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贸易逆差从什么时候开始

西班牙贸易逆差从什么时候开始

发布时间: 2022-08-04 16:52:59

‘壹’ 为科学发展观献一策(注:房管工作人员)

当前,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正在美国爆发并席卷全球。在3月16日美国第5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收购后,进入7月份金融风暴开始转变成海啸,7月15日美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三大银行破产案-加州储蓄银行破产,接着是美国第三、第四大投行美林和雷曼兄弟公司被接管和宣布破产,进入到9月,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又宣布由美联注资850亿美元接管世界第一大保险公司AIG,同时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联手注资超过1万亿美元,以挽救濒临崩溃的金融市场。
当全球因金融危机而陷入极大恐慌,各国政府为阻止危机深化而疲于奔命的时候,人们也在深思这场危机的根源,在思考这样的救市行动是把矛盾推向今后,从而会酝酿出更大的危机?还是会在海啸发生后进入制度重建,重塑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一、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十个新现象
人们当然会从理论层面进行这场反思,但我恐怕谁也找不到答案,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形态了,不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都已经难以解释这些重大经济现实问题了。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列举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十个新现象,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还是“过剩”型经济吗?
马克思和列宁都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过剩经济,这是因为,资本为追逐利润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同时还会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由此造成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的严重不对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人凯恩斯也承认,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需求不足”,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表述方式虽有不同,说的却是同一件事,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经济。但是看看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吗?贸易顺差是衡量生产过剩的重要指标,美国自1981年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逆差格局,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急剧扩大趋势,2005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可能高达7800亿美元,将占到当年GDP的7%!而且不仅仅是美国有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英国的贸易逆差也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西班牙的贸易逆差也持续了近十年,法国和意大利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在贸易顺差和逆差的边缘波动,最近两年也已经转入了稳定的贸易逆差,在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德国和日本还是持续的贸易顺差国,但日本在2005上半财年(4~9月)的贸易顺差已经缩小了30%,并且首次出现了海外投资收益超过贸易顺差的格局。这种趋势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迟早都会转入持续贸易逆差格局,如此,传统意义的资本主义过剩形态还存在吗?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还是商品和资本输出地吗?
马克思和列宁都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的劳动血汗,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导致在国内市场上消费需求不足和生产规模过大,资本为了寻找出路只能是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商品和资本输出国,而为了保证商品和资本的顺利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战争方式,在海外不断抢夺殖民地,从而使资本主义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但是看看当代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已经不仅不是商品净输出国,而且早已不是资本净输出国了。美国自1985年转入资本净输入国后,已经连续20年成为资本净输入国,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海外净负债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由于有贸易顺差才有商品和资本输出,因此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将逐步转入到贸易逆差格局,可以预见,就整体而言当代资本主义转变成商品和资本净输入格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第三、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吗?
马克思在伟大的着作《资本论》中曾指出,在资本的各种形态中是产业资本“居高”,因为只有产业资本担负着创造剩余价值的功能。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产业资本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1985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还有28%,1990年就下降到18%,2003年又下降到不到14%。英国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7%。由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似乎是常理,但伴随着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国内的制造业不能满足本国需求而需要大量进口就超出常理了。例如2003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已经相当于本国制造业产出的近40%了。2005年美国非制造业雇员人数增加190万人,而工厂职位数减少6.4万个,同期内美国的贸易逆差从上年的6667亿美元增加到7800亿美元,说明美国的制造业仍处在萎缩过程中。有人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扩大,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结果,这个认识并不全面,因为以美国为例,在目前美国的全部进口中,来自美国海外公司的进口仅占到20%,所以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还是生产不足的结果。实际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产业资本家,正在经历着从产业资本家向非产业资本家的大规模转变。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的第一大破产案“安然”公司,“安然”本来是一家大能源公司,但是在1999年的公司营业额中,传统的能源生产与贸易经营额却仅占到3%,而其他都是金融和衍生产品交易,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家放弃了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才造成了发达国家相对于需求的生产不足。如果从资本方面看,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就更说不上产业资本仍“居高”位,例如目前每年的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700多万亿美元,而与商品贸易额只有7万亿美元,说明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仅占到1%,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代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经从产业资本中脱出了。
第四、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吗?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都反复论证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恩格斯指出:“大批资本家投身于工业,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见《共产主义原理》)。这段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现象的经典描述用在今天的中国倒有几分相似,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中,我们还看到过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吗?既然当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和将要从生产过剩状态转变成生产不足状态,恐怕未来我们将很难再看到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新出现的特征是,在经济增长中只有需求的增长而没有供给的增长,例如2001~2004年,美国的GDP增长了10.4%,但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同期英国的GDP增长了9.5%,工业生产却下降了2.6%,正是因为只有需求的增长而没有供给的增长,才不断拉大了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也说明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从以往的着重于创造供给转向了着重于创造需求。
第五 ,二战后的“水平”分工体系与“垂直”分工体系还存在吗?
二战后,美欧国家跨越大西洋展开了制造业内部零部件级的产业分工,相对于战前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间的部门间贸易体系而言,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最大变化就是,贸易的主体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内容也从初级产品贸易为主转变成制成品贸易为主,由于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赫-俄模型已经不能解释这种现象,遂有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产生。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则仍然维持了战前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交换的格局。这个格局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形成,并持续到了90年代初期。但是从今日的国际贸易格局看,战后已经持续了40多年的“水平”与“垂直”贸易分工体系正在被打破,首先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成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次是以往年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开始从部分发展中国家向中国这样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流入,甚至部分发达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也流入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例如有资料说明,目前中国在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上所吸纳的份额已经达到了20%,在中美双边贸易所涉及到98大类产品中,中方顺差的有75类产品,都是工业制成品,而美方顺差的23大类产品中,绝大部分是资源类产品。这种与以往贸易格局不同的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反向”流动格局,已经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持续了几十年的“水平”与“垂直”分工体系,使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扁平化”势头。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种新现象呢?
第六、国际FDI的主体还是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吗?
从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以来直至二战前,国际产业资本的主要流动方向始终是从宗主国到殖民地,大约占到国际直接投资的60%以上,战后新出现的产业资本流动格局,则改变成主要是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大约占到80%。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FDI增长率开始显着超过流向发达国家的增长率,2004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猛增了48%,流入发达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却下降了16%,发达国家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也从以往的超过80%下降到2004年的51%,而按照2004年的增长率格局,大约再用5年时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FDI中的比重就会又回升到二战前的60%以上。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外资出口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日本的经济起飞中,外资出口几乎为“零”,70年代“亚洲四小”开始经济起飞,外资出口比重也不超过10%,80年代亚洲“五小虎”的经济起飞中,外资出口比重不超过20%,但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在中国的出口中,外资企业比重已经直逼60%。这些情况都说明,我们的确是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投资和贸易格局的大变化时代。
第七、价格还是由供求决定的吗?
萨缪尔森在其不朽之作《经济学》中曾说,如果教会鹦鹉说“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单词,鹦鹉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因为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总之,供求决定价格似乎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恒古不变的规律。但是看看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供求还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尺度吗?如果还是,为什么近5年在全球石油基本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会大涨了7倍呢?当然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有所谓“合理预期”学派,在期货交易中更讲究预期问题,然而如果石油供求在未来几十年中都能够基本保持平衡,国际油价脱离基本供求的暴涨能说是基于“合理”的预期吗?如果石油的价格决定脱离了供求,焉知矿石、钢铁、有色金属、谷物、棉花、油脂、木材等类似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决定,不会步国际油价的后尘呢?

‘贰’ 在世界近代史早期西班牙掠夺的金银财富去哪儿了

说起来可笑,那个时候有很多到了中国,让后后来又赔款出去了。

工业革命以前,西欧国家在对中国的贸易过程中,它们生产的商品,中国人不需要。然而中国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却是他们所必须的。1500年—1600年,西班牙人在对中国明朝的贸易过程中,都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为了购买中国的瓷器和丝绸,西班牙必须使用白银支付(因为白银在明朝成为通用货币)。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57吨至86顿)。数量之大,令人惊讶。来往贸易的帆船就叫马尼拉大帆船。载着美洲的白银来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然后装载丝绸、瓷器、茶叶回美洲或行销世界各地。

‘叁’ 现阶段西班牙这个国家主要进口和出口什么产品西班牙从中国进口什么产品居多

2019年1-9月西班牙货物进出口贸易统计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9年1-9月,西班牙货物进出口总额为527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4.8%。其中,出口2489.7亿美元,下降4.6%;进口2789.3亿美元,下降5.0%。贸易逆差299.6亿美元,下降8.0%。

分国别(地区)看,1-9月,西班牙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英国的出口额分别为378.8亿美元、273.5亿美元、194.9亿美元、184.4亿美元和172.7亿美元,分别下降2.4%、2.8%、4.6%、2.5%和5.3%,五国合计占西班牙出口总额的48.3%。1-9月,西班牙自德国、法国、中国、意大利和荷兰的进口额依次为385.9亿美元、313.6亿美元、212.7亿美元、181.0亿美元和145.4亿美元,其中自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的进口下降4.0%、4.1%、7.1%和0.7%,自中国的进口增长6.6%,五国合计占西班牙进口总额的44.3%。西班牙的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德国、荷兰和尼日尔爾利亚,1-9月逆差额分别为159.2亿美元、112.4亿美元、62.9亿美元和43.2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荷兰和尼日尔爾利亚的逆差额增长10.6%、10.4%和0.2%,对德国的逆差额下降7.0%。1-9月,西班牙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分别为85.9亿美元、68.2亿美元和65.3亿美元,增长5.4%、9.7%和6.2%。਍

分商品看,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是西班牙的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商品,1-9月这五大类商品的出口额为493.8亿美元、320.7亿美元、270.6亿美元、210.7亿美元和206.7亿美元,分别下降1.6%、6.1%、0.9%、10.4%和9.7%,合计占西班牙出口总额的60.3%。西班牙主要进口商品为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1-9月这四大类商品的进口额为495.5亿美元、422.9亿美元、394.4亿美元和351.8亿美元,分别下降1.9%、11.0%、1.9%和1.7%,合计占西班牙进口总额的59.5%。


西班牙进口商品海关数据

‘肆’ 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孟等。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输入更多的货币,这在资本原始积累后期,对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曾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16~17世纪由一些巨商、律师、政府官员等在实际的贸易、工业、航运和行政工作中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16世纪是封建社会晚期,商品货币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已趋于瓦解。在社会制度解体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商品生产的需要,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消除封建市场割裂状态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这一时期,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寻求国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商业资本向外扩张的思想,即重商主义。 商业资本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重要作用,但它本身却不能创造出任何新的生产方式。商业资本仅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成为工业资本的先驱,而工业资本的出现才真正能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业资本就是在封建经济逐渐崩溃和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贩运贸易”来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和增加财富。当时的一些地理大发现也为对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理论思想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金银的增加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重商主义这种财富观的主要错误是把货币(金银)与财富混为了一谈。这反映了当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货币资本的狂热和追求金银的强烈愿望。
认为对外贸易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
贸易差额论者从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出发,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他们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各国金银蕴藏量差别很大,并且数量是一定的,即使金银矿藏丰富的国家,也有开采枯竭的一天。 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的取得主要来自于贸易领域。他们又认为,国内贸易虽然也对国家有利,但由于贸易发生在一国之内,一人之所得,则为他人之所失,并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金银总量,因而不能成为财富的来源。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作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早期的贸易差额论也被称作“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1554~1612年)和法国的安徒尼·德·蒙克列钦(1575~1622年)。其代表作有斯塔福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和蒙克列钦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等。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国产品价格大大低于本国也不准进口。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如当时的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都颁布了法令,制定了惩罚措施,禁止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同时规定外国商人在出售货物后必须购买当地商品,而本国商人在国外出售商品,必须直接换回金银货币。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晚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曼(1571~1641年)和法国的让·柯尔培尔(1619~1683年)。其代表作是托马斯·曼的着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本书曾被称作“重商主义的圣经”。 晚期贸易差额论者也认为应尽量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但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即付给外国的货币始终少于从外国收回的货币,那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盈亏,金银是否流入国内,要视总的贸易收支状况,不赞同早期贸易差额论的“每笔贸易都要求顺差”的思想。17~18世纪,英、法、德等国都陆续采用了这种重商主义理论,使用关税保护、奖出限入及转口贸易等方法,对殖民地区进行贱买贵卖、少买多卖来维持贸易顺差和积累金银财富。

政策主张
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货币管制政策
贸易差额论者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一定要由政府进行严格管制。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当时英国规定输出金银为大罪,西班牙则最为严厉,输出金银者最高可判死刑。另一方面,各国又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尽力吸收外国金银。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着重追求贸易顺差。
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当时西欧各国都对国际贸易实行国家控制和垄断的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各国从殖民地获取廉价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然后高价向殖民地国家出售。如葡萄牙政府就直接控制本国与东方的贸易,西班牙政府则垄断从美洲殖民地获得的廉价原料。
奖出限入政策
各国都采取种种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比如,当本国货在国际或国内难以与外国货竞争时,可以退还对原料征收的各种税款,必要时还给予补贴。也有的国家以各种措施阻止原料或半制成品的出口,鼓励制成品的出口,并用现金奖励在外国市场上出售本国商品的商人。各国对进口消费品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收重税,这样使其价格高到让消费者难以购买的地步,同时对重要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则减免进口税。
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
重商主义者认为,强大的商船队是一个国家外贸发达和经济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发展航运事业,为本国商品出口及转运创造有利条件。还主张应禁止外国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及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航运。如英国在17世纪制定的航海法案最为典型,规定沿海贸易必须使用英国船舶,从其他国家运到英国和英国殖民地的货物也必须使用英国船舶。
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
贸易差额论者认为,只有多卖商品,才能实现贸易顺差。因此,一定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增强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保持出口优势。因而,当时各国都制定有鼓励本国工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向工场手工业者发放条件较优惠的贷款;(2)为发展本国的技术性产业而高薪聘请外国工匠并禁止本国熟练技术工人外流;(3)对进口的新技术设备减免关税并限制本国的新技术设备输出;(4)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各国普遍实行低工资制;(5)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制定各种工业管理条例,加强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意义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和政策适应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理论和政策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2、贸易差额论实际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假定前提,即认为世界的物质财富是固定的、有限的。这个固定的物质财富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分配,一国之所得必为他国之所失。这种对世界资源的静态认识,必然导致将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只对单方有利的竞争。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得益,就必须采取损人利己的方法,最终的目标是使本国的实力得以增强,使对方的实力得以削弱。
3、贸易差额论认为财富和利润都产生于流通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流通及外贸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将黄金和白银当作唯一的财富。这一切都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难以洞察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仅限于简单描述他们从社会生活表面见到的那些经济现象。真正的现代经济学则是将研究领域由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
4、贸易差额论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在理论上是肤浅不成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这种理论只是研究如何从国外得到金银,没能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能为所有参加国带来贸易利益。因此,它也认识不到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有着积极意义。贸易差额论产生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距今虽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张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禁止奢侈品进口和对一般制成品奖出限入;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等。

‘伍’ 西班牙和葡萄牙衰弱的原因

西、葡的衰弱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先建立殖民帝国称霸于世界的两个国家,那他又是怎么从兴盛走向衰弱的呢?

据统计,公元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与欧洲人的扩张相伴随的,却是美洲两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战争屠杀和欧洲传来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区的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的人口由900万下降到了130万。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从那以后急剧减少了90%。

(一)无休止的战争耗尽了国力

“权利越大,责任越多”整个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都在同欧洲很多国家打仗,虽然西班牙在美洲拥有比自己大几十倍的领土,但是欧洲的事务他们也同样会插手。同时为了争夺地中海的航海线和贸易,西班牙还要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较量。而后西班牙与法国人,意大利人打仗,又干涉了德国新教徒改革,镇压尼德兰起义,又在法国的教派内战中派兵作战,常常都是败多胜少,而当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时,英国作为一个新的敌人出现了,直接向西班牙的霸权提出了挑战,并最终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而告终。由于战争的失利,许多从殖民地掠夺来的金银财宝都消耗殆尽了。

(二)西班牙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其他欧洲各国都是他的打工仔?

凭借着殖民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现了自己经济的繁荣和霸权。当时,资本的力量的确令人陶醉。一位西班牙人阿方索卡斯特罗在 1675 年自夸说,整个世界在为西班牙工作: “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佛罗伦萨满意地生产衣服吧;让西印度群岛生产海狸皮和驮马吧;让米兰满意地生产织棉吧;让意大利和弗兰德斯生产它们的亚麻布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它们的。惟一可以证明的是,所有的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整个世界服侍她,而她无需为任何人服务。”当时包括整个国家人民都沉醉在这种暴发户的心态当中,许多人宁愿去殖民地冒险,也不愿意当穷鬼,然而他们的目的不是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当中,而是用于奢侈消费,比如香料贸易;上至贵族,下至很多民众都想去殖民地去掠夺财富,个个都想发家当地主,然而本地的手工业谁干?当然是留给那些外国人去做。钱来得快,花得也快,当然不存钱的人,不劳动的人迟早会坐吃山空。掠夺来的财富变成了奢侈性消费,没有变成可形成产业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本。这也是西班牙虽然富了,但国家自身的工业却没有增长。而那些“打工仔”国家的手工业水平会比这个“暴发户”发展得更好。将来西班牙会更加依赖这些欧洲国家的商品和市场资源。而“暴发户”奢侈的消费只不过是给“打工仔”坐嫁衣罢了。

(三)最初的贪婪,导致帝国的危机

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使得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而在手工业发达的国家就能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势力逐渐衰落。但西班牙国内封建势力仍相当强大,面对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使得物价不断上升,手工业难以为继,西班牙商品与别的国家商品相比更加失去市场,下层阶级走向破产和灾荒,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银,而英国却能他它转化成为财富。

1588年,海上霸主西班牙派遣自己的“无敌舰队”入侵英国,最后失败,西班牙衰落,而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到了十九世纪,败局已定时,西班牙已无力保有自己的殖民地,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帝国陨落了

葡萄牙

1、享乐之风蔓延

香料和奴隶贸易及在美洲等地地殖民没有给葡萄牙国内带来生产地高涨,这是的葡萄牙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也就是说它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条件尚不具备,居民手中的金钱一般还不是投入生产,而是投入消费。

葡萄牙的整个生产没有什么变化。萨拉伊瓦说,“16世纪结束时,葡萄牙的工业生产与13世纪相差无几,仍然是铁匠铺、瓦窑、土布纺织、制鞋、做马具、纺麻、造船等”。但进口的东西却越来越多。1526年上演的一部讽刺剧讲到,葡萄牙的生肉从不列颠进口,白菜从比斯开进口。实际上各种提高有钱人生活质量的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有的材料还提到,连鸡蛋都要从外国进口。

2、不可靠的经济繁荣

葡萄牙开辟了到东方的航线并在一定时间内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东西方贸易,但葡萄牙并没有能力使自己成为西方的经济中心

3、宗教迫害的加剧

在整个16世纪里,宗教势力在不断加强。这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宗教改革及由此引起的反宗教改革导致了宗教势力的强化,这在欧洲所有天主教国家里都是一言的;一个是由于教会在海外扩张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还有一个是由于当时葡萄牙人,特别是农民把进入教会看成是拜托日益贫困的基本出路。当时农民的出路有三条:出海谋生、服侍王室成员或大贵族、入教。1533年上演的一出关于农民的剧本中,农民主人公痛心地说他穷得像条狗,他唯一得希望是把儿子送进教堂,这样好让他活得好一点。为什么进入教会生活会变得好一些呢?因为教会占有大量得土地,特别是教会对任何土地征收十一税的权力。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做荷兰。 荷兰

在八百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荷兰的兴盛。其关键词是:贸易、信用、股份制公司、资本市场、银行。总之一句话,荷兰人开创了现代意义的金融和商业体制,并籍此成就了大国地位。

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管辖下的尼德兰发生了人类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脱离西班牙并成立了尼德兰共和国,也就是后来的荷兰。荷兰独立后,几十年间后来居上,成为海上强国,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人称“海上马车夫”。它具有当时最大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并且疯狂地进行殖民地扩张。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颁布了“航海条例”,开始向荷兰挑战。

‘陆’ 关于一道历史题的疑问

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的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摘自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

西班牙殖民扩张的方式和性质:
1、两国的海外探险和殖民征服都是在封建王室的控制下,以贵族为主体,利用商人的贪欲和航海人才的技术而进行的。
2、两国在征服中都举起了相同的“传播基督文明”的旗帜。
3、两国都采用暴力征服的手段,抢劫掠夺殖民地的财富。
4、两国殖民政策的推行都由封建国家出面(英、荷等国直接从事征服活动的并不是该国政府,而是得到政府支持的大型海外贸易公司),按照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殖民需要进行殖民统治。
西班牙的殖民征服是(封建性)的。西国当时是封建主专政,海外扩张受到王室直接控制且以贵族为主体;殖民征服的目的仍在于扩大封建统治的范围,且建立起来的也都是封建性的帝国;在殖民扩张中掠夺的财富只是花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上,并未在本国转化为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资本。

因为西班牙本国没有什么工业和商业基础,其封建性质的殖民征服并没有给本国带来发展资本主义资本,反而转变成西欧周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资本。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你。

‘柒’ 贸易顺差和逆差是什么意思、

贸易顺差逆差: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相反,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贸易顺差逆差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顺差、逆差与贸易平衡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

‘捌’ 西班牙经济危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9.8%

‘玖’ 西班牙现在经济怎么样

一、2006年西班牙经济形势

无论是以前的人民党政府还是现在的工社党政府基本采取了相同的经济政策,即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生产率;抑制通货膨胀;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推动企业国际化,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正是由于西班牙政府经济政策到位,西班牙经济已连续十多年保持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就业不断增加,失业率不断下降,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八大、欧盟第五大经济强国。

1、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为9761.8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3.9%,远远高出欧盟平均水平。2006年内需对西班牙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9个百分点,是西班牙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外需对西班牙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个百分点。

2、就业成绩显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西班牙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供了有利条件。2006年西班牙创造了68.76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增长了3.56%,失业率从2005年的8.7%下降到2006年的8.3%;其中新创造的全日制净就业岗位为55万个,比上年增长了3.1%。最近十年间西班牙新创造就业岗位绝对数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相当于欧盟15国的1/3强。

3、建筑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功不可没。2006年西班牙建筑业产值达1852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建筑业新创造了18.6万个就业岗位,占西班牙新创造就业岗位的1/4。近年来,西班牙建筑业成为西班牙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6年西班牙经济增长了3.9%,其中建筑业对经济的推动力为1个百分点。

4、通货膨胀率有所好转。西班牙能源匮乏,消费量不断增加,对外依赖严重。专家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西班牙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去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下跌,西班牙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轻。2006年西班牙通货膨胀率仍高达2.7%,比欧盟25国平均水平(2.1%)高0.6个百分点,严重影响西班牙产品的竞争力。

5、外贸逆差继续扩大。2006年西班牙外贸总额为4294.31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1.56%;出口为1698.72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6%,为近6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05年增速的2倍多;进口为2595.5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2.2%;外贸逆差896.87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5.3%,仅为2004年增幅的一半,也远低于2005年的28.3%,但西班牙仍为西方国家外贸逆差第二大国家。

6、企业、家庭负债沉重。2006年西班牙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大企业兼并数量大增,从而导致企业债务增加。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企业负债高达1.025万亿欧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8.1%,西班牙企业负债远远高出国内生产总值。由于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喜欢负债消费;使用抵押贷款购房的人也越来越多。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家庭负债达7760亿欧元,其中5700亿欧元是购房抵押贷款。另外,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公共债务为388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比上年减少了3个多百分点,为最近20年来最好水平。2006年欧洲央行5次加息,官方利率从年初的2.25%提高到3.50%,大大加重了企业和家庭负担。

7、公共开支盈余继续增加。近年来,西班牙政府加快税收体制改革,经济加速增长,税收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西班牙所得税增长了14.8%,公司税增长了14.5%,增值税增长了9.6%;同时中央政府严格抑制公共开支,因此中央政府收支出现大量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2%。通过非法移民身份合法化,大量外来移民加入社会保险体系,加上西班牙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社会保险体系也出现大量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0%。另外,2006年各自治区政府公共收支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2%,市政府公共收支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1%。因此,2006年西班牙公共收支连续第二年出现盈余,达178.9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

8、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旅游强国地位。2006年西班牙共接待外国旅客5850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仅次于法国;旅游外汇收入387.4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0.7%,仅次于美国。

9、西班牙对外投资大幅增长。2006年由于西班牙企业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对外投资比上年增加了80.8%,达588.38亿欧元。同期,西班牙吸引外资为132.46亿欧元,比上年下降了23.78%。

二、2007年西班牙经济预测

西班牙经济已连续十多年快速增长,在西方国家中是少见的。最近十年,西班牙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65%,在欧盟15国中,只有爱尔兰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西班牙相媲美。据西班牙经济财政部预测,2007年西班牙经济增长率将达3.4%;在今后3年,西班牙经济仍将会以高于3%的水平增长,到2009年人均收入将超过意大利,与法国和德国持平。尽管如此,西班牙在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抑制通货膨胀、改革劳动市场、控制债务风险、减少巨额外贸逆差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拾’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什么清朝向英国赔偿西班牙银元

1840年6月,举世闻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两年后的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来到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影响深远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除了割让香港岛之外,清朝还必须支付鸦片烟价、商业欠款、英军军费共2100万银元。



这是因为,《南京条约》之后,清朝的对外贸易,从贸易顺差转换成贸易逆差了。西班牙银元极少流进中国来,反而是中国的白银,哗啦啦地流到国外去。这时,清朝就算想拿西班牙白银作为赔偿货币,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6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21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0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6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6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18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183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38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19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