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高铁总长多少公里
‘壹’ 西班牙这个国家有什么特点
经济
【经济】 西是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80年代初,西开始实行紧缩、调整、改革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以1986年加入欧共体为契机,经济发展出现高潮。90年代初,由于出现经济过热现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并陷入衰退。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稳步增长。西于1998年5月成为首批加入欧元的国家之一。目前,西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06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9762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834欧元
经济增长率:3.9%。
货币名称:欧元
通货膨胀率:2.7%
失业率:8.7%
【资源】主要矿产储藏量:煤88亿吨,铁19亿吨,黄铁矿5亿吨,铜400万吨,锌190万吨,汞70万吨。森林总面积1437万公顷。
【工业】2005年工业产值2662.7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5%。主要工业部门有造船、钢铁、汽车、水泥、采矿、建筑、纺织、化工、皮革、电力等行业。其中汽车生产量居世界第七,列韩国之后。2004年西汽车生产量297.8万量,汽车从业人员7.1万人,直、间接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1%,有18家汽车生产厂,汽车出口占西对外出口的1/4。近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1年2002年2003年
钢铁 1651 - -
汽车(万辆) 284.7 285.4 252.0
水泥 4051 4238.3 4422.5
(资料来源:2005年西班牙统计局报告)
【农渔业】2005年农业产值327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农业占地3331万公顷,其中已用地2517万公顷,可耕地1665万公顷。猪、羊、牛存栏数分别为2120万头、2000万头、600万头。近年西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1年2002年2003年
小麦501.9 679.5 629.0
大麦624.5 832.8 869.8
玉米493.6 448.7 433.9
稻米837 811 --
酸性水果531.7 570.1 --
葡萄酒(亿升)35.05 35.76 47.29
橄榄525.8 456.9 441.5
橄榄油102.1 88.3 83.7
(资料来源:2005年西国家统计局报告)
【服务业】 西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包括文教、卫生、商业、旅游、科研、社会保险、运输业、金融业等,其中尤以旅游和金融业较为发达。2005年西服务业产值6353.24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
【旅游业】 西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2005年接待外国游客5560万人,较前年增长6%,净收入460亿欧元,较前一年增长1%。全国共有各种旅馆17402家,床位约151万张,入住率53.58%。全国共有7751家旅行社。2004年就业人口122.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7.2%。着名旅游胜地有马德里、巴塞罗那、塞维利亚、太阳海岸、美丽海岸等。
【交通运输】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2003年,主要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总长15661公里;客运旅客6.54亿人次,货运3230万吨。
公路:总长665637公里,其中国道24857公里,地方政府管理道路70270公里,其他类道路69457公里。客运旅客28.65亿人次,货运18亿吨。
水运:各类船舶118033艘;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2350万人次和3.82亿吨。主要港口27个,其中最主要的有巴塞罗那、毕尔巴鄂、塔拉戈纳、阿尔赫西拉等。
空运:全国有机场47个。主要机场有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帕尔马·德马略卡机场和巴塞罗那机场。2003年,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1.52亿人次和5.8亿吨。
(资料来源:2005年西班牙统计局报告)
【财政金融】 近几年西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2001年2002年2003年
收入2591.16 2767.48 2560.31
支出2593.45 2765.07 2680.96
赤字2.29 2.41 -120.65
(资料来源:2005年西银行统计报告)
西财政收入主要靠直接税和间接税,私有化所得近年来也占据相当比重。2003年,财政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截至2005年底,西外债11373.22亿欧元,西外汇储备为146亿欧元。
西班牙主要银行:桑坦德中部西班牙美洲银行(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americano),毕尔巴鄂比斯开对外银行集团(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和人民银行(Banco Popular)。
【对外贸易】2005年,西对外贸易增长8.86%,其中进口增长11%,出口增长4.5%。近年外贸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2003年2004年2005年
进口额1840.9 2071.2 2337.1
出口额1378.1 1464.5 1552.4
逆 差-462.8 -606.7 -784.7
(资料来源:2006年西班牙银行统计)
主要进口石油、工业原料、机械设备和消费品。主要出口汽车、钢材、化工产品、皮革制品、纺织品、葡萄酒和橄榄油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亚洲、拉美和美国。2004年西对欧盟的进、出口额分别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64.6%和73.9%,对亚洲进、出口额分别占14.6%和5.5%,对美进、出口额分别占3.6%和4%。
【直接投资】2003年,西在境外直接投资为243.41亿欧元,比上年减少了41.61%。主要投资部门有交通、电信、能源、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主要投资地区为拉丁美洲。2005年,西实际引资为166.18亿欧元。
【人民生活】 近年来,西政府福利开支不断增加。职工均可享受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负担30.8%,企业和个人承担69.2%。西男性平均寿命为77.2岁,女性为83.7岁。2004年西共有综合医院774所,19万名医生,平均每所医院有2034张病床,每万人有37张病床。每百人有62辆汽车。人均月工资2616.5美元。
(资料来源:2005年西国家统计局报告)
文化和民生
宗教:
西班牙自从罗马人统治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天主教国家的地位。公元八世纪“再征服”战争将阿拉伯人赶出半岛之后,天主教完全控制了整个西班牙。中世纪西班牙 “宗教裁判所”横行整个欧洲,滥施酷刑,捕杀异端,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谈虎色变。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西班牙成为西欧各国的眼中钉。十八世纪以后,教会和世俗力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反教权运动日益高涨,教会势力逐渐衰败。但是,目前仍有百分之九十四的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也有新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
西班牙全境分十一个教区,其中托莱多教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托莱多主教从哥特时期以来就是西班牙的红衣大主教。
天主教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样,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是在教堂中度过的:出生后的洗礼,第一次领圣餐,婚礼和死后的葬礼。西班牙节日众多,有一个原因就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子、每一种职业都有一个圣徒作为守护神。每到圣徒生日的时候,这个城市或者行业公会就要举行大弥撒和宗教游行。另外,每一个教徒也都有自己的守护神,不仅要过自己的生日,也要过圣徒的生日,称作 “Día del Santo”。西班牙人的名字大多取自圣徒,最常见的男女名字就是圣父圣母“何塞”和“玛丽亚”,而且不论男女,都经常把这两个名字连用。比如西班牙前任首相就叫“何塞·马利亚·阿斯纳尔”。
教育:
西班牙的教育一度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现在西班牙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学前教育、普及教育、学士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
2到3岁德的儿童可以自愿上幼儿园小班,4到5岁上大班。国家的幼儿园是免费的,义务普及教育(6~16岁)也是如此,并且交通和食堂也是免费的。普及教育的对象是6到14岁的儿童。初小三年,高小两年,初中三年。
小学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社会和自然体验、艺术表达、音乐和体育。
初中增加了人文与自然科学、外语和宗教等课程。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可以选择升入综合中学(高中,也称大学预科),也可以自谋职业。
综合中学主要有三大类的课程:一是文学,包括人文科学和古典语言;二是科学,重点是数学;三是有关农业、工业和其他方面的技术课程。学生在校期间自己选择分科学习,完成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在车间学校和行业之家两种形式的职业学校里,职业培训分专业理论和企业实践,职业培训也是免费的。在那里除了基础课以外,还可以学到工业绘图、管理学以及各种专业课程。
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和格拉纳达大学都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西班牙宪法中规定,大学社团有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大学自治。自制大学可自定规章,选举学校领导机构,制定预算和人员编制,自主进行学位评定。
西班牙有三十所公里大学和四所由教会主办的私立大学,马德里自治大学是西班牙最大的高等学府,其它着名大学还有马德里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巴塞罗那中央大学等。
小学为6年,中学为4年,大学4~5年。2003年,教育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其中大部为公共部门的投资。
2004~2005学年学生总数8441616人,其中各级学校和学生情况:
学校(所) 学生(人)
学龄前教育3596 1419307
小学12272 2494598
特殊学校-- 29283
中学6276 1876322
预科-- 632154
专科-- 516504
大学 72 1473448
从事非高等教育的教师共562510人,其中公立学校教师411399人、私立学校151111人,高等教育共有师资86774人。
(资料来源:西班牙教育、科学部2004~05年统计报告)
西班牙社交礼仪
仪态礼仪
当地妇女有"扇语",如当妇女打开扇子,把脸的下部遮起来,意思是:我是爱你的,你喜欢我吗?若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合上,则表示:我很想念你。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妇女,如果不了解扇语,最好不要使用扇子。
相见礼仪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与熟人相见时,男朋友之间常紧紧地拥抱。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姓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称父姓。
商务礼仪
西班牙人很重视信誉,总是尽可能地履行签订的合同,即便后来发现合同中有对他们不利的地方,他们也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如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能够善意地帮助他们,则会赢得西班牙人的尊重与友谊。西班牙人只有在参加斗牛比赛活动时才严守时间,但客人应当守时,即便对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责怪。
旅游礼仪
西班牙人性格开朗,热情,但容易激动,有时发生争吵是很正常的,他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西班牙人吃东西时,通常会礼貌地邀请周围的人与他分享,但这仅是一种礼仪上的表示,不要贸然接受,否则会被他们视为缺乏教养。
新闻出版:全国共有报刊155种,全国性杂志170种,销售量共420万。主要报纸平均日发行量:《国家报》,发行量46万份;《世界报》,31万份;《阿贝塞报》,28万份;《先锋报》,20万份;《加泰罗尼亚报》,17万份;《道理报》15万份。
主要通讯社:埃菲社,官方通讯社,1939年1月创办。另外还有私营的欧洲通讯社、罗戈斯通讯社。
广播电视总局统管电台、电视台。全国共有200多家电台,主要有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和私营的西班牙广播公司、洲际电台、西班牙人民广播电台。
电视台:西班牙电视台为国营、全国性电视台,有两个频道。此外还有安达卢西亚、加泰罗尼亚、加里西亚、巴斯克和马德里等地方电视台。1989年政府批准建立了多频道、天线-3和电视5台3家私营电视台。1997年两家数码电视台开始运营。
饮食:种类因地而异,但是大多菜都要加橄榄油 。
自然地理
气候:中部梅塞塔高原属大陆性气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属海洋性温带气候,南部和东南部属地中海型亚热带气候。西北部较湿润,内陆和东南部较干燥。月平均气温从北到南:1月9.4-10.3℃;7月19.1-28.1℃。年降水量一般350-500毫米,山地高达1,500毫米。中部的马德里地区属于高原气候,夏季干热,冬季干冷。东北部的巴塞罗那地区则为最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湿润,夏季较炎热干燥,降水以冬季为主,一年能保证有250天以上的阳光。
矿藏:汞储量占世界首位,并有煤、铁、铝土、钼、黄铁矿、石油等。森林面积广阔,有欧洲栓皮栎、橡、栗、杉等。盛产沙丁鱼和龙虾等。
位置: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北濒比斯开湾,西邻葡萄牙,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东北与法国、安道尔接壤,东和东南临地中海。西班牙海岸线总长为7921公里,其中地中海海岸线长2058公里,大西洋海岸线长1728公里,北部坎塔布里亚海海岸线长1086公里,地中海巴利阿里群岛各岛屿海岸线长1428公里,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各岛屿海岸线长1583公里,北非两个飞地----休达和梅利亚的海岸线分别为20公里和9公里,北非一些小岛的海岸线长9公里。境内多山,是欧洲高山国家之一。境内高原和山地相间,全国平均海拔660米,全国35%的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仅占11%,是欧洲地势最高国家之一。主要山脉北有坎塔布连、比利牛斯,南有莫雷纳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南部的木拉散峰海拔3478米,为全国最高峰。
国界线:西班牙陆路边境线为2013公里,其中与法国、安道尔边境线为720公里,与葡萄牙边境线为1292公里,与直布罗陀边境线为1公里。
西班牙地处欧洲西南部,与葡萄牙共同分享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位于北纬36度到44度、西经9度18分和东经3度19分之间,南北跨840公里,东西 1000公里。国土面积为504750平方公里,西班牙人说他们的国家形状像一块熟牛皮。西班牙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居第四位,相当于欧洲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半岛之外,西班牙的领土包括还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岛和大西洋的大小加那利群岛。
西班牙北部沿海是比斯开湾,东北同法国和安道尔接壤,高耸的比利牛斯山把这几个国家分隔两边;东面和东南面向地中海,向南越过只有14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便能达到非洲的摩洛哥;长方形的葡萄牙是西班牙西边的邻居。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出大西洋的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西班牙与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夺此地的主权。
不包括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三面环海的西班牙的海岸线长约3904公里,但是海岸比较平直,真正的天然良港都集中在北部,如费罗尔、蓬特维德拉和维哥等。卡塔赫纳是唯一地处地中海的天然港湾。东南部的海岸线不是以港口,而是以风景旖旎的海滩胜地闻名。西班牙着名的海湾有加的斯湾和瓦伦西亚湾。
西班牙不仅有美丽的海岸,还有巍峨的高山。在欧洲,她是除了瑞士之外最高的国家。西班牙全境大部分是古老的高原。着名的中央高原耸立西班牙正中,约占全国面积的60%,海拔600-700米。中央高原三面被高山阻绝:北部是坎塔布连山脉,南部伫立着莫雷纳山,东部的伊比利亚山脉隔开中部高原与阿拉贡平原。高原西边那一面缓缓延伸,地势渐趋平坦,最后消失在大西洋沿岸。如果你驾车游览西班牙全境,不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白雪皑皑的山峰,一片片起伏不平的丘陵。
西班牙全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地理区:
北部山区:这里有欧洲着名的比利牛斯山脉,整个山脉绵延千里,景色如画。一年四季,无论山上山下,还是平原陆地,到处是一片翠绿。尤其是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山脉连绵,松涛茫茫,林海郁郁。
紧靠比利牛斯山脉的坎塔布连山脉,海拔达2000米以上,北临茫茫无边的比斯开湾,陆地上林木茂盛,景色十分迷人。许多宽广的河谷置于其间,湖水清澈如镜。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还有数不胜数的飞瀑,从高处倾泻而下,整日水雾弥漫,蔚为壮观。这里既是重要的软木产区,又是牛羊遍地的牧区和工业区。
中央高原:位于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将梅塞塔高原分为北部旧卡斯蒂利亚高原和南部新卡斯蒂利亚高原。在这块广袤无垠、山岭起伏的土地上,有着大片着名的橄榄树林和动物保护区。中央高原的西北部和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地区是崇山峻岭。一条条山间公路首尾相接,汽车有时在山间行驶大半天,好像还在原来的位置。
阿拉贡平原:阿拉贡平原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东南面的埃布罗河流域,是个大致呈三角形的波状平原。在古地质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内陆湖泊,后来湖水流入地中海,慢慢变成了干涸的陆地。阿拉贡平原常年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土质肥沃,被称为富饶的“丰水宝地”,既是西班牙的天然粮仓,又是重要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地。
地中海沿岸山地:沿岸山地从东南部安达卢西亚到东北部加泰罗尼亚,长达1500公里。走在细软的沙滩上,海天一色,游人如潮。南端安达卢西亚山脉中的穆拉萨山峻峭高耸,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最高点,号称西班牙“民族的脊梁”。这座山终年云烟袅袅,清风悠扬,是个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安达卢西亚平原:位于莫莱纳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之间。这里一马平川,坦坦荡荡;瓜达尔基维尔河由西往东横贯整个平原,灌溉着千万亩良田。由于高耸的安达卢西亚山脉挡住了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所以这里气候干燥,盛夏骄阳似火。
西班牙斗牛(corrida de toro)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风靡全国,享誉世界,尽管从动物保护的观点上看目前人们对此存在争议,但是作为西班牙特有的古老传统还是保留到现在,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斗牛季节是3月至10月,斗牛季节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举行两场。如逢节日和国家庆典,则每天都可观赏。
历史
简史
公元前9世纪凯尔特人从中欧迁入。公元前8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先后遭外族入侵,长期受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的统治。西班牙人为反对外族侵略进行了长期斗争,1492年取得“光复运动”的胜利,1516年卡斯蒂利亚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菲利普一世的儿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外孙资格继承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瓦格纳等国的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的共主联邦的国家。 十六世纪是海上强国,以后渐衰。1837年伊莎贝拉二世在通过君主立宪的法案之后将其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决定用西班牙一词“España”(腓尼基语,意为“野兔”)命名,自此结束了历经300多年的共主联邦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国,1936年成立由人民阵线领导的联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发动内战,于1939年夺取政权,1947年宣布为君主国。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渐成为海上强国,在欧、美、非、亚均有殖民地。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开始衰落。1873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国。1874年12月王朝复辟。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失去在美洲和亚太的最后几块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国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会党和共产党参加的联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发动叛乱,经三年内战,于1939年4月夺取政权,实行独裁统治达36年之久。1943年2月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参加侵苏战争。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君主国,自任终身国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孙胡安·卡洛斯为承继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复君主制。1976年7月,国王任命原国民运动秘书长阿·苏亚雷斯为首相,开始向西方议会民主政治过渡。
史前历史
在西班牙发现最早的人类考古学遗迹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万到五万年,穴居人类的史前岩画为我们提供了伊比利亚半岛史前文明的生活场景。在西班牙发现的最重要的遗迹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当然还有着名的阿尔塔米拉岩洞。
凯尔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论研究认为伊比利亚人是从北非来到半岛的,他们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区,在那里伊比利亚人创造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对于考古学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古希腊的历史中对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过记载,希腊人称他们为“图尔多人”。他们是伊比利亚人的一个部落,在瓜达尔基维尔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灿烂的王国。
公元前1200年,来自中北欧的凯尔特人从北部进入半岛。金发凯尔特人和深色皮肤的伊比利亚人通婚,并且扩展到整个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历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来势力侵入的地区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区。历史和社会学家至今没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邻近民族之间找不到亲缘关系,却有人在巴斯克语和日语之间找到了共同点,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腊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强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岛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加迪尔,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时,希腊人则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人趁机占领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们留下的着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纳,这个词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罗马人和哥特人
罗马人在布匿战争中打败了迦太基人之后,也把殖民地扩展到了西班牙,并且很快占领整个半岛,着名的努曼西亚英雄故事就诞生在伊比利亚人抵抗罗马人入侵的过程中。从此,半岛便作为威震海内的罗马帝国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国内地位十分重要,两位罗马皇帝特拉加诺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学派伟大的哲学家塞内卡都是在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罗马文化,包括希腊拉丁人和犹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习俗,罗马的语言也在半岛上开始使用。梅里达是今天保存古罗马遗迹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维亚,还可以看到古罗马的水渠从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岛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强悍的哥特蛮族侵入日渐衰颓的罗马帝国,并于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定都托莱多。但是哥特人没有对西班牙文明的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复战争
西哥特人的统治持续到了公元711年。当时五万穆斯林战士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用手中的弯刀战胜了曾令罗马人闻风丧胆的哥特武士,赢得了瓜达莱特战役大捷。四年之后,阿拉伯人席卷整个半岛,把她变成了一个埃米尔国,也是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叫做“安达卢斯国”。我国古代称之为“绿衣大食”。尽管半岛北部地区的抵抗运动从未停止过,公元八世纪到十一世纪穆斯林帝国的势力仍旧令人惊叹地不断巩固。西班牙在这个时期吸收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渐脱离了大马士革的中央统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终把西班牙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哈里发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西班牙迎来了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发展。阿拉伯人带来了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最先进的知识,并且在西班牙的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阿尔罕布拉宫便是阿拉伯艺术登峰造极之作。同时,阿拉伯语也在西班牙语里留下了许多词汇。当时最重要的城市有瓦伦西亚、萨拉戈萨、塞维利亚和科尔多瓦。拥有五十万居民和一座巨型图书馆的科尔多瓦是十世纪西欧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纪,王族间(39个王子)的不断内讧使穆斯林帝国分裂败落,光复运动愈演愈烈。北方的国王们一个接一个地取得胜利。到了十四世纪,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纳达最后一个据点,他们又坚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国王”将她也并入了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版图。
遗产
2008年,西班牙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在所有国家中名列第一。
科尔多瓦历史中心 格拉纳达的阿兰布拉宫和赫内拉利花园 布尔戈斯大教堂
布尔戈斯大教堂埃斯库里亚尔修道院 巴塞罗那的圭尔公园 圭尔宫和米拉大楼 阿尔塔米拉洞窟
塞哥维亚古镇及高架引水渠 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时期教区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古镇
阿维拉古镇及城外教堂 特鲁埃尔的穆德哈尔式建筑 历史名城托莱多 加拉霍奈国家公园
卡塞雷斯古镇 塞维利亚大教堂 阿尔卡萨尔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古城萨拉曼卡 波布莱特修道院
梅里达考古遗迹 瓜达卢佩的圣 玛利亚皇家修道院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 多尼纳国家公园
有城墙的昆卡城 巴伦西亚的丝绸交易市场 拉斯马德拉斯 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厅和圣帕乌医院
圣米兰的尤索和苏索修道院 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岩画艺术 阿尔卡拉的埃纳雷斯堡大学和历史区
伊维萨岛景观 拉拉瓜纳的圣克利斯托瓦尔 阿塔皮尔卡考古遗址 加泰罗尼的维尔德布伊罗马式教堂
塔拉科考古遗址 埃尔切的帕默拉尔 卢戈的罗马城墙 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着合奏的úbeda和baeza
‘贰’ 西班牙现在经济怎么样
一、2006年西班牙经济形势
无论是以前的人民党政府还是现在的工社党政府基本采取了相同的经济政策,即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生产率;抑制通货膨胀;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推动企业国际化,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正是由于西班牙政府经济政策到位,西班牙经济已连续十多年保持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就业不断增加,失业率不断下降,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八大、欧盟第五大经济强国。
1、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为9761.8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3.9%,远远高出欧盟平均水平。2006年内需对西班牙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9个百分点,是西班牙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外需对西班牙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个百分点。
2、就业成绩显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西班牙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供了有利条件。2006年西班牙创造了68.76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增长了3.56%,失业率从2005年的8.7%下降到2006年的8.3%;其中新创造的全日制净就业岗位为55万个,比上年增长了3.1%。最近十年间西班牙新创造就业岗位绝对数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相当于欧盟15国的1/3强。
3、建筑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功不可没。2006年西班牙建筑业产值达1852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建筑业新创造了18.6万个就业岗位,占西班牙新创造就业岗位的1/4。近年来,西班牙建筑业成为西班牙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6年西班牙经济增长了3.9%,其中建筑业对经济的推动力为1个百分点。
4、通货膨胀率有所好转。西班牙能源匮乏,消费量不断增加,对外依赖严重。专家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西班牙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去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下跌,西班牙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轻。2006年西班牙通货膨胀率仍高达2.7%,比欧盟25国平均水平(2.1%)高0.6个百分点,严重影响西班牙产品的竞争力。
5、外贸逆差继续扩大。2006年西班牙外贸总额为4294.31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1.56%;出口为1698.72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6%,为近6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05年增速的2倍多;进口为2595.5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2.2%;外贸逆差896.87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5.3%,仅为2004年增幅的一半,也远低于2005年的28.3%,但西班牙仍为西方国家外贸逆差第二大国家。
6、企业、家庭负债沉重。2006年西班牙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大企业兼并数量大增,从而导致企业债务增加。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企业负债高达1.025万亿欧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8.1%,西班牙企业负债远远高出国内生产总值。由于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喜欢负债消费;使用抵押贷款购房的人也越来越多。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家庭负债达7760亿欧元,其中5700亿欧元是购房抵押贷款。另外,截至2006年底西班牙公共债务为388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比上年减少了3个多百分点,为最近20年来最好水平。2006年欧洲央行5次加息,官方利率从年初的2.25%提高到3.50%,大大加重了企业和家庭负担。
7、公共开支盈余继续增加。近年来,西班牙政府加快税收体制改革,经济加速增长,税收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西班牙所得税增长了14.8%,公司税增长了14.5%,增值税增长了9.6%;同时中央政府严格抑制公共开支,因此中央政府收支出现大量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2%。通过非法移民身份合法化,大量外来移民加入社会保险体系,加上西班牙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社会保险体系也出现大量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0%。另外,2006年各自治区政府公共收支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2%,市政府公共收支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1%。因此,2006年西班牙公共收支连续第二年出现盈余,达178.9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
8、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旅游强国地位。2006年西班牙共接待外国旅客5850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仅次于法国;旅游外汇收入387.4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0.7%,仅次于美国。
9、西班牙对外投资大幅增长。2006年由于西班牙企业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对外投资比上年增加了80.8%,达588.38亿欧元。同期,西班牙吸引外资为132.46亿欧元,比上年下降了23.78%。
二、2007年西班牙经济预测
西班牙经济已连续十多年快速增长,在西方国家中是少见的。最近十年,西班牙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65%,在欧盟15国中,只有爱尔兰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西班牙相媲美。据西班牙经济财政部预测,2007年西班牙经济增长率将达3.4%;在今后3年,西班牙经济仍将会以高于3%的水平增长,到2009年人均收入将超过意大利,与法国和德国持平。尽管如此,西班牙在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抑制通货膨胀、改革劳动市场、控制债务风险、减少巨额外贸逆差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叁’ 现在的高铁可以跑多少公里每个小时
高铁,全称高速铁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欧洲早期组织即国际铁路联盟(UIC)1962年将旧线改造时速达200公里、新建时速达250~300公里的铁路定为高铁。当前各国新建的高速铁路大多把最高速度定位在250~350公里/小时 。
1985年日内瓦协议做出新规定:新建客货共线型高铁时速为250公里以上,新建客运专线型高铁时速为350公里以上。中国国家铁路局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
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
高速铁路问世35年以来,中、德、法三国共运送了500亿人次。
几个主要高速铁路国家,一天要发出上千对的高速列车,即使计入德国发生的事故,其事故率及人员伤亡率也远远低于其他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因此,高速铁路被认为是最安全的。
与此成对比的是,据统计,全世界由于公路交通伤亡事故每年约死亡25万~30万人;1994年全球民用航空交通中有47架飞机坠毁,1385人丧生,死亡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5%,比过去10年的平均数高出20%。每10亿人公里的平均死亡数高达13人。
速度是高速铁路技术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各国都在不断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
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分别达到了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如果作进一步改善,运行时速可以达到350~400公里。除最高运行速度外,旅客更关心的是旅行时间,而旅行时间是由旅行速度决定的。
以北京至上海为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乘飞机的旅行全程时间(含市区至机场、候检等全部时间)为4小时左右,如果乘高速铁路的直达列车,全程旅行时间则为4小时,比飞机快;如果乘既有铁路列车,则需要10小时;若与高速公路比较,以上海到南京为例,沪宁高速公路274公里,汽车平均时速83公里,行车时间为3小时,加上进出沪、宁两市区一般需1.7小时,旅行全程时间为4小时,而乘高速列车,则需1小时。
参考资料:网络:高铁
‘肆’ 请问,欧洲的火车都是高铁吗
欧洲的火车,大部份是高铁,但也有普通慢铁,票价廉宜点,像瑞士就比较旧式的也很多。去欧洲若去几个国家建议买买EURO一Pass 可以一天坐几转都得,最方便穿州过省的游客。
‘伍’ 日法德加有没有高铁出轨,爆炸,酿成严重伤亡的例子
探讨这一问题前首先要明确“高铁”的标准如何界定,因为世界各国对“高速铁路”的定义不尽相同,这里分别取国际铁路联盟(UIC,由于主要成员国多为欧洲国家(当然中国也是成员国之一),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欧洲标准”,但鉴于欧洲在铁道技术上的领先地位,UIC的标准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标准、日本标准和中国标准为例.
UIC标准:最高运营时速250公里以上的新建铁路、或经过提速改造后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既有铁路,称为高速铁路。(这一标准在国际上得到较广泛的接受)
日本标准:新干线是列车在主要区间内正常运行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的干线铁路(日本铁路的“干线”是按客货运输量定义、区别于运量小的支线性质的“地方交通线”,无需在这一点上纠结)。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高速铁道”这个词却未必是指“高铁”,很多时候恰恰指的是和高铁没有任何关系的都市圈电气铁路,比如东京地铁最早就是由一家名为“东京高速铁道”的公司兴建和运营的,因此绝不能望文生义。)
中国标准(2014年后的技术标准):高速铁路是设计时速250公里及以上(含预留提速条件的)、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
可见中、欧、日的速度标准相差并不很大,高速铁路的速度门槛都设置在200km/h左右,但中国标准里多了“客运专线”一条,这就带来了问题:如果一条线路运行时速达到了200公里以上、但却是客货两用的,是否应作为“高速铁路”呢?在这方面日本新干线是客运专用的基本没有货运(除北海道新干线在青函海底隧道段以套轨形式与货车并行外),并不难判断其性质;但欧洲的高速铁路大多同时有快速货运列车运行,如果非要纠结于“客运专线”一条,岂不是会得出欧洲没有一寸“高速铁路”的结论?显然这不符合实际,因此这里倾向认为高速铁路只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标准,具体采用何种运营模式、是客运列车专用还是客货列车混用,并不影响“高速”(客运列车时速在200公里以上)这一根本性质。
以上,则我们对高速铁路已有一个较清晰的定义,可以探讨欧洲、日本发生过的“高铁事故”了。
1.日本新干线
关于新干线事故,有人提到了JR福知山线列车脱线事故,类似的还有羽越本线列车脱线事故、信乐高原铁道列车冲突事故等,但其实不然。福知山线是一条二战前就建成的铁路线,在日本的法规中称为“在来线”(类似国内的既有线),列车正常运行速度不过130km/h,是一条市域通勤铁路、类似于国内的上海金山城际,显然不属于“高速铁路”的范畴。2005年的JR福知山线事故以及更早的信乐高原铁道列车冲突事故虽然造成了严重伤亡,并且暴露出日本铁路在运营管理上的重大缺陷,但本身和新干线并无关系,只不过人们往往被伤亡数字过度吸引了眼球而有意无意中混淆视听了。
秋田新干线也同理,它和山形新干线同属“迷你新干线”,是在既有线基础上改造为1435mm准轨后供特制的新干线列车——由于建筑限界限制,车体较标准的新干线列车缩小,故得名“迷你新干线”——直通运行。我们知道UIC标准是认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提速改造既有线为高速铁路的,但山形·秋田新干线由于既有线的线形不良,导致最高时速不过130公里左右,并未达到“高速铁路”的标准,类似国内的既有线动车如广深和谐号(按,国内的既有线动车在2011年降速后最高时速不超过160公里,也已无法满足“高铁”的定义)。实际上在日本的铁道法规中,“山形新干线”的规范名称是改造前的线路名“奥羽本线”,“秋田新干线”的规范名称是改造前的线路名“田泽湖线-奥羽本线”,东北新干线直通迷你新干线的运行模式称为“新在直通”(新:新干线,在:在来线),换言之两线在法律上属于在来线。至于为何会有新干线之名,除了新干线列车可以直通运行之外,就是沿线政府和民众乐得蹭个“新干线”的热门IP吸引人气的缘故了。
那么,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标准规格新干线”有哪些?到2017年,有东海道新干线、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北陆新干线(旧称长野新干线)、九州新干线(鹿儿岛线)、北海道新干线这7条标准规格新干线开通或部分开通,时速基本在250公里以上,无疑属于“高速铁路”,除此之外日本没有其他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铁路线,把日本其他的铁路线称为“新干线”纯属误读(甚至还有把东京市内的通勤电车山手线误读为“新干线”的……无法直视)。新干线的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事故?可以说从1964年至今,新干线尚未发生过重大旅客伤亡事故,但也绝非一些人吹嘘的零事故。比较值得注意的事故有——
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
东海道新干线在1964年发生晚点列车撞击在线路区施工的保线作业员事故,5死5伤;东北新干线在1985年也发生了同类型事故,2死6伤。
造成旅客伤亡的事故:
1995年东海道新干线三岛站发生旅客坠落事故,一名高中生因冲门上车而被关闭的列车自动门夹住手指,由于列车长和站台工作人员不注意观察,0系列车的自动门也未能检出异物,乘客被列车一直拖行至站台尽头后掉入轨道遭碾压身亡,JR三岛站旅客坠落事故成为新干线历史上第一例因运营方责任造成旅客死亡的事故。
2015年,山阳新干线发生列车在高速走行中车辆部件松动脱落事故,一名乘客被从车窗外飞来的脱落零部件击伤,属于运营方责任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列车脱轨事故:
1973年东海道新干线大阪综合车辆所发生车辆所内的空载回送列车低速走行中脱轨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脱轨列车冲破道岔进入东海道新干线正线,造成运行中断并险些酿成后续旅客列车追尾,这是新干线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列车脱轨事故。不过ATC(自动列车控制)系统虽未能阻止回送列车冒进信号并脱轨,却在列车脱轨后立即阻止了客运列车驶入事故区间(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可谓功过参半。
受2004年新潟中越地震影响,上越新干线列车一列以时速200公里走行中的200系列车虽在接到地震波预警装置的信号后实施紧急制动,但还是在减速过程中在高架桥上脱轨,这是新干线第一次发生载客列车走行中脱轨事故,所幸列车当时已减速未掉下高架桥,此次事故奇迹般地未造成人员伤亡。
与此类似,受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影响,东北新干线一列试验运行中的E2系列车发生脱轨事故,无人员伤亡;2016年4月的熊本地震也导致一列回送的800系列车在九州新干线熊本综合车辆所内脱轨,无人员伤亡。至此新干线已发生过4次列车脱线事故(如果再算上前文所述非标准规格的秋田新干线在2013年的一次轨道积雪导致的列车低速运行中脱线事故,则是5次),但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其中3次事故是空载的回送列车或试验列车,何来乘客伤亡一说,当然因地震脱轨也算情有可原)。
此外,新干线还发生过多次技术或运营故障,如东海道新干线在60年代发生的列车走行中车轴断裂事件以及早期0系列车频发的轮对粘着不足造成制动时过走,山阳新干线在90年代数次发生的隧道内混凝土块等构件掉落事件等,尽管这些故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已形成了重大事故征候。新干线的安全神话并不是绝对的,必须承认新干线至今没有发生重大乘客伤亡事故也有相当一部分运气成分在里面。
2.法国高速铁路
“TGV”在法语中是“高速列车”的简称,法国的高速铁路系统包括新建高速线(LGV)和TGV列车直通运行的既有线(称为lignesclassiques),后者由于线路条件所限速度通常不高,大致相当于国内的既有线动车,严格意义上说只有最高速度达到270~320km/h的LGV方可称为真正的“高速铁路”。在既有线上运行的TGV列车发生过若干起与汽车相撞的道口事故以及与既有线普通列车的碰撞事故,所幸人员伤亡均不严重;在新建高速线LGV上,TGV高速列车也发生过几次较大事故——
1992年:一列TGV高速列车在巴黎至里昂的LGV东南线马孔洛什车站因冲破道岔而脱轨,事故并未造成车上乘客伤亡,但列车脱轨后将站内轨道上的道砟(法国高速铁路至今一直采用有砟轨道)击飞,结果正在站台上候车的20多名乘客被四处飞溅的碎石道砟击伤。
1993年:由于暴雨导致一座施工时未被勘测到的一战时期遗留的坑道坍塌,导致线路出现一处塌方陷坑,一列TGV高速列车在巴黎至里尔的LGV北线运行时以300公里时速脱轨。此次事故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有史以来速度最高的脱轨事故(300km/h)。TGV高速列车独特的铰接式转向架(转向架安装在车厢连接处,使前后两节车厢紧密连结)在这次事故中立下大功,列车尽管脱轨滑走但各节车厢间的连接没有被破坏,最终仅1名乘客受轻伤(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认定铰接式转向架必然优于独立式转向架,两者在技术上各有优劣)。
2000年:由于动力车转向架上的部件松脱,一列从巴黎开往伦敦的E300型“欧洲之星”高速列车(英国称为英铁373型列车,基于TGV高速列车技术)在LGV北线以250公里时速脱轨,有7名乘客受伤,另有多人受到惊吓。
2015年:一列TGV试验列车在对巴黎至斯特拉斯堡的LGV东线进行正式开通前的调试过程中,由于司机未能及时制动(调试过程中需在线路正常运行速度基础上提速10%试验,故需暂时关闭列控,列车不能像正常运营时一样在超速时能在信号系统控制下设备自动进行制动,只能靠司机判断和控制)而在埃克维尔桑附近的高速线出口处一个急弯道上以243km/h速度脱轨(该弯道正常设置限速为160km/h,试验时本计划以+10%的176km/h通过,但司机没来得及在进入弯道时制动),列车随后翻下高架桥和路基并解体,部分车厢坠入桥下的运河。由于是试验列车,本次事故的11名死者中多为参加试验的法铁员工和技术人员,另有42人受伤,部分伤者伤势严重。不过救援过程中发现车上还有完全不应该在场的未成年人,经查是个别法铁职工私下把儿童带上试验列车(这种行为或许早已有之,只是这次事故才暴露了出来),对此法铁予以严厉批评。这是法国高速铁路自1981年开通运营以来伤亡最严重的一次事故。
截止目前为止,法国高速铁路发生的最严重事故莫过于2015年的LGV东线试验列车脱轨事故,造成11死42伤。法国高速铁路在安全性上的表现总体还算合格,但也不免于各类大小事故。
3.德国高速铁路
德国的高速列车称为ICE(InterCityExpress,意为城际特快列车),和法国一样,德国的高速铁路系统也包括新建高速线(NBS,最高时速300公里)和提速改造既有线(ABS,经改造后时速多在200公里上下)两类。然而,德国很不幸地拥有着一个世界纪录——迄今为止世界上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高速铁路事故。这次事故直接导致原本已几乎赢得台湾高铁大单的西门子惨遭日本新干线“反杀”(当然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ICE落败的唯一原因),代价不可谓不沉重,这就是1998年6月3日的艾雪德列车脱轨事故。由慕尼黑开往汉堡的一列ICE-1型高速列车在以200公里时速走行时,由于轮对设计缺陷导致钢制轮毂破裂,最终列车脱轨并解体,还将脱轨处的一座跨线公路桥完全撞塌,事故造成101人死亡(除了车上乘客和车组外,还有2名当时在桥下作业的德铁员工不幸被卷入)、88人重伤。谈到德国高速铁路事故时,只是一个艾雪德灾难就足够了,而这次事故的原因完全是人为的:列车设计上的先天缺陷、日常检修工作的疏忽大意、司机在列车发出异响后未及时停车……可以说从技术层面到运营管理层面都完完全全是一次奇耻大辱。
(P.S.“德国高铁只能在气候适宜的大平原上跑”???NBS可是有着40‰的极限坡度,在全世界的高速铁路中都数一数二。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速线的时速250公里的游隼号高速列车就是ICE-3型动车组的引进版,难道俄罗斯冬季“温度不低于15℃”?别忘了国内用于北方高寒地区的CRH380BG型高速动车组也是在ICE-3的引进版CRH3C型高速动车组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仍然属于西门子的Velaro高速列车技术平台。)
除艾雪德惨祸之外,ICE还发生过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故(道口事故、与其他普通列车的碰撞事故、脱轨事故等),所幸总体上人员伤亡不大。比如2008年,一列ICE列车在汉诺威-维尔茨堡高速线上运行时撞上羊群并脱线,造成若干乘客轻伤;2010年,一列由阿姆斯特丹开往巴塞尔的ICE高速列车在运行时一个车门突然脱落,击中邻线的另一列ICE列车并造成6名旅客受伤。就在今年5月2日,一列ICE高速列车在驶入多特蒙德火车站时(可能由于线路不平顺或道岔故障)低速脱轨,导致2人受伤。
4.西班牙高速铁路
AVE是西班牙高速铁路的品牌,西班牙高铁目前为世界第二大高速铁路网(“仅”次于中国的2万公里,西班牙为3100余公里......),在技术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摆式列车、可变轨距技术、单轮对转向架等。由于除了本国生产的高速列车外西班牙还引进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高速列车技术,西班牙高铁在车型上相当多样。然而西班牙也很不幸地成为另一起伤亡惨重的高速铁路事故的发生地,这就是2013年7月24日(似乎与某个不幸的日子只差一天)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列车脱轨事故。命运是无情的,不管几十年来人们为了安全运行付出过多大的努力,只要一次疏失、一次重大事故就足以使过去辛辛苦苦积累的名声“毁于一旦”。
2013年7月,一列由马德里开往费罗尔的西班牙国铁S-730型高速列车(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列车,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该车型为摆式列车、可提高通过小曲线时的速度;采用Talgo列车的可变轨距技术、可在西班牙的1435mm准轨高速线和1668mm宽轨既有线上来去自如,并能兼容高速线的25kV&50Hz交流和既有线的3kV直流两种供电制式;在电力机车后还加挂一节柴油发电车,使得列车可进入未电气化的既有线,不过以内燃模式运行时速度降至180km/h)在进入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车站前的一小段既有线上出轨。这是一处进站前利用既有线改造而来的急弯道,曲线半径不足400米,正常限速80km/h。但是,当天驾驶列车的司机加尔松显然没有限速行车(根据后来的媒体调查,加尔松似乎有飙车的“个人爱好”并常在个人网页上炫耀)。由于该进站段是由既有线改造而来,当时仍在使用旧的信号系统,不同于新建高速线使用的ETCS信号系统(国内高铁使用的CTCS-3级信号系统也部分吸收了欧洲的ETCS信号系统技术。顺带一提,ETCS出现的本意是统一欧洲各国“各自为政”的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以便开展国际联运——现在欧盟内部的国际列车为适应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经常需要同时装备好几套信号设备。不过,ETCS目前在欧洲也只得到了部分推广,反倒是中国高铁在这方面“捷足先登”了),西班牙既有线的信号系统只具备超速警报功能而不具备设备自动制动功能,因此没能成为阻止当事司机超速行车的最后一道防线。最终列车以近195km/h的两倍于限速的速度进入弯道,加尔松此时才开始紧急制动但为时已晚,列车脱轨冲出弯道后解体,还引发柴油发电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80人死亡、140人受伤,这是世界高速铁路历史上仅次于艾雪德灾难的惨重事故,而造成这样一场灭顶之灾的仅仅是一个没有受到足够制约的人。
总结: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可靠的系统,人们能做的是提高警惕、尽可能地预防和消除隐患,但即便如此,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失甚至运气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降临,灾难虽然令人懊恼,有时候却也的确是防不胜防。而在惨祸发生之后,人们更需要的是反思问题所在并做出改进,而不是因为一次两次事故而一蹶不振失去信心,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
‘陆’ 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铁路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1.运营速度最快的是中国,武广线上很多车次,平均运行时速都接近300公里,很多线路上最高运行时速都轻轻松松超过300了。
2.实验速度最快的还是法国阿尔斯通的TGV最高时速574。
‘柒’ 请问西班牙是个发达国家吗国情怎么样
西班牙算是发达国家。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上。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扼大西洋和地中海航路的咽喉。面积50475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为3900千米。居民主要是西班牙人,少数民族有加泰罗尼亚人、加里西亚人和巴斯克人。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1492年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后逐渐成为海上强国,有许多殖民地。16世纪末叶后逐渐衰落。19世纪王朝被推翻建立共和国。1936年2月成立了联合政府。1947年7月宣布为君主国。1973年3月9日同我国建交。
为欧洲高山国家之一。北部和南部沿海为山地,内陆的中部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200米以下的平原区占11%。北部和西北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和东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有丰富的煤、铁、汞、铜、铅、锡、铀等矿物资源。森林面积约占全面积28%,多欧洲栓皮栎。沿海盛产沙丁鱼。为较发达的工业国家。工矿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1/3强。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8%。主要农产品有麦类、玉米、稻米、甜菜、柑橘、葡萄、油橄榄等。工业以采矿、纺织、造船、冶金较重要。主要外贸对象是美、德、法、英。出口以机械、钢铁、船舶、柑橘、葡萄酒、橄榄油、软木为主,进口以石油、棉花、工业设备为主。有铁路15000多千米,公路32万多千米。
马德里:首都,人口约310万。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有飞机及汽车制造、电工器材、化学等工业。巴赛罗那:最大商港和工业中心,有纺织、化学、飞机制造、造船等工业。塞维利亚:古都和工商业、文化中心,所产雪茄烟着名。直布罗陀:最南端城市,当地中海和大西洋交通的要道,重要海港。现为英国占领。
‘捌’ 铁路的铁路情况
列车的运行、进站、出站、编组都有调度指挥系统控制,并且相关的监测、信号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有专门的铁路局电务部门进行细致维护。
具体设备包括:
1.TDC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由中国铁通专网组网,设有极其严密的反病毒和防火墙设置,IP地址和口令频繁更换,负责执行全部调度方案。
2.站内(或区间线路所)计算机联锁设备或电气集中联锁设备:负责执行管内所有信号机的信号控制,道岔的定位与反位,并且严格执行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运算关系。
3.区间轨道电路自动闭塞系统:轨道电路负责执行验证运行列车前方,轨道是否被占用,与同线前行列车的追及距离,轨道是否完整良好等。主流的设备是ZPW2000A移频自动闭塞系统,轨道载频为1700Hz、2000Hz、2300Hz、2600Hz,调制方法为频移键控。
第六次提速后,中国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已达到CTCS-2级。
未来的CTCS-3,将会使用更先进的无线调度方案,GSM-R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最新的青藏线、大秦线、胶济线运行。 古希腊是第一个拥有路轨运输的国家,至少二千年前已有马拉的车沿着轨道运行。
1804年,理查·特尔维域克在英国威尔士发明了第一台能在铁轨上前进的蒸汽机车。
1814年,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
第一台取得成功的蒸汽机车是乔治·史蒂芬孙在1829年建造的“火箭号”。
1825年,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
很快铁路便在英国和世界各地通行起来,且成为世界交通的领导者近一个世纪,直至飞机和汽车发明才减低了铁路的重要性。
高架电缆在1888年发明后,首条使用高架电缆的电气化铁路在1892年启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柴油和电力驱动的列车逐渐取代蒸汽推动的列车。1960年代起,多个国家均建置高速铁路。而货运铁路亦连接至港口,并与船运合作,以货柜运送大量货物以大大减低成本。
现时在全球236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有144个设有铁路运输(包括全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在内),其中约90个国家提供客运铁路服务。铁路依然是世界上载客量最高的交通工具,拥有无法被取代的地位。
中国第一条铁路建于上海,由英国人兴建,后被清朝地方官员买回并拆毁。而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和蒸汽机车则是由李鸿章兴办的开滦公司煤矿所建。
铁路总公司确认将追加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铁路营业里程也将有所增长。追加后,2013年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66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300亿元。预计到2013年底,新增铁路营业里程5500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突破10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将突破1万公里。
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3月,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后,铁路改革、建设和运营态势良好。客运和货运改革促进了客货运输全面增长。2013年1月至7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2.2亿人,同比增加1.2亿人,增长10.9%。
2015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38亿元,超额完成238亿元;铁路新线投产9531公里,超额完成1531公里,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新线投产3.05万公里,是历史投资完成最好、投产新线最多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多完成1.15万亿元;新线投产3.05万公里,比“十一五”多完成1.59万公里、增长109%。到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应运而生,能在轨道上运行的蒸汽火车头问世。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了。在盛况空前的通车典礼上,由机车、煤水车、32辆货车和1辆客车组成的载重量约90吨的“旅行”号列车,由设计者斯蒂芬森亲自驾驶,上午9点从伊库拉因车站出发,下午3点47分到达斯托克顿,共运行了31.8公里。
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的正式开业运营,标志了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重视。在它的发源地英国自不必说,修筑铁路成为最热门、最时髦的事情。19世纪50年代是英国铁路修建的高潮时期,1880年主要的线路基本完成,1890年全国性铁路网已形成,路网总长达32000公里。 部分国家修建第一条铁路的时间表国家 修建时间(年份) 英国 1825 意大利 1839 美国 1830 瑞士 1844 法国 1832 西班牙 1848 比利时 1835 秘鲁 1851 德国 1835 印度 1852 加拿大 1836 澳大利亚 1847 俄罗斯 1837 南非 1860 奥地利 1838 日本 1872 荷兰 1839 中国 1876 部分国家铁路总长国家 铁路总长度(公里) 美国224792中国 112000 俄罗斯 84158 印度 63327 加拿大 57042 德国 41300 阿根廷 35753 法国29488巴西 29487 日本27400墨西哥26662南非24487波兰 19419 乌克兰21891意大利16668英国16208西班牙 14832 哈萨克斯坦 14205 瑞典 11000 罗马尼亚10646发展趋势
据《2013-2017年中国铁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分析,铁路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世界铁路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客运的高速化和货运的重载化。
各国铁路客运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高速、大密度,扩编或采用双层客车。
第一,在货物运输方面,集中化、单元化和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是各国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
重载单元列车是用同型车辆,固定编组、定点定线循环运转,首先用于煤炭运输,后来扩展到其他散装货物,对提高运能,减少燃油消耗,节省运营车、会让站、乘务人员等都有显着效果,经济上受益很大,如美国铁路货运量有60%是由单元列车这种方式完成的。俄罗斯曾试验开行了重量为43407吨的超长重载列车,列车由440辆车组成,全长6.5公里,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情景十分壮观。
现代铁路的列车性能已趋于能源和维护费用的极限。
第二,在电气化铁路上,采用最高用电量控制技术,即在峰值时,可自动地暂时切断采暖等用电,以保证正常牵引用电。
日本及西欧各国大部分电气化铁路都采用了远动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过程是:从有接点的继电系统,到无接点的半导体电子系统,直至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三,在硬件方面,各国都在加强铁路机车车辆的技术改造。
随着内燃机车代用燃料的出现,对传统内燃机车发动机重新优化已成必然,大部分电力机车采用直流串励电动机,这种电机尽管有良好的牵引特性,但易发生空转。采用交流电力机车已是发展方向。
重在发展轻型化车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耐大气腐蚀的耐候钢、热镀锌钢板等金属材料,玻璃钢、泡沫聚氨酯、合成纤维布等聚合材料以及精密陶瓷材料,还有光导纤维、超导材料都逐步在铁路机车车辆、集装箱、线路、隧道、桥梁、通信以及接触网等各方面被普遍采用。
第四,在营运速度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铁路旅客列车速度大致分为三类:1,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时速300公里以上)。2,准高速铁路(时速200公里-300公里)。3,普通铁路(简称:普铁,时速200公里以内),高铁和准高铁详见高速铁路词条。这里简略介绍普铁速度,普铁速度突飞猛进起于1997年前后,发现用金属应力作用克服金属的热胀冷缩,这样就消除了铁轨之前的每十米要留得缝隙,而是在距离1公里-2公里左右有一个不留缝的粗壮的死接头(出厂时已作好),其余都是光滑的连成一体的轨道,而后又由于科技进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精密化检修,现在普铁每几年维修时直接把新道砟铺在旧道砟之上夯实,不用再象过去一样筛砟挖道床等,使普铁路基越来越宽大厚实,加上轨道和车体的改进,现在条件好的普铁都飚到180公里/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