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动画孩子的天赋如何被扼杀
Ⅰ 孩子的潜力会全部被扼杀,是因为父母一直重复哪样的对话
我有一个师兄是学霸,不是一般的学霸,而是那种会在熄灯以后,借着水房的灯光靠一台快译通啃英文原版教材的人。他从小县城一路走来,现在做到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VP,多次帮助各种五百强级别的客户排忧解难。最多的时候,手上管理过上百人的团队。
就是这么一个人精,居然拿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没办法。
教育问题困扰他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去他家做客,听他侃VR和可穿戴设备。师嫂从书房出来,陪着聊了几句,忽然脸色一变:“我得进去看看,那小子别是又开始玩了!”转身进了书房,不一会,传来了训斥和抗辩声。
就像上面这段对话,平平无奇,没有任何技巧,仅仅只是把孩子作为主角的一次访谈。难的不是怎么做访谈,难的是怎么不把它变成一次干预。
如果想要干预的话,对话就会是这样:
“我不喜欢学习。”
“可是(我觉得)学习很重要啊!”
以孩子为主角的时候,对话会是这样:
“我不喜欢学习。”
“哦,那你喜欢做什么呢?”
如果是想干预,对话还会这样发展:
“我想以后当明星。”
“你可拉倒吧!(我觉得不现实)”
以孩子为主角的时候,就会这样:
“我想以后当明星。”
“你有没有具体想过怎么做?”
想干预的时候,会这样:
“我讨厌你们管我。”
“我们不管你怎么行?(我们不放心)”
以孩子为主角的时候,就会这样:
“我讨厌你们管我。”
“如果我们不管你,你会有什么打算?”
嗯,你可能还在想,这两种对话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你需要掌握的技巧在哪里?但我只能说到这里了。再说下去,又变成了一种技巧的教学,而也许有的父母就会认定:这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可以“让”他们的孩子变好。
那样的话,他们就还是看不到孩子本身。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分开“你”和“我”。
其实,我也就是这么说说而已。你仍然可以保留你的想法。无论我有多么想干预你,影响你,我都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你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人,你有自己的想法。我会试着去理解你是怎么想的,你会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退一万步,就算我真的想改变你,也得先站在你的立场上,不是吗?
说来简单。可是一涉及到亲子和教育领域,清楚的人也会犯糊涂。一方面,人都有自恋的本性,总觉得自己应当承担比实际上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大量的育儿文章也在迎合这种心态,“你应当为孩子的一切负责”的声音震耳欲聋,深入人心。有时候这让我们相信自己是更好的人。——说到底,有多少人看不到哪些事情属于孩子,是因为他们也分不清哪些事情属于父母自己。
这常常会把人卷入泥潭。我见过很多父母,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责任跟孩子较劲,直到身心俱疲,包括吃饭,睡觉,按时起床,更不用说做作业了。孩子也乐于让自己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好让父母替他们承担一切。
这种家庭的父母很辛苦,费力不讨好。他们既焦虑,又自责,榨干了自己的每一分时间精力,仍然觉得不够。然而他们做得越多,反倒是错得越多。
——停下吧,做得够多了,过度了。
别听铺天盖地的育儿文章说:“当心你们做得不够!”你们越是自省,检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越是在对孩子宣告:“你没有资格承担什么。”
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每分力气,都有可能变成最深的遗憾,恰恰是在暗示这种态度的长期影响。——但我要承认,这里有个诡计。这个说法只是为了以毒攻毒而已。说到底,孩子有什么遗憾,是孩子自己要处理的课题。这篇文章本来就在讲,父母当得好不好,不足以左右孩子的人生。
Ⅱ 大多数父母的哪些行为会亲自把孩子学习的天赋给扼杀了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那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问题在于自己在小的时候,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挖掘自己的天赋,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因为自身的家庭教育问题,又把孩子的天赋扼杀掉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多数父母的哪些行为会亲自把孩子学习的天赋给扼杀了呢?
3.过早参加兴趣班
兴趣班都是固定的教育模式,很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千篇一律,父母在发现孩子天赋之初,不要急着为其找老师,而是为其创造条件和环境,比如孩子喜欢音乐,家长可以多让孩子听各种风格的曲目、曲调,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不是固定的让其学习钢琴、小提琴等。
Ⅲ 让宝宝在画画中成长,应该怎么才不会扼杀他们的画画天赋
让宝宝在画画中成长,应该怎么才不会扼杀他们的画画天赋?让孩子自己画画、玩耍,孩子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如果画的东西与食物有联系,那就去思考。
你应该仔细看看这个领域是否有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应该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培养,而不是培养孩子们的才能。当然,没有天赋你也可以学习绘画。它必须是一个大到更多,付出百倍于天才儿童的努力。当室外安全时,你可以带孩子出去多散步,可以是鲜花给他带来的美可以是小动物带给他的新鲜感。他可以试着画他想要的东西。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为他报名参加一个专业教师的绘画兴趣班引导它,让小伙伴一起学习和玩耍,前提是孩子愿意学习,否则如果他白白花钱,孩子就不会快乐。
Ⅳ 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怎样被扼杀的
其实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天上的云彩,认为有的像鸭子,有的像大苗,有的像向日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问家长。妈妈,妈妈,你看那个云彩像不像鸭子啊?有的家长就会说像什么像就是一朵普通的云彩而已。这样一来,很多孩子想象力就被扼杀了。
Ⅳ “钟美美”模仿老师爆红,孩子的天赋该怎么用
每一个孩子都有模仿的天赋,只不过家长有的时候将他们扼杀在摇篮里面,大家也就不知道了。在网络上爆红的钟美美,他去模仿老师表演,当时受到了各大人员的喜欢,而且大家也认为他模仿的很像。虽然在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他不能够模仿老师了,但是大家也看到了他的模仿天性。孩子的天赋其实作为家长要很好的引导,当孩子有一定的天赋的时候要去巩固它,去进行学习,让孩子更加的喜欢。
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是天生的,那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要通过后天去进行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这个钟美美小朋友他直接的在网络上去模仿老师,而且他模仿老师的这个情况也非常的精髓。他能够准确地掌握老师的一些特点,让人们感同身受,这就可以看出他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了。
在发现孩子天赋的时候,首先应该去保护他的这个情况,要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能够自我去进行挖掘,而不是家长去过多的干涉。孩子有天赋的时候,应该让他更好地去进行开拓思维。家长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让孩子运用自己的天赋,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Ⅵ 过早开发孩子的天赋,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呢
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兴趣,但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班都是父母给报的,有的时候家长的开发天赋有可能埋没了孩子真正与生俱来的特长。
重视教育本没有错,不过很多家长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给他们报很多早教班,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开始给他们报英语,绘画,舞蹈,钢琴等等兴趣特长班。
虽然说孩子在10岁之前是发展兴趣的黄金期,家长采用的就是“广撒网多培养”的方式,万一哪个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他们就能受益终身。
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些时候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所谓的特长训练,并非全都是好事,父母认为的培养其实有可能是在埋没他们真正的天赋。
父母对孩子充满期盼是能够理解的,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的时候,很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如果只是强行逼迫他们,只能更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只需要做的就是平常多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和爱好,在与别人玩耍的时候然后顺势诱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够了。
父母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他们可以看得见的远处树立旗帜,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点亮一盏灯,鼓励孩子去追求和实现。
只要孩子能够自己亲手做,通过实践得到了成就感,就能将兴趣延续下去,即使是天才也需要练习的机会和来自父母的鼓励。
想挖掘孩子的潜能,家长要善于理解他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觉和发现。因材施教是最基础和重要的,针对孩子不同方面的强弱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如果孩子平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中,他们的潜能就能更加得以释放,只有身心都健康快乐的孩子,才能够在不自觉中悄悄找到潜能的密码。
孩子有什么潜能和特长不是父母老师说的算的,需要他们自己做主。父母只是孩子兴趣的助燃剂,这个世界需要数学家,需要画家,需要音乐家,同样需要更多更多平凡但却有趣的灵魂,家长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虚荣心对未来世界的不安全感而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
这样的磨难和训练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应该被摒弃的。只要进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孩子的天赋就能展露光芒。孩子生而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也一定都有差异,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
给予还在最大的信任和心理支持,就能达到帮助孩子挖掘潜能的心愿,自然而舒缓,带着真正的爱的教育才是每个孩子成才的最好方式。
Ⅶ 孩子画画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被什么扼杀
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其实是被评判以及教授所扼杀的。因为当孩子非常有想象力的话之后,那么别人对孩子的话进行了评判,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打击。而且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是思想上面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特别有帮助的,当被评判之后,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作品以及创作能力不好,那么就不愿意继续尝试。
只要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就会对未来有更好的帮助。不要觉得孩子的一些想法过于幼稚,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那就是他们所有的精神财富。就像苹果可以插上翅膀,而南瓜可以有生命量。在他们的手中画笔其实就像神笔的马良一样,有着独特的韵味。所以大家一定要去鼓励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并不是让他们觉得现实和画画中的世界是相悖的。
Ⅷ 让孩子慢慢成长,过早的干预其实是在逼走他的天赋,你怎么看
我认为这样的遭遇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这样的干预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又会导致孩子非常依赖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