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园上跳什么舞蹈
Ⅰ 新加坡有什么特色舞蹈,服装之类的什么吗
所谓新加坡式的多民族舞蹈,是指华族、马来族、印族舞蹈员在一个节目里同时出现,通过表演,表达民族和谐共处的主题。但新加坡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有三个层面。一是指多民族舞蹈,二是指舞蹈编导与舞蹈员学习他民族舞蹈,如马来人学习华族舞蹈,华人学习印度舞,印度人学习马来舞,三是指舞蹈家们采用他民族的题材进行创作、或歌颂民族团结的题材。前者如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为印度舞剧,后者如《一个村庄的故事》。
Ⅱ 新加坡有几种舞蹈种类
新加坡除了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外,还有现代气息浓厚的现代舞蹈。新加坡的多民族文化环境和相对开放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的现代舞蹈更多地体现出适应性和时尚性。
现代舞
Ⅲ 基宗巴舞是什么意思
基宗巴(基宗巴)是一种起源于安哥拉的流行舞蹈类型和音乐流派。 “基宗巴”在 金邦杜语 里的意思是“聚会”。 基宗巴舞是森巴舞的一个变种。
基宗巴舞出现在18世纪初,它融合了现代的多种节奏,以及加勒比风味的经典旋律。18世纪伦巴达的旋律在安哥拉流行起来,同时还有新型的其它音律,这些所有元素的融合,产生了基宗巴舞。
(3)新加坡公园上跳什么舞蹈扩展阅读: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参考资料:舞蹈-网络
Ⅳ 新加坡华族舞蹈是以哪些动作为主
华族的民间舞蹈在新加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别样的花朵。新加坡的华族舞蹈保留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但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例如海南黎族的《舂米瑶》,黎族妇女使用木杵和木臼舂米,木臼用整段粗大的树干挖制而成,木杵长约1米,一端粗大。此舞即用此工具作为道具,木臼下面垫稻草,以增强音响。舞者4人或6人,表演时,舞者围木臼而立,绕臼转舞敲打,或敲打臼底,或敲击臼梆、臼沿,声音此起彼伏,轻重缓急,交织形成美妙的乐曲,别有情趣。新加坡人在表演《舂米谣》时将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结合起来,现代舞蹈元素的加入使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呈现出别样的风采。马来族的民间舞蹈既欢快热烈又兼具东方舞蹈的淳朴细腻。千变万化的手臂动作、具有曲线美的身体造型都是马来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例如Sumazau舞是沙巴卡达山杜顺的图腾舞蹈。跳舞时,男女舞者一排排面对面地站着,伸展双臂,随着六个鼓声的节奏,模仿鸟儿飞翔的动作,展袖起舞,动作整齐划一,情绪热烈激昂,体现了沙巴卡达山杜顺人民对神鸟的崇敬之情。新加坡舞蹈家将马来族的民间舞与其他民族的民间舞或西方舞蹈进行融合,将非马来族舞蹈元素融入马来民间舞蹈中,这种方式使得新加坡的马来族民间舞蹈具有别样的风采。印度族的民间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简单,一般在广场、村落跳。人们跳舞大多是为了取悦天神或自娱自乐。舞蹈动作以舞蹈化了的生活动作为主。
Ⅳ 今年公园里流行的年轻人跳的舞蹈叫什么舞描述:高抬腿迈出一步然后再地上蹭回来那种舞蹈。
应该是鬼步舞,你看一下tara的lovey dovey。party rock anthem也行。
Ⅵ 新加坡马来族舞蹈是怎样发展的
马来西亚人会在重大的节庆日或集会时唱歌跳舞,如萨宾舞、麦伊朗舞等。在新加坡的马来族人跳得更多的是社交性舞蹈,表达他们欢快喜悦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社交性的舞蹈已经逐渐向大众自娱性的舞蹈转变,马来族人在茶余饭后跳上一小段舞蹈来表达他们对舒适、平稳生活的欣慰之情,同时也达到了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Datunjulud舞是沙劳越地区流行的一种舞蹈,传说一个王子受到神的祝福,得到了子嗣,欢喜的王子向神灵感恩,跳起此舞。Datunjulud舞是抒发快乐情绪的一种舞蹈,此舞后来在沙劳越的肯尼亚部族里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非常典型和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舞蹈,配以独特的服饰,手臂上缚着犀鸟羽毛,模仿犀鸟飞翔的动作,姿态优雅高贵。由sape(一种乐器)奏出舞蹈的节奏,舞者在跳舞的同时还伴随着歌唱和拍手。
新加坡马来族舞蹈服装以马来西亚服装为基础,色彩鲜艳,体现出劳动民族喜爱绚丽色彩、向往多彩生活的乐天态度。
马来舞蹈是新加坡文化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与华族舞蹈一样,马来舞蹈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外国来访团体的影响。来访团体将马来族的圆舞、手帕舞、碟舞、伞舞、碟舞和围巾舞传入新加坡,成为新加坡民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早期的马来民间舞蹈在新加坡仅供娱乐之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的马来人看到了他们的印尼同胞是如何将舞蹈视为团结的象征,再加上新加坡的华人为发展教育而举行的文艺晚会而使华族舞蹈在新加坡盛行。凡此种种,使得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马来舞蹈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逐渐认识到马来舞亦应成为新加坡舞蹈中的一员。至此,马来人通过组织公益性的文艺演出来发展马来族的文化和艺术。为丰富马来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希里瓦纳艺术团应运而生,其宗旨是为促进马来文化艺术在新加坡的传播。为了提升马来舞蹈表演者的技艺,希里瓦纳艺术团于1957年邀请了来自苏门答腊的舞蹈家东姑·永哈妮·胡思妮(TengkuYohanitHusny)和来自雅加达的廖春远来新加坡授课。她们向新加坡舞者传授槟榔舞、巴南山之舞、传统舞蹈和十二花采舞。新加坡的马来舞蹈得到马来社区的积极支持,普及得很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1962年,希里瓦纳艺术团创作的首部马来舞蹈剧《雷当山公主》成功上演,开阔了新加坡马来舞者的视野。1985年,舞蹈家宋赛儿(SomSaid)获得了文化部的奖学金,只身前往日惹(Yogjakarta),拜敢于创新、备受推崇的编舞家巴贡古苏答雅佐(BagongKusudiardjo)为师。1990年,她前往梭罗(Surakarta)学习拉班舞谱(Labannotation),为日后研究舞蹈动作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宋赛儿的习舞经验和游学经历,让她在编舞时能自由吸收所需要的艺术养分,她开创了新的编舞模式。她的作品从节奏模式到对空间和步法的使用,都体现出了典型的马来风格。在马来族舞蹈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马来族民间舞蹈在新加坡逐渐走向正轨。
社交娱乐舞
Ⅶ 新加坡宫廷舞蹈有哪些特征
新加坡的宫廷舞蹈节奏缓慢、动作细腻、有韵律感,使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具备了既区别于古典芭蕾舞开、绷、直的审美特征,又有不同于现代舞顺其自然的运动法则。新加坡的宫廷舞蹈既吸收了中国古典舞的精华又加入了东南亚其他各国的舞蹈特色。虽然新加坡的宫廷舞蹈是结合了众多国家的舞蹈精华而成的,但依然有自己的特色。从整体上看,动作颇为平缓,东南亚舞蹈中的“三道弯”和屈膝下蹲的姿态得以保留,兼具中国戏曲舞蹈亮相的精髓,舞蹈节奏及韵律都呈现出极度平稳的特征,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较夸张的动作,但在平淡的节奏中却透露出新奇精巧。新加坡宫廷舞蹈的气息沉在丹田,不跟随动作的起伏而变化,更不会因为要表达内心的激情而乱了气息,在新加坡宫廷舞蹈中舞蹈动作是柔和缓慢的,—举手一投足都如同涓涓细流连绵不绝。
Ⅷ 拉斯舞有哪几种形式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的另一种着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得·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人们跳起这种舞,跳拉斯舞时,对服饰打扮没有特定的要求,一般女子穿宽上衣和裙子,男子穿长衫或瘦腿裤。
新加坡的舞蹈先驱者们将印度的民间舞蹈与华族、马来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结合起来,在新加坡这块多元文化并存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印度舞
Ⅸ 新加坡舞蹈有哪些特点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种文化交织融合的国家,它的舞蹈就如同其多元化文化一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新加坡的舞蹈大致分为三种: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
一、宫廷舞蹈
新加坡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从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中可以窥见其他国家舞蹈的影子。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受中国戏曲的影响较深,不管是精神文化还是具象动作都具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融会了文学、音乐、舞蹈、朗诵、武术、杂技、美术、幻术等多种艺术成分,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戏曲有固定的程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戏曲产生以来,舞蹈就不断被吸收进去,戏曲舞蹈在戏曲的“唱、念、坐、打”四种艺术手段中,占据“坐、打”两项。戏曲舞蹈在戏曲中以表现各种人物、情节情景、舞蹈化的生活动作和优美的舞蹈段落及精彩的武术杂技等成分为主。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吸收了部分中国戏曲中的元素,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及形、神、劲、律都继承了戏曲的精髓。新加坡的宫廷舞蹈中经常出现云手、风火轮、双晃手、圆场、小射燕、兰花指、山膀等戏曲中常用的动作,亦有戏曲中眼、板、身、法的影子,京剧中亮相和旋转则成为华彩之处。华人将中国的戏曲舞蹈带到了新加坡并逐渐发展起来。据文献记载,从1887年开始,新加坡有供戏曲表演的戏园,许多中国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新加坡得以保存。新加坡的华人将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加坡其他种族的舞蹈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有中国文化精髓又能代表新加坡的舞蹈作品。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宫廷舞蹈还受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宫廷舞蹈又带有一定的东南亚特色,舞蹈造型多以“三道弯”为主,膝部外开,做半蹲状。东南亚其他国家舞蹈的加入使其宫廷舞蹈变得庄严而又活泼、古拙却不失轻盈,舞姿婀娜流畅,富有雕塑感。由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关系,新加坡的很多舞蹈中往往会涉及马来西亚舞蹈。马来西亚的宫廷舞蹈是在马来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舞蹈艺术的精华而逐渐完善的,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宫廷舞蹈艺术家。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受泰国宫廷舞影响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宫廷舞影响的蜡烛舞,带着长甲的依奈舞以及加美兰朱吉舞等。马来族流传至新加坡的宫廷舞蹈里最着名的要数朱吉舞了,一般在庆典上和社交场合中演出。这种舞蹈无论是舞步还是音乐都和恰恰舞非常相似,舞蹈节奏较为舒缓,动作优雅大方,但其风格却是活泼、欢快且具有娱乐性的,来宾或游客通常都会受邀加入和舞者一起跳朱吉舞。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同时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新加坡人民高度重视印度的宫廷古典舞蹈,这种舞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较着名的印度古典宫廷舞蹈有克塔克舞、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尽管印度人口占新加坡总人口的比例不到8%,但他们在新加坡的舞坛上却占有重要位置。多才多艺的巴斯卡先生在1952年来到新加坡,为印度舞的普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他最重要的功绩是推广了印度古典舞和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卡塔卡里(Kathakali)舞,后者是典型风格化的印度古典舞蹈剧,不同行当的化妆与表演各具特色,表演形式很特殊。在他将近六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与夫人孜孜不倦地以高质量的教学培养新舞者,并一直用传统舞蹈创作新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将印度舞介绍给了新加坡其他种族的人。1958年,他大胆地用印度古典舞表现了中国着名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吸引了大批华人舞蹈爱好者学习印度古典舞和欣赏印度表演艺术。直到今日,年近九十的他依然致力于将马来文化与中国的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改编成卡塔卡里舞剧。他成功地将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和马来民间传说《红山的故事》搬上舞台,不断地为新加坡多元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新加坡将不同种族的宫廷舞蹈文化吸收、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为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增添了无限魅力。
新加坡的宫廷舞蹈服装延续了东南亚人民对艺术的细心和对服饰、首饰制作华丽的传统,非常精致华贵。服饰、首饰风格各异,融入了中国元素、泰国元素、印度元素等,极具特色。头饰、首饰上的一朵朵花雕刻得栩栩如生,随着演员头部的活动还会自然地颤动,其精细、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舞蹈演员的服装都是短小的上装和长过膝盖的、具有一定蓬度的中长裙,这样除了舞蹈演员的上下身看起来比例协调以外,还能突出地体现出独特的风格。
Ⅹ 新加坡华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新加坡近一半是华人,华族舞蹈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并在这块新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华族舞蹈。
华族的民间舞蹈种类多种多样。舞狮、舞龙、红绸舞等众多经过改编的民间舞蹈都是由华人传播到新加坡的。例如中国福建流传至新加坡的歌舞“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深受广大新加坡群众的喜爱。相传,“昔时,每逢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于山上的‘茶寮’,演唱茶歌,配以采茶劳动、扑蝶的舞蹈动作,久而久之,动作渐渐趋于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采茶灯”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多变,节奏感强。除此之外,汉族的胶州秧歌也受到新加坡人民的欢迎,它是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海南黎族的打鼓舞也叫“锣鼓舞”,原是为驱鬼、除病、求平安,人们请道公表演的舞蹈。开始前,先把一面木鼓置于鼓架上,两旁站着数名敲击铜锣相配合的助手。表演者(道公)身穿长袍,头缠红巾,并插上几根山鸡羽毛,两手各执鼓槌边击鼓边舞,鼓声或轻或重,鼓点时疏时密,舞步、舞姿随之变化,锣声与之配合,舞者神情肃穆,舞姿威武粗犷。另外,跳钱铃双刀舞时,舞者两人,一人持长约60厘米的竹制“钱铃棍”(竹子两端挖空,装上铜钱),另一人两手执锋利的“五寸尖刀”,持刀者围绕持棍者挥刀刺击。持棍者边敲打出声,边上下左右挥棍防御,表演格斗场面。惊险中,突出了他们的灵巧、机智。黎族男子喜欢弄刀棍,此舞表现出了黎族男子坚强勇敢的性格。此外,荷花舞、剑舞等,都在不同时期传入了新加坡。1947年8月,中国歌舞剧艺社受邀到新加坡访问演出,举行了巡演并组织了培训活动,指导新加坡的舞蹈爱好者学习、排练中国的舞蹈节目,对华族舞蹈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舞蹈家积极响应“新文化”的号召,开始寻求新的角度来编排新加坡题材的舞蹈。此后,新加坡的舞蹈家将华族的民间舞蹈与其他种族的民间舞蹈加以整合,融入民族友好的题材,象征民族大团结。
新加坡华族的舞蹈服饰与中国的服饰相差无几,既有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服饰,也有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服饰。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不同文化的撞击,但在它们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子,同时也可见在新加坡生活的华族人民对家乡的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