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帆船是什么意思
‘壹’ 西班牙大帆船的发展历程
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说起来显得有些含糊,所能确定的是它出现在16世纪初,公认的最早的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建造于1517年,它是用来对付地中海巴巴利海盗的。和15世纪的威尼斯帆船一样,那时的西班牙大帆船还是帆桨混合型的帆船。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也使用着一种类似的更加小巧的帆船游弋在印度洋,到1525年,西班牙大帆船的在册数量已经达到了21艘。一份文献保有着在以后年份里的西班牙舰队中这些一流帆船记录,不过并没有更详细的情况描述。到了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大帆船的发展已经逐步明朗化,当法国人首次看到它们时会根据其外表称其为西班牙战舰,于是作为战舰的一种它们被世人所接受。到了这个时期,西班牙大帆船已经不再称之为桨船了,尽管船桨作为它们的次要动力来源又持续30年。它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帆船,拥有着与同时代的克拉克帆船不同的独特外型。
16世纪初,正值海事革新的大航海时代,设计者们努力尝试着将大炮搬到甲板上,新式的航海设备也不断涌现。在地中海,有一种又小又轻的装着三角帆的商船,正是两艘这样的地中海式帆船伴随着更大一点的“圣母玛利亚”号(哥伦布的旗舰)于1492年完成了大西洋彼岸的发现之旅,它们遂成为最常见的冒险用船。在北欧地区,大量的经过武装的克拉克帆船被制造出来用于彰显国力,英格兰的“大亨利”号和苏格兰的“伟大的迈克尔”号便是这他们的代表。和中世纪北欧的船一样,它们显得巨大而笨重,不过它们的主桅上挂起了地中海风格的大三角帆,而将北欧风格的方型帆挂在前桅上。两种式样帆船的另一个区别是地中海式帆船趋向于使用厚木版平铺,外板平接的建造方法,而克拉克帆船的建造方法则是厚木版重叠,鳞状搭造。在西班牙大帆船还没有出现以前,这两种是在西班牙最为常见的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可能是由地中海式帆船演变而来的,二者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例如,早期大帆船的前甲板都不高,船身看起来也都比较小巧。而事实上,从图片资料上也能发现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的共同之处,比如说类似索具和同样巨大的船楼。这样说可能会更好一些,西班牙大帆船是在继承了地中海的造船工艺和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帆船。 到了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统治期间,西班牙已经将连接本土和新大陆的护航体系推行了30年,最初的护航舰队仅仅包含一艘经过武装的克拉克帆船,西班牙大帆船出现后,小型的大帆船便成了护航舰队新的选择。随着由于私掠者增多而导致的印度群岛护航任务的不断增加,它们的数量不停的在增长。1536年和1543年的法令中明确规定了西班牙大帆船将如何进行武装,以及它们所应扮演的角色。对1554年沉没在今天美国德州海岸的“圣艾斯塔班”号帆船的调查,提供了关于船只结构和武装的有利证据,同时,相关图片证据的不断增多,也证实了这种新式帆船的发展轨迹。
在菲利普二世执政前的十年里,大部分的西班牙大帆船都没有克拉克帆船那么大,它们的平均吨位大约只有120吨,这使得它们可以象当时描述的那样帆桨混用。大型的帆船是很难借助于划桨前行的,很显然,桨船的活动范围就只能局限于沿海地区、地中海或者是其他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洋上。到了1556年,在册的西班牙大帆船的平均吨位已经上升到了334吨,这大约是十年以前的3倍,在1558年派往法兰德斯的船中,这个数字达到了367吨。尽管当时的西班牙ZF倾向于将一些其他的武装船只也当作西班牙大帆船进行统计,不过经过努力,这些船只的数量已经能够被剔除出来了。
西班牙大帆船的理念也同样为其他列强所接受。英国的亨利八世就曾在1545年夸耀过他的“恐吓”号(其实只是艘带着桨的小型巡逻艇),葡萄牙、法国和法兰德所拥有的大帆船在16世纪中叶的历史上也都有所记载。一般情况下大帆船在西班牙被视为战船,在葡萄牙也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战船,它们不时出现在欧洲的其他地方。
‘贰’ 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意义
西班牙大帆船可谓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帆船之一了。作为西班牙16至17世纪的海上霸权的缩影,它们常常使人联想到宝藏、海盗、征服者和无敌舰队。然而尽管西班牙大帆船是那样的引人入胜,它们终究不是像好莱坞大片上所描绘的那样宏伟壮观,它们不过是为西班牙海上帝国辛勤劳作的驮马,保护着帝国在海洋上的利益,确保王室能够从遥远的美洲殖民地获得巨大的财富。本书试图透过表面将西班牙大帆船真实的呈现出来,并介绍它具体的运作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个时代,西班牙有着大量的文献记录者,他们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帮助我们详细的了解到了西班牙大帆船究竟为何物。
在17世纪初,西班牙当局颁布了一系列详细的说明,给大帆船做出了明确而详尽的定义,从中我们得知了船只在设计、建造、装备以及人员配备等一系列情况。同时其他大量的图片和档案文献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个时期大帆船的生产、运行、战斗等情况。遗憾的是,鲜有考古方面的相关证据能更好的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与大帆船有关的海盗传说。在考古学上我们的发现十分有限,但大量被广泛流传的传奇故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依然能够了解到那时船只的装备情况。
介绍大帆船所扮演角色甚至比介绍它本身更加重要。人们可能不太清楚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但最终都能将它们同印度群岛、西班牙以及美洲殖民地联系起来。拥有着来自秘鲁和墨西哥的金银以及从南美采集的翡翠和珍珠,便是西班牙保持其霸权地位的关键所在,正是这些大帆船确保了这样的财富能够安全的运回西班牙,它们是各条战线上西班牙舰队的急先锋。在那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大帆船牢牢控制着欧、美两块大陆中的海域,这便是它们的传奇!
‘叁’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只简介
据说,葡萄牙人最早建造了这种大帆船,但却是西班牙人开始大规模修造大帆船,并利用它们组成了强有力的舰队。着名的西班牙宝物船队即是由这种船只组成。西班牙大帆船的名声在于其庞大的船体和载重量,在于其源源不断从新大陆运回黄金,供西班牙王室和贵族挥霍。通常它都携带有重型的武器。西班牙大帆船有两到三层甲板,多数装了三桅,但也有四桅的特例。
16世纪初,战船上开始设置“舷窗”。这是开在船侧的窗口,上面有用绞链开启的窗盖,这样,不必从船边吊装而通过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给船装卸货物。英国造船家运用这个思路,设法使加农炮从船的下甲板进行射击。这样,舷侧炮便告问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效法英国,建造了一种长约100英尺、宽30英尺的战船,称为西班牙大桅帆战船。它跟古希腊罗马战船一样,是专门为海军作战而设计的。它的船身趋于狭长,在吃水线上方有个较低的撞角,用来冲撞敌船。这种战船有三个桅杆,上面装有横帆。船头船尾建有船楼,水线以上的船体装有许多门轻型加农炮。在主船体上有一排大型加农炮,这样,海战的初始阶段就大大延长。但如果不能对敌船作猛烈的冲撞,并象早期海战那样士兵登上敌船,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那么战斗就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西班牙大桅帆战船,跟古希腊罗马战船不同,它具有远距离海上航行的适航能力。其主要缺点是它的行驶主要受风力的支配。由于新式战船比老式圆弧形战船机动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进,因而它可以“逆”风驶行,这样,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弥补。
英国人认识到舷侧炮的应用有可能改变海军战术,因此越来越重视发展适合装备远射程炮的战船而不再注重攻占敌船这种作战方法了,结果,位于战船头尾的船楼变得越来越矮,船头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稳步增长。不过,西班牙的战船还依然保留着船头上的撞角,杀伤人员和摧毁敌船的两种火炮的数量继续保持平衡。他们仿照英国,降低了船头上船楼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楼仍然造得很高,并在上面设置了敌人难以对付的轻型炮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们的战船看作是主要用来携带陆军的海上浮动堡垒。与此相反,英国人则不愿浪费船上的舱位和人力来装载不懂海战的陆地部队,他们将水手训练成能够离开炮位或者攀下帆缆,操起长矛或短剑,强行登上敌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舰上的敌人赶走。
这就是各国海军战术理论的区别,他们导致了英吉利海峡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海战,在这次海战中,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创了海军作战史上桅帆舷侧炮战船的新纪元,并标志着英国谋求制海权的开始。
‘肆’ 帆船的象征意义或是含义
有一种符号,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不经意地便跃入我们的眼帘,而我们也早已习于它的存在而不会多看一眼。它会出现在纸盒上、广告看板上、钥匙圈甚或建筑物的形状上,有三个边,各自弯成一道优美的弧形。讲到这里,聪明的您可能已经猜到,它就是帆船的帆。而除了帆以外,各种图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在角落点缀着一两艘帆船。当一个符号如此频繁的被使用时,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精神图腾,它所代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伍’ 帆船运动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帆船运动是什么
帆船运动是由运动员操纵,凭借作用于帆上的自然风力使船前进,从而在各种风向和航向上行驶竞赛的一项水上运动。作为娱乐活动的帆船起源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人们乘着这种小船在荷兰航道旅行。1660年英国王政复辟,查理二世回国时,荷兰赠送他一条帆船“玛丽”号,从此帆船运动在英国贵族中开展起来。1870年美国和英国举行了第一届着名的横渡大西洋美洲杯帆船比赛。
帆船运动在世界各地开展比较普遍,尤以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帆船运动开展得更为广泛。一些海滨国家的海湾大都有专门的帆船港口和驶帆的良好海面。美国约有各种类型的帆船1000多种,参加帆船运动人数约40万。在亚洲,日本也开展得较好,约有30多万人参加这项运动。1978年在曼谷举行的八届亚运会上帆船比赛中,日本获得“火球”型及“奥克”型冠军,巴基斯坦和泰国分获得“企业”型及“蛾”型冠军。
‘陆’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只特点
在结合了图片资料、模型、考古发现和历史的相关记载后,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大帆船的模样。它的典型特征是高船弦、高尾楼(往往超过两层)、前甲板低、船尾平,船首处有一块突起,犹如桨划船的撞角一般,那里有着一个独立的炮位。船身呈明显的等边梯形(船身两侧自下而上向内倾斜)并且这种斜度一直延伸到尾楼。大帆船的线条是很优美的,船尾则更是出奇的精美,从而使得它那有些单调的船首相形见绌。克拉克帆船的长宽比大约是3:1,而这个时期大帆船的长宽比为4:1,因而在速度上更加占优势。从前面的讲述中了解到16世纪50年代大帆船的吨位已经达到了300吨,这样的外型使得它能为大炮提供稳定的发射平台,同时高耸的船楼也为船上的士兵提供堡垒般的掩护,使得它在近战中获得优势。炮台下面的是货舱,上面的船楼里住着乘客和士兵。
西班牙大帆船的典型特征还包括:拥有船艏斜桅、前桅、主桅和后桅,上面挂着方型的帆布,那些超大型的大帆船(吨位往往超过800)通常都会有两个后桅,被称之为第四桅。船艏挂着一块方型的帆布,前桅和主桅上挂着三块方帆布(从上到下分别叫上桅帆、中桅帆和主帆),后桅上一般都挂着一块大型的三角帆。尽管样式发生着变化,但西班牙大帆船的这个基本特征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最大的便是尺寸了,500的吨位在16世纪70年代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了,在1588年组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时候,ZF征集到了3艘超过1000吨和8艘800吨左右的巨型大帆船。1588年以后的海军重建以及西班牙北部日益严重的造船危机使得大帆船的尺寸普遍变小,500吨左右,作为一种常见的尺寸一直持续到了17世纪中叶大帆船时代结束。尺寸的变化也导致新大陆往西班牙资金输入方式的变化,ZF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经过武装的大帆船而不是普通的商船来负责资金的运送,这样的安排更加有利于统治者对来自美洲的贵重商品的控制。
‘柒’ 西班牙人开辟了跨越太平洋的什么大帆船航线
西班牙人开辟了跨越太平洋的大型三桅大帆船航线。
‘捌’ 西班牙大帆船的舰队体系
西班牙大帆船的发展解决了从新大陆到本土的财富回运的滞后以及护航需求上升等问题,这成为西班牙海军在欧洲海域的主要成就,还有另外的一项进步,大帆船常常是一支舰队的组成部分。在西班牙刚刚开始在新大陆展开殖民的十年间,船只常常是独自穿越大洋,1522年,西班牙的船主们开始请求获得王室的保护,于是,舰队体系诞生了。往来于大洋间的商船需要支付一项税收,这笔钱被用来建造战舰来保护航行的商船。起初只是给西班牙和亚述尔群岛之间的航线提供护航的,但1526年,国王颁布了护航法令,护航战舰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整个大西洋航线的商船都能够被舰队保护。从那以后,护航战舰有序的从西班牙出发,直达美洲,每次都由一艘武装克拉克帆船提供保护。尽管还是有一些船只冒险单独航行,但不断加重的经济处罚使得这种行为变得越来越少。
1555年左右,不断增加的私掠威胁迫使税收被提高用于维持每次四艘战舰的护航。到了下一个世纪,一个正规的高度组织化的越洋护航体系为西班牙本土和新大陆间的两条每年一度的航线提供服务,一条是航行到加勒比海岸的,另一条是到新西班牙(今天的墨西哥)的。每年四月护航舰队启航开往新西班牙,八月的时候开往加勒比海岸的舰队也起锚了,它们都往西南方向进发前往克拉瑞斯并越过伍德沃德群岛的南端。装满了墨西哥的白银、东方的香料、瓷器和其他商品后,新西班牙的舰队将在维拉克鲁兹过冬,第二年夏天,它们会航行到哈瓦那。同样的,在波尔图收集了秘鲁白银制品年税后,加勒比海的舰队前往卡塔赫纳过冬,然后,在返回本土前,它们也会先停留在哈瓦那。一般来说,两只舰队会在十月和十一月间分别回到西班牙,来年它们又将出航。西班牙王权越来越倚重这种年度远航所带来的白银、黄金以及贵金属矿石,收入的增长支撑着西班牙在欧洲的霸权。
舰队中西班牙大帆船的航线并不是和商船完全一样的,当舰队到达加勒比海后,作为舰队中的护航战舰,西班牙大帆船将直接前往哈瓦那和前一年到达的舰队汇合,这意味着大帆船往往不需要在美洲过冬。舰队本身常常是只由商船组成的,在得到大帆船加入后,它才会成为有保护的护航舰队。
作为护航舰队中护航战舰的大帆船往往是从西班牙本土舰队(从1580年起被称为大西洋舰队)中淘汰下来的二等战舰。在葡萄牙分舰队(本土舰队的主力)拥有了大帆船后,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西洋舰队发展成为一支常备的海军力量。除了核心的葡萄牙分舰队外,舰队还包括三个以上的分舰队,基地分别在塞维利亚、卡蒂兹等地。舰队由王室的战舰和租赁的战舰组成,虽然舰队中大帆船的数量往往不多,但它们却成为了整个舰队进攻的核心力量。举例说来,1588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拥有120艘战舰,其中西班牙大帆船只有20艘(剩下的都是些克拉克帆船、武装商船、地中海帆船和其他小型帆船)。尽管大帆船的数量在17世纪早期有所上升,不过舰队中帆船的种类依然很繁多,这意味着西班牙大帆船仅仅被小股的作为护航战舰在加勒比海使用,更多的主力成为了西班牙舰队的一部分驻守在本土。另外,在1625年和1629-1630年,从本土舰队分离出来的完全由大帆船组成的舰队还被派往过美洲执行一些特别的任务。作为一种通用的战舰,西班牙大帆船可以出现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它是维护西班牙王权利益的仲裁者也是西班牙海洋帝国保卫者。
‘玖’ 介绍一下帆船的知识
利用风力前进的船。
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166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将一条名为"玛丽"的帆船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举办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帆船比赛。1720年爱尔兰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乐部。1851年英国举行环怀特岛国际帆船赛。1870年美国和英国首次举行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帆船分稳向板帆艇和龙骨帆艇两类。稳向板帆艇轻快灵活,可在浅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型、470型、星型、托纳多型等均属此类,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龙骨帆艇也称稳向舵艇,体大不灵活,稳定性好,帆力强,只能在深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暴风雨型、索林型等均属此类。比赛在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为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之和评定总分,总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场计分方法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后续每个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因天气不好未举行。1900年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原为男女混合项目,从1988年奥运会起男女分设。
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一种名叫“caravel”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fishingves鄄sels),由于性能良好,不久就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迪亚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da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Mag鄄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不应该忘记的是,欧洲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船,与他们学了许多源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长技”有关。
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鄄gularsail)。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squaresail),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后(公元6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改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附带说说,尽管这种帆的发明权理应属于阿拉伯人,但在欧洲它却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fore and aftsail),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鄄der,全称sternrudder,尾舵)来实现的。现在成语词典收有“见风使舵”(或作“看风使舵”),那是一条来自“俗语”(vulgartongue)而非来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语,讲的正是按照风向操纵舵来调整航向。它本无贬义,不幸的是现在往往被用指不讲原则,随风倒的圆滑、世故做法。古时舵字也作柂、柁、杕,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学会使用三角帆、纵帆和舵以后,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风力了,这就导致桅与帆数目的增加,尤其是风帆数目的增加,因为使用多个比较小的帆,比使用单个大帆操作起来容易。“caravel”正是一种轻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杆,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挂横帆,后桅(mizzen)挂三角纵帆。有的还立了第四根桅杆,也挂三角帆。还有一些船从船头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top鄄sails)。这样就既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应该注意,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欧洲人开始建造比较大的船,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在那里掠夺大量财富之后。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组织了庞大的船队,每年两次往返于大西洋东西海岸之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掠夺的财宝。根据官方统计,在1600年以前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了税运回西班牙的白银超过18,600吨,黄金200吨;走私的数额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计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船只在中途或因风暴、或因海盗袭击而沉没,随之葬身海底的金银当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世界各国寻宝人与打捞公司搜寻的重要目标。后来,随着新大陆甘蔗、棉花、烟草种植园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货物运输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队运输就更繁忙了,这里面当然还不应该忘记与之相关的黑奴贩运。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5世纪开始有这项罪恶贸易到19世纪欧美各国正式宣布废除,在西非海岸被装上贩奴船的黑人总数达1200万,途中死亡了大约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陆的约有1000万,由此不难看出其运输量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护运输船队免受海盗及其他国家船只的袭扰,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on”的战船,它实际上是在“carave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桅帆船。从1650年起,大西洋进入一个海战频繁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殖民国家以及“占岛为王”的海盗(最着名的也许就是“加勒比海盗”),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这就大大刺激了战船的发展,起初最大的战船吃水量约为1500吨,但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oakplanks)制造,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46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舰“(皇家海军)胜利号”(HMSVictory),所耗费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树才能得到。后来同样的技术也用于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国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以蒸汽机为动力、螺旋桨为推进器的轮船出现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欧洲商船和战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帆(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难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可以说已经达到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bionics)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
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欧洲人没有学去的大概只有橹(scull)。中国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用橹了,划桨需要把桨提出水面,既做虚功又浪费时间,而橹是连续划水的,用的是鱼摇动尾巴前进的原理,所以有“一橹三桨”之说。欧洲人很晚才开始考虑以中国的橹来代替他们的桨,但由于不久后发明了推进效能更好的轮桨(paddlewheel),就没再考虑用橹的事。不过要指出,轮桨的真正发明者也是中国人,时间比富尔顿早了一千多年。《旧唐书·李皋传》载:“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可见唐代(公元8世纪)已经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轮桨来代替用手划动的桨。轮船在中国古代叫“车船”,根据现有记载,宋代岳飞与杨幺的水战(12世纪),便是一次车船大战。
总之,除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之外,我们对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有许多重要贡献。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五项技术里,四项都源于中国,而这些技术对他们帆船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是“后帆船时代”,除体育运动外,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舱、船体形状这三项技术仍在继续应用,而且毫无疑问还将一直应用下去。
yachting
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1900年第2届奥运会开始列为比赛项目。帆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作为娱乐活动起源于16~�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英、美等国纷纷成立帆船俱乐部,1870年举行了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比赛在开阔的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不少于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组织指挥采用国际旗语传达命令,红旗表示按顺时针方向绕标,绿旗表示按逆时针方向绕标,P字旗表示5分钟预备。航行中不按规定绕标,视为未完成比赛;碰撞标志,判罚绕该标志360°;碰撞他船,判罚原地旋转720°;比赛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得分之和评定总分,总分最少者为优胜。每场计分方法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后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体分为龙骨帆艇和稳向板帆艇两大类。龙骨帆艇船体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铁舵,艇长在6.50~22米之间,稳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稳向板帆艇船体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动的稳向板,艇长在6米以下,轻捷灵活,可在浅水中航行。上述两大类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长度、宽度、重量、吃水深浅、船帆面积和数量,驾驶人数等分为多种型号。历届奥运会比赛船型不固定,第9届奥运会以前根据重量或长度分型,如0.5吨以下型、0.5~1吨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届奥运会以后逐渐按多方面性能、数据划分船型,不少型号还以设计者的国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兰人型等等。最近几届奥运会主要有:①芬兰人型为芬兰人萨尔比设计,船帆标志“≈”,属稳向板帆艇类,195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设计,船帆标志“Ω”,3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③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埃森设计,船帆标志“FD”,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60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④暴风雨型英国人普罗克特设计,船帆标志“T”,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⑤470型船身长4.70米,船帆标志“470”,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76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⑥星型船帆标志“☆”,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3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赛,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开始部分项目实行男女分开比赛。2000年第27届奥运会除托纳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个项目外,其他均男女分开设项。
‘拾’ 急求各种帆船的介绍
利用风力前进的船。
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166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将一条名为"玛丽"的帆船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举办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帆船比赛。1720年爱尔兰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乐部。1851年英国举行环怀特岛国际帆船赛。1870年美国和英国首次举行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帆船分稳向板帆艇和龙骨帆艇两类。稳向板帆艇轻快灵活,可在浅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型、470型、星型、托纳多型等均属此类,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龙骨帆艇也称稳向舵艇,体大不灵活,稳定性好,帆力强,只能在深水中行驶。奥运会项目中的暴风雨型、索林型等均属此类。比赛在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为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之和评定总分,总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场计分方法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后续每个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为首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因天气不好未举行。1900年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原为男女混合项目,从1988年奥运会起男女分设。
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一种名叫“caravel”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fishingvessels),由于性能良好,不久就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迪亚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da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不应该忘记的是,欧洲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船,与他们学了许多源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长技”有关。
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squaresail),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后(公元6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改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附带说说,尽管这种帆的发明权理应属于阿拉伯人,但在欧洲它却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fore and aftsail),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称sternrudder,尾舵)来实现的。现在成语词典收有“见风使舵”(或作“看风使舵”),那是一条来自“俗语”(vulgartongue)而非来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语,讲的正是按照风向操纵舵来调整航向。它本无贬义,不幸的是现在往往被用指不讲原则,随风倒的圆滑、世故做法。古时舵字也作柂、柁、杕,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学会使用三角帆、纵帆和舵以后,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风力了,这就导致桅与帆数目的增加,尤其是风帆数目的增加,因为使用多个比较小的帆,比使用单个大帆操作起来容易。“caravel”正是一种轻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杆,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挂横帆,后桅(mizzen)挂三角纵帆。有的还立了第四根桅杆,也挂三角帆。还有一些船从船头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top鄄sails)。这样就既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应该注意,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欧洲人开始建造比较大的船,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在那里掠夺大量财富之后。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组织了庞大的船队,每年两次往返于大西洋东西海岸之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掠夺的财宝。根据官方统计,在1600年以前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了税运回西班牙的白银超过18,600吨,黄金200吨;走私的数额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计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船只在中途或因风暴、或因海盗袭击而沉没,随之葬身海底的金银当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世界各国寻宝人与打捞公司搜寻的重要目标。后来,随着新大陆甘蔗、棉花、烟草种植园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货物运输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队运输就更繁忙了,这里面当然还不应该忘记与之相关的黑奴贩运。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5世纪开始有这项罪恶贸易到19世纪欧美各国正式宣布废除,在西非海岸被装上贩奴船的黑人总数达1200万,途中死亡了大约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陆的约有1000万,由此不难看出其运输量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护运输船队免受海盗及其他国家船只的袭扰,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on”的战船,它实际上是在“carave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桅帆船。从1650年起,大西洋进入一个海战频繁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殖民国家以及“占岛为王”的海盗(最着名的也许就是“加勒比海盗”),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这就大大刺激了战船的发展,起初最大的战船吃水量约为1500吨,但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oakplanks)制造,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46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舰“(皇家海军)胜利号”(HMSVictory),所耗费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树才能得到。后来同样的技术也用于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国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以蒸汽机为动力、螺旋桨为推进器的轮船出现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欧洲商船和战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帆(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难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可以说已经达到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bionics)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
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欧洲人没有学去的大概只有橹(scull)。中国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用橹了,划桨需要把桨提出水面,既做虚功又浪费时间,而橹是连续划水的,用的是鱼摇动尾巴前进的原理,所以有“一橹三桨”之说。欧洲人很晚才开始考虑以中国的橹来代替他们的桨,但由于不久后发明了推进效能更好的轮桨(paddlewheel),就没再考虑用橹的事。不过要指出,轮桨的真正发明者也是中国人,时间比富尔顿早了一千多年。《旧唐书•李皋传》载:“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可见唐代(公元8世纪)已经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轮桨来代替用手划动的桨。轮船在中国古代叫“车船”,根据现有记载,宋代岳飞与杨幺的水战(12世纪),便是一次车船大战。
总之,除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之外,我们对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有许多重要贡献。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五项技术里,四项都源于中国,而这些技术对他们帆船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是“后帆船时代”,除体育运动外,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舱、船体形状这三项技术仍在继续应用,而且毫无疑问还将一直应用下去。
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1900年第2届奥运会开始列为比赛项目。帆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作为娱乐活动起源于16~�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英、美等国纷纷成立帆船俱乐部,1870年举行了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比赛在开阔的海面进行,场地由3个浮标构成等边三角形,每段航道长度不少于2~2.5海里。比赛为绕标航行,组织指挥采用国际旗语传达命令,红旗表示按顺时针方向绕标,绿旗表示按逆时针方向绕标,P字旗表示5分钟预备。航行中不按规定绕标,视为未完成比赛;碰撞标志,判罚绕该标志360°;碰撞他船,判罚原地旋转720°;比赛共进行7场,取其中成绩最好的6场得分之和评定总分,总分最少者为优胜。每场计分方法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后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体分为龙骨帆艇和稳向板帆艇两大类。龙骨帆艇船体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铁舵,艇长在6.50~22米之间,稳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稳向板帆艇船体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动的稳向板,艇长在6米以下,轻捷灵活,可在浅水中航行。上述两大类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长度、宽度、重量、吃水深浅、船帆面积和数量,驾驶人数等分为多种型号。历届奥运会比赛船型不固定,第9届奥运会以前根据重量或长度分型,如0.5吨以下型、0.5~1吨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届奥运会以后逐渐按多方面性能、数据划分船型,不少型号还以设计者的国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兰人型等等。最近几届奥运会主要有:①芬兰人型为芬兰人萨尔比设计,船帆标志“≈”,属稳向板帆艇类,195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设计,船帆标志“Ω”,3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③飞行荷兰人型荷兰人埃森设计,船帆标志“FD”,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60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④暴风雨型英国人普罗克特设计,船帆标志“T”,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7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⑤470型船身长4.70米,船帆标志“470”,2人驾驶,属稳向板帆艇类,1976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⑥星型船帆标志“☆”,2人驾驶,属龙骨帆艇类,1932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赛,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开始部分项目实行男女分开比赛。2000年第27届奥运会除托纳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个项目外,其他均男女分开设项。
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