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如何去西班牙阿尔梅尼亚

如何去西班牙阿尔梅尼亚

发布时间: 2022-07-05 10:42:08

⑴ 咖啡豆的原产地是在哪里啊

由来
传说一:
于公元六世纪时,位在依索比亚有一位牧羊人,它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所饲养的羊群疯狂般的处蹦跳个不停,在惊异之于,牧羊人仔细的去观察羊群,他发现到原来羊只是在吃到了一种红色的果实之后,才会如此的疯狂兴奋的反应,后来它将这些红色的果实拿到镇上,分给修道院里的僧侣们吃,每位僧侣们吃过后都觉得感到神清气爽,而精神方面则感到振奋,
因此所有的人便把这种果实拿来做为神提用的药,然而这个红色的果实便是咖啡的前身....

传说二:
公元一二五八年,在摩卡有位酋长雪克.欧玛尔,在当时因为犯了罪而被它的族人放逐出境,此后它便一路流浪。当它流浪至阿拉伯境内的瓦萨巴时,已经是又累又饿的了,它找了一颗树在树下休息,就在此时有一只鸟飞在来停在树枝上,并啄食了树上的果实,那只鸟吃了果实后,发出了悦耳的啼叫声,好奇的雪克.欧玛尔便仔细的观察了一阵子,它发现到来鸟儿是在啄食树上的果实后才发出悦身的声音。于是它便把树上的果实采下,并将果实与水放入锅中熬煮,没想到竟散发出香浓诱人的味道。它将其拿起试饮,发现原本疲惫的感觉随之消除,且精神为之一振。于是它便采了许多这神奇的果实,在它流浪的旅途中,见有人生病便将果实熬成汤汁让它们服下,救助了许多人,由于它的善行,族人原谅了它,且让它回到村中并推崇它为圣者。据说当时的果实便是咖啡....
发展
话说咖啡这植物的起源可追溯至百万年以前,事实上它被发现的真正年代已不可考,仅相传咖啡是衣索比亚高地一位名叫柯迪 ( Kaldi ) 的牧羊人,当他发觉他的羊儿在无意中吃了一种植物的果实后,变得神采非常活泼充满活力,从此发现了咖啡。所有的历史学家似乎都同意咖啡的诞生地为衣索比亚的咖发 ( Kaffa ) 地区。但最早有计划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民族则是阿拉伯人,且咖啡这个名称被认为源自于阿拉伯语 " Qahwah " -意即植物饮料。

最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将整颗果实 ( Coffee Cherry ) 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其后他们将磨碎的咖啡豆与动物的脂肪混合,来当成长途旅行的体力补充剂,一直到约公元 1,000 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拿来在滚水中煮沸成为芳香的饮料。又过了三个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烘焙及研磨咖啡豆,由于可兰经中严禁喝酒,使得阿拉伯人消费大量的咖啡,因而宗教其实也是促使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广泛流行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16 世纪,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义,经由威尼斯及马赛港逐渐的传入欧洲。欧洲人喝咖啡的风气,是 17 世纪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各地经商中渐次传开,在威尼斯出现了欧洲第一家的咖啡店-波的葛 ( Bottegadel Caffe )。四百年来,咖啡的饮用习惯不仅由西方传至东方,甚至俨然成为锐不可当的流行风潮。

咖啡供作饮用,据说是开始于十一世纪初,阿拉伯的古文献上便可看到该项记录。在那之前,阿拉伯地区是将咖啡生豆晒干了再煎煮后当胃药喝的,但后来得知咖啡还具有提神效果,再加上回教诫律严苛,禁止教徒们喝酒,教徒们便用烘培后熬出来的咖啡汁液,作为取代酒类的兴奋性饮料饮用,据说当地人懂得烘培生豆来使用,则是十三世纪以后的事。

咖啡在十二、三世纪的时候被阿拉伯人大量有计划种植,十六世纪中东的大马士革(1530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短短数年间,从古老的君士坦丁堡到高加索,从波斯湾到布达佩斯,再整个帝国的两百多个城市都拥有不同数量的咖啡铺,而连接这些城市的穿过沙漠荒野的道路沿途也到处都是可以移动的咖啡帐篷,为络绎不绝的商旅和军队服务。同一世纪咖啡也传到了欧洲,当时咖啡随着土耳其人西征奥地利,被带往西方国家,没想到很快就掳获欧洲人的心。据记载,1596年从威尼斯寄往荷兰的一包样品,曾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见到最早的咖啡豆。有传说,因为当时咖啡在西欧十分罕见,最初竟还有德国家庭主妇用鸡汤来作咖啡的笑话。据学者推测,在十六世纪末繁荣的调味原料进出口贸易中,有不少来自东方的咖啡豆开始经贸发达的威尼斯源源不断地进入欧陆。
不过欧洲第一家咖啡馆,却一直到一六八三年才在奥地利维也纳,由一个波兰人开设。以精悍出众的亚美尼亚商人约翰迪奥达(Johannes Diodato)为首的通晓东欧和土耳其语言的商人,在战时不光为奥地利均度担任翻译和向导,而且也在火线两边从事获利惊人的咖啡贸易,在满足他们自己经营的咖啡馆的需要的同时,还为许多贵族和富有市民家庭沙龙的咖啡聚会解决了原料短缺的燃眉之急,
深得上层人士的青睬。几年后,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到的咖啡业飞速发展,这些咖啡馆大都是由他的同乡,或来自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其它地区的土耳其人所开设,自然而然地带有相当浓厚的中东风味,许多街头拐角飘出咖啡热香的狭窄的店堂里,还可以看见伊斯坦堡咖啡铺里特有的靠墙的常板凳,敞开烧柴的咖啡炉,里面的客人也大部分来自附近有市集的摊贩、工匠和异乡谋生的手艺人。
严格地说还只能算是个小小的简易咖啡铺子。那时,中上层社会的人们还陶醉在自己家里封闭的私人咖啡圈子里,热衷于最初经济成功的自由市民阶级还为成为左右社会政治社会的力量。
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或者想象衷的高雅、舒适、具有开放的社交沙龙气氛的纯欧洲风格的咖啡馆,
还要等待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直到市民意识普遍觉醒的启蒙主义时代,才真正开始登上维也纳和其它西方城市生活的舞台中心。
咖啡产区
咖啡三大产地

要了解生产咖啡的国家,最理智实用之法,是将它们分类为世界三大主要咖啡栽培生长地区:非洲、印度尼西亚及中南美洲。一般来说,邻近生长的咖啡都有相似的特色。如果一个特定的豆子缺货,制造综合品的厂商买家,一般就会找附近的国家。做综合品的会说:我想用一个“中“的。这表示要清淡可口、充满活力的中美洲豆子。又或许加个“非洲“更有滋味。非洲是长满野味豆子的土地;又譬如用“印度尼西亚“作为基础。因为没有其它的豆子有如此富威力、饱满的口感。
豆子依生长地区的不同而有味道差异。影响味道的因素是咖啡树的品种类别、生长的土壤性质、栽培园的气候及海拔、采摘成果的谨慎、以及豆子处理的过程等。这些要素依地区而异,而烘培商及综合厂商寻找各区域的特性,使综合品有其独特的典型风味。你可以尝试追求自己梦想的咖啡。

非洲
科特迪瓦
有人说它是仅次于巴西、哥伦比亚的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国,但有人却说是印度尼西亚。但可以确定的是其 Robusta原种生产量是占全世界第一的。
主要产地是在南部地方,生产Robusta原种的中型咖啡豆。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是拥有堪称咖啡原产地的历史和传统的农产国。被视为“咖啡“这个名称由来的所在地是西南部的卡法,南部的希塔摩地方则是主要产地。东部高地哈拉,也和“哈拉“这个咖啡名称一样有名。

也门
有一个说法认为咖啡是被人由埃塞俄比亚带到也门来,才以此为据点,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因是Arabica原种名的发祥地,又曾因所生产的摩卡咖啡而声噪一时,但如今以不再见得到当年的盛况了。

亚洲
印度
西南部的卡尔纳塔卡州是主要产地,咖啡豆颗粒属于大粒形。东南部塔米尔纳得州产的咖啡豆,颗粒虽小,却是印度的高级品。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的咖啡产地主要限于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三个小岛。Robusta原种占其咖啡产量的九成。
爪哇岛上生产的少量Arabica原种咖啡豆,颗粒小,是一种具酸味的良质咖啡豆。此岛上的Arabicam原种,曾是世界级的优良品,但1920年因受到大规模病虫害,而改种Robusta原种,到如今它所产的Robusta原种咖啡豆,堪称世界首屈一指,具个性化苦味的“爪哇“,被广泛用来供混合使用。
苏门答腊岛上产的“曼特宁“,是极少数的Arabica种,颗粒颇大,但生产管理不理想及烘培的好坏都马上反应到咖啡豆上,所以会受到一些批评,但是来自东洋的丰富醇厚,如糖浆般润滑的口感,使它在蓝山未出现前,曾被视为极品,至今仍有很多人喜爱它,并且爱不释手。“安卡拉“是一种小粒又带点圆的咖啡豆,是代表印度尼西亚的咖啡。

中南美洲
墨西哥
咖啡生产地集中在较靠近危地马拉的南部地方,东西侧都有山脉贯穿,使它的山岳倾斜地,成为咖啡理想栽培地形,咖啡栽种情形尚称普遍。
由高地其依序分类为阿尔德拉、普利玛,拉巴德、巴恩拉巴德三种标高产咖啡。咖啡豆大小由中粒到大粒都有,外观、香味都大致良好。

牙买加
因咖啡而声名大噪,成为世人话题的牙买加岛,是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共和国。贯穿此岛的山脉斜坡,是牙买加咖啡主要产地,最有名的是:蓝山Blue Mountain,位于首都京斯敦东北方,秀丽的蓝山连峰是绝佳的咖啡栽培地,以最高峰2256公尺蓝山山系来命名是号称咖啡中的极品“蓝山咖啡“。颗粒大质量佳、味道调和,同时兼具适当的酸、苦、香、醇、甜味,是全世界公认的极品,通常都附上精致工厂别的标志和保证书,然后装入类似大型啤酒木桶的大桶内出口。有NO.1、NO.2、NO.3、圆豆等等级。

巴西
一个可将其誉为“咖啡大陆“的世界最大咖啡生产输出国家。由于广大国土中约有十州采大量生产,所以为了祢补地域差距和质量差距,巴西设定自成一格的分级基准,以求品质的安定化。
所生产的质量都很良好,自古便视为混合时不可或缺的咖啡豆,加工处理也较容易进行,广泛地受到世人接受。尤其是以满足巴西、山多士、质量类似NO.2、Screen18、Screen19、味道柔和和这四个条件的咖啡豆,最受到好评,并且被使用得最为广泛。

哥伦比亚
仅次于巴西的世界第二大咖啡生产国。是生产“哥伦比亚mild“的国家中的龙头老大。产地名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咖啡名称,像是美得宁、马尼萨雷斯、波哥塔、阿尔梅尼亚等都有各有各的风评。咖啡豆是淡绿色的大粒型,据特有的厚重味,不管是当纯咖啡,或是混合都是非常适合。
咖啡的种类
咖啡豆的植物学分类
咖啡树属茜草科的常绿乔木,茜草科植物自古以来便以含特殊药效的植物居多,被视为疟疾特效药的奎宁树,及治疗阿米八痢疾的杜根便是。而咖啡定位为最独特的生物碱饮用植物群。
一般在播种二到三年,咖啡树可长至树高五到十公尺左右,但为防咖啡豆失去香气、味道变差,以及采收方便,农民多会将其修到一点五到两公尺左右。播种后三到五年变开始结果。第五年以后的二十年内均为采收期。
咖啡树常绿的叶片,叶端较尖,而且是两片相对呈组。叶片表面呈现深绿色,背面呈浅绿色,开的花则成纯白色,花内有雄蕊五根,雌蕊一根,花瓣一般是五瓣,但有的则为六瓣,甚至八瓣,开的花会发出茉莉般的香味,但快的约三、四天便会凋谢。结的果刚开始和叶片表面相同的深绿色,待越来越成熟后,便会变成黄色,再变成红色,最后转为深红色。
咖啡的果实是由外皮、果肉、内果皮、银皮,和被上述几层包在最里面的种子(咖啡豆)所形成,种子位于果实中心部份,种子以外的部份几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一般果实内有两双成对的种子,但偶尔有果实内只有一个种子的,称之为果豆。而为表示对称,我们便称果实有两双成对种子者为女豆。咖啡属植物至少也有四十多个“种“,其中较实用的栽培种是三原种:高原栽培、低地栽培、最低栽培。
南北回归线尖的环状地带,我们称之为Coffee Zone或Coffee Belt。因为该区内较多富含肥沃有机质,还有火山灰质土壤,平均气温又在二十度左右,平均年雨量又在1000至2000mm之间,年内无较大温差,故而成为理想的咖啡升产地。栽种咖啡得严防寒气、干热风、降霜的侵害。
咖啡豆的味觉分类表
酸味 摩卡、夏威夷酸咖啡、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高地产、吉利马札罗、哥伦比亚、津巴布韦、萨尔瓦多、西半球水洗式高级新豆。
苦味 爪哇、曼特宁、波哥大、安哥拉、刚果、乌干达的各种旧豆 。
甜味 哥伦比亚美特宁、委内瑞拉的旧豆、蓝山、吉利马札罗、摩卡、危地马拉、墨西哥、肯亚、山多士、海地 。
中性味 巴西、萨尔瓦多、低地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古巴 。
香醇 哥伦比亚美特宁、摩卡、蓝山、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 。

一般来说,酸味系的咖啡豆,尤其以高质量的新豆居多,烘培程度最好浅些,而苦味系则烘培程度要浅些,然后甜味细则多属高地产水洗式精选豆,烘培往往构成它能否融入柔和的苦味中后,被人品尝出来的关键。中性味则就算不是高地产的咖啡豆,也得要有要安定质量的安定处理。演出香、醇效果的咖啡豆,
如何选择咖啡豆
选用新鲜的咖啡豆。在购买时注意豆的颜色和颗粒的大小是否一致,好的咖啡豆外表光鲜有光泽,并带有浓郁的香气而没有混入异味。不论是哪一种咖啡豆,新鲜度都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选购时,抓一两颗咖啡豆在嘴中嚼一下,要清脆有声(表示咖啡未受潮)、齿颊留香才是上品,但最好还是用手捏捏,感觉一下是否实心,而不是买到脆壳的咖啡。如咖啡豆已失去香味或闻起来有陈味,就表示这咖啡豆已不再新鲜,不适合购买。
刚炒好的咖啡豆并不适合马上饮用,应该存放一周以便将豆内的气体完全释放出来。
一般来说,咖啡的最佳饮用期为炒后一周后,此时的咖啡豆最新鲜,香味(Aroma)口感的表现最佳。
另外,咖啡豆的纯度也是另一个考虑因素,内行人选咖啡,倒不见得是看颗粒的大小,而是抓一把单品咖啡豆(Regional Coffee),大约数十颗的份量,看一看每颗单豆的颜色是否一致,颗粒大小、形状是否相仿,以免买到以混豆伪装的劣质品。但如果是综合豆(Blended Coffee),大小、色泽不同是正常的现象。另外重火和中深的焙炒法会造成咖啡豆出油,可是较浅焙炒的豆子如果出油,则表示已经变质,不但香醇度降低,而且会出现涩味和酸味。总之在选购咖啡时应注意其新鲜度、香味和有无陈味,而理想的购买数量是以半个月能喝完为宜。

外形的判断
美味的咖啡,从其煎焙后咖啡豆的形状即可知晓,如下图所示。当然不能有不良的咖啡豆混入,更要注意的是正常的豆也会掺杂入优质的咖啡豆而造成妨碍。一颗可冲泡出美味咖啡的煎焙豆,首先必须是豆大肥美,而且绉折均匀,其次是大小一致且无色无斑。这些是视觉判别的要点,如果细心去看,应不难分办。

不良豆种类
发酵豆 采收前掉落土中发酵的咖啡豆。发霉的异味,会对咖啡美味造成莫大的影响。
死豆 又称未熟豆,或受气侯因赤的影响,发育不健全。煎焙后会产生煎斑,使咖啡有股青涩味。
黑豆 发酵豆,已腐败、变黑的咖啡豆。因为是黑色,一眼即可与正常的咖啡豆区分出来。 蛀虫豆 受虫侵害的咖啡豆。 残缺豆 可能是作业时卡到,或是搬运中处理不慎,造成咖啡豆的残缺。会造成煎焙时有煎斑,且会产生苦味及涩味。 其它 残留薄皮的豆、发育不良的豆、干燥不完全产生霉味的豆、只有外壳的(贝壳豆)

⑵ 为什么西班牙佛郎哥政府未直接参加二战

1939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在二战是中立的。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与意大利要求佛朗哥回报,让德军取道西班牙攻打英属直布罗陀,并逼迫西班牙加入轴心国的阵营。但佛朗哥鉴于国内饥荒问题,亟需美国及同盟国的谷物与石油援助,以及不看好轴心国会赢得最后胜利,于是摆荡于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尽量不卷入冲突中,让西班牙于二次大战期间的伤害降至最低。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随时都有放弃中立、投入纳粹———法西斯联盟怀抱的可能,但直到二战结束,西班牙政府都保持了中立。这是为什么呢?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这一现象时也难以取得一致意见。199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戴维·斯塔福德在研究丘吉尔二战时期的信件时,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是丘吉尔的“金钱外交”“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方向”。

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节节胜利,而居于重要战略位置的西班牙,其政府随时都可能投降纳粹。对于英国来说,德国如果控制了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那将是一场灾难———地中海的战略运输线将被封锁。

丘吉尔在分析了佛朗哥政府的内部势力之后,决定收买一些对佛朗哥有影响力的西班牙高级指挥官。他专门拨出一笔资金用于这项绝密行动:由英国国库在一家瑞士银行的纽约分行存入1000万美元。戴维·斯塔福德教授说:“这笔钱很可观,但是,鉴于涉及的事情重大,用于收买西班牙军人就显得不是很多了。” 他在研究丘吉尔当年的信件时发现了这个收买事件。戴维·斯塔福德说:“西班牙同德国联合在一起可能会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方向。”

实现收买计划,丘吉尔靠的是英国驻马德里大使馆武官艾伦·希尔加思。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过伤的海员曾在玻利维亚勘探过金矿,之后在北非执行过使命。当时他在西班牙的任务是,监视纳粹德国潜艇的活动情况,同时为防范希特勒入侵西班牙作准备。在接到丘吉尔首相关于向一些西班牙军人账户转钱的命令之后,这位英国军官便同银行家胡安·马奇进行了接触。马奇在一战中曾帮助过英国的情报机构,并在西班牙内战时期资助过佛朗哥。马奇的任务是,向那些表明准备抵制佛朗哥同希特勒联合意愿的西班牙军官送钱。丘吉尔的助手们曾对起用马奇有非议,但丘吉尔认为:“马奇利用邪恶的方法赚钱这个事实目前绝不会损害他对我们的价值。”

马奇根据每个西班牙军官的业绩送钱。1940年底,几乎所有的钱都进了西班牙军官的腰包。比如,安东尼奥·阿兰达将军当时是西班牙军事学院院长,被认为是佛朗哥的继承人之一。他得到了200万美元。

一直到战争结束时,西班牙都保持着中立,虽然弄不清楚丘吉尔的“金钱外交”是否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确实起到了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wjsms.net/home/web/jiaoyanzuzhuye/hj/ReadNews.asp?NewsID=618

http://spaces.msn.com/valyang/
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时代

战争的失败在西班牙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人们的反思。西班牙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强化教育,以重振国家。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西班牙,社会主义党、共产党相继成立,工人运动有了较大发展,人民起义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选举中,左翼势力获胜;14 日在巴塞罗那、圣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国;在马德里,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临时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愿流亡国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举行全国大选,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过了新的《宪法》,新政府着手进行农业、教育、区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与此同时,一些右翼政党(如长枪党)相继成立。在 1933年11月的大选中,右派政党获胜,一些新法律(如农业改革基本法)被废止,1932年政变军人被赦免。中央政府与加泰罗尼亚地区政府发生冲突, 1934年月10月爆发革命,被军队残酷镇压。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会党、共和联盟、共产党等组成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阿萨尼亚政府宣布全国大赦,恢复农业改革及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利西亚等地区的区域自治。1936年5月阿萨尼亚当选共和国总统,卡萨雷斯-吉罗加组阁。然而左右两派冲突不断,反对党领导人卡尔沃-索特罗被暗杀成为内战的导火线。1936年7月17日梅利亚驻军叛乱,18日漫延到全国,佛朗哥取得了驻摩洛哥军队的领导权,西班牙内战爆发。

叛乱军队在塞维利亚、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纳瓦拉、潘普洛纳、萨拉戈萨取得胜利。共和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组,创立了人民军队并武装民兵。 1936年9月右翼势力----国防委员会任命佛朗哥为政府首相和军队元帅。内战双方均得到了国际支持,着名的国际纵队支持共和派,意、德两国支持右派叛乱军队。到1936年底叛乱军队控制了安达卢西亚大部分、厄斯特拉马杜拉、托莱多、阿维拉、塞哥维亚、瓦利阿多里德、布尔戈斯、莱昂、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的一部分、维多利亚、圣塞巴斯蒂安、纳瓦拉、阿拉贡、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着马德里、新卡斯蒂利亚、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穆尔西亚、阿尔梅利亚、希洪、毕尔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乱军队攻占马德里,4月1日内战宣告结束。

内战结束后,佛哥朗政权残酷镇压左派努力,对外与德意结盟。二战爆发后,西班牙改变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由于佛朗哥政权以前与德意等国的关系,二战后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国家召开驻西使节,西班牙加入联合国的要求多次被拒绝,法西边界被关闭,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欧洲战后重建计划之外。由于西班牙资源(如石油)缺乏,经济闭关自守,因此造成物质匮乏,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冷战的开始给佛朗哥政权带来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与联合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西班牙与美国签订军事互助条约,西班牙被孤立的情况有所缓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联合国。1956年摩洛哥从西班牙独立出去。

佛朗哥统治中期,西班牙开始出现社会动荡。1951年巴塞罗那爆发大罢工。1956年又爆发全国性罢工,同时出现了学生运动。内战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军人、长枪党等)逐渐被技术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对佛朗哥政权的活动进一步加强。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议会指定为国家元首继承人。后来,西班牙共产党提出民族和解和通过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权的主张,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样提出恢复民主、融入欧洲的主张。到了70年代初期,教会与佛朗哥政权也逐渐疏远,一些地区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级神职人员公开批评佛朗哥政权。与此同时,西班牙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埃塔恐怖主义活动(如暗杀、爆炸等)开始出现,1973年埃塔分子暗杀了卡雷洛-布兰克首相。由于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临时担任国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过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后,西班牙开始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实现了从法西斯独裁向议会君主制的过渡。国王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了年轻的改革家苏亚雷斯。1976年7月3日苏亚雷斯就任首相,肩负起从独裁向民主的过渡重任。许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开始结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戏规则,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气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进行了独裁统治结束后的第一次民主选举,由苏亚雷斯领导的民主中央联盟取得了相对多数(165票),由冈萨雷斯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工社党)赢得了118席,成为第二大政党。共产党、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等地区的民族主义政党也在议会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闻界、政治团体、工会组织等在民主过渡进程中均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党签订的《蒙克洛亚协定》确保了民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苏亚雷斯在民主过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执政时期将西班牙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确保广泛的自由,建立了多党议会制,政党和工会的社会角色得以确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权力,在所有地区建立了自治区。这些变化是在各政党、各阶层通过协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难能可贵的。民主过渡最重要的遗产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决(87.87%的支持率)通过的新《宪法》。随着西班牙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西班牙开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八、新《宪法》通过之后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举行新《宪法》通过后的第一次全国大选,民主中央联盟获得34.3%的选票,工社党为30%,共产党为10.6%,苏亚雷斯再次受命组阁。在1979年4月19日举行的市政选举中,左翼政党在大城市的得票率达77%,表明民主中央联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苏亚雷斯辞去首相职务,2月10日卡尔沃-索特罗受命组阁。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极右翼势力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国民警卫队人员闯入议会,发动政变。在国王的干预下,政变最后未获得成功,民主进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举行大选,由冈萨雷斯领导的工社党获得绝对多数(202席),人民联盟(现人民党前身)获106席,民主中央联盟只得到7.2%的选票,共产党为3.8%。1982年12月3日冈萨雷斯就任首相。工社党放弃了过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转变为温和的、改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党。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选中工社党再次以绝对多数和在1993年6月的大选中以相对多数分别获胜,继续执政。由于工社党长时间的执政,一些腐败现象和丑闻削弱了工社党的执政地位。人民党经过几次选举失败,进行了认真反思;在党主席阿斯纳尔的领导下,人民党逐渐转变为改革的中右派政党。在1996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相对多数,人民党联合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义党执政,阿斯纳尔出任首相。人民党在2000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绝对多数,独立执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党在大选中获得相对多数,重新执政。

与此同时,西班牙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81年10月西班牙议会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约,并于1986年3月通过全民公决的形式加入了北约。1985 年6月12日西班牙签订了加入欧共体的条约,并于1986年1月1日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担任了欧盟轮值主席,为欧盟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2年西班牙成功举办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塞维利亚世博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从 1991年开始西班牙积极推动举办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推动西班牙、葡萄牙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欧盟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同时,西班牙积极参与国家维和行动,1991年成功举办了有关中东问题的马德里峰会。

这一时期,西班牙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工社党和人民党政府积极推行教育、卫生、税收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加快工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队职业化,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社会福利,西班牙经济得到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⑶ 西班牙内战后的西班牙

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时代

战争的失败在西班牙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人们的反思。西班牙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强化教育,以重振国家。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西班牙,社会主义党、共产党相继成立,工人运动有了较大发展,人民起义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选举中,左翼势力获胜;14日在巴塞罗那、圣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国;在马德里,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临时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愿流亡国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举行全国大选,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过了新的《宪法》,新政府着手进行农业、教育、区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与此同时,一些右翼政党(如长枪党)相继成立。在1933年11月的大选中,右派政党获胜,一些新法律(如农业改革基本法)被废止,1932年政变军人被赦免。中央政府与加泰罗尼亚地区政府发生冲突,1934年月10月爆发革命,被军队残酷镇压。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会党、共和联盟、共产党等组成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阿萨尼亚政府宣布全国大赦,恢复农业改革及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利西亚等地区的区域自治。1936年5月阿萨尼亚当选共和国总统,卡萨雷斯-吉罗加组阁。然而左右两派冲突不断,反对党领导人卡尔沃-索特罗被暗杀成为内战的导火线。1936年7月17日梅利亚驻军叛乱,18日漫延到全国,佛朗哥取得了驻摩洛哥军队的领导权,西班牙内战爆发。

叛乱军队在塞维利亚、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纳瓦拉、潘普洛纳、萨拉戈萨取得胜利。共和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组,创立了人民军队并武装民兵。1936年9月右翼势力----国防委员会任命佛朗哥为政府首相和军队元帅。内战双方均得到了国际支持,着名的国际纵队支持共和派,意、德两国支持右派叛乱军队。到1936年底叛乱军队控制了安达卢西亚大部分、厄斯特拉马杜拉、托莱多、阿维拉、塞哥维亚、瓦利阿多里德、布尔戈斯、莱昂、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的一部分、维多利亚、圣塞巴斯蒂安、纳瓦拉、阿拉贡、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着马德里、新卡斯蒂利亚、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穆尔西亚、阿尔梅利亚、希洪、毕尔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乱军队攻占马德里,4月1日内战宣告结束。

内战结束后,佛哥朗政权残酷镇压左派努力,对外与德意结盟。二战爆发后,西班牙改变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由于佛朗哥政权以前与德意等国的关系,二战后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国家召开驻西使节,西班牙加入联合国的要求多次被拒绝,法西边界被关闭,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欧洲战后重建计划之外。由于西班牙资源(如石油)缺乏,经济闭关自守,因此造成物质匮乏,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冷战的开始给佛朗哥政权带来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与联合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西班牙与美国签订军事互助条约,西班牙被孤立的情况有所缓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联合国。1956年摩洛哥从西班牙独立出去。

佛朗哥统治中期,西班牙开始出现社会动荡。1951年巴塞罗那爆发大罢工。1956年又爆发全国性罢工,同时出现了学生运动。内战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军人、长枪党等)逐渐被技术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对佛朗哥政权的活动进一步加强。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议会指定为国家元首继承人。后来,西班牙共产党提出民族和解和通过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权的主张,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样提出恢复民主、融入欧洲的主张。到了70年代初期,教会与佛朗哥政权也逐渐疏远,一些地区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级神职人员公开批评佛朗哥政权。与此同时,西班牙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埃塔恐怖主义活动(如暗杀、爆炸等)开始出现,1973年埃塔分子暗杀了卡雷洛-布兰克首相。由于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临时担任国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过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后,西班牙开始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实现了从法西斯独裁向议会君主制的过渡。国王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了年轻的改革家苏亚雷斯。1976年7月3日苏亚雷斯就任首相,肩负起从独裁向民主的过渡重任。许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开始结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戏规则,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气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进行了独裁统治结束后的第一次民主选举,由苏亚雷斯领导的民主中央联盟取得了相对多数(165票),由冈萨雷斯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工社党)赢得了118席,成为第二大政党。共产党、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等地区的民族主义政党也在议会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闻界、政治团体、工会组织等在民主过渡进程中均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党签订的《蒙克洛亚协定》确保了民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苏亚雷斯在民主过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执政时期将西班牙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确保广泛的自由,建立了多党议会制,政党和工会的社会角色得以确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权力,在所有地区建立了自治区。这些变化是在各政党、各阶层通过协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难能可贵的。民主过渡最重要的遗产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决(87.87%的支持率)通过的新《宪法》。随着西班牙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西班牙开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八、新《宪法》通过之后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举行新《宪法》通过后的第一次全国大选,民主中央联盟获得34.3%的选票,工社党为30%,共产党为10.6%,苏亚雷斯再次受命组阁。在1979年4月19日举行的市政选举中,左翼政党在大城市的得票率达77%,表明民主中央联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苏亚雷斯辞去首相职务,2月10日卡尔沃-索特罗受命组阁。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极右翼势力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国民警卫队人员闯入议会,发动政变。在国王的干预下,政变最后未获得成功,民主进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举行大选,由冈萨雷斯领导的工社党获得绝对多数(202席),人民联盟(现人民党前身)获106席,民主中央联盟只得到7.2%的选票,共产党为3.8%。1982年12月3日冈萨雷斯就任首相。工社党放弃了过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转变为温和的、改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党。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选中工社党再次以绝对多数和在1993年6月的大选中以相对多数分别获胜,继续执政。由于工社党长时间的执政,一些腐败现象和丑闻削弱了工社党的执政地位。人民党经过几次选举失败,进行了认真反思;在党主席阿斯纳尔的领导下,人民党逐渐转变为改革的中右派政党。在1996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相对多数,人民党联合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义党执政,阿斯纳尔出任首相。人民党在2000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绝对多数,独立执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党在大选中获得相对多数,重新执政。

与此同时,西班牙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81年10月西班牙议会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约,并于1986年3月通过全民公决的形式加入了北约。1985年6月12日西班牙签订了加入欧共体的条约,并于1986年1月1日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担任了欧盟轮值主席,为欧盟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2年西班牙成功举办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塞维利亚世博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从1991年开始西班牙积极推动举办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推动西班牙、葡萄牙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欧盟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同时,西班牙积极参与国家维和行动,1991年成功举办了有关中东问题的马德里峰会。

这一时期,西班牙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工社党和人民党政府积极推行教育、卫生、税收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加快工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队职业化,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社会福利,西班牙经济得到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⑷ 博扬·科尔基奇·佩雷斯

详细资料简介姓名Bojan Krkic Pérez

生日:1990年8月28日

出生地:西班牙林约拉(加泰罗尼亚)

身高:170cm/体重:65kg

国籍:西班牙

位置:前锋

科尔基奇1990年8月28日出生于加泰罗尼亚大区的利尔达。他的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西班牙人。
博扬·科尔基奇
老科尔基奇在塞尔维亚名头也不小,上世纪80年代曾效力于贝尔格莱德红星队,之后辗转来到西班牙在一家西乙球队效力,并与西班牙姑娘建立了家庭。1989年,老科尔基奇挂靴,在利尔达开办了足球学校。一年后,博扬出生了。老科尔基奇在巴萨担任球探,主要负责在法国和意大利寻找少年天才。

让老科尔基奇最骄傲的莫过于已经贴上“新梅西”标签的儿子博扬了。西班牙媒体更愿意呼科尔基奇为“博扬-科尔基奇-佩雷斯”,原因是佩雷斯是科尔基奇加泰罗尼亚母亲的姓,可能这样听起来更西班牙化吧。但喜欢博扬的球迷更愿意用一个德语外来词来称呼科尔基奇:Wunderkind-神童。
博扬·科尔基奇
在巴萨技术总监贝基里斯坦亲自的安排下,科尔基奇9岁时进入巴萨青训营,并在拉马西亚接受正规的足球训练。7年时间里,伺职前锋的科尔基奇几乎横扫了所有巴萨青少年球队的进球纪录。截至今年夏天,科尔基奇已经在巴萨青年队和西班牙少年队打进了889个球,平均每场进球3.5个!他所在的巴萨青年队获得了联赛和国王杯赛的双料冠军。

不仅如此,科尔基奇15岁时就入选西班牙U17国家队。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比赛。半场比赛结束,比分还是0比0。下半时,科尔基奇出场。他先是自己打进一球,接着贡献两个助攻,帮助球队3比0完胜。其中边路狂奔20余米助攻队友的一球尤其精彩,几乎就是他的个人表演。

科尔基奇拥有西班牙和塞尔维亚双重国籍。随着神童名气越来越大,西班牙足协和塞尔维亚足协还为此“打了一架”。老科尔基奇的意思是让博扬自己选择,小家伙自己还没有表态,他更愿意谈的是巴萨。他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进入巴萨一队,但这需要慢慢来。我进球多的原因是我效力于一支强大的球队,没有队友支持我会一无所获。我知道,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俱乐部履历赛季 俱乐部 联赛进球/出场
博扬·科尔基奇
2006-07 巴塞罗那B 9球/15场

2007-08 巴塞罗那 4球/19场

注:数据截至2008年2月17日

博扬的“金猪”日历

2007年2月 以巴萨B队球员的身份,博扬开始“猪年”大运。

2007年3月1日 在“地中海杯”决赛中表现出色。

2007年4月24日 在巴塞罗那与埃及阿尔阿赫利的友谊赛中第一次代表巴萨一线队出场并打入1球。

2007年5月16日 西班牙夺得比利时U17欧青赛冠军的关键先生,他在半决赛与东道主比利时和决赛与英格兰比赛中都有进球。 2007年6月5日 在西班牙与格鲁吉亚的比赛中成为西班牙U21国家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出场球员。

2007年7月 随同巴萨一线队前往苏格兰参加赛季前集训。

2007年8月 西班牙在韩国U17世青赛决赛中失利作为头号球星博扬在半决赛中吃到红牌,未能参加决赛。

2007年9月16、19日 联赛与奥萨苏纳比赛第78分钟冠军杯与里昂第88分钟,博扬分别替换多斯桑托斯和梅西,完成了两项赛事的处子秀。

2007年10月20日 与比利亚雷亚尔的联赛中首次联赛首发出场并在第24分钟打入个人首粒联赛入球。

2007年11月24日 与韦尔瓦比赛中打入在诺坎普的第一粒进球。

2007年12月23、29日 参加第一场世纪大战和首次代表加泰罗尼亚联队出赛。

2008年1月 媒体相继确认博扬已经被阿拉贡内斯选入2月7日西班牙国家队与法国比赛的大名单。

2008年4月 欧冠对阵沙尔克04的比赛中打入个人欧冠首球,帮助球队取胜. 同样也是“90后”的首粒欧冠入球

2008年4月 被召入西班牙欧洲杯备战31人大名单

个人荣誉

西班牙青年队

2007欧洲U17锦标赛冠军

2010年10月,在与亚特兰大的比赛上在罗马主场奥林匹克球场上打入了个人意甲第一球。职业生涯博扬1999年加入巴塞罗那,在巴萨梯队的7年间总共攻入了889球。平均下来几乎是一场比赛进3球。

2006/07赛季博扬加入巴萨B队,虽然B队最终降级,但是博扬表现出色,15场比赛进9球3助攻的表现堪
博扬·科尔基奇
称高效,同时他也在低级联赛磨练了自己的对抗能力,为加入一队作最后的准备。博扬于2007-08赛季初,同多斯·桑托斯一起被主帅里杰卡尔德擢升入巴塞罗那A队,并于2007年9月16日完成在巴塞罗那A队的处子秀,对手为奥萨苏纳。三天后,博扬又在欧冠对里昂的比赛中以17岁零22天的年龄成为了冠军杯历史上出场的年龄最小的球员。同年10月20日,博扬在对比利亚雷亚尔的比赛中完成了首次西甲首发,并在第25分钟攻入他升入A队以来的第1球,同时亦创造了巴塞罗那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联赛入球者记录,前纪录保持者梅西创造的入球纪录是17岁10个月零7天,而博扬的新纪录是17岁零52天。

博扬于2008年4月1日对沙尔克04的比赛中攻入了个人的冠军杯处子球,助球队以1-0获胜。同时他也以17岁零216天的年龄成为冠军杯第二年轻入球者。

博扬以十个入球结束了2007-2008赛季,同时也打破了劳尔保持的处子赛季进球纪录。

由于不能获得更稳定的出场时间,博扬在2011年夏天远走意大利,与罗马俱乐部走到了一起,完成了这笔转会。 当地时间2011年7月22日,巴塞罗那俱乐部对外宣布,20岁的西班牙前锋博扬已经正式加盟罗马,后者支付了1200万欧元的转会费。

据悉,巴塞罗那在未来2个赛季内拥有回购权,回购金额为1300万欧元。如果罗马试图阻止巴萨回购博扬,那罗马将不得不再支付2800万欧元,也就是说将达到4000万欧元。国家队经历博扬拥有塞尔维亚血统,他仍然选择代表西班牙,他曾代表西班牙U17参加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及欧洲少
博扬·科尔基奇
年足球锦标赛。并于2008年2月7日被选入西班牙国家队与法国队比赛的大名单,但未获出场机会。随后缺席了2008年欧洲杯。
2008年9月10日,博扬首次代表西班牙国家队出场。在对阿尔梅尼亚队的友谊赛最后十分钟替补队友桑蒂·卡佐拉上场,司职右中场。

⑸ 评价咖啡豆的风味,可以参考哪些指标

风味:有动物味、灰渣味、焦味/烟味、化学味/药味、巧克力味、焦糖味/麦芽糖味、土味、果味、谷物味、坚果味、奶油味、橡胶味、辛辣味、烟草味、酒味、木味
评估咖啡的风味,首先记下他们的外观和香味,嗅闻它们的味道,大约三分钟后,正式开始品尝。
指标因素:干净:咖啡没有土味,不狂野,也没有缺陷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特色。平衡:有着狗复杂而令人感兴趣的特色,但没有某一特色特别突出。质感、口感:质感是指咖啡在口中浓稠黏滑的触感,约和咖啡中的胶质悬浮量成正比。复杂感:不同的咖啡有不同层次的特色,复杂度高表示可以感受到的感官刺激种类较多。深度:指超越感官刺激的共鸣与感染力,可能是一些细致的感觉,或是不同感觉间的复杂交互作用造成的。平顺:指酸味与苦味微弱,加一点点糖而且不用加牛奶就可以舒服饮用的甘甜意大利咖啡。

⑹ 求助!西班牙历史(十六、十七世纪)

西欧政治经济的变革浪潮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猛烈地冲击着西
班牙王国,到15世纪中叶,西班牙的资本主义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西
班牙历史形成的特殊原因,使得资本主义在西班牙的成长远不如它在英国,
法国,尼德兰和意大利那样顺利,因而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在西班牙
就表现得更为痛苦与悲哀.
摩尔人的长期占领和西班牙人民收复失地斗争的阶段性,使得西班牙各
地区形成了许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都有它们各自特殊的法律和风俗
习惯.马克思在论述西班牙革命时说:"西班牙地方性的生活,各省和城市
公社的独立性,社会的复杂情况,起初是由这个国家的地理特点造成的,而
后来历史的发展则是依各省摆脱摩尔人统治所采用的各自不同的方式."这
一状况对西班牙社会政治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民和新兴的城市居民为了
保卫他们已有的权利,常常与当时体现国家统一的王权发生冲突,甚至和封
建贵族结成联盟与王权对抗.结果是,王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对
城市和封建贵族两种势力同时进行削弱,从而导致了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
形成了西班牙历史上极为残暴的"黑铁时代".
1469年,阿拉冈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王位继承人伊莎贝耳联姻,此后他
们分别成为该国的国王和女王,于是1479年两国正式合并,西班牙统一王国
至此形成.但是部分大封建诸侯不肯放弃割据势力,反对统一.伊莎贝耳和
斐迪南依靠城市,小贵族和教会的支持,与大封建主进行斗争.城市势力在
斗争中起了首要作用,卡斯提城市于1480年结成同盟,阿拉冈城市于1488
年参加.城市同盟组织民军,帮助国王摧毁大封建主的城堡,没收他们侵吞
的土地,剥夺他们享有的特权等等,使西班牙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一的西
班牙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国王拥有四万人的常备军,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
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据点格拉纳达城,从此长达七个多世纪的收复失地运
动,以西班牙人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然而王权的建立并没有给城市势力带来多少好处,斐迪南为巩固其统治
开始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城市自治权被削弱,国会越来越少召集会议.国王
以宗教裁判所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对一切反抗国王和教会的人都加以异
端的罪名.宗教裁判所罗织人罪,籍没财产,滥施酷刑.从1483年起,十五
年内被处火刑的约有九千人,判处其他刑罚的达九万人,充分暴露了专制统
治的野蛮残暴.1516年,斐迪南死后无嗣,外孙查理继承西班牙王位,称查
理一世(1516—1556年).查理从母系方面继承西班牙及其领地那不勒斯王
国,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美洲的殖民地;从父系方面继承奥地利和所谓"勃
日第遗产",包括尼德兰,卢森堡和佛朗士——康泰.1519年,查理当选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五世.他在意大利战争中打败法国,夺取米兰和
其他地区.在十六世纪的20至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又侵占美洲的墨西哥,
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地.1535年,北非的突尼斯,欧兰和其他一些地方
也被西班牙占领.这样,西班牙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殖民大帝国.但国内的
横征暴敛和对外的穷奢赎武,激发了各阶层人民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1520
年爆发了卡斯提城市起义,然而不久就被国王依靠大贵族的势力而残暴镇压
了.起义失败后,城市的自由被取消,等级议会制日趋衰落,中世纪的封建
残余始终保持了它强大的势力,使得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资本主义因素难
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正如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文中分析西班牙
君主专制和其他西欧国家不同之点时所说的:"在西班牙则恰恰相反,贵族
政治虽趋于衰落,却保持了自己的最恶劣的特权,而城市虽已丧失自己的中
世纪的权力,却没有得到现代城市所具有的意义."
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他的弟弟斐迪南继任神圣罗马皇帝,西班牙王
位由他的儿子腓力普二世(1556—1598年)继承,领土包括西班牙本土,尼
德兰,意大利境内属地和美洲殖民地.这一时期是塞万提斯生活的主要时期,
其社会现实对塞万提斯的人生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腓力普二世更加狂妄专暴,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压制反对者,大肆没收富
裕商人和工业企业家的财产.从1565年起,又制订了一系列迫害摩里斯哥人
(西班牙统一后被迫改信基督教的摩尔人)的法令.如:摩里斯哥人不准携
带武器和穿着民族服装,也不准说阿拉伯语和做伊斯兰教礼拜,违者处以火
刑.遭受迫害的摩里斯哥人于1568——1570年举行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整
个安达鲁西亚变成了一片废墟.1585年,阿拉冈也发生了农民起义,起义者
杀死封建领主,拒绝履行封建义务,但不久也被镇压.
好大喜功的腓力普二世对外实行疯狂的扩张政策,不断进行战争. 1571
年,西班牙与威尼斯的联合舰队在勒邦多海战中,击溃土耳其舰队.1580年,
西班牙攻陷里斯本,次年兼并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地.但在对英,法和尼德
兰的战争中,西班牙却连遭失败.1588年,腓力普二世派遣无敌舰队远征英
国,在英吉利海峡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1589年,他
又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于1598年被逐出法国.对尼德兰的战争,自
1567年即已开始,战争绵延几十年,但终不能镇压尼德兰的革命.尼德兰北
部七省的独立,使西班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遭到严重打击.无休止的战争
耗尽国力,国家财政陷入紊乱.1573年到1598年间,国债由三千七百万杜
卡特增加到一亿杜卡特.腓力普二世虽然一再增加赋税,但在1575年和1596
年,仍两度无力偿付国债.至此,西班牙不断衰落,经济发展日益落后于西
欧其他国家.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工商业的凋敝,使人民生活穷困万状,
不少人逃到海外谋生,有的为了逃避赋税而进入修道院.这一时期,西班牙
的人口减少达到惊人的程度,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减少一半,有的减少四分之
三,有些小镇和村庄甚至消失.到17世纪中,西班牙的修道院竟多至九千所,
神甫,修女,修士达到一百二十万人.贫民和乞丐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一.1598
年,腓力普三世继位,在政治和经济上毫无革兴之意,并于1609—1610年实
现其父遗志,将数十万摩里斯哥人(大部分是勤劳优秀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驱逐出境,这就使西班牙本来已经衰落的工农业更加一蹶不振.整个国家此
时笼罩在一片绝望的情绪之中.正如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之口多次谴责的那
样,这是一个"黑铁时代".
------------------
到了两王之孙卡洛斯一世与其子腓力二世时,西班牙进入更辉煌的霸权时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文治武功鼎盛,为西班牙历史的全盛时期。
查理五世统辖近半的欧洲大陆及美洲大陆的大部份,后来还陆续征服墨西哥的马雅帝国以及秘鲁的印加帝国。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进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世纪’。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发的127艘西班牙无敌舰队,不幸于多佛海峡被英国机动性高的80艘舰队所打败,从此以后,西班牙国势一蹶不振,海上霸权也由英国取代。
--------------------
西班牙鼎盛时期

1469年伊莎贝尔嫁给了阿拉贡的王子费尔南多,1474年23岁的伊莎贝尔被立为卡斯蒂利亚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镇行政制度。1479年费尔南多继位,成为阿拉贡国王,两国正式合并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夫妇二人被称为“天主教双王”。1492年西班牙人彻底打败了摩尔人。天主教双王共有一子四女,分别与欧洲一些王室联姻,王储胡安娶了德国皇帝马克西米连的女儿玛加丽达,葡萄牙王子先后娶了长女伊萨贝尔和三女儿玛丽亚,二女儿胡安娜嫁给马克西米连的儿子菲利佩,四女儿与英国亨利八世结婚。联姻不但巩固了他们在西班牙的统治地位,也意味着领土的兼并和扩张。天主教双王的统治使西班牙在欧洲率先实现国土统一,使西班牙结束了中世纪并进入文艺复兴时期。1506年胡安娜的长子卡洛斯成为尼德兰君主。1516年费尔南多去世,卡洛斯成为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国王,称为卡洛斯一世(欧洲其他国家称之为查理五世)。1519年马克西米连去世后,卡洛斯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年正式被加冕为皇帝。卡洛斯一世统治的范围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佛朗士—康泰、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北非的突尼斯和奥兰等地,成为一个横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国。至此,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西班牙在卡洛斯一世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从卡洛斯一世开始起先后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成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于卡洛斯一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欧洲连年征战,四处树敌,造成国库空虚,负债累累。为弥补财政赤字,税收负担不断加重,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离心主义情绪日增。西从拉美运回的黄金白银被海盗掠夺或通过贸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西班牙却因工农业竞争力低而日趋衰落。由于经济和宗教冲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对英进行讨伐,但西海军装备落后,加上风暴袭击,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从而西班牙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1648年,西对法作战失利,在陆地上的军事优势也宣告结束。此后,在王位继承战争中,又向英国割让了直布罗陀并陆续丧失了葡萄牙和在意大利和荷兰的领土,西逐渐走向衰落。
-----------------------

无敌舰队
无敌舰队(古西班牙语: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运的舰队;现代西班牙语: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击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型的战役,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意图。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中最有名的时期。在格瑞福兰海战(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舰被弗朗西斯?德雷克所领导的英国海军冲散,英军用的秘密武器称为地狱燃烧者,即八艘起火燃烧并且满载火药的商船。

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时仅存43艘,由于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一万四千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强权,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

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于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托尔德西里亚斯签订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协议。协议规定两国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并特别将位于佛得角群岛以西300里格(约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约位于西经46°37'的南北经线,为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西、葡两国分别于该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该条约。由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29年两国又重新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Treaty of Saragossa)用以明确这一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Wikipedia,自由的网络全书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间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580年至1640年间统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别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他们都是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成员。而在1700年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员。

Template:西班牙历史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美洲殖民地
3 短暂吞并葡萄牙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 参看

[编辑]起源
Image:Battle of Pavia.jpg
发生于1525年的巴瓦之战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卡尔(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译查理)以特拉塔马拉家族的外孙资格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上任后赞助了麦哲伦的环球旅行。1519年查理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五世。1535年,查理占领突尼斯等地。西班牙的统治地区包括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突尼斯和美洲殖民地。16世纪时的西班牙成为了西欧强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和舰队。

其后于1556年查理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编辑]美洲殖民地
1571年10月,西班牙打败奥斯曼土耳其的舰队,取得地中海的军事优势。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个总督区:

西班牙总督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
新格林纳达总督区(包括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厄瓜多爾尔尔尔)
秘鲁总督区(包括秘鲁、智利)
拉普拉塔总督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
总督由西班牙国王任命。每年有两支舰队从每周运送各种货物回西班牙,垄断了世界可可豆市场长达1个世纪。16世纪中叶,每年从美洲运回的黄金达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归西班牙所有。

[编辑]短暂吞并葡萄牙
在西班牙统一后,哈布斯堡王室渐渐向葡萄牙渗透。通过互相通婚,使哈布斯堡的血统混入葡萄牙的阿维士王室。

菲利浦二世继西班牙王位后,葡萄牙出现王位继承危机。1578年,菲利浦的表弟,葡萄牙王斯巴斯蒂安(Sebastian)发动对北非穆斯林的圣战,但不幸战败被俘后处决(葡国民的说法是失踪)。已成为红衣主教的王叔亨利企图还俗继承王位,但遭教宗国瑞十三世/格高里十三世拒绝,最后于1580年无嗣而亡,由另一位侄子安东尼奥暂继王位。但安东尼奥的继承并不获教宗承认,教宗反而倾向由亨利的外甥,西班牙王菲利浦承继葡萄牙王位。

同年11月,菲利浦派艾尔巴公爵带领军队开进葡萄牙,很快攻陷里斯本,安东尼奥被迫流亡巴黎和葡萄牙若干个外岛。

葡萄牙疏密院迫于军事和教宗的压力,容许菲利浦有条件地继承葡萄牙王位,成为葡萄牙王菲利浦一世。而条件便是:

葡萄牙维持由一独立政府管治,不受西班牙政府管辖
葡萄牙王国及其海外领地不得被国王擅自收编为西班牙领土或行省
维持葡萄牙语的国语地位
在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同时继承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葡萄牙的名声一向不好,而且无敌舰队和三十年战争的战败,更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濒临破产边缘,如菲利浦二世在去世前两年的1596年宣布破产。1609年尼德兰也发生革命从西班牙独立出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一片反哈布斯堡的浪潮中,葡萄牙终于在1640年发动恢复独立活动。同年12月1日,葡萄牙疏密院立先王曼钮一世的玄孙,布拉干萨公爵约翰为葡萄牙王约翰四世。葡萄牙恢复独立,哈布斯堡王室也结束了对葡萄牙达60年,历3代君主的管治。

[编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主条目: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可能碍于他曾祖卡洛斯一世的遗诏)。由于与奥地利王室的近亲关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亲奥地利的,而路易十四决心在西班牙建立一个亲法的政权。他为了他的孙子得以继承西班牙王位,他执意废除与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签定的《1700伦敦条约》。神圣罗马皇帝,卡洛斯的表亲利奥波德一世为支持其子卡尔大公竞争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毁约为由,于1702年对法国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初期曾一度承认菲利普的继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断西班牙和英荷两国的贸易关系,将两国推向奥地利的一边,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废英王查理二世的儿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夺回他姐姐玛丽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兰护国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场更为坚定。英国,荷兰联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汉诺威和普鲁士都站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边。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国和萨伏依公国就站在法国波旁王室的一边。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现了反波旁的武装,而阿拉贡、华伦西亚和加泰隆尼亚地区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军元帅,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孙带领奥军于1702年进占法国势力范围米兰公国,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而英军统帅,前首相邱吉尔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亦带领英军,进入西属尼德兰,支援荷兰。而奥地利军队也在阿拉贡、华伦西亚和加泰隆尼亚等西班牙领土站稳了脚跟,英军更乘机占领了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尼德兰低地和北美洲成为此战的主要战场。这场战争爆发时,英王威廉三世刚驾崩不久,因此战争主要战事都发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时,因此在北美又称为安妮女王之役。

1711年,经过多年交战,欧洲各国的紧张关系因为各种因素缓和下来。在英国,亲法的扥利党获得政权,而波旁王朝也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因此三国于1713年签定乌得勒支和约。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军在西班牙最后一个据点巴塞隆纳的陷落,促成了奥法拉施塔特和约和巴登和约。而奥西之间的领土纷争直至1720年,四国同盟之役后的议和才得以最终解决。

⑺ 巴萨23号是谁

给你一份巴萨09-10年的球员阵容 (这上面没有23号呀,如果有的话可能是刚加盟的马克斯维尔吧) 号码 姓名(英文) 国籍(护照) 出生日期
门将
1 巴尔德斯(victor Baldes) 西班牙 82.01.14
25 霍尔克拉(Jorquera) 西班牙 79.03.03
13 平托(José Manuel PINTO) 西班牙 79.03.03

后卫
马克斯维尔(Maxwell)巴西 81.8.27
2 卡塞雷斯(Martín CáCERES) 乌拉圭 87.04.07
3 皮克(Gerard PIQUé) 西班牙 87.02.02
4 马克斯(Maquez) 墨西哥 79.02.13
5 普约尔(Puyol) 西班牙 78.04.13
16 西尔维尼奥(Sylvinho) 巴西 74.04.12
18 加比-米利托(Milito) 阿根廷 80.09.07
20 阿尔维斯(Daniel ALVES) 巴西 83.05.06
22 阿比达尔(éric Abidal) 法国 79.07.11
26 维克多-桑切斯(VíCTOR SáNCHEZ) 西班牙 87.09.08

中场
6 哈维(Xavi) 西班牙 80.01.25
7 古德约翰森(Gudjohnsen) 冰岛 78.09.15
8 伊涅斯塔(Iniesta) 西班牙 84.05.11
15 凯塔(Seydou KEITA) 马里 80.01.16
24 亚亚-图雷(Yaya Touré) 科特迪瓦 83.05.13

前锋
9 伊布拉希莫维奇(Ibrahimovic) 瑞典 81.10.3
10 梅西(Messi) 阿根廷 87.06.24
11 博扬-科尔基奇(Bojan Krkic) 西班牙90.08.28
14 亨利(Thierry Henry) 法国 77.08.17
27 佩德罗(PEDRO Rodríguez) 西班牙 87.07.28

⑻ 西班牙在1939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但为什么没有加入轴心国和参加二战

1939年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在二战是中立的。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与意大利要求佛朗哥回报,让德军取道西班牙攻打英属直布罗陀,并逼迫西班牙加入轴心国的阵营。但佛朗哥鉴于国内饥荒问题,亟需美国及同盟国的谷物与石油援助,以及不看好轴心国会赢得最后胜利,于是摆荡于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尽量不卷入冲突中,让西班牙于二次大战期间的伤害降至最低。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随时都有放弃中立、投入纳粹———法西斯联盟怀抱的可能,但直到二战结束,西班牙政府都保持了中立。这是为什么呢?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这一现象时也难以取得一致意见。199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戴维·斯塔福德在研究丘吉尔二战时期的信件时,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是丘吉尔的“金钱外交”“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方向”。

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节节胜利,而居于重要战略位置的西班牙,其政府随时都可能投降纳粹。对于英国来说,德国如果控制了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那将是一场灾难———地中海的战略运输线将被封锁。

丘吉尔在分析了佛朗哥政府的内部势力之后,决定收买一些对佛朗哥有影响力的西班牙高级指挥官。他专门拨出一笔资金用于这项绝密行动:由英国国库在一家瑞士银行的纽约分行存入1000万美元。戴维·斯塔福德教授说:“这笔钱很可观,但是,鉴于涉及的事情重大,用于收买西班牙军人就显得不是很多了。” 他在研究丘吉尔当年的信件时发现了这个收买事件。戴维·斯塔福德说:“西班牙同德国联合在一起可能会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方向。”

实现收买计划,丘吉尔靠的是英国驻马德里大使馆武官艾伦·希尔加思。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过伤的海员曾在玻利维亚勘探过金矿,之后在北非执行过使命。当时他在西班牙的任务是,监视纳粹德国潜艇的活动情况,同时为防范希特勒入侵西班牙作准备。在接到丘吉尔首相关于向一些西班牙军人账户转钱的命令之后,这位英国军官便同银行家胡安·马奇进行了接触。马奇在一战中曾帮助过英国的情报机构,并在西班牙内战时期资助过佛朗哥。马奇的任务是,向那些表明准备抵制佛朗哥同希特勒联合意愿的西班牙军官送钱。丘吉尔的助手们曾对起用马奇有非议,但丘吉尔认为:“马奇利用邪恶的方法赚钱这个事实目前绝不会损害他对我们的价值。”

马奇根据每个西班牙军官的业绩送钱。1940年底,几乎所有的钱都进了西班牙军官的腰包。比如,安东尼奥·阿兰达将军当时是西班牙军事学院院长,被认为是佛朗哥的继承人之一。他得到了200万美元。

一直到战争结束时,西班牙都保持着中立,虽然弄不清楚丘吉尔的“金钱外交”是否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确实起到了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wjsms.net/home/web/jiaoyanzuzhuye/hj/ReadNews.asp?NewsID=618

http://spaces.msn.com/valyang/
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时代

战争的失败在西班牙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人们的反思。西班牙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强化教育,以重振国家。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西班牙,社会主义党、共产党相继成立,工人运动有了较大发展,人民起义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选举中,左翼势力获胜;14 日在巴塞罗那、圣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国;在马德里,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临时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愿流亡国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举行全国大选,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过了新的《宪法》,新政府着手进行农业、教育、区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与此同时,一些右翼政党(如长枪党)相继成立。在 1933年11月的大选中,右派政党获胜,一些新法律(如农业改革基本法)被废止,1932年政变军人被赦免。中央政府与加泰罗尼亚地区政府发生冲突, 1934年月10月爆发革命,被军队残酷镇压。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会党、共和联盟、共产党等组成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阿萨尼亚政府宣布全国大赦,恢复农业改革及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利西亚等地区的区域自治。1936年5月阿萨尼亚当选共和国总统,卡萨雷斯-吉罗加组阁。然而左右两派冲突不断,反对党领导人卡尔沃-索特罗被暗杀成为内战的导火线。1936年7月17日梅利亚驻军叛乱,18日漫延到全国,佛朗哥取得了驻摩洛哥军队的领导权,西班牙内战爆发。

叛乱军队在塞维利亚、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纳瓦拉、潘普洛纳、萨拉戈萨取得胜利。共和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组,创立了人民军队并武装民兵。 1936年9月右翼势力----国防委员会任命佛朗哥为政府首相和军队元帅。内战双方均得到了国际支持,着名的国际纵队支持共和派,意、德两国支持右派叛乱军队。到1936年底叛乱军队控制了安达卢西亚大部分、厄斯特拉马杜拉、托莱多、阿维拉、塞哥维亚、瓦利阿多里德、布尔戈斯、莱昂、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的一部分、维多利亚、圣塞巴斯蒂安、纳瓦拉、阿拉贡、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着马德里、新卡斯蒂利亚、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穆尔西亚、阿尔梅利亚、希洪、毕尔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乱军队攻占马德里,4月1日内战宣告结束。

内战结束后,佛哥朗政权残酷镇压左派努力,对外与德意结盟。二战爆发后,西班牙改变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由于佛朗哥政权以前与德意等国的关系,二战后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国家召开驻西使节,西班牙加入联合国的要求多次被拒绝,法西边界被关闭,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欧洲战后重建计划之外。由于西班牙资源(如石油)缺乏,经济闭关自守,因此造成物质匮乏,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冷战的开始给佛朗哥政权带来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与联合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西班牙与美国签订军事互助条约,西班牙被孤立的情况有所缓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联合国。1956年摩洛哥从西班牙独立出去。

佛朗哥统治中期,西班牙开始出现社会动荡。1951年巴塞罗那爆发大罢工。1956年又爆发全国性罢工,同时出现了学生运动。内战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军人、长枪党等)逐渐被技术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对佛朗哥政权的活动进一步加强。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议会指定为国家元首继承人。后来,西班牙共产党提出民族和解和通过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权的主张,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样提出恢复民主、融入欧洲的主张。到了70年代初期,教会与佛朗哥政权也逐渐疏远,一些地区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级神职人员公开批评佛朗哥政权。与此同时,西班牙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埃塔恐怖主义活动(如暗杀、爆炸等)开始出现,1973年埃塔分子暗杀了卡雷洛-布兰克首相。由于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临时担任国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过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后,西班牙开始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实现了从法西斯独裁向议会君主制的过渡。国王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了年轻的改革家苏亚雷斯。1976年7月3日苏亚雷斯就任首相,肩负起从独裁向民主的过渡重任。许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开始结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戏规则,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气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进行了独裁统治结束后的第一次民主选举,由苏亚雷斯领导的民主中央联盟取得了相对多数(165票),由冈萨雷斯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工社党)赢得了118席,成为第二大政党。共产党、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等地区的民族主义政党也在议会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闻界、政治团体、工会组织等在民主过渡进程中均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党签订的《蒙克洛亚协定》确保了民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苏亚雷斯在民主过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执政时期将西班牙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确保广泛的自由,建立了多党议会制,政党和工会的社会角色得以确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权力,在所有地区建立了自治区。这些变化是在各政党、各阶层通过协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难能可贵的。民主过渡最重要的遗产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决(87.87%的支持率)通过的新《宪法》。随着西班牙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西班牙开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八、新《宪法》通过之后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举行新《宪法》通过后的第一次全国大选,民主中央联盟获得34.3%的选票,工社党为30%,共产党为10.6%,苏亚雷斯再次受命组阁。在1979年4月19日举行的市政选举中,左翼政党在大城市的得票率达77%,表明民主中央联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苏亚雷斯辞去首相职务,2月10日卡尔沃-索特罗受命组阁。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极右翼势力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国民警卫队人员闯入议会,发动政变。在国王的干预下,政变最后未获得成功,民主进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举行大选,由冈萨雷斯领导的工社党获得绝对多数(202席),人民联盟(现人民党前身)获106席,民主中央联盟只得到7.2%的选票,共产党为3.8%。1982年12月3日冈萨雷斯就任首相。工社党放弃了过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转变为温和的、改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党。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选中工社党再次以绝对多数和在1993年6月的大选中以相对多数分别获胜,继续执政。由于工社党长时间的执政,一些腐败现象和丑闻削弱了工社党的执政地位。人民党经过几次选举失败,进行了认真反思;在党主席阿斯纳尔的领导下,人民党逐渐转变为改革的中右派政党。在1996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相对多数,人民党联合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义党执政,阿斯纳尔出任首相。人民党在2000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绝对多数,独立执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党在大选中获得相对多数,重新执政。

与此同时,西班牙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81年10月西班牙议会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约,并于1986年3月通过全民公决的形式加入了北约。1985 年6月12日西班牙签订了加入欧共体的条约,并于1986年1月1日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担任了欧盟轮值主席,为欧盟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2年西班牙成功举办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塞维利亚世博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从 1991年开始西班牙积极推动举办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推动西班牙、葡萄牙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欧盟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同时,西班牙积极参与国家维和行动,1991年成功举办了有关中东问题的马德里峰会。

这一时期,西班牙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工社党和人民党政府积极推行教育、卫生、税收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加快工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队职业化,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社会福利,西班牙经济得到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586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5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601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49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60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50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214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47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2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