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海中海是怎么形成的
㈠ 墨西哥湾的成因
http://roll.sohu.com/20120806/n349934893.shtml
㈡ 墨西哥湾暖流是如何形成的
1.信风所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侧积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水位抬高所致;
2.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
3.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的巨大水团的密度差引起。
㈢ 地球的五大西洋怎么形成的 简单解答
地球研究学家钟关村在研究中发现:远古地球的地质地貌演变成后来这个样子,完全是由于月球撞击地球产生极其强大的冲击能量,爆炸能量和引发地球的膨胀能量使地球地壳的板块产生爆炸,分裂,破碎,并通过强烈的冲击能量把板块、山脉、岩石、石砾、石沙、泥土等,经不同程度的搬移、堆积、覆盖、堆垒后。彻底的改变了原来地球的地质地貌而变成今天的样子。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并非经过几亿年的大陆漂移慢慢演变而来。
关键词;月球撞击地球 ;板块爆裂分离;岛屿山脉沙漠;地球演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远古地球各大洲板块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大陆。后来,原来的大陆分裂成几大块。慢慢的漂移分离,经过几亿年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1
钟关村在研究地球中确认:地球板块和七大洋四大洲的形成并不是经过几亿年的漂移慢慢形成的。而是在月球撞击地球之后快速形成的。并有大量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
我们都知道;远古地球在没有大西洋,没有墨西哥湾,没有加勒比海,没有红海时,地壳长度从南到北长达约20000千米,从东到西近7000余千米。地壳厚度达6000余米。面积如此广大,线路如此远长,板块如此巨厚,要使它垂直交叉断裂并同时分开形成宽阔的大西洋及相应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中海、红海等仅凭地球自身的能量是无法做到的。既使地震力、火山喷发能量也是无法做到。更不用说太平洋两万个岛屿的形成,南极半岛的产生,罗斯海的出现了。
所以,很多事实证明 :《大陆漂移学说》根本无法满足地球的演变学说。是无法成立的。
地球研究学家钟关村经全面研究后认为:地球在远古的某个时间里,有一颗火星般大小的月球突然撞击地球,在极其强大的冲击能量,爆炸能量,和引发的极其巨大的膨胀能量的作用下,迫使南北美洲板块与非(洲)欧(洲)板块相互分离。同时使南美洲板块脱离北美板块向南向西移去。使非洲板块脱离欧洲板块向南向东移去。使格陵兰板块直接移至北方。这时大西洋、地中海、墨西哥湾的雏形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亚洲板块的东、南、北面、及美国与俄罗斯交界的薄弱地带在地球的膨胀能量的作用下,爆裂后飞天而起落入太平洋之中。这时太平洋岛屿和白令海峡相继而生。
地球受撞击、产生了南极半岛,罗斯海,威德尔海及南极大陆周围的所有岛屿。
地球受到撞击,板块爆炸破碎,山脉岩石碰撞摩擦挤压,产生非常多的石砾细沙,尘埃等在各种气流与水的冲击下,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搬移、堆积、覆盖、堆垒现象,以致于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山脉,低陷地,断裂带,喀斯特地貌,石林地貌,丘陵地貌,乱石堆地貌,高原地貌,平原地貌,沙漠地貌,湖海地貌等等。
南北美洲板块与非欧(洲)板块分裂后产生的石硝石沙形成了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并堆积了世界最大的非洲高原。
西欧搬移成了很多低陷地,北美的低陷地形成了现在着名的五大湖。
中国有搬移而来的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等等。
地球受撞击同时产生了: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半岛、韩朝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海南岛,菲律宾群岛等大大小小的岛屿及大洋洲两万个岛屿。
产生两万个岛屿的同时、出现大量的石沙、尘土却成为后来着名的维多利亚大沙漠。
地球受撞击,非洲板块向南向东落下后产生了着名的东非大裂谷,同时又分裂出了马达加斯加岛。
地球受撞击产生的膨胀能量也是澳大利亚板块抛起向南向东挪去,并同时产生塔斯尼亚岛、新西兰岛等。
在引发的地球膨胀力的作用下产生了红海,里海,咸海,黑海。同时产生了斯里兰卡岛。
着名的贝加尔湖也是因此一次性形成。地球经此一击,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有的裸露于地表,有的深藏于地下。更有甚者影藏于浩瀚的海洋之底······
我们感慨万千!不仅要问;太空之阔,宇宙之大,怎么会有这么精绝的巧合。真是太神奇了。这巧妙的一击,却把我们人类认为几亿年的演变史,浓缩在短短的一瞬间。
㈣ 七大洲四大洋是怎么形成的,从地图上能发现什么呢
球形成已经有了46亿年的历史,在几十亿年的演化中,地球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板块的运动,伴随着地球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那么在这几十亿年中,地球的海陆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呢?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地图来看看。
虽然地球早在46亿之前就形成了,但是最初的地球还是熔炉状的。在经过了4亿年的演变后,地球的温度才逐渐降了下来。然后在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形成了海洋。最早的地球几乎是没有陆地的,是名副其实的“水球”。大约在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出现了最早的生物。
一,古生代时期
寒武纪和奥陶纪: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被太阳的引力俘获,成为了太阳由内往外的第三颗行星。从此,太阳开始为冷却的地表提供热量。进入太阳系之后,地球有了规则的公转和自传,有了寒暑和四季,有了白天和黑夜。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地球自传,导致地壳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沟谷和平原。这为大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的陆地十分分散,主要位于南半球。
生物:这个时代三叶虫十分繁盛,鱼类开始出现。奥陶纪末发生了生物灭绝事件。
冰川之后的大陆
㈤ 墨西哥湾暖流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从北赤道暖流和圭亚那暖流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处汇聚,又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随后和东南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而成,称为墨西哥湾暖流。在北纬40度,西经30度之处,墨西哥湾暖流又被分支成两股,北导入欧洲海域,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南经西非回归赤道。北美洲和西欧等地本来比较冰冷的地区也被这股暖流变得温暖而适于居住了,北美东岸和西欧的气候也因此而被影响。
墨西哥湾暖流规模宏大,总流量是所有河流径流量的40倍,其湾流水温高,尤其在冬天时,其水温比周围海水高出8℃。刚出海湾时的水温达27℃~28℃,散发的热量是北大西洋所获得的太阳光热的1/5。它如同巨大的“暖水管”一样永不停息,携带着充足的热量,对所经地区的空气带去了温暖,在西风的吹送下,又把热量传带到西欧和北欧沿海地区,让这些地区也变成了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
暖流成因
1.信风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侧积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水位抬高;
2.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
3.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的巨大水团的密度差引起。湾流系统包括佛罗里达洋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狭义湾流指从美国东岸哈特勒斯角向东北至纽芬兰浅滩的一段洋流,由佛罗里达暖流和安的列斯暖流汇合而成。湾流流量大,流速急、流幅窄,并有高温高盐、透明度大等特征。湾流长约3700公里,表层宽100~150公里,深800米,最大流速2.5米/秒,表水年均温和盐度分别为25℃~26℃,36.2~36.5‰,流量高达每秒8200万立方米,约等于世界河流流量总和的20倍。湾流在北纬45°纽芬兰的东洋面折向东流、为北大西洋暖流。
㈥ 墨西哥湾海底地形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见彩图)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斜坡较缓。洋侧坡过渡为大洋盆地处,有时发育与海沟平行延伸的宽缓的外缘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约500米。岛弧陆侧为弧后盆地(也称边缘盆地),水深浅于大洋盆地,与相邻的岛弧和海沟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另有些大陆边缘地形复杂,为交替出现的盆地和岭脊,称大陆边缘地,如南加利福尼亚岸外。陆架以外水深较大的台阶,称边缘海台,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它的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海沟(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相邻。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做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深海平原是起伏的玄武岩基底被厚沉积物披盖而成,坡度小于千分之一。除赤道生物高产带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与源自大陆或岛屿的浊流沉积物的大面积铺盖有关。通常分布于邻接大陆隆处。若盆底沉积物无几,则为熔岩流或岩盖组成的深海丘陵,有的个体呈小型盾状火山,起伏为几十至几百米。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侧。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的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故太平洋中深海丘陵约占洋底面积的80~85%。而大西洋中深海平原却十分发育。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洋盆中的海岭几乎没有地震活动,叫无震海岭。海山多属火山成因,有些海山孤立地散布于洋盆中,规模巨大露出水面的构成火山岛。还有些海山出现平坦的顶面,称平顶海山,顶面水深数百米至2000余米不等,是火山岛被海蚀作用削平后沉没而成。三大洋内还散布着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如百慕大海隆。一些顶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台(也称海底高原),或由熔岩堆积形成,或具有花岗岩基底,后者亦称微型陆块,如印度洋中塞舌尔群岛所在的马斯卡林海台。海台在印度洋中最为发育。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太平洋内,山系位置偏东,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称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轮廓平行(图2)。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连接,北端分别经浅海或海湾潜伏进大陆。大洋中脊轴部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约1~3公里,脊顶水深一般为2~3公里,有的甚至露出海面,如冰岛。中脊被一系列与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沿断裂带出现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断裂带两侧海底被分割成深度不同的台阶。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的裂谷夹峙于两侧裂谷山脊之间。至脊翼区,随着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呈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形成机制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不过,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宏伟的中脊地形实际上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海底扩张慢,有充分时间冷却沉陷,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快,则两坡较缓,如东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自大洋盆地向大陆一侧,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未发生板块俯冲活动,形成宽缓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二是板块的俯冲形成深邃的海沟与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地形高差悬殊,火山弧陆侧可因弧后扩张作用形成边缘盆地。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异实际上取决于沉积厚度的大小。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会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㈦ 墨西哥湾的地理概况
简介 墨西哥湾卫星地图大西洋伸入北美大陆东南部的一个海湾。部分为陆地环绕。透过佛罗里达半岛和古巴岛之间的佛罗里达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并经由尤卡坦半岛和古巴之间的尤卡坦海峡与加勒比海相通。这两个海峡均宽约160公里(100哩)。墨西哥湾呈半圆形,东西长约1609千米,南北宽约1287千米,面积154.3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孟加拉湾的世界第二大海湾。平均深度1512米,最大水深5203米。海湾的东部与北部是美国,西岸与南岸是墨西哥,东南方的海上是古巴。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经过尤卡旦海峡与加勒比海相连接。 海湾地貌海湾沿岸曲折多湾,岸边多沼泽、浅滩和红树林。海底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平原。北岸有着名的密西西比河流入,把大量泥沙带进海湾,形成了巨大的河口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外还有水下冲积扇。沿海多沙质海岸,有沙嘴、沙洲、沙堤,沙堤与海岸间还形成一系列潟湖和小湾。在尤卡旦海峡,有一条海槛,位于海面下约1600米深,作为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分界。 气候概况墨西哥湾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降水量多。湾内暖水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成为墨西哥暖流的重要源地。墨西哥湾的潮汐,是每天一涨一落的全日潮;潮差一般很小,只有在台风季节,潮水受台风的驱赶,引起海水陡升,成为风暴潮,水位有时高达5米,会对沿岸洼地造成威胁,特别是湾北岸的风暴潮较多。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环抱海湾湾口,古巴岛伸居湾口中部,把湾口分为佛罗里达海峡和尤卡坦海峡,成为墨西哥湾连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水道,在航运贸易、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海湾大陆架较宽,除西侧较窄外,一般都在200~280千米。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业已开采。海湾表层水温较高,比同纬度大西洋的水温高2~3℃,海水盐度为36~36.9。加勒比海暖流穿过尤卡坦海峡流入墨西哥湾中形成顺时针洋流,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进入大西洋,成为湾流的起始段。墨西哥湾沿岸有休斯敦、新奥尔良、坦帕、坦皮科、哈瓦那等重要港口。 编辑本段地质墨西哥湾由几个生态与地质区组成,其中主要为海岸地带、大陆棚、大陆坡和深海平原。海岸地带有潮沼、沙滩、红树 墨西哥湾地形图林地区,以及许多海湾、三角湾和潟湖。大陆棚在墨西哥湾边缘的周围形成一系列几乎连续不断的阶地;宽度由最宽的320公里(200里)以上到最窄的约40公里(25里)不等。佛罗里达西海岸和犹加敦半岛外面的大陆棚为主要由碳酸盐类物质构成的一个广阔区域。大陆棚的其馀部分则为砂砾、泥沙和黏土的沈积物。在大陆棚和向下延伸直到深海平原的大陆坡上,在不同的深度埋藏着许多盐丘;而在经济上十分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与这些盐丘有关。构成海湾底部的深海平原的中部为一大三角形地区,其面对佛罗里达和犹加敦半岛的边缘是陡峭的断层,而北部和西部则是较为平缓的斜坡。该海盆异常平坦,其倾斜度每2,440公尺(8,000尺)只有约0.3公尺(1尺)。墨西哥湾最深处位于墨西哥海盆(锡格斯比海沟〔Sigsbee Deep〕),在海平面以下5,203公尺(17,070迟)。从海盆的底部升起许多锡格斯比海丘,其中有些高达400公尺(1,300尺),这些海丘是埋藏着盐丘的地表显示方式。 编辑本段水文墨西哥湾的东南部有像河一样的海流流过,是北大西洋湾流的主要来源;也是使海洋的水流经海湾的主要洋流。加勒比海的水经由犹加敦海峡流入墨西哥湾,海峡的海底形成一个在水面下1.6公里(1哩)的海底山脊(两个海盆之间的水下脊),这股水流然后沿顺时针方向经由佛罗里达海峡流出。被称作环流(loop kulrents)的曲流水体从主流中脱离出来,也按顺时针方向流动,流至湾的东北部。这些环流有着季节性变化和年度变化。墨西哥湾西部的海流模式则轮廓不太分明。那里的海流都相对较弱,其强度随季节和地点之不同而变化。湾内大陆棚上和沿海的海水在流向和速度上有着极端的变化,此处海流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度变化不但受制于主要的环流模式,而且受盛行风向变化的影响。 墨西哥湾精准卫星地图流入墨西哥湾各河流的陆地流域总面积约为海湾面积的两倍。湾内各处海水的盐度差别很大。湾内广阔水域的盐度与北大西洋类似,约为36。不过,沿岸海水的盐度比率,在一年内各个时期变化极大,尤其是在密西西比河口广大的三角洲附近。每当密西西比河的流量最大之时,远至离岸30~50公里(20~30哩)的范围内,其盐度低达14~20。 海湾表层水温较高,夏季最热月为29℃,冬季最冷月为20~24℃,比同纬度大西洋的水温高2~3℃,这是海湾地处热带和副热带、深居内陆以及赤道暖流流入的结果。2月海面温度由北部的18℃(64℉)到犹加敦岸外的24℃(76℉)不等。在夏季,海面温度曾被测到32℃(90℉)左右,但通常有着和2月几乎一样的差异。犹加敦海峡北部附近的水底温度约为6℃(43℉)。等温层(恒温的海水表层)的厚度,随季节和当地环境以及地点之不同,由1~150公尺(3~500呎)不等。潮差很小,在大多数地方小于2呎;一般说来,只产生全日潮──即每个潮汐日(24小时又50分)为一个高潮期和一个低潮期。
㈧ 最强、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湾流怎样形成的
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暖流。沿北美大陆东岸向东北流击,至北纬40°附近进入西风带开始折向东流,并呈扇形展开,称北方西洋暖。南赤道暖流因受巴西大陆之阻而分出的北支——圭亚那暖流,经墨西哥湾流出变为佛罗里达暖流,与北赤道暖流北上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组成强劲的湾流。该暖流因绕经炎热的墨西哥湾后流出,因此规模很大,水温很高。
在佛罗里达出口处宽约60~80千米,出口后加宽到160千米,深度达800米,流速130~150千米/日,表层水温度27~28℃。湾流及北大西洋暖流所经之地水温和气温大幅度升高,在强大西风吹送下向东北可直达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使欧洲西北部也成为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亚洲东岸和北美东岸气温要高出15~20℃,位于北极圈以北的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港口摩尔曼斯克港成为不冻港。
墨西哥湾暖流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除上述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加上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亚那暖流外,还有墨西哥湾接受了由信风不断赶入的暖水,使墨西哥湾成了巨大的“热蓄水库”。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强大而高温、高速的佛罗里达洋流,与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声势更大。
墨西哥湾暖流沿途,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当这股暖流流经北欧时,来自暖流的风给挪威、瑞典、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等地区带来温暖的空气,使这些地区冬季的气候比其他同纬度的地带温暖得多,也使挪威海岸的港口成为不冻港。
墨西哥湾流也为伦敦和巴黎带来不甚严寒的冬天,而同样纬度的拉布雪多,冬天却极为酷寒。每当风吹过墨西哥湾流的时候,就会夹带着温热的湿气,这种带着热湿气的风遇到冷空气,就会形成浓雾。
但墨西哥湾流对于北美的冬季影响不大,因为吹往内陆的风并不经过此海流。
㈨ 墨西哥湾是如何形成的
因小行星撞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