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潮州话什么意思
❶ 新加坡华人的籍贯语言
大致上,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所属的汉语方言、语言文化组、籍贯或祖籍来做归类。新加坡华人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讲的方言来做辨认。但是广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36%的广府人在家中讲粤语,在家中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以下相同)或英语的广府人的比率分别只占32%和28%。相反,多数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讲华语。虽然籍贯或祖籍的观念在年轻族群当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华人仍会对自己的籍贯或方言组产生认同,甚至会相当重视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以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福建人,潮州人和广府人涵盖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19个方言群组成。这些华人一般称为“新加坡本地华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中囯南方移民来新加坡的华人后裔 (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浪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了从中囯各地区移民来新加坡的第三波移民浪潮。在新加坡华人社群当中,不同方言组或籍贯的互相通婚十分普遍。但籍贯或方言文化组的归类则会根据父亲的籍贯而定。例如,如果父亲是福建籍,而母亲是潮州籍,小孩则会称自己为“福建人”。有些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的籍贯来联系自己的宗乡会馆。
新传媒电视台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加坡电视剧,注重介绍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以及一群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新加坡的故事,比如《雾锁南洋》 《出路》 《和平的代价》,还有以各个籍贯的华人下南洋打拼的剧情片《潮州家族》 《客家之歌》和 《琼园咖啡香》。历史,是一连串单向行驶的生活组成的,碾过了贫困和战争,他们,成了大时代的最佳见证者,透过电视剧,年轻的新加坡人看见了华人离乡背井,挣扎求存的最真实面貌。
新加坡华裔籍贯与人口结构(2000年)
方言群体 祖籍地 总数
福建人(闽南人) 厦门、漳州、泉州、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龙海 1,028,490
潮州人 潮州、汕头·、潮安区、潮阳区、揭阳、饶平、澄海区、普宁、惠来 526,200
广府人 广州、南海区、番禹区、新会区、中山、东莞、恩平、开平、肇庆、
顺德区、 台山、鹤山、佛山 385,630
客家人 梅州、梅县区、梅江区、蕉岭、五华、兴宁、大埔、
丰顺、平远、韶关、河源、惠州 198,440
海南人 文昌、海口、琼海 167,590
福州人 福州 46,890
兴化人 (莆仙人,莆田人) 莆田、仙游 23,540
上海人 上海 21,550
福清人 福清 15,740
其他省份 其他省份 91,590 在新加坡,闽南人一般统称为“新加坡福建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41%,是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最大的群体。新加坡福建人多数源自于福建省南部,主要是厦门、泉州、漳州及其他闽南语区各乡镇(包括: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龙海、晋江)。他们所讲的方言是新加坡福建话 (在新加坡称为“福建话”),偏泉州音。在语言沟通方面,闽南话跟潮州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但却很难跟琼语进行沟通。
在1979年推行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运动之前,新加坡福建话曾是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音,也是其他种族如马来族和印度族跟华人沟通的语言。早期的闽南先民大多落脚于厦门街和直落亚逸街,逐渐形成了围绕于天福宫(Thian Hock Keng Temple) 的区块。他们随后又成立了宗乡会馆如新加坡福建会馆,并且把区块展延至福建街和中国街一带。
新加坡福建人在早期新加坡河一带的贸易活动当中是最活跃的。由于他们来自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且从事海上贸易,大多有信奉妈祖之习俗。除此之外,他们也信奉其他中国民间之神明如九王爷、玉皇大帝等。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所说的“福建人”,其实指的是“闽南人”,而不包括在福建省境内其的他籍贯;也就是说[福建人]并没有包括在“闽南地区”以外的福建人士。一般来说,在新加坡不被称为“福建人”的包括福州人、福清人、莆田人、仙游人、宁德人以及闽西的客家人。当时不采用“闽南人”而使用“福建人”来特指厦门、漳州以及泉州移民的原因有两个:
■当时“闽南话”只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所以除了专家学者以外,其余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百姓并没有闽南这个概念,更不会把自己称为闽南人或把自己的方言称为闽南话。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年的移民浪潮中,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移民远远超过福建省其他地区的移民。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扎根之后,因为沟通需要,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渐渐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话,简称福建话。来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占少数,他们当时为了沟通需要,也得舍弃使用自己的闽东话和莆仙话而改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新加坡福建话。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会很明确的说自己是“福州人”和“兴化人”,不会说自己是“福建人”,因为“福建人”这个称谓早已被“闽南人”所使用。 潮州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21%,是在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的第二大群体。新加坡潮州人多数源自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包括了潮州、汕头、揭阳、丰顺等。潮州人所讲的方言是潮州话,跟闽南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如同海南人一样,潮州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福建南方地区(闽南)。由于闽南地区人口过度膨胀,加上饥荒等问题,他们因而迁徙到了潮汕地区。虽然潮州人和闽南人在方言及文化上有所相似,他们仍会将各自区分开来。
19世纪期间,潮州人曾是新加坡最大的方言群体。然而,闽南人大量的涌入导致了闽南人在人口上超越了潮州人,尤其以新加坡南部最为显着。柔佛海峡岸边曾是的潮州人主要的居住地,直到1980年代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 实施搬迁计划之后,这里才有所变化。19世纪及20世纪初,大多数的潮州人都居住在牛车水(Chinatown) 或新加坡河畔一带。早期的潮州人都从事工商业,包括捕鱼业。传统牛车水的商店或商行主要由潮州人经营,包括沙球劳路和桥南路一带的商店。后来,其他潮州商人也陆续设立赌馆或在新加坡森林,新加坡北部和柔佛开设胡椒园。
19世纪时期,他们先后得到柔佛苏丹的批准设立这些种植园。其后,有更多的潮州人也加入种植业的行列,形成所谓的“江厝”制度。在潮汕方言中,“江”的意思是河流,而“厝”的意思是房子。在这种制度下,“厝”是指种植园首个负责人姓氏的名称。“江厝制度”后来演变成今日新加坡的许多地名如蔡厝港、林厝港和杨厝港。这些地名在市区重建之前都曾是种植园。早期的华人大多都成立宗乡会馆及方言会社。这些会馆或公司扮演着工会的角色,替目不识丁的华工处理许多和殖民政府或雇主交涉的事宜。其中最为重要的潮州公司之一是1845年成立至今的义安公司。
新加坡的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是新加坡潮州话,在本地简称为潮州话。这种潮州话因为长期受到新加坡的主要方言闽南语所影响,已经和潮汕地区所操的潮汕话有着一定的差别,主要的差别在于它带有比较浓厚的闽南音,也掺杂了很多厦门话的词汇。与此同时,新加坡闽南人所操的新加坡福建话也有被潮州话影响的迹象,形成一种略带潮州音的闽南话。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报道过现今的后港是个潮州人主要的聚居点。这里也是新加坡反对党工人党,饶欣龙管理的单选区。
粤海清庙,始建于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资创建。潮州人早期建庙的目的是为维系南来谋生的潮州同乡之间的关系 ,保佑那些南来北归的航海者能安然抵达目的地,也为自身以及家人祈求平安。粤海清庙初建时只是一间简陋的亚答屋,四周空旷,庙前是一片大海。1845年,潮州籍人成立义安公司,该庙便归义安公司所管理。
1852年至1855年间,进行扩建工程。1896年又进行全面重建,该庙也由一间亚答小庙,变成水泥屋瓦,雕梁画栋,香火旺盛的大庙。至今粤海清庙还保存着清朝光绪皇帝御赐粤海清庙的亲笔墨宝“曙海祥云”,巨型的“曙海祥云”扁额高挂大堂,可见早在百年前,这间古庙已名扬海外。 经修复后的粤海清庙,奂然一新,依然保留古色古香的样子,左右两座相连的祠庙,所有的神像、扁额、雕塑与一切布置仍保留原状。 经历了将近180年的变迁,该庙已发展成今天新加坡着名庙宇之一,1996年6月28日粤海清庙成为受保护的国家古迹,属旅游景点。 广府人构成新加坡华人当中的15%,一般也称之为“广东人”。新加坡广府人大多数源自于广东省南部地区,如广州、肇庆、顺德、台山、鹤山等等。新加坡广府人所讲的方言为汉语粤方言,即广府话。他们的宗教信仰也跟闽南人或潮州人一样,为中国民间信仰、道教或佛教等。于20世纪前半业,新加坡广府人主要的职业为医生、政治家、文言文老师,也从事其他行业如金饰业、裁缝业、餐饮业等等。他们的商店主要坐落于庙街、宝塔街、回.教堂街。来自广东三水县的广东女工,称之为红头巾。他们主要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上充当建筑工人,为新加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女工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的从中国来到新加坡,于20世纪前半叶在新加坡的工地上从事劳动工作。她们所穿的衣服是海军蓝色的衣裳,头上裹着红头巾,其作用是在工作时为了保护头颅,其外表格外鲜明。穿戴这种头巾的第一位女士据说是宋朝的王朝云,文学家苏轼之妾。这种头饰曾是广东客家地区所穿戴得传统帽子。广府人由于经常跟客家人一起工作,也进而采用了这种传统。来自广东四邑县(江门区)的女工主要戴的是黑色的头巾。她们大部分在新加坡河畔和吉宝港口 (Keppel Harbour) 的周遭码头从事劳动工作。于2010年,新加坡意识到牛车水一带居住着大批的广府人。 这个组群构成新加坡华人的2%。由于台湾人在新加坡的人口比较小,也经常被归类于闽南人(福建人),客家人或其他方言群。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的台湾人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群。他们主要讲国语、台湾闽南话或客家话。新加坡的台湾人源自于台湾的许多城市,如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等。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的华人可能始于1940年代。根据经历过1940年代时期新加坡人的口头述说,当时二战时期有许多占领新加坡的日本兵其实是台籍“日本”兵。据新加坡人的口头述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许多新加坡的华文老师来自台湾。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由于新加坡跟台湾颇为密切,更有一些台籍军事人士移民到新加坡,并且在新加坡武装部队担任高级军官。于1970年和1980年代,有更多的台湾人移民到新加坡,到新加坡投资,工作,定居或念书。他们通常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并且在各专业领域如工程、商业、投资、研发和教育就职。例如新加坡着名的律师与政治人物陈硕茂,其在台湾出生,1972年11岁时随父母和妹妹移居新加坡,25岁时成为新加坡公民,阿裕尼集选区的反对党议员。这里也有许多新加坡华人和台湾人通婚,台籍配偶也因此移民到新加坡,并且取得公民权。2009年统计,来源于台湾的华人估计为六万多人。 1990年之前,来自北京或其他省份如山东、四川、湖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的华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2%。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各省以标准汉语为主要口音的人士比其他族群还要晚移民到新加坡,尤其是1989年后新加坡政府开放移民。他们都能说标准汉语,也可能能说自己的汉语方言。自1990年之后,从中囯大陆各地区来新加坡读书或工作的人士有增无减。有些则长期定居在新加坡,并且成为永久居民或公民。这个组群构成新加坡人口的1/5。
1990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原中国籍新加坡华人多数是高收入的白领阶级,并且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大学等就职。也有许多在小学,中学的华人老师来自中国。自1990年末,新加坡经历了来自中国各省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他们到新加坡读书或工作。有些会回去中国,有些则长期定居在新加坡。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通常称为“新移民”。着名的大陆新移民包括了去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踢馆成功的阎奕格。新加坡的华人也有来自邻国的比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尤其以马来西亚华人最多,各地的华人丰富了新加坡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新加坡海峡华人(峇峇娘惹),为早期来自马六甲和槟城的华人,后移居新加坡。由于他们混有华人和马来人的血统,也同时融合了华人和马来文化习俗,在新加坡华人当中被归类为另外一个族群。他们融合了马来和华族文化,但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认同。男人通常称为峇峇,而女人则称为娘惹。新加坡土生华人早期多数居住在芽笼和加东一带。在新加坡殖民时期,由于他们能够讲汉语福建方言、英语、马来话,也因此是各商业和社团组织的中介人。
有许多新加坡土生华人和新加坡福建人曾经搬离新加坡市中心到东海岸一带(丹戎加东),并且建造豪宅与别墅。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新加坡土生华人开始迁往新加坡各个地区。新加坡海峡华人也称土生华人主要的母语为峇峇马来话或新加坡各汉语方言。有许多峇峇娘惹因18世纪葡萄牙人殖民统治由传教士传教而改为信奉天主教。新传媒8频道在2008年末推出电视剧《小娘惹》作为台庆大戏,内容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直到现代。此剧带出古代足不出户的娘惹们在家庭为了争宠而产生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并以峇峇娘惹文化精致地带出整部剧的故事。
土生华人族群走过了新加坡将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培育了一些才华卓越的峇峇娘惹,比如新加坡开国元老之一的李光耀和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林文庆。新加坡2011年全国大选国民团结党候选人,佘雪玲也拥有峇峇娘惹血统,她是历届大选最年轻的反对党候选人之一,参加选举的时候只有24岁,她决意挑战巨大的对手,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
❷ 潮汕话的由来
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着。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
潮州话是潮汕人的母语,是唐代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潮州话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2)新加坡潮州话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是指广东潮汕语系地区,主体是潮汕四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又称粤东四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带。前身是管辖潮汕地区的潮州府、汕头市,1983-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个地级市。
“潮州”名称起源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原义安郡地设置的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汕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历代名称潮州,今港澳台和海外仍称潮汕为潮州。
“潮汕”名称起源自中国近代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1904 年的兴建,广为人知自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广为使用是在1983-1991年原汕头市(专区)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之后。
❸ 新加坡语言
非常详细的资料: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200多个民族,马来人是本土人。现在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为主,其中华人超过总人口的75%,马来人占15%。信仰依民族而不同,华族信奉佛教,马来族和印度族中的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族信奉印度教。还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数十种。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
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南印度的一种语言)。新加坡是一个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市是新加坡共和国首都。新加坡又有狮城、星州、星岛和叻端口等称谓。
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与马来西亚仅一水之隔,东西分别毗邻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处于东南亚的交汇处。新加坡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
气候
新加坡位于赤道边缘,昼夜温差不大,日间平均气温为摄氏30.7度,夜晚平均气温为23.7度。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大楼和餐馆都有冷气设备。新加坡常年有雨,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一月东北季风期间,降雨量比平时较多。倾盆骤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使人精神焕发。
历史
新加坡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瑰丽浪漫色彩,香料贸易,海盗传奇,殖民色彩及成长血泪的史诗。西元七世纪时,新加坡名为海城(Temasek)是苏门答腊的古帝国斯里佛室王朝的贸易中心。西元13世纪时,新加坡有了新的名字,“新加普拉”,意为“狮子城”。据说是因为巴邻旁王子桑尼拉乌它马到当地游历,见到一头野兽“行动敏捷而美丽,艳红的身躯,漆黑的头”,故此名一直延续至今。一世纪后,新加坡成为兵家相争的战场,战后新加坡被各方遗弃,房屋全毁沦为丛林。
新加坡的再度被发现是在西元1811年的时候,一百名马来人在其首领田缅刚的带领下,在此地落户。8年后,英国的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岸登陆,他认为纵使当地海盗猖獗,新加坡仍是英国最好的海外贸易据点。莱佛士将新加坡建为自由港的理想逐步实现,其后110年,新加坡蓬勃发展,许多辛勤工作以追求幸福的移民,更将此视为理想中的亚洲天堂。
之后,战争爆发,日本入侵。第二次大战改变了新加坡的命运,新加坡人决定脱离英国独立。1959年,独立成功,李光耀成为第一任总理。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北婆罗洲(今沙巴)和沙捞越洲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共和国。
旅游景点
去新加坡旅游,可以逛动物园、植物园、狮头鱼尾公园、伊利莎白公园和裕廊岛类公园。还可以登圣淘沙岛、龟鱼岛、皇家山。还可以观光唐人街、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瞻仰新加坡战争纪念塔。
新加坡社会治安良好,居住环境整洁。各种民族、各种文化在一起交融,包括宗教信仰、饮食、服饰等等。住房方面,一般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建屋局(HDB)的组屋里。这些组屋的面积属于三房式(2间卧房加一个客厅)和公寓式(3间卧房加一个客厅)。住所都靠近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快速安全的地铁服务(MRT)。
❹ 潮州话是什么啊
潮汕话是广东粤东地区的方言,是从福建厦门的闽南话演变过来的。
❺ 新加坡为什么都是说潮州话
不是都是吧,新加坡主要说的语言有英语,华语,马来语,还有一些闽南话和粤语,基本上新加坡都会说华语,和我们的普通话稍微有点差别
❻ 这些潮汕话都什么意思呀
“早死仔,迈店散哭父哪,好哪,做鲁去以…… 节死人,埔鲁 好得卖死 惨哦”,做泥物这些的意思如下:
“早死仔”——短命仔;“迈店散哭父哪”——别经常乱哭父了;“好哪,做鲁去以”——好啊,你爱怎样就怎样;“节死人”——吵死人了;“埔鲁”——这是句粗话,意思是叼你;“好得卖死”——还好没死;“ 惨哦,做泥物”——惨啊,怎么办。
潮州话是闽南语(广义)的一个分支,属于闽南语系。潮州话和闽南话语音语调略有不同,慢慢听还是听得懂的。狭义的闽南语(厦门话)就是闽南语的一个分支,和潮州话平级。
据一些考究,闽南语的次级语有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台湾话、浙南闽语、海陆丰话、惠州学佬话、中山闽语、雷州话、电白黎话、电白海话、龙岩话、峇峇话、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新加坡福建话。说的土一点,潮州话属于潮汕话,潮汕话属于闽南语。
骂人的潮州话
1、扑掉你妈。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艹,日,潮汕话讲:扑。想加上对象的,例如说艹你妈,就是:扑掉你妈,记得加个“掉”字。
2、死父仔;食父仔;无父仔。骂本人的话,就是指好吃懒做,误父不孝,有人养没父教的那种。
3、娘妈搞铲。指你妈够惨。
4、喜贝。(意思就是撒比)
5、你个代猪头,使扑街喇你。
6、扑你阿姨,扑领母,扑领父、扑领祖、扑领姨块紫、哇扑领姨。和第一句差不多了。
❼ 潮州话是汉语吗
地方言
是的
潮州方言(Teochew),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被人称为“福佬语”或“鹤佬语”。
潮州话是七大汉语方言之一的闽南语之分支。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根据Glossika[2],潮州话与厦门方言互通程度为50.4%,与普通话为46.1%,与粤语则为43.5%。一般外人误认为海陆丰闽南语是潮汕话,这是一种学术性的错误,海陆丰闽南语是属于闽台片闽南语,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广东地区的海陆丰的学佬话也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海陆丰人祖先大多来自漳州,海陆丰地区包括海丰、陆丰、陆河、汕美。东南亚的福建话同样是闽台片的闽南语。
但是,潮州话却能与一些闽南语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与海陆丰、漳州和泉州的闽台片闽南语,可能是因为位于邻近地区。潮州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方言兼具两者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闽南语深受潮汕话的影响,还有福建的诏安等。而且,潮州话也有多个种类,潮汕地区居民和海外侨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话,其语音有显着差别。
潮州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还算能基本沟通,潮闽人都能快速融入对方的语系里。
根据相似程度,潮州话大致可分为三类:
潮州类,包括潮州市(饶平)、汕头市(澄海、南澳)、揭阳市。
潮普类,包括汕头潮阳、揭阳普宁和惠来。
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韩江流域语调;
练江流域语调;
榕江流域语调;
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州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发音复杂,以前有十六音之说,现在是八音,而且土话掺杂太多,外人不易学到;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 “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着、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 现在,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着。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潮州称谓
潮州人的称谓比较有特色,对外常常称自己是“唐人”(潮语Tang nang )而不称自己是“汉人”(潮语Han nang )这有别于中国其他地方的称谓。潮州人互相称呼的时候常说“自己人”(潮语ga gi nang)
历史和地理
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9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闽人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过剩。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话
“文革”期间,某潮剧团赴外演出,火车厢中一片潮音,惊动乘务员,急向列车长报告,车中有一批日本人。
客家人称潮州人为“福佬”,有人说是“河佬”,这是以潮人从河南或福建移民为依据;也有说是“学老”,意谓潮州话学到老也学不懂。
这是二则关于潮州方言的趣谈,在外地人眼里,潮州话就像外国语言。
潮州方言是我国四大地方方言语系(也有归纳为八大方言语系)中的闽南语系(余为沪、粤、客),其范围包括福建省厦门以下(包括台湾)经广东沿海至海南岛,这就难怪福建泉州的陈三与潮州的五娘可以谈情说爱,而这一故事同样在厦门、台湾传播。
据考古发现,潮州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
关于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民间谓之“孙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一是土语,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方言具有八音(当代汉语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十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着述。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州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目前在潮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 氵市”、“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此外,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天后”与“天后”等。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与其他语言之关系
普通话
潮汕地区的小童,早在幼稚园学习普通话。在进小学念书前,潮州话仍是主要教学语言,之后则只采用普通话。虽然当地学生仍以潮州话沟通。当地人大多都能明白普通话,不过年轻人对其理解一般;年长人士则不说普通话,因为以往学校以潮州话为教学语言。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失去了齿龈鼻音[-n]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ŋ]。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别读成[ts]、[tsʰ]、[s]和[z]。
客家话
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些人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汕人与客家人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客家话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大埔和丰顺同为潮州话和客家话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客家话仍是最主要语言。
粤语
受到香港电视剧和广州对广东省的影响,很多年轻潮州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明白粤语。
非汉语语言
潮州话早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后来,很多潮州人移居到东南亚,故此泰语、高棉语、越南语和马来语等都影响潮州话在东南亚的发展。
❽ 新加坡人主要讲的是什么语言
新加坡人主要讲的语言有华语、马来语、英语和泰米尔语,这四种语言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就民间来讲,因为新加坡华人居多,所以讲华语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1、新加坡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
2、新加坡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因此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
❾ 新加坡蕃客潮汕话怎么说
潮汕话:新(潮州音sing1、揭阳音sêng1)加(gia1)坡(bo1)番(潮州音huêng1、汕头揭阳澄海潮阳音huang1)客(kêh4)
❿ 潮汕话和潮州话为什么有点不一样,是有什么故事
潮州话也叫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着、字典、词典也很多。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古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莆田话)。潮州先人主要是闽南的莆田人,从9至18世纪期间陆续移民潮州汕头,规模最大的在南宋末年,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集体向南移民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移民原因主要是从唐朝后期开始莆田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为了逃避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末年闽南(莆田)的战乱。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以潮州府命名,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