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石油泄露多少吨
① 世界各地近五年之内全部的石油泄漏事件有哪些
以下是最近40年来全球严重石油泄漏事件:
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② 求一篇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思考文章
由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引发的思考
墨西哥湾的这次漏油事故在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的现状下,成为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批评与谩骂的集中对象。工程技术方面的一次事故,可能将会导致在政策,经济以及法律制度等层面上的调整变化或者哦是战略性的转变。这里我只在法律的角度来详细的阐述个人关于这次历史上最大的环境事故的一些感想。
首先要说的是环境与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起。第一,是环境的安全问题。张海滨在其着作《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一书中指出:“环境安全”这一概念自1987年联合国首次使用以来,引起了环境与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烈讨论。如今,环境安全概念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但是主要在一下两个问题上存在分歧(1)环境安全的主体而言,环境安全是指谁的安全;(2)环境安全设计的内容和领域而言,哪些问题属于环境安全的研究范畴。其中第一点的分歧观点主要有个人的安全,人类的安全还有国家的安全三种。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人类的角度来分析,因为这是由环境问题的性质所决定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是没有领土和政治边界的。同时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所提出的人类所面临的七大安全问题中,环境安全问题赫然在列。这也就说明了无论是何种环境问题都应当从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以维系地球脆弱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而不要将精力分散到各自无畏的利益之争当中。联系这次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我认为应当不惜成本的去补救事故发生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的损失,在调查确定了责任方之后,本着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来使责任人承担多数的责任,同时借以环境保险,以及环境事故救济基金等资金,结合国际先进技术的援助来尽快的控制漏油的继续。这第二个方面便是环境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同样我们也有保护动物和植物的良好的栖息地的义务。然而,当今生态危机局势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够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那么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社会动荡或者引发环境原因所导致的战争,从而进而带来新一轮的对环境的破坏,总终的后果就是在这样恶性循环的周而复始中,人类渐渐的丧失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以此次漏油事件为例,英国石油公司的这次事故已经让路易斯安那州的渔业彻底陷入了绝望,这将会造成大量美国国民的失业,同时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如此必然会带来与旅游业相关的诸如交通,餐饮以及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在经济上的大幅下滑。这样便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居民对政府的不满而引发的社会骚动,以及美国或许会为缓解国内的环境矛盾的压力而再次发动争夺资源的战争,进而会让更多的人沦为战争难民,同时也会由于经济前景预期的不理想而导致区域性的金融动荡。
其次,墨西哥湾的这次漏油事件也让我们对当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李志辉在其文章《谈环境保护与环境保险》中指出这样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着四个方面:(1)缺乏一个全社会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2)受害人利益往往难以保障;(3)有些企业因承担环境污染资任所造成的巨额赔偿金, 使企业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无力恢复生产和发展;(4)由于环境污染问题, 造成群众与企业、群众与政府发生矛盾纠纷的件时有发生。我认为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相对来说更难解决的。因为第一点和第四点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通过行政规章或者立法来设置一种机制或者是通过加强技术的开发来分别解决环保机制的缺乏和环境事件频发的问题。然而,第二点和第三点则是在已经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之后的资金运作的问题。环境问题涉及的领域广,范围大,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能够像微软、宜家或是美孚这样的公司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当污染责任方的公司资金的欠缺则会导致对受害人的利益的赔偿不足,从而令受害人的利益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贾爱玲在其着作《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确立正确的环境责任保险的概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在书中详细的阐述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和特点。即环境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是基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即环境侵权人)与保险人之间的责任保险合同,由保险人在保险风险事故(环境侵权损害事实)发生的情况下,想受害人(第三人)负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民事救济方式。其特点包括:(1)环境责任保险以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环境侵权责任受到的损失为本质;(2)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应负的环境侵权责任;(3)环境责任保险承保的损害赔偿责任和治理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4)环境责任保险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特定危险的发生。在定义和特点的基础上,陈冬梅在其文章《环境责任保险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给予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大意义:在环境损害救济中引入责任保险制度,既可以迅速有效地填补受害方的损失,又可以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即以较小的确定性代价获得未来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巨额损失赔偿的分摊权,从而避免了因赔偿负担过重设置破产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创立减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减轻了政府的环境负担。联系此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我认为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超级基金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美国和英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因而无论是这次事故的发生地美国还是污染公司的所在国英国,都会充分的发挥其风险事故分摊的优势,在事故责任认定之后的赔偿救济阶段在对受害者和生态环境的充分的赔偿和恢复的基础上,运用环境责任保险这样的优秀模式来避免英国石油公司因这项重大事故而倒闭破产。
再次,是有此次事件所引发的对我国石油开采和运输的安全问题的思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在 2010年6月6日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将会严格操作程序,从根源上避免事故发生”。中海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宋立崧介绍说,“把BP公司的事故当作中海油自己的事故去重视、去研究,以获取经验和教训,”同时他还指出“预计随着事故原因的明晰,全球海上油气作业安全标准将会有所改进和提高。”那么通过此次事故除了相关的石油公司会在自己的公司制度中更多的加入事故预防性的条款之外。在我国当今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现状堪忧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又应当在政策和立法上去规制那些规定来预防事故的发生或者是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的呢?董文兵和郝红梅在其文章《我国石油工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问题》一文中提到:“通过制订石油工业领域突发环保事件紧急预案,明确规定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如医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的责任,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职能的联动机制,切实保证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救助受灾群众,最大限度的降低灾难后果。石油工业企业应针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特征和产品特性制定相应的预案,报当地政府审核,同时报石油企业集团总部备案。油气生产和加工密集的地方政府,应将所制定的石油工业突发环保事件应急预案,纳入到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中。”联系此次漏油事件,我认为之所以漏油没有能够及时的解决,除了有刚性的技术原因之外,更为致命的是缺乏完善的事故应急措施,以及英国BP石油公司的隐瞒消息的做法。所以,从国家到地方,自上而下制定一套有着详细规定但又赋予地方自由行动权利的灵活的事故应急制度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同时通过立法要求污染公司的要将污染事故发生的消息第一时间的进行通报,从而保障受损害区域居民的知情权,进而充分保障其环境权。对在事故出现便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营救措施的污染责任方要适当的减轻处罚力度,而对那些之情不报且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污染情势无限扩大的污染责任方则要加大处罚力度,甚至不惜动用刑事手段来进行处罚,从而令此问题的解决更具有及时性,进而挽回更多的损失。
最后,联系历史上重大的漏油事故所引发的法律思考。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引发的原油泄漏事故,无疑是一起重大生态灾难,但它与历史上最严重的几次原油泄漏灾难相比,它又能排名第几呢?如以美国政府估计的每天1.2万至1.9万桶(1吨原油约有7.35桶)原油泄漏的速度计算,原油泄漏量早已超过1989年的“瓦尔迪兹”号事故,而对环境造成的灾难,恐怕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瓦尔迪兹”号触礁事故。1989年3月23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的超级油轮“瓦尔迪兹”号的船长饮酒后出现指挥失误,油轮在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湾时,与水下礁石相撞,船体裂开。超过5万吨原油流入海水中。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乎灭绝,迄今仍未恢复,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和海洋污染事故。据估计,此次事故造成约28万只海鸟、2800只海獭、300只斑海豹、250只白头海雕以及22只虎鲸死亡。
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喷事故。1977年4月22日,位于挪威和英国之间的北海曾发生过一起原油泄漏事故,不失为“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灾难的可怕序曲。在挪威埃科菲斯克油田,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B-14号油井发生井喷,8天时间内共有约26.3万吨的原油泄漏到大海中,直至B-14号油井被完全扑灭。炽热的原油、泥浆和海水混合物喷射到50多米高处。
伊克斯托克-I油井事故。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的“伊克斯托克-I”油井爆炸,向墨西哥卡门城附近的坎佩切湾泄漏了大量原油。原油继续向外流至墨西哥湾,一直到1980年3月油井才被封住,共漏出原油45.4万吨。。“伊克斯托克-I”油井井喷期间及事故发生后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泄漏的原油总量,使得人们希望此类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瑙鲁兹海上油田事故。伊朗瑙鲁兹海上油田在两伊战争中多次经历战火,泄漏了大量原油。1983年2月10日,一艘油轮与瑙鲁兹油田钻井平台相撞,造成油井以每天1500桶的速度漏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发生事故的钻井平台又遭到伊拉克直升机的袭击,引发火灾。伊朗用了半年时间才扑灭燃烧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机还对附近一个钻井平台发动过袭击,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扑灭。这几起事故共造成瑙鲁兹油田8000万加仑(约合26万吨)的原油泄漏。
科威特漏油事故。迄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的科威特南部。1991年1月晚些时候,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试图为避免军事失败做最后的挣扎。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亿加仑(最多可能达4.6亿加仑)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科威特漏油事故估计向波斯湾外泄了136万至150万吨原油。
一次次的漏油事故无论是在经济价值上更是在生态价值上都给我们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事故的发生如果说是不可预测和不可估量的,那么在当这些事故发生后从法律这个领域和层次上,我们又能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联系我国的实际,周玉华、王丽华和吴金梅在其文章《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法律思考—中石油吉化公司污染事故的若干环境法律问题》一文中指出:“(1)要分别通过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分别对事故责任方的政府行政监管者和事故责任方来进行责任认定,从而严格各项责任的承担。(2)通过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完善公民的维护自己环境权的制度。(3)建立环境侵权的责任保险制度,这一点已经在之前详细介绍过了。
总之,通过在美国墨西哥湾的这场可以号称是史上最为严重的生态灾难的漏油事故,我们可以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进而无论是在基础层面的经济救济手段上,还是在意识层面的政策和法律救济手段上都创立出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措施和制度,从而在吸收和借鉴当中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境事故风险预防和处置的模式,最终达到不重蹈他人覆辙的目标。
③ 海上油井事故知多少
1896年,美国人以栈桥连陆方式在加利福尼亚距海岸200多米处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标志着海洋石油工业的诞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洋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3。我国大陆近海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005年,渤海油田建成年产原油2000万吨的大型海洋油田。随着全球范围大规模海洋石油的开发,海上油井事故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些油井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使海洋环境面临巨大威胁。从1955至1988年,世界上较大的海上油井事故就多达131起。
1969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湾井喷12天,漏油1.3万吨。
1977年2月23日,北海发生井喷,漏油2.2万吨。
1977年4月22日,挪威埃科菲克油田的布拉沃油井发生井喷,8天漏油2.8万吨。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的油井发生喷油事故。关闭油流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油井失去控制。到8月初,一条长640千米的粘稠原油膜向北漂往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南海岸。在这起严重的喷油事故中,约有8亿升油被喷出。
1979年6月3日至1980年3月24日,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海岸外的伊克斯托克号油井发生爆炸,漏油60.3万吨,为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喷油事故。
1985年11月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兰杰地区,油井发生井喷,漏油2.1万吨。
2001年3月15日巴西钻井平台爆炸(转载自:BBC网站http://newssearch.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227000/12276211.stm)
1988年7月16日晚9时31分,西方石油公司在英国北海的帕尔法采油平台发生爆炸火灾,死亡166人,受伤20人。该石油平台于1976年耗资9亿美元建成。
设置漂浮障碍防止油污染扩散
(转载自:中国石油网http://www.oilnews.com.cn/gb/tpbda/2002-11/20/content_145894.htm
图片说明:这是2002年11月13日“威望号”油轮断裂时泄漏出了大量的燃料油后,营救人员设置漂浮障碍试图防止油污染扩散)
1988年7月2日,我国渤海七号钻井平台发生持续28小时的井喷,大量原油泄漏大海中。
1989年山东营象油库爆炸起大火,630吨石油流入胶州湾。
巴西石油公司在里约热内卢州坎普斯湾海上油田作业的P-36号平台长112米,高119米,相当于一栋40层高的大楼。平台耗资3.56亿美元,于1999年1月建成,2000年3月投入使用。根据设计方案,使用寿命为19年,能开采1360米深的海底石油。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石油18万桶 *1桶≈0.14吨(原油,全球平均)。,天然气7500万立方米。该平台是巴西最大的海上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浮动式海上油井平台之一。2001年3月15日凌晨,P-36号平台发生爆炸,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9人失踪。20日,钻井平台沉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事故造成的油井停产就使巴西每天损失300多万美元。这次事故迫使巴西增加石油进口,导致贸易赤字增加,使巴西实现石油自给的目标推迟。
赴汤蹈火
(转载自国家文化网—全国首届网络优秀摄影作品展http://www.nationculture.com/news/pic/html-50/0246.htm)
④ 世界海洋漏油事件 急!!!
1.阿玛斯号货轮油污事件,发生于2001年1月的公害事件,污染范围位于台湾垦丁国家公园境内的龙坑生态保护区。事件为保护区的生态带来浩劫。2003年,环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赔偿诉讼,这成为台湾首宗跨国诉讼的油污事件。
2001年1月14日,希腊籍三万五千吨货轮阿玛斯号(Amorgos)满载矿砂,由印度驶往中国大陆,行经台湾南部海域时,阿玛斯号失去动力。漂流12小时后,当晚20时左右,在垦丁海域搁浅。台湾交通部和国军搜救中心接报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于23时将船上25名船员全数救出。1月15日,花莲港务局成立“灾害处理中心”,准备防止漏油的相关措施,并要求船东及保险公司尽快出面处理。18日,阿玛斯号船身出现破裂情形,并开始漏油;环保署立即依2000年10月通过的《海洋污染防治法》规定,函请花莲港务局限制所有阿玛斯号船员出境。
2.阿拉斯加港湾漏油事件发生于1989年3月24日午夜,欲前往加州长滩的埃克森油轮瓦迪兹号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触礁,导致泄漏了一千一百万加仑原油。这起事件被认为是当时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该事故导致威廉王子港的鱼和野生动物大量消亡,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捕鱼业亦不复存在。泄漏的原油最后覆盖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埃克森公司说,他们几乎花费了二十亿美元清理水面,并且支付了数以百万计的赔偿金额,这家石油公司至今仍在抗争法院的赔偿裁决。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于2007年发现,威廉王子港海滩下仍然有两万五千多加仑的原油残留。负责监督清理泄油事故的“埃克森瓦迪兹漏油事件信托理事会”报告提到,某些区域仍有泄油留下的有毒物质。根据环保报告,部分野生动物回到该地,但是大部分渔民已经迁往别处或另寻谋生途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说,他们已经清除了漏油,并且自称是个优秀的企业公民;惟环保人士说,那里的海水永远不可能恢复原样,而该处的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甚至是当地居民,仍旧没有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甫接任美国联邦运输部副部长的赵小兰女士,于事件发生同年八月亲自前往阿拉斯加州,对漏油后续处理进行督导视察。
3.河北精神号溢油事件是一个重大的溢油事件,由一首驳船在韩国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撞到河北精神号(Hebei Spirit)而引起。在韩国当天上午(2007年12月7日)本地时间上午七点半,一首驳船与河北精神号在黄海海面相撞,漏出大约10000吨原油。韩国时报称它是韩国的最严重的漏油事件,超越发生在1995年的溢漏事件。这事件,是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大约三分之一的大小。由于此事件发生在寒冷了冬季,因此最初专家相信溢油的面积不会扩大。然而因为异常的天气,加上强大的海浪和意料不到的风向,使得漏油的扩展面积蔓延速度超出了原先所预测的,并污染了海岸的蚝田。
4.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又称英国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发生的一起墨西哥湾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国石油公司所属一个名为“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钻油平台故障并爆炸,导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时导致了11名工作人员死亡及17人受伤。据估计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湾,导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盖着。专家们担心此次漏油会导致一场环境灾难影响多种生物。此次漏油还影响了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少鱼类,鸟类,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渔业进入灾难状态,过半数受访者,不满意总统奥巴马处理今次事故的表现。有官员指,至今墨西哥湾沿岸有超过300只海鸟因为油污死亡[2]。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墨西哥湾漏油的影响如同911恐怖袭击。美国政府的在11月份的调查报告指出有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死亡,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数据断定尚待时日。
英国石油公司打造了一个4层楼高的巨型“金钟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让原油保留在金钟罩里,然后再抽回海面上接应的油轮,但深海水温太低,金钟罩内部累积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无法正常运作,这项计划宣告失败。英国石油公司被美国政府要求成立一个200亿美金的基金来处理这个事故。同年7月,利比里亚籍的台湾除油船鲸鱼号(A Whale)抵达墨西哥湾,在测试成功后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业[5],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业。漏油后数月内,海水中高浓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灭,甲烷迅速地回归正常值。
5.2011年6月期间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这是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公司的合作项目。康菲公司负责宣传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业方。
据悉,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根据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报,来自渤海湾的石油以及石油液体产量占到总产量比例超过57%,天然气产量超过12%。[1]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国国家海洋局在北京通报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渤海湾漏油事件初步结果,并首次公布此次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相关画面。
2011年 6月30日,中海油和国家海洋局内部人士证实了漏油这一消息。不过,目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官方均未作出回应。国家海洋局介入调查。
7月1日 中海油称渤海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 蓬莱19-3油田出现油膜,中海油有关部门回应。
7月2日 国家海洋局方面告诉记者,将在7月5日公布渤海油田漏油的调查情况。昨晚,记者得到的消息是,这一漏油事件中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7月3日 据中海油内部人士今天(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由于泄露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
7月4日 中海油漏油事故披露不全,一直未对对溢油数量、原因等仍未有说法,而且中海油披露的漏油面积和其他途径披露的相差也较大。有专家称,可能情况比较严重。
7月5日 国家海洋局通报中海油漏油情况称已得到有效控制,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针对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时,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调查情况。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介绍,发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经开始少量溢油。油田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围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类水质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类。
此前媒体报道,漏油事故从6月17日开始。但根据发布会上的情况介绍,早在6月4日便已开始少量溢油。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称,此次发生泄露的有两个平台,B平台和C平台。6月4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伙伴康菲石油公司报告,称发现海底溢油点,在蓬莱19-3油田海面发现少量油膜带,随即命该公司开展自查。
而后,6月17日上午,C平台发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当日停止所有平台作业。
⑤ 全球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
2006年3月10日在美国阿拉斯加该州北部普拉德霍海湾地区发生一起重大石油泄漏事故,超过1000吨(共6357桶)原油从输油管中泄漏并污染了附近约84亩的苔原地带。这次事故造成了大批周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批死亡,附近的渔业损失近千万美元。同时油轮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喷等事故也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源头。近20年来,已发生多起超级油轮事故,如1967年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是一起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该轮触礁后,10天内所载的11.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
1978年超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直至目前,最严重的海上油田井喷事故是墨西哥湾“Ixtoc-I”油井井喷,该井1979年6月发生井喷,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万吨,使墨西哥湾部分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1999年12月,在马耳他注册的"埃里卡"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风暴而断裂沉没。2万多吨重油泻入海中,导致该地区4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是法国遭遇的最严重泄漏石油污染海域事件。
在巴哈马群岛注册的"威望号"油轮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后船体破裂,造成西班牙西北部海域严重污染。
2005年7月6日,一艘油轮与瓦尔河筑堤相撞,造成30多吨石油泄漏。
2007年11月10日晚,亚速海和黑海突起风暴,结果发生了创纪录的集体海难,共有7艘船沉没或搁浅。第一起海难发生在11日凌晨,装载4700吨燃油的 “伏尔加石油139”号油轮断为两截,致2000 吨燃油流入海中。另一艘装燃油的“伏尔加石油123”号油轮船体出现裂缝,幸亏被及时拖入港口,没有造成另一起泄漏事故。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靠近燃油泄漏事故发生地的海岸上,大约3万只鸟死亡,近4万只鸟被困在油污中。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行政长官说:"漏油污染破坏巨大,损失还无法估算,这就是一场生态灾难。"
2009年3月11日一艘货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附近海域遭遇风暴,导致燃油泄漏,船上搭载的部分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落入海中,造成澳大利亚东北部数十个观光海滩被污染,周围养虾场均受不同程度污染。
2009年9月15日,因受台风"巨爵"袭击,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船在中国珠海高栏岛水域搁浅,根据船方自报泄漏燃油50吨。事发海域被迫封闭,数千条渔船受影响。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危害极大,石油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的交换;影响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还会让风光绮丽的海滨沙滩满目疮痍,大煞风景。油膜减弱了太阳辐射进海水的能量,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油膜玷污皮毛的海兽和海鸟,将失去保温、游泳、飞行的能力。石油还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它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
很难找的啊,求采纳。
⑥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
非常大!
从生态环境来说,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潜水摄食的鸟类。这些鸟类接触到油膜后,羽毛浸吸油类,导致羽毛失去防水、保温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因不能觅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摄取溢油,损伤内脏。最终它们会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海上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级生物,一方面它们对油类的毒性特别敏感,另一方面它们与水体连成一体,大量吸收海面浮油,影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海面上休眠或运动的海洋哺乳动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况是不同的,如鲸鱼、海豚和成年海豹对油非常敏感,它们能及时逃离溢油水域,免受危害。但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栖息海滩时,会被油污染所困,以至于死亡。
溢油对渔业的危害也不少,成鱼有非常敏感的器官,它们一旦嗅到油味,会很快游离溢油水域。而幼鱼生活在近岸浅水水域,容易受到溢油污染。养鱼场网箱里的鱼因不会逃离,受溢油污染后不能食用。近岸养殖的扇贝、海带等也是如此。另外,养殖网箱受溢油污染后很难清洁,只有更换才能彻底消除污染,费用十分昂贵。此外,溢油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会引起公共饮食安全危机。
溢油对浅水岸线也会产生影响,浅水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如贝类、幼鱼、珊瑚等活动在该区域,也包括海草层。溢油对该类水域的污染异常敏感,造成的危害在社会上反应强烈。溢油对岸线沙滩的污染威胁,直接影响到靠海滨浴场、沙滩发展的旅游业。
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时,捕捞出的鱼有油味,其食用价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为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为0.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率仍高达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鱼的比例仅7%~10%)。里海由于遭到石油污染,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致使1969年鲟鱼的产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鱼则几乎灭绝。英国和荷兰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万只海鸟死亡。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后在这一海域捕到的鱼95%是死的。
石油类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链中不再分解并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鱼和贝类)中富集,就可能进入人体,石油污染物中长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中聚集会危及健康。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过海上运输的原油量急剧增加,油轮遭遇海难受损导致原油泄漏的事故也频频发生。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陆地上的人类活动造成每年大约6万吨清洁剂、100吨水银、3800 吨铅和3600 吨磷酸盐等化学物质排入地中海。这些污染,已使得海岸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遭受外来生物属种的侵害。近年来,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报告显示,传染病对海洋生物的威胁不断增加。这些传染病导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珊瑚礁和海水植物的大量死亡。科学家认为,1938 年以来10%以上的海洋生物已经灭绝。多数的海洋生物大批死亡事件都发生在过去20年间。
环境
就在英国石油公司加紧施工进行堵漏的同时,此前泄露出的大量原油,污染范围继续扩大。除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等海岸外,美国昨天首次证实,佛罗里达州西北部海岸附近海域,最近不断有油膜和污油团出现。
佛州政府已派出清理小组,并着手制定进一步应对污染的计划,力求减少废油对沿岸生态和旅游经济造成的影响。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三次视察了受原油泄漏事件影响严重的路易斯安那州。在得知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已成功盖住漏油油井后,奥巴马表示,虽然最新举措似乎有效,但讲乐观,仍为时过早。他还严厉批评了英国石油公司试图向股东发放105亿美元股息的计划。
据美国政府估计,今年4月起的原油泄漏,已导致2000至4400万加仑原油,涌入墨西哥湾海域。
世界油轮泄漏大事故
时间 事故情况
2007年11月 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02年11月 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1999年12月 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 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2年12月 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1年1月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89年3月 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 墨西哥湾一处油井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78年3月 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 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⑦ 世界上还有哪些原油泄漏事件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⑧ 各次着名石油污染事件(带图片)着名!
历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籍超级油轮“托利卡尼翁”号(Torrey Canyon)触礁失事或标志着现代极其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开始,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长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擅自改变航道,酿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喷事故泄漏26.3万吨,事故原因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维护中,工人将本可以预防井喷的机械设备(被称为井喷预防器)上下颠倒安装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号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兹”号满载160.45万桶原油,23万吨原油。因方向舵被一个巨浪损坏导致失控,撞上90英尺(约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这艘油轮断为两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时,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风和潮水的联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约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野生动物因此遭遇重创,共计有2万只海鸟、9000吨重的牡蛎以及数百万像海星和海胆这样栖息于海底的动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共漏出原油1.4亿加仑。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岛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两艘船被困在风暴中:满载原油的超级油轮“大西洋女皇”号(Atlantic Empress)和“爱琴海船长”号(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大西洋女皇”号和“爱琴海船长”号发生碰撞导致大爆炸,结果发生了迄今历史上最严重的油轮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国籍油轮“奥德赛”号就在那里遭遇一起灾难性事故。当“奥德赛”号距离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约合1127公里)的时候,突然发生爆炸,船身断裂变成两截。火舌迅速吞没了船上13.2万吨的原油,回顾这起事故,原油燃烧或许是件幸事: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泄漏的原油没有被冲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贝利韦尔城堡”号油轮遭遇了像“奥德塞”号一样的状况,事发地区的风向和气候条件令泄漏的原油远离海滩和海岸线,虽然泄漏25.2万吨原油,但是对环境影响不是特别深刻。
1983年,伊朗瑙鲁兹海上油田在两伊战争中多次经历战火,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泄漏了大量原油。由于该地区当时属于战区,伊朗用了半年时间才扑灭燃烧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机还对附近一个钻井平台发动过袭击,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扑灭,此时距事故已经过去了两年,造成73.3万桶(相当于10万吨)的原油泄漏。这几起事故共造成瑙鲁兹油田8000万加仑(约合26万吨)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试图扑灭燃烧的油井时遇难。
1989年3月23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号在伊朗哈尔克岛装上了26万吨的重油,5月28日,火灾引发了大爆炸,“ABT夏日”号被摧毁,船上的32名船员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经燃烧掉,“ABT夏日”号残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1年1月晚些时候,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亿加仑(最多可能达4.6亿加仑)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湾战争漏油事故估计向波斯湾外泄了800万桶原油。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X42英里(约合163X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两天后沉入墨西哥湾,造成11人死亡。爆炸冲击力撕裂了连接钻井平台和井口的长5000英尺(约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开始泄漏原油。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约1万吨)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至于最终泄漏的原油总量,恐怕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2010年7月17日,辽宁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虽然历经15个小时扑救,至17日9时左右火势基本被扑灭,但是该次爆炸却导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时许,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在泄油附加添加剂时引起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间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续至今已经六个月了,造成的危害无法估计。这是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公司的合作项目。
⑨ 石油污染的污染事件
1967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原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
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1 0 年4 月,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的原油泄漏形成了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污染带,造成严重污染。
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在“宇宙宝石”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辉盛达公司和祥诚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大火顷刻而发,迅速殃及大连保税区油库,一个10万立方米油罐爆裂起火。导致1500吨原油泄露,曾经碧波荡漾的大连湾油污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