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将西班牙音译为什么
① 中文名称: 美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名称的来历
西班牙:原是罗马一个行省,拉丁文hispania, 演变为西语名España, 发音:爱斯巴尼亚,英语中在转换过程中,习惯去掉西语中的第一个字母E, 因此,中文音译为西班牙
葡萄牙:葡语 Portogal,古语港口的意思,音译葡萄牙
英国:这个全球都熟啦,音译啦。
美国:西葡发现新大陆后,命名America,也是音译啦~
② spain为什么译成西班牙
西班牙人用西班牙问 Espana, 读做西班牙
Origins of "Sí, Spain"
Origins of " ... relations betweeen the Embassy of Spain and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were ... "Sí, Spain" was presented as a case of study for Development ...
www.sispain.org/english/origins.html
参阅这段 Dr. Jožko Šavli博士 所写的文章,解释西班牙名字的来源:
by Dr. Jožko Šavli
In my search for Venetic (Vendic) place names and their meaning,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on hand of modern Slovenian, I also came across the name Piano di Spagna, north of the well-known Italian lake Lago di Como, not far from Milan. It denotes flatland close to the lake, where the Adda River has its outflow. I knew that the name was not of Italian origin. Indeed, the etymon Spagna (Spain), in its modern meaning, cannot be referred to this place. Since there are many "Slovenian" (Venetic) names in this area, I suppose the name Piano di Spagna is probably also of Venetic origin. But I could not compare it with a Slovenian parallel, as to explain its meaning.
It was a pure coincidence that I previously had made a registration of micro toponyms in the area of my native village close to Tolmin, in the upper Soca (Isonzo) basin of Slovenia. One of those toponyms has the form Špane (pl.). It describes a small piece of gentle, nearly plain superficies, f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steep slope of Mt. Vodel. From the morphology of superficies I can only conclude, that the name Špane has to be a dialectal form of Splane, composed of the basic etymon plan (plain) and the s-preformative, which in Slovenian still means a completed state or situation.
Thus, Piano di Spagna, denoting a plain superficies at the outflow of the Adda River into Lake Como, could only be explained by the Venetic dialectal form Špane (in origin Splane). The etymon "Spagna" deriving from the dialectal form Špane, bears witness, that the Venetic language already in the pre-Roman period was differentiated by dialects. Later, when the Latin or Roman (Italian) language prevailed, this name was not comprehensible any more, and the Italian etymon Piano was added, having the same meaning.
In Slovenia one can find other names of such form. But the Italian word Spagna means also Spain. Are there any connections between Spagna (Splane) and Spain (España)? From the morphologic point of view, I had established, that the Pyrenees Peninsula is composed of several plains, particularly Castile. If it would concern only the word "plains", the name Spain (España) would be explainable also in other languages, in which the word "plain" appears. But the s-preformative is only to be found in Slovenian,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modern Venetic language.
Indeed, it seems that a current of our Venetic predecessors, who were the bearers of the famous Urnfield culture (after 1200 BC), reached the Pyrenees Peninsula, too, to which they left their name denoting the plains, and this name has been preserved until today.
③ Spain为什么翻译成西班牙呢
就是音译来的啊。。。。SPAIN..西班牙。。。。很接近啊。。。
④ 请问翻译家:我国对于国外的人名和地名的音译原则是什么
标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姓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写.必要时参考<新英汉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辞海》附录以及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英汉译音表》的汉字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是约定俗成的,再如福尔摩斯,Holmes.
贝努利,有的译为贝努里
下面是有关外国人名翻译问题的资料:
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人们翻译英语姓名的主要工具书,大概是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我校图书馆曾入藏数十册,索书号H315.9-62/X37),该书比较简单,除汉译外再无别的内容,充其量是一本“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K811-61/G28)内容就丰富多了,首先是注了音,英语姓名常有不符合一般读音规则的,所以注音很重要。其次解释了词义,姓名虽然只是区别符号,但常常会有一定的含义;就像中国人的“国栋”、“若愚”、“从周”无不表达一定意思一样,英语“Charles”、“John”、“Peter”也都各有寓意。第三,说明了语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与之相联系的许多宗教、文化问题。第四,列出了同一词的异体和昵称,而且往往不止一个。这也很有用,例如据此读者可以知道,人们常常提到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名字“比尔”(Bill),其实是“威廉”(William)的昵称。最后,编着者还写了“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姓氏的类型”两篇短文,对读者也大有裨益。
但是,这本词典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作为一本“姓名词典”,它收录的“名”(按词典的英文书名,Christian
names)比较完全,但“姓”(surnames)就远不齐全;然而对于中国读者,相比之下更需要的恰好是“姓”。一般说来,我们要查“名”并不困难,因为许多英语词典都附有或详或略的人名表,有的且对其来源、变体、昵称等有所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名表不管叫“list
of common forenames”(例如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还是叫“personal names”(例如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都只列有“forenames”(名)而没有列“surnames”(姓)。这样,在这些词典上我们能查到“Winston”(温斯顿)这个名,却查不到“Churchill”(丘吉尔)那个姓;而一般中国读者需要查的,恐怕正是那位英国着名首相的姓。这种只列名而不列姓的人名表,也许对母语是英语的读者有用,但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读者,恐怕就不大适用了。
从古到今,欧洲人对国王或者皇帝一般是称名而不道姓的,理由很简单,同一个王朝的国王,“姓”都相同,例如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国王都姓“Tudor”,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的国王都姓“Stuart”,只有称名才能相互区别。对于普通人,情况就不同了。除在家人及亲密朋友之间直呼其名以外,在其他场合通常都是称姓而不道名的,只有在需要区分“姓”相同的人的时候,才用其名。例如英国历史上有过两个着名的克伦威尔,一个是亨利八世的宠臣、对于英国王室与罗马教廷决裂起了重要作用的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约1485~1540),另一个是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军事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如果不指明是“Thomas”还是“Oliver”,就不好区别他们。人们熟悉的拿破仑,全名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一生就经历了一个由道姓到称名的过程。他原来是叫做波拿巴先生的,即使在当上将军以后,也还只叫他波拿巴将军;只有在他当上皇帝以后,才称拿破仑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破了“例”的,似乎只有意大利人,他们对自己四位最杰出的文化名人,是只称名而不道姓的。这四个人是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伟大画家,列奥纳多(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otti,1475~1564)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或Santi,1483~1530,英语通常译为Raphael)。值得注意的是,除列奥纳多中国人改称其姓(达·芬奇)以外,其余三位我们都尊重了意大利人自己的习惯。意大利人姓名中常有“di”或“da”字样,大体上类似法语的“de”或者德语的“von”,意思约相当于英语“of”或者“from”,表示所属、或者所来自的地方。实际上,“Vinci”是这位大画家出生城镇的名字,“Leonardoda
Vinci”,就是“来自芬奇的列奥纳多”或者“芬奇的列奥纳多”的意思;单说“da
Vinci”,大致有“芬奇人”(类似我们“周庄人”、“南浔人”)的意思。 G2HQl)
综上所述,编写中国人用的英语人名词典,显然应该姓名并重,而更侧重于“姓”。但是,难点也正在于此。其他许多美国人、包括一些着名人物的姓,在这本词典上也是查不到的,这里面就有中国人大多并不陌生的几位美国前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例如基辛格、舒尔茨、温伯格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美国指挥官施瓦茨科夫将军。他们都是美国人,他们的姓自然也只能看作是英语姓;但这几个姓并非英语原来就有,而是随着德国移民的到来才带进美国的德语姓。从他们的姓可以知道,这几位美国高官都属于“德裔美国人”。
c6L;)
194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美国人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1890~1967),出生在纽约市,他的名字“Hermann”还保留了德语辅音字母双写(表明前面的元音短读)的做法,但姓(Muller)已经“英语化”了,以“u”代替了德语变元音“ü”,然而这个姓在这本《英语姓名词典》也查不到。同样查不到的还有美国着名地球化学家罗德(Edwin
Roedder)的姓,而他告诉我他是德国移民的后代,好几代了,已经一句德语也不会说,自认为是个纯粹的美国人。类似的问题,在法国、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后代,以及数量很大的西班牙语移民后代身上,也同样存在。美国是一个至今没有规定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但是通用英语的国家;虽然通用英语,却又从过去到现在都有大量非英语移民进入。这些移民中的许多人,到美国以后会取一个英语名字,但是保留原来非英语的姓(例如,原来的中国影星陈冲,现在便是“Joan
Chen”)。这些姓通常也用英文字母来拼写,原来文字中英文没有的符号,例如德语的变元音,法语、西班牙语的开音符、闭音符,起初也许会保留,但时间长了往往就失去。它们的发音有的基本保持原状,更多的则经过一段时间也“英语化”了。汉语音译为“温伯格”的“Weinberg”就是一个例子,它里面的“ei”已经不按德语读作〔ai〕,而按英语读作〔ei〕。所有这些,都使美国人的姓十分多样,十分复杂;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英语姓。——尤其是那些拼写、读音已经“英语化”了的。
第二,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现在国际上用得最普遍的语言是英语,所以不管那“老外”原来是什么国籍,姓名是用什么语言取的,我们接触他们的姓名,常常都是通过英语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这样,作为一本英语姓名词典(而不是英国人姓名词典),就不能不包括这些已经翻译成英语的非英语姓名,例如哥伦布、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和施特劳斯。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姓在这本《英语姓名词典》里也都没有。编着者在“前言”里倒是说明了“鉴于篇幅所限,本书以不列颠群岛各民族姓氏和常用教名为主。”但这样一来,词典的使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至少是“对折”,也许更多。篇幅比这词典小很多的新华社那本“手册”,在这一点上倒比它还实用,因为哥伦布、基辛格、恩格斯、爱因斯坦、舒尔茨等等都能查到。不过,戴高乐、蓬皮杜等当代法国着名人物,毕加索、达利等着名西班牙画家,还有托尔斯泰、萧洛霍夫等俄罗斯着名作家,在这本手册上仍付阙如。由于也使用拉丁字母,也许可以说在英语文献中见到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人名是夹杂的“原文”,并非英语译文(许多情况确实如此,有的且保留了英文所没有的语音区别符号,或者用了不同的字体),但俄罗斯人的姓名,已经不再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只能看作是英语译文了。
第三,在英语姓名的汉译上,有少数注意不周的地方。例如使用频繁的“Charles”这个名字,就只注了“查尔斯”一种汉译。其实这个名字汉语最初多半是译作“查理”的,早期取了洋名字的买办,便有不少张查理、陈查理、宋查理。后来虽然通行“查尔斯”,但作为国王的名字,仍然译作“查理”。这本词典前面“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一文,便有“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以后”等语,但正文里却查不到这个“查理”。时至今日,可以说“查理”与“查尔斯”都是“约定俗成”的译名;作为国王的名字一般译作“查理”,用作其他人的名字则多译为“查尔斯”。成问题的是,目前的英国王储也叫“Charles”,我们译为“查尔斯王子”;但他日后继位为王,排下来正好在那复辟的“Charles
Ⅱ”之后,应该是“CharlesⅢ”。届时我们是译成“查理三世”呢?还是译为“查尔斯三世”? E[ 0\
有趣的是,戴高乐的名字也是“Charles”,所以他的全名是“Charles de
Gaulle”。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称他“戴高乐”,但少数情况需要说完全就得说“夏尔·戴高乐”。原来,欧洲语言里很有一些人名具有共同的来源,“Charles”便来自条顿语(Teutonic,即日耳曼语),意思是“大丈夫”。西班牙语作“Carlos”�卡洛斯 ,德语作“Karl”�卡尔 ,法语虽然拼写与英语一样也作“Charles”,读音却不相同。法语字母组合“ch”的读音类似英语“sh”,词尾的“s”则不发音,这样法语“Charles”既不能译为“查理”也不能译为“查尔斯”,应该译为“夏尔”。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我们按德语译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同理,许多 ui
人按英语翻译的西班牙“查理五世”,就应该译为“卡洛斯五世”。——他也可以叫“Karl
V”(卡尔五世),因为他除了是西班牙国王以外,还被德意志第一帝国的“选帝侯”们选为皇帝,因而以德语名字相称也是合理的。 !;
与“Charles”类似,有着共同来源、但在欧洲不同语言里有不同形式的名字还很多,而且其中不少是常用名。在翻译的时候,都不宜一律按英语译出。下面不妨再举几个例子,供读者参考:Y"6Ls
John:来自希伯来语,原意大概是“Yag us
gracuiys”。在欧洲其他语言里,与英语形式最接近的是德语,作“Johann”或“Johannes”;汉语“约翰”这个译名,其读音正与德语相近,而与英语相去甚远。它还经常以昵称“Hans”(汉斯)形式出现,而且这个昵称也经常被用作正式教名。法语作“Jean”(让),西班牙语“Juan”(胡安),意大利语“Giovanni”(乔瓦尼),荷兰语“Jan”(杨),俄语“Ivan”(伊万或伊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荷兰、比利时的“Janssen”�杨森 、俄罗斯的“Ivanov”�伊万诺夫或伊凡诺夫 ,其实就相当英语“约翰逊”(Johnson)。
c<+;2
Henry:来自日耳曼语,原意“house
ruler”。现在德语作“Heinrich”(海因里希),并有“Heiz”、“Hinz”等昵称形式。法语作“Henri”,法语字母“h”是不发音的,“en”则发一个与汉语“昂”类似的音,所以我们现在把法国足球队那位着名前锋的名字译为“亨利”,其实并不符合法语读音。意大利语作“Enrico”(恩里科),西班牙语作“Enrique”(恩里克)荷兰语作“Hendrik”(亨德里克),与“亨利”相去就更远了。
Peter:来自希腊语,原意“rock”。德语、俄语和英语一样都作“Peter”(彼得),法语作“Pierre”(皮埃尔),西班牙语作“Pedro”(佩德罗),意大利语作“Pietro”(皮特罗),挪威语作“Peer”(皮尔)。俄语“Peterov”(彼得洛夫)意思正相当于英语“Peterson”(彼得森)。
sCW#IS
James:来自希伯来语,意思是“follower supplanter,or
deceiver”。德语“Jakob”(雅各布),法语“Jacques”(雅克,法国现总统希拉克就是这个名字,我们显然不能把他叫做“詹姆斯·希拉克”),意大利语“Jacopo”(雅科伯)、“Giacomo”(乔科莫)或“Iachimo”(亚西莫),西班牙语“Jacobo”(雅科伯)或者“Diego”(迪戈)。
Lewis:来自日耳曼语,“famous
warrior”。德语“Ludwig”(路德维希),法语“Louis”(路易,法国历史上有过多位取这个名字的国王),意大利语“Luigi”(路易吉),西班牙语“Luis”(路易斯)。像法语“Louis”这样词尾辅音不发音的常用名还有“Philip”,英语这个名字(及其多种异体)译作“菲利普”,法语则应译作“腓力”;从1052年起,在将近三百年时间里,法国曾经有过六位叫这个名字的国王(腓力一世到六世)。
外国人姓名的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混乱,客观地说,也很自然;但长期如此,就不能再看作是自然的事了。姓名是最重要的区别符号,然而近年来,作者、译者“随心所欲”,编辑不把关,政府有关部门听之任之,“不作为”。
外国人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r
1)已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偏要另译新名。把英国着名诗人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译为“坡”,这就与通常译为“坡”的“Poe”、例如美国着名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相混。《中外期刊文萃》1997年第18期《希特勒的遗嘱》一文,把纳粹德国着名人物戈林(Hermann
Gòring)译为“格宾”,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译为“格贝尔斯”,里宾特洛甫(Gertrud von
Ribbentrop)译为“里本特罗普”。这样标新立异,不知是由于缺乏起码的常识,还是要有意造成混乱。凡已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应该一律从“俗”;即令原来的译法不大合适,也不必更改,例如英语“John”译“
约翰”,“Johnson”译“约翰逊”。 Hba_8
2)把职业或头衔误当作名字。我国一位常驻伦敦记者,把戴安娜的哥哥斯宾塞伯爵称为“厄尔·斯宾塞”,显然是把伯爵头衔“Earl”当作名字了(见《文汇读书周报》1997
年11月8日)。上面提到的《中外期刊文萃》那篇文章,又把那位大独裁者的秘书容格夫人的称呼“夫人”(德语Frau)误当作她的名字,音译为“弗劳”。《南方周末》1997年11月14日《千年纪》一文,把1445年在欧洲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的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误译为“哥德史密斯·古腾堡”,其实原文中的“goldsmith”即德语“Goldschmied”,意思是“金匠,首饰匠”,译者显然是把他的职业误当作他的名字了。今年还有一家大报,在一篇有关二战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的文章中,把他的元帅军衔(Field
Marshal)误当作名字,音译为“菲尔德·马歇尔”。此外,将贵族称呼“Lord”当成名字译为“罗德”,更是经常见到。 _9B
3)把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及其他欧洲语言的名字,按英语读音来翻译。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报道外国运动员名字,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把法国足球运动员“Petit”(原意是“小”,类似于英语“Small”,德语“Klein”)译为“佩蒂特”,其实法语词尾辅音字母“t”不发音,何“特”之有?
这里提出几条建议: .
1)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汉语规范化之外,也应该承担起翻译规范化方面的任务,而这首先就是外国人姓名汉译的规范化。与之相关的还有地名的汉译。一方面,许多地名来自人名,例如拉丁美洲就有许多以哥伦布命名的地名;另一方面,不少人名,尤其是姓,又来自地名。
2)译名应尽可能从姓名使用者的母语译出,遵从“名从主籍”的原则。例如本文上面举到的“Charles”、“Heinrich”、“John”等例子。对于已经“英语化”了的姓名,如果英语读音与原来语言的读音有较大差别,应该分别列出两种语言的译名来。例如一个姓“Weiss”的人,如果是德国人应该译作“怀斯”,如果是美国人则应译为“韦斯”。西班牙人是把现在的英国王储称为“Carlos”(卡洛斯)的,但我们显然应该按英语译为“查尔斯王子”;反过来,英国人把现在的西班牙国王叫“John
Charles”,我们则应按西班牙语(Juan Carlos)译成“胡安·卡洛斯”。
3)凡已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应该一律从“俗”。即令原来的译法不大合适,也不要更改。例如,作为乳业商标不妨把“Johnson”译为“强生(奶粉)”,但作为姓名,还是译成大家都习惯的“约翰逊”为好。
4)注意别把一些人的职业、头衔、称呼等当成名字,混到译名当中。这一点看似简单,不留心也容易出错,因为确实有一些姓名,尤其是姓,是从职业、头衔、称呼得来的。例如英语“mason”(梅森)是石匠、泥瓦匠,“smith”(史密斯)是铁匠;德语“Schuhmacher”(舒马赫)是鞋匠,“Graf”(格拉夫)是伯爵,“Faβbinder”(法斯宾德)是箍桶匠,德国一些盛酒的大桶是用木头箍成的,所以德国不但有一位姓“Faβbinder”的着名电影导演,而且还有以“Faβbinder”为职业的人。
5)汉语译名之后,最好附注原文以备查,还可以再加注生卒年份。 WBqH=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名从主籍”的原则有时不那么好遵从,有时又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译法。例如,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出生在一个西班牙移民后裔热那亚犹太人家庭,按意大利语他的姓应该是“Cristoforo
Colombo”。他曾经为葡萄牙“打工”,由于他提出的向西横渡大西洋、前往亚洲的计划没能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不得不转而向那时还没有统一起来的西班牙求助,终于在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a
I,1451~1504)赞助下成行并“发现”新大陆。但他也没有用西班牙语“Cristobal
Colomo”,而是选择了古典语形式的姓“Columbus”,并以“Colón”作为其西班牙语形式(所以他儿子全名Diego
Colón)。拉丁美洲有许多叫“Colón”的地名,显然都是纪念他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厄瓜多爾尔尔的哥伦布群岛,便是这样。“名从主籍”,应该从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如果从西班牙语,是“Colomo”还是“Colón”?看来,从英语译出的约定俗成的“哥伦布”,是最佳选择,但这样一来,拉丁美洲那许多带“Colón”字样的地名,便不该译为“科隆……”,而应改成“哥伦布……”了。
⑤ 西班牙是音译过来的吗
是音译的。
英语为spain. 斯倍恩
西班牙语为españa 爱思巴nia
⑥ 西班牙为什么叫作西班牙
西班牙的西语名称叫做ESPAN'A,西语的读音叫“艾斯巴尼亚”(大致读音), 读起来很像中文“西班牙”的读音,于是就命名为西班牙了。 这个不是根据英文发音来读,而是用西语发音来读的。
西班牙帝国(西班牙语: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西班牙语: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摧毁了阿兹特克、印加帝国和玛雅文明,并对美洲大片领土宣称主权。一时之间,凭着其经验充足的海军,西班牙帝国称霸海洋;凭着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Tercio),它主宰欧洲战场。法国着名历史学家皮埃尔·维拉尔称之为“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西班牙在16世纪至17世纪间经历其黄金年代。西班牙与敌对国家持续斗争,引起领土、贸易和宗教冲突,都使得西班牙国力在17世纪中叶开始下滑。在地中海与奥斯曼帝国战事频繁;在西欧,法兰西殖民帝国逐渐崛起并威胁西班牙的霸权;在海外西班牙首先与葡萄牙帝国竞争,后来的对手还包括大英帝国和荷兰殖民帝国,而且英、法、荷三国支持海上抢劫,西班牙过度动用军力、政府贪污渐趋严重以及军费导致经济停滞,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使西班牙失去在意大利和低地国家的剩余领土,结束其欧陆帝国的历史。
⑦ 为什么spain要翻译成西班牙
西班牙是从西语的Espana来的, 过去称为“日斯巴尼亚”(日字需以粤语读才音近)。后来统一为西班牙。 明朝的葡萄牙在明史译作“布尔都嘎尔”,显然是普通话。但这个译法不知怎么没有流传,到清朝至今又换成了南方的民间译法。葡萄两字当是尽量用有实意的汉字拼凑的音译,就如早期的“诗家谷”之于Chicago。 “牙”,厦门、潮州读 ga 或 ge ,另有许多方言读ŋa 。因此“海牙”是音译。“葡萄牙”、“西班牙”也是。
⑧ 西班牙的英文发音很像是“死笨”,中国人为什么翻译成西班牙
西班牙是从西语的Espana来的, 而且是由粤语的音译来的。过去称为“日斯巴尼亚”(日字需以粤语读才音近)。后来统一为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