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苦力有多少
A. 去新加坡打工一个月1150不管吃住一个月能不能攒下钱。中介费是三万三不包机票
你去打工做什么呀?这个收入可真真的不高哎,我朋友有做这块出国劳务的,基本上都一千五新币以上吧,还有一千七八的。类似于技工和服务类的。你尽量找管住宿和用餐的会好些。住宿在新加坡不算低哦。住宿估计都得在三四百左右,吃饭一顿在5块左右。你算算吧,这都是新币哦。
B. 广东话卖猪仔是什么意思啊
广东话“卖猪仔”意思有以下三种:
1、契约工,即订约卖身3年、5年或10年。
2、赊单工,即出国船费由招工者先垫付,欠帐者在国外须受雇主控制,直至还清债款及利息。19世纪50年代,广东许多口岸设有“猪仔”馆,华工出国前集中于馆内,丧失自由,备受虐待,常有被折磨至死或自杀者。鹤山早期许多华侨出国也是被当作“卖猪仔”出去的。
3、买票乘车中途被“卖”,转乘另一辆车到目的地,即“卖客”。通常不是在正规车站买的票,或根本就没有正规车票,取而代之的只是收据等。而到达的目的地也不是车站,而是车站附近。卖客现象既损害旅客的正当利益,也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2)新加坡苦力有多少扩展阅读
中国关于“卖猪仔”的历史:
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广东沿海就已经有商人自建航船,以“公凭”订立方式运送农民或手工业者去南洋垦荒开矿,这些是移民,不是猪仔。猪仔是以掠夺方式进行的,跟中国国力急剧衰弱有直接关系。
从1785年开始,中国被卖到海外的苦力激增,转运中心在澳门,有的去了马来半岛槟榔屿,有的去了特立尼达群岛。1810年,几百名中国苦力出现在巴西,试种茶树。
当时圣赫勒拿岛上囚禁着拿破仑,英国海军将领巴塞尔.赫尔舰长来看望拿破仑时,拿破仑指着窗外花园里的中国园丁说:“这些人很善良,他们有才能,智慧,自尊心,决不可能长期被英国人或其它人奴役。”
到了19世纪,中国苦力被拐运人数比以前更多了。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为建造以马六甲海峡为中心的整个东南亚殖民地,总督莱佛士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拐运最廉价又最勤劳的中国苦力,则是最理想办法。
1820到1830年,每年平均有8000名左右苦力运入新加坡。鸦片战争之后,1847年秘鲁华工达到12万人,古巴有15万。还有一批前往澳大利亚,出发站是新加坡和厦门。
1850年有4000多名苦力从香港前往正在开发的加尼福尼亚,1851年巴拿马铁路有一万多名修筑者是中国人,死亡率高达80%。可以说每一根枕木之下都有一名中国人不安的灵魂。
1859年,中国苦力出现在海地,1864年出现在墨西哥,1867年大批苦力前往加达加斯加修公路,1883年连斐济也有了中国苦力。到了1898年,苏门答腊种植烟草的中国苦力达到56000名。
C. 新加坡的印度人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干苦力的
因为新加坡和印度原来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从印度移民到新加坡是当时殖民政府做的,估计是为了成立一支军队维护住新加坡的安全,同时又增加新加坡的劳动力
D. !请问在新加坡去打工和在自己国家打工有什么概念还有就是新加坡那边真的有那么好嘛
看你学历了,新家破看文凭吃饭的,什么人做什么事情.,很正规。工作准证分为WP,SP 和EP。 其中WP是最低档的,活到死,工作到死也入不了新加坡户口(怕你听不懂,专业的说是拿到新加坡永久居民,绿卡简称PR,而PR是享受福利和入新加坡国籍的前提)。WP是没有文凭需求的。做的也是最苦最累最没档次的事情,一天工作12个小时常见。工资不得高于1800新币,事实上也没哪个老板给这么高,基本苦力活都是1000块左右。而其次的SP是新加坡官方(ICA移民局)需要中国的大专以上文凭,但近年来,大专不见得好批。一般都是中国的二本大学去才拿的到,中介运作的好,三本也能批。SP工作1-5年内可以申请PR。就是新加坡绿卡。SP是要交税的。试想,你不缴税,新加坡凭什么无故给你福利政策。对吧。呵呵。之后最高大就是EP了。 2 以上也讲了,WP最低的,没要求,基本是做服务员的,一辈子没绿卡拿。工资不能高于1800新币,一般都给1000块左右。对于中国人。wp不用缴税。SP还可以,中国大专以上或者本科。一般二本相当好批。这个需要缴税。可以拿PR.可是绿卡要等很久。最高的EP。基本是高薪工作,工资4000新币以上,6个月内可以申请绿卡(PR)。北大清华基本有戏,就是中国211的好大学和985高校。不过我一个同学中国海洋大学也批了,不过雇佣单位不给这么高的工资。做假帐或者发工资了你自觉给回老板一两千块钱。哈哈,人家为了早批绿卡,也认了。这种形式很常见。
E. 中国与新加坡的差距在哪里
一、人人都有房住的社会
2003年,新加坡土地面积604.2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新加坡人约300万,其余是外国在新加坡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计算出新加坡人均土地是151.05平方米!!而且这还包括了一些不适合居住的岛屿,还要建公路,要有工厂,学校,要有兵营,真正能够用来居住的面积屈指可数。新加坡的水也要基本上从马来西亚进口。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土地和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是如何解决住房的。
新加坡首先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严格规划,建高楼。另外,为防止少数人拥有过多房产和房地产泡沫,采用了政府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政府成立建屋局,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全国80%多的人口都居住在这种房屋里。一般说来,对于新加坡人,一套3室一厅的房子也就是人民币70万到100万。这是因为政府有对公民买房有补贴。而同样的房子,外国人买住了5年以上的二手的,也要120万元以上。新加坡的全国平均工资大概是人民币每月15000(税前,包括雇主交的公积金)。一般新加坡人,如果夫妻都工作,很容易买下房子。而且几年以后还可以卖给外国人,挣50万左右,再到私人房产市场买更好的住房。所以,在新加坡人人都有房住,而且年轻人结婚都可以买房(当地人很少上研究生,要上也是在职那种,不影响挣钱),对于大学生几年后就可以攒够房钱而追求其它的了。
目前,上海、北京的住房已经和新加坡的房价差不多了,而我们还要每月有一大比的管理费,停车费。我们土地远比新加坡充足,而且有充足的劳动力建房。是什么导致了如此高的房价?一个收入2000左右的普通老百姓,夫妻两个多少年才可以还清贷款?当大款们拥有别墅和高档车的时候,那些收入更低的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园一个住房梦?而做为政府,在住房商品化的今天,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解决低收入人的住房难,而不是一味的卖地皮赚钱?
二、比起新加坡,深圳成功吗?
新加坡65年独立,7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大的发展,从人均50美元的GDP,用了30多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最高达到27000美元,现在大概是24000美元,保持了30年平均8%以上的增长率,用30年时间超过以前的殖民国家英国。98年以后发展速度才降了下来。深圳是78年开始的,算起来只是比新加坡晚了十年左右。新加坡是“渔民”和“苦力”的后代,种族和宗教问题复杂,没有人支持它,完全靠自己。而深圳能够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背靠香港,可以通过户口引进人,赶走人。这两个城市有可比性。但是我们需要反思深圳成功吗?
在新加坡几乎看不到要饭的,人人有房,安居乐业。据说马来人(当地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享受免费教育。街上没有什么警察,一旦有一个治安案件,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一个中国陪读妈妈的女儿失踪。电台和报纸经常是头版头条,而且街上很多寻人启事。后来,发现小女孩遇害,几万人专程去悼念。我们想想,那仅仅是一个外国人的孩子啊?她的母亲也就是在菜市场帮忙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福建妇女,可是竟然能够引起如此的重视?深圳在繁荣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街上到处都有警察,查看证件,并经常可以带走没有居住证件的人。我在什么看到很多要饭的,据说关外就更多了。我在台湾的工厂里看到了打工妹们无助的眼神。有人一掷千金,有人在为几百元的工作而奔波。有人可以支持孩子到英国挥霍,有人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学生看他亲戚拍摄的电影,女警官胡作非为。我们想想,比起新加坡和香港,做为窗口的深圳成功吗?通过这个窗口,我们是不是真正学到了我们想学的?
三、67岁退休,70多岁的人也可以找到工作
现在新加坡的退休年龄是62岁,很快将提高到67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在工作,NUS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学校食堂卖饭和擦桌子的很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一方面这是因为新加坡福利差,很多老年人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积蓄(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个话题),另外也反映经济的发展,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全国300多万当地人,100万外国人,其中据说有30万从中国去的。这么多外国人都有工作,可想而知,当地人就业是比较挑剔的。其经济发展不是光看GDP的,也要看就业率。有就业机会就有发展,实现全民就业比实现GDP的发展更难。
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人员过剩和失业,这是正常现在。问题是我们没有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很难让政府直接创造,政府应该创造的是一种环境,激发个人对理想,包括财富的追求,从而为社会创造就业。让每一个想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我们的毕业分配制度用了10年的时间,只是改革了一半,取消了分配,但是,还是逼着大学生当年必须找到工作,否则户口打回原籍,永远没有改变户口的机会了。这些都该取消了,都知道要取消,为什么就这么难?我不想看到“管分配”老师的嘴脸了,也不想看到“管档案”,更不想和学校户籍科“管户口”打交道了。我希望食堂就是外面的餐厅,而不是一个“管食堂”的“老师”管理的处级单位。
四、中国和新加坡的税率比较
在新加坡如果收入30万人民币的话,税最多大概是2万。我记得10万以下大概是不用缴税的,另外交的公积金也不纳税。应该比西方国家低很多,和香港应该差不多。和美国不同,新加坡第二年夏天交前一年的税。夫妻两个可以单独算,也可以合起来一起算。在税的计算方面,有很多减免,比如孩子越多,减免越多。比如负担父母,孩子服役,配偶或者子女残疾等等。另外,还要遗产税。顾保姆还有一个LEVY,以防止因为保姆工资过低,使大量新加坡人顾保姆,带来社会问题。税可以网上报,收到税单后,通过ATM或者支票就可以缴了。见不到税务人员,和单位也没有关系。最后,通过信,邮寄回缴税证明。这样,你可以做为你收入的凭证。
我们中国的税率算法太简单,不考虑一个家庭情况,就一刀切缴税。另外,每月纳税的的方式我感觉不如按照年计算更加科学。因为月收入波动太大,如有时有奖金,有时没有,有时有稿酬等一次性收入。另外,缴税前的收入评估也是防止腐败的好时机。还有,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门口,有人拦截自行车收税。抓住你就倒霉,没有抓住就没有人管。我感觉如果一个税很难执行,不如不收。要收大家就都要公平。
五、新加坡的股市和中国的股市
新加坡股市的平均P/E我估计大概是15倍左右。很多P/E不到10的小公司。很多中国公司到新加坡上市,发行价大概就是10倍,跌到5倍以下的也有不少。在这里,很多公司将收入的50%分红。很多情况下,一只股票(如地铁股票)得到5%的分红并不困难,这还不考虑Profit的持续增长。股市确实比存款挣钱。我认为关键是新加坡不限制资金流动,老百姓对于新加坡没有信心的话,可以将钱换成美元、欧元等任何货币。可以买日本股市,中国B股。可以通过基金投资到任何收益率高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或者干脆存到花旗银行,马来亚银行。
相比之下国内的公司发行价就是20倍。结果年底不分红。这样看中国股市跌了这么多年,比国外还是贵,除非公司前景特别好,否则还要跌。很简单,从长期看,不如放到银行。美国的P/E也比较高,但是企业发展快,这点新加坡比不了。我感觉中国还不如不限制资金流动,为什么要吊死在中国不赚钱的股市,为什么我们不能到香港用1/2的价钱买同样的股票?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美国买GOOLe,到日本去买SONY,到德国买Siemens,去迎接真正的高科技(而不是清华,北大那些骗人的校办公司)?
六、新加坡和中国的福利的比较
按说税这么低,福利应该不如中国了,但是好像又不是。而且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要保持一定规模的陆海空和外交,花销不少。新加坡也有类似于中国的基金(好像北京叫做3金或者4金什么的,企业要给职工交的)。新加坡一般每月工资的20%用做基金,另外,公司再出13%(经济好是多出些,坏时少一些)。用于医疗,养老和买房。用于医疗和养老的部门年存款利率大约是4%。住房部门可以用来买房,医疗部分可以用来报销医疗开销或者买医疗保险。这样一个人如果30岁时有1万元基金,63岁退休时将有3.6万元。老百姓允许用这些钱进行风险低的投资,如债券,股票,投资基金。到55岁时可以取出来,也可以买养老金,到时候每个月就有了固定的退休金。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清清楚楚,很分明。有人中间到美国工作了几年,过几年发展的不好,又回来了,没关系,以前的帐户还在,接着交就可以了。很多30多岁的人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了。
我们有了这些,还不完善。关键是一笔糊涂帐。比如这几金好像只是随工资挂钩,而没有和奖金抓构,这样是不是太少了。另外,应该扩大到国家范围,而不是户口所在地,否则很多人无法交。还要要写清楚,现在交了,将来究竟享受什么退休待遇,还是退休是还是像现在一样安装行政级别来,如果这样,大家还有什么积极性?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了。另外,自己交了多少,是不是定期应该有一封信告诉自己。我记得在上海问过一些同学,他们好像都不清楚这些。如果一个人在55岁去世了,这些基金可不可以转给配偶或者子女?另外,如果政府代大家投资这部分钱,是不是大家应该享受增值?我们都是一笔糊涂帐。谁也不清楚?至少我是查不到。我老公出国前工作过,估计现在户口都注销了,不知道以前交的还有没有?是不是被贪污了。
七、新加坡的“市长”和中国的市长
在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用来和政府打交道,如报税,查看自己的公积金,如竞标拥车证。政府的任何政策网上都可以找到。比如你可以找到包括总理在内的高官的电话,电子邮件和通信方式。我曾经有事给一个政府部门发邮件,很快就有了回信。另外,全国只有一级政府。
我们也在谈政府上网。我记得2000年在上海当时办护照时,必须到公安局去领表格?为什么不放到网上让大家打印?好像4年过去了,还是这样。我们的上网工程更多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多少人用网络来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现在国内在搞社区,就是以前不归政府管的,如提倡什么发扬什么等等,政府又管起来了。这样无形加大了财政负担。按照地域划分社区的方式相对于把城市分成了村庄。我感觉即使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地方统一管理结婚就可以了。而不是把这个职能分散到社区,因为社区负责一小片,不可能天天开门。另外,政策解释得也不一样,有的还强行推销纪念品,否则就以各种理由刁难。诸如失业登记等等,如此专业和重要的事情,当然应该统一到市级。总之,我们没有必要养这么多人,这些人没有权利勒索纳税人。
八、新加坡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
我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在中国和新加坡都上过学,对国内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和了解。新加坡的高校老师收入确实很高,但是都很认真负责。一般说来,老师不能让研究生干一些与专业没有关系的开发项目,而且博士生从一开始就是安心写文章,你写不出来,老师比你还着急,因为学校也要考核教师的。中国过来的博士生大概每月有人民币6000到10000的奖学金,租房用去1500人民币,平时吃饭用1500人民币。这样,每个月还会有人民币3000以上的节余。所以,一般有奖学金的学生日子还是不错的,有的假日还可以回国或者到其它地方旅游。新加坡人大多业余读硕士,很少读博士的。而且,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班的概念。我记得在国内读书是,大学有班,有班长,有班干部,有班主任,负责学生工作。必须住学校宿舍,很多人一个房间。大家矛盾很多,但是也没有办法。每年班里要给学生打品德分,即使是宿舍长都有加分,甚至春游帮同学也加分。很累,真的很累。毕业时,要综合测评,班干部分数最高。幸好那时候已经不分配了,听以前同学讲分配工作就像分房,让人心里累。
这边没有班,你可以通过一些自发的社团认识人,没有功利大家相处也就没有猜疑。可以选择自己的住处。总之,你就是读书的,不用管别人,不用求人。你是一个自由的人,随心所欲的安排你的私人生活,没有人有权力为你的品德打分,没有人敢于让你向它回报思想,你也不必学习新加坡政府的文件,或者领会新加坡的什么“精神”。没有毕业分配,没有感说你不关心集体。你参加任何社团都是自愿的。你献血是自愿的,你不愿意,学校不会像北师大一样强行检查你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你献血了,也不会有领导摸着你的脑袋说你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也不会遇到招生的人勒索和招生黑幕。
九、中国和新加坡生活质量大对比
前边已经谈很多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在新加坡,摩托车是可以用的,因为这是穷人的代步工具(顺便说一声,这里车很贵,先买拥车证,汽车的大约人民币10万,摩托车便宜很多。还好老百姓不一定非买车不可,让那些有钱买车的多出钱好了。)。我感觉很多中国的中等城市,完全没有必要禁止摩托车。摩托车上下班还是很方便的。好像我们这些城市取消摩托车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反正有钱人可以买车,享受更好的公路。老百姓就只好挤公共汽车了。这样,老百姓交了税,却没有权力充分享受使用公路的权力。
新加坡几乎天天下雨,但是我却没有雨伞,为什么?城市规划的好。出了门又遮阳和遮雨的,地铁可能和购物中心连着。不用担心下雨。
十、新加坡的报纸和中国的报纸
这边的报纸经常报道一些小事情,比如有人在电梯抢劫啦,车祸啦,往往都是头版头条。当然还要一些“无聊”的,如赌博,“迷信”等等。如果有命案,一段时间内都有报道,从出事,到逮捕罪犯,到审讯。最后几年后还可能改编成电视剧。我记得每年大概全新加坡有20多人死于谋杀。这让我想起以前看电影经常看人们通过查看以前的报纸来了解曾经的命案。而这些确实是新加坡人关心的,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大事情关心,死人永远是大事。
我们一般都是等到破案之后表彰时才知道的。有些是在国外网站上流传很久了,国内报纸才有。而头版头条一般是领导开会学习什么精神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暂住证被关押,死了才知道。妞妞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网民自发桶出来的,还有那个在美国被打的,本来还是爱国面孔的,没想到是公款挥霍。我记得以前我所在上海的学校就曾经轰轰烈烈的高过“12345”思想教育工程设么的。
我只是在这里说了新加坡成功的一方面。我是关心中国的发展才去做这些比较的,很害怕被人骂成崇洋媚外。新加坡的问题也一大堆,如中英文都学,但是什么都说不好。比如老年人工作很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比如面对中国和印度低成本国家的竞争,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过于严格的控制而使社会缺乏活力等等。新加坡还是要继续学习西方的,因为西方有几百年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创造力,欧洲的福利系统,等等。但是做为一个从60年代末期才起步的多元种族国家,比起东南亚那么多独立的国家,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其成功不全是偶然的,而且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得到了实惠。我们要学习的当然是它成功的方面。
F. 我是干电焊的,我们介绍去新加坡打工.一个月开8000人民币.供住不供吃划算吗
我有个姐夫刚从新加坡回来,做的就是焊工。一个月1000新币做底薪。一天工作8小时。工作从周1到周5。周6周日算加班。加班的薪水是平时2倍。节假日是3倍。不过我姐夫是供住不供吃。两年下来一共赚了8万多。(自己开销除了住以外的一切)手续2.5万。自己拿主义。祝你好运。
G. 什么是苦力贸易
看待臭名昭彰的“苦力贸易”兴起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它视
为华工契约劳工制取代非洲奴隶的强迫荣工制。十九世纪之
际,许多地方都没有足够的廉价华人劳工。契约劳工制始于
1845年,到了1874年已近尾声。这期间,无数中国
人被运往东南亚、夏威夷、北美、中美洲与非洲,以缓和那
些地区的严重劳工短缺。据学者陈翰笙的估计,在十八与二
十世纪之间,自中国输出的契约劳工人数,高达600万至
700万人。又据另一项估计,1801至1925年间,
约有300万名契约劳工。
中国人移居外国,可通过下述3种办法中的一种:(1
)他们可以自己支付船费及杂费;(2)他们可以由赞助人
先行代付船费,赞助人可能是亲属,也可能是当地的华籍经
纪人,或者是已经在居留地确立地位的华人移民;先由代理
人代付船票,等到移民抵境后寻得工作,才连本带利偿还,
这也就是所谓先行代付船票制(credit—ticke
t system)。它把千千万万的契约劳工带到澳洲、
加拿大、东南亚与美国去。(3)出之以契约移民的形式。
也正是这种制度,把千千万万的华人契约劳工送到古巴、秘
鲁及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服劳役,使他们身心备受摧残
,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苦力贸易的集散地先在厦门,然后移往澳门。在那里,
西方商人如德记洋行(Messrs Tait&Co)等
设立了代理处,在当地华人经纪人(亦称“客头”)的协助
下,从事贩卖苦力(亦称“猪仔”)的活动。“客头”利用
地下黑势力,威迫利诱,把“猪仔”劫持哄骗上船,迫令离
开中国。船上环境异常恶劣,被形容为“海上浮动地狱”。
实际上,并非所有“猪仔”贩卖者都是私营的,有些政府人
员也参与其事。如英国政府官员与中国当局相勾结,朋比为
奸,经营香港、汕头与广州的“猪仔”贩卖活动。契约劳工
于契约期满后,有些回到中国;但有些却留下来,改行做小
买卖,赚取蝇头小利,维持生活。
契约劳工虽然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中国今天仍然是劳工
移民的输出地,当然规模比以往小得多。通过政府的渠道,
一批批“客工”被送往外国工作。如在1985至1990
年间,福建省安溪县的1,042名劳工,便前往美国、新
加坡及其他地方工作。其中有超过100人已成为新加坡永
久居民,他们的家庭成员其后被接到新加坡团聚。
H. 出国打工作过的请问去日本或新加坡打工三年真的能赚20万吗
没有那么夸张,新加坡的工资平均一小时20RMB,一天工作8小时160,一个月
4800,一年不过57600,哪里来的50万,而且你租房子一个月2000,再买点什
么不够你倒贴不错了。
另外问问你这个消息从哪里来的,中介办劳工告诉你的?那么他们真得有点
坑人了,我有朋友在日本工作了六年,最后也没有攒下多少钱,日本的消费
水平普遍偏高。所以50万的话不可信,不然你想想真的要是能3年50万的话,
中国人口还会是现在的15亿吗?早就全都跑日本去了。
I. 去新加坡打工一年能赚多少钱
你要是去新加坡打工,你因为做的工作不同,做的活不同,所以赚的钱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做平常的工作一年应该能够赚到十万左右吧!
J. 去新加坡打工食品冷加工厂,底薪1000新币管住,一周上六天班,每天12个小时,加班另算。我该去吗给点建
听我的别去很坑 很累很累 我就是在新加坡食品厂打工 纯苦力 而且工作已经是12个小时了 不会有加班的不要人家说有加班你就信 我现在在三巴旺一个食品厂上班也是被坑来的一个月1300 每天12小时每周6天班根本就不会有加班而且给你的合同上才显示500的底薪 一个月的1300底薪其实是加班,补助,各种待遇全包括在内的。不要来挣的没国内多而且会往死的用你很累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