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蔡厝港小学怎么样
A. 你好!我是一名12岁在新加坡读书的中国人,我读的学校是 蔡厝港小学,这所小学好吗
好,这所学校非常好非常好,我正在那儿读呢
B. 新加坡华人的籍贯语言
大致上,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所属的汉语方言、语言文化组、籍贯或祖籍来做归类。新加坡华人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讲的方言来做辨认。但是广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36%的广府人在家中讲粤语,在家中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以下相同)或英语的广府人的比率分别只占32%和28%。相反,多数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讲华语。虽然籍贯或祖籍的观念在年轻族群当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华人仍会对自己的籍贯或方言组产生认同,甚至会相当重视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以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福建人,潮州人和广府人涵盖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19个方言群组成。这些华人一般称为“新加坡本地华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中囯南方移民来新加坡的华人后裔 (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浪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了从中囯各地区移民来新加坡的第三波移民浪潮。在新加坡华人社群当中,不同方言组或籍贯的互相通婚十分普遍。但籍贯或方言文化组的归类则会根据父亲的籍贯而定。例如,如果父亲是福建籍,而母亲是潮州籍,小孩则会称自己为“福建人”。有些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的籍贯来联系自己的宗乡会馆。
新传媒电视台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加坡电视剧,注重介绍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以及一群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新加坡的故事,比如《雾锁南洋》 《出路》 《和平的代价》,还有以各个籍贯的华人下南洋打拼的剧情片《潮州家族》 《客家之歌》和 《琼园咖啡香》。历史,是一连串单向行驶的生活组成的,碾过了贫困和战争,他们,成了大时代的最佳见证者,透过电视剧,年轻的新加坡人看见了华人离乡背井,挣扎求存的最真实面貌。
新加坡华裔籍贯与人口结构(2000年)
方言群体 祖籍地 总数
福建人(闽南人) 厦门、漳州、泉州、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龙海 1,028,490
潮州人 潮州、汕头·、潮安区、潮阳区、揭阳、饶平、澄海区、普宁、惠来 526,200
广府人 广州、南海区、番禹区、新会区、中山、东莞、恩平、开平、肇庆、
顺德区、 台山、鹤山、佛山 385,630
客家人 梅州、梅县区、梅江区、蕉岭、五华、兴宁、大埔、
丰顺、平远、韶关、河源、惠州 198,440
海南人 文昌、海口、琼海 167,590
福州人 福州 46,890
兴化人 (莆仙人,莆田人) 莆田、仙游 23,540
上海人 上海 21,550
福清人 福清 15,740
其他省份 其他省份 91,590 在新加坡,闽南人一般统称为“新加坡福建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41%,是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最大的群体。新加坡福建人多数源自于福建省南部,主要是厦门、泉州、漳州及其他闽南语区各乡镇(包括: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龙海、晋江)。他们所讲的方言是新加坡福建话 (在新加坡称为“福建话”),偏泉州音。在语言沟通方面,闽南话跟潮州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但却很难跟琼语进行沟通。
在1979年推行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运动之前,新加坡福建话曾是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音,也是其他种族如马来族和印度族跟华人沟通的语言。早期的闽南先民大多落脚于厦门街和直落亚逸街,逐渐形成了围绕于天福宫(Thian Hock Keng Temple) 的区块。他们随后又成立了宗乡会馆如新加坡福建会馆,并且把区块展延至福建街和中国街一带。
新加坡福建人在早期新加坡河一带的贸易活动当中是最活跃的。由于他们来自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且从事海上贸易,大多有信奉妈祖之习俗。除此之外,他们也信奉其他中国民间之神明如九王爷、玉皇大帝等。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所说的“福建人”,其实指的是“闽南人”,而不包括在福建省境内其的他籍贯;也就是说[福建人]并没有包括在“闽南地区”以外的福建人士。一般来说,在新加坡不被称为“福建人”的包括福州人、福清人、莆田人、仙游人、宁德人以及闽西的客家人。当时不采用“闽南人”而使用“福建人”来特指厦门、漳州以及泉州移民的原因有两个:
■当时“闽南话”只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所以除了专家学者以外,其余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百姓并没有闽南这个概念,更不会把自己称为闽南人或把自己的方言称为闽南话。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年的移民浪潮中,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移民远远超过福建省其他地区的移民。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扎根之后,因为沟通需要,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渐渐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话,简称福建话。来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占少数,他们当时为了沟通需要,也得舍弃使用自己的闽东话和莆仙话而改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新加坡福建话。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会很明确的说自己是“福州人”和“兴化人”,不会说自己是“福建人”,因为“福建人”这个称谓早已被“闽南人”所使用。 潮州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21%,是在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的第二大群体。新加坡潮州人多数源自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包括了潮州、汕头、揭阳、丰顺等。潮州人所讲的方言是潮州话,跟闽南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如同海南人一样,潮州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福建南方地区(闽南)。由于闽南地区人口过度膨胀,加上饥荒等问题,他们因而迁徙到了潮汕地区。虽然潮州人和闽南人在方言及文化上有所相似,他们仍会将各自区分开来。
19世纪期间,潮州人曾是新加坡最大的方言群体。然而,闽南人大量的涌入导致了闽南人在人口上超越了潮州人,尤其以新加坡南部最为显着。柔佛海峡岸边曾是的潮州人主要的居住地,直到1980年代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 实施搬迁计划之后,这里才有所变化。19世纪及20世纪初,大多数的潮州人都居住在牛车水(Chinatown) 或新加坡河畔一带。早期的潮州人都从事工商业,包括捕鱼业。传统牛车水的商店或商行主要由潮州人经营,包括沙球劳路和桥南路一带的商店。后来,其他潮州商人也陆续设立赌馆或在新加坡森林,新加坡北部和柔佛开设胡椒园。
19世纪时期,他们先后得到柔佛苏丹的批准设立这些种植园。其后,有更多的潮州人也加入种植业的行列,形成所谓的“江厝”制度。在潮汕方言中,“江”的意思是河流,而“厝”的意思是房子。在这种制度下,“厝”是指种植园首个负责人姓氏的名称。“江厝制度”后来演变成今日新加坡的许多地名如蔡厝港、林厝港和杨厝港。这些地名在市区重建之前都曾是种植园。早期的华人大多都成立宗乡会馆及方言会社。这些会馆或公司扮演着工会的角色,替目不识丁的华工处理许多和殖民政府或雇主交涉的事宜。其中最为重要的潮州公司之一是1845年成立至今的义安公司。
新加坡的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是新加坡潮州话,在本地简称为潮州话。这种潮州话因为长期受到新加坡的主要方言闽南语所影响,已经和潮汕地区所操的潮汕话有着一定的差别,主要的差别在于它带有比较浓厚的闽南音,也掺杂了很多厦门话的词汇。与此同时,新加坡闽南人所操的新加坡福建话也有被潮州话影响的迹象,形成一种略带潮州音的闽南话。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报道过现今的后港是个潮州人主要的聚居点。这里也是新加坡反对党工人党,饶欣龙管理的单选区。
粤海清庙,始建于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资创建。潮州人早期建庙的目的是为维系南来谋生的潮州同乡之间的关系 ,保佑那些南来北归的航海者能安然抵达目的地,也为自身以及家人祈求平安。粤海清庙初建时只是一间简陋的亚答屋,四周空旷,庙前是一片大海。1845年,潮州籍人成立义安公司,该庙便归义安公司所管理。
1852年至1855年间,进行扩建工程。1896年又进行全面重建,该庙也由一间亚答小庙,变成水泥屋瓦,雕梁画栋,香火旺盛的大庙。至今粤海清庙还保存着清朝光绪皇帝御赐粤海清庙的亲笔墨宝“曙海祥云”,巨型的“曙海祥云”扁额高挂大堂,可见早在百年前,这间古庙已名扬海外。 经修复后的粤海清庙,奂然一新,依然保留古色古香的样子,左右两座相连的祠庙,所有的神像、扁额、雕塑与一切布置仍保留原状。 经历了将近180年的变迁,该庙已发展成今天新加坡着名庙宇之一,1996年6月28日粤海清庙成为受保护的国家古迹,属旅游景点。 广府人构成新加坡华人当中的15%,一般也称之为“广东人”。新加坡广府人大多数源自于广东省南部地区,如广州、肇庆、顺德、台山、鹤山等等。新加坡广府人所讲的方言为汉语粤方言,即广府话。他们的宗教信仰也跟闽南人或潮州人一样,为中国民间信仰、道教或佛教等。于20世纪前半业,新加坡广府人主要的职业为医生、政治家、文言文老师,也从事其他行业如金饰业、裁缝业、餐饮业等等。他们的商店主要坐落于庙街、宝塔街、回.教堂街。来自广东三水县的广东女工,称之为红头巾。他们主要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上充当建筑工人,为新加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女工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的从中国来到新加坡,于20世纪前半叶在新加坡的工地上从事劳动工作。她们所穿的衣服是海军蓝色的衣裳,头上裹着红头巾,其作用是在工作时为了保护头颅,其外表格外鲜明。穿戴这种头巾的第一位女士据说是宋朝的王朝云,文学家苏轼之妾。这种头饰曾是广东客家地区所穿戴得传统帽子。广府人由于经常跟客家人一起工作,也进而采用了这种传统。来自广东四邑县(江门区)的女工主要戴的是黑色的头巾。她们大部分在新加坡河畔和吉宝港口 (Keppel Harbour) 的周遭码头从事劳动工作。于2010年,新加坡意识到牛车水一带居住着大批的广府人。 这个组群构成新加坡华人的2%。由于台湾人在新加坡的人口比较小,也经常被归类于闽南人(福建人),客家人或其他方言群。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的台湾人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群。他们主要讲国语、台湾闽南话或客家话。新加坡的台湾人源自于台湾的许多城市,如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等。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的华人可能始于1940年代。根据经历过1940年代时期新加坡人的口头述说,当时二战时期有许多占领新加坡的日本兵其实是台籍“日本”兵。据新加坡人的口头述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许多新加坡的华文老师来自台湾。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由于新加坡跟台湾颇为密切,更有一些台籍军事人士移民到新加坡,并且在新加坡武装部队担任高级军官。于1970年和1980年代,有更多的台湾人移民到新加坡,到新加坡投资,工作,定居或念书。他们通常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并且在各专业领域如工程、商业、投资、研发和教育就职。例如新加坡着名的律师与政治人物陈硕茂,其在台湾出生,1972年11岁时随父母和妹妹移居新加坡,25岁时成为新加坡公民,阿裕尼集选区的反对党议员。这里也有许多新加坡华人和台湾人通婚,台籍配偶也因此移民到新加坡,并且取得公民权。2009年统计,来源于台湾的华人估计为六万多人。 1990年之前,来自北京或其他省份如山东、四川、湖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的华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2%。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各省以标准汉语为主要口音的人士比其他族群还要晚移民到新加坡,尤其是1989年后新加坡政府开放移民。他们都能说标准汉语,也可能能说自己的汉语方言。自1990年之后,从中囯大陆各地区来新加坡读书或工作的人士有增无减。有些则长期定居在新加坡,并且成为永久居民或公民。这个组群构成新加坡人口的1/5。
1990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原中国籍新加坡华人多数是高收入的白领阶级,并且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大学等就职。也有许多在小学,中学的华人老师来自中国。自1990年末,新加坡经历了来自中国各省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他们到新加坡读书或工作。有些会回去中国,有些则长期定居在新加坡。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通常称为“新移民”。着名的大陆新移民包括了去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踢馆成功的阎奕格。新加坡的华人也有来自邻国的比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尤其以马来西亚华人最多,各地的华人丰富了新加坡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新加坡海峡华人(峇峇娘惹),为早期来自马六甲和槟城的华人,后移居新加坡。由于他们混有华人和马来人的血统,也同时融合了华人和马来文化习俗,在新加坡华人当中被归类为另外一个族群。他们融合了马来和华族文化,但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认同。男人通常称为峇峇,而女人则称为娘惹。新加坡土生华人早期多数居住在芽笼和加东一带。在新加坡殖民时期,由于他们能够讲汉语福建方言、英语、马来话,也因此是各商业和社团组织的中介人。
有许多新加坡土生华人和新加坡福建人曾经搬离新加坡市中心到东海岸一带(丹戎加东),并且建造豪宅与别墅。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新加坡土生华人开始迁往新加坡各个地区。新加坡海峡华人也称土生华人主要的母语为峇峇马来话或新加坡各汉语方言。有许多峇峇娘惹因18世纪葡萄牙人殖民统治由传教士传教而改为信奉天主教。新传媒8频道在2008年末推出电视剧《小娘惹》作为台庆大戏,内容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直到现代。此剧带出古代足不出户的娘惹们在家庭为了争宠而产生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并以峇峇娘惹文化精致地带出整部剧的故事。
土生华人族群走过了新加坡将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培育了一些才华卓越的峇峇娘惹,比如新加坡开国元老之一的李光耀和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林文庆。新加坡2011年全国大选国民团结党候选人,佘雪玲也拥有峇峇娘惹血统,她是历届大选最年轻的反对党候选人之一,参加选举的时候只有24岁,她决意挑战巨大的对手,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
C. 新加坡警察训练学校
要加入我国(新加坡)警察部队,基本条件必须是我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且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品格,新加坡警察训练学院隶属于内政群英,在蔡厝港内政学院。
D. 新加坡最好的中学
到新加坡读政府中学
新加坡政府奉行教育国际化政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步放开政府中小学对国际学生的限制,并为留学生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海外留学生中,就读政府中小学人数所占比率为35%左右,新加坡政府非常欢迎中国学生。
“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很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同时也是为下一代创造机会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内心里点燃起求知的火焰。”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留学优势:
1、 英语教学+双语教育,可获得国际发展的机会大大增加;母语为华文的中国学生具有竞争优势;
2、 母子陪读,全世界唯一允许母子陪读的国家,妈妈陪伴可以免除异国生活的孤独,在孩子接受优良国际教育的同时,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学费低廉,每月仅180—255新币(每年约1万5千元人民币);
4、 成为永久公民,新加坡大力欢迎华人学生留在新加坡学习和生活,鼓励低年龄段的学生成为新加坡永久公民,以弥补新加坡本国华人出生率逐年下降造成的华人人口的缺失;
6、享有就业选择权,国内人口众多、优良教育资源紧俏,升学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未来几十年时间内,选择赴新加坡读中学,避开国内剧烈竞争,享受国外优良教育资源,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不可估量。
参考政府中学名录(部分):莱佛士书院、德明政府中学、安德逊中学、淡马锡中学、花菲卫理中学、励进中学、立德中学、达善中学、新加坡蔡厝港中学、思源中学、泉原中学、碧苑中学、大智中学、东林中学、光伟中学、义安中学、茂乔中学、立化中学、华义中学、育英中学。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7月30日
考试时间:每年9月或者10月
发榜时间:每年12月
开学时间:每年1月2日
(政府中学毕业年级不允许插班)
咨询QQ:12808697
E. 新加坡蔡厝港离索美塞远吗
你好,新加坡这个城市不太大,只有4分之1的上海大小,做地铁很方便的。
F. 新加坡蔡厝港中学
蔡厝港中学就是一般普通的邻里中学
中正中学,圣公会,德名政府中学都不错!校服也蛮好看的
G. 关于新加坡的书店
基本上新加坡的每个新镇的镇中心,商场,都有书局的。
H. 新加坡高中留学可以申请哪些学校
新加坡高中留学有哪些优秀的高中院校
新加坡维多利亚初级学院
维多利亚初级学院是新加坡五大初院之一,也是一所英校。它坐落在新加坡的东海岸,风景优美,景色怡人,是东区的孩子们人人向往的一所学院。曾经有人开玩笑说维初是新加坡帅哥美女最多的一所初院。
新加坡国家初级学院
国初在1969年建校,是新加坡第一所初级学院,提供两年制的高中课程,学生在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会考(Singapore-
Cambridge GCE ‘A’
Level)。国初在每年的初级学院排名都在首五名内,为新加坡一所优秀的初级学院。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和他的弟弟李显扬都是国初的校友。2009年,国初针对新加坡本地学生的直通车课程由原来的4年拓展至6年,即从中一开始招生。
新加坡淡马锡初级学院
淡马锡初级学院创立于1977年,是一所位于新加坡东部勿洛的两年制高中,也是新加坡第二所国立初级学院。2005年起开始也提供四年制中学-高中课程。他是新加坡“五大初院”之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以及对社会服务的贡献着称。由于该学院的制服是绿色的,而且校园绿化充分,所以校园也有绿园的昵称。
新加坡三育中学
新加坡三育中学是由新加坡教育部注册,具有悠久历史,非盈利的教会学校,于1996年通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学校,采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的教材,毕业生可跟新加坡政府中小学的学生一样参加有教育部统一举办的毕业生学考试,英国剑桥“O”水平和“A”水平考试。入学要求是年龄在7至18岁、通过学校测试,面试以及根据中国成绩评估、申请材料:护照、出生证明、2寸蓝底照片、父母结婚证明、学历证明、16万以上的财产证明、父母工作证明等。
新加坡华侨中学
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原名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已故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发起创办的,今天华侨中学已经是新加坡最顶尖的中学之一,虽然主教语已更改为英语,但依然保持了比较浓厚的中文背景和传统文化。华中是新加坡唯一建有科研楼与学生活动暨领袖培训中心的学府。开设课程:人文特选课程、语文特选课程、数学与科学特选课程和双文化课程等。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Singapore Duman High
School),简称DHS,是新加坡的一所自治中学。从2005年起,它开始开办了6年制的直通车课程,即拥有初中到高中的所有学习课程,是一所初、高中的混合学校。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是新加坡的一所华语特色学校,这所学校在新加坡是一所非常知名的办学质量优秀的学校。它也是一所初中到高中的直通车学校,该校即有初中也有高中,是一所初、高中的混合学校。
I. 请问新加坡锦林中学排名第几
新加坡小学排名 - 新加坡中学排名 - 新加坡政府小学和中学 排名 - 2009
新加坡政府小学名称中英文对照(官方)
Admiralty
Primary
美雅小学
Ahmad
Ibrahim
Primary依布拉欣小学
Ai
Tong
爱同学校
Anderson
Primary
安德逊小学
Ang
Mo
Kio
Primary茂乔小学
Anglo-Chinese
(Junior)英华学校(经禧)
Anglo-Chinese
(Primary)英华学校(小学)
Balestier
Hill
Primary
博理小学
BeBedok
Green
Primary
育青小学
BeBedok
West
Primary
尚智小学
Bendemeer
Primary
明智小学
Beng
Wan
Primary
秉文小学
Blangah
Rise
Primary
布兰雅坡小学
Boon
Lay
Garden
Primary
文园小学
Boon
Lay
Primary
文礼小学
Bukit
Panjang
Primary
武吉班让小学
Bukit
Timah
Primary
武吉知马小学
Bukit
View
Primary
百德小学
Canberra
Primary
康培小学
Canossa
Convent
Primary
嘉诺撒仁爱会小学
Casuarina
Primary
康岭小学
Catholic
High
公教中学(附小)
Cedar
Primary
四德小学
Changkat
Primary
尚育小学
Charlton
爵敦小学
CHIJ(Bukit
Timah)
圣婴女校(武区)
CHIJ(Katong)
Primary
圣婴女校(加东)
CHIJ(Kellock)
圣婴女校(客落)
CHIJOur
Lady
of
Good
Counsel圣婴女子小学
CHIJOur
Lady
of
the
Nativity圣母圣诞圣婴女校
CHIJ
Primary
(Toa
Payoh)
圣婴女校(大巴窑)
CHIJ
St.
Nicholas
Girls
圣尼各拉女校
Chong
Li
Primary
崇礼小学
Chongfu
Primary
崇福小学
Chongzheng
Primary
崇正小学
Chua
Chu
Kang
Primary
蔡厝港小学
Clementi
Primary
金文泰小学
Compassvale
Primary
康柏小学
Concord
Primary
克勤小学
Coral
Primary
云海小学
Corporation
Primary
德行小学
Da
Qiao
Primary
大侨小学
Damai
Primary
达迈小学
Dazhong
Primary
大众小学
De
La
Salle
德喇撒学校
East
Coast
Primary
东岸小学
East
Spring
Primary
东源小学
East
View
Primary
东景小学
Edgefield
Primary
育德小学
Elias
Park
Primary
依莱雅园小学
Eunos
Primary
友诺小学
Evergreen
Primary
永青小学
Fairfield
Methodist
Primary
花菲卫理小学
Farrer
Park
Primary
华苑小学
Fengshan
Primary
凤山小学
First
Toa
Payoh
Primary
大智小学
Fuchun
Primary
福春小学
Fuhua
Primary
辅华小学
Gan
Eng
Seng
Primary
颜永成小学
Geylang
Methodist
Primary
芽笼美以美小学
Ghim
Moh
Primary
锦茂小学
Gongshang
Primary
工商小学
Greenridge
Primary
群立小学
Greenwood
Primary
学林小学
Griffiths
Primary
励福小学
Guangyang
Primary
光洋小学
Haig
Girls
海格女校
Henry
Park
Primary
恒力小学
Holy
Innocents
Primary
圣婴小学
Hong
Kah
Primary
丰嘉小学
Hong
Wen
宏文学校
Hougang
Primary
后港小学
Huamin
Primary
华民小学
Jiemin
Primary
介民小学
Jin
Tai
Primary
锦泰小学
Jing
Shan
Primary
静山小学
Junyuan
Primary
俊源小学
Jurong
Primary
裕廊小学
Jurong
Town
Primary
育园小学
Jurong
West
Primary
裕廊西小学
Juying
Primary
聚英小学
Keming
Primary
克明小学
Kheng
Cheng
擎青学校
Kong
Hwa
光华学校
Kranji
Primary
格致小学
KuoChuan
Presbyterian
Primary国专长老会小学
Lianhua
Primary
联华小学
Loyang
Primary
洛阳小学
MacPherson
Primary
柏盛小学
Maha
Bodhi
菩提学校
Maris
Stella
High
海星中学(附小)
Marsiling
Primary
马西岭小学
Marymount
Convent
玛丽蒙女子小学
Mayflower
Primary
美华小学
Mee
Toh
弥陀学校
Meridian
Primary
美廉小学
Merlimau
Primary
美茂小学
Methodist
Girls
(Primary)
美以美女校
Min
Xin
Primary
民新小学
Montfort
Junior
蒙福小学
Nan
Chiau
Primary
南侨小学
Nan
Hua
Primary
南华小学
Nanyang
Primary
南洋小学
Naval
Base
Primary
军港小学
New
Town
Primary
光道小学
Ngee
Ann
Primary
义安小学
North
Spring
Primary
北源小学
North
View
Primary
德贤小学
Northland
Primary
新华小学
Opera
Estate
Primary
奥匹拉小学
Pandan
Primary
博仁小学
Park
View
Primary
百惠小学
Parry
Primary
培立小学
Pasir
Ris
Primary
思励小学
Paya
Lebar
MethodistGirlsPrimary巴耶利Q美以美女小
Pei
Chun
Public
公立培群学校
Pei
Hwa
Presbyterian
Primary
培华长老会小学
Pei
Tong
Primary
培童小学
Peixin
Primary
培新小学
Peiying
Primary
培英小学
Pioneer
Primary
先驱小学
Poi
Ching
培青学校
Princess
Elizabeth
Primary
伊丽沙白公主小学
Punggol
Primary
榜鹅小学
Qiaonan
Primary
侨南小学
Qifa
Primary
启发小学
Qihua
Primary
启化小学
Queenstown
Primary
女皇镇小学
Radin
Mas
Primary
拉丁马士小学
Raffles
Girls
Primary
莱佛士女子小学
Red
Swastika
d慈学校
River
Valley
Primary
立化小学
Rivervale
Primary
立伟小学
Rosyth
乐赛学校
Rulang
Primary
孺廊小学
Sembawang
Primary
胜宝旺小学
Seng
Kang
Primary
成康小学
Serangoon
Garden
South
实龙岗花园南校
Shuqun
Primary
树群小学
Si
Ling
Primary
士林小学
Singapore
Chinese
Girls
Primary
新加坡女子小学
South
View
Primary
南山小学
St.
Andrews
Junior
圣安德烈小学
St.
Anthonys
Canossian
Primary
圣安东尼女校(小学)
St.
Anthonys
Primary
圣安东尼小学
St.
Gabriels
Primary
圣加俾尔小学
St.
Hildas
Primary
圣希尔达小学
St.
Margarets
Primary
圣玛格烈小学
St.
Michaels
圣弥额尔学校
St.
Stephens
圣斯德望学校
Stamford
Primary
史丹福小学
Tampines
North
Primary
淡滨尼北小学
Tampines
Primary
淡滨尼小学
Tanjong
Katong
Primary
丹绒加东小学
Tao
Nan
道南学校
Teck
Ghee
Primary
德义小学
Teck
Whye
Primary
德惠学校
Telok
Kurau
Primary
直落古楼小学
Temasek
Primary
淡马锡小学
Townsville
Primary
城景小学
Unity
Primary
协和小学
Well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