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为什么有二战德军墓地
㈠ 西班牙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吗
虽说佛朗哥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帮助下打赢了西班牙内战,但在二战中虽说西班牙有随时倒向轴心国的迹象,但一直到二战结束西班牙一直都处于中立状态。
虽然在战前,德意帮助佛朗哥发动政变,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但是西班牙国力不强,并且位处于直布罗陀北岸,假如西班牙参战,英国为了保卫直布罗陀海峡必将全力击溃西班牙..西班牙当然不会傻到去当德意的马前卒.但是为了报答德意两国,在德国入侵苏联时,西班牙组建了第250“蓝色”步兵师,以志愿军的形式随同德军参加入侵苏联的战斗...
其实在二战中的欧洲,根本就没有西班牙的战略空间...德国横扫了欧洲大陆,并且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意大利入侵北非,企图将地中海收为己有...那西班牙参战他还能得到什么?北方就是德国的傀儡维希法国,南边是德意的北非,东边是意大利的地中海...西班牙根本就没有底盘可以拿.
仅仅为了报恩就把本国人民投入到一场无利可图的全面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大战)中去,完全不理智.佛朗哥也不是傻子啊...
西班牙唯一想要的只有直布罗陀海峡,所以1940年西班牙出兵占领了丹吉尔,但一直保持着中立,并未与英国开战...英国为了保持西班牙的中立,也不断的给予西班牙经济援助..
政治是只讲利益而不讲情义的...事实上也证明了西班牙不参战的先见之明...因为佛朗哥曾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了一封长信,意思是说如果德国能拿出一个德、意必胜的证据来,酉班牙马上加入德、意集团...可惜德国拿不出这个证据...
西班牙最强硬态度的时候就是40年以及41年,宣布西班牙是"非交战国",意思就是西班牙的志愿军加入德军,西班牙入侵摩洛哥宣布收回直布罗陀海峡等行为仅仅是本国与这些国家的冲突,并不代表西班牙加入德意与英的争霸战...(二战是后人起的名字,当时在欧洲,这场战争仅仅只是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在争夺欧洲霸权而已)
到了1943年,法西斯节节败退,让佛朗哥看清了法西斯阵营不可能取得胜利,所以将西班牙由非交战国变回了中立国...西班牙的不参战政策让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权活到了最后....
㈡ 为什么二战德军客死异乡被葬在法国
法国诺曼底有个德国军人墓地,包括最着名的坦克大师魏特曼。
法国人对德国人没那么恨,以来没有种族屠杀,对平民也还好,二来撤出巴黎时没有焦土政策。
希望能帮到你
㈢ 西班牙为什么没有参加二战
西班牙当时的独裁者佛郎哥是个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他充分掌握的当时参战双方的心理.虽然他的统治的确立是依靠德意法西斯,但是他很现实的看到当时力量对比并不是完全偏向轴心国的.所以他采取了灵活的态度.
一方面,他跟轴心国来往密切,大量战略资源不断的通过西班牙流向轴心,从而赚取了大量黄金.最极端的是他派出了360步兵师去苏联参战(穿蓝色军装,说是志愿军,跟当年德意援助他一样).另一方面出于现实,他始终不答应对英国宣战,不理会德国在法国的胜利和泡出帮他收复直不罗陀的诱惑.他担心一旦卷入,可能会立即失去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外源性经济的根本.于是,他放任轴心国的特工在西班牙横行.大做生意.但是一见时机不妙立即撤回360师.
英美担心一旦西班牙参战会失去直不罗陀,让地中海变成纳粹湖.所以尽力拉拢,求得他中立就谢天谢地.对于他跟轴心的往来就全当没看见.
西班牙在这个独裁者狡猾的统治下,经济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发了战争财繁荣起来.这也是他可以稳稳的一直到1975年死在独裁者的位置上主要原因.
㈣ 二战中德军进入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吗
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没有参加二战,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权的倾向,例如西班牙,它属于法西斯政权,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少无畏的大勇烈士曾经奋起反抗,但是由于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的介入和希特勒的声援和空中力量的支援,使得法西斯政府异常的强大,而左翼的军队虽说是苏联政府支持的,但是无奈距离实在太远,只能声援。
也就是说,因为意大利军队的直接干预,致使西班牙法西斯化,而之后,老谋深算的佛朗哥意识到二战的本质,便没有介入,因为他深知这可能玩火自焚。所以西班牙的法西斯政府一直持续到佛朗哥死为止。
㈤ 西班牙为什么没有被卷入到二战中
西班牙作为二战中法西斯那边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最后居然很意外的没有卷入了二战中去,确实让人感觉到无比惊讶。在二战之前,西班牙爆发内战,共产党和法西斯之间互相斗来斗去,最后法西斯首领佛朗哥在希特勒等人的支持下得到胜利,但是佛朗哥所获得的胜利,实际上是非常不稳定的。据说佛朗哥只能勉强的维持住西班牙的局面,当时西班牙非常的穷,根本没有国力去打了一场战争。要是真的弗朗哥加入到二战中去,不用别人来打,自己可能就先垮了。
㈥ 二战时期,德军打捞起了什么遗体,导致他们遭遇了一场惨败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情报人员发现有西班牙人专门在海上打捞作战士兵的落水尸体,并将这些尸体高价卖给德国人,德国人并非贪图这些尸体身上的钱财,他们感兴趣的是尸体身上藏匿的文件,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情报。于是一个绝妙的肉馅儿计划在英国情报人员的手上出炉,他们计划用一句英国军官的实体携带一份假的机密文件,让他随波逐流飘到西班牙海岸,给德国人送上一份假情报,让德国人上当。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军在西西里岛大举登陆,直到此时德国人还以为这只不过是假进攻。直到次日凌晨,西西里岛大部分落入盟军之手,希特勒才发现他被狡猾的英国人骗了。
㈦ 二战中欧洲因战火一片焦土,为什么西班牙能中立、置身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由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所策划的、旨在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军队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同年的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全面爆发了。
二战是在40个国家的领土和海战区及大洋战区进行的,欧洲是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在空前严酷惨烈的战斗中,欧洲大地受尽了战火的蹂躏变成了一片焦土,可就在这片焦土中,就有这样的一块"快乐的绿洲",在整个战争期间独处于战争之外,享受着安定、富足的和平生活,这块"绿洲"就是西班牙。
当时的西班牙统治者是弗兰西斯.佛朗哥,他曾经是西班牙长枪党首领,靠着武装叛乱夺取政权而上位的独裁统治者,怎么能够在战火席卷整个欧洲的局势下,任它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呢?战后的许多学者,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西班牙之所以不参战,是因为当时西班牙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允许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经济上,生产、生活资料极端匮乏,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百废待兴;政治上,国内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他左翼集,都还保存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随时有可能推翻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因此想要站稳自己的脚跟,佛朗哥就不敢再穷兵黩武了,而是要想办法稳定局势,在政治上坚决地排除异己,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点观点,认为是西班牙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带来的政治优势所决定的。西班牙国家的版图,地扼直布罗陀海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二战开始后,无论是盟国还是德意两国,都积极地拉拢西班牙,争取西班牙加入自己的阵营。1930年3月英国为解西班牙的燃眉之急,特地从阿根廷运送了一批食品赈济他们,并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万英镑的贷款,允许它从盟国进某些禁运的工业原料。1941年年初,美国也以红十字会的名义给予西班牙价值150万美元的食品和药物援助。随后,美国国会还在罗斯福总统的授意下通过法案,同意放松美国商人对西班牙进行石油输出的控制。而德、意两国则早在佛朗哥刚开始建立政权的时候就曾给予过大力支持。1940年5月,意大利宣布将西班牙所欠的债务从70万里拉减免到50万里拉。德国则源源不断地将军火机械和精密武器输送给西班牙。希特勒甚至还答应佛朗哥,战后把他渴望已久的直布罗陀海峡割让给他。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语: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内战期间推翻民主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军队领袖,西班牙国家元首,大元帅,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长枪党党魁。1936年发动西班牙内战,自1939年开始到1975年独裁统治西班牙长达30多年。
正是交战双方的种种利益引诱,使得佛朗哥无法决定倒向哪一方。而交战双方也不能以武力相逼,以免事与愿违把佛朗哥推向对方。佛朗哥自己也在与交战双方的周旋中,意识到如果西班牙倒向其中任何一方、加入战斗的后果都将不堪设想:那将会使西班牙直接沦为战争的前沿地带,遭受战火的无情摧残。对于西班牙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谁都不加入、谁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的立场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佛朗哥个人的政治主张所致,他只主张反对苏联,并无意与任何西方国家为敌,正是这种思想,促使他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立场。西班牙内战时,苏联曾给予佛朗哥的反对派以大力的支持。佛朗哥上台后,苏联仍然与它所支持的这些党派保持联系。因此佛朗哥认为如果西方国家相互敌对,只能是两败俱伤,反而使苏联坐收渔利。西方国家的敌人应该是苏联,而不是其他的国家,所以佛朗哥只把苏联当做自己的敌人。1941年6月德国大举入侵苏联时,佛朗哥甚至还专门组织了一支约2万人的"蓝色军团"跟随希特勒作战。对西班牙的这一举动,佛朗哥特别强调"蓝色军团"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苏联的一贯立场,并不表示西班牙是参加轴心国作战。
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西班牙保持中立的依据所在,但细细琢磨会发现有一个问题很难解释,那就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居然能够容忍佛朗哥在他的鼻子底下扮演变色龙的角色。西班牙国力不强,德军完全可以一举攻占而多得一个战略要地。希特勒没有这么干,这可与他的性格不符,这又是为什么呢?
㈧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进攻西班牙
第一,西班牙佛朗哥政权是亲德的,西班牙丰富的铁矿石二战中也一直在不断的提供给德国,实际上和德国的盟友没有分别。
第三,西班牙的国力是他不可能作为德国的对手,对德国的霸权不构成威胁。二战的所有战争还是几个霸权国家之间的战争。或者是为了同霸权国家作战而做准备的战争。消灭法国后,西欧大陆已经没有国家可以和德国争夺霸权了,没有必要侵略西班牙。
第二,西班牙作为中立国存在,缩短了德国的战线,节约了德国的兵力。西班牙是中立国,英美是不能从西班牙登陆进攻欧洲的。如果西班牙被德国占领了。盟国就可以从西班牙登陆了。那么德国就要分兵防守西班牙的海岸线了,就像防守法国的海岸线那样。战线拉得越长,对美英的防守越是防不胜防,对德国不利。
㈨ 二战后的德国通过一座不知名建筑,重构了全民族对战争的忏悔
20世纪的德国军队令人联想的是深刻的羞耻,最为人所关注的是纳粹德国的军事侵略和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而使耻辱感更为深重的是人们相信,德国纳粹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是建立在普鲁士军国主义基础之上。正是在19世纪完成统一大业的普鲁士将这个国家带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奉行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在柏林市中心着名的林登大道(Unter den Linden)建造了一座古典建筑——新岗哨(Neue Wache),现在它是每年哀悼日的中心。
新岗哨建于1818年,最初是为了庆祝德国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庆祝战争胜利建立起国家认同感。
后来在军事上的胜利——特别是1871年战胜法国——是普鲁士和德国成为欧洲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新岗哨既是纪念胜利和将军们的地方,也是着名的普鲁士军事机器的中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员令就是在那里宣布的。
与其他参战国一样,德国在一战中也蒙受了巨大的伤亡。
1920年代,这里首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哀悼日——人民游行(Volkstrauertag)。当时德国内部还讨论过建立一个类似于伦敦战争纪念碑(the Cenotaph)的国家纪念场地的问题。但1931年,新岗哨作为 “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纪念地 ”重新开放后,德国 社会 出现了尖锐的分歧。
那些左翼人士希望纪念馆能表达和平主义者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其他人——-包括迅速发展的纳粹运动——则坚持认为它应该继续发挥庆祝军事胜利的作用。
1933年纳粹上台后,他们用英雄纪念日(Heldengedenktag)取代了哀悼日。新岗哨成为美化战争的象征——仿佛对当年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呼应,不过改头换面用了一种新的法西斯主义风格。
12年后,第三帝国的军事侵略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而新岗哨处于苏联占领的德国范围。
后来的东德,也面对如何使用这座建筑的问题。
1989年东德垮台,德国统一后,新岗哨又一次被改变,终于有了今天的样子和用途。
凯绥·珂勒惠支的雕塑被认为是人们最终将关注点从军事 历史 转向了战争和暴政的所有受害者。这也正是查尔斯王子参加的纪念仪式和现代哀悼日的精髓。
今年早些时候,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在新岗哨发表讲话时说,二战的结束标志着 “暴政的结束,夜间轰炸和死亡行军的结束,德国前所未有的罪行的结束, 对文明大屠杀的结束”。
珂勒惠支的雕塑不仅代表一位母亲失去士兵儿子的悲痛,还要代表所有那些被卷入战争恐怖的军队以外的人所受的苦难,尤其是大屠杀的遇害者,以及像二战结束时遭受大规模性暴力的德国妇女,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受害者。
关于新岗哨的现代辩论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修复柏林普鲁士时期建筑物时,那些战功累累的将军们的雕像是否应该恢复到建筑内或建筑物旁边它们原来的位置? 而这又牵涉到一个更大问题:如今在强调纪念战争受害者时,又该在何处安放那些曾经为德国军队效力的军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声誉?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数百万的德国家庭痛失父亲、兄弟或儿子,他们毫无疑问是极为悲痛的。珂勒惠支在一战中失去了两个儿子,她令人心碎地写下了自己让他们在1914年的爱国热潮中参军所留下的悔恨。
她写道:“给彼得写了一封告别信,就仿佛这个孩子第二次被剪断脐带。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却是去死。” 几天后,他死在战场上。
珂勒惠支说, 新岗哨雕塑中的人物,代表了 “一个年老、孤独、痛定思痛的女人”。
然而,这种悲痛大多不得不藏在心里。这些死去的士兵不能作为英雄被公开纪念,因为德国军队越来越多地与纳粹政权的野蛮征服和战争罪行联系在一起。
德国在二战后,军队和服兵役成为有争议的问题。在纳粹德国被打败后,西方盟国最初禁止德国拥有军队。20世纪50年代,这一问题在冷战压力下有所松动。但新的联邦国防军( Bundeswehr)的建军宗旨就是成为 “穿军装的公民”,尽可能地与以前的德国军队不同,而德国军队往往又被蒙上了一层面纱。
在外交上,战争纪念活动也很敏感。
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意尝试吸引其他世界领导人共同纪念德国军队的伤亡将士。
但这在1985年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邀请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参观位于比特堡的一个公墓,结果外界发现公墓里还葬有纳粹党卫军军官。
人们普遍声称,纳粹的战争罪行是由党卫军和其他精英部队犯下的,而大部分的德国国防军——和大多数德国民众一样——对大屠杀一无所知,也没有参与其中。 历史 学家玛丽-富尔布鲁克(Mary Fulbrook)认为,“国防军的爱国形象,维持了几十年,给那些在前线痛失至亲的人们提供了心理上的抚慰。”
但随后,1990年代一个名为 “德国国防军罪行 ”的巡回展览展示了德军如何经常参与配合暴行。富尔布鲁克说,这挑战了以往 “德国国防军清白无辜 ”的说法,“使这个问题在言语间出现了变化,让年轻人以新的方式质疑他们祖父母那一辈的叙事”。
这个问题在家庭谈话中所造成的尴尬,是德国人要纪念战争仍然非常困难的原因。而在更广泛的 社会 层面,人们对军队的敌意依然很深。今天的德国还只是非常缓慢地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想成为更 “正常 ”的军事大国,将联邦国防军部署在国外。
为战争中丧生的数百万士兵的非公开或小范围的纪念活动仍然充满 情感 。战争墓地,是这类纪念活动的中心,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墓暗示着阵亡将士人数之多。
负责德国战争墓地的慈善机构——德国战争墓地委员会(Volksbund)成立于1919年,目前仍在组织德国的许多战死者纪念活动,包括全国哀悼日。
自冷战结束以来,该慈善机构的工作还包括在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找回士兵遗骸和维护德国军人墓地这一极为敏感的任务,而这些地区正是纳粹犯下最可怕罪行的地方。
德国战争墓地委员会强调自身的教育作用。它说:“这些大片的墓地让人铭记过去,也让生者直面战争和暴力的后果”。
德国最终在这一理念之下构塑了对战争的纪念。
德国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悲痛,包括失去数百万士兵的悲痛,已经足够真切。
但对德国战争中其他大量受害者的记忆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㈩ 西班牙为什么有二战德军墓地
确实有德军在西班牙阵亡,但是那次不是二战,那是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德军志愿者部队——秃鹰军团。
以下文档摘自中文维基网络“西班牙内战”词条:
西班牙内战(西班牙语: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人民阵线得到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冲突和共产与反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至1936年10月时,西班牙约有600到800名德军士兵[16]。除了空军外,德国海军也派出战舰德意志号、舍尔上将号、科隆号和U-33、U-34潜艇进入战区。
希特勒最大和最后一次的国民军支援行动是派出兀鹰军团,自1936年11月开始,他派出了额外的500人部队,并提供西班牙国民军92架新型飞机[16],其中包括在整场内战中性能最佳的Bf 109战斗机。希特勒使兀鹰军团参战直到1939年4月战争结束。在高峰时期,德国部队约有12,000人,多达19,000名德国人参与了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