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赛维利大学位置在哪里

西班牙赛维利大学位置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7-08 01:28:11

① 蒸汽机的真正发明者是谁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Hero of Alexandria)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Aeolipile),不过它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约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在观察蒸汽逃离他的高压锅后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约与此同时萨缪尔•莫兰也提出了蒸汽机的主意.1698年托马斯•塞维利、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他们对蒸汽机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现了蒸汽机,即纽科门蒸汽机,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瓦特运用科学理论,逐渐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毛病所在.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

② 请问现在的伦敦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吗

是的,开启主选单

编辑
监视此页面
英国工业革命

古斯塔夫·多雷1870所绘伦敦工业区

瓦特所改良的蒸汽机现安放于西班牙马德里
英国工业革命或称作英国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是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严格来说,工业革命不能算上是真正的革命,它没有推翻任何的政权或阶级,只是属于社会、科技方面的急剧催化和发展。

背景 编辑

家庭工厂化 编辑
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量的外地资源,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并且,英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来弥补宫廷财政运转的不足。1694年,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国家债务制度,这从另一条渠道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1800年英国纺织厂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尼德兰人才的流入 编辑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纺织业崛起 编辑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了旧式纺车,使那些买不起珍妮机的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也放弃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小自耕农无力与资本主义大农场竞争,他们逐渐受到排挤而破产之后,也就沦落为农业或者工业中的无产者了。

机械化工厂 编辑

1806年煤粉内燃机专利书

1775理查·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仿制品
珍妮纺纱机虽然大大提高了棉纱产量,但纺出的纱不结实,细而易断。由于珍妮机带动的沙锭日益增多,却需要手工来摇转纺轮,这样就使人力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便需要在质量和动力方面加以改进。1769年,钟表匠理查·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用水力推动,机器上安装着许多滚轴,旋转很快,纺出的纱质地坚韧。

由于水力纺纱机体积大,又必须设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像旧式纺车或珍妮机那样安装在家庭内,而必须建立厂房,集中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就为工厂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71年,理查·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棉纺厂,成为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主。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虽然结实,但是很粗糙。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棉纱的质量。

1779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骡机综合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纺出来的棉纱既结实又精细。此外,还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初,骡机带动二三十个纱锭,后来随着机器的改进逐渐增加,到十八世纪末,已经有了能够带动四百个纱锭的纺纱机了。自从骡机发明与广泛应用以后,集中从事生产的纺纱工厂迅速增加起来。

棉纱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织布抛到了后面,于是,纺与织之间又出现新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良织布机。1785年,牧师埃德门特·卡特莱特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但是,这种机器非常呆笨,销路不广。后来,经过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进,这种织布机才日益完善,逐渐推广应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还发明了一种整布机,霍洛克斯又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水烧热了之后就膨胀为水蒸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们在很早就知道了。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亚历山大里亚的赫罗,就认识到蒸汽的动力作用。在他的着作中,记载了他曾经制造过一种利用水蒸汽旋转的玩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尝试过设计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纸。然而,为了工业的目的把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的试验,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1]

蒸汽机现世 编辑

英国18世纪蒸汽机工厂仿制品

1890年铁工厂油画
法国物理学家尼斯·帕旁称得上是第一个蒸汽力的实验者,他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发明并没有实际用于工业上。1698年,英国人托玛斯·塞维利发明了利用蒸汽力而制成的抽水机,但是不够坚固,经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压力,常常破裂。1705年,铁匠托马斯·纽科门在塞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抽水机。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制造和修理自然科学仪器的工作时,注意到纽科门式蒸汽机之所以浪费很多热量和时间,是因为汽缸里既要产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上一个隔离式冷凝器装置后,蒸汽不是在汽缸内冷却凝固,而是让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一个单独保持冷却的冷凝器,这样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温度,真空也能够不断产生。

1769年,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作往返运动的缺点,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可以将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

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2]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开展起来。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煤矿业崛起 编辑

1814年描述用煤发动火车和机械;又用火车和机械开采更多煤的油画
煤炭可以说是近代工业的食粮,如果没有煤,就没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正因为英国的煤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所以才支撑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由于烧煤使空气污染,封建统治者严厉禁止采煤。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扩大,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主要进程 编辑

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商品市场规模扩大。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1568年-1648年,西班牙镇压尼德兰独立运动,因战乱,许多尼德兰工匠逃亡到英国,他们带来最早的手工纺织技术。英国要求他们每个工匠必须带两个英国籍学徒。[3]

157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限制羊毛、大麻等本国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口,禁止粗纹布、呢绒织品、亚麻布进口。同时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使用公款购买成批原料、羊毛、大麻等为穷人安排工作。法律还规定每个郡要办两个到三个工场,即感化院,收容有劳动能力的乞丐和流浪者[4]。英国毛纺织工业获得一个发展机会。英国确立外向型经济模式。

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排除通往美洲的障碍。1607年,伦敦公司在北美建立了英国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之后英国不断扩大殖民地的范围。

1623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允许专利权设立,保护新发明的权利。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英国(包括殖民地)的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只运输。

1660年,英国成立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英国青年舍弃神学,追求实学,蔚然成风。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迫害胡格诺派教徒,其中很多能工巧匠移民英国。

1688年-1697年,发生大同盟战争,英国、荷兰和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同盟联合抗击路易十四法国。

1688年,政府公开支持圈地。1593年议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因连续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1601年议会废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英国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迫使政府恢复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圈地又起。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1689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执政,巩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1694年,民营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为支持抗法,银行以8%的利息贷款给政府,而政府作为回报则授予其制币权、银行券改造权和证券投机。

1701年,Jethro Tull发明播种机,拉开英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

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兼任英国国王,开始了汉诺威王朝(1714-1901)。乔治一世的母语是德文,不会讲流利的英文。所以他不出席内阁会议,会议改由一名亲信大臣主持,成为英国首相制度的开端。此后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1720年 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禁止进口和使用印度棉布[5]。(英国直到1757年才控制印度。)

1730年,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和佛罗里达(当时属于西班牙)种植棉花获得成功[6],到1784年,刚刚独立后的美国,开始向英国出口棉花。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1761年,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获取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大量殖民地。

个别产业 编辑

纺织工业 编辑

在德国伍珀塔尔博物馆的珍妮纺纱机模型
1733年 兰开夏郡的钟表匠凯伊发明织布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1764年-1767年 兰开夏郡的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

1767年 兰开夏郡的理查·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兰开夏郡的克隆普敦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用水做动力的 骡机(Spinning Mule),后被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

1785年 莱斯特郡的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在1791年建造第一座水力织布机工厂。

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工厂必须设在河边,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随着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成熟,蒸汽机动力开始被应用在纺织工业。

新动力与新能源 编辑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发明单向蒸汽机

1782年 瓦特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785年 瓦特在诺丁汉郡建立第一个蒸汽纺纱厂。

1800年 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

1811年 莱斯特工人卢德捣毁机器。

1820年 煤矿卷扬机代替人工背运,煤产量更加迅速增长。

1825年 蒸汽机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煤产量179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

运输革新 编辑
1765年 英国开始在煤矿使用铁轨

1779年 英国在施洛普郡建成第一座铁桥

1807年 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

1811年 英国也开始仿制汽船。

1814年 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在奇林沃兹煤矿运煤。

1825年 史蒂芬逊第一辆客运火车,在斯托克顿至达灵顿的铁路上试车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1759年 - 1830年英格兰2200英里的运河。

1844年 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钢铁工业革新 编辑
1709年,A·达比(Abraham Darby I)采用焦炭取代木炭炼铁,获得成功,并很快获得了这项技术专利。

1750年,亨茨曼(B.Huntsman)发明坩埚炼钢工艺。坩埚炼钢工艺是转炉炼钢技术发明前最重要的炼钢方法,是欧洲历史上钢首次被熔化冶炼。

1873年,波特获得搅拌精炼法专利。

参看 编辑

工业革命
德国产业革命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小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
参考资料

使用其他语言阅读
最后一次编辑于 1 个月前由 Formuse
Wikipedia® 手机版电脑版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页面内容均使用 CC BY-SA 3.0

③ 几个有关物理的问题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科学,早在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就积累了一些物理知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写过《物理学》一书,叙述了当时人们的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我国古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阐述了许多物理现象。但是,古代的物理学知识主要是依赖直观和思辨总结的,缺乏严格的实验检验。物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是随着实验方法的引入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才确立的,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7、18世纪,建立和发展了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对于蒸汽机、热机、机械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明并非主要依靠经验,而是吸取了当时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成果。1643年,托里拆利发现了真空。1654年,德国的格里凯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认识了大气压的性质,指出在真空状态下大气压可以转变为机械力,并发明了真空泵。1662年,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在格里凯实验的影响下,进一步研究了大气压的性质,并发现了有名的玻意耳定律。1695年,在玻意耳的指导下,法国物理学家巴本终于发明了带活塞的蒸汽机。1705年,经过英国的工程师塞维利和锻工出身的技术家钮可门等人的改进,蒸汽机的性能有了一些提高。后来,英国的着名发明家瓦特对钮可门蒸汽机的性能做了重大改进,在此过程中,瓦特应用了物体的比热和水转化为蒸汽的潜热等物理概念来计算不同大小蒸汽机的蒸汽消耗量,并采取了把冷凝器和主气缸分开的关键性措施,使得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1768年,近代蒸汽机作为整个工业的“万能原动机”首次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工业中,这也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除了蒸汽机的发明以外,在17世纪和18世纪,机械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如航海中利用机械技术改进船的推力;确定船在海洋中的位置;矿井中提取矿石、排气排水;粉碎矿石;军事中有关火炮内力作用、空气弹道和空气阻力的计算,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2)19世纪,建立和发展了经典电磁理论,促进了工业电气化、无线电通信等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

进入19世纪以后,物理学对技术发展影响的特点是物理原理转变为物质成果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如果说牛顿力学、热力学用了100~20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理论到技术的渗透和转化,那么从电磁理论到电气技术的转变,一般只用了几十年,甚至十几年。1820年,奥斯特在自然统一性哲学观点的指导下,第一次把电、磁现象联系起来,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在奥斯特发现的启发下,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的逆效应——电磁感应定律。这两大发明的直接结果是,1832年皮克希发明发电机,1837年雅可比发明电动机,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85年斯坦利发明变压器,1888年特拉斯发明交流电机……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电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而开始了发电站的建立和电力传输技术的发展。另外,随着对电与磁的各种效应的认识的深化,出现了一系列崭新的技术领域,如电解、电镀、电热、电冶、电声、电光源,等等。麦克斯韦在法拉第有关场的概念以及电磁现象的经验规律(库仑定律、毕奥-沙伐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电磁场方程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使经典电磁理论发展到高峰,1888年赫兹用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在这一基础上,1895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进行了人类第一次无线电通讯。

另外,物理学除了对宏观电气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外,还研究了真空中的电现象以及经典电子论,这些为以后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对介质中的电磁现象的研究,为凝聚态物理以及相应的材料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20世纪上半叶,建立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使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在此基础上,引起了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推动了量子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现代宇宙学等新学科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了电子。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这些发现破除了原子是宇宙的最小微粒的概念,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这同样也是近代物理学的开端。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在高速领域的“悖论”,建立了相对论。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基点,爱因斯坦于1905年又提出了光子的概念。1913年玻尔建立了氢原子的量子理论。在1924~1926年间,在波恩、海森堡、德布罗意、薛定谔、狄拉克、泡利等物理学家的努力下,建立了量子力学这一反映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物理理论,从此,近代物理学宣告诞生了。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原子物理学、电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金属物理学、激光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低温物理学、非平衡态物理学等学科不断涌现,人类的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物理学在探索亚核世界运动、宇观世界的天体运动等规律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如果向物质结构的更深、更广层次的研究取得成功的话,必然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带来巨大的进步。在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技术群,如新能源技术,包括核的裂变能与聚变能的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新化学能等多种形式能的利用;激光技术,包括各种激光器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半导体技术,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传输、接收、储存、处理及反馈等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材料技术,包括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耐高温材料、抗辐射材料、高强度材料、压电材料、热电材料、光电材料、声光材料等,所有这些都说明,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为社会生产进步带来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除了可以通过把物理知识转化为物质设备、产品以及物质手段等的过程,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外,还应看到,物理学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7世纪以来,物理学一直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物理学以其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的探索,成为世界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世界各国都把物理学作为向下一代传授的文化内容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物理学还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与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富有哲理的物理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物理学中吸取了许多营养,物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提供了许多佐证,通过学习物理学,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有益的。物理学还与数学一起,创造了科学的三大工作方法:观察、实验、理论。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事物、现象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条件;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利用设备、仪器,突出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主要因素,使其反复再现,便于观察和测量。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资料和数据的源泉,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区分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突出事物、现象的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和模型,再根据概念进行科学的判断,进而进行科学的推理,反复验证后形成理论。这样,不仅总结过去,而且指导未来。物理学中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如研究复杂问题的等效方法、隔离方法、近似处理方法以及数学方法等,也有着广泛的普遍意义。总之,物理学的方法、思想对学习和理解其他运动规律有促进和帮助作用,它的知识结构也容易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有其教育性。

雕刻玉版反映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我们还可以在其以后的典籍中找到类似的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黄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作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大祭祀、大旅,凡宾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尚书·金滕》记载周公“植璧秉圭”祷告先王之后将玉器献给神灵。但这些习俗绝非源自于商周,而是有其更深的文化渊源。近代学者对各种玉器的用途也多有考证。如张光直先生认为琮应是巫师用来贯通天地的法器。是财富和权力和象征。针对琮上的兽面纹饰,张氏引用《左传》及《道藏》中的有关资料,指出巫师通天地的工作是受到动物帮助的。这和萨满式的巫术极为近似。萨满式的巫术即巫师借助动物的助力沟通天地,沟通民神,沟通生死,这种巫术从考古学上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4]。周南泉先生认为玉璧源于人们对天的信仰,进而仿天之圆形进行创作。它是人们原始信仰和宇宙观的反映
哥白尼
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他的《天体运行论》,第一次提出太阳中心论,取代了沿袭千年的托勒密“日心论”
伽利略
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思想全面地对古代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的怀疑和挑战。从亚氏的“发生说”到“冲力论”,从“自然界忌真空”到“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比例”等等,几乎一切古代的哲学信条,都要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从而奠定了实验物理学的基础。伽利略作为近代科学的巨人,一生有十几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伽利略彻底的科学革命精神导致了科学与宗教的重大对抗,1632年2月,伽利略被传讯,6月被押送罗马,接受宗教裁判所的审讯。为了避免酷刑,这个年迈的科学家被迫在印好的忏悔书上签了字。但是,伽利略跪起之后,喃喃自语道:“有什么办法呢,地球仍然在运动!”
伽利略以坚忍的韧性为牛顿力学开辟了道路。先驱者们前赴后继,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
牛顿
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前身的“无形学会”由于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度过了自己科学史上的“黄金时代”。那时,“自由研究”、“个人奋斗”、“知识私有”三位一体,注重研究和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如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时一些重大的技术(如抽机、炮术和航海等)问题上,因而受到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欢迎。依靠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虎克做了许多出色的实验,这使他后来几乎成了皇家学会的主要台柱之一。与此同时,波义尔发现了气体定律;虎克发现了弹性定律;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特别是牛顿集前人之大成,一生获十几项重大科学成果,奠定了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基础。这些成就,无疑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是英国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物。“无形学会”活跃时期,是科学实验在西方历史上生机勃勃的革命时期,科学实验依靠社会革命所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获得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英国科学的崛起,又为英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因创立了相对论而闻名于世。相对论原理的建立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 它圆满地把传统物理学包括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广义的相对论更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科学研究的范围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直至无限大的宏观世界。今天,相对论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和天文学的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于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中。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相对论,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0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德国纳粹反犹太主义狂潮迫害而离开祖国,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自然科学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爱因斯坦以旧科学理论"叛逆者"的姿态,登上了自然科学舞台。

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 1896 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1905 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但是,当时科学界对此作出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法国着名科学家朗之万曾对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大多数人是怀疑的,有的甚至坚决反对。这是因为伽利略和牛顿创立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经历了 200 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事实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但许多物理学家仍不能摆脱它的束缚。他们力图把新的实验事实和物理现象容纳在旧的理论框架中,但爱因斯坦却不迷信前人,他探索着把相对论推广到更为广泛的运动情况中去。为此他又研究了整整 10 年。 1916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着《广义相对论原理》。

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着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尔斯共同提出杨-密尔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模型。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变中不仅宇称不守恒,而且电荷共轭也不守恒;与李政道合作、与朗道和萨拉姆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组合宇称(CP)守恒的假设。1959-1962年,与李政道合作实验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与吴大峻合作提出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以及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67-1985年与邹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论等。在统计力学方面,1952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相变的理论。1966-1969年间与杨振平合作得到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在凝聚态物理方面,1961年与拜尔斯合作对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1962年提出非对角长程序观念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④ 西班牙城市有哪些

主要城市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地中海沿岸,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门户,全市面积9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51万,连同外围地区人口为400万,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巴伦西亚,西班牙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人口79.7万,面积135平方公里。是西班牙最大、欧洲第五大集装箱港口,2009年总吞吐量577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65万标准箱。

塞维利亚,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首府,人口70.2万,是全国第四大城市,南部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西班牙唯一游内河港口的城市,西班牙南部经济、贸易、旅游和文化重镇。

科尔多瓦,人口32.88万,是马布德拉曼一世建立的科尔多瓦王国首都,迄11世纪初为止是伊斯兰教主要都市之一。

西班牙全国划分为17个自治区、50个省、8000多个市镇,在摩洛哥境内另有休达和梅利利亚两块飞地。

拓展内容

西班牙王国(西班牙语:Reino de España;英语:The Kingdom of Spain),简称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西邻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及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该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总面积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英语。

⑤ 高等动物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课文内容填空)

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成胚胎,经妊娠后产出新的个体。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英国英格兰科学家和美国俄勒冈科学家先后培养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有人甚至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克隆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英国科学家培育出克隆羊“多莉”,震撼了世界。但是,科学家对克隆技术的认识远没有完结。他们普遍认为,克隆技术还存在很大风险。截止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克隆健康的动物远比想象的更为困难。这不能不令人担心动物克隆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3月25日美国各大媒体援引科学家的话说,现有克隆动物技术已经出现许多严重问题,包括克隆动物发育迟缓、心肺存在缺陷、免疫系统功能不健全等。一些从事动物克隆技术研究的专家以及生物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克隆技术安全性风险并不在于某个特定的程序或是克隆动物发育出现错误,而在于克隆技术过程似乎会使个别基因的表达出现差错,这些差错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将造成一些无法逆转的问题。尤其严重的是,动物每次克隆过程均无法避免基因变异问题。科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动物克隆技术是将成年动物的体细胞,植入一个已经被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卵细胞会重新复制原成年细胞的基因,并使其控制胚胎发育,进而借腹形成胎儿,最后诞生一个基因与原提供细胞的动物完全相同的新生命。科学家认为,没有人知道卵细胞如何重新复制原成年细胞的基因,这是克隆技术可能出错的关键原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罗特夫·詹里斯说,在自然情况下,精子必须经过几个月才能成熟,期间其基因功能也会重新“设定”,卵细胞也会经历类似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完美无缺,否则个别基因将会出错,导致后代发育畸形。

与自然生殖过程相比,克隆过程中的卵细胞必须在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完成通常要花几个月或几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试验显示,克隆技术人为地加快动物自然生殖过程,在很多基因复制时出现微妙的错误,造成胚胎停止发育或因克隆动物的基因变异,而在其诞生后产生许多生理问题。科学家表示,“多莉”羊是克隆技术的一个特例,并不代表克隆技术安全或是没有风险。此前,科学家曾取消对克隆动物会过早衰老的担心。“多莉”羊目前生长健康,但科研人员还是不得不将它与其他羊分开饲养,并帮助它“减肥”。继“多莉”羊后,克隆鼠、克隆牛、克隆猪等先后问世,甚至克隆鼠出现第6代复制品。首次克隆出老鼠的美国夏威夷大学生物学家柳町隆造曾表示,一些克隆鼠生长过快,变成肥胖鼠,或是通常肺发育不正常。美国得州A-M大学的克隆专家韦斯金说,克隆牛诞生时常出现心、肺发育缺陷问题。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的克隆技术引发的安全性问题还在于克隆技术成功率低。科学家表示,目前整个动物克隆技术的平均成功率不到3%。克隆牛的成功率只有1%。柳町隆造说,虽然克隆鼠的培育率相对高一些,但由于克隆胚胎经常出现遗传发育问题,其成活率很低,只有2%-3%。目前的克隆动物技术使人对其安全性心有余悸,而此前个别科学家提出利用现有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可能会发生何种情况,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虽然目前克隆人引起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方面,但科学家指出,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克隆人可能会出现基因变异,导致克隆人出现致命的生理问题。正像詹里斯博士所说:“克隆人是不顾后果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克隆技术研究现状
一、克隆的早期研究
克隆一词是英文单词clone的音译,作为名词,c1one通常被意译为无性繁殖系。同一克隆内所有成员的遗传构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仅见于有突变发生时。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就是一种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动物克隆的发生率极低,成员数目太少(一般为两个),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够被用来为人类造福,因此,人们开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来生产高等动物克隆。这样,克隆一词就开始被用作动词,指人工培育克隆动物这一动作。

目前,生产哺乳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克隆羊“多莉”,以及其后各国科学家培育的各种克隆动物,采用的都是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谓细胞核移植,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或成体动物的细胞核,经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新组成胚胎并使之发育成熟的过程。与胚胎分割技术不同,细胞核移植技术,特别是细胞核连续移植技术可以产生无限个遗传相同的个体。由于细胞核移植是产生克隆动物的有效方法,故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动物克隆技术。

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设想,最初由汉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称之为“奇异的实验”,即从发育到后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细胞核,将其移植到一个卵子中。这一设想是现在克隆动物的基本途径。

从1952年起,科学家们首先采用青蛙开展细胞核移植克隆实验,先后获得了蝌蚪和成体蛙。1963年,我国童第周教授领导的科研组,首先以金鱼等为材料,研究了鱼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成功。

哺乳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尔·伊尔门泽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发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维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其他人后来利用牛、猪、山羊、兔和猕猴等各种动物对他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重复实验。1989年,维拉德森获得连续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尔·菲尔斯特用发育到至少有120个细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动物中,胚胎细胞核移植都获得成功,包括冷冻和体外生产的胚胎;对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的核移植实验,也都做了尝试。但到1995年为止,成体动物已分化细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二、克隆羊“多莉”的意义和引起的反响
以上事实说明,在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维尔穆特博士科研组公布体细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术上沿袭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全部过程,但这并不能减低“多莉”的重大意义,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这一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不可逆变化;在实践上证明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是可行的,将有无数相同的细胞可用来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并且在与卵细胞相融合前可对这些供体细胞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遗传操作,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论上,利用同样方法,人可以复制“克隆人”,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说中的独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多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科学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各国政府有关人士、民间纷纷作出反应:克隆人类有悖于伦理道德。尽管如此,克隆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从而使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

三、近3年来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1997年3月,即“多莉”诞生后1个月,美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分别发表了他们成功克隆猴子、猪和牛的消息。不过,他们都是采用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其意义不能与“多莉”相比。同年7月,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过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头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绵羊“波莉”(Polly)。这一成果显示了克隆技术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的巨大应用价值。

1998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Wakayama等报道,由小鼠卵丘细胞克隆了27只成活小鼠,其中7只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后代,这是继“多莉”以后的第二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后代。此外,Wakayama等人采用了与“多莉”不同的、新的、相对简单的且成功率较高的克隆技术,这一技术以该大学所在地而命名为“檀香山技术”。

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和韩国等国科学家也相继报道了体细胞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尤为惊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东京农业大学、近畿大学、家畜改良事业团、地方(石川县、大分县和鹿儿岛县等)家畜试验场以及民间企业(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业等)纷纷报道了,他们采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细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细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种类型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乳腺细胞、卵丘细胞、输卵管/子宫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耳部皮肤细胞的体细胞克隆后代成功诞生。

2000年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成年山羊体细胞克隆出两只“克隆羊”,但其中一只因呼吸系统发育不良而早夭。据介绍,所采用的克隆技术为该研究组自己研究所得,与克隆“多莉”的技术完全不同,这表明我国科学家也掌握了体细胞克隆的尖端技术。

在不同种间进行细胞核移植实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们以牛的卵子为受体,成功克隆出猪、牛、羊、鼠和猕猴五种哺乳动物的胚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某个物种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种动物的成熟细胞核相结合。虽然这些胚胎都流产了,但它对异种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尝试。1999年,美国科学家用牛卵子克隆出珍稀动物盘羊的胚胎;我国科学家也用兔卵子克隆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这些成果说明克隆技术有可能成为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一条新途径。

四、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2)生产转基因动物;(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以下就生产转基因动物和胚胎干细胞作简要说明。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动物生物工程领域中最诱人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医用器官移植的供体、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用于家畜遗传改良、创建疾病实验模型等。但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实际应用并不多,除单一基因修饰的转基因小鼠医学模型较早得到应用外,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时间较长,已进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2例药品进入3期临床试验,5~6个药品进入2期临床试验;而其农艺性状发生改良、可资畜牧生产应用的转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没有诞生。转基因动物制作效率低、定点整合困难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和调控失灵,以及转基因动物有性繁殖后代遗传性状出现分离、难以保持始祖的优良胜状,是制约当今转基因动物实用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为转基因动物生产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为迅速放大转基因动物所产生的种质创新效果提供了技术可能。采用简便的体细胞转染技术实施目标基因的转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细胞来源困难和低效率。同时,采用转基因体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整合预检和性别预选。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标记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霉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导入培养的体细胞中,再通过标记基因的表现来筛选转基因阳性细胞及其克隆,然后把此阳性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最后生产出的动物在理论上应是100%的阳性转基因动物。采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获得6只转基因绵羊,其中3只带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标记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3只带有标记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达50%。Cibelli(Science,1997)同样利用核移植法获得3头转基因牛,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动物克隆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研究开发。

胚胎干细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细胞类型潜力的全能干细胞。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诱导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类型,来替代那些受损的体内组织,比如把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使猪ES细胞转变为跳动的心肌细胞,使人ES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和使小鼠ES细胞分化为内胚层细胞。这些结果为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开辟了道路。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分离到人ES细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体细胞克隆技术为生产患者自身的ES细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胚,把重组胚体外培养到囊胚,然后从囊胚内分离出ES细胞,获得的ES细胞使之定向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用于替代疗法。这种核移植法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干细胞治疗,而非得到克隆个体,科学家们称之为“治疗克隆”。

克隆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很有意义的,它为研究配子和胚胎发生,细胞和组织分化,基因表达调控,核质互作等机理提供了工具。

五、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
尽管克隆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离产业化尚有很大距离。因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克隆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都还很不成熟,在理论上,分化的体细胞克隆对遗传物质重编(细胞核内所有或大部分基因关闭,细胞重新恢复全能性的过程)的机理还不清楚;克隆动物是否会记住供体细胞的年龄,克隆动物的连续后代是否会累积突变基因,以及在克隆过程中胞质线粒体所起的遗传作用等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维尔穆特研究组在培育“多莉“的实验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细胞,仅获得了“多莉”这一只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时进行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克隆实验的成功率也分别只有1.7%和1.1%,即使是使用“檀香山”技术,以分化程度较低的卵丘细胞为核供体,其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几。

此外,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限。以克隆牛为例,日本、法国等国培育的许多克隆牛在降生后两个月内死去;到2000年2月,日本全国已共有121头体细胞克隆牛诞生,但存活的只有64头。观察结果表明,部分犊牛胎盘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长因子的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有些牛犊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发育;克隆动物胎儿普遍存在比一般动物发育快的倾向,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即使是正常发育的“多莉”,也被发现有早衰迹象。染色体的未端被称为端粒,它决定着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每一次分裂端粒都会缩短,而当端粒耗尽后细胞就失去了分裂能力。1998年,科学家发现“多莉”的细胞端粒比正常的要短,即其细胞处于更衰老的状态。当时认为,这可能是用成年绵羊的细胞克隆“多莉”造成的,使其细胞具有成年细胞的印记,但这一解释目前受到了挑战,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医生罗伯特·兰扎等用培养的衰老细胞克隆牛,得到6头小牛,出生5~10个月后发现这些克隆牛的端粒比普通同龄小牛要长,有的甚至比普通新生小牛的端粒还长。现在还不清楚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为何与“多莉“的情况有巨大差别。但这一实验说明,在一些情况下克隆过程能改变成熟细胞的分子钟,使其“恢复青春”,关于这种变化对克隆动物寿命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除了以上的理论和技术障碍外,克隆技术(尤其是在人胚胎方面的应用)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公众对此的强烈反应也限制了克隆技术的应用。但几年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国都不甘落后,谁也没有放弃克隆技术研究。这一点上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对“多莉”研究小组投资后不到1个月,英国科技委员会就对克隆技术发表专题报告,表明英国政府将重新考虑这一决定,认为盲目禁止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明智之举,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规范利用它为人类造福。

⑥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疯狂的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并且,英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来弥补宫廷财政运转的不足。1694年,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国家债务制度,这从另一条渠道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了旧式纺车,使那些买不起珍妮机的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也放弃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小自耕农无力与资本主义大农场竞争,他们逐渐受到排挤而破产之后,也就沦落为农业或者工业中的无产者了。

珍妮纺纱机虽然大大提高了棉纱产量,但纺出的纱不结实,细而易断。由于珍妮机带动的沙锭日益增多,却需要手工来摇转纺轮,这样就使人力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便需要在质量和动力方面加以改进。1769年,钟表匠理乍得·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用水力推动,机器上安装着许多滚轴,旋转很快,纺出的纱质地坚韧。

由于水力纺纱机体积大,又必须设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旧式纺车或珍妮机那样安装在家庭内,而必须建立厂房,集中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就为工厂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棉纺厂,成为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主。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虽然结实,但是很粗糙。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棉纱的质量。

1779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骡机综合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纺出来的棉纱既结实又精细。此外,还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初,骡机带动二三十个纱锭,后来随着机器的改进逐渐增加,到十八世纪末,已经有了能够带动四百个纱锭的纺纱机了。自从骡机发明与广泛应用以后,集中从事生产的纺纱工厂迅速增加起来。

棉纱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织布抛到了后面,于是,纺与织之间又出现新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良织布机。1785年,牧师埃德门特·卡特莱特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但是,这种机器非常呆笨,销路不广。后来,经过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进,这种织布机才日益完善,逐渐推广应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还发明了一种整布机,霍洛克斯又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众所周知,水烧热了之后就膨胀为水蒸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们在很早就知道了。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亚历山大里亚的赫罗,就认识到蒸汽的动力作用。在他的着作中,记载了他曾经制造过一种利用水蒸汽旋转的玩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尝试过设计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纸。然而,为了工业的目的把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的试验,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法国物理学家尼斯·帕旁称得上是第一个蒸汽力的实验者,他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发明并没有实际用于工业上。1698年,英国人托玛斯·塞维利发明了利用蒸汽力而制成的抽水机,但是不够坚固,经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压力,常常破裂。1705年,铁匠托马斯·纽科门在塞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抽水机。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制造和修理自然科学仪器的工作时,注意到纽科门式蒸汽机之所以浪费很多热量和时间,是因为汽缸里既要产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上一个隔离式冷凝器装置后,蒸汽不是在汽缸内冷却凝固,而是让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一个单独保持冷却的冷凝器,这样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温度,真空也能够不断产生。

1769年, 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作往返运动的缺点,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可以将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

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

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煤炭可以说是近代工业的食粮,如果没有煤,就没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正因为英国的煤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所以才支撑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由于烧煤使空气污染,封建统治者严厉禁止采煤。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扩大,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⑦ 西班牙有多少城市和州首都是什么

西班牙最大城市是马德里(西班牙首都,第一大城市,全国经济、交通中心,马德里省首府。市区面积607平方千米,人口约310.1万,包括郊区和卫星城镇在内,面积 1020 平方千米,人口约 468.7 万。)第二是巴塞罗那,第三是巴伦西亚

加那利群岛是大西洋中由七大火山岛屿组成的群岛,位于非洲西北海岸(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之外。这个岛属于西班牙管辖,是西班牙的“自治省”。

加那利群岛的岛屿及首府名称为:

大加那利岛 (Gran Canaria, 首府拉斯帕尔玛斯/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特内里费岛(Tenerife, 首府圣克鲁斯/Santa Cruz de Tenerife);

兰萨罗特岛 (Lanzarote, 首府阿雷西费/Arrecife);

拉帕尔玛岛 (La Palma, 首府也叫圣克鲁斯/ Santa Cruz de La Palma);

拉戈梅拉岛 (La Gomera, 首府圣赛巴斯提安/San Sebastián de La Gomera);

耶罗岛 (El Hierro, 首府瓦尔韦德);

富埃特文图拉岛 (Fuerteventura, 首府罗萨里奥港Puerto del Rosario).

最近的岛屿离西北非洲海岸的距离为108千米。
加那利群岛与亚速尔群岛、佛得角、马德拉、蛮人群岛共同组成马卡罗尼西亚群岛生态区。特内里费岛岛上的泰德(Teide)火山是西班牙最高的山峰。由于岛的地理位置和信风的影响,气候温湿,有时也非常干燥。岛上保留了几个当地的物种,如龙血树属的 Dracaena draco 和Laurisilva 照叶林.

巴塞罗那 Barcelona

班牙着名海滨旅游城市,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加泰罗尼亚地区首府。地方政府将加泰罗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1990年加泰罗尼亚语被承认是一种欧洲语言,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曾经为官方语言使用。

成功举办1992年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使其闻名全球。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地中海岸,有近300万人口。

巴塞罗那新城区是从19世纪末开始,在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规划整齐的宽阔街道、方形的街区成网格状,在每个交叉口处还有城市广场(Placa)。

主要景点:

神圣家族教堂(Sagrada Familia),始建于1898年,是世界上造型最怪异的教堂。经过104年断断续续的建设至今还没完工。教堂原址是个小教堂,由高迪负责设计将其扩建成长90米宽60米的大教堂。高迪在生前,几乎是全心全意,把生命的最后一股精力,都倾注于圣家堂,他的突然去世使教堂的建设被迫中断。教堂有3扇大门,每扇门上有4个像玉蜀黍的尖塔,共12个代表耶酥的12个弟子。最高的塔高达125米。(www.sagradafamilia.org)

加泰罗尼亚广场(Placa de Catalunya)是巴塞罗那的中心广场。周围是主要的商业购物区。

哥特区(Barri Gotic)这里是巴塞罗那老城区的核心,因保存有很多13-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而得名。大教堂矗立在哥特区中央,1298年开始兴建,主要部分用了150多年才完成,但真正的完工要到19世纪了。教堂由大殿和28个小 礼拜堂组成,殿堂内有大量中世纪的雕塑、绘画,天顶和彩色花玻璃窗。地下墓穴里有守护女神圣欧拉利亚的白色大理石棺。教堂后面有个小广场叫国王广场(Placa del Rei)周围的建筑有以前加泰罗尼亚伯爵王和总督的官邸,如今作为城市历史博物馆。 (www.museuhistoria.bcn.es)

毕加索博物馆(Museu Picasso)收藏着700多幅印象派大师毕加索不同时期的画作。(www.museupicasso.bcn.es)

和平门广场(Placa Portal de la Pau),广场中间是高60米的哥伦布纪念柱,为1888年世博会而建。柱顶是哥伦布的雕像,手指新大陆的方向,底座四周环绕8只巨大黑狮。碑旁港口,停泊着哥伦布第一次出航探险乘坐的圣玛丽亚号帆船的复制品,船身长25米,最宽处8米,重90吨。

西乌达德拉公园(Parc de la Ciutadella)位于老城和奥林匹克村之间,有棕榈树林、小湖和有雕塑装饰的喷泉。另一部分是动物园(Parc Zoologic)。公园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凯旋门(Arc del Triomf)是为1888年的世搏会而建的纪念建筑。

新港(Port Vell)港湾是豪华游艇的停泊处。从和平门广场过小吊桥到港湾中的小半岛。半岛上是一组巨大的现代化建筑,有餐馆、商店、电影院和欧洲最大的水族馆(www.aquariumbcn.com)

奥林匹克村(Vila Olimpica)和奥林匹克码头,是为1992年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两的44层的高楼耸立在海边是当时的标志建筑,如今作为办公楼和饭店。码头区如今成了海滨餐馆、海鲜档集中的地方。特别是晚上非常热闹。

蒙特胡依克(Montjuic)

是座海拔200多米高滨海的小山丘,位于城市的南面。早在1640年建防御城堡。如今城堡改成了军事博物馆。半山还有种有各种热带植物的植物园。中间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曾经是举办199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会场。在往北的一组宏大的建筑群最早是为了1929年的博览会而建。其中位于中央的国家宫改作了加泰罗尼亚艺术博物馆。山上还有一处叫西班牙乡村(Poble Espanyol)的村落也是1929年为世博会而建,特意保留了西班牙各地本土风格的街巷,两旁是传统的餐馆、老药店和香水店等。北面的山下是西班牙广场(Placa d'Espanya),广场中间有一漂亮的喷泉。

高迪(Gaudi)设计的奇特建筑:

西班牙杰出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1852-1926) 的建筑风格是大量运用缤纷的瓷砖,让他的作品散发西班牙地方色彩。欣赏高迪风格的建筑除了神圣家族教堂外,其他比较着名的观光点有位于格斯雅大道(Paseo de Gracia) 的巴特罗公寓、米拉公寓和桂尔公园。

塞维利亚 Sevilla

西班牙安达路其亚省首府,西班牙第四大城市,着名的文化古城。

塞维利亚是8-13世纪哥德人及阿拉伯摩尔人王国的首都。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为西班牙带来巨大的财富。塞维利亚16-17世纪时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商城和海港,她作为欧洲对美洲唯一的贸易港口长达300年。到17世纪西班牙逐渐丧失海洋霸权和海外殖民地,以及18世纪末塞维利亚内河淤塞,船只不能再直驶入内陆市区,优势尽失,日渐衰落。

欧洲文学戏剧中的很多故事和人物都是出自塞维利亚。如英国诗人拜伦及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人物唐璜;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作品经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改编的着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及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改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法国作曲家比才描写西班牙吉普赛人卡门的爱情故事的歌剧“卡门”。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中经常提到塞维利的街道和房屋的名字,他在这里度过青年时代,不朽的《唐·吉诃德》是在塞维利亚的监狱中完成的,作家最后也长眠于此。

⑧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疯狂的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并且,英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来弥补宫廷财政运转的不足。1694年,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国家债务制度,这从另一条渠道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了旧式纺车,使那些买不起珍妮机的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也放弃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小自耕农无力与资本主义大农场竞争,他们逐渐受到排挤而破产之后,也就沦落为农业或者工业中的无产者了。

珍妮纺纱机虽然大大提高了棉纱产量,但纺出的纱不结实,细而易断。由于珍妮机带动的沙锭日益增多,却需要手工来摇转纺轮,这样就使人力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便需要在质量和动力方面加以改进。1769年,钟表匠理乍得·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用水力推动,机器上安装着许多滚轴,旋转很快,纺出的纱质地坚韧。

由于水力纺纱机体积大,又必须设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旧式纺车或珍妮机那样安装在家庭内,而必须建立厂房,集中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就为工厂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棉纺厂,成为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主。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虽然结实,但是很粗糙。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棉纱的质量。

1779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骡机综合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纺出来的棉纱既结实又精细。此外,还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初,骡机带动二三十个纱锭,后来随着机器的改进逐渐增加,到十八世纪末,已经有了能够带动四百个纱锭的纺纱机了。自从骡机发明与广泛应用以后,集中从事生产的纺纱工厂迅速增加起来。

棉纱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织布抛到了后面,于是,纺与织之间又出现新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良织布机。1785年,牧师埃德门特·卡特莱特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但是,这种机器非常呆笨,销路不广。后来,经过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进,这种织布机才日益完善,逐渐推广应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还发明了一种整布机,霍洛克斯又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众所周知,水烧热了之后就膨胀为水蒸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们在很早就知道了。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亚历山大里亚的赫罗,就认识到蒸汽的动力作用。在他的着作中,记载了他曾经制造过一种利用水蒸汽旋转的玩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尝试过设计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纸。然而,为了工业的目的把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的试验,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法国物理学家尼斯·帕旁称得上是第一个蒸汽力的实验者,他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发明并没有实际用于工业上。1698年,英国人托玛斯·塞维利发明了利用蒸汽力而制成的抽水机,但是不够坚固,经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压力,常常破裂。1705年,铁匠托马斯·纽科门在塞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抽水机。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制造和修理自然科学仪器的工作时,注意到纽科门式蒸汽机之所以浪费很多热量和时间,是因为汽缸里既要产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上一个隔离式冷凝器装置后,蒸汽不是在汽缸内冷却凝固,而是让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一个单独保持冷却的冷凝器,这样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温度,真空也能够不断产生。

1769年, 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作往返运动的缺点,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可以将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

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

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煤炭可以说是近代工业的食粮,如果没有煤,就没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正因为英国的煤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所以才支撑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由于烧煤使空气污染,封建统治者严厉禁止采煤。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扩大,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⑨ 为什么工业革命史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

十四至十五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会成为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尽管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英国开始逐渐在西欧国家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从十八世纪开始,英国在商业、金融、农业甚至政治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被我们以“工业革命”这个词所熟知。然而,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呢?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还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呢?本文拟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工业革命的起因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分析。

一、工业革命成因的传统解释

除去理论界对于工业革命开始时间的争论,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并进而扩散到欧洲、美洲,是因为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使得那个时代的英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进而在一些关键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最终成为工业革命孕育的摇篮。

下面笔者将对一些“决定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1、航海贸易:新航路开辟是航海贸易的开端。1501年之后,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先驱,使得欧洲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地区转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随之16世纪中期的安特卫普、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了欧洲经济中心[1]。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赢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当时的世界贸易分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贸易圈。太平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欧亚,欧洲明显偏爱进口,而且进口商品的种类不断大众化。而与美洲殖民地的广袤市场则更大程度上为英国工场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大西洋贸易圈则在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主导下发展成为“非洲——欧亚”贸易和世界经济分工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人口贸易和殖民地贸易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贸易为主要内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是工业革命能够持久进行的原动力,“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2、农业革命:市场的发展、14世纪黑死病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和货币地租的盛行,使得14世纪末期农奴制在英国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农经济的发展,即份地由佃册持有农持有,但是其租佃权和份地所有权在持有农和领主之间界定不清;自由持有农拥有自己的土地;还有一部分公有地,归属也一直存在争议。因此15世纪末羊毛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过程中,公有地和份地成为最先被侵蚀的对象,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也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力的释放、农业技术的改良和应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消费品和原料,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

3、自由宽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首先是产权制度的建设。混乱的经济状态使得富者和贫者联合起来争取明晰的产权界定,于是在17、18世纪,英国政府相继在层保护财产和合同、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次是自由贸易制度的建设。这与当时的政权和盛行的经济思想相关。1455-1485年的红白玫瑰战争中,“中央及君主专制的都铎王朝在旧封建贵族的地位强烈动摇、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还未强大到成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出现了”[2]。由此,17至18世纪由于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政策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议会民主制与对经济活动的王室垄断并存。直到1642年下议院拥有征税权和废除了王室垄断之后,由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政府对市场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从19世纪20年代起,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才使得英国真正实现了自由市场制度。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与西班牙的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已经为资产阶级提供了足够宽松的政治和经济舞台。

4、金融证券市场的繁荣:英国保险公司操纵着对外贸易,对国际市场信息量的垄断使得其在政治上的力量不容忽视。而随着英国银行业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伦敦成为吸引欧洲人的金融市场[3],而阿姆斯特丹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纪也逐渐由英格兰银行所替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利率市场化、证券市场和中央银行制度都在这个阶段取得了重要的发展。金融资本也逐渐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柱。

5、人口:在工业化早期,人口在18世纪40年代在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停滞后开始增长,并在18世纪40年代加速,1811-1820年达到最大值,到1850年开始缓慢下降(表1)。而英国完全参与甚至代表着整个欧洲的第三次人口增长,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提供了可能。而且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由于在工业部门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使得围绕工业区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英国接受的大量移民也极大的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从而产生了两个变化:从东南到西北的人口密度转变和加速的城市化[4]。潜在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所带来的国内消费品市场结构的调整,都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要素储备。

6、自然资源:煤炭早在罗马不列颠时代就已经用作燃料,但是到17世纪才成为主要能源,酿酒、漂洗、制盐、煮皂等大量以煤炭代替木炭作为燃料。据J.U.纳夫的统计,1551-1560年英国主要矿区煤产量约为21万吨,1681-1691年已达296万吨[5]。至18世纪20年代,英国煤的开采量大约占世界硬煤总开采量的87%,60年代占50%。毫无疑问,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量方面,英国居欧洲国家首位[6]。而且,英国煤炭的丰富储备,也为提高铁的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并进而带动工业部门整体的大踏步地前进。另外,英国作为大西洋上的岛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口,且境内任何地方离海岸线都不会超过90公里,河流众多,加上新开凿的几条运河连接内陆城市,全国的水利条件和交通运输相当方便。而且,众多的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持。

7、对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的出口:18世纪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依靠羊毛和转口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发展成为向美洲、非洲和亚洲这些新市场出口各种制造品的工业国家。在1780年,英国出口的工业品是1770年出口的8倍。

8、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在纺织业、冶金业,也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直接的动力,如煤和焦炭在熔炼过程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种金属制成品的成本,化学的运用产生了一大批人工合成的新材料。笔者不再赘述。

对于工业革命的决定因素,学者们莫衷一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归并方式将上述因素加以分类,但总体而言多数集中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宽松的政治环境这几个方面。但是,随着计量统计方法的改进和资料的不断丰富,传统观点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挑战。

二、传统观点的反驳

对于传统观点的反驳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支撑: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而不是更早?有的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与国家相联系,而是地区,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英国的崛起,无非是因为英国有更多更适合工业革命发生的地区而已;还有的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应该是一个随机的事件,种种看似可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的条件;当然还有的学者表示,种种争论更多的说明了对工业革命进行系统观察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的匮乏。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学者们对传统观点的批驳。

1、资源因素:毋庸置疑,煤矿和铁矿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不可或缺,但是从热力和动力能源的角度来讲,当时的木材、炭和水力都是煤的替代品,而且在蒸汽机发明之前铁就已经在各国之间普遍流通了,而在1794-1796年,英国的铁矿主要从瑞士进口,之后又大量依赖于西班牙的赤铁矿。至于英国的棉纺织业,其原料则是完全依赖于原材料的进口。与之相比,瑞士和法国借助其丰富的矿藏,似乎更有理由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2、科学和技术因素: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认同英国在技术创造性和教育上的匮乏。首先,很多的发明源于其他国家,比如提花机、漂白法、苏打制作法、食品罐头、机械亚麻织布机、煤气灯、不间断纸张的生产等等。确切的说,英国应该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进口国和技术改进的出口国。其次,英国的公共教育体制是以僵化的学徒制度和有限的大学教育为依托的,与西班牙的精英和学院教育相比,科学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在英国变得艰难。因此,更多的技术革新不是由于自然知识的累积,而更多的是实用知识和技术娴熟工种内部进行改进所带来的劳动力的节约。在英国,科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要紧密的多。那么,如果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术的开发是当时英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法国和德国却与技术革新的普及失之交臂,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学和技术因素的“决定”作用。

3、社会和制度因素:Perkin认为,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发生工业革命,取决于财富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英国正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最好的答案:在英国,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地位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截然分离,对财富或者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相伴而生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勤俭改变原有的社会地位。但是,较之英国,荷兰的尼德兰革命发生的更早,可以说,荷兰同样是一个市民的、资产阶级的或者中产阶级的社会,同样给予了资产阶级宽松的社会环境,却在英国同时代逐渐衰落。而法国,贵族的头衔可以被买卖,而且很多所谓的贵族不过是“中产阶级”的出身,只不过法国的“贵族”传统使得这些新贵族们不得不适应一些更加奢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观点的背离。另外,按照诺斯对产权的界定,明晰的产权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创新激励和回报,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技术进步。而英国的专利制度在1624年就已经建立,其他的欧洲大陆国家最早的也是在1791年之后了。但是,法国政府是通过皇家学院和由国家指派的长官来认定技术创新的,而且英国的专利制度也需要打一个折扣,因为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发明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平等,而且对专利的认定更多依靠的是微不足道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对发明本身的认定[7]。而且,即使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如Richard Arkwright(法院宣布他的发明不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也不会对其“专利权”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困惑;有的时候,议会也会超越法院来对一些发明进行专利的认定;由于法律界定的模糊和执行上的不彻底,使得要么有大量的诉讼案件难以很快裁决,要么发明更多的以商业秘密的方式加以应用,而不再求助于专利制度的保护[8]。尽管这些例举并不能够反映当时的全部社会现实,而且专利制度毕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难免不尽完善,但是却是对英国“想当然的”“卓越”的专利保护制度的一个有力反驳

但是,从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以下纰漏:

首先,如果工业革命是由一个关键因素决定着的,那么我们在第二部分所总结的观点就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即几乎没有一个原因使得英国显示出明显、突出、独一无二的优势,而其他国家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其次,如果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那么随着讨论的深入,可能的决定因素会越来越多,但是,在没有对工业革命深层次运行机制进行更多的探究时,我们能够找到的只能是相关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很难想象由这些因素就一定会导致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况且经济现象是不可模拟的,那么如何判断某一个因素究竟是决定作用还是香港作用呢?答案尚未可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确可以找到所谓的决定因素吗?从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似乎并没有这样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可以使得英国远远优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也许并不存在着任何能够对工业革命的发生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最后,第三部分中,随着新的数据不断得到修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工业革命似乎并不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起飞”阶段,而是一个平缓增长的长期过程。在这样一个长期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因素能够起到决定的作用,或者对其他因素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就具有了一定的随机性。

对这个问题的解释,N.F.R. Crafts试图依赖另外一个角度——混沌理论。所谓混沌,是指某种确定的随机性,“确定”是因为它由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产生;而“随机性”是指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在经济活动中,非均衡是更经常的现实,其中规则的周期起伏和不规则的随机变化造成了经济现象中的各种梯度和涨落。混沌吸引子在伸长与折迭操作中,将微观尺度很小一点涨落很快的就提高到宏观的尺度上表现出来,亦即宏观经济不规则的涨落时经济系统内在的机制而非外界的冲击。

借助于混沌理论和噪声现象,我们不妨对工业革命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审视:在长期缓慢的积累过程中,工业革命所代表的时间段无疑应当被拉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产业或者局部的改善得以积累,并且连同其他因素一起,最终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全面革新。整个过程中并不意味着英国要比其他的国家(最常用来作比较的是法国)更有优势或者更先进,也不意味着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决定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恰好在英国。我们甚至可以假设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一些因素并不发生在英国,而是因为有其他因素的传导和激励作用,才导致正效应不断的放大,改良最终辐射到英国本土并且进一步加强。也许较“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发生在英国”更有意义的,应当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或者“工业革命究竟是渐变或者突变”,因为后两者意味着也许混沌理论所提及的自然观更加适合对工业革命进程的研究。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8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4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58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87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59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4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20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5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22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