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什么时候大举进攻西班牙的
⑴ 拿破仑生平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1769年8月15日生于科西嘉岛。
1781年(十二岁):六月,升中尉,九月,返乡,又参加科西嘉岛独立运动,担任义勇军少校为副司令官,相当活跃,但终告失败.
1792年(二十三岁):拿破仑返回法国,但以“怠慢队务”的罪名 ,被免职.五月,进入巴黎,八月,复职,晋升为上尉,九月,回科西 嘉岛,想转靠法国派,失败.
1793年(二十四岁):此年开始恐怖政治,拿破仑担任尼斯的炮兵连队长,十二月,晋升为炮兵队副司令官,在土伦攻击战中立下大功.
1794年(二十五岁):二月,晋升为少将,被拔擢为意大利方面军炮兵司令官,九月,被当成罗伯斯比派,身陷狱中,但没多久即获释.
1795年(二十六岁):八月,复职,十月,镇定巴黎暴徒,立下大功,继巴拉斯之后,成为国内军总司令官.
1796年(二十七岁):三月九日,晋升为陆军中将,担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官.至意大利尼兹亚就任.四月,蒙提诺战役,狄哥战役,塞巴战役,与撒丁尼亚政府和解.五月,露地渡桥战.进入米兰,六月,围攻孟特霸,八月,加达湖畔战役,九月,阿科拉战役.
1799年(三十岁):六月,巴黎发生草月政变,十二月,执政政府成立,拿破仑为第一执政,法国革命结束.二月,亚拉里士战役,三月,雅府战役、亚康战役,七月,阿布基尔陆战,八月,拿破仑兵败逃离埃及.
1800年(三十一岁):十二月,发生暗杀拿破仑未遂事件,一百二十名无政府主义者遭到放逐.三月,埃及远征军奋战,击破登陆攻击的英国、土耳其联军.十二月,霍亨林登作战开始,三日,击破奥地利军主力.
1801年(三十二岁):一月,派遣埃及救援舰队,失败,九月,埃及远征军投降.
1805年(三十六岁):一月,西班牙与法国结盟,八月,在布伦附 近的军队转进至莱茵河畔,十月,乌耳木会战,十一月,占领维也纳, 十二月,奥斯特里兹会战,拿破仑使其家族和有功部属等多人成为贵族, 此年,拿破仑兼任意大利王,开始描绘大帝国的构想.
1806年(三十七岁):三月,约瑟夫.奔那帕特(拿破仑之兄)成为拿波里王,六月,路易.奔那帕特(拿破仑之弟)成为荷兰王,十月,耶拿会战、奥斯特里兹战后,占领柏林,征服普雷兹卢,十一月,征服卢比克,占领华沙,十二月,普鲁斯克战役.
1807年(三十八岁):十月,派遣朱诺率领二万兵力至西班牙,十二月,与西班牙军合作,攻陷葡萄牙.
1808年(三十九岁):十一月,拿破仑率领二十四万大军进攻西班牙,十二月,法国国内政局不稳定,王党也加紧复辟活动,急忙返回巴黎.
1809年(四十岁):一月,西班牙战争告一段落,拿破仑返回巴黎四月,亚宾斯堡战役、兰兹福特战役、艾格曲会战,五月,占领维也纳.阿斯佩伦战役.
1810年(四十一岁):七月,并吞荷兰.
1812年(四十三岁):六月,开始莫斯科进攻战.九月,波罗底诺战役,拿破仑进入莫斯科,十月,拿破仑撤离莫斯科,拿破仑返回巴黎.
1813年(四十四岁):八月,德勒斯登会战,十月莱比锡战役,十一月,拿破仑渡过莱茵河,退回法国境内,兵力激减至四到五万,拿破仑返回巴黎.
1814年(四十五岁):民心背离拿破仑,四月,由达雷杭策动,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枫丹白露条约成立,五月,拿破仑被放逐厄尔巴岛,路易十八世即位,九月,召开维也纳会议.
1815年(四十六岁):二月,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拿破仑在高尔夫 ——周安登陆,进入丘勒里宫,五月,制定二院制的议会政治,六月,滑铁卢会战,拿破仑离开马尔梅逊,朝往陆许福,拿破仑退位,七月,拿破仑向英国投降,巴黎沦陷,拿破仑被载往圣赫勒拿岛.
1821年(五十二岁):五月,拿破仑去世.
1840年:十二月,拿破仑的遗骨被运回巴黎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与幻想,凭借勤奋与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得到了。 今天,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 青年难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借鉴之镜! 在所有的西方人中,唯有他曾翻天覆地,掀起了更为迅猛的狂澜,并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他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巨人”。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着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但是,他从事的战争,多半是出于政治需要。 在圣赫勒那这块死火山的岩石上,拿破仑发出呼吁,吁求欧洲各国团结统一, 同时发出公告,要求各民族之间相互谅解,以促进自由博爱,文明,才智和贸易。
他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上,也不是 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 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因此可见,拿破仑不仅是个军事巨人,他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善于分析人性;他有了错误从不讳言;他洞察谄媚者的欺骗;他崇尚道德; 他尊重知识,爱护、保护人才……
他的政治才华影响了世人的命运,使共和国新而简朴的思想传遍全球!这颗为自信、精力和想象所推动的流星,发光并燃烧自己,照地球,填平了无政府 主义的深坑,结束了动荡与混乱,清除了革命的污秽,使得各国人民自尊且高尚, 使得各国社会稳定,鼓励一切有才华的人,扩大了声誉和荣耀的范畴…… 正如他所说‘每个未来的历史学家都应该给他应有的地位'。英国历史学家 罗斯也不得不承认‘拿破仑在治理国家、焕发人民才智、运用战争艺术等方面完全 是超群绝伦、伟大之极。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拿破仑不信奉任何宗教,一生中不相信什么显灵奇迹!他把自己的一切成就, 归之于人类健全的理解力、勇敢、组合能力、理解人的心理与想象力! 在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人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出身的时代,锦绣前程又展现在 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不应当以拿破仑为榜样和借鉴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吗?
⑵ 拿破仑是什么时候人做过什么重大事件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是法国的皇帝(1804年~1814年)、军事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
早年
拿破仑(荒野雄狮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科西嘉岛当时刚刚被卖给法国。他的家族是当地的一个贵族世家,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
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去。16岁时他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逃往法国。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毕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凯旋而归。
埃及之战与权力的取得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胁,因此任命他为埃及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着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十分大。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1月9日,回到法国的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着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在政变结束后三周拿破仑向人民发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籍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征服欧洲,成为皇帝
1800年,拿破仑再度打败奥地利军,英国也不得不与法国签订和约,迫使第二次反法联盟土崩瓦解。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宣布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但是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带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之战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同盟”,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与俄罗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英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在背后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再次割让土地。
到了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博罗迪诺的血腥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确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国,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1万人。
战败、流放、百日政权与滑铁卢
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10月的莱比锡之战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人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之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英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拿破仑在老残军人退休院圆顶大堂内墓
影响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洲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18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老残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⑶ 决定拿破仑失败命运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怎样的
提到拿破仑的失败,许多人都会想到滑铁卢战役。人们总是认为滑铁卢是拿破仑失败的最关键战役。后来,人们常常用“滑铁卢”一词来代表某人的事业从巅峰跌入深谷。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最后的一次战役,此后拿破仑就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结束。
1789年的法国
此后,拿破仑曾卷土重来,建立“百日王朝”,但是显然已经无法和反法同盟抗衡,最终也就是匆匆失败。因此,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战争并非是滑铁卢战役,因为它注定要失败。而决定拿破仑失败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法西战争、远征俄国和莱比锡战争,前两者不应该发生,因为对法国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当然,如果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后接受反法同盟的条件,那么拿破仑也不会倒台,可以继续当法国的皇帝。可惜拿破仑过于自信,最终免不了失败。
⑷ 拿破仑对外战争前期后期分界点时间
前期 (宣扬和平)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
后期(侵略征服)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国王。
⑸ 拿破仑进攻路线
摧毁世界名城,俄国的经济命脉
1.与莱茵和奥地利帝国边境胜利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又在12月2日,即拿破仑加冕一周年纪念日中以7万人的弱势兵力打败了9万俄奥联军的强势兵力,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2.拿破仑大破普鲁士军队,与波兰境内击败俄军
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拿破仑率军攻打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他集中了9万人的兵力对普军发动进攻,但是,这根本就不是普军的主力。在奥尔斯泰特,法国的达武元帅的2万法军劣势兵力遭遇了普鲁士国王亲自统率的5万人的主力,达武元帅奋力指挥这2万人马击溃了普鲁士军队,普军几乎全军覆没,普王和王后仓皇逃命。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在艾劳会战和弗里德兰战役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自此,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3.拿破仑在1807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进攻盟友 导致四面受敌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趁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拿破仑在西班牙的侵略战争是他战略的一大失误,从此法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苦境,西线在伊利比亚半岛作战,东线则与反法同盟周旋。
4.击败卷土从来的奥地利军队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国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法军在4月19~23日五战五捷,于5月13日占领维也纳,拿破仑与卡尔大公指挥自己的军队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中交锋,法军大败,拉纳元帅阵亡,法军被迫撤回至洛鲍岛,死伤和被俘3万余人,奥军伤亡2万余人。这是拿破仑亲自统兵以来打的第一次败仗,(虽然他之前也吃过少数败仗,但是那都不是他亲自指挥的)但是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在7月5-6日的瓦格拉姆战役中法军夺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全盛。拿破仑成为欧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为与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拿破仑持续不断的对外战争,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代表和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不同程度地传播到法军所到之处。
5.在俄国战败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俄军坚决抵抗拿破仑侵略,虽然法军一路取得胜利,但是伤亡极其惨重。1812年9月7日法军历经博罗迪诺战役(法军有3万人阵亡和重伤)后,即将进入莫斯科。9月16日,拿破仑骑着高头大马进入莫斯科,亚历山大一世和库图佐夫带着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莫斯科居民已经撤出了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马上要来临的寒冬季节,以及俄罗斯人民坚决不投降,和此时在国内的马莱将军策划的一场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国。俄罗斯的寒冬,无时无刻不出现的俄国追军和游击队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畏惧了,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从此,让整个欧洲都战栗的大军已经不复存在,远征俄罗斯失利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日益衰落的法国面对的敌人将是曾经被迫臣服的整个欧洲。
⑹ 拿破仑大事及时间表
1769.8.15 出生于科西嘉岛阿亚克修
1779.1.1 进入奥顿中学
5.13 进入布里埃纳军校
1784.10.19 进入巴黎军官学校
1785.9.1 军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
1789.7.14 法国大革命开始
1792.4.1 任阿亚克修国民自卫队中校
1793.3.3 与保利决裂
12.19 攻克土伦
22 升任准将
1794.7.27 热月九日政变
1795.10.5 镇压葡月十三日政变
26 升任少将
1796.3.2 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
9 与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结婚
4.28 同撒丁王国签订《凯拉斯科和约》
5.14 占领米兰,征服伦巴第
6.29 成立内阿尔贝斯共和国
1797.9.4 果月17日政变
10.17 同奥地利签订《坎波弗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解散
1798.3.5 任东方远征军总司令
6.10 征服马耳他
7.21 金字塔会战,击败马穆鲁克军
24 占领开罗,征服埃及
1799.2.10 远征叙利亚
3.28-4.1 阿克尔城围攻战失利
8.22 撤回法国
11.9 发动雾月18日政变
12.12 任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
1800.5.6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
6.14 马伦哥会战,击败奥军
1801.2.9 同奥地利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解散
1802.1.26 被选举为内阿尔贝斯共和国总统
3.25 同英国签订《亚眠和约》
8.2 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官
1803.5.16 废除《亚眠和约》
1804.3.24 颁布《拿破仑法典》
5.18 元老院宣布拿破仑为皇帝
19 晋封帝国元帅
7.15 登基大典
12.2 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1805.5.26 在蒙萨宫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6.4 兼并热那亚
7 任命继子欧仁·博阿尔内为意大利副王
10.20 乌尔姆会战,击败奥军
11.14 占领维也纳
12.2 奥斯特里茨大会战,击败俄奥联军
26 同奥地利签订《普莱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解散
1806.3.30 征服那不勒斯,任命兄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
6.5 任命弟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
7.12 出任莱因同盟的保护人
8.6 解散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10.14 耶纳会战,奥尔斯塔特会战,击败普军
27 占领柏林,征服普鲁士
11.21 颁布柏林敕令,宣布对英国进行大陆封锁
12.19 占领华沙
1807.2.8 艾劳会战,击败俄军
6.14 弗里德兰会战,击败俄军
7.7、9 分别与俄、普签订《提尔希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解散
8.18 任命弟热罗姆·波拿巴为威斯特法利亚国王
11.30 占领里斯本,征服葡萄牙
1808.3.24 占领马德里,征服西班牙
6.6 任命兄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国王,缪拉元帅为那不勒斯国王
1809.5.13 占领维也纳
22 埃斯林会战,被奥军击败
7.5-6 瓦格拉姆会战,击败奥军
7 软禁罗马教皇庇护七世
10.14 同奥地利签订《肖恩布卢恩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解散
12.14 与约瑟芬离婚
1810.4.2 同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结婚
7.9 兼并荷兰
8.21 册封贝尔纳多特元帅为瑞典王储
1811.3.20 其子罗马王诞生
1812.6.28 占领维尔纳
8.18 占领斯摩棱斯克
9.5-7 博罗蒂诺会战,击败俄军
14 占领莫斯科
10.19 撤出莫斯科
1813.5.2 卢岑会战,击败俄普联军
20 包岑会战,击败俄普联军
8.26 德累斯顿会战,击败俄奥普联军
10.16-19 莱比锡大会战,被俄奥普瑞联军击败
1814.1.27-2.18 法兰西系列战,击败奥普联军,全歼俄军
3.31 联军占领巴黎
4.2 元老院宣布拿破仑退位
6 宣布退位
11 同联军签订《枫丹白露条约》
26 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宣布即位
5.4 被流放至厄尔巴岛
29 前期约瑟芬去世
1815.2.26 逃离厄尔巴岛
3.20 进入巴黎,重新执政
4.23 颁布《帝国宪法补充条款》
6.16 利尼会战,击败普军
18 滑铁卢会战,被英普联军击败
22 第二次退位
7.8 路易十八第二次即位
10.16 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
1821.5.5 在圣赫勒拿岛去世
1840.12.15 遗体运回巴黎,安葬在荣军院
⑺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间(1799.11~1812.5)
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俄罗斯帝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对埃及进行远征,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
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
俄罗斯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
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
1806年9月,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
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
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
(7)拿破仑什么时候大举进攻西班牙的扩展阅读:
战争背景:
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
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
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皇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
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
⑻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时间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共和国和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兰西共和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兰西共和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与俄罗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共和国在背后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共和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共和国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法奥结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兰西共和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博罗金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兰西共和国,最后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只有1万人。
战败、流放、百日政权与滑铁卢
1813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10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兰西共和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共和国,重新成为法兰西共和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人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共和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珅在环境中渗透出来。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兰西共和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⑼ 拿破仑的经典战役
时间——1796年4月12日
地点——蒙德诺特
兵力——法军:30000余人。联军:奥军30000人,萨军25000人,另有英舰队一部在海上配合。
简述——拿坡仑挥军越险阻,中间突破。奥军伤亡1000,被俘2000;法军伤亡不详。
时间——1796年5月10日
地点——罗地
兵力——法军:6000人,骑兵一部。奥军:15000人,炮36门。
简述——拿坡仑亲自率军强攻夺桥。奥军伤亡2000余,丢炮15门;法军伤亡亦不少。
时间——1796年8月3日
地点——罗纳托
兵力——法军:42000人,实际参战小于此数。奥军:47000人,实际参战18000人。
简述——法军先败,后胜。
时间——1796年8月5日
地点——克斯迭罗
兵力——法军:30000人。奥军:24000人。
简述——法军佯退诱敌,侧翼攻击。奥军损失3000,炮20门;法军伤亡不详。
时间——1796年9月4日
地点——罗维雷多
兵力——法军:33000人,实际参战小于此数。奥军:50000人,实际参战20000人。
简述——发军拂晓暗袭,俘奥军7000人,得炮20门。
时间——1796年11月15日至17日
地点——阿科尔
兵力——法军:40000人,参战20000人。奥军:50000人,参战30000人。
简述——法军与奥军激战,相持不决。奥军因受一部骑兵袭扰,先行退却,法军坚持最后五分钟 而获胜。双方伤亡均8000以上。
时间——1797年1月14日、15日
地点——利沃里、拉法沃里塔
兵力——法军:42000人,大部参战。奥军:45000人。
简述——法军主力利用雪夜,拂晓突击利沃里奥军主力,使之大败;旋即回师夹击,迫降拉法沃里塔奥军。奥军伤亡6000人,被俘25000人,丢炮60门;法军伤亡亦不少。
时间——1797年2月2日
地点——曼图亚
力——法军:40000余人。奥军:10000余人。
简述——曼图亚奥军被围六月,乌色尔率军投降,仅带卫队500人、马200匹、炮6门出城。守军20000人、炮500余门均为法军俘虏。
时间——1797年4月3日
地点——纽马克
兵力——法军:50000人。奥军:50000人。
简述——法军主力击败奥军主力。4月6日晚,奥帝弗兰西斯遣使向拿破仑求和。
时间——1798年7月21日
地点——开罗(金字塔之战)
兵力——法军:远征埃及兵力为35000人,战舰13艘,巡洋舰14艘,小型舰72艘,运输船300余艘。参战为一部分步兵及舰船。马美琉克:约5000骑兵。
简述——法军击败马美琉克骑兵,溺死于尼罗河的有数百之多。
时间——1798年8月1日
地点——亚历山大港
兵力——法军:战舰13艘英军:战舰13艘
简述——法舰在无戒备状态,受英舰突袭和夹击。法舰毁沉11艘。
时间——1799年2月至6月
地点——叙利亚
兵力——法军:15000人。叙利亚:土耳其、英国、阿尔巴尼亚军及法国逃亡贵族军,兵力不详。
简述——法军2月11日由开罗出发,24日攻占加萨;3月4日至11日攻雅法,阿尔巴尼亚守军4000人投降;3月19日攻打亚克,数攻不下。因天热,疫病,法军撤退,沿途损失5000人。
时间——1799年7月25日
地点——亚堡基尔湾
兵力——法军:在埃兵力30000,参战小于此数。土军:12000人。(英海军一部掩护)
简述——法军大败土军。土军伤亡1000余,被逼进大海淹死有6000人,其余大部被俘。
时间——1800年6月14日
地点——马伦哥
兵力——法军:102000人,参战34000人。奥军:100000人,参战30000余人。
简述——拿破仑率军越过圣伯纳德山口,直插米兰,切断奥军退路。双方战于马伦哥,法军败而不乱,反败为胜。奥军伤亡近万,被俘数千;法军伤亡6000余。
2008-12-12 09:49 回复
帅的没法挡
11位粉丝
2楼
时间——1805年10月21日
作者: 伤心坎特 2008-5-18 22:35 回复此发言
--------------------------------------------------------------------------------
2 拿破仑战役一览
地点——特拉法加
兵力——法西舰队:33艘(法18艘,西15艘),炮为2626门。英舰队:34艘,炮2480门。
简述——法舰队大败,被击沉19艘,被俘4艘,伤亡7000余;英舰损失不到法舰的三分之一。
时间——1805年10月10日至20日
地点——乌尔姆
兵力——法军:244000人,参战180000人。联军:奥军190000人,俄军120000人,实际参战为奥军90000人。
简述——法军运动迅捷,不待俄军到达与奥军会合,即迂回、包围乌尔姆附近奥军。马克率军30000、炮60门投降;法军伤亡1500人。
时间——1805年12月2日
地点——奥斯特利茨
兵力——法军:70000余人。联军:80000余人(俄军70000;奥军10000余人)。
简述——法军暂弃要地,诱敌分兵,造成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击敌获胜,再各个击歼。俄军伤亡21000余,奥军伤亡6000余;法军6800余,获炮180门。
时间——1806年10月14日
地点——耶拿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54000(内骑兵8500,炮108门)。联军:普军集中180000人,参战53000人(内骑兵10500,炮175门);俄军50000在开进,另有82000在继续,均未及参战。
简述——法军集兵各个击破,以散兵战对付普军线式战术,因获大胜。普军被歼40000,法军损失5000余人。
时间——1806年10月15日
地点——奥尔施泰特
兵力——法军:27000余(骑兵1700,炮44门)。普军:50000余(骑兵9200,炮230门),实际参战约30000人。
简述——法军达武军团顽强作战,击败奥军。奥军损失军官320人,丢炮150门,伤亡7000以上;法军伤亡7000余,内军官为58人。
时间——1806年12月26日
地点——普尔土斯克
兵力——法军:九个军团,参战为拉纳军团。俄军:十个师,参战三师约40000人。
简述——两军激战,俄军击退法军,但法大军续至,俄军退却。
时间——1807年2月8日
地点——艾劳
兵力——法军:六个军团,参战四个军团约64000人。俄军:五个军团,参战76000人,炮230门。
简述——双方激战,胜负难分。俄军先行退却,法军乘势而胜。此又一坚持最后五分钟获胜之例。俄军伤亡26000人;法军伤亡22000人。
时间——1807年6月14日
地点——弗利德兰
兵力——法军:210000人,参战87000人。俄军:100000人,参战46000人;另有普军一部。
简述——法军以优势兵力击败俄、普军。俄军伤亡、被俘者30000余,普军亦溃退。
时间——1808年11月3日至1809年1月6日
地点——西班牙
兵力——法军:250000人(拿破仑亲自指挥100000人)。西军:115000人;英军30000人。
简述——法军八路进攻,西军在马德里北设防。拿破仑采取中央突破,直进马德里,西军降。遂又在科洛那击歼英军6000人。
时间——1809年4月18日至23日
地点——累根斯堡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小于此数。奥军:180000人。
简述——两军在累根斯堡附近交战。法军迅速集兵,并迂回奥军左翼切断其联系。奥军兵力分散,行动迟缓,失去战机。奥军伤亡40000人;法军损失亦不小,获炮百门。
时间——1809年5月21日、22日
地点——阿斯佩恩、爱斯林
兵力——法军:77000余人(步兵96营,骑兵96连)。奥军:105000人(内骑兵15000人,炮288门)。
简述——法军渡河准备不足,后续难继,背水为阵。奥军半渡击,获胜。法军死7000人,另29793人受伤和被俘;拉纳受致命重伤,几天后死去;奥军死4200余人内,内高级军官87名,伤16300人。
时间——1809年7月4日至6日
地点——瓦格拉姆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170000人(内骑兵30000人,炮584门)。奥军:210000人,参战137000人(内骑兵15000人,炮410门)。
简述——法军正面佯渡,调动奥军主力奔波;右翼充分准备后,乘雷雨夜渡,迅即展开,攻击、迂回,最后中间突破,大败奥军。奥军死伤23000人,被俘7500人;法军伤亡20000。
时间——1812年6月22日至1812年12月
地点——俄国
兵力——法军:600000人(步兵500000人,骑兵100000人,炮1350门);另有680000人等说。最初入俄兵力为450000人。俄军:430000人,第一线兵力200000人。
简述——法军远征莫斯科,动员欧洲许多国家兵力、物力,先后在维尔纳、威德比斯克、斯摩棱斯克、博罗迪诺等地作战。后以失败告终。
时间——1812年8月17日
地点——斯摩棱斯克
兵力——法军:185000人,参战140000人。俄军:120000人。
简述——法军与俄军激战,俄军坚壁清野,火烧城市后撤退。双方均损失甚重,各约20000人。
时间——1812年9月5日至7日
地点——博罗迪诺(莫斯科之战)
兵力——法军:160000人,参战135000人,内骑兵40000人,炮587门。俄军:120000人,内骑兵30000人,炮640门。
简述——法军佯攻博罗迪诺,主力攻击俄军左翼,双方激战,法胜俄败。俄军损失42500人;法军损失32000人。
时间——1812年10月24日
地点——莫洛亚罗斯拉维茨
兵力——法军:主力约100000人。俄军:主力超过100000人。
简述——双方激烈争夺,八次易手。法军虽夺占阵地,但南进之路仍被俄军遮断。法军损失5000人;俄军损失亦甚重。
时间——1812年11月14日
地点——克那斯尼
兵力——法军:15000人(近卫军团)。俄军:80000人。
简述——拿破仑率军抗击库图佐夫优势兵力,掩护法军撤退。俄军未敢断然攻击。
时间——1812年11月25日至29日
地点——别列津纳河
兵力——法军:30000余人,参战17000人。俄军:65000人,参战29000人。
简述——法军在下游佯渡诱敌,而在上游架桥渡河。俄军受惑使法军渡河成功,后在两岸相战,俄军攻击不力,双方损失不多。但法军毁桥断敌,使万余掉队人员被俘。
时间——1813年5月2日
地点——吕岑
兵力——法军:200000人,内骑兵10000人,参战90000人。联军:俄、普军100000人。
简述——联军在法军在法军行进中,出其不意,法军回兵复战。联军溃退,伤亡11500人,参谋长沙恩霍思特负重伤后身死;法军伤亡18000人。
时间——1813年5月21日
地点——包岑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120000人。联军:96000人(俄军64000人,普军32000人)。
简述——法军先攻敌左翼,又攻右翼,乘两翼无暇接应,主力中央突破,但因兵力不足未能迂回、追击。法军伤亡20000人;联军伤亡12000人。
时间——1813年8月26日
地点——卡兹巴赫
兵力——法军:110000人(麦克唐纳军)。联军:100000人(布吕歇尔西里西亚军)。
简述——联军诱引拿破仑回兵,乘麦克唐纳追击、疏于戒备之时进行袭击。法军伤亡30000人,丢炮百门;联军伤亡25000人。
时间——1813年8月27日
地点——德累斯顿
兵力——法军:70000人,一说130000人。联军:150000人。
简述——拿破仑闻联军大举进攻,迅即率主力回兵德累斯顿。法军左右出击,乘雨而攻,击败联军。联军伤亡50000余人;法军伤亡20000余人。
时间——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
地点——莱比锡
兵力——法军:256000人,有炮784门,参战155000人。联军:295000人,有炮1466门。
简述——联军四面集兵合攻莱比锡,法军先胜后败。联军伤亡54000余人;法军伤亡38000余人,被俘虏者不少。法军将官死6名,伤12名,被俘36名。
时间——1814年1月29日
地点——布里埃纳
兵力——法军:50000人。普军:80000人。
简述——两军遭遇,法军迂回攻击普军侧背,遂破敌。普军伤亡3000人,主将几乎被俘。
时间——1814年2月1日
地点——拉罗提尔
兵力——法军:40000人。普军:130000人(内有奥军)。
简述——奥普军以优势兵力攻击,但因诸将意见不一,行动迟缓。法军沉着应战后撤退。法军伤亡6000人;奥普军伤亡不详。
时间——1814年2月10日至14日
地点——马奴河畔
兵力——法军:70000人。联军:80000人。
简述——法军击俄、普、奥军,在波伯、蒙米拉、狄里、伊图吉等地,连战连捷。
时间——1814年2月15日至21日
地点——塞纳河畔
兵力——法军:100000余人。联军:200000人。
简述——法军与俄奥军在马蒙、蒙特鲁、洛戎等地交战,法军屡胜,联军退巴尔。
时间——1814年3月7日至9日
地点——克那恩、拉翁
兵力——法军:40000人。联军:120000人。
简述——联军虽屡遭失败,但兵力甚多,仍向巴黎前进。法军分路迎击,破普、比军于克那恩和拉翁。法军伤亡10000人;联军伤亡数不详。
时间——1814年3月13日
地点——莱姆
兵力——法军:30000人。俄军:20000人。
简述——法军击退俄军。但联军众多,3月25日,联军250000人迫近巴黎,法守将马尔蒙投降。拿破仑欲整军再战,许多将帅反对。
时间——1815年6月
地点——比利时
兵力——法军:总兵力284000人,另辅助部队222000人。在比利时方向124500人(内步兵89415人,骑兵23595人,炮344门)。联军:总兵力700000人(英荷军团93000人,普军117000人,奥军210000人,俄军150000人,奥意军团75000人。在比利时方向为英、荷、普军210000人,内步兵169544人,骑兵26361人,炮兵17526人,炮508门,工兵1240人)。
简述——拿破仑由厄尔巴岛回巴黎再掌政权,重组军队,以攻为守,率兵至比利时与普军和英、荷军在里尼、滑铁卢等地相战。
时间——1815年6月16日
地点——里尼
兵力——法军:68000人,实际使用58000人。普军:87000人。
简述——法军迅速运动攻击普军,并切断英、普联系。普军溃退伤亡16000人,布吕歇尔负伤;法军伤亡10000余人。
时间——1815年6月17日
地点——夸特里—布拉斯
兵力——法军:50000人(内依指挥)。英军:31000人。
简述——英军败退,伤亡6800人;法军伤亡5000人。
时间——1815年6月18日
地点——滑铁卢
兵力——法军:71947人(骑兵15767人,炮兵7237人,炮246门)。联军:英荷军67661人(骑兵12408人,炮兵5645人,炮156门);普军三个军团。
简述——英军依山设防,法军三路进攻,经激战突破英军防线。后因普军突入战场,英军反胜为败。法军伤亡25000人;英荷军伤亡15100人,普军伤亡7000人。
⑽ 拿破仑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1796~1815年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拿破仑战争,自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开始,到1815年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结束,历时近二十年。在二十年征战生涯中,拿破仑亲自指挥过约60次战役。拿破仑战争初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也兼有明显的侵略性质。拿破仑战争,无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在欧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拿破仑?波拿巴特,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收复土伦的战斗中拿破仑崭露头角,1794年1月14日,他被任为少将炮兵旅长,为其一生军事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
1793年春,英、奥、普、荷、西和意大利的一些小国萨丁尼亚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军,联合进攻法国。战至1794年初,法国基本抵抗住了联军的进攻,并将战争推至法国境外,迫使普、西、荷兰退出反法联盟。1795年,英、俄、奥三国战略企图分歧,难以确定统一的对法军事方针和行动,因而使战争进展缓慢。拿破仑1796年3月2日,受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年仅27岁,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战役指挥。这也是他一生征战的开始。
拿破仑率3万余人,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有名“天险”,对奥萨联军实行中间突破,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从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在一年多意大利之战中,法军共俘敌15万名,缴获军旗170面,大炮550门,野战炮600门,并获舰船51艘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不少地区,统治了北意大利,并使“自由、平等”的口号和制度在意大利半岛流行起来。意大利之战,拿破仑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打破了畏惧山地战的传统思想,他指挥部队敢于翻越人迹罕至的“天险”,收到了出奇之效,同时发展了山地战经验;能正确处理攻城和野战的关系,法军曾围攻曼图亚要塞达7个月之久,但没有强攻硬打,而把重点放在打击奥国援军,在野战中予以歼灭;培养了部队顽强的战斗精神,使其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赢得战争。这些,恩格斯针对拿破仑军队突破阿尔卑斯山情况说:“从拿破仑在1796年进行第一次阿尔卑斯战局和他在1797年越过朱利恩阿尔卑斯山脉向维也纳进军直到1801年为止,整个战争历史证明:阿尔卑斯山的山岭和深谷已再不能使现代军队望而生畏了。”
1798年5月,拿破仑率法军远征埃及。同年12月,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企图推翻法国督政府,夺回被法国占去的领土。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11月9日发动政变,成立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新政府。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攻入意大利,6月14日进行马伦戈会战,大败奥军。12月,法军又在霍恩林登击败奥军。1801年1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随之解体。
1805年4~8月,英、俄、奥、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预期用50万联军打败法国。拿破仑率法军大败俄奥联军。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俄军撤离奥地利,第三次反法联盟失败。
1806年9月,英、俄、普、萨克森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企图将法军从其侵占的地区逐出。10月14日,法军与普萨联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及与俄在埃劳、弗里德兰会战,法军均获胜利,第四次反法联盟随即崩溃。
1807年11月,法军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军抢占西班牙的战略要地,并占领马德里。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4月中、下旬,法军5战5胜,击退进到巴伐利亚境内的奥军;5月13日再占维也纳。同年10月14日,法奥签订《申布伦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自行解体。
1812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60多万人入侵俄国。战争初期,俄军被迫后撤。8月17日进行斯摩棱斯克会战后,俄军继续后退。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于10月18日开始反攻;翌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告终。
1813年2月,俄普结盟。3月,普鲁士对法宣战。随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随后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拿破仑多处转战,接连获得小胜,但是挡不住联军的多路逼进。3月30日,巴黎守军投降。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权(史称“百日”王朝)。出席维也纳会议的俄、英、普、奥、瑞典等国代表,当即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决定出兵70万,分5路进攻法国。6月,拿破仑率法军主动出击,16日进行利尼会战,普军失利后退,18日进行滑铁卢会战,英军在普军配合下彻底击败法军。拿破仑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
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着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博罗季诺、莱比锡、滑铁卢之战等,在战争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带有掠夺别的民族和兼并别国领土的反动目的,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惟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西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战争,都曾受到拿破仑战争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