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有什么画家
A. 不鸭世界名画都是谁的画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呐喊》又名《尖叫》
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
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又译达维特)《马拉之死》
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自画像》
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洛《自画像》
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耳朵绑着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德国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B. 费丽达卡洛简介,她是画家
弗里达·卡洛1908年生于墨西哥,6岁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脚弯曲,成为残疾人;18岁那年的秋天,弗里达出了严重的车祸,造成下半身行动不便,而且不孕,经过多次手术之后,甚至失去了右腿,于是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画出了许多她对于病痛的感受和想象,她的作品经常充满了隐喻、具象的表征、让观者震惊于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各种痛苦。
弗里达的画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着名壁画家迪亚哥·利弗拉注意,造成了他们两个纠缠的婚姻,弗里达初时与迪亚哥学画,后来陷入热恋,随即结婚。婚后,迪亚哥风流的行为并没有因承诺而收敛,弗里达却因为深爱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亚哥犯下让她最痛心的过错——染指她的亲生妹妹才分居。这段期间弗里达到巴黎办个展,才发现自已对丈夫的爱已胜过爱自己,迪亚哥却提出离婚的要求。
后来两人又走在一起,迪亚哥重新向弗里达求婚,直到卡罗的生命终点,迪亚哥一直陪在她身边。
弗里达·卡罗同时也是墨西哥社会运动的支持者,流亡的苏联革命领袖里昂·托洛斯基来到墨西哥后,曾受迪亚哥·利弗拉招待。当时托洛斯基因为被苏联领袖斯大林驱逐出境,而流亡到墨西哥。托洛斯基夫妇先是住在弗里达的家中,传说中托洛斯基与卡罗有一段情,因此托洛斯基夫妇搬到了几条街之外的科瑶坎另一处房子,之后在那里遇刺。
弗里达的死至今仍众说纷云,最普遍的说法是她在1954年7月13日病故,但也有人推测其为自杀。她被葬在科摇坎,目前弗里达的故居“蓝房子”(La Casa Azul)已成为了博物馆。
C. 世界有哪些着名的女画家
1、松井冬子
松井冬子,是日本知名艺术家。松井于1974年出生于静冈县,目前正在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攻读日本风格绘画博士学位。她利用传统技艺方法描画灵魂与魔鬼的世界,这就是从日本传统的题材自然之美遥遥脱离的题材。她的绘画风格色彩暗淡而朦胧。
她的代表作包括《被切断的长期实验》, 主题是一只正四处觅食的大狗,和《保持净相》,展示了一个面色惨白的女子的内脏器官。《夜盲症》是关于一个美丽却令人毛骨悚然的女鬼,《突然安顿下来然后睡着了》描绘的是一头濒临死亡的大象。
2、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草间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
3、齐慧娟
白石老人最小的孙女,父亲齐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儿子。齐慧娟天资聪颖,年幼时即显露出良好的艺术禀赋。她三岁时即在父亲的指点下习画练字,诵读诗文。
白石老人最小的孙女,父亲齐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儿子。齐慧娟天资聪颖,年幼时即显露出良好的艺术禀赋·她三岁时即在父亲的指点下习画练字,诵读诗文。
4、潘素
潘素,女,着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当代女画家。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5、弗里达·卡罗
弗里达·卡罗是一位知名的墨西哥女画家。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瑶坎街区。父亲是德裔犹太画家与摄影师,家族来自罗马尼亚的欧拉地。
在卡萝的作品中,从未出现崩溃或失控的表情,其实画中的身体上有无数伤口,它仍然是一幅冷静坚毅的表情。它直视无畏的眼光,却隐藏了画家内心不愿承认的脆弱。如《两个卡萝》一作中,眼泪与漠然的神情,这不单是观者感到冲突之处,也是卡萝作品里充满张力的地方。
D. 墨西哥的名画家有哪些
墨西哥壁画大师 里维拉
E. 19世纪最后一位古典主义画家是谁
多米尼加国·安格尔(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着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巴伯罗·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国的印象派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又译做法兰撒·布歇或是法兰克斯·布雪。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着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画展列奥纳多·达芬奇1(意大利语:Leonardoda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SalvadorDomenecFelipJacintDalíDomenech,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着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他的超现实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种对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热爱好,并影响至他的公众艺术形象,使他的艺术爱好者与评论家异常苦恼。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又译“达维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着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着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着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H·保罗·德拉罗什(Hippolyte-PaulDelaroche1797年7月17日-1859年11月4日)是法国着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着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发音(说明·关于)),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凡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在他死后一些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强调感情的宣泄,而对现实不一定作出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为表现主义。此外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后来出现的野兽派也有一定影响。约翰·斐拉克曼(JohnFlaxman,1755年7月6日–1826年12月7日)是英国着名雕塑家和插图画家。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国罗可可时代的代表画家。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趋向于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凡高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印象派。葛饰的笔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画狂人、戴斗、为一、卍等。托马斯·吉尔丁(Thomas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国画家,蚀刻画家。吉尔丁出生在伦敦南华克区一个成功的绳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时父亲病逝,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绘图员瓦根。吉尔丁跟随继父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金属版画家爱德华·多耶斯(EdwardDoyes,1763年-1804年),他还结识了J.托纳(J.M.W.Turner)。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国罗可可时代代表画家。萨托尼诺·赫兰(Saturnino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画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亲去世。两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岁的赫兰认识了他的妻子罗莎里·阿莱拉诺。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在包豪斯从1922年开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约翰·康斯特勃(John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风景画家。凯绥·柯勒惠支(KtheKollwitz1867年7月8日-1945年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着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简称做柯洛,或译做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国着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法国着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拉斐尔·桑乔(Raffaello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以“秀美”着称。年轻时他曾在佛罗伦萨学习四年,有幸仔细观摩了另两位巨匠的作品,从中领悟了不少。他的着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和龙搏斗”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皇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派》(SchoolofAthens)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着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短短一生创作出不少作品,于1520年早逝。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阿的特色在于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雷内·马格利特(René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全名是雷内·弗朗索瓦·吉斯来恩·马格利特(ReneFrancoisGhislainMagritte)。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西奥多·卢梭(tiennePierreThéodore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依全名又译做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他的中文译名有相当多种,有时做胡梭,有时做鲁梭。卢梭的风景画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评价是有褒有贬,他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当时,他的作品被拒于主流画派长达10年的时间,最后终于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正式有公开展出,并被授与荣誉的十字勋章。并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着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着名。爱杜尔·马奈(douard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李奥纳多·达·文西和拉斐尔·桑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着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着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着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文西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胡安·米罗(Joan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莫罗的绘画主要从基督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克洛德·莫内(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彼埃·蒙德里安(PietCornelies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奥德·纳德卢姆Odd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画家。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宣称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浮躁虚夸。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明显受到了伦勃朗(Rembrandt)和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的影响。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Totto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欧姬芙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相当具有特色,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着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某些时候欧姬芙画中的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尼古拉·普桑(Nicolas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以《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常被简称做普桑。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法语:Théodore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保罗·塞尚(Paul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于后印象派。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着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提香(TizianoVecelli约1477年-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万尼·贝利尼画室学画,与着名画家乔尔乔涅同学。蒂埃哥·委拉士开兹(又译委拉斯贵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RodríguezdeSilvay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父亲胡安·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贵族、律师,母亲罗里玛·委拉士开兹是塞维利亚的贵族世家,依据当地习惯,姓随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随母姓。安德鲁·魏斯(AndrewWyeth1917年7月12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近平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Nowell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马克·夏卡尔(俄语:МаркШагал;白俄罗斯语:МойшаЗахаравчШагала;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出生于俄国的犹太家庭。父母只靠着微薄的收大以养育10个子女,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着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于少年夏卡尔心中的,这一幕幕的印象,成为了他的创作泉源。乔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Seurat,又译做乔治·修拉,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相当与众不同,秀拉的画充满了细腻缤纷的小点,当你靠近看,每一个点都充满着理性的笔触,与凡高的狂野,还有塞尚的色块都大为不同。秀拉擅长画都市中的风景画,也擅长将色彩理论套用到画作当中。
F. 谁了解画家弗里达
弗里达·卡洛,墨西哥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一生经历坎坷,童年时因患小儿麻痹而左脚弯曲,成了残疾人,十八岁时又遇重大车祸,留下终身的残疾,也因此无法实现她作为一个女人最大的心愿——生育一个自己的孩子。她以怪异而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奠定了她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地位,而她与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一些名流的情感纠葛,更使得她成为了一个颇有争议但同时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性。
正如评论家在书中写道的:“弗里达脑海里掠过并被她变成艺术的东西,恰恰是20世纪的一些最原汁和迷人的意象。她画自己流血、哭泣、破碎,将痛苦移植到艺术里,她的画总是那么特别,那么个性化,在视觉上相当深入而非面面俱到。弗里达用颜料所作的自传有着一种艺术的紧张和力度,因而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G. 请问拉丁美洲艺术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艺术家是谁
弗里达·卡洛(Frida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墨西哥着名女画家,也是拉丁美洲最负盛名的女艺术家。
《简·怀特夫人的肖像》
弗里达是一位令毕加索都赞叹不已的女画家!她到法国时,毕加索热情地宴请过她。她的画作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使她成为了首位被卢浮宫收藏其作品的美洲女画家。当然,她也是全世界作品卖得最贵的女画家。
H. 知道有介绍墨西哥女画家弗利达的书么
墨西哥女画家Frida Kahlo(弗里达 卡洛)。
她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墨西哥女画家,她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悲痛,有如她的人生。在她的一生中,她留下了200多幅画作,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画自己,她将自己置于舞台的中央,画面的中心,在她的王国里,“她”就是传奇。就连她自己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画自画像是因为我总是感受到孤身一人的寂寞,也是因为我是最了解我自己的人”。
弗里达的一生充满着传奇,或者更贴切地说,悲怆。6岁时弗里达得了小儿麻痹。18岁那年的秋天(1925年9月17日),弗里达出了严重的车祸,造成下半身行动不便,而且不孕,经过多次手术。在她怀孕之后又流产,身子日渐虚弱,早期的伤病让她在生命的晚期失去了右腿。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画出了许多她对于病痛的感受和想象,她的作品经常充满了隐喻、具象的表征、让观者震惊于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她毕生的画作中有一半多是一幅又一幅的、支离破碎的自画像(如器官分离、开刀、心脏等具体的表征、代表画家的痛苦),此外,弗里达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她经常使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
弗里达的画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着名壁画家迪亚哥·里维拉(Diego Rivera)注意,造成了他们两个纠缠的婚姻。迪亚哥风流的行为并没有因承诺而收敛,弗里达却因为深爱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亚哥犯下让她最痛心的过错——染指她的亲生妹妹才分居。当然弗里达也有几次外遇,其中包括了最能耳熟能详的流亡的苏联革命领袖里昂·托洛斯基。同时,弗里达也是个双性恋者,她对同性或者异性都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
弗里达一直都称自己为20世纪末的女权主义画家,而不喜欢外界所加的“超现实主义”的称呼,因她的画作全神贯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画出女性题材与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现实的。
谨以此帮你熟悉、了解你所关注的杰出女画家。
I. Dr.Atl(即Gerald Murillo)的详细资料
Gerald Murillo (October 3, 1875 – August 15, 1964) was a Mexican painter and writer who signed his works "Dr. Atl". He was born in Guadalajara, Jalisco, where he began the study of painting at an early age, under Felipe Castro. At the age of 21, Murillo entered the Academy of San Carlos in Mexico City to further his studies.
After showing his abilities, Murillo was granted a pension by President Porfirio Díaz to study painting in Europe. There he broadened his scope of learning, with study of philosophy and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Rome, and many trips to Paris to listen to lectures about art given by Henri Bergson. His strong interest in politics led him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Socialist Party in Italy and work in the Avanti newspaper.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he was baptized "Dr. Atl" (the Nahuatl word for "water") by Leopoldo Lugones.
Dr. Atl became very active in Mexico when he returned. He led art exhibitions sponsoring such artists as Diego Rivera, Francisco de la Torre, and Rafael Ponce de Leon.
Dr. Atl then returned to Paris, where he analyzed the political aspects of Mexico. He founded a journal and wrote abou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Mexico, and criticized Victoriano Huerta. Dr. Atl supported constitutionalists, leaning towards biblical socialism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art, literature, and science.
Dr. Atl's love of the outdoors and his active nature are easily seen in his many paintings which portray the landscapes of his era. Among his interests was the study of volcanoes, and he spent much time climbing both Popocatépetl and Iztaccíhuatl. A book he wrote in 1950, Cómo nace y crece un volcán, el Paricutín ("How a Volcano is Born and Grows – Paricutín"), told of his experience of witnessing the eruption of Paricutín in 1943. His time spent with volcanoes was the cause of a disease which led to the amputation of one of his legs.
His literary writings including Cuentos de todos los colores ("Stories of All Colors"), which focuses on the themes of the Mexican Revolution and has been hailed as one of the best narrations of that historical period. His book La Perla ("The Pearl") inspired the writing of the novella, much the same, by John Steinbeck.
Dr. Atl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for his literature and art, including the National Arts Award in 1958 and the Belisario Domínguez Medal of Honor. He died in Mexico City in 1964.
He gave the Nahuatl name "Nahui Olin" (a symbol of Aztec renewal meaning "four movement," the symbol of earthquakes) to Carmen Mondragón (1893-1978), a Mexican poet and painter with whom he established a very intense love relationship which ended in hate.
英文维基网络上的
J. 有关墨西哥女画家佛里达的介绍
弗瑞达1907年生于墨西哥城,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父亲是一位有匈牙利犹太血统的摄影师,生于德国;母亲则是西班牙与美国印第安人的后裔。她的一生长时间受到身体损伤的侵害。6岁时就得小儿麻痹,从此成了拐子。然而,少年时期的弗瑞达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这也使得她父亲特别钟爱于她。父亲对于她的教育有着开明的理念,1922年时将她送进Preparatoria就读,这是一所墨西哥最好的预备学校,当时才刚刚开始招收女生,弗瑞达就是2000男生中35位女生其中之一。也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弗瑞达认识了她将来的丈夫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他是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当时刚从法国回来,受托在此做壁画。弗瑞达深深被他吸引了,由于不知道如何面对突然降临于她的感情,她就戏弄他,和他开玩笑,并试图激起画家妻子的嫉妒。1925年,弗瑞达经历了一生最大的一次事故,这件事改变了她的命运。9月17日,弗瑞达乘坐的巴士与一辆电车相撞,她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一只脚也被压碎。一根金属扶手穿进她的腹部,这次事故使她丧失了生育努力,并且一生都要与铭心的痛苦为伴,尽管她花了很长时间才能正视这一切。她后来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这次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事故:“让我失去了童贞”。多年以后,她当年的男朋友回忆起来仍是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一包金粉……那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没有人会相信她会活下来。1926年,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从此她开始以绘画记录自己和生活与情感。1928年弗瑞达再次遇到婚姻刚刚破裂的里维拉。他们发现除了相同的政治观点外(此时他们共产主义的积极支持者),两个人还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于是在1929年8月正式结婚。弗瑞达后来说:“我一生经历了两次意外的致命打击,一次是撞倒我的街车,一次就是遇到里维拉。”由于墨西哥的政治气候对于左翼同情者来说逐渐恶化,许多壁画项目被迫停止,1930年,里维拉夫妇来到美国,先到San Francisco,然后又到纽约举办由当代艺术博物馆组织的Rivera回顾展。在这一时期,弗瑞达仅被看作一位伟大画家的迷人陪衬,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1932年,里维拉受托为底特律博物馆创作壁画,而在此期间弗瑞达流产了。休养中弗瑞达画了《底特律的流产》,首张真实而敏锐的自画像。她从此发展出来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她的丈夫,主要从墨西哥民间艺术以及小型祭坛画中汲取营养,而里维拉对此表示理解和尊敬。自此弗瑞达着手于一系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的创作,它们庄严地表现着女性真实、现实、残忍、苦楚的品质。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像弗瑞达一样将如此痛楚的诗歌写在油画的画布上。她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在此期间,她就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这对夫妇于1935年返回墨西哥,之后里维拉与弗瑞达的妹妹开始偷情。虽然最终他们停止了争吵,但此事成为二人关系的转折点。里维拉从未忠情于任何女子,弗瑞达也从此与众多男女开始了纷繁复杂的恋情关系。其中有一位是超现实主义者布雷东。他1938年到墨西哥,他惊讶于这个国度,称之为“自然的超现实主义国家”,并且惊讶于弗瑞达的绘画。部分由于他的原因,弗瑞达于1938年末在纽约举办展览,布雷东亲自写前言。展览获得巨大成功,半数作品售出。1939,布雷东又建议在巴黎再举行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在商业上不是很成功,但评论非常好。卢佛宫收藏了一张,而且获得了来自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赞扬。然而弗瑞达非常不喜欢她称之为“一帮母狼的疯狂儿子”的超现实主义者,她说:“他们认为我是个超现实主义者,但我不是。我从来不画梦境,我话的是自己的现实。”40年代早期,弗瑞达与里维拉离婚,原因至今是个迷,尽管他们还成双入对出入与公众场合。不到两个月,他们又在美国复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里维拉认识到弗瑞达的健康将无情地恶化,一定需要有个人来照顾她。这位墨西哥女画家,“折翼的天使”在生命中最后一年才举办了首次个展。那时她已一身伤残,躺在一张五彩斑斓的大床上被抬进画廊。她粲然一笑:“请注意,这具尸体还活着。”她的周围簇拥着无数的崇拜者——当然,这是2002年威尼斯开幕片《弗里达》里的情景,远不能概括真实的弗里达一生的风光与苦痛。
然而,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是注定要引人注目的。她那绚丽的墨西哥头饰下两道几乎连成一线的浓眉,已成为她独特的标志。众多有名的男女情人和仰慕者、数不清的风流故事,也使她声名远播。在社交场上,弗里达总是最出风头的。她喜欢喝龙舌兰酒,举办狂欢的宴会,不停地说脏话,和女人拥吻跳舞。她到巴黎时,毕加索宴请她,还登上了《Vogue》的封面。然而,痛苦还是不依不饶地吞噬着她的生命。在她开完第一次画展后,由于软组织坏死,弗里达不得不截去膝盖以下的右腿。她情绪也变得极端忧郁,好几次试图自杀。她的日记里最后的话是:“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弗瑞达受到组织坏死的威胁,对右腿膝关节以下进行了截肢,这对于一个精心营造自我形象的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她尝试着用假腿走路,甚至还在朋友的庆典上跳舞。但是终点临近了。1954年7月,她最后一次在抗议打倒危地马拉左翼总统Jacobo Arbenz的共产主义游行中公开露面,之后不久便在睡梦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很多与她亲近的朋友都怀疑她是自杀。她在最后的日记上写着:“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来。——Fr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