军展开攻势,并在起义的格藻阿和桑哈贾部落的帮助下将军事行动移到法国保护区。拥有重炮、坦克和飞机的10万法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在这种形势下,西法两国于1925年6~7月在马德里举行谈判,达成封锁摩洛哥海岸和对里夫共和国采取共同军事行动的协议。法国远征军的人数达32.5万人。西班牙占领军的人数为14万人。敌人在两条战线上均占绝对优势,殖民主义者采取“焦土”战术,造成各起义部落物力人力资源枯竭,部分封建上层分子叛变,里夫军于1925年9月底又退回到1924年的阵地。
嗣后,在胡塞马地区登陆的18500名西班牙登陆兵,攻占了共和国首都阿季迪尔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共和国继续英勇抵抗,拒绝了英国政府通过暗中调停而强加给它的旨在巩固殖民统治的所谓“自治”。1926年5月,法西两国军队在克尔特河地区转入进攻,包围了里夫军的主要集团,并对其大本营塔尔吉斯特城实施突击。被分割成几部分的里夫军于5月27日停止抵抗。阿布德·艾尔·克里姆被俘,后来被流放到留尼汪岛。但是,很多地区的武装斗争仍在继续。直到1934年武装斗争的最后一些据点才被除掉。
里夫共和国同西法殖民联军所进行的多年的英勇斗争,是当时民族解放运动的极为重大的事件。正如伏龙芝所指出的,在军事学术领域里,它表明,装备低劣的小部队在山地沙漠地带,同正规军大兵团作战时,采用机动性强和灵活果断的游击战,是行之有效的。
里夫人民所进行的战争,使北非人民解放运动获得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里夫人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于社会矛盾尖锐,部落分散,起义具有地区局限性,同时也是由于法西帝国主义者在军事上占优势。
‘柒’ 西班牙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吗
佛朗哥在二战中一直强调西班牙保持中立,但他懂得审时度势,与战争双方做生意,同时允许盟国和德国的情报机构在西班牙活动。
‘捌’ 二战中西班牙为什么中立
简单地说1.弗朗哥主要的敌人是西班牙国内外的共产主义势力;2.他比较明智,不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么发狂、自大和野心在世界;3.西班牙人实力不足更倾向中立,国内势力要求渔翁得利
‘玖’ 二战中的西班牙问题
一句话:佛朗哥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不过在海狮计划破产后,佛朗哥没有帮助德国进攻直布罗陀海峡,希特勒当时就决定入侵西班牙,但后来各个将领认为这不利于德国,毕竟西班牙每年为德国从美国购进大量的燃料,稀有金属等等,于是这件事就因巴巴罗莎计划而不了了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佛朗哥面临着是否参战的选择,这也是对他的统治的严峻考验。在整个大战期间,佛朗哥一直周旋于两大集团之间,见风使舵,利用英、美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从中捞取好处。英法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轴心国,不断地在经济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拢西班牙在大战中保持中立。佛朗哥考虑到西班牙的国力不强,同时也害怕德、意控制自己,在大战初期,有意地疏远轴心国。例如,在一次马德里盛大阅兵典礼上,由于佛朗哥故意把准备要出席的德国元帅戈林的名字排在法国驻西班牙大使贝当的后面,使这位早已将自己的指挥棒、元帅服送到马德里以施威摆阔的戈林受屈受辱,最后,放弃到马德里参加观礼。大战期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中立国,游离于交战双方之外,时而靠近德、意,时而为英、法叫好。当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参战时,佛朗哥谨慎地予以回绝,他委婉地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了一封长信,意思是说如果德国能拿出一个德、意必胜的证据来,西班牙马上加入德、意集团。
然而,到1940年上半年,由于德国横扫西欧,连连获胜,热衷投机的佛朗哥保持中立的立场开始倾斜,他希望趁机收回被英国人控制两个多世纪的直布罗陀。6月,佛朗哥突然出兵占领丹吉尔。当时丹吉尔是由德、意、英、法四国共管的地区。佛朗哥在采取这一军事行动以前,只通知了德、意,而没有通知英、法。随后佛朗哥又提出收回直布罗陀的口号。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佛朗哥被希特勒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动,并请求德国允许西班牙长枪党志愿军参加对苏战争,以报答1936~1939年间德国给西班牙兄弟般的援助。此时,佛朗哥仍留有后退的余地。对外,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国转变为非交战国,对德国,他强调“西班牙派志愿军并不等于站在德国一方参战。实际上,佛朗哥组织了一个由长枪党员组成的“蓝色师团”,穿上德国军队的服装,开赴苏联作战。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轴心国取胜渺茫,马上又调整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战国”恢复中立,并下令召回在苏联作战的“蓝色师团”。
‘拾’ 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立场是怎么样的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如果当时拥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班牙如果参加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封锁直布罗陀海峡,那么必将对盟军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的作战造成极大的困难。可是,在战争一开始,西班牙就宣布“中立”。当时西班牙已是佛朗哥统治下的法西斯独裁国家,为什么却没有参加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呢?这的确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令人费解的问题。
有人认为,佛朗哥不参战是因为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当时,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由于必要的进口工业原材料和设备供给不足,黄金、外汇储备也十分短缺,加上灾荒频繁,导致食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濒于停滞,人心浮动。政治方面,共和派、君主派右翼集团和共产主义者左翼集团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和影响。法西斯组织长枪党内部酝酿着的种种不和、猜忌、争斗又削弱了党的独裁统治能力。故而佛朗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国民经济,稳定政局,确保独裁统治。显然,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国内危机并非不参战的可靠理由,对于法西斯国家来说,解决上述危机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可能正是对外战争。
另一种说法是,佛朗哥不参战是因为同盟国的利诱、拉拢。西班牙和直布罗陀、丹吉尔特殊地理位置使盟国担心,一旦西班牙加入轴心国作战,直布罗陀海峡必为其控制,大西洋与地中海航路中断,后果不堪设想。为此,1940年3月,英国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万英镑的贷款,并允许它从盟国进口某些禁运的工业原材料,英国还从阿根廷快速运送一批食品到西班牙以解决其燃眉之急。1941年初,美国以红十字会的名义援助西班牙价值150万美元的食品和药物。随后,罗斯福又设法让国会同意放松美国商人向西班牙输出石油的控制。然而,事实上德、意向西班牙所提供的好处是远远超过盟国的,除西班牙内战期间进行的援助外,德国还一直向西班牙提供军火、机械、精密仪器,并曾同意向西班牙提供部分石油、小麦、棉花、橡胶和肥料等物资。可见这种看法也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第三种说法是:佛朗哥反对的,只是苏联,而不愿向西方国家开战。因为苏联是支持西班牙国内左翼力量的后台。佛朗哥曾经说过:西班牙和西方世界的真正敌人是苏联,西方国家之间的任何战争都不过是为俄国人火中取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佛朗哥立即表示支持德国的军事行动,并很快组织了1.7万人的长枪党志愿军,称为“蓝色师团”,参加对苏作战。佛朗哥强调,“蓝色师团”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苏俄的一贯立场,这并不等于参加轴心国一方作战。这种说法也有可疑之处:西班牙人民阵线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后,国内的左翼力量已经不能再对佛朗哥政权产生致命威胁。如果说佛朗哥是“意识形态至上者”,那么为什么1943年德军失去对苏优势后,他又要落井下石,撤回“蓝色师团”呢?
笔者认为,西班牙在“二战”中始终保持中立而不参战,是由包括上述几种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当说是战争形势变化使然和西班牙自身利益所需。
首先,西班牙地处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要冲,尤其直布罗陀海峡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西班牙若参加轴心国一方作战,必然成为美英盟国首先进攻的对象。此时西班牙是否能够招架得住美英的猛烈打击,便事关西班牙整个国家的存亡问题,没有获胜的绝对把握,佛朗哥敢去冒这个险吗?而当时德国希特勒的主要目标是消灭苏联,不太重视地中海和北非一带地区;意大利虽然对地中海和北非地区很感兴趣,但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却极为低下,根本不是美英军队的对手。这样,精明的佛朗哥在得不到德军强大兵力保护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贸然参战的。
其次,如果说战争初期西班牙不参战主要是因为国内困境的话,那么后来西班牙仍保持中立则主要是形势不利使然。1940年6月14日,西班牙出兵占领了国际共管的丹吉尔,随即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参加轴心国的条件,其中包括对直布罗陀、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省的领土要求。在部分要求得到承认后,德、西双方议定共同对直布罗陀采取军事行动。可是,当德军做好一切准备,而且供给了西班牙作战所需的重武器并通知其明年1月开始行动的时候,佛朗哥却明确表示西班牙目前还不能参战,德国只好取消了这一战略行动。佛朗哥这时之所以出尔反尔,显然是认为参战时机尚不成熟,因为当时不列颠之战正在激烈进行,胜负未分,而意大利却已在地中海和北非战场被打得焦头烂额。1940年11月11日,从英国“光辉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对意大利海军基地塔兰托港进行轰炸,给以致命的打击,使意大利残存的海军不敢再同英国海军较量。接着在北非与英军较量的意大利陆军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迫使意大利不得不向德军求救。而后来德军亲自出马对地中海战略要地马耳他岛的进攻也以失败而告终,英军牢牢控制着地中海的制海权。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如果盲目参战,必然会面临失败的巨大风险。
至于后来轴心国集团在战争中每况愈下,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打得落花流水,西班牙就更不敢冒险参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