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历史上西班牙如何发现中国

历史上西班牙如何发现中国

发布时间: 2022-07-14 08:23:14

‘壹’ 西班牙是否占领过我国,如有,是在几几年

没有。

西班牙也算欧洲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在历史上似乎没有直接侵略过中国(好象曾经占领过台湾),一直在对华问题上显得比较低调,这也使得它成了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与中国关系较好的欧洲强国.
至今两国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摩擦,这个国家基本没有比较突出的反华行为.

但西班牙可不是不想染指中国,当菲律宾在它手中的时侯,它就开始想着组织侵略军对中华搞侵略,但是后来因为在与英国的1588年海战中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以及荷兰对西班牙在远东势力的挑战,从而使得侵略中国的计划流产。

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国王曼诺尔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国王,组建“无敌舰队”,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海上强国。在亚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占领了马六甲,并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这时的西班牙殖民者打算利用菲律宾为基地来征服中国。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上书国王说:“如果陛下乐意调度,只要不到60名优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够征服和镇压他们(指中国人)。”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驻菲总督桑德在给国王的信中说:“这项事业(指征服中国)容易实行,费用也少。”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西班牙要侵略中国最重要的原因。16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宾之后,即开始积极考察、分析中国国情、民情,并对福建沿海进行侦察,熟悉航道并绘制地图。1576年,桑德在给腓力二世的一份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侵华计划:“这项远征需要4000到6000人,配备矛、枪、船、炮和所需要的弹药”;“有2000到3000人,便足以占领所要占领的省份,用那里的港口和舰队,组成海上最大的强国,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后,便足以征服全国。”

计划书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开马尼拉大会,专门讨论征服中国的问题。与会者草拟了一份包含有十一款九十七条内容的备忘录,由菲律宾总督和主教领衔,纠集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西班牙国王。

计划书首先强调作好战争动员。由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派代表前往西班牙向国王详细介绍中国的情况,力促腓力二世对侵略中国一事作出决定。

对国王游说成功后就准备好充足的兵力。侵华远征军计划由1万到1.2万名西班牙士兵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远征军总司令由菲律宾群岛的总督担任。军队由枪手、甲胄兵和毛瑟枪手等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员,以及三四名铸炮者,还有12名武器和抛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沥青的手工艺匠以及能造高舷侧大帆船的船匠。此外,腓力二世命令印度总督送来500名奴隶,并派1名军官到日本,通过日本的神甫招募军队。远征中国最好有葡萄牙人参加,因为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有经验。对葡萄牙军官委以重任,双方协同作战,互相配合。

进攻中国以菲律宾群岛为军事基地,西班牙远征军寻找了四条进攻中国的路线,并认为最佳航线应取道麦哲伦海峡。

计划书还提到战争中应注意的问题。西、葡两军的数量不能太少,否则会被包围。同时谨慎地选择远征的人选,改变以往的侵略方式———不能使中国人口减少,人口消失意味着财富的消失。侵占中国后,保留中国政府,以保持它的繁荣和富裕。让参加远征的人知道这次远征并不是去对付敌人,而是为了能在中国自由传教。侵入中国应采取谨慎和温和的方式,不能对中国人民犯下太多罪行。

计划书强调侵略成功后,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国获得的物资打击自己的敌人。中国还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员,西班牙可获得金、生丝、绸缎、精美的手工艺品。西班牙国王可以从中国获得大量租税和利润。征服中国后,西班牙官兵可得到升迁,许多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国并得到封爵。

计划书最核心的部分是战后西班牙如何统治中国。计划书首先强调建立大量学校,对中国人灌输西班牙文化;建立大量教堂和寺院,传播天主教,并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要安抚农民,使他们皈依基督教,阻止回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建立58个大主教、主教和一个总主教;建立一个新的有关税赋的军事制度;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在中国委任4到6名总督,如同十五省的巡抚,拥有与其他殖民地总督一样的权力;与北方蒙古族和解,打击土耳其。在陆上建立自中国到西班牙的邮传路线。腓力二世成为中国的主人后,他将成为柬埔寨、暹罗等中国属国的君主。征服中国后,可保障印度从来自中国的商品获得利润,这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很重要。在中国的附属国中建立统治权,以建立联盟和通商,传播基督教。中国人届时可航行至秘鲁及西班牙等殖民地,中国人和西班牙人的关系将进一步巩固。西班牙可利用中国人作为他们的殖民劳力进入菲律宾,开发菲岛。占领中国还可防止法国、英国及不同宗教和北方国家前来中国。

计划书还建议西班牙公民与中国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中国的统治权。西班牙人和中国妇女结合,便会有适宜作神甫和传教士的人以及担任政府官员和担任军事职位的人。这些人组成的亲属集团和利益集团将会巩固西班牙在中国的统治。

侵华计划流产

1587年,殖民主义者让桑切斯到西班牙向国王面呈计划书。腓力二世对该计划大加赞赏,并积极准备采取行动。

16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夺,获得迅速发展,同时强烈希望向外扩张。这种扩张与西班牙的利益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1588年5月末,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这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8月8日,两军在法国加莱东北海上进行了激战。由于西军组织不力,“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到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

“无敌舰队”的惨败是西班牙国力衰败的转折点。更为严重的是,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后,国力不断上升,与西班牙在各领域进行较量。它来到亚洲后,成为西班牙的第二大竞争对手,从而牵制了西班牙的力量。荷兰殖民者斯佩伊贝格在描绘荷兰在亚洲的战略轮廓时谈到:“依我的看法,建立我们在东印度的事业和成为摩鹿加群岛(今印尼)主人的最好和惟一方法,就是派遣一支舰队和武装力量,直接到菲律宾,进攻在那里的西班牙人。”与英荷的战争使西班牙自顾不暇,腓力二世不愿意再在亚洲陷入与中国的长期战争中。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侵华计划只得一搁再搁,直至最后流产。
参考资料:http://club.xhistory.net/read.php?tid=15367

‘贰’ 西班牙历史上第一次和中国接触

西班牙人是西方世界里的中国人。”这是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的一句名言。很多人不知道,16世纪时,中国曾与西班牙共同引领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后来,两国皆从巅峰步入衰微,而今,两国又都在重新崛起。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在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撰写长篇文章,回顾中国与西班牙的历史渊源,并展望两国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的合作前景。以下为文章节选。中西交往由来已久中国和西班牙都经历过历史的衰荣,并同样一次又一次地在兴衰沉浮中挺起脊梁,创造辉煌。引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先驱,正是这两个古老的国家。“马尼拉大帆船”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货运船只,由于帆船上的货物主要来自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这种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是全球经济中最大的两个地缘政治实体——中国王朝和西班牙帝国——之间的纽带,它建起历史上首个全球经济网络,这个网络包含了当今这一轮全球化浪潮中的三大支柱:北美、亚洲和欧洲。“全球化”不限于货物和货币的交易,文化交流也是重要方面。早在14世纪,中国和西班牙的接触就远远超越了纯粹的经济领域。一本由西班牙作者写的有关中国的书,早在1585年就已风靡欧洲,成为畅销书(注:指1585年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着作《大中华帝国史》。作者是西班牙历史学家冈察雷斯·门多萨)。第一本由中文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书在1592年已经面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在两国的交流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旧如此。西班牙在16世纪征服了印加帝国之后,把在殖民地找到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投入市场流通,这给当时的全球经济带来一场革命。谁也没想到,西班牙帝国的崛起以及其在新兴金融系统内的重要角色,竟给当时明朝的中国带来了“意外之财”。纸币从宋朝开始就在中国流通,但在经历多次财政危机之后,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度日趋降低。到了明代,中国仍然维持着巨大的生产力,只有找到替代货币,才能避免经济崩溃。美洲的白银,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充足的货币流通,使中国经济稳定。面对挑战一度衰微“马尼拉大帆船”在19世纪初完成了它的使命。此后,中国和西班牙同样从巅峰步入衰微。19世纪,成功争取独立的拉丁美洲进入政治不稳定的循环期,经济方面则向英美霸权靠拢。曾经一度辉煌的“世界中心”西班牙,从一个大帝国一下变成一个被边缘化的国家。面对这种巨大落差,西班牙经历了很长一段痛苦的时期,才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也有着同样的悲惨遭遇。中国被迫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对外国开放其领土和市场。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和西班牙同样无所适从。两国正在重新崛起如今,中国和西班牙正在重新崛起。两国都在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次时来运转,不仅因为他们在经济发展上选择了正确道路,更因为他们都努力建立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中国与西班牙重温昔日友谊,再续前缘。2007年是中国的“西班牙年”,与此同时,西班牙海外最大的塞万提斯学院(类似中国的孔子学院)同年在北京成立。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和西班牙都在向美洲进军。打开任何西班牙着名智库的网站,您都能找到很多关于中国在拉丁美洲投资的资料和文章。美国舆论常常渲染称,美国如何把拉丁美洲“输给了”中国。然而西班牙却不这么认为,它把中国在拉丁美洲的蓬勃发展,视为一个机遇,认为可以趁此建立对各方皆有利的“三角合作关系”。“全球化”早在英美崛起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马尼拉大帆船”就是早期全球化的最佳象征。虽然全球化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美国的霸权却只是历史中的一页而已。也许,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将会实现。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胜利者和受害者,没有领导者和追随者。世界各国将会百花齐放,一同谱写辉煌

‘叁’ 急!急!急!急!急!急!中国与西班牙有关的历史事件

明朝政权是在异族统治后光复中国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正统性最强的朝代之一,与汉朝相匹敌,唐宋皆有所不及,而我们所说的王朝的正统性,实际上就是政权来源的合法性。这种立国基础既给明朝打上了鲜明的汉族民族主义烙印,同时也使这个朝代更具有国家民族责任感。明朝建国之初的政治纲领就是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是将汉族民族主义,重建中华传统道德、民本主义结合在一起做为立国之本的,在明太祖时代,这些纲领基本得到了全面的实行。儒家思想,特别是提倡民族大义和民本思想的程朱理学,在明朝是做为宪法性意义的存在,是政权合法性的源泉。而儒家核心的“华夷之辨”和“仁”的思想,都要求是否维护汉族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关乎这个政权是否属于合法政权的重要标准。同时,科举制度在当时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公平化和广泛化的社会阶层流动,使政权中枢能向认同中华的各阶层人士敞开,使基层民意最少阻碍的进入上层。而明朝政治的公开性,在中国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这加强了政权与民间舆论的互动性,明朝社会舆论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同样是以后很难达到的。同时也有很重要的一点,按照儒家思想,明朝最高统治者是不可以将国家的、汉族的利益与自身利益视为对立面,而且明朝内阁权力的增加和制度的完善,也使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能力不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在重大决策上是很难做出明显违背基本民族利益、道德和意愿的行为。尤其不可能做出站在外族和外国立场上损害汉族和中国利益的决策。 对于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和菲律宾土着屠杀华人的事件,我要对背景进行一番介绍。最初对华人的屠杀发生在1603年,此时中国在同一时期内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战争,即万历三大征。在西北的宁夏,西南的播州,特别是从万历二十年(1592)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长达七年,与日本在朝鲜进行的战争。虽然这三场大战明朝都取得了全胜,体现了明朝政府和万历皇帝的杰出决策能力。但战争对国家军事和财政能力的损耗也是极大的。建州通古斯酋长奴儿哈赤正是利用这时机扩展自己势力的。因此,在明朝处于财政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万历皇帝决定允许平民开矿,通过征收矿税来缓解财政危机。但由于工商业阶层的抵制,以及代表工商业利益的官僚们的反对,同时也有执行方面的问题,使这一措施收效甚微。而此时,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白银通过菲律宾的大量流入,使明朝误以为菲律宾有银山可采,再加上一些人的诱导,明朝派官员来吕宋调查,试图在此开辟财源。这引起了西班牙人的恐惧,担心这是明朝征服的前兆,他们将失去菲律宾。西班牙人通过诡计先高价收购华人的武器,然后伙同土着人帮凶对华人进入了大规模屠杀。 我必须说明:无论明朝当时有没有进攻菲律宾的打算,西班牙人屠杀华人都是不可饶恕的的。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就是维护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民族尊严和立场问题。 这一次屠杀的消息传到中国,万历皇帝的第一反应是“帝曰:‘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既惩罚了导致事态恶化的责任人,同时准备对西班牙人兴师问罪。但是此时,中国刚刚结束与日本在朝鲜的战争,实在无力真正执行这一命令。所以明政府官员只能以发文的方式责问西班牙人。 下面是徐学聚《报取回吕宋囚商疏》的原文: “议照吕宋通商一节,原因漳、泉滨海居民鲜有可耕之地,航海商、渔乃其生业;往往多至越贩诸番,以窥厚利。一行严禁,辄便勾倭内讧;嘉靖季年,地方曾受蹂躏之惨。维时当事议以吕宋素不为中国患者,题奉钦依许贩东、西二洋;华夷相安,亦有年矣。顾一旦屠戮逋商至万计者,变出异常,法应讨罪。但究其祸端,良由张嶷妄奏采榷,为之历阶;及奸商前年杀其酋长,积怨蓄憾,有以激之:情似可原。拟提师渡海远征,胜负难料!国体攸关,何敢轻率启衅,以廑皇上南顾之忧!(这一段是徐学聚说给万历皇帝听的,缓解皇帝的情绪,说明出征的困难。) 臣随会檄传谕佛郎机国酋长吕宋部落知道:(下面的才是说给西班牙人的)‘我高皇帝统一方夏,表则千古;礼乐威信,世守如一。迄我今上皇帝陛下,允奋天纲,该览八纮;北极沙漠、南及尔等东南诸夷所有之海,日照月临,共成正朔。如日本诸岛犯我属国,朝廷三遣吏兵屠釜山,恢复朝鲜,还直其王,以守宗庙;鬼方杨酋不畏王章,夺父、贼弟、弃妻,擅杀其民,南檄吏士驱兵进缚,千里之国夷宗翦土,鞠为茂草:非尔等所耳而目之者乎?(用三大征的胜利来显示国威,恐吓西班牙人) 去年海外奸民张嶷,妄称尔吕宋机易山有矿金可采,有司覆闻;皇帝以为惊扰海邦、贻尔忧戚,遂付法曹斩之西市,传首海上以告奸宄。乃闻张嶷去后,尔吕宋部落无故贼杀我漳、泉商贾者至万余人。有司各爱其民,愤怒上请,欲假沿海将士加兵荡灭如播州例;且谓“吕宋本一荒岛、魑魅龙蛇之区,徒以我海邦小民行货转贩,外通各洋、市易诸夷,十数年来致成大会;亦由我压冬之民教其耕艺、治其城舍,遂为隩区,甲诸海国。此辈何负于尔!有何深仇,遂至戕杀万人!蛮夷无行,负义如此,曷逭天诛”!坚乞再三。(说明事件的来由,显示中国无征服之意,指西班牙人所为理屈。同时表达明朝政府对此事的愤怒,仍然是一种威胁。) 皇帝以吕宋久相商贾,不殊吾民;不忍加诛!又海外争斗,未知祸首;又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又商贾中弃家游海、压冬不回,父兄亲戚共所不齿,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终不听有司言。(为了不显示此时明朝无力出兵的困境,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拿皇帝当借口,看来明朝皇帝素来被用来背黑锅,当时也如此。) 爰降旨特行令所在遣使传谕尔等酋长部落,令咸改悔,畏天守善;其海外戕杀,姑不穷治。尔等当思皇帝浩荡之恩、中国仁义之大!张嶷一诳口,辄不惮枭示,以谢尔等;尔等非木石,独不思洒濯其心,以报中国乎?若前事讹传,未有兵革,投款效顺;商舶往来,交易如故。若果有嫌恨、已相雠杀,可将该岛所有漳、泉遗民子孙追歛各夷。”(对中止通商的暗示,其实质也是对西班牙人的威胁,也是防止西班牙人进一步屠杀华人,最后则要求西班牙人将幸存者送回,也是带有断绝与西班牙关系的意味。) 虽然力有不逮,但明朝也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表示,虽然做的并非完善,但至少是负责任,有担当的。而1639年菲律宾西班牙人第二次屠杀华人距离崇祯皇帝殉国只有五年了,明朝政府已经内忧外患,无力声讨了。可见中国之强弱,与海外华人也关系菲浅。 而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屡受西班牙人屠杀和迫害的菲律宾华人请求郑成功维护在菲华人的利益,也提出为郑氏进攻菲律宾提供帮助。但郑成功错误的在给西班牙人的警告中,不慎表露了自己的意图,使的西班牙人提前警觉,第三次对菲律宾华人进行屠杀。此事让郑成功愤怒悔恨,一心欲发兵复仇,但因为连受内外部精神打击造成其英年早逝而中止。但明郑政权对此并未忘怀,直至满清灭亡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前夕,很多明郑人士仍然力主虽然台湾守不住,但可以用主力攻击菲律宾,占据吕宋以为后图,只是郑克爽辈丧志,终未被采纳。 还要说明的一点,在明朝,由于海关税少,走私盛行,海商对明朝政府并无太多经济上的贡献,也就是说明朝这种反应更多是出于民族责任感。而郑氏集团本身就是海商出身,与海外商人关系密切,彼此利益关系紧密。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中央政府更多的是从民族大义考虑,而郑氏更多的具有商业利益考虑。但无论,无论哪一个汉族政权,对海外华人的态度都有血浓于水的感情 。

‘肆’ 哥伦布怎么发现的新大陆

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青年时代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向往东方的富庶。1474~1475年在热那亚的船队工作。1476年移居葡萄牙里斯本,后到马德拉群岛和圣港岛,从事航海生涯,先后航行至英国、冰岛和几内亚等地。他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受P.德埃利地理着作《世界图志》和意大利地理学者P.托斯卡内利影响,深信“地圆说”,想寻找一条从西方通向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航线,并草拟了从欧洲西行至东方的航海计划。

约在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计划,寻求财政支持,未成功。1485年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求助。1492年4月,他的计划终为西班牙国王所接受,同他签订航海协议,授予海上大将称号,任命他为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准其从这些地方的产品和投资所得中抽取一定收入,并答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和物质支持。

第一次航行(1492~1493)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启航,经加那利群岛西驶,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即今华特林岛。当时哥伦布把这个岛定名为圣萨瓦尔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继转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二次航行(1493~1496)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伦布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第三次航行(1498~1500)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启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他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1500年9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权力,未能如愿。

‘伍’ 重大的地理发现,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如何被发现的

提到地理大发现,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几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名字,葡萄牙恩里克王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

关于他们的具体成就,我就不细说了,大家也都比较清楚。

这里有一个国家被刻意忽略了,那就是俄国。

就像俄国在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一样,俄国在地理大发现方面也不逊色于西欧各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俄国从东欧一路向东,穿过西伯利亚,发现了楚科奇半岛,然后又发现了千岛群岛以及阿拉斯加,俄国人甚至到达了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俄国在地理大发现方面的成就如此之大,为啥被忽略了呢?

因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都不喜欢俄国,抹黑不遗余力,怎么会把地理大发现的成就与俄国分享呢?

说完了西方列强在地理大发现方面的成就,下面隆重介绍另一个在地理大发现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国家,那就是中国。

其实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在地理方面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

比如大禹的足迹就遍布整个神州,一会在浙江会稽山开会,杀掉防风氏立威,一会在黄河流域治理洪水。《尚书》中的《禹贡》就把全国分为九州,对各州的地理情况都有介绍。

《山海经》也是一本地理学着作。

如果说上面的含有传说成分的话,下面几件事可就是真实的史实了。

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法显从陆上去天竺,从海上乘坐商船带了大批佛经回国,途中还在狮子国(斯里兰卡)停留,途经东南亚各国,最后回到东晋控制下的山东青岛。

法显西行足以说明,当时在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到中国之间就有成熟的海上贸易线路了。

法显回国后,着有《佛国记》,记录了自己的沿途所见所闻。

四,唐玄奘去天竺取经。

玄奘(唐僧)西游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也更为有名。

因为印度人从不记录历史,《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两本游记就成了研究印度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资料。

五,元朝周达观出使东南亚。

1295年,浙江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逗留约一年后于1296年7月回中国。回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

六,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明仁宗时期,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去过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非洲中部。

‘陆’ 中国与西班牙的历史渊源

和他们有点贸易关系好像是明朝,还有西班牙曾在明朝时密谋入侵中国,这是西班牙人记录的政治:征服中国,成立全球帝国,为万王之王。
军事:征服中国,以中国为基地,向亚洲其他部分发展。继而以中国人力及战争资源支援欧洲本土军力攻略北欧敌人,控制世界岛。
宗教:征服中国,由中国推进,进占巴力斯坦大主教圣地。
经济:征服中国,开发中国富源,并移植中国人力发展殖民事业,挽救西班牙帝国经济危机。

二、作战方针:
——以帝国海军舰队控制日本、台湾、列古缴士(Lequios)及相对大陆各岛屿(登陆跳板)。
——以菲律宾吕宋北端之加各焉港战略基地之海陆军分向靖州和澳门两处攻击登陆。前者为攻击主力。
——于中国和鄂多曼帝国(Qtomano)携手前攻占大陆,继而进军圣地。

三、兵力组织:
最高指挥官:西陆军上将。陆军:菲律宾总督:西加斯的加海军指挥官。
——西班牙陆军一军一万至一万二干入(包括意大利及盟国土兵)。
——日本兵五千至六干。
——毕萨牙人(菲律宾土人)
——囚犯四船。
——奴隶五百人。
——共:二万五干人。
——葡军任将军一人,率其适当之兵力。
海军:指挥官驻菲总督。
弗拉加达级战船十至十二艘。运输船若干。

四、联合勤务:

四、联合勤务:
——战费:二十万比索(Peso)。
——武器:除西军携带武器装备外五百个头盔 相当的干铳。大炮若干(以能适用各种弹药为上)
——弹药补给:设立军火厂于菲律宾。就地取材,制造攻击登陆时所需火药,向中国商人购取硝石及黄铜。
——食物补给:就非律宾囤积大米八万斤及肉类鱼类和酒,足够维持海陆军完成登陆行动。
——被服补给:购集中美洲的尼绒为士兵成制大衣,并为伤病淮备军毯。

五、心理作战:重点:以殖民政策和天主教义替天行道。
宣传:
对内:以战士封爵制度鼓励西人参与征服事业。
对外:以西国天主教在大陆的传教士使之为向导传教。并向中国人广宣天主教义及和平意旨,使中因人了解征服行动是解救中国人民于残酷统治之桎梏,帮助中国人民谋求解放,使中国不战而降。
——工具:西班牙征集大批玻璃器皿、念珠、织绣、地球仪、葡萄酒等新奇事物,以赚取中国各级官吏及人民之好感及亲善,缓冲中国人之敌意。

六、作战指导:
——陆军由海军协助,以轻型船舰快速行动登陆。
——西班牙军自靖州登陆。
——葡萄牙军自澳门攻击前进。
——日本兵分编于各攻击部队。
——西军登陆部队以短铳长矛为主要武器,在炮兵和海军舰队掩护支援下深入。
——葡军同时在征服最高指挥官指挥之下攻击前进,第一目标为广州。
——征服部队应密切协同宣传人员以宣扬西班牙国王之德威,尽量避免牺牲,以解救中国人民桎梏。
——征服中国后沿马可波罗旧路西进。

计划中不仅有对征服中国的时机、兵力、武器、出击基地和宣传策略等详尽方案,乃至占领后须保留中国政府机构和法律的必要性均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此外,还特别强调了联合葡萄牙人发动战争的必要性,认为“让葡萄牙人参与这次征服有重要作用。因为他们对中国海岸、陆地和人民的经验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后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重创,从此失去了盛极一时的海上霸权,西班牙的殖民帝国地位被英国替代,这份庞大的征服计划也就无从实施了。

提及这份很少为国人所知的资料,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荒诞感的,我是无法相信小小的西班牙有能力经中国而远东,实现全球霸权。不过这份堂吉柯德式的计划至少让我们解读了殖民时代西方势力东渐的野心和目的,将广袤的中国市场和资源纳入西方的世界战略的蓝图,始终是其魂牵梦萦的一个主题

‘柒’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中国是那朝代

当时中国是大明朝,孝宗敬皇帝 朱祐樘

‘捌’ 历史上除了日本之外,还有一国曾想吞并我国,你知道是谁吗

中国在全球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汉唐时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曾经向亚洲多个地区输送了中华文化,影响了很多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产生,中国逐渐开始落后于西方,曾经的古老帝国也变得摇摇欲坠,并最终于鸦片战争打开了紧闭着的国门,自此之后中国迎来了一段黑暗的时期,各国列强纷纷入侵,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捞取更多的油水。然而日本与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日本想要彻底吞并我国。




因此我国当时虽然沿海地区经常遇到倭寇,但大多数都为日本人,遥远的西方正在为了争夺霸权与殖民地作斗争,自然无心顾及中国。

‘玖’ 明朝时西班牙曾想用2万人征服中国,为何还没到中国,便全军覆没

因为西班牙在来征服中国之前,他们先去征讨了英国,但是却被英国打得很惨,由原本的“无敌舰队”变成了43艘破船,惨败的西班牙回到国内后实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并且在战败后他们也调不出多余的兵力,没有多余兵力他们就来不了中国,所以征服中国只能是一次空想了。

他们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在来侵略中国前,西班牙先去征讨了英国,可是没有想到,由于他们的轻敌被英国打得非常惨,由原来2.1万组成的“无敌舰队”变成43艘破船而归,这次的战争对他们的打击非常大,并且在他们被英国大败后,他们统治的一些殖民地也开始慢慢的崛起,他们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这些殖民地牵制着,所以当时西班牙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侵略中国了,最后计划失败。

‘拾’ .当十六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开始疯狂的殖民掠夺时,中国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间段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正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0)历史上西班牙如何发现中国扩展阅读

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然而因国本之争,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政治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由于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7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36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6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8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8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37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20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38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16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