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拉达斯红葡萄酒怎么样

西班牙拉达斯红葡萄酒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8-19 06:56:35

㈠ 乔治·罗多纳亚 号称死后三天复活, 谁能提供一些他的背景材料

娜提阿·罗多纳亚-帕丽艾(Natia Rodonaia-Peleaez),乔治·罗多纳亚牧师(Rev. George Rodonaia)的女儿,告诉我们说,乔治·罗多纳亚因心脏病逝于2004年10月12日。他于2004年7月罹患严重的心脏病,但后来以为康复了。在他飞往达拉斯三一广播电台录音制他的濒死经历的途中,心脏病复发,蒙上帝恩召,回归天家。娜提阿谢谢所有关心她父亲和他的濒死经历的人。他会被人深切地怀念着。乔治仍健在的亲人是:妻子丽诺(Nino),女儿娜提阿(Natia),儿子格雷格(Greg),女婿马丁(Martin),孙子乐维利(Levani),岳母娜蒂阿(Nadia)。

乔治·罗多纳亚博士有一个医学博士学位、一个神经病理学博士学位和一个宗教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向联合国递交了旨在讨论“全球初露端倪的灵性”的文章。他在1989年由前苏联移民到美国之前,曾以精神病学家的身份在莫斯科大学做研究工作。

罗博士曾经有过一次有记录的长时间的“临床濒死经历”。在1976年,他被一辆小汽车撞上后,立即就被确认死亡了,他被放进太平间有三天的时间,直到一位医生因验尸的需要切开他的腹部时,他才“死而复生”。

虽然濒死经历很普遍,但罗博士的濒死经历有另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他被这件事完全改变了。在此之前,他是一名精神病学家,自认是无神论者。但经历这件事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宗教心理的研究并被按立为东正教的牧师。后来,他成为德克萨斯州尼德兰(Nederland)第一联合卫理公会的一名牧师。

以下是罗博士的自述,摘自于菲利普·波曼(Phillip Berman)撰写的《回家之旅》(The Journey Home)一书。

--------------------------------------------------------------------------------

“关于那次濒死经历,我能记得的第一件事是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完全漆黑的世界,没有肉体上的痛苦;不知何故,当时我仍能意识到自己是乔治,周遭只有黑暗,从来没有过的、完全彻底的、不能再黑的黑暗。这黑暗包围着我、压迫着我。我对此毫无准备,惊恐万状!我震惊地发现自己还活着,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只有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我不存在的时候会是怎样呢?’这个念头烦扰着我。

“慢慢地,我握紧了手,开始回想发生过什么事,接下来会怎样。但没有一件令人轻松愉快的事。我怎么会在这样黑地方来?我要去干嘛?然后我想起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心里如释重负,因为此刻我能确知我还活着,尽管显然地是在一个十分不同的维度里。我想:‘若我还存在,何不积极面对呢?’于是我想到,我是乔治,我在黑暗里,但我还知道自己是谁。我就是我,我决不能束手待毙。

“接下来,我在想:‘在黑暗里怎么个积极法?’好吧,积极就是光。于是,突然间,我在光里了,十分闪耀、明亮的白光!就像照相机的闪光,但不是闪烁不定的,既像那样亮又恒定不变。起初,我发现这光的光芒让人痛苦,我不能直视它。不过渐渐地,我开始感到安全而温暖,并且,突然间,一切看上去都很好。

“接下来,我看见了所有的微观粒子在我身边飞来飞去,原子、质子、中子,到处在飞。一方面,它们完全是混乱无序的,但这混乱也有自己的对称性,这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种对称性美妙且浑然一体,并将我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中,生命和自然的宇宙形态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心中一切对自己身体的挂念都烟消云散了,因为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不再需要它了,相反,它实际上还会限制我。

“在此经历中的每件事都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很难为每件事理个来胧去脉。我所知道的时间已经停止了,对我这个永恒的生命统一体来说,过去、现在和将来熔合在一起了。

“某个时候我还经历了所谓的‘生命的回顾’。我在刹那间看到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我参与了自己人生的实际演出,就像有一张张人生的全息图像展显在眼前——没有过去、现在或未来之分,仅仅是此刻及我一生的实际情况。它并非从降生到在莫斯科大学的生活,而是一次全部出现。我就在那里,这就是我的人生。对于自己作过的事,我没有内疚或自责感,对成败缺憾也没感到什么。我所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一生就是那样,我对此满足,接受这样的人生。

“这期间,光的照耀给我祥和与喜悦,这无疑很积极。在光芒里我是那么的幸福。我理解光芒的含义。我认识到同这宇宙的真相相比,人类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不值一提;我还明白了黑洞不过是无限光芒的另外一部分;我还明白真实无处不在,并不是简单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还有无限多的生命;一切不仅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一体的。于是,我感受到与光相随的整体,感觉一切都在同我及宇宙在一起。

我能够即时地到任何地方。我试着与我见到的人交流,有些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但没有人对此做点什么。我感到需要学习《圣经》和哲学。你想,你就接受到,想到了什么,它们就来了。于是,我回到并生活在耶稣和他门徒的思想中,我参与其中,我听到他们的对话,经历他们吃饭、传递葡萄酒,闻、尝——是的,我没有身体,我处在纯粹的意识当中。如果我不明白所发生的事,一个解释就会来到,但是没有老师讲话。我探险了罗马帝国、巴比伦、诺亚和亚伯拉罕时代,任何你能叫得出名称的时期,我都在那里。

“就这样,我沉浸在所有美好的事情和奇妙的经历中,直到别人准备切开我的腹部。你能想象得到我在太平间的情况吗?我被宣告死亡,被扔在那里三天。因为要调查我的死因,他们让人来验尸。在他们准备对我剖腹时,我感到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捏住我的脖子把我按了下来,这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使我睁开了双眼并感到巨大的疼痛。我的身体冰冷并开始颤抖。他们立即停止验尸并把我送往医院,我在医院住了9个月,差不多一直带着呼吸器。

“慢慢地我恢复了健康,但和从前再也不一样了,在余下的光荫中我只想去学习智慧。这个新的兴趣促使我来到乔治亚(前苏联)大学,并获得了第二个博士学位:宗教心理学博士。接下来我成为东正教的一名牧师,最终在1989年,我们举家移民美国,我成了德克萨斯州尼德兰(Nederland)第一联合卫理公会的助理牧师。

“许多人问我信仰什么?我的濒死经历如何地改变了我?我所能说的就是,我信仰这个宇宙的上帝。然而,不同于其它的人,我从不称上帝为光,因为上帝超越了我们的理解。我所信的上帝比光更多,甚至也是黑暗。上帝是存在的一切的一切——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所以,我不信狭义上的犹太人的上帝、基督徒的上帝、印度教的上帝或其它什么宗教中有关“上帝是或不是什么”的想法。他们所谈的是同一个上帝,这位上帝向我展示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宇宙的美丽和奇妙的神秘,它们关联在一起,永永远远。

“任何经历过上帝的人,都会感受这样深刻的与真相相连的经历,知道一生中唯一真正有意义的事就是爱:爱自然、爱人、爱动物、爱受造之物,仅仅因为它们是那样的。带着温暖与慈爱的慷慨怜悯之手来事奉上帝——这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

“许多人求助于我们这些曾经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有答案。但我知道并非如此,至少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当中也没人能洞悉生命的伟大真理,除非我们最终在死后与永恒相联合。但有时候,我们在地球上瞥见了那答案,仅仅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我爱提问题并寻求答案,但我知道到最后我必须活在问题和答案之中。这很好,不是吗?只要我们热爱,全心全意的热爱,就没关系。也许,最好的方法来表述这点,就是借用里尔克(Rilke)在给友人的信中写的一段话,我曾在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大学图书馆看过这份原件。我还记得是样的:

“耐心地与你心中的未解之谜相处,试着爱问题本身,不要寻求不能给你的答案,因为你会不能与它们共同生活的。重要的是活在一切当中,现在就活在问题中,也许还不明白它,但有朝一日,你会独自活在答案中。”

“我的信仰基于此。活在问题中,宇宙将会为你张开它们的眼睛。”

--------------------------------------------------------------------------------

在濒死经历中与婴儿对话
有关乔治·罗多纳亚博士濒死经历的更多描写,可参见迈尔文·莫斯(Melvin Morse)和保罗·佩里(Paul Perry)合着的《被光改造》一书。莫斯博士在书中引用了乔治的俄文名字余日(Yuri)。以下为书中有关乔治在濒死经历中与一个婴儿对话的有关情节:

在濒死经历中,余日(Yuri)的灵魂能回到家中,他看到他那忧伤的妻子和两个尚小、还不明白父亲已死的儿子。

随后,他又到隔壁的邻居家中,他们在余日“死”前几天刚添了个宝宝,余日明白他们被婴儿折腾得心烦意乱,因为他不停地哭。

无论他们做什么,他只是不停地哭。当他睡着时,有片刻间歇,可一当他醒来,就会接着哭。他们带他到医生那里,但医生也犯难了,因为所有可能的痛疼,诸如疝痛等,都被排除了,医生们只好打发他们回家,希望小家伙最终能安静下来。

在没有身体的状态下,余日(灵魂)发现了奇特的事:

“令人惊异的是,我能和婴儿交谈,我不能和他的父母——我的朋友交谈,但却能和出生不久的婴孩交谈。我问他有什么不妥?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语言交流,我也许是通过心灵感应的方式问他有什么不妥的。他告诉我他的手臂受伤了。当他告知我的时候,我能看到他断了的弯曲的骨头。”

小家伙手臂上有旁弯骨折(医学上又名“绿枝性骨折”),大约是在出生时被扭曲的。现在,余日和小家伙都知道问题在哪里,但都没有办法告诉大人。

最后,从莫斯科来的医生对余日进行尸检,当他们将余日的尸体从存尸柜抬到一张带轮子的盖尼式床上时,他的眼睛眨了下。心存疑虑的医生检查了他的眼睛,发现它们对光有反应,于是,立刻将他推到急诊室并救活了他。

余日告诉家人他“死”的情况,没人相信,直到他讲出灵魂出体时看到的诸多细节,他们的怀疑才少点。而他对隔壁邻居家婴孩的诊断看起来更像是恶作剧了。后来,当邻居来看望他时,他告诉他们那天晚上他们特别地忧心婴孩,还告诉他们他和孩子进行了交谈并发现了孩子手臂上的旁弯骨折。婴儿的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X射线显示出了孩子手臂上的问题,证实了余日远距离的诊断。

--------------------------------------------------------------------------------

怀念乔治·罗多纳亚(George Rodonaia)

阿特沃特(P.M.H. Atwater)

我很熟悉乔治,他是我的基础研究的一部分。在我的《超越光》(Beyond the Light)一书中也记载了一个有关他的简短故事。我说“简短”,是因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超出了那本以研究濒死经历为主题的书的范围,并且自身就很容易成书。

乔治是前苏联的一名直率的持不同政见者,这在当时是会送命的。这也导致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他被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所暗杀(即在1976年,他被一辆小汽车撞死。——译者)。由于这起事故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才有了后来的尸体解剖。当时他的尸体存放在冰柜里,直到三天后的尸检。当医生们在他的身体上划了一个切口时,他从验尸台上醒了过来,在场的医生当中就有他的亲叔叔。

我研究濒死经历有26年之久,他的濒死经历是时间最长,最富戏剧性,最确证和最令人振奋的。现在,我们相信乔治·罗多纳亚已经“回家”了。

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他总是很成功的与人分享他的故事并尽其所能地帮助别人。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他从未写过一本关于他自己经历的书。也许,他写了,写在每一位曾听过他故事的人的心坎上。

祝福你,亲爱的乔治,我们永远怀念你。

编后:

中文版的乔治·罗多纳亚博士的濒死经历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对照其英文原文 "Some People Have Been Dead For Several Days"就会发现,在所有的中文翻译中漏译了如下一段话:

“我能够即时地到任何地方。我试着与我见到的人交流,有些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但没有人对此做点什么。我感到需要学习《圣经》和哲学。你想,你就接受到,想到了什么,它们就来了。于是,我回到并生活在耶稣和他门徒的思想中,我参与其中,我听到他们的对话,经历他们吃饭、传递葡萄酒,闻、尝——是的,我没有身体,我处在纯粹的意识当中。如果我不明白所发生的事,一个解释就会来到,但是没有老师讲话。我探险了罗马帝国、巴比伦、诺亚和亚伯拉罕时代,任何你能叫得出名称的时期,我都在那里。

㈡ 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如果能从爵士乐的时期说起就更好了

世界音乐(World music)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世界音乐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美国流行音乐为主体的,同时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元素的一种新音乐形式。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流行音乐占据了整个世界。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和其他更多的形式充斥全球的每个角落,对各国流行乐坛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实,所有的这些"美国"形式,实际上都是非洲血统的基因转移,是贩奴时代流传到北美的节拍。当这些节奏稍略加工以后以新的形式回到他们的故乡时,又影响了曾经孕育他们的文化并诞生了令人兴奋的混血品种--世界音乐。80年代世界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却是一种循环关系:非洲的黑人文化作为流行音乐的源泉使其迅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这种美国形式的流行音乐回到非洲时又促使了世界音乐的诞生。80年代,当世界音乐的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地区)的音乐家便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充分体现了更加前卫的当代意识,从而又返回来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世界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甚至传统音乐相结晶的混合体。

一、雷盖音乐

1、概述
雷盖音乐(Reggae,港台地区又译"雷鬼音乐"),60年代中期起源于牙买加,速度中等,强调反拍的重音是它的明显特征。
雷盖音乐从洛克斯代迪(Rocksteady)音乐演变而来,而洛克斯代迪音乐又是斯卡(Ska)音乐的延续,这三种音乐的根源都是加勒比海的非洲音乐传统、神圣的复兴主义以及美国的节奏布鲁斯。
50年代中期,美国的节奏布鲁斯通过迈阿密、新奥尔良、孟菲斯等地的广播电台传入牙买加后,当地的一些音乐家便将其与牙买加的民间音乐曼图(Mento)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斯卡音乐。斯卡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强调反拍的重音,乐队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曼图音乐的乐器(如木吉他、各种拉美打击乐器)外还加入了铜管乐、电吉他、电贝司和键盘等乐器,并突出铜管的华丽色彩。斯卡音乐流行于1960至1965年之间,到60年代中期逐渐演变为洛克斯代迪音乐。洛克斯代迪音乐与斯卡音乐相比,它的速度明显放慢,节奏及织体更为细腻丰富;其乐队完全采用节奏布鲁斯的组合方式,将吉他作为节奏乐器,用切音技巧演奏松驰而富有韵律的节奏音型;贝司声部的旋律也更具独立性,与华丽的主唱声部构成对位。60年末,洛克斯代迪音乐又发展成更具国际性的雷盖音乐。实际上,很难在洛克斯代迪音乐和雷盖音乐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只是雷盖音乐比洛克斯代迪音乐更为细腻,更多地使用电声乐器和更加国际化、商业化而已。
雷盖音乐的表现内容与当地穷苦人信仰的拉斯塔法里教(Rastafari)有着密切联系。该教派崇拜埃塞俄比亚前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把他当作神,当作黑人的救星,教派即因他在登位前被称为塔法里亲王而得名。雷盖音乐经常表达拉斯塔法里教的政治思想,表达牙买加被压迫群众的心理,梦想有一天获得解救,重返非洲故乡--他们的地上天堂。雷盖音乐的代表人物是鲍勃·马利,他使雷盖音乐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流行音乐形式。

2、鲍勃·马利(Bob Marley,1945-1981)
鲍勃·马利,1945年出生于牙买加,是英国海军白人军官和黑人女仆的儿子,从小在贫民窟里长大,青少年时,鲍勃·马利除了信仰拉斯塔法里教以外,还受到60年代美国"黑人权利"(black Power)理论的影响。音乐方面,鲍勃·马利对黑人摇滚乐、纳特·金·科尔(Nat King Cole,1915-1965)那种风格的"白人"爵士,以及索尔音乐等都同样喜欢。当然,斯卡音乐更是他后来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1965年,鲍勃·马利组织了"恸哭者"(The wailers)乐队,他们的早期作品歌词比较"稚嫩",反映了他们"在牙买加贫民窟度过的童年以及作为失业青少年的生活"。不久,马利转向简单的、政治上更加激进的牙买加街头语言,如《起来,站起来》(Getup,Stand up)的歌词:"起来,站起来,为你的权利站起来。起来,站起来,决不要放弃战斗"。《我向县长射击》(I Shot the Sheriff)叙述一个黑人不公正地遭到迫害的故事。这两首歌曲都出自专辑《燃烧》(Burning),《燃烧》的主题就是"与革命有关的火"。另一张专辑《起义》(uprising)后来分别成为在牙买加、伦敦和南非骚乱者的战斗呼声。因此《牛津流行音乐之友》写道:"在(雷盖)被商业化之前,它是一种反叛的音乐"。1972年,"恸哭者"乐队与伦敦的"岛屿"(Island)唱片公司签约,开始建立他们的国际名声。1977年,鲍勃·马利赴美国及欧洲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发式(流行于加勒比海人中间,把头发梳成很多像绳子似的小辫子)被很多雷盖乐迷们模仿,他的音乐更是影响了欧美很多白人和黑人歌星及乐队。1981年,鲍勃·马利死于癌症,时年36岁。
除了鲍勃·马利,着名的雷盖音乐家和乐队还有彼特·托许(Peter Tosh)、"黑色自由"(Black Uhuru)乐队、"阿斯旺德"(Aswad)乐队、"第三世界"(Third World)乐队等。 3、其他雷盖乐队
70年代后期,当雷盖音乐在欧美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后,众多音乐家开始纷纷效仿。其中以英国的"UB40"乐队和"警察"乐队最为知名。
"UB40"成立于1977年,乐队阵容庞大,有8位成员,他们来自英国的伯明翰。UB40是英国救济福利组织的代号,由于建队时大部分成员都失业,需要填写UB40的社会福利救济表,他们便以此作为乐队的名称。1983年,乐队达到高峰状态,他们演唱的《红红的葡萄酒》(Red Red Wine)独占排行榜榜首,在这首经典作品中,人们充分领受到了"雷盖音乐"那节奏张驰有度、旋律清新流畅的独特美感,直到今天,"UB40"乐队仍乐此不疲。
"警察"乐队(The Police)成立于1977年,乐队的三位成员是主唱兼贝司手斯汀(Sting)、吉他手安迪·萨莫(Andy Summer)和鼓手斯蒂瓦特·科佩兰(Stewart copeland)。他们将雷盖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斯汀是乐队的核心人物,原名戈登·马修·萨姆纳(Gordon Matthew Sumner,出生于1951年),乐队最着名的代表作《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1983,例43)就是斯汀在牙买加度假期间而创作的。1984年,乐队解散,斯汀开始他的独唱生涯并一路辉煌。在1999年推出的专辑《新日子》(Brand newday)中,各种风格浑然一体,爵士乐、世界音乐、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了斯汀的音乐天赋。

二、拉丁音乐

本节所谓的拉丁音乐(Latin music)指的是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
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作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动感的拉丁文化。那么,在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中,以巴西和古巴为首的拉丁音乐,更是走在世界流行音乐的前列。 1、 拉丁音乐的来源及发展

(1)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拉丁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根据地域状况的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它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富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当地的一些民歌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再次,乐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点。虽然当今的印第安人音乐中经常采用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弦乐器,但是这些都是后来由欧洲人带来的。

(2)欧洲(伊比利亚)文化
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一方面具有和西欧音乐相通的一般共性,另一方面,受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音乐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无论是音阶、旋律或者是节奏、和声、演唱和发声,在多方面都表现出欧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因素。特别是它的节奏,有很多三拍子的音乐,但又不像圆舞曲那样单调,而是更加细腻,更具动感。另外,像3/4拍和6/8拍交替,这样复杂而富有生气的节奏也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喜欢的,这样的伊比利亚节奏在拉丁美洲被原本不动地流传下来,进而和印第安节奏,特别是和非洲的黑人节奏相结合,产生出更加丰富而微妙的节奏感觉。
乐器方面,以被称为"西班牙国民乐器"的吉他为代表,在拉丁美洲的所有国家受到欢迎。演唱方面,因为歌词是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所以能够感觉到和英文歌曲的明显不同。

(3)非洲黑人文化
拉丁美洲,在16世纪初到19世纪后半叶的奴隶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乐。由非洲黑人带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在美国的布鲁斯、灵歌、爵士乐、索尔音乐中看到的那样,在拉丁音乐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
在非洲黑人的音乐中,有和宗教相结合的,也有单纯、世俗的一面。无论哪一方面,其旋律、节奏、唱法都表现出显着的特色。旋律方面,旋律走向以自然的滑音、装饰音而独具特色,音阶更是丰富多采(由于演唱时滑音的运用使音符出现很多的变化)。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唱法方面,独唱、合唱、齐唱通常是互相交替,以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为特征。
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他们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产生出复杂而丰富的节奏、节拍。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乐节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为基础,但又不像进行曲那样的单纯、刻板。通常是以两种、三种,甚至还有三种以上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不断地加入切分,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感。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主要是由以上三种文化结合而成。这三种文化的结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音乐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和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欧洲人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3/4拍与6/8拍的双重节拍,非洲黑人的影响主要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
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
2、 拉丁节奏
从拉丁音乐的来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拉丁音乐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的流行音乐。它的节奏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弱规律,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灵魂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节奏。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

(1)桑巴(Samba)
桑巴源于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地溶进欧洲旋律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其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传统桑巴可分为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种。农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强,城市桑巴节奏变化较少,但快捷、灵巧。现代欧美所流行的桑巴,于1920年左右形成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2)伦巴(Rumba;Ruhmba)
伦巴,起源于非洲,19世纪初出现于古巴,于20世纪初发展并流行起来。30年代初,伦巴传入美国及欧洲各国,同时融入爵士乐成分,使其风靡一时,伦巴的基本节奏型为:×× ×× ×× ×× ,传入欧美后出现了 0 ×× ×× 0× 0× 的变体,并采用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加强节奏。传统伦巴速度中庸,每分钟约40至50拍,通常为4/4拍,后来也出现快速的2/4拍的伦巴。

(3)曼波(Mambo)
曼波,由伦巴与爵士乐中的摇摆乐相结合而成。形成于1940年左右,并在40至50年代风靡世界。演奏曼波音乐的乐队一般规模较大。乐队中有铜管、萨克斯管、钢琴、贝司等摇滚乐队中的常用乐器,也加入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音乐的构成常以固定低音及和弦序列为基础。

(4)萨尔萨(Salsa)
萨尔萨,一种结合了古巴黑人音乐、美国爵士乐以及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40年代起源于美国,经过50至60年代的演变和发展,于70年代中期形成流行高峰。萨尔萨的节奏乐器仍以拉美打击乐器为主,如沙球、响棒、康加鼓、邦戈鼓等。基本节奏型与曼波、恰恰相似,但萨尔萨中的一种两小节节奏型却独具特色:4/4拍,× × ×× | 0 ×× 0 0 |。传统的萨尔萨音乐,经常由一个不断反复的固定动机构成的曼波段落而组成。

(5)恰恰 (Cha Cha)
继伦巴、曼波等拉丁舞曲之后,恰恰于5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各国风靡一时。恰恰,源自古巴的民间音乐恰朗加斯(Charangas)。其基本节奏型是 × × ×× × |, 演奏时用沙球、响棒等拉美打击乐器来加强最后的三个重音。
(6)探戈(Tango)
探戈,起源于古巴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作为阿根廷音乐的代表广为流传。其特点为2/4拍的摇曳节奏,通常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为小调式,第二段为大调式。探戈也有用吉他伴奏的歌唱形式。一般探戈的演奏乐队由小提琴、手风琴、钢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而按钮式手风琴是探戈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它的基本节奏型是:××××× | / |。

以上介绍的六种风格,加上在爵士乐中介绍过的波萨诺瓦,作为拉丁音乐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拉丁狂潮,但是除了这七种大众性的类别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风格也都是极具个性的拉丁音乐,如波莱罗(Bolero)、瓜拉喳(Guaracha)、哈巴涅拉、崧(Son)、瓜希拉(Guajira)、坦桑(Danzon)等。这几种风格都来自于古巴,再加上前面的曼波、伦巴,因此古巴具有"拉丁节奏的宝库"之称。下面提供几种拉丁风格的乐队模式以供参考(例44)。

3、桑塔纳(Santana)
在60、70年代,有一位音乐家对拉丁音乐的传播及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卡罗斯·桑塔纳(Carlos Santana)。
桑塔纳,1947年出生于墨西哥,作为一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他为拉丁音乐和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结合架起了一座桥梁。他吸收了布鲁斯和摇滚乐中的精华,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充满拉丁韵味的吉他独奏以示对它们的反叛。
1966年以桑塔纳为核心在美国的旧金山成立了他们的乐队,取名为"桑塔纳布鲁斯乐队"(Santana Blues band)。1967年,他们开始发展拉丁音乐风格,不久将乐队改名为"桑塔纳"乐队。1969年,他们出现在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上,新颖的拉丁摇滚声音有了某些流露,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观众。70年代初,"桑塔纳"乐队创造了拉丁音乐的新型节奏和旋律,并将它们融进了摇滚乐中,桶鼓和拉美打击乐器形成了这种声音的核心,伴随着鼓手提供的更复杂的节奏,使他们的音乐更受欢迎。
在以后的25年中,17位音乐家或离或进,但桑塔纳却是永恒的倡导人,他指引着乐队的发展方向。那些年里,桑塔纳不断地寻找新的元素及影响力,使他们的风格不受拉丁音乐的限制。70年代早期他们对爵士乐产生兴趣,并将其渗透到乐队的作品中。1973年,桑塔纳与着名的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约翰·科尔特兰合作录制了专辑《给投降者的爱》(Love Devotion Surrender)。此后,桑塔纳不断地将摇滚乐、爵士乐和拉丁音乐相结合,使乐队的风格更加丰富多采。
无论是随乐队一道录音和演奏,还是作为一名吉他演奏家,桑塔纳时刻都在追求他音乐上的兴趣和个性,其理想主义的风格从未放弃。70年代后期,他暂时回到更具原始摇滚风格的音乐上,80年代又重拾对爵士乐的兴趣,80年代后期,他又热衷于像约翰·李·胡克那样的布鲁斯曲风。但是不管怎样,桑塔纳的音乐从未离开过拉丁音乐的根源,而且他的音乐演变历程不断地拓展着他的音乐视野和情趣。

拉丁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节奏动感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倍受世界乐坛的关注,拉丁音乐家也层出不穷。近几年流行乐坛中出现的瑞奇·马丁(Ricky Martin)、马克·安东尼(Marc Anthony)、安立奎·依格莱西亚斯(Enrique Iglesias)等明星都是极具个性的新生代拉丁音乐代表。

三、新时代音乐

1、概 述
80年代,当流行音乐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时:爵士乐各种流派重返舞台;摇滚乐各种风格丰富多采;索尔音乐更是冲破了各条防线不断扩散。这时出现了一种安静、温和的情绪音乐--新时代(New Age,又译"新世纪")音乐。
新时代音乐经常采用严肃音乐中的"简约派"手法,不断重复同一曲调。有时也结合大自然的声音等各种音响。早期的新时代音乐以电子乐器和高技术的录音手段为特色,后来又不断地加入各种音色奇特的民族乐器,并融合了世界各地(尤其是亚非地区)的民族音乐元素。从形态上看,这种音乐并不刻意强调音乐中的某一点(如旋律线和节奏感),而是更加注重音乐的整体效果(如音色的变化和织体的布局)。虽然新时代音乐有时候也采用某些摇滚乐的手法,但实际上它却是和摇滚乐,特别是重金属、朋克和较强劲的主流摇滚相对立的。它是对喧闹的、尖叫的、强劲节拍的摇滚乐的一种"解毒剂",也是人们企望从生活压力下的紧张心理中寻求缓解的一种反映。90年代以后,新时代音乐的范畴被众多唱片公司泛化,各种比较浅显的电子轻音乐都被冠以这一称呼,像爱尔兰歌手恩雅那样的一些具有类似风格的音乐也被纳入这一范畴。此外,美国的《公告牌》还特辟了新时代音乐排行榜,以此来促进这种音乐的发展。

2、"英格玛"(Enigma)
"英格玛"(又译"谜"),一种通过西方流行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的美国式圣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遥远而神秘的非洲部落,和神圣而庄严的宗教回声。很多人只是听到了神秘的声音,却极少了解"英格玛"背后的故事。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形式呢?
"英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音乐类别的组合,它已成为一种音乐的代表,一种概念性的、极具个性的世界音乐。它的"灵魂"人物是迈克尔·克里图(Michael Cretu),一位极具天才的音乐家和制作人。克里图,1957年5月18日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1965年,进入当地的一家音乐小学读书,主修钢琴。1975年,克里图和全家移民到了原西德的汉堡,并考入了法兰克福音乐学院。1979年加入宝丽金(PolyGram)唱片公司,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和制作。1985年,他与"维真"(Virgin)唱片公司德国公司签约,开始与一些着名歌手合作,其中最成功的是帮助桑德拉(sandra,德国着名女歌手)制作了非常成功的专辑。1988年2月,克里图与桑德拉结婚,然后他们移居到了伊维萨岛上,1989年他开始在自己的家庭录音棚里制作自己的音乐。
"英格玛"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克里图的妻子桑德拉。"英格玛"唱片中的所有女声演唱都由她来完成。桑德拉全名桑德拉·劳尔(Sandra Lauer),1962年5月18日出生。她在12岁就推出了个人专辑,16岁时组过一个叫"阿拉伯风格"(Arabesque)的演唱组,在当时的日本非常走红。1985年,桑德拉开始与克里图合作,并成功地确立了自己的歌坛地位。
克里图打破常规,从欧洲流行音乐中解脱出来,开始着手于自己最喜爱的音乐的制作。他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秘鲁的排萧和修道院的圣歌旋律完美结合,配上洒脱而又懒散的迪斯科节奏使其独具特色。1990年10月,"英格玛"的首支单曲"Sadeness,Part 1"首先推出,这首歌成为他们最着名的热门单曲。紧接着推出的专辑《公元前2000年》(MCMXC.a.D)成为德国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专辑,一共销售了1200万张,在41个国家登上了专辑排行榜冠军。在90年代流行音乐稳步前进的时候,"英格玛"并没有追随标准的成功规则,而是运用了笛子和中世纪的圣咏配以电吉他、铜管乐等现代乐器,传达着现代人的气息和情感。这张专辑中的经典歌曲如《我的过错》(Mea Culpa)、《欲望的原则》(Principles of lust)、《信仰之河》(The rivers of belief)都非常出色。1991年,《公元前2000年》推出了一个"限量版本",增加了四首曲目,不过都是在原来专辑歌曲的基础上重新混音并延长而成。限量版唱片的封面设计与原先几乎相同,但是用一种灰暗的绿色背景代替了原来的黑色。总的说来,《公元前2000年》是90年代流行音乐史上的一张杰作。
1993年,"英格玛"推出它的第二张专辑《变换的十字架》(The cross of changes)。由于第一张专辑的成功,第二张专辑未正式出版便已得到140万张的预订单。这张专辑不仅拥有上一张专辑的气质,而且还是一个进化。它的封面设计非常独特:是一个黑色的圆以及一个具有人特点的机器物走在前面,画线看上去模糊不清。《变换的十安架》共有9首歌曲,并且每一首歌的开头与上一张专辑相似,只是在各种背景下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男声。但是,这张专辑没有超过上一张专辑的成绩。在《变换的十字架》中诞生了两首热门歌曲:《真理的眼睛》(The eyes of truth)和《回到纯真》(Return to innocence)。特别是《真理的眼睛》涉及了更多的交响乐成份,它明显倾向于带有现代节奏的拉普人(指生活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北部的居民)圣歌的歌曲结构。作为一个合唱,这首歌使人感到非常舒服,其中的一个理由是"英格玛"已经将兴趣的触角伸到了古老的北欧音乐文化。1994年《变换的十字架》也出了一个"特别版本",增加了3首曲子,每首曲子增加了重新混音的部分。由于它没有在美国发行,所以在世界上一些唱片店中很难找到"特别版?quot;这张唱片。
1996年11月25日,"维真"唱片公司首次在全球同步发行"英格玛"第三张专辑《国王死了,国王万岁》(Le Roiest mort ,vive Le Roi!)。新专辑与以前相比不仅气氛有所不同,而且鼓的音色变得更加平和,出现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声音,被评论界誉为目前为止"英格玛"最一元化的专辑。在这张专辑中传达了许多自然的、哲学的观念,这个观念的主题就是"为什么"(Why)。专辑中《冥界之外》(Beyond the invisible)是一首经典单曲,通过克里图的声音,铺垫着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和有力的旋律。
1999年,"英格玛"又推出第四张专辑《屏幕后面的镜子》(The screen behind the mirror),由于听众习惯了前三张专辑的个性化特征,对比之下这张专辑的风格在个性上就略显平淡。2000年,"英格玛"又将视点瞄准了神秘的东方文化,推出了第五张专辑《有限的力量》(The Power Limited)。在流行音乐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对这张专辑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不管评论界持什么样的态度,作为世界音乐的代表"英格玛"的声音,已被永久的记录在流行音乐史册之中。

3、其他新时代音乐
正如以上所述,90年代以后新时代音乐的范畴被逐渐泛化。凡是通过现代化录音技术制作出来的带有一定民族性的音乐都被划入这一范畴,如爱尔兰女歌手恩雅的音乐、印度的教会音乐,以及中国的西藏音乐(如何训田制作的《阿姐鼓》)等,也都被一网打尽。因此,新时代音乐的概念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而音乐的时代性和独创性则成了这种音乐的核心。下面着重介绍三位较有代表性的音乐家。 恩雅(Enya)
恩雅通过民歌旋律、合成效果和古典化的背景创造出了一种爱尔兰式的新时代音乐。
恩雅,原名Eithne ni Bhraonain,1961年3月17日出生于爱尔兰多尼戈尔郡的圭多尔的一个音乐家庭,父母都从事于音乐工作。但是对恩雅影响最大的则是她的兄妹们于1976年组成的"家庭"(Clannad)乐队。1979年,恩雅加入乐队任键盘手,为乐队创作了大量的电视剧配乐。1982年,恩雅因厌倦乐队的流行风格而离开"家庭"。从此之后,她开始致力于自己所爱好的音乐创作,于1986年推出BBC电视台的电视剧原声音乐专辑《克尔特人》(The Celts)并与WEA唱片公司签约。
1988年,恩雅出版的第二张专辑《水印》(Watermark)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991年,恩雅推出了《牧羊人之月》(Shepherd Moons),该专辑在美国专辑销售榜上名列第17,且连续4年榜上有名,此专辑的全球销量超过了1000万张。1992年底,WEA唱片公司重新发行了《克尔特人》。1995年,恩雅推出了她耗费了4年时间录制的专辑《树的回忆》(Memory of trees ),这张专辑的风格与她以前的作品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它加进了一些充满愉悦情绪的音乐元素。该专辑在美国榜上名列第9,在当年发行销量突破200万张。

喜多郎(Kitaro)
喜多郎的风格由高新的合成器电子音乐和他的朝思冥想汇集而成。60年代,这位着名的日本音乐家受到节奏布鲁斯的启发,在高中时便自学电吉他。
70年代初,喜多郎组成"远东之家乐队"(The Far East Family Band)并出版了两张先锋摇滚专辑。1972年,他制造了自己的第一台电子合成器,用它开始实验模拟各种大自然的声音。他的首张专辑于1978年出版之后马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两年后,他为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Silk Road)制作了一套原声系列唱片。此后,他的音乐吸引了国际上

㈢ 世界上第一瓶可乐是怎样被发明创造的

一天中午,当地一位顾客提着一只木桶,来到药店柜台前,要买“古柯柯拉”。潘伯顿正要把“古柯柯拉”装入木桶,那顾客连连摇头,告诉潘伯顿:上一次,潘伯顿的伙计贺斯卖给他的是深红色的“古柯柯拉”,而不是这种深绿色的“古柯柯拉”。

那顾客还说:深红色的“古柯柯拉”很好吃,既解渴又解乏,所以他今天特来多买一些!那顾客与潘伯顿纠缠了很长时间,潘伯顿觉得其中一定有文章。

几天后,潘伯顿把已经解雇的贺斯重新招回。原来,在当时,贺斯见药店里“古柯柯拉”已经不多了,就将“古柯柯拉”与许多饮料掺和在一起出售。

谁知,这种随意的配制使“古柯柯拉”变成了深红色,而且深受顾客欢迎。在了解实情后,潘伯顿躲进了药剂室,反复地将“古柯柯拉”与各种饮料按不同的比例进行配制。他夜以继日,一连花了三个多月时间,终于配制成功了那种风味独特、爽口解渴的深红色的饮料。

这种深红色的饮料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又由美国销往世界各地。由于男女老幼都爱喝这种饮料,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可口可乐。

(3)西班牙拉达斯红葡萄酒怎么样扩展阅读

在2016年10月,可口可乐公司排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价值品牌第三名 ;可口可乐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超过15个品牌50多种饮料选择,其系列产品在华的每天享用量达到1.5亿杯,可口可乐自1979年重返中国市场至2014年底,已累计投资超过90亿美元,目前在华建有43家工厂。

系统员工约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 可口可乐及其装瓶厂在中国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支持教育及公益事业,推广环境保护以及帮助当地社区的发展,捐资总额超过2.7亿元人民币,另外,可口可乐亦是唯一一个全方位赞助在中国举办的特奥会、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大运会及青奥会的企业。

2018年8月31日,可口可乐宣布将以39亿英镑(51亿美元)全资收购Costa咖啡,预计2019年上半年完成交易。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可口可乐排名第7位。

㈣ 历届美国总统及其资料

美国历届总统及其简介
美国第1位总统(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3日)

姓名:乔治·华盛顿
绰号:“国家之父”
出生:1732年2月22日,威斯特摩兰县,弗吉尼亚
死于:1799年12月14日,弗农,弗吉尼亚山
所属政党:联邦主义者
资产来源:遗产继承、种植园收入
美国首任总统(1789~1797),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他毕生未进大学学习,但注意自学,使自己具备了突出的才干。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1752年,成为维农山庄园的主人。曾参加七年战争,获中校和上校衔,积累了军事指挥的经验。1758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翌年与富孀M.D.卡斯蒂斯结婚,获得大批奴隶和60.75平方千米土地,成为弗吉尼亚最大的种植园主。在经营农场、手工作坊的过程中,华盛顿饱尝了英国殖民当局限制、盘剥之苦。1774年和1775年,先后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出席第一届、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7月3日,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他把一支组织松散、训练不足、装备落后、给养匮乏,主要由地方民军组成的队伍整编和锻炼成为一支能与英军正面抗衡的正规军。通过特伦顿、普林斯顿和约克德等战役,击败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同年12月23日递交辞呈,解甲归田。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为根除君主制,制订和批准维护有产者民主权利的宪法作出不懈的努力。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A.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T.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1793年,再度当选总统。为了缓和同英国的矛盾,1794年11月4日华盛顿派出首席法官J.杰伊与英国谈判,签订杰伊条约,因有损于美国利益,遭反对。
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园。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
美国第2位总统(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3日)

姓名:约翰·亚当斯
绰号:美国独立的巨人
出生:1735年10月30日,布伦特里(现在的昆西),马萨诸塞
死于:1826年7月4日,布伦特里(现在的昆西),马萨诸塞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阿比盖尔·史密斯(1744-1818)
总统年薪:25,000美元/年
约翰·亚当斯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有着更惊人的学问和思想力。"人民和国家在逆境里被锻造,"他说,毫无疑问,这是他的想法也是美国的经验。

亚当斯出生于1735年的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一个受过哈佛教育的律师,导致他和一些爱国者达成了共识;1772年被选为马萨诸塞州众议员。1774年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1776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1777年出使法国。1778年返国参加宪法起草工作。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革命战争期间,他作为外交官服务于法国和荷兰之间,并且帮助谈判和平条约。从1785年到1788年,他是詹姆士法庭的部长,在乔治·华盛顿下被选举为副总统。
当亚当斯成为总统时,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引起巨大困难给美国两个党派之间造成了纷争。
亚当斯派出3个官员去法国,在1798的春天抵达,法国外交部长Talleyrand和DIRECTORY拒绝与他们谈判,除非他们支付相当可观的贿赂。亚当斯把这份带有侮辱性的报告递交国会,参议院打印了相应的信件,其中Frenchmen被作为"X,Y和Z."提交。
国会拨款完成3艘新护卫舰并且建造添加了船只,并且审定一支临时的军队。它同样经历了一些外国的和煽动性的言论,打算使国外代理人害怕而抑制住共和党人编辑的攻击。
亚当斯总统没有发表战争宣言,但是敌对在海上开始了。最初,美国船只几乎无防备于法国的武装民船,以1800名武装好了的商人和美国军舰清扫了海路。
尽管几次光辉的海上胜利,战争依旧延续了下去。此外法国似乎对战争不感兴趣,亚当斯并且成为一名受到尊敬的特使。长时间的谈判类似一场战争。
在华盛顿担任八年总统期间,他一直任副总统。1796年当选为总统。
由于他任职期间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无明显成就,因而在1800年大选中败于杰斐逊。
在1800年11月1日,在选举前,亚当斯在新首都白宫里居住。在潮湿的房间里,给他的妻子写了封信,"在我结束我的信之前,我祈祷天堂给予最好的祝福诸给在这屋檐下诚实和聪明的人们。"
美国第3 位总统(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3日)
姓名:托马斯·杰斐逊
绰号:人民的人
出生:1743年4月13日,在沙德韦尔里,弗吉尼亚
死于:1826年7月4日,在monticello(弗吉尼亚附近)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玛莎Wayles斯凯尔顿
总统年薪:25,000美元/年
资产来源:遗产继承、种植园收入
托马斯·杰斐逊生于1743年的Albermarle县,他是一位种植员和检查员,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约5,000英亩土地。母亲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在威廉玛莉学院学习,然后读法律。在1772年,他与玛莎结婚。
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1767年进入殖民地议会。1775年参加第H次大陆会议。次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成为宣言的主要起草人。1776年重返弗吉尼亚议会,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法案。1779一1781年任弗吉尼亚州长。1784年出任驻法公使。1789年任国务卿。1800年当选总统。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着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主张人权平等、言论、宗教和人身自由。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准备了条件。
杰斐逊好学多才,兴趣广泛。他是土地测量师、建筑师、古生物学家、哲学家、音韵学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他还对数学、农艺学和建筑学,甚至提琴等感兴趣。人们称他是天资最高、最多才多艺的美国总统。杰斐逊一生着述很多,涉及问题很广,后人为纪念他而出版了他的文集,共20卷,杰斐逊作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杰出代表,与华盛顿和林肯齐名。
1803年,他决定购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几乎扩大了一倍。1804年连任。离职后,他开始了退隐生活。此间,他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校长。在《独立宣言》50周年纪念日的前几天,杰斐逊已病得很重,处于昏迷状态。一次他清醒后问医生“是不是那一天?”他指是7月4日。就在这一天,他与世长辞,与亚当斯同时西去。
其余详细资料参见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fAWnT7TAKCCxPJIh1-ZVqqcyUj1DtoOd-rrD_LafkOrfKZ2-_fvfG7UVe-FOebTXk0Qzkf3ES

㈤ 葡萄牙比拉斯产的红酒,优越性在哪里

1.云豪华迪(青酒)——产区命名酒(DOC)
此酒口感鲜嫩清爽,具有独特的葡萄牙佳酿风格,酒的风格特点会因九个不同产区而异,比如:蒙桑(Moncao)出产的阿娃连浩(Alvarinho)酒口感较干、香醇浓郁,而产自岷豪(Minho)中部以罗利卢(Loureiro)葡萄酿制的酒则较芳香和细腻。此外,红青酒在区内也非常流行。此区产出的酒普遍适合在其年轻时饮用。区内巴拉卡(Braga)和基玛令斯(Guimaraes)两座城市的葡萄园遍布在山丘上,苍翠繁茂,延绵不断。以花岗岩铸造的建筑物随处可见,简约古朴,景致怡人。

2. 达拉斯奥斯蒙达斯(Tras-os-Montes)
杜瑙河酒(Douro)和波特酒(Porto)——产区命名酒(DOC)
位于葡萄牙最偏远且地势最崎岖的达拉斯奥斯蒙达斯区(Tras-os-Montes),是杜瑙河酒和波特酒的产地。数世纪以来,这个联合国世界遗产的风景名胜区,杜瑙河山谷被开垦成为葡萄园的梯田,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壮丽景观。波特酒是杜瑙河区最驰名的产品,此区同时出产大量日常餐酒。葡萄在灼热的夏季及充满岩石的土壤环境下生长;萄萄酒产量小,酒色如墨汁,口感成熟,带有黑莓果的果香及蔷薇花的芬芳,完全符合年轻波特酒的特性。

3. 比拉斯(Beiras)
登酒(Dao)、比拉达(Bairrada)、比拉英德里奥(Beira Interior)和他华拿华罗沙(Tavora Varosa)——产区命名酒(DOC)
比拉斯地区的酒生产商们,获准掺用巴卡Braga(拉达产区命名酒主要选用的品种)之外的葡萄酿酒。此产区酿造的葡萄酒,色泽强烈,丹宁充足,果香层次丰富,陈年潜力巨大。这片石灰质的土地出品的另一款酒是气泡酒。比拉斯区内的山坡布满了小块的葡萄园,由花岗岩和板岩组成的土壤使出产的“登酒”风格多元化,果味丰富,并带有泥土和植物的气息。而“登白酒”普遍果香飘逸。

4. 艾斯特马杜拉(Estremaro)
阿兰高(Alenquer)、阿卢达(Arruda)、布斯拉斯(Bucelos)、卡卡威卢斯(Carcavelos)、哥拉里斯(Colares)、卢连雅(Lourinha)、奥比杜斯(Obidos)和多力斯维达拉斯(Torres Vedras)——产区命名酒(DOC)
此区坐落在里斯本西北部,在气候温和的区内所种植的众多传统葡萄品种中,包括国际性的品种:梅洛(Merlot)、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霞多丽(Chardonnay)等。一些区内最优质的红酒和白酒产自阿兰高。此区不受大西洋冷风和雾气侵袭,葡萄能生长成熟,因此,酒品非常浓郁。艾斯特马杜拉还容纳着另一个葡萄牙最古老的命名产酒区——布斯拉斯。当地的小气候有利于阿连图(Arinto)葡萄的生长,能酿制出全国最优秀的白酒。

5. 利巴迪祖(Ribatejo)
利巴迪祖——产区命名酒(DOC)
此区座落于广阔的他卡斯河(River Tagus)山谷。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如今已成为雄心勃勃的年轻酿酒师们和生产商们的天堂。利巴迪祖与众多其他位于较北部的产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区内的酒庄规模较大,葡萄园占地比例虽小但非常重要。

6. 阿兰堤祖(Alentejo)
阿兰堤祖——产区命名酒(DOC)
在这块广阔的平原上,到处散布着水松木林和橄榄树农地。平地偶尔被低的山丘隔断,上面座落着一家大酒庄,又或者小村落。此区的夏天非常炎热,葡萄园需要灌溉。阿兰堤祖是葡萄牙葡萄酒革命的倡导者,采用现代方法酿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赢得世界的赞誉。以出产香醇浓郁、果味丰富以及具陈年潜力的红酒见称。虽然白酒并非此区的传统产品,但随着采用了控温的发酵酒槽,优质的白酒开始涌现。产自威迪高利亚(Vidigueira)的白酒便是最出色的例子。

7. 特拉斯度沙度(Terras do Sado)
巴美拿(Palmela)和史托波(Setubal)产区命名酒(DOC)
特拉斯度沙度地区酒(Vinho Regional Terras de Sado)DOC和蜜丝卡度史托波(Moscatel de Setubal)DOC强化甜酒皆产自史托波半岛。此区的两侧是他卡斯河口、大西洋和沙度河,渔业曾是这里的经济支柱,如今,旅游业和酿酒业已成为新的生力军。区内的沙质泥土主要用来种植“加斯第里奥”(Castelao)葡萄。此葡萄能酿制出柔滑而早熟的红酒,带有木莓和红醋栗的气息,多具有陈年潜力。蜜丝卡度史托波酒以同名葡萄酿造而成,是陈年而成的强化甜酒,醇化时间长短依品牌不同而略有区别。此酒通常带有坚果、葡萄干和蜂蜜的香味,酒色取决于酒龄,由琥珀黄至深褐色不等。

8.阿嘉维(Algarve)
区内的海滩是度假胜地。此区的产酒潜力同时也开始受酒农们的青睐,因此,人们正在重建葡萄园,更新生产方法、加速酒窖现代化。当地出产的红酒口感柔滑,果味充足。

㈥ 达拉斯有什么好玩的 达拉斯景点推荐

关于达拉斯 达拉斯怎么玩

达拉斯是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城市,这里的女孩子没有加州的比基尼,没有纽约的时尚,这里的女孩子,有的只是啤酒肚和摩托车。为什么还要去达拉斯呢?快来一起看看达拉斯为什么吸引人。

关于达拉斯

作为 德州 最 大城 市之一和工业崛起的代表,这里是整个 德州 的缩影,这里充满着男性的荷尔蒙。叼起你的大烟枪,带上你的牛仔帽,开着你的 皮卡,放上乡村音乐,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驰骋——这里就是达拉斯 。

说到达拉斯 ,基本上国人有点联想的便是达拉斯小牛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部电影了。虽然它是 德州 的 大城市,但毕竟有休斯顿这个更响亮的名字在前面。关于德克萨斯的游记特别少,出国到美国玩儿,在有限的时间内当然是去东岸和西岸的大城市咯,要不是长期在美生活的,谁会专程去德州玩儿呢。

达拉斯怎么玩

沃斯堡地区

想到德克萨斯州,就会想到牛仔,机车,农场,马。这些文化符号,在德克萨斯州最好的体现就是达拉斯-沃斯堡地区。一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粗野而又具有时代感的电影画风,让达拉斯在中国人心中有了印记,但真实的达拉斯是德克萨斯后起之秀,特色而又充满活力。

达拉斯-沃思堡大都会,是美国南方第一大都会区。位于德州北部,两城相距极近,四季分明。达拉斯市政府斥资200多亿美元打造全美最大的城市艺术区,众多奢华酒店,最佳购物中心,15个特色娱乐区等。有达拉斯艺术街区,主教艺术街区,德州最大的动物园-达拉斯动物园。GeO观景台,可以从150米高空,俯瞰整个达拉斯市。

大眼球 Giant Eyeball

穿过高耸的大楼,眼前突然出现一小块绿地,而绿地中央——竟然是个眼球!这样的奇特雕塑放在市中心还真是少见啊。艺术家Tasset以自己眼球为原型创造了这个眼球,本来是放在芝加哥展览,却被Headington买下来放在达拉斯市中心。

眼球的确是大,足足有30英尺高,走到哪里都觉得它在看着你,真是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Deep Ellum街区

Deep Ellum地区位于 达拉斯 的市中心,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街区。

旧时候,太平洋铁路从这里穿过,路两旁布满了犹太人开的布店、商店和小额贷款的金融公司。修路工人住在这里,很多艺术家也住在这条路的两侧,于是到了晚上,路两边的酒馆就开始一场场自娱自乐的表演。

目前这一街区被作为历史街区保留了下来,和从前一样,艺术家还是喜欢云集这里。因此路上随处可见酒吧和工作室,还有很多特色小店和餐厅。

Fort Worth Stocks Yard

看过中国版极速前进吗?在第二集记得他们去过一个牛仔小镇吧?就是我们要去的这个。一路上好多摩托车车队从身边呼啸而过,车手基本上都是中年大汉。

半小时后终于到达,一进入小镇立马感受到浓浓的西部风情。之前我还一直在想 德州不是牛仔的老巢么,为什么一点西部的感觉都没有,直到到了小镇才在心里默默感叹,哇这就是牛仔的故乡!

Grapevine —— 一个达拉斯的小镇

Grapevine是一个达拉斯的小镇,盛产葡萄酒。小镇上没有什么人,可能是因为淡季的缘故,很多商店都闭门不开。南方小镇和北方小镇的最大区别在于:北方小镇的别墅大多结构复杂,有钱的工厂老板还喜欢弄个石刻雕花,搞出点英伦气息。南部小镇最早都是由拓荒者从印第安人和墨西哥 人手里抢过来,建筑大多朴实实用,也很少能看见乔木,大多都是稀疏的灌木。

㈦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有什么区别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6�1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6�1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6�1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6�1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6�1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6�1C�6�1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6�1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7.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㈧ 百事可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并购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 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 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 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C•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 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7.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碌的人们到餐厅来,我们是繁荣不起来的。我们要使炸鸡、馅饼的供应像看时间那样方便。”
百事可乐质优、价廉的食品,高效、多样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销售额年年创记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餐饮公司。许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甚至麦当劳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70年代末80年代初,麦当劳公司的年利润率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润率却高达20%。
百事可乐终于在它诞生92周年的时候赶上了竞争对手。1990年,两种可乐平分市场,在零售方面百事可乐甚至超出了1亿多美元。该年度A•C•尼尔森公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大名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均获此殊荣,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乐已经实现了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的梦想。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全球销售额为292.92亿美元,位列《财富》98世界500强第92位,荣登饮料行业企业世界冠军,可口可乐只能屈居亚军,销售额只有188.68亿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乐在中国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人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
1.以年轻人和爱好体育的人士为目标市场。1999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将冠名为百事可乐全国足球甲A联赛,同时,合同规定,禁止其他饮料企业进入甲A联赛俱乐部和球队,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2.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已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瓶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3.并购国内饮料企业。1993年,百事可乐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设立了两家浓缩液生产厂:一家负责生产百事饮品,而另一家则负责生产当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乐又同天府可乐和北冰洋饮料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4.多样化经营。百事公司旗下的饮料和餐饮业务均已在中国展开。目前,百事可乐饮料在国内的产品包括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乐餐饮在中国主要是肯德基炸鸡和必胜客比萨饼。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作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已在国内相同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瓶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百事可乐国际集团还计划于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联同本地的合伙人,公司将会转移先进科技及器材,同时引入现代的管理及市场系统。
百事公司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着,仅199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1998年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挂起了四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乐巨型广告,公然在百事可乐的家门口向百事可乐挑战,可见其气势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在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
点评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早已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最终,百事可乐取得了一席之地。
当我们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企业与它们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面对世界级强手。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与新兴的小企业相比,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百事可乐就抓住可口可乐管理机构调整和人事纠葛带来的良机,向可口可乐发起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
当然,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百事可乐如何向强手挑战。百事可乐在美国挑战可口可乐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年代,针对青少年对碳酸饮料的强大需求及未来的购买潜力,百事可乐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年轻并富有活力”,这对于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极具号召力,并且控制了销售渠道中的包装公司,因此能够异军突起。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鏖战可乐市场的时候,七喜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也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国际市场上,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也很独特,它看准时机,占领了可口可乐的“真空地带”,不仅避免了后入劣势和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在大片地区形成了垄断。百事可乐对麦当劳等快餐公司的挑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高效、多样的服务,并不断创新”。都是眼光独到、精准,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顾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纷纷出台,掀起中国的可乐大战。在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强手挑战中,应当学习当年百事可乐的精神,特别是要学习百事可乐的竞争手段,找准定位,做好市场营销。
但是,这三种可乐除了强调自己是国货外,似乎没有其他创意。以汾湟可乐为例,现在电视上播得比较多的是汾湟可乐的两则广告——《打抱不平篇》和《龙舟篇》。前者的内容是:手中的汾湟可乐被抢走后,小男孩无可奈何,这时成龙见义勇为,抢回可乐,小男孩对成龙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将手中的汾湟可乐抛出,要求再来一次。后者的内容是:大家扛起龙骨下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一罐汾湟可乐出现了,成龙打开它,仰头痛饮,然后来了一句话,“汾湟可乐,大家齐欢乐”。专家评论说,前一则广告似乎是在为成龙的功夫而非汾湟可乐做广告,将可乐换成玩具一点不影响其完整性;后一则也无非是这样一种诉求:汾湟可乐能解渴,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与其他可乐并没有两样。这两则广告的问题都在于:定位不准、不深,没有特色。
其实,这正是汾湟可乐对自己产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现,其他两种可乐也是一样。在洋可乐横行的时代,宣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当然能够赢得部分顾客,因而非常可乐首先以此为诉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国货,而是它们与洋可乐比,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能否接受并喜欢,显然,这就不单是“国货”二字能达到的。如果非常可乐营销得法,能够充分利用“娃哈哈”对儿童的影响,培养未来“娃哈哈的一代”也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在台湾,占软饮料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而是一家当地饮料企业,它的诀窍就是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这正是我们需要向百事可乐学习的。

㈨ NBА球队名的由来

大西洋区
凯尔特人——凯尔特人队是于1946年夏天建队的,当时的老板Walter Brown。球队名字的起源是来自Brown和球队职员McHugh的讨论。最初对名字的提议包括了Whirlwinds旋风,Unicorns独角兽和Olympics奥林匹克。但最后是由Brown突然想到、提出并最终确定Celtics这个名字。因为波士顿当时的人口几乎都是爱尔兰人,Celtics就是纪念当时第一批来北美大陆的爱尔兰移民是在波士顿登陆的。

尼克斯——Knicks是Knickerbockers的缩写。尼克斯是于1946年建队的,当时的老板是Ned Irish。球队的命名是在Irish和尼克斯队执行官Fred Podesta等几位职员在办公室里的讨论得出的。当时他们各自都把心仪的名字写下放在帽子里,最后点票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建议用Knickerbockers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Knickerbockers是指一种当时荷兰移民盛穿的裤腿刚过膝盖的灯笼裤。因此,Knickerbockers的选择也是为了纪念17世纪最早来到纽约这个新世界的荷兰人。在纽约的历史上,这些荷兰移民Knickerbockers的形象一直是纽约的象征。19世纪和20世纪的初期,纽约市的标志就是“Father Knickerbockers”,他们的典型穿着包括了棉织的假发、三角帽、带扣的鞋和Knickerbockers灯笼裤!他们的形象可以从电影《Gangs of New York》里面看到。但有意思的是,最早叫New York Knickerbockers的并不是现在这支篮球队,而是1845年的一支棒球队。

网队——新泽西网队于1967年建队,当时名字叫做New Jersey Americans西泽西美洲人队。当时球队还是属于另一个联盟ABA (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它是ABA最早成立时的11支球队之一。当时的老板是Arthur Brown,球队辗转于纽约市区里面的6个不同场馆。1968年New Jersey Americans最终定居在纽约市,改名为New York Nets。选择Nets网队的来由非常滑稽,源于当时Brown听信一个记者的建议,认为Nets的发音和纽约大都会棒球队Mets以及纽约喷射机橄榄球队Jets的发音押运,所以把Americans改成了Nets。随着1976年NBA对ABA的吞并,纽约网队加入了NBA。由于当时NBA已经有纽约尼克斯队这样的象征,网队在商业上很难跟同城的尼克斯队竞争,因此选择迁至离纽约市40里,一河之隔的新泽西,改名为New Jersey Nets新泽西网队。

76人——费城76人队建队于1949年,原名叫作Syracuse Nationals西拉丘斯国民队。这年国民队和其他5支中西部的球队加入了NBA,使联盟达到了17支球队。1963年国民队被两个费城人Irv Kosloff和Ike Richman买下,同年转至费城。1963年8月6日,国民队正式改名为76人队。名字是纪念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在费城签订宣布,类似NFL里的49人队,纪念在旧金山发现金矿的年代。

巫师——华盛顿巫师队建队于1961年叫Chicago Packers芝加哥包装人队。62年改名为Zephyrs西风队。63年球队迁至巴提摩尔,改名为Baltimore Bullets巴提摩尔子弹队。1974年巴提摩尔子弹队又迁至华盛顿,改名叫华盛顿子弹。由于后来被指子弹有暴力倾向,1997年5月15日球队老板Abe Pollin为了配合球队的反暴力活动决定改名。经过球迷投票从最后的3个选择里由巫师这个名字胜出。

魔术——由于1989年的NBA扩军,包括奥兰多魔术队在内的多支球队成立。美国的迪斯尼城是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最大特色,Magic就是代表了奥兰多的梦幻迪斯尼。另一大特色是Back Street了吧,这也是来自奥兰多的Backstreet Boys的名称来由。

热队——迈阿密热队于1988年成立,比同州的奥兰多魔术早一年,不过也是赶上了88、89这两年的NBA扩军潮。当时成立的新军还包括了明尼苏大森林狼(89年)和夏洛特黄蜂(88年)。选择Heat是因为迈阿密这个佛罗里达州另一大城市连接加勒比海,一年四季如夏,热浪逼人!

中部区
鹰队——亚特兰大鹰队的根是起源于密西西比河的Tri-City三城(伊利诺州的Moline市、Rock Island市和爱沃华州的Davenport市)。原名叫Tri-City Blackhawks三城黑鹰队,它是NBA创立时的最早成员之一,为了纪念美国历史上一个很出色的印第安部落酋长——Blackhawk。在三城度过了短暂的两年时间黑鹰队迁至密尔沃基,并把其名字缩短至Hawks鹰队。1955年球队又移师至St. Louis圣路易斯,改名为圣路易斯鹰队。在圣路易斯度过一段成功的岁月之后,1968年在亚特兰大是棒球队亚特兰大勇士队的比赛过程中,广播员终于宣布鹰队将扎根亚特兰大市。

公牛——芝加哥公牛队是于1966年加入NBA的,但并不是芝加哥历史上第一支NBA球队。取名公牛应该是指芝加哥曾经是美国东西部牛牲口的最大交易地点,每年西部的牛仔都会把大批牛只千里迢迢赶来芝加哥贩卖给东部的商人。

活塞——底特律活塞队起源于Fort Wayne福特维恩市,于1941年由当地的汽车活塞巨商Fred Zollner建立。原名叫Fort Wayne Zollner Piston福特维恩佐勒活塞队,应该是为老板自己做广告了。建队的时候加入了当时的NBL (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1948年活塞队跳槽到联盟的竞争对手BAA (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49年NBL和BAA合并成NBA,活塞队就成了NBA中部赛区的一成员。1957年活塞队迁至底特律市,改名为底特律活塞,刚好底特律又是美国的汽车城。

遛马队(步行者)——Pacers于 1967年成立于Indianapolis印第安那波利斯市,当时加盟的是ABL。1976年Pacers和另外的三支ABL球队一起加入了NBA。Pacers应该译为遛马或步速队更适当,因为根据印第安那波利斯市律师Tinkham叙述,Pacers这个名字是由当时建队的时候的几个投资者商量决定的,其中包括Tinkham和Chucks Barnes一名赛马迷。据Tinkham的解释,名字Pacers是结合了印第安那州丰厚的轻驾马车Harness Racing Pacers的赛马历史和Indianapolis 500(印第500赛车)的赛车历史。据Tinkham回忆,当时商讨名字的时候Pacers一下就决定了,并不是争论的要点。当时是为了争论应该叫Indianapolis Pacers还是Indiana Pacers,结果最终决定为Indiana Pacers。

黄蜂——新奥尔良黄蜂队是1988年NBA扩军的产物,88年在夏洛特成立,原名是夏洛特黄蜂。取名Hornets黄蜂队是因为Hornets在夏洛特是的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夏洛特历史上的一支低级联盟棒球队和World Football League都是以Hornets为队名的。WNBA球队夏洛特针刺也去了个相似的队名Stings,也指黄蜂的尾针。2002年黄蜂队移师新奥尔良市,改名新奥尔良黄蜂。

雄鹿——在失去了密尔沃基是第一支球队密尔沃基鹰队之后,1968年密尔沃基市终于建立了一支属于他们自己的NBA球队——密尔沃基雄鹿队。密尔沃基历史上很多驯鹿出没的地方。根据1969-70年密尔沃基雄鹿队的年鉴记载,来自威斯康新州Whitefish的Trebilcox是45位当时提议起Bucks这个名字的建议者之一。Trebilcox先生对选择Bucks的解释是,雄鹿是一种勇敢、灵敏、速度快和擅长弹跳的动物,这个名字可以帮助密尔沃基市很好的打进职业体育的领域。密尔沃基还生产葡萄酒,这也是北美职棒球队密尔沃基酿酒人队的来由。

骑士——克里夫兰骑士队是于1970年成立加入NBA的,它和波特兰开拓者、水牛城勇士队都是当年NBA扩军的产物。

速龙——Raptors正确应该译为速龙,而不是猛龙。因为raptors是指恐龙类里面速度最快的速龙,也就是《侏罗纪公园》里最后搞店暴龙的那几只小恐龙。速龙队建立于1995年,和灰熊队都是当年NBA向加拿大扩军的产物。1994年当时的加拿大PB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Franchise Inc.)对新球队的命名、队标及颜色展开了一个全国的名叫“Name Game”的竞赛。最后的10强名单大多数都是些动物的名称,包括:Beavers海狸, Bobcats山猫, Dragons龙, Grizzlies灰熊, Hogs公猪 (多伦多市的绰号就是Hogtown), Raptors速龙, Scorpions蝎子, T-Rex雷克斯猫, Tarantulas狼蛛, 和Terriers特里尔犬。最终于1994年5月15日,PBF做出决定选用Raptors速龙队。原因是当时风行全球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和恐龙热都是年轻人们的潮流,PBF选择Raptors为球队绰号正是为了把年轻球迷作为球队商业市场的发展目标。

中西区
小牛——Dallas Mavericks达拉斯小牛队(港译达拉斯离群马队)成立于1980年。1980年三月当地电台WBAP展开了一个名为“Name the Team”的竞赛,一个5人委员会收到超过4600多项建议,最终把候选范围缩小为三个:Mavericks小牛, Wranglers争论者 和Express快递。最后盛出的是Mavericks。Mavericks应该解释为旧时西部没有烧上烙印的小牛(马)或是离队迷途的小牛(马)。达拉斯是美国西部得州城市,取名Mavericks就是纪念当地的西部牛仔生活。类似当地的NFL球队达拉斯牛仔队。

马刺——圣安东尼奥马刺队于1967年在达拉斯成立,属于ABA联盟,叫Dallas Chaparrals达拉斯丛林队。1970年球队改名为Texas Chaparrals得州丛林队,仍在达拉斯。1973年一群圣安东尼奥的商人买下了达拉斯丛林队,并迁队至圣安东尼奥市,改名为San Antonio Spurs圣安东尼奥马刺队。1976年马刺队和另外三支ABA球队New York Nets, Denver Nuggets, 和Indiana Pacers一起加入了NBA。圣安东尼奥也是得州城市,马刺是牛仔的皮靴脚后跟上的铁刺,用来驾马,也是纪念当地的牛仔。

火箭——另一支得州球队休斯敦火箭队起源于圣迭戈,于1967年在圣迭戈成立和西雅图超音速一起加入NBA,命名为San Diego Rockets圣迭戈火箭队。由于在圣迭戈不是很成功,火箭队于1971年迁入休斯敦,改名为休斯敦火箭。美国的太空总处基地在休斯敦。

金块——现在的丹佛金块并不是NBA成立初在1949-50赛季打了一年的丹佛金块。现在的丹佛金块于1967年成立加入ABL,命名为Denver Rockets丹佛火箭队(同年NBA的球队圣迭戈火箭也成立)。7年后改名为Denver Nuggets丹佛金块队,纪念19世纪科罗拉多州的淘金潮(丹佛这个高原城市位于科罗拉多州),当时人们涌入这个地区希望通过淘金发财。1976年丹佛金块队加入NBA。

森林狼——Minnesota Timberwolves明尼苏达森林狼成立于1989年,是当年NBA扩军的两支球队之一(另一为迈阿密热队)。Timberwolves森林狼的选择也是通过一个“Name the Team”的竞赛,从6076个建议中脱颖而出(其中有17个投交的建议都是Timberwolves)。最终选择森林狼的原因是:明尼苏达大量森林狼的家园,是狼群出没的地方。由于Endangered Species Act of 1973濒临灭绝种类法案1973的颁布,从1974年起禁止公众猎狼,明尼苏达州的森林狼数目开始趋于稳定增长。另外明尼苏达州还是International Wolf Center国际狼研究中心的总部。

爵士——尤他爵士于1974年在新奥尔良建立,原名为New Orleans Jazz新奥尔良爵士队。取名爵士是纪念新奥尔良是美国爵士音乐的发源地。类似WNBA的球队克利弗兰摇滚,纪念克利弗兰是美国摇滚乐的发源地。1978年球队从新奥尔良迁至尤他州的盐湖城,改名为Utah Jazz尤他爵士队。

灰熊——灰熊队原名为Vancouver Grizzlies温哥华灰熊队,于1995年在加拿大球的温哥华成立,和多伦多速龙队一样是当年NBA扩军加拿大的产物。也是通过Name Game最终确定Grizzlies这个名字,因为当地森林遍布,历史上是灰熊出没的地方。类似森林狼队的确定。

太平洋区
湖人——湖人队于1947年成立于Minneapolis明尼阿波利斯,名为Minneapolis Lakers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加入NBA的前身之一NBL。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着名的湖区,大小湖泊上百。1948年湖人队于当时活塞队等3队跳槽到BAA。但随着1949年NBL和BAA合并为NBA,湖人队也成了NBA的一员。由于Mikan退役导致观众的下降和1958年棒球队Dodgers道奇队从Brooklyn迁至Los Angeles取得巨大商业成功,湖人队于1960年从明尼阿波利斯迁至洛杉矶,改名为Los Angeles Lakers洛杉矶湖人队。

快艇——洛杉矶的另一支球队洛杉矶快船队的起源也不是在洛杉矶,快船队是1970年在Buffalo水牛城建队的,当时的名字叫做Buffalo Bravers水牛城勇士队。70年NBA扩军除了水牛城勇士队,还有现在波特兰开拓者和克里夫兰骑士队。由于球队管理层的动荡,76、77两年勇士队跌入谷底。随着当时NBA律师David Stern(现总裁)的建议,勇士队在78年从水牛城移师到San Diego圣迭戈,球队也易主为一名加州的商人Irv Levin。新老板Levin也随即把球队改名为San Diego Clippers圣迭戈快船队。因为当时的圣迭戈以繁华的港口和海滨场所着称,想名字的时候老板Levin刚好看见一艘快艇驶入港湾就把名字定下来为Clippers快船队了。虽然入主了圣迭戈,球队成绩也上去了,但依然没能进入季后赛。最终球队再次易主,球队于1981年被洛杉矶比华丽山Beverly Hill的律师及房地产大亨Donald T. Sterling收购。由于票房依然疲软,最终于1984年圣迭戈快船队迁至洛杉矶,改名为Los Angeles Clippers洛杉矶快船队。

国王——另一支加州球队Sacramento Kings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建队于1948年,球队当时成立于Rochester名为Rochester Royals罗切斯特皇家队。同年皇家队和湖人队、活塞队一起从NBL跳槽到BAA,但一年后1949年NBL和BAA合并为NBA,皇家队也成为NBA创建初期的一员。1957年球队迁至Cincinnati改名为Cincinnati Royals辛辛纳提皇家队。虽然球队战绩不错,但场下球队的巨变使球队在1972年被10名Kansas堪萨斯的商人联合收购,球队也与1972年迁至堪萨斯,改名为Kansas City-Omaha Kings堪萨斯城奥马哈国王队,后来又把名称缩为Kansas City Kings堪萨斯城国王队。1983年国王队被一个来自萨卡拉门托的财团以$10.5百万美金收购,直到1985年的5月16日,NBA董事会投票一致通过允许国王队移师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申请,因此国王队又改名为Sacramento Kings萨克拉门托国王队。

开拓者——Portland Trail Blazers波特兰开拓者与快船队和骑士队一样也是建队于1970年NBA的扩军行动。改名开拓者是纪念历史上从美国东部到荒芜的大西部拓荒的人。

太阳——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太阳队成立于1968年,同年的4月25日球会宣布了从“Name-the-team”竞赛中28000个呈交的名字建议中最后选择了Suns太阳这个队名。太阳是象征了凤凰城三大特色之一:明媚的阳光、酷热的沙漠和美丽的高尔夫球场。

超音速——西雅图超音速队成立于1967年,球队的命名也是通过公众建议的竞赛得出的。共收到超过25000个建议,其中超过200个呈交的建议都是“SuperSonic”。原因是西雅图是美国的波音公司总部所在地,60年代波音公司宣布了他们发展协和式喷式机作为超音速运输工具的计划。虽然发展新概念超音速客机的计划并没有实现,但超音速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勇士——金州勇士队于1946年创立于费城,名为Philadelphia Warriors费城勇士(战士)队,是当时BAA的一员,后来随着BAA和NBL合并成NBA,也成为了NBA成立初期的成员之一。1962年球队迁至三番市改名为San Francisco Warriors三番市勇士队。由于在三番市观众的上座率很低,所以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1971年球队跨过海湾迁队至Oakland奥克兰市改名为Golden State Warriors金州勇士队。

㈩ NBA有哪些球队

西部联盟:
1、菲尼克斯太阳(Phoenix Suns):球队建于1968年,菲尼克斯是亚利桑那州的首府,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沙漠中,年降水量稀少,阳光充足,以“太阳”为队名最有代表意义。Sonic Underwater Navigation System 声纳水下导航系统

2、圣安东尼奥马刺(San Antonio Spurs):NBA的创始球队之一,最早时球队大本营在达拉斯,队名为“达拉斯橡木队”,1970年更名为“得克萨斯橡木队”,1973年移师圣安东尼奥后改名为“马刺队”。“马刺”是骑马者钉在鞋后跟上的一种铁制的刺马针,以此为队名,可以反映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特征。Space Power Unit Reactor宇宙飞行电源装置用的反应堆

3、西雅图超音速(Seattle Supersonics):球队诞生在西雅图,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的总部所在地。1967年球队建立的时候,波音公司正在开发制造超音速客机,而在波音公司帮助下创立的球队也选择了“超音速”这个名字。

4、达拉斯小牛(Dallas Mavericks):1980年3月,球队老板在征集来的大约四千六百个名称中,选中“小牛”为球队的队名。

5、萨克拉门托国王(Sacramento Kings):该队更名之多是NBA其他球队望尘莫及的,刚成立时叫“罗切斯特皇家队”,1957年更名为“辛辛那提皇家队”,1972年改称“堪萨斯城—奥哈马国王队”,直到1985年才定居萨克拉门托,更名为“萨克拉门托国王队”。

6、休斯敦火箭(Houston Rockets):球队最早是在盛行军需产业的圣地亚哥,1961年迁美国国家航空天局(NASA)所在地休斯顿后,“火箭”这个名字更加名副其实了。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

7、孟菲斯灰熊(Memphis Grizzlies):灰熊队于1995年诞生,当时作为NBA海外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主场设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市,并以加拿大西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动物“大灰熊”给球队命名,象征着篮球的力量。2001年,灰熊队迁回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更名为孟菲斯灰熊队。

8、洛杉矶湖人(L.A. Lakers):1948年加盟NBA时,湖人队还在明尼苏达阿波利斯,但是一次飞机失事,使湖人老板痛下决心,于1960年搬迁到了洛杉矶。队名也是征集来的名字,大意是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作或者居住的人。

9、明尼苏达森林狼(Minnesota Timberwolves):1989年加盟NBA,以明尼苏达地区数量一种凶猛的野生动物“森林狼”命名。

10、丹佛掘金(Denver Nuggets):原名“丹佛火箭队”,是ABA创始球队之一。1974年加入NBA后改名为“金块队”,因为19世纪美国家对西部进行大开发时,曾在丹佛发现了金矿。

11、洛杉矶快船(L.A. Clippers):1970年成立于布法罗(buffalo水牛城),队名为“布法罗勇敢者队”。1978年迁到圣地亚哥后,更名为“圣地亚哥快艇队”,1980年又迁到至洛杉矶。

12、波特兰开拓者(Portland Trail Blazers):成立于1970年,当时波特兰正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地,因此用“开拓者”给球队命名也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

13、犹他爵士(Utah Jazz):创建于1974年,当时主场在新奥尔良,队名为“新奥尔良爵士队”。1980年移师犹他州的盐湖城后,依然沿用“爵士队”这个名字。

14、金州勇士(Golden State Warriors):1946年诞生与于费城,队名为“费城武士队”,是为表达对美国独立战争中牺牲的勇士的一种敬意。1962年移师旧金山后改为“金州勇士队”。

15、新奥尔良黄蜂(New Orleans Hornets):1988年在夏洛特组建并进入NBA,球队的队标就是一只凶猛的班胡蜂,是从社会上征集来的作品,另外夏洛特市的市徽上也有蜂的图案。2002年黄蜂队由夏洛特市搬迁到了新奥尔良。

东部联盟:
1、迈阿密热火(Miami Heat):1988年组建,球队位于四季温暖宜人的佛罗里达的迈阿密,所以在众多队名后选名单中选中了“热”,既现示出了迈阿密的气候条件,又希望球队能有个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未来。

2、底特律活塞(Detroit Pistons):1948年加入NBA时大本营在福特怀恩,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活塞”就成了球队的队名。1957年,球队迁到汽车城底特律后仍然沿用这个名字。

3、波士顿凯尔特人(Boston Celtics):1946年,11个冰球大老板商量成立新的篮球联盟,于是BAA应运生,凯尔特人队是最初的11支球队之一。由于波士顿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其中有不少移民是凯尔特人,所以球队初建时队名就叫“原始凯尔特人队”,后简化成“凯尔特人队”。

4、克里夫兰骑士(Cleveland Cavaliers):1970年入盟,克里夫兰在给新成立的职业篮球队起队名时,在当地投票表决,结果6000张选票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数都选了“骑士”。

5、华盛顿奇才(Washington Wizards):1961年加入NBA,球队大本营还在巴尔的摩时队名为“子弹队”,因为巴尔的摩的军需产业非常发达。球队迁往华盛顿后继续用“子弹队”这个名字,因为叫“子弹”有暴力倾向,直到1997-1998赛季才改为“奇才队”,也有人称之为“巫师队”。

6、奥兰多魔术(Orlando Magic):魔术队是NBA的新军之一,1989年才加入NBA。因为迪斯尼世界乐园是奥兰多的一大休闲娱乐场所而“ Come to the magic”(来玩魔术)又是奥兰多人最爱说的一句话,魔术队也因此而得名。

7、芝加哥公牛(Chicago Bulls):1966年加盟NBA,因为飞人迈克尔—乔丹的原故,芝加哥公牛队绝对是在全球拥有最高知名度的NBA球队。芝加哥畜牧业非常发达,该城的职业橄榄球队和职业棒球队各有一支以动物名称命名的球队,所以“公牛”便成了芝加哥职业篮球队的队名。

8、费城76人(Philadelphia 76ers):作为NBA中的一支老牌球队,在建队之初,当时的费城76人队既没有把主场设在费城,也没有取名为76人队,而是起了个非常富有爱国主义意味的名字——锡拉丘兹民族队(Syracuse Nations)。1937年组建的锡拉丘兹民族队随着NBL(国家篮球联盟)与ABB(美洲篮球协会)的合并,于1949年加入NBA,1963年迁到费城后改成“76人队”因为费城是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的地方。

9、印第安纳步行者(Indiana Pacers):也有叫印第安纳溜马队。1976年加入NBA,步行者英文名字是“Pacers”,发音和“Pace car”非常相似,而“Pace car”是在“印第安纳500”(和F1齐名的世界着名赛车盛事之一)比赛中在前方开道的先导车,其风头不让名赛车。球队以“Pacers”命名,自然也是想借“印第安纳500”的人气一举成名。

10、新泽西网(New Jersey Nets):网队于1976年加入NBA ,“网”指的就是“篮网”,是篮球运动中不可缺的要素之一。网队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方面是为了和篮球攀上点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早在新泽西网球队成立之前,纽约已有棒球队METS和橄榄球队JETS,当时这两支球队都已羽翼丰满,网队起了这两个队的谐音NETS,其实也想沾一下它的光。

11、密尔沃基雄鹿(Milwaukee Bucks):1968年加入NBA,和许多不知用什么动物名称给球队命名的球队一样,密尔沃基在给自己的球队命名时也曾举棋不定,最后在包括“臭鼬(Skunk)”、“海狸(Beaver)”等一大堆动物名称中,选择了弹跳力好、而且是密尔沃基一带野生的“雄鹿”为球队的队名。

12、纽约尼克斯(New York Knicks):加入NBA时间1946年,正确的说法是“灯笼裤队”,因为纽约有大量荷兰移民,荷兰人最喜欢穿宽松肥大的灯笼裤,而“尼克斯”只是“灯笼裤”一词的译音。

13、多伦多猛龙(Toronto Raptors):猛龙队于1995年诞生,当时作为NBA海外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主场设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队名也是征集而来的,最后选中了凶猛、速度快、弹跳高的“龙”。

14、夏洛特山猫(Charlotte Bobcats): “山猫”,北卡罗莱纳州山林中的野生动物,它机警、善于捕捉猎物,拥有猫科动物的所有习性。山猫队于2004年加入NBA。

15、亚特兰大老鹰(Atlanta Hawks):最初命名为“三市黑鹰队”,是借用了酋长“黑鹰”的名字。1951年迁至密尔沃基后易名为“鹰队”。1955年迁至圣路易斯,1968年迁到亚特兰大至今仍一直使用“鹰队”这个名字。加入NBA时间1949年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5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06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470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4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43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0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6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342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17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