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西班牙如何炼钢
Ⅰ 钢铁工业的产量
炼铁和炼钢的大工业生产分别于17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最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以后在联邦德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陆续得到发展。1875年全世界生铁产量为1400万吨,钢产量190万吨。1875~1913年,西欧各国和美国等的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钢铁,又相继大力发展了转炉和平炉,因此,生铁产量和钢产量都迅速增长,1913年分别达8000万吨和7650万吨。1914~1950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多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分别只增长到1.30亿吨和1.89亿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和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带钢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发展,使钢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钢铁生产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1974年生铁产量增至5.05亿吨,而钢产量更高达7.10亿吨。随后因1973年开始的石油调价和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钢铁生产发展转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铁和钢的产量才创造了新的纪录,分别达5.29亿吨和7.47亿吨。但是,以后几年又下降了。总的来看,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919年美国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高达59.2%。从50年代中期起,日本、苏联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较快,在世界范围内钢铁生产集中在某一国家的程度大为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后几年,最大产钢国苏联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为20%左右。发展中国家钢总产量增长比发达国家快,因此,虽然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还很小,但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82年全世界产铁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50个左右,产钢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00个左右。年产钢量曾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共有24个。其中年产钢曾达 1亿吨以上的有苏联、美国和日本;2000~6000万吨的有中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1000~2000万吨的有波兰、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印度和南朝鲜。
英国的钢产量在1885年以前、生铁产量在1889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钢产量和生铁产量分别于1886和1890年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保持了八十多年之久。苏联生铁产量从1970年起居世界首位,钢产量1971年首次超过美国,197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1980年日本钢产量占第二位,以下依次为美国、联邦德国、中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在主要产钢国中,日本钢产量增长速度最快。日本年产钢量从2000万吨增加到1亿吨只用了13年,苏联花了18年,而美国经历了48年。在相应期间内,钢产量年平均增长率,日本高达13.8%,苏联为8.6%,而美国仅为3.4%。近十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是南朝鲜,其钢产量1970年仅为48万吨,1980年即达860万吨,十年间平均每年递增33.4%其次是巴西,1980年钢产量达1534万吨,1971~198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1%。
Ⅱ 关于西班牙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历史
是同一个人,卡洛斯一世又名查理五世。但是之前在法国曾经也有过一个国王叫查理五世。
Ⅲ 牛炼铁是什么东西
胰脏。也叫连田,云南叫连铁。连铁指肝脏,肝脏生理位置是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肝右叶位于右肺底,肝脏作为代谢器官,拥有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作为最大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参与消化作用。
牛胰脏。也叫连田,云南这边还叫连铁。宰牛的时候,连铁是不上桌的边角料,长长的一条,用刀剖成两半撒上盐放火上烤给小孩吃,动物的内脏含血丰富,湿润的连铁烤得滋滋作响,烤完中间部分鲜嫩多汁,如同没有纤维的嫩牛排,带着点腥味,边上烤焦的地方也香脆可口,现在想来依旧令人垂涎。连铁就是指肝脏,肝脏的生理位置是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肝右叶位于右肺底,肝脏作为代谢器官,拥有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的作用;作为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参与消化作用。
猪身上最便宜的部位,9块钱3个,铁是猪肝3倍,入锅一炸又香又脆
说起猪肉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猪肉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食材,快过年了,听说现在的猪肉又涨价了,我们这边的猪肉由原来的22块钱涨到25元一斤了。按照所处的部位不同,猪肉可以分为好几种,有猪颈肉,猪脚,五花肉,猪肝,猪连铁,等等很多种部位都是可以吃的,其中猪身上有一种部位是便宜的,9块钱能买3个,铁是猪肝3倍,是猪肉的20倍,那就是猪连铁,猪连铁大家都喜欢吃吗?今天我就来跟大家用猪连铁分享一道好吃的美食,这是猪身上营养最高的部位,铁是猪肝3倍,猪肉的20倍,9块钱能买3个。
蒜苗炒猪连铁
一说到猪连铁,我想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猪连铁是什么,猪连铁就是是猪横脷,是猪的脾脏,形状和猪舌头差不多,颜色是深红色,长又窄,猪连铁只是一个方言,猪连铁的营养是非常丰富的,是补血食品中最常用的一种食物,其中铁是猪肝3倍,猪肉的20倍,可以调节和改善缺铁性贫血。价格也是猪身上最便宜的部位,我们这边的猪连体是3元一斤,花9块钱能买3个,人人吃得起,做法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家经常将它炸着吃,炸好的猪连铁又香又脆,好吃极了,猪身上最便宜的部位,9块钱3个,铁是猪肝3倍,入锅一炸又香又脆。
【食材】:猪连铁,料酒,生姜,蒜苗,青红椒,食用油,蚝油,生抽,食用盐等
【具体做法】
准备3个猪连铁,将上面的肥油部分给切下来不用,用清水清洗干净之后放在案板上切成薄片。
锅中倒入水,将猪连铁下锅焯水,焯水的时候加点料酒,适量的姜片去腥,大约焯水2分钟左右,捞出里面的浮沫,然后再将猪连铁捞出来用清水清洗干净控水备用。
准备2个蒜苗,清洗干净之后切成小段装在碗中,生姜切成姜末,准备青红椒各一个,洗净之后切成辣椒圈,装在盘中备用。
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将猪连铁下锅炸一下,炸的时候轻轻的翻动几下,使其受热均匀,然后捞出来控油备用。
另起一锅,将姜末辣椒下锅炒出香味,炒香之后再放入猪连铁翻炒均匀,再淋上适量的料酒,一勺生抽,一勺蚝油,翻炒均匀,猪连铁炒至入味下入准备好的蒜苗,将蒜苗炒至断生,最后加入一勺食用盐,翻炒均匀,就可以装在盘中上桌食用了,一道营养又美味的蒜苗炒猪连铁就做好了。
猪身上最便宜的部位,9块钱3个,铁是猪肝3倍,入锅一炸又香又脆,以上就是我带给大家的猪连铁最好吃的做法。这样做出来的猪连铁又香又脆又好吃,猪连铁经过油炸之后吃起来一点腥味也没有。快过年了,大家可以学一下,学会了做给家人吃,保证大家都很喜欢,这是猪身上营养最高的部位,铁是猪肝3倍,猪肉的20倍,9块钱能买3个。
Ⅳ 求助!西班牙历史(十六、十七世纪)
西欧政治经济的变革浪潮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猛烈地冲击着西
班牙王国,到15世纪中叶,西班牙的资本主义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西
班牙历史形成的特殊原因,使得资本主义在西班牙的成长远不如它在英国,
法国,尼德兰和意大利那样顺利,因而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在西班牙
就表现得更为痛苦与悲哀.
摩尔人的长期占领和西班牙人民收复失地斗争的阶段性,使得西班牙各
地区形成了许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都有它们各自特殊的法律和风俗
习惯.马克思在论述西班牙革命时说:"西班牙地方性的生活,各省和城市
公社的独立性,社会的复杂情况,起初是由这个国家的地理特点造成的,而
后来历史的发展则是依各省摆脱摩尔人统治所采用的各自不同的方式."这
一状况对西班牙社会政治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民和新兴的城市居民为了
保卫他们已有的权利,常常与当时体现国家统一的王权发生冲突,甚至和封
建贵族结成联盟与王权对抗.结果是,王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对
城市和封建贵族两种势力同时进行削弱,从而导致了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
形成了西班牙历史上极为残暴的"黑铁时代".
1469年,阿拉冈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王位继承人伊莎贝耳联姻,此后他
们分别成为该国的国王和女王,于是1479年两国正式合并,西班牙统一王国
至此形成.但是部分大封建诸侯不肯放弃割据势力,反对统一.伊莎贝耳和
斐迪南依靠城市,小贵族和教会的支持,与大封建主进行斗争.城市势力在
斗争中起了首要作用,卡斯提城市于1480年结成同盟,阿拉冈城市于1488
年参加.城市同盟组织民军,帮助国王摧毁大封建主的城堡,没收他们侵吞
的土地,剥夺他们享有的特权等等,使西班牙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一的西
班牙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国王拥有四万人的常备军,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
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据点格拉纳达城,从此长达七个多世纪的收复失地运
动,以西班牙人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然而王权的建立并没有给城市势力带来多少好处,斐迪南为巩固其统治
开始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城市自治权被削弱,国会越来越少召集会议.国王
以宗教裁判所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对一切反抗国王和教会的人都加以异
端的罪名.宗教裁判所罗织人罪,籍没财产,滥施酷刑.从1483年起,十五
年内被处火刑的约有九千人,判处其他刑罚的达九万人,充分暴露了专制统
治的野蛮残暴.1516年,斐迪南死后无嗣,外孙查理继承西班牙王位,称查
理一世(1516—1556年).查理从母系方面继承西班牙及其领地那不勒斯王
国,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美洲的殖民地;从父系方面继承奥地利和所谓"勃
日第遗产",包括尼德兰,卢森堡和佛朗士——康泰.1519年,查理当选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五世.他在意大利战争中打败法国,夺取米兰和
其他地区.在十六世纪的20至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又侵占美洲的墨西哥,
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地.1535年,北非的突尼斯,欧兰和其他一些地方
也被西班牙占领.这样,西班牙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殖民大帝国.但国内的
横征暴敛和对外的穷奢赎武,激发了各阶层人民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1520
年爆发了卡斯提城市起义,然而不久就被国王依靠大贵族的势力而残暴镇压
了.起义失败后,城市的自由被取消,等级议会制日趋衰落,中世纪的封建
残余始终保持了它强大的势力,使得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资本主义因素难
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正如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文中分析西班牙
君主专制和其他西欧国家不同之点时所说的:"在西班牙则恰恰相反,贵族
政治虽趋于衰落,却保持了自己的最恶劣的特权,而城市虽已丧失自己的中
世纪的权力,却没有得到现代城市所具有的意义."
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他的弟弟斐迪南继任神圣罗马皇帝,西班牙王
位由他的儿子腓力普二世(1556—1598年)继承,领土包括西班牙本土,尼
德兰,意大利境内属地和美洲殖民地.这一时期是塞万提斯生活的主要时期,
其社会现实对塞万提斯的人生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腓力普二世更加狂妄专暴,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压制反对者,大肆没收富
裕商人和工业企业家的财产.从1565年起,又制订了一系列迫害摩里斯哥人
(西班牙统一后被迫改信基督教的摩尔人)的法令.如:摩里斯哥人不准携
带武器和穿着民族服装,也不准说阿拉伯语和做伊斯兰教礼拜,违者处以火
刑.遭受迫害的摩里斯哥人于1568——1570年举行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整
个安达鲁西亚变成了一片废墟.1585年,阿拉冈也发生了农民起义,起义者
杀死封建领主,拒绝履行封建义务,但不久也被镇压.
好大喜功的腓力普二世对外实行疯狂的扩张政策,不断进行战争. 1571
年,西班牙与威尼斯的联合舰队在勒邦多海战中,击溃土耳其舰队.1580年,
西班牙攻陷里斯本,次年兼并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地.但在对英,法和尼德
兰的战争中,西班牙却连遭失败.1588年,腓力普二世派遣无敌舰队远征英
国,在英吉利海峡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1589年,他
又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于1598年被逐出法国.对尼德兰的战争,自
1567年即已开始,战争绵延几十年,但终不能镇压尼德兰的革命.尼德兰北
部七省的独立,使西班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遭到严重打击.无休止的战争
耗尽国力,国家财政陷入紊乱.1573年到1598年间,国债由三千七百万杜
卡特增加到一亿杜卡特.腓力普二世虽然一再增加赋税,但在1575年和1596
年,仍两度无力偿付国债.至此,西班牙不断衰落,经济发展日益落后于西
欧其他国家.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工商业的凋敝,使人民生活穷困万状,
不少人逃到海外谋生,有的为了逃避赋税而进入修道院.这一时期,西班牙
的人口减少达到惊人的程度,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减少一半,有的减少四分之
三,有些小镇和村庄甚至消失.到17世纪中,西班牙的修道院竟多至九千所,
神甫,修女,修士达到一百二十万人.贫民和乞丐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一.1598
年,腓力普三世继位,在政治和经济上毫无革兴之意,并于1609—1610年实
现其父遗志,将数十万摩里斯哥人(大部分是勤劳优秀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驱逐出境,这就使西班牙本来已经衰落的工农业更加一蹶不振.整个国家此
时笼罩在一片绝望的情绪之中.正如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之口多次谴责的那
样,这是一个"黑铁时代".
------------------
到了两王之孙卡洛斯一世与其子腓力二世时,西班牙进入更辉煌的霸权时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文治武功鼎盛,为西班牙历史的全盛时期。
查理五世统辖近半的欧洲大陆及美洲大陆的大部份,后来还陆续征服墨西哥的马雅帝国以及秘鲁的印加帝国。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进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世纪’。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发的127艘西班牙无敌舰队,不幸于多佛海峡被英国机动性高的80艘舰队所打败,从此以后,西班牙国势一蹶不振,海上霸权也由英国取代。
--------------------
西班牙鼎盛时期
1469年伊莎贝尔嫁给了阿拉贡的王子费尔南多,1474年23岁的伊莎贝尔被立为卡斯蒂利亚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镇行政制度。1479年费尔南多继位,成为阿拉贡国王,两国正式合并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夫妇二人被称为“天主教双王”。1492年西班牙人彻底打败了摩尔人。天主教双王共有一子四女,分别与欧洲一些王室联姻,王储胡安娶了德国皇帝马克西米连的女儿玛加丽达,葡萄牙王子先后娶了长女伊萨贝尔和三女儿玛丽亚,二女儿胡安娜嫁给马克西米连的儿子菲利佩,四女儿与英国亨利八世结婚。联姻不但巩固了他们在西班牙的统治地位,也意味着领土的兼并和扩张。天主教双王的统治使西班牙在欧洲率先实现国土统一,使西班牙结束了中世纪并进入文艺复兴时期。1506年胡安娜的长子卡洛斯成为尼德兰君主。1516年费尔南多去世,卡洛斯成为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国王,称为卡洛斯一世(欧洲其他国家称之为查理五世)。1519年马克西米连去世后,卡洛斯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年正式被加冕为皇帝。卡洛斯一世统治的范围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佛朗士—康泰、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北非的突尼斯和奥兰等地,成为一个横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国。至此,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西班牙在卡洛斯一世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从卡洛斯一世开始起先后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成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于卡洛斯一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欧洲连年征战,四处树敌,造成国库空虚,负债累累。为弥补财政赤字,税收负担不断加重,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离心主义情绪日增。西从拉美运回的黄金白银被海盗掠夺或通过贸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西班牙却因工农业竞争力低而日趋衰落。由于经济和宗教冲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对英进行讨伐,但西海军装备落后,加上风暴袭击,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从而西班牙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1648年,西对法作战失利,在陆地上的军事优势也宣告结束。此后,在王位继承战争中,又向英国割让了直布罗陀并陆续丧失了葡萄牙和在意大利和荷兰的领土,西逐渐走向衰落。
-----------------------
无敌舰队
无敌舰队(古西班牙语: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运的舰队;现代西班牙语: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击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型的战役,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意图。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中最有名的时期。在格瑞福兰海战(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舰被弗朗西斯?德雷克所领导的英国海军冲散,英军用的秘密武器称为地狱燃烧者,即八艘起火燃烧并且满载火药的商船。
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时仅存43艘,由于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一万四千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强权,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
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于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托尔德西里亚斯签订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协议。协议规定两国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并特别将位于佛得角群岛以西300里格(约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约位于西经46°37'的南北经线,为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西、葡两国分别于该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该条约。由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29年两国又重新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Treaty of Saragossa)用以明确这一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Wikipedia,自由的网络全书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间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580年至1640年间统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别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他们都是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成员。而在1700年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员。
Template:西班牙历史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美洲殖民地
3 短暂吞并葡萄牙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 参看
[编辑]起源
Image:Battle of Pavia.jpg
发生于1525年的巴瓦之战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卡尔(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译查理)以特拉塔马拉家族的外孙资格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上任后赞助了麦哲伦的环球旅行。1519年查理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五世。1535年,查理占领突尼斯等地。西班牙的统治地区包括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突尼斯和美洲殖民地。16世纪时的西班牙成为了西欧强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和舰队。
其后于1556年查理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编辑]美洲殖民地
1571年10月,西班牙打败奥斯曼土耳其的舰队,取得地中海的军事优势。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个总督区:
西班牙总督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
新格林纳达总督区(包括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厄瓜多爾尔尔尔)
秘鲁总督区(包括秘鲁、智利)
拉普拉塔总督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
总督由西班牙国王任命。每年有两支舰队从每周运送各种货物回西班牙,垄断了世界可可豆市场长达1个世纪。16世纪中叶,每年从美洲运回的黄金达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归西班牙所有。
[编辑]短暂吞并葡萄牙
在西班牙统一后,哈布斯堡王室渐渐向葡萄牙渗透。通过互相通婚,使哈布斯堡的血统混入葡萄牙的阿维士王室。
菲利浦二世继西班牙王位后,葡萄牙出现王位继承危机。1578年,菲利浦的表弟,葡萄牙王斯巴斯蒂安(Sebastian)发动对北非穆斯林的圣战,但不幸战败被俘后处决(葡国民的说法是失踪)。已成为红衣主教的王叔亨利企图还俗继承王位,但遭教宗国瑞十三世/格高里十三世拒绝,最后于1580年无嗣而亡,由另一位侄子安东尼奥暂继王位。但安东尼奥的继承并不获教宗承认,教宗反而倾向由亨利的外甥,西班牙王菲利浦承继葡萄牙王位。
同年11月,菲利浦派艾尔巴公爵带领军队开进葡萄牙,很快攻陷里斯本,安东尼奥被迫流亡巴黎和葡萄牙若干个外岛。
葡萄牙疏密院迫于军事和教宗的压力,容许菲利浦有条件地继承葡萄牙王位,成为葡萄牙王菲利浦一世。而条件便是:
葡萄牙维持由一独立政府管治,不受西班牙政府管辖
葡萄牙王国及其海外领地不得被国王擅自收编为西班牙领土或行省
维持葡萄牙语的国语地位
在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同时继承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葡萄牙的名声一向不好,而且无敌舰队和三十年战争的战败,更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濒临破产边缘,如菲利浦二世在去世前两年的1596年宣布破产。1609年尼德兰也发生革命从西班牙独立出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一片反哈布斯堡的浪潮中,葡萄牙终于在1640年发动恢复独立活动。同年12月1日,葡萄牙疏密院立先王曼钮一世的玄孙,布拉干萨公爵约翰为葡萄牙王约翰四世。葡萄牙恢复独立,哈布斯堡王室也结束了对葡萄牙达60年,历3代君主的管治。
[编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主条目: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可能碍于他曾祖卡洛斯一世的遗诏)。由于与奥地利王室的近亲关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亲奥地利的,而路易十四决心在西班牙建立一个亲法的政权。他为了他的孙子得以继承西班牙王位,他执意废除与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签定的《1700伦敦条约》。神圣罗马皇帝,卡洛斯的表亲利奥波德一世为支持其子卡尔大公竞争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毁约为由,于1702年对法国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初期曾一度承认菲利普的继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断西班牙和英荷两国的贸易关系,将两国推向奥地利的一边,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废英王查理二世的儿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夺回他姐姐玛丽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兰护国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场更为坚定。英国,荷兰联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汉诺威和普鲁士都站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边。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国和萨伏依公国就站在法国波旁王室的一边。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现了反波旁的武装,而阿拉贡、华伦西亚和加泰隆尼亚地区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军元帅,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孙带领奥军于1702年进占法国势力范围米兰公国,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而英军统帅,前首相邱吉尔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亦带领英军,进入西属尼德兰,支援荷兰。而奥地利军队也在阿拉贡、华伦西亚和加泰隆尼亚等西班牙领土站稳了脚跟,英军更乘机占领了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尼德兰低地和北美洲成为此战的主要战场。这场战争爆发时,英王威廉三世刚驾崩不久,因此战争主要战事都发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时,因此在北美又称为安妮女王之役。
1711年,经过多年交战,欧洲各国的紧张关系因为各种因素缓和下来。在英国,亲法的扥利党获得政权,而波旁王朝也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因此三国于1713年签定乌得勒支和约。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军在西班牙最后一个据点巴塞隆纳的陷落,促成了奥法拉施塔特和约和巴登和约。而奥西之间的领土纷争直至1720年,四国同盟之役后的议和才得以最终解决。
Ⅳ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
西班牙在1512年完成统一,也就是16世纪,你说被谁统治呢?西班牙国王呗
美国独立抗击西班牙是在19世纪
Ⅵ 历史选择
答案是A 1 2 4
顺便给你些资料:
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2O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O0年。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实质上与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类仍在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样的牲畜驮运自己和行李,用同样的帆和桨推动船,用同样的纺织品制作衣服,用同样的蜡烛和火炬照明。然而今天,金属和塑料补充了石块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蒸汽机、内燃机和原子动力代替风和人力来推动船,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与传统的棉布、毛织品和亚麻织物竞争,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这一划时代的变化的起因一方面见于前章提到的科学革命,一方面见于所谓的工业革命。人们之所以要修饰以“所谓的”,是因为对使用工业革命一词感到很不自在。我们已指出过,在某些方面,工业革命早在18世纪以前已开始进行,并由于各种实际的目的而继续到现在。显然,在一个突然地开始和结束的惊人变化的意义上说,这不是一场革命。
一、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
考察工业革命时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和其时间的选择有关。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1OO年或1,O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我们前面已提到过,是如此显着,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的首要特点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可可、茶和咖啡)、新的染料(靛蓝、胭脂红和巴西苏水)、新的香料(多香果和香子兰)和新的食物(珍珠鸡、吐绶鸡以及其供应量已大大增长的纽芬兰的鳕)。商业革命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贸易量显着增长。1715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了几乎同样惊人的增长——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但是,殖民地贸易正在其中占一个愈来愈大的部分。例如,1698年,英国约15%的海运贸易是与其殖民地进行,但是,到1775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33%。此外,由于殖民地商品的再出口,法、英两园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贸易也大大增长。
商业革命在好几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首先,它为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火器、金属器具、船舶以及包括制材、绳索、帆、锚、滑轮和航海仪器在内的船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伟大的工业中心伯明翰之所以变得重要,就因为它为殖民地提供了种种产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着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欣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挡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了满泛这些新市场的需宴,工业必须改善其组织和技术。英格兰中部地区的钉子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为了适应殖民地对钉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研制出机械化的、提高了产量的轧制机和纵切机。它还发展起一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产钉子的铁器商即铁工厂老板将一堆难针条分发给制钉工人,由他们在家里加工,然后再运回去销售。到1775年,钉子制造业每年用去10,000吨铁,雇用约10,000名工人。当时有观察者评论说,凡是“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然后,他又会对建造这么许多木头房屋所必需的钉子是在哪里制成的这一点感到诧异。”
钉子制造业为使自己适应美洲市场而采取的步骤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获得了技术上的进步2这些进步和其他工业所取得的进步一起,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机械基础。因而,工业革命的先驱者是在许多新研制出来的机械发明物的帮助下开始前进的;这些发明物包括印刷机。手摇织机、纺车、捻丝机、采矿设备、冶铁炉、自动织带机和织袜机。钉子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所采用的那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手艺行会制度;在手艺行会中,同一个人生产一件商品,然后将它卖给消费者而获取固定的利润。现在,一个中间人即有资本的中间商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他用自己的资本购买原料,将原料“分发”给不是行会成员的工匠,由他们在计件工价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然后,他捡起成品,卖给消费者,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于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为新的中间商所分隔;中间商的目的——与行会的固定价格和固定利润大不相同——是廉价买进,高价卖出,以获取最大利润。可以补充说一下,这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有时也被称为家庭包工制;其原因在于,工匠全然不同于在雇主的工场里干活的行会会员,通常是在自己家里做计件工作。
无论如何,这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意义是,它不受到无数的行会限制的约束,从而使工业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成为可能。有些中间商发现,如果将他们的工匠集合在一个屋顶下,向他们提供原料和工具,那么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有一首诗讲到了纽伯里的杰克;他在16世纪初建造起自己的房屋,安装上200多台织机,雇用了大约600个男子、妇女和儿童来进行操作。
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资本以利润的形式从世界各地源源流入欧洲。在西伯利亚,俄罗斯人把铁罐卖给土着,以换取足以装淄铁罐的毛皮。在北美洲,哈得孙湾公司的商人向印第安人每出售一支步枪,索取的价钱是一支步枪那么高的一堆海狸皮。在墨西哥和秘鲁,西班牙人利用土着劳动力挖掘出许许多多的银子。德雷克在对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获得了等于其远航投资额的4,700%的利润。伊丽莎白女王为他提供了几条船,也分得一些股份,净赚250,000英镑。她将其中一部分投资于黎凡特公司,该公司的利润后又用于创办为英国赢得印度帝国的东印度公司。“确实”,约翰·梅纳德·凯因斯说,“德雷克用‘金鹿号’船带回来的掠夺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国对外投资的源泉和起源。”非洲也以有几十万奴隶被掠去充当美洲种植园的劳动力的形式为欧洲冒险家提供了巨大利润。实际上,布里斯托尔因为是奴隶贸易和蔗糖贸易的中心,才在18世纪的前75年中成为英国的二等城市。当地有位善于分析者写道,“这城市中没有一块砖不是用奴隶的血凝成的。豪华的宅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制服的仆人都是财富的产物,而这种财富是用被布里斯托尔商人们买卖的奴隶的苦难和呻吟制成的。”比奴隶贸易本身更有利可图的是由奴隶劳动力经营的甘蔗种植园。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主是当时的巨头,只有以往在印度发了财的“大富翁”能与他们相比。这些人挥霍无度、开销惊人,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个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样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哈得孙湾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种种陆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正是这一商业革命引起了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生气勃勃的、扩张型的社会。在这社会中,“要求利润的欲望成了起推动作用的动机……人们通过各种复杂的、往往是间接的方法,将大笔大笔积聚起来的资本用于谋取利润。”以往在中世纪期间,一个人若试图去赚得比保持在他生来就有的生活地位中舒适地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但是,随着商业革命的到来,渴望得到财富的精神出现于经济事业的各个方面。在商业上,有着固定价格和固定利润的商业公会被试图为其股东获得可能的最高收益的合股公司所取代。在工业上,对质量、生产方式和利润有着许多规定的手艺行会被实行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中间商所扫除。在金融上,中世纪教会对高利贷的种种禁令被提供贷款、出售汇票和提供其他许多金融服务的大银行所忽视。
所有这些现象在中世纪后期是新生的,但是,商业革命大大地促进了它们。1500年以后,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和精神迅速地发展起来。当然,那些世纪中的资本主义完全不同于今天的资本主义。由于商业事业比工业或农业更加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组织起来,这种较早的资本主义形式通常称为商业资本主义。然而,不管给16至17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的经济制度以什么名称,重要的一点是,它是生气勃勃的、富有扩张性的。资本家在其不断的、要求利润的运动中,将其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这样做时,资本家多方面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到来,也促进了欧洲的世界经济霸权的建立。
二、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这是个极重要的历史事实,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19世纪时英国对世界事务起首要作用的原因。因此,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这一问题远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探讨价值。
如果排除那些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引起工业革命的国家,这问题也许可简单化。意大利曾在经济上居营位,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随着主要的商船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它落后了。西班牙16世纪时在经济上占优势,但是,由于前面已提到的种种原因,它后来败给了西北部国家。荷兰在17世纪时享有其黄金时代,但是,它缺乏机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源和水力。中欧和东欧各国没受到商业革命的什么影响,因而未发展起工业化所必需的专门技术、贸易市场和资本储备。
于是,仅剩下法国和英国为可能的领导者;这两者中,英国具有使它能远选领先于其对手的某些有利条件。例如,在商业方面,1763年时这两个国家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区别的话,法国稍微领先些。但是,法国拥有三倍于英国的人口。法国还因1763年时被逐出加拿大和印度而在对外贸易中失利。此外,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舰队的封锁使法国的贸易值下降到1788年时的一半左右,这一降低直到1825年才恢复到原有水平。
英国享有的另一重要的有利条件是,它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由于英国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炼铁。到1789年法国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00O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
英国还率先发展起高炉;这种高炉迥然不同于旧时的熔铁炉,能成批生产铁。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184O年,却是法国的三倍多。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正在生产被大规模消费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稳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进,而法国则更专门地生产其需求量有限且不稳定的奢侈品。可能伏尔泰已想到了这一点,他在1735年写道,“事实上,我们是欧洲的掼奶油。”
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行会及其多方面的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拥有动力机械的工厂更为容易。圈地于16世纪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自耕农时常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因为对公地和荒地的圈占使他们没有土地放牧,也得不到燃料。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羊毛价格的上涨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于放牧。在较后的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粮食的需要变得更为重要,因此,被圈占的土地由人们用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加以耕种。这些方法包括用轮作制代替让田地休闲这种浪费土地的旧方法、选育优良种无用科学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种以及研制某些农业机械如马拉的耕耘机和自动的播种机。
如果处于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条块农田的耕种制之下,这些改革本不可能实现。然而,由于圈地,人们有可能完成这些改革,而且,这样做是很有利的。当时,农产品市场正在扩大,种种新技术使产量的显着增长成为可能。汤森子爵曾园致力于用芜菁进行轮作而被称为“芜菁汤森”,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小麦每英亩的产量从10蒲式耳增至24蒲式耳。1710至1795年间,罗伯特·贝克韦尔的科学培育法有可能使小牛的平均重量从50磅增至148磅,使菜牛的平均重量从370磅增至800磅,使绵羊的平均重量从28磅增至80磅,使羔羊的平均重量从18磅增至50磅。因而,从经济观点看,因地显然使人们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但是,从社会观点看,情况究全不同。1714至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因地可以看作是英因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圈地确也在欧洲一些别的国家发生过,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国,法国革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从而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不愿意收拾行李上别处。
三、工业革命:第一阶段,1770—1870年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作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
这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可清楚地觉察出来。棉纺织工业最先实现机械化,因为英国公众已愈来愈喜爱最初是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事实上,对棉织品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因此,强大的旧毛纺行业在1700年设法通过了禁上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不过,这条法律并未禁止棉布的制造。这就为当地工业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有魄力的中间人很快就完全利用了这一机会。当时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地加速纺纱和织布,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的需要。那时所采用的工具基本上和罗马人所使用的工具相同。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发明的、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例如,176O年,它为一台纺纱机提供了一笔奖金,并解释道,“毛织品、亚麻织物和棉布的制造商发现,要在夏季即纺纱工人忙于收割庄稼时获得足够数量的人手,是极其困难的。”
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一系列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有可能到1830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新发明中,理乍得·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177O年)和塞缪尔·克朗普顿的走锭纺纱机(1779年)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纺纱机能在皮辊之间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纱;用多轴纺纱机,一个人能同时纺8根纱线,后来是16根纱线,最后为100多根纱线;走锭纺纱机也称为“缪尔”(骡子)纺纱机,因为它结合了水力纺纱机和多轴纺纱机的优点。所有这些新纺纱机很快就在生产出比织布工所能处理的多得多的纱线。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的牧师试图矫正这种不平衡状态,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种最初由马驱动、1789年以后由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的专利权。这种新发明物制作粗陋,在商业上无利可图。但是,经过ZO年的改进之后,其最严重的缺点得到了纠正。到19世纪2O年代,这种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织织布工。
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相应的发明一样,某一工业中的发明促进了其他工业中相应的发明。新的棉纺机引趄对动力的需要,这种动力较传统的水车和马所能提供的动力更充裕、更可靠。约1702年前后,一台原始的蒸汽机已由托马斯·纽科门制成,并被广泛地用于从煤矿里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动力来,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经济上仅适用于煤田本身。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纽科门的蒸汽机。他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博尔顿为相当昂贵的实验和初始的模型筹措资金。这一事业证明是极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专利权期满终止时,已有500台左右的博尔顿-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
新的棉纺机和蒸汽机需要铁、钢和煤的供应量增加——这一需要通过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得到满足。原先,铁矿石是放在填满木炭的小熔炉里熔炼。森林的耗损迫使制造人求助于煤;正是在此时即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发现,煤能够变为焦炭,正则木头可以变成木炭一样。焦炭证明是和木炭一样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达比的儿子研制出一个由水车驱动的巨大风箱,从而制成第一台由机械操纵的鼓风炉,大大降低了铁的成本。1760年,约翰·斯米顿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抛弃达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头制成的风箱,用一个泵来代替,这泵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并由水车驱动。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进,他于1784年发明了除去熔融生铁中的杂质的“搅炼”法。利特把熔融生铁放在一个反射炉里,加以搅动或“搅炼”。这样,通过在熔融体中环流的空气中的氧,除去熔融体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杂质后,就生产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铁或生铁更有韧性的热铁。当时,为了跟上制铁工业的不断上升的需要,采煤技术也有了改善。极为重要的是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还有,就是1815年汉弗莱·戴维爵士发明了安全灯;安全灯大大减少了开矿中的危险。
由于这种种发展的结果,英国到1800年时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更明确地说,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铁已丰富和便宜到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因而,人类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跨入了钢铁时代。
与运河时代橱平行的是伟大的筑路时期。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们只能步行或骑马旅行;逢上雨季,装载货物的运货车在这种道路上几乎无法用马拉动。1750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师——约翰·梅特卡夫、托马斯·特尔福德和约翰·麦克亚当——发明了修筑铺有硬质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术。乘四轮大马车行进的速度从每小时4哩增至6哩、8哩甚至10哩。夜间旅行也成为可能,因此,从爱丁堡到伦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费14天,这时仅需44小时。 蒸汽机还被应用于水上运输。从1770年起,苏格兰、法国和美国的发明者就在船上试验蒸汽机。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国学习绘画、但是,与詹姆斯·瓦特相识后,转而研究工程学。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莱蒙脱号”汽船在哈得孙河下水。这艘船配备着一台驱动明轮的瓦特式蒸汽机,它溯哈得孙河面上,行驶150哩,抵达奥尔巴尼。其他发明者也以富尔顿为榜样,其中着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贝尔,他在克莱德河两岸为苏格兰的造船业打下了基础。早期的汽船仅用于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号”汽船从新斯科舍行驶到英国。5年后。“天狼星号”和“大西方号”汽船分别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时间朝相反方向越过大西洋,行驶时间为最快的帆船所需时间的一半左右。1840年,塞缪尔·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肯纳德宣扬他的航线是已经取代“与帆船时代不可分离的、令人恼火的不规则”的一条“海洋铁路”。到1850年,汽船已在运送旅客和邮件方面胜过帆船,并开始成功地争夺货运。
如此,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极大地超过了世界早先在罗马人时代或蒙古人时代所曾有过的统一程度;并且,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种支配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四、工业革命:第二阶段,1870—1914年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已稳步地、不懈地继续到现在。因此,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实质上是武断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个过渡日期,还是可以作一划分。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我们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握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沃尔特·李普曼已恰当地将这种新形势描述如下:
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贝塞麦炼钢法、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通讯联络也因无线电的发明而得到改造。1896年,古利埃尔莫·马可尼发明了一台不用导线就能发射和接收信息的机器,不过,他的成果是以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和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的研究为基础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因为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质学家以非凡的准确性探出油田,化学家发明了从原油中提炼出石脑油、汽油、煤油和轻、重润滑油的种种方法。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也以大量生产的技术的发展为特点。美国在这一方面领先,就象德国在科学领域中领先一样。美国拥有的某些明显的有利条件可说明它在大量生产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宝库;土着和欧洲人的充分的资本供应;廉价的移民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大陆规模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美国发明家伊莱·惠特尼就是在19世纪开始时用这种方法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他的工厂因建立在这一新原理的基础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受到了许多旅行者的访问。其中有位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确,以致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适用于其他任何清膛枪。”在惠特尼之后的数十年间,机器被制造得愈来愈精确,因此,有可能生产出不是几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样的零件。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产。有人对这种传送带方式的发展作了如下生动的描绘:
Ⅶ 现代炼钢技术如何发明的
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炼钢仍然采用搅拌法,即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半熔后,放进熔池中进行搅拌。它借助搅拌时空气中的氧气将生铁中的碳氧化掉,这正是1 600多年前我国汉朝时代出现的炒钢法。1860年在英国大约有3 400多座搅拌炼钢池,每12小时一般搅炼一池,每池250千克。
在搅拌池中炼钢很难控制钢中碳的含量,而且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到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H.Bessemer,1813~1898)创造了一种转炉炼钢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贝塞麦是一位法国大革命时逃亡到英国的机械工程师的儿子,少年在离开乡村学校后当上铅字浇铸工,17岁开始经营生产金属合金和青铜粉,在参加英、法与俄罗斯对抗的克里米亚(Crimea)战争(1853~1856)中,亲眼目睹用生铁或熟铁制造的炮身经受不住火药的爆炸力,常常产生爆裂,遂促使他寻找一种生产钢的方便方法。
贝塞麦曾经注意到一些固态的铸铁块在熔化前由于暴露在空气中而脱碳了,当然这种氧化作用就是搅拌法炼钢的原理,他没有学过化学,不了解这个原理,但却使他考虑到把空气鼓入铁水中炼钢。于是在1856年的一天,他在伦敦圣潘克拉斯(St.Pancras)建成一座炼钢炉。
这是一座固定式容器。可盛放350千克铸铁,把空气加压鼓入容器中后,反应的猛烈程度使贝塞麦大吃一惊,因为他没有估计到铸铁中碳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以及其他杂质与氧气的反应会放热。幸好,10分钟后,当杂质已除去后,火焰平息了,可以走近容器,切断加压的空气流。金属被注入锭模中,经测定是低碳钢。1856年8月11日,贝塞麦在切尔特南(Cheltenham)不列颠协会的会议上公布了这一创造发明。很快,贝塞麦制成一种可转动的可倾倒式转炉,每炉可容纳5吨生铁,熔炼时间为1小时,包括补炉和铸锭的时间在内,大大缩短了搅拌炼钢的时间,更减少了搅拌熔炼操作所费的力气。于是,国内外炼钢厂纷纷购买此法的生产许可证。
贝塞麦在宣布他的创造发明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情赞扬,但是很快就遭受到批评和嘲讽,原因是用他创造的转炉炼出的钢锭由于氧化过度,生成的氧化铁存在钢中,同时生铁中的磷未能除去,使钢的质量很差,不是疏松,就是硬脆,在锻打时发生断裂。
关于钢中存在过量氧化铁的问题,后来由英国一位富有炼钢实践经验的马希特(R.F.Mushet)解决了,他在熔化了的金属中添加称为镜铁的铁、锰和碳的合金,因为锰能将生成的氧化铁还原。
除去铁矿石中的磷是炼钢中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贝塞麦和其他所有炼钢炉的建造者一样,用含硅的材料作为炉的衬里。这种炉衬不会和磷被氧化生成的氧化物结合,不能把这种稳定的化合物从钢中除去。贝塞麦只能选用含磷低于0.05%(质量分数)的矿石炼成铁后再炼钢。
除磷的问题后来却由英国一位法院的书记员托马斯(S.G.Thomas,1850~1885)经试验后解决了,在1878年获得成功。
托马斯虽然是一位法庭书记员,却热爱化学。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伦敦大学伯克培克(Birkbeck)学院进修化学课程,并通过英国皇家矿业学院冶金学和化学的考试。他在得知贝塞麦炼钢中需要解决除磷的问题后,用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氧化镁和石灰等进行试验,在他的表弟吉尔克里斯特(P.C.Gilchrist)协助下,在布莱纳封(Blaenavon)的炼钢厂用一个转炉进行试验,他的表弟正是这个炼钢厂的化学师。他们两人在1877~1878年进行了9个月的试验,证明经焙烧过的白云石用石灰黏结作为转炉衬里能满意地除去磷,而且还同时生产出宝贵的磷肥,后人为纪念他,至今把这种磷肥称为托马斯磷肥。
白云石是含有碳酸镁、碳酸钙的岩石,焙烧后生成氧化镁、氧化钙等,能与磷的氧化物化合生成镁和钙的磷酸盐,是很好的磷肥。
1883年托马斯获得贝塞麦奖章,可惜因患肺结核病,35岁即逝世。贝塞麦发明创造的转炉炼钢法在得到托马斯等人的改进后一直沿用至今。现今使用的转炉可以绕水平轴旋转,便于加料和卸料。炉底有气孔,从气孔鼓入空气。用它炼一炉钢约需十几分钟,容量从一吨到数十吨不等。
随着工业的发展,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废钢、废铁。这些废料在转炉中不能利用,于是在出现转炉炼钢的同时,出现了平炉炼钢。
在转炉炼钢中,使金属保持液态所需的热量是由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提供的,但在平炉炼钢中,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使金属保持熔融状态,所以必须由外部热源供应热量。
1856年,德国人西门子·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Siemens)利用热再生原理创建一种交流换热炉。这是在燃烧炉两侧各建一蓄热格子砖室,从燃烧炉中出来的炽热的燃烧废气通过一边的格子砖室,将热量传给格子砖,随后将燃烧用的空气通过被加热的砖室,提高温度后进入燃烧室燃烧,从而提高了炉温。每隔一定时间,交换空气和废气的流动方向,使两边的蓄热室交替使用。这种炉子最初被用来烧制玻璃,后来被用来炼钢,这就是平炉。
最初,在平炉中燃烧固体燃料。1861年西门子·弗雷德里克的兄弟西门子·威廉(William Siemens,1823~1883)创造一种煤气发生炉,生产发生炉煤气。这是将定量的空气和少量水蒸气通过燃烧的煤或赤热的焦炭,使之生成的二氧化碳尽可能转变成可燃的一氧化碳。水蒸气与碳反应后生成可燃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西门子·威廉是一位工程师,在德国接受正规的技术教育后来到英国;西门子·弗雷德里克在德国得累斯顿(Dresden)经营电气公司,也曾到英国。他们兄弟二人认为英国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发明创造者,在英国申请专利比较方便。他们于1866年在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共同建立西门子钢厂,利用平炉进行炼钢。
西门子兄弟共四人,都是出色的发明家。威廉是老二,弗雷德里克是老三。老大西门子·维勒(Werner Siemens,1816~1892)是一位电化学家,发明发电机原理,创建德国西门子公司。最小的弟弟西门子·卡尔(Carl Siemens)在俄罗斯创办企业。这样,维勒被称为“柏林的西门子”;威廉被称为“伦敦的西门子”;弗里德里克被称为“德累斯顿的西门子”;卡尔被称为“俄罗斯的西门子”。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法国冶金学家马丁(P.Martin,1824~1915)和他的兄弟(B.Martin)同样利用热再生原理,建立平炉,在法国锡雷(Sireuil)建厂生产。他们生产的钢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获金质奖章。马丁在1915年获英国钢铁学会授予的贝塞麦奖章。
Ⅷ 灌钢法的介绍
灌钢法,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齐着名冶金家綦母怀文发明。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Ⅸ 常用的炼钢方法有哪些请具体点,谢谢!
1 炉外精炼的产生
半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钢铁冶金重要技术; 半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钢铁冶金重要技术; 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代替电炉还原期、缓冲、 代替电炉还原期、缓冲、温度调整
提高钢质量; 提高钢质量;
去除钢种的有害元素及气体, 、 、 、 、 成分调整;去除钢种的有害元素及气体,S、O、N、H、C 等;成分调整;夹杂物去除 及控制
满足不同钢种的特殊要求,扩大品种(转炉)。 满足不同钢种的特殊要求,扩大品种(转炉)。
炉外精炼发展历程
20世纪30-40年代,合成渣洗、 20世纪30-40年代,合成渣洗、真空模铸 世纪30年代
1933年 法国佩兰(R.Perrin)应用高碱度合成渣, 1933年,法国佩兰(R.Perrin)应用高碱度合成渣,对钢液 应用高碱度合成渣 进行“渣洗脱硫” 现代炉外精练技术的萌芽 现代炉外精练技术的萌芽; 进行“渣洗脱硫”—现代炉外精练技术的萌芽;
50年代,大功率蒸汽喷射泵技术的突破, 50年代,大功率蒸汽喷射泵技术的突破,发明 年代 了钢包提升脱气法(DH)及循环脱气法(RH) (DH)及循环脱气法 了钢包提升脱气法(DH)及循环脱气法(RH)
1935年 确定大型钢锻件中的白点缺陷是由氢引起的-氢脆。 1935年H.Schenck 确定大型钢锻件中的白点缺陷是由氢引起的-氢脆。 1950年 德国Bochumer (伯施莫尔 威林)真空铸锭。 伯施莫尔1950年,德国Bochumer Verein (伯施莫尔-威林)真空铸锭。 1953年以来,美国的1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厂中, 1953年以来,美国的1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厂中,都发现了电机轴或叶 年以来1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厂中 片折损的事故。 片折损的事故。 1954年 钢包真空脱气。 1954年,钢包真空脱气。 1956年 真空循环脱气(DH、RH)。 1956年,真空循环脱气(DH、RH)。
炉外精炼发展历程
60-70年代,高质量钢种的要求, 60-70年代,高质量钢种的要求,产生了各种 年代 精炼方法
60、70年代是炉外精炼多种方法分明的繁荣时期 60、70年代是炉外精炼多种方法分明的繁荣时期 60年代起纯净钢生产概念的提出 年代起纯净钢生产概念的提出、 与60年代起纯净钢生产概念的提出、连铸生产工艺 稳定和连铸品种扩大的强烈要求密切相关 此时, 此时,炉外精炼正式形成了真空和非真空两大系列 不同功能的系统技术, 不同功能的系统技术,同时铁水预处理技术也得到迅 速发展,它和钢水精炼技术前后呼应,经济分工, 速发展,它和钢水精炼技术前后呼应,经济分工,形 成系统的炉外处理技术体系, 成系统的炉外处理技术体系,使钢铁生产流程的优化 重组基本完成
炉外精炼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还基本奠定了吹氩技术作为各种炉外精 炼技术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时期发展的技术:VOD-VAD、ASEA-SKF、 这一时期发展的技术:VOD-VAD、ASEA-SKF、RH OB、LF、喷射冶金技术(SL、TN、KTS、KIP)、 )、合金 -OB、LF、喷射冶金技术(SL、TN、KTS、KIP)、合金 包芯线技术、加盖和加浸渍罩的吹氩技术(SAB、CAB、 包芯线技术、加盖和加浸渍罩的吹氩技术(SAB、CAB、 CAS) CAS)
80-90年代,连铸的发展,80-90年代,连铸的发展,连铸坯对质量的要 年代 求及炼钢炉与连铸的衔接
RH-KTB、RH-MFP、RH-OB;RH-IJ( RH-KTB、RH-MFP、RH-OB;RH-IJ(真空深脱),RH PB、WPB(真空深脱硫)、 RH- )、V KIP、SRP脱磷 磷),RH-PB、WPB(真空深脱硫)、V-KIP、SRP脱磷
21世纪,更高节奏及超级钢的生产。 21世纪,更高节奏及超级钢的生产。 世纪
我国90年代炉外处理技术成果 我国 年代炉外处理技术成果
我国90年代四项突出炉外处理技术成果 我国90年代四项突出炉外处理技术成果 90 (1)钢水真空处理综合精炼技术开发与应用 镁质铁水脱硫技术和转炉铁水预处理技术 (2)镁质铁水脱硫技术和转炉铁水预处理技术 开发与应用 适于中小钢包 中小钢包钢水精炼技术的开发与生产 (3)适于中小钢包钢水精炼技术的开发与生产 应用的发展 中间包以镁 锆系材料及流场优化为 (4)中间包以镁-钙-锆系材料及流场优化为 中心的中间包冶金技术的开发应用 再与钢包精炼炉吹氩、 再与钢包精炼炉吹氩、喂丝等基本技术相结合
近几年内炉外处理技术的重 点发展方向
(1)以转炉作为主要手段的全量铁水预处理 不仅会大大提高铁水预处理的生产效率, 不仅会大大提高铁水预处理的生产效率, 还将为现有冶金设备的功能优化重组开辟新的 方向 (2)中间包冶金及钢水凝固过程的精炼技术将 逐渐显示其对最终钢铁产品质量优化的重要意 义(3)电磁冶金技术对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将起 到积极推动作用 (4)钢铁生产固体原料预处理技术研究
近几年内炉外处理技术的重 点发展方向
(5)我国中小型钢厂炉外处理技术将会有重大 突破性进展 (6)配套同步发展辅助技术,包括冶炼炉、精 配套同步发展辅助技术,包括冶炼炉、 炼炉准确的终点控制技术和工序衔接技术智能 化
炉外精炼的内容
脱氧、脱硫、 脱氧、脱硫、脱H、脱N 、 去气、去除夹杂、 去气、去除夹杂、夹杂物改性 调整钢液成分及温度
炉外精炼作用和地位
提高冶金产品质量, 提高冶金产品质量,扩大钢铁生产品种不可缺 少的手段; 少的手段; 是优化冶金生产工艺流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 是优化冶金生产工艺流程, 节能强耗、 率、节能强耗、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力手段 保证炼钢-连铸- 保证炼钢-连铸-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 高温连接优化的必要工艺手段 优化重组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中独立的, 优化重组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中独立的,不可 替代的生产工序
2 炉外精炼的手段
渣洗 真空 搅拌 喷吹 调温 最简单的精炼手段; 最简单的精炼手段; 目前应用的高质量钢的精炼手段; 目前应用的高质量钢的精炼手段; 最基本的精炼手段; 最基本的精炼手段; 将反应剂直接加入熔体的手段; 将反应剂直接加入熔体的手段; 加热是调节温度的一项常用手段。 加热是调节温度的一项常用手段。
合成渣洗
根据要求将各种渣料配置成满足某种冶金功能的合成炉 渣; 通过在专门的炼渣炉中熔炼,出钢时钢液与炉渣混合, 通过在专门的炼渣炉中熔炼,出钢时钢液与炉渣混合, 实现脱硫及脱氧去夹杂功能; 实现脱硫及脱氧去夹杂功能; 使渣和钢充分接触,通过渣-钢之间的反应,使渣和钢充分接触,通过渣-钢之间的反应,有效去除 钢中的硫和氧(夹杂物); 钢中的硫和氧(夹杂物); 不能去除钢中气体; 不能去除钢中气体; 必须将原炉渣去除; 必须将原炉渣去除; 同炉渣洗、异炉渣洗。 同炉渣洗、异炉渣洗。
真空处理
脱气的主要方法 提高真空度可将钢中C 降低; 提高真空度可将钢中C、H、O降低;
真空处理
日本真空技术,真空度到1 torr; 日本真空技术,真空度到1 torr; C<10ppm,H<1ppm,O<5ppm 中国真空技术,真空度到3 torr; 中国真空技术,真空度到3 torr; C<20ppm,H<2ppm,O<15ppm。 C<20ppm,H<2ppm,O<15ppm。 新开发了脱硫功能:KTB 新开发了脱硫功能: 代表性装置:RH、VD、VOD。 代表性装置:RH、VD、VOD。
搅拌
目的: 目的:
加速反应的进行 均匀成分、均匀成分、温度
手段: 手段:
电磁搅拌 吹气搅拌
喷吹技术
喷吹实现脱碳、脱硫、脱氧、合金化、控制夹 喷吹实现脱碳、脱硫、脱氧、合金化、 杂物形态; 杂物形态; VOD; 单一气体喷吹 VOD; AOD; 混合气体喷吹 AOD; TN; 粉气流的喷吹 TN; 喂线。 固体物加入 喂线。
升温工艺
提高生产率的需要; 提高生产率的需要; 保证连铸的顺利进行; 保证连铸的顺利进行; 加热方法: 加热方法:
电加热:电弧加热、 电加热:电弧加热、感应 加热、加热、等离子加热等 化学热升温装置:
LF加热 LF加热 CAS化学加热 CAS化学加热 OB
3 主要的精炼工艺
LF(Ladle Furnace process);; AOD(Argon-oxygen decaburizition process ); VOD (Vacuum oxygen decrease process) ; RH (Ruhrstahl Heraeus process); CAS-OB( Composition adjustments by sealed argon -oxygen blowing process) ; 喂线 (Insert thread) ; 钢包吹氩搅拌(Ladle argon stirring);钢包吹氩搅拌 ; 喷粉( 喷粉 powder injection )。 。
LF炉 3.1 LF炉
最常用的精炼方法 取代电炉还原期 解决了转炉冶炼优钢问题 具有加热及搅拌功能 脱氧、脱硫、 脱氧、脱硫、合金化
工艺优点
精炼功能强, 精炼功能强,适宜生产超 低硫、超低氧钢; 低硫、超低氧钢; 具备电弧加热功能, 具备电弧加热功能,热效 率高, 升温幅度大, 率高 , 升温幅度大 , 温度 控制精度高; 控制精度高; 具备搅拌和合金化功能, 具备搅拌和合金化功能 , 易于实现窄成分控制, 易于实现窄成分控制, 提 高产品的稳定性; 高产品的稳定性; 采用渣钢精炼工艺, 采用渣钢精炼工艺, 精 炼成本较低; 炼成本较低; 设备简单,投资较少。 设备简单,投资较少。
1-电极;2-合金料斗;3-透气砖;4LF炉精炼原理 滑动水口 1-电极;2-合金料斗;3-透气砖;4滑动水口
LF炉生产流程 LF炉生产流程
LF炉工艺操作 常规 LF炉工艺操作
电炉EBT出钢,出钢过程加合金、加渣料(石灰、 电炉EBT出钢,出钢过程加合金、加渣料(石灰、 EBT出钢 萤石等2%) 底吹氩、通电升温、化渣,10分钟 2%), 萤石等2%),底吹氩、通电升温、化渣,10分钟 取样分析,加渣料(1 (1% 测温取样, 取样分析,加渣料(1%),测温取样,加合金看脱氧,准备出钢。 脱氧,准备出钢。 一般30-50分钟 电耗50 80kwh/t; 分钟, 50- 一般30-50分钟,电耗50-80kwh/t; 30 现代转炉、电炉与连铸联系的纽带。 现代转炉、电炉与连铸联系的纽带。
LF炉精炼的主要工艺内容 LF炉精炼的主要工艺内容
(1)加热与温度控制
LF炉采用电弧加热,加热效率一般≥60%,高于电炉升温热 LF炉采用电弧加热,加热效率一般≥60%,高于电炉升温热 炉采用电弧加热%, 效率。吨钢水平均升温1℃耗电0.5 0.8kWh。 1℃耗电0.5~ 效率。吨钢水平均升温1℃耗电0.5~0.8kWh。升温速度决定于供电比功率(kVA/t),供电比功率的大小又 升温速度决定于供电比功率(kVA/t),供电比功率的大小又 ), 决定于钢包耐材的熔损指数。通常LF炉的供电比功率为150~ 决定于钢包耐材的熔损指数。通常LF炉的供电比功率为150~ LF炉的供电比功率为150 200kVA/t,升温速度可达3 5℃/min, 200kVA/t,升温速度可达3~5℃/min,采用埋弧泡沫技术可提高 加热效率10%~15 10%~15%。 加热效率10%~15%。 采用计算机动态控制终点温度可保证控制精度≤±5℃。 采用计算机动态控制终点温度可保证控制精度≤±5℃。 ≤±5℃
LF炉精炼的主要工艺内容 LF炉精炼的主要工艺内容
(2)白渣精炼工艺
利用白渣进行精炼,实现脱硫、脱氧、生产超低硫和低氧钢。 利用白渣进行精炼,实现脱硫、脱氧、生产超低硫和低氧钢。 白渣精炼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