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叫闽南人
‘壹’ 为什么新加坡大部份都是华人
新加坡华人占了人口的74.2%,新加坡是由马来人开端口的。
但是在明国时期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引发了中国第一次移民的高峰。中国有很多船员和渔民呆在了马六甲(马来西亚)一带。他们的后代开始繁衍生息。
以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个联邦国家,被称作马来亚。后来在1965年,因为当时马来亚首相不满意李光耀的政见,率先宣布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邦。8月9日,新加坡被动(注意是被动)的宣布独立。随后8月9日被称为新加坡国庆日。
因为新加坡为华人统治地区。所以又引发了大批华人从马来亚的马六甲,柔佛等地迁入新加坡。
逐渐的新加坡华人占大部分了。
但是由于近年新加坡华人不愿意生孩子,而马来人和印度人的生育率很高。所以新加坡华人比例在逐渐下降。
(1)新加坡为什么叫闽南人扩展阅读
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之外,还包括周围63个小岛。
8世纪新加坡属室利佛逝;14世纪始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8-19世纪属柔佛王国。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占;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着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是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
‘贰’ 新加坡的别称是什么
新加坡的别称为狮城。
新加坡简介:
1、国名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32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Sang Nila Utama“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野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Singapura”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古代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2、国旗
新加坡国旗又称星月旗,于1965年8月9日正式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国旗。1959年,当时新加坡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组成自治政府,星月旗随后成为了自治政府的官方旗帜,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它被选为国旗。新加坡国旗由红、白两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以及五颗白色五角星。红色代表了平等与友谊,白色象征着纯洁与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五颗五角星代表了国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进步、公正、平等。
3、国徽
新加坡国徽由盾徽、狮子、老虎等图案组成。红色的盾面上镶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与国旗相同。红盾左侧是一头狮子,这是新加坡的象征,新加坡在马来语中是“狮子城”的意思;右侧是一只老虎,象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历史上的联系。红盾下方为金色的棕榈枝叶,底部的蓝色饰带上用马来文写着“前进吧,新加坡!”
4、国歌
国歌为马来语“Majulah Singapura” ,中文译为“前进吧,新加坡”。
5、国庆
国庆日是1965年8月9日,即新加坡独立日。
6、国花
新加坡的国花叫卓锦·万代兰,东南亚通称兰花为胡姬花。是由一位侨居新加坡的亚美尼亚人,爱尼丝·卓锦女士于1890年在自己的花园里培植而成的。它有一个姣美的唇片和五个尊片,唇片三绽,象征新加坡四大民族和各个语言的平等。花由下面相对的裂片拱扶着,象征着和谐,同甘苦、共荣辱。卓锦万代兰全年盛开,花朵清丽端庄、生命力特强,代表着新加坡争取繁荣昌盛的愿望与其国民不折不饶、顽强拼搏的精神。
7、首都
新加坡市区中心(金融区)位于新加坡岛的南岸,由于面积仅有716平方公里,所以没有省市县镇等行政单位之分,整个国家也即是一座城市,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又是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根据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珊顿道是金融区里的主要道路,两旁都是高耸的摩天大楼。而毗邻的吉宝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从市区穿过,河岸两侧是移民最先迁入的地方,是商业最先繁荣的地带,也是老新加坡的经济动脉。在河口上矗立着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即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8、人口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汉族)占人口的74.2%,而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占总人口的1/4。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兴化人(莆仙人)、客家人、海南人、福州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540人/平方公里,人类发展指数为0.866,处于极高水平。
9、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是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另外把该语言定调为国语,主要考量是尊重新加坡多数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政府机构以及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四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人懂得,选择任何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新加坡华裔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目的是要扭转不同籍贯的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该运动推行了30多年,当前有超过七成的华人能说华语(即汉语普通话),是华裔之间的通用语言。
‘叁’ 新加坡人属于中国人吗
华裔。或称华人。不是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新加坡华人(Chinese Singaporean)是指出生在或者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权或居留权的中华民族人士,也称“新加坡华裔”或“华裔新加坡人”。新加坡共有将近300万华人。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5%,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族群。
新加坡共和国在世界上是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肆’ 新加坡是什么语言
新加坡是多语言国家,有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其中英语是行政用语。
《新加坡宪法》清楚定明: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自新加坡独立以来,政府一直采用英语作为不同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并将之定位成“第一语言”,新加坡宪法及法律也以英语书写,在法院中,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也会翻译成英语。
新加坡华语:
在新加坡的华族社群里,华裔学生必须接受“英文为主,华文为辅”的双语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读十到十二年的华语课程。但相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华语在新加坡听说能力还行,“读写能力”却不断弱化。
新加坡是个闽南人(当地称福建人)为主的社会,民间普遍使用闽台闽南语,能与中国大陆的厦门、泉州、漳州人,以及台湾的闽南人沟通无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新加坡
‘伍’ 新加坡的由来
一、民族
因为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
二、人口
截至2015年11月,新加坡常住总人口临时数字为553.5万,其中337.5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2.7万个“永久居民”简称PR,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有约163万人。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目前总人口561万(2017年6月),公民和永久居民396万。
三、新加坡历史起源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5)新加坡为什么叫闽南人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
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
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
‘陆’ 新加坡的历史和由来是怎么样的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柒’ 新加坡人是什么什么民族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里,人类发展指数为0.901。
‘捌’ 闽南是什么意思
闽南指闽南地区。
闽南地区,包括中国福建省东南南部沿海的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闽南地区语言以闽南语为主,也称闽南金三角或厦漳泉大都市区。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台湾,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闽南人,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族人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专家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东南亚、广东人、广西人等外省人以及外国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
(8)新加坡为什么叫闽南人扩展阅读
闽南代表文化
1、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2、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玖’ 新加坡华人的籍贯语言
大致上,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所属的汉语方言、语言文化组、籍贯或祖籍来做归类。新加坡华人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讲的方言来做辨认。但是广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36%的广府人在家中讲粤语,在家中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以下相同)或英语的广府人的比率分别只占32%和28%。相反,多数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讲华语。虽然籍贯或祖籍的观念在年轻族群当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华人仍会对自己的籍贯或方言组产生认同,甚至会相当重视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以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福建人,潮州人和广府人涵盖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19个方言群组成。这些华人一般称为“新加坡本地华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中囯南方移民来新加坡的华人后裔 (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浪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了从中囯各地区移民来新加坡的第三波移民浪潮。在新加坡华人社群当中,不同方言组或籍贯的互相通婚十分普遍。但籍贯或方言文化组的归类则会根据父亲的籍贯而定。例如,如果父亲是福建籍,而母亲是潮州籍,小孩则会称自己为“福建人”。有些新加坡华人会根据自己的籍贯来联系自己的宗乡会馆。
新传媒电视台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加坡电视剧,注重介绍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以及一群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新加坡的故事,比如《雾锁南洋》 《出路》 《和平的代价》,还有以各个籍贯的华人下南洋打拼的剧情片《潮州家族》 《客家之歌》和 《琼园咖啡香》。历史,是一连串单向行驶的生活组成的,碾过了贫困和战争,他们,成了大时代的最佳见证者,透过电视剧,年轻的新加坡人看见了华人离乡背井,挣扎求存的最真实面貌。
新加坡华裔籍贯与人口结构(2000年)
方言群体 祖籍地 总数
福建人(闽南人) 厦门、漳州、泉州、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龙海 1,028,490
潮州人 潮州、汕头·、潮安区、潮阳区、揭阳、饶平、澄海区、普宁、惠来 526,200
广府人 广州、南海区、番禹区、新会区、中山、东莞、恩平、开平、肇庆、
顺德区、 台山、鹤山、佛山 385,630
客家人 梅州、梅县区、梅江区、蕉岭、五华、兴宁、大埔、
丰顺、平远、韶关、河源、惠州 198,440
海南人 文昌、海口、琼海 167,590
福州人 福州 46,890
兴化人 (莆仙人,莆田人) 莆田、仙游 23,540
上海人 上海 21,550
福清人 福清 15,740
其他省份 其他省份 91,590 在新加坡,闽南人一般统称为“新加坡福建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41%,是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最大的群体。新加坡福建人多数源自于福建省南部,主要是厦门、泉州、漳州及其他闽南语区各乡镇(包括: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龙海、晋江)。他们所讲的方言是新加坡福建话 (在新加坡称为“福建话”),偏泉州音。在语言沟通方面,闽南话跟潮州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但却很难跟琼语进行沟通。
在1979年推行讲华语(即汉语普通话)运动之前,新加坡福建话曾是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音,也是其他种族如马来族和印度族跟华人沟通的语言。早期的闽南先民大多落脚于厦门街和直落亚逸街,逐渐形成了围绕于天福宫(Thian Hock Keng Temple) 的区块。他们随后又成立了宗乡会馆如新加坡福建会馆,并且把区块展延至福建街和中国街一带。
新加坡福建人在早期新加坡河一带的贸易活动当中是最活跃的。由于他们来自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且从事海上贸易,大多有信奉妈祖之习俗。除此之外,他们也信奉其他中国民间之神明如九王爷、玉皇大帝等。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所说的“福建人”,其实指的是“闽南人”,而不包括在福建省境内其的他籍贯;也就是说[福建人]并没有包括在“闽南地区”以外的福建人士。一般来说,在新加坡不被称为“福建人”的包括福州人、福清人、莆田人、仙游人、宁德人以及闽西的客家人。当时不采用“闽南人”而使用“福建人”来特指厦门、漳州以及泉州移民的原因有两个:
■当时“闽南话”只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所以除了专家学者以外,其余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百姓并没有闽南这个概念,更不会把自己称为闽南人或把自己的方言称为闽南话。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年的移民浪潮中,来自厦漳泉三地的移民远远超过福建省其他地区的移民。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扎根之后,因为沟通需要,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渐渐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话,简称福建话。来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占少数,他们当时为了沟通需要,也得舍弃使用自己的闽东话和莆仙话而改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新加坡福建话。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会很明确的说自己是“福州人”和“兴化人”,不会说自己是“福建人”,因为“福建人”这个称谓早已被“闽南人”所使用。 潮州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当中的21%,是在新加坡华人社区当中的第二大群体。新加坡潮州人多数源自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包括了潮州、汕头、揭阳、丰顺等。潮州人所讲的方言是潮州话,跟闽南话能够达到50.4%的互通。如同海南人一样,潮州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福建南方地区(闽南)。由于闽南地区人口过度膨胀,加上饥荒等问题,他们因而迁徙到了潮汕地区。虽然潮州人和闽南人在方言及文化上有所相似,他们仍会将各自区分开来。
19世纪期间,潮州人曾是新加坡最大的方言群体。然而,闽南人大量的涌入导致了闽南人在人口上超越了潮州人,尤其以新加坡南部最为显着。柔佛海峡岸边曾是的潮州人主要的居住地,直到1980年代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 实施搬迁计划之后,这里才有所变化。19世纪及20世纪初,大多数的潮州人都居住在牛车水(Chinatown) 或新加坡河畔一带。早期的潮州人都从事工商业,包括捕鱼业。传统牛车水的商店或商行主要由潮州人经营,包括沙球劳路和桥南路一带的商店。后来,其他潮州商人也陆续设立赌馆或在新加坡森林,新加坡北部和柔佛开设胡椒园。
19世纪时期,他们先后得到柔佛苏丹的批准设立这些种植园。其后,有更多的潮州人也加入种植业的行列,形成所谓的“江厝”制度。在潮汕方言中,“江”的意思是河流,而“厝”的意思是房子。在这种制度下,“厝”是指种植园首个负责人姓氏的名称。“江厝制度”后来演变成今日新加坡的许多地名如蔡厝港、林厝港和杨厝港。这些地名在市区重建之前都曾是种植园。早期的华人大多都成立宗乡会馆及方言会社。这些会馆或公司扮演着工会的角色,替目不识丁的华工处理许多和殖民政府或雇主交涉的事宜。其中最为重要的潮州公司之一是1845年成立至今的义安公司。
新加坡的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是新加坡潮州话,在本地简称为潮州话。这种潮州话因为长期受到新加坡的主要方言闽南语所影响,已经和潮汕地区所操的潮汕话有着一定的差别,主要的差别在于它带有比较浓厚的闽南音,也掺杂了很多厦门话的词汇。与此同时,新加坡闽南人所操的新加坡福建话也有被潮州话影响的迹象,形成一种略带潮州音的闽南话。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报道过现今的后港是个潮州人主要的聚居点。这里也是新加坡反对党工人党,饶欣龙管理的单选区。
粤海清庙,始建于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资创建。潮州人早期建庙的目的是为维系南来谋生的潮州同乡之间的关系 ,保佑那些南来北归的航海者能安然抵达目的地,也为自身以及家人祈求平安。粤海清庙初建时只是一间简陋的亚答屋,四周空旷,庙前是一片大海。1845年,潮州籍人成立义安公司,该庙便归义安公司所管理。
1852年至1855年间,进行扩建工程。1896年又进行全面重建,该庙也由一间亚答小庙,变成水泥屋瓦,雕梁画栋,香火旺盛的大庙。至今粤海清庙还保存着清朝光绪皇帝御赐粤海清庙的亲笔墨宝“曙海祥云”,巨型的“曙海祥云”扁额高挂大堂,可见早在百年前,这间古庙已名扬海外。 经修复后的粤海清庙,奂然一新,依然保留古色古香的样子,左右两座相连的祠庙,所有的神像、扁额、雕塑与一切布置仍保留原状。 经历了将近180年的变迁,该庙已发展成今天新加坡着名庙宇之一,1996年6月28日粤海清庙成为受保护的国家古迹,属旅游景点。 广府人构成新加坡华人当中的15%,一般也称之为“广东人”。新加坡广府人大多数源自于广东省南部地区,如广州、肇庆、顺德、台山、鹤山等等。新加坡广府人所讲的方言为汉语粤方言,即广府话。他们的宗教信仰也跟闽南人或潮州人一样,为中国民间信仰、道教或佛教等。于20世纪前半业,新加坡广府人主要的职业为医生、政治家、文言文老师,也从事其他行业如金饰业、裁缝业、餐饮业等等。他们的商店主要坐落于庙街、宝塔街、回.教堂街。来自广东三水县的广东女工,称之为红头巾。他们主要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上充当建筑工人,为新加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女工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的从中国来到新加坡,于20世纪前半叶在新加坡的工地上从事劳动工作。她们所穿的衣服是海军蓝色的衣裳,头上裹着红头巾,其作用是在工作时为了保护头颅,其外表格外鲜明。穿戴这种头巾的第一位女士据说是宋朝的王朝云,文学家苏轼之妾。这种头饰曾是广东客家地区所穿戴得传统帽子。广府人由于经常跟客家人一起工作,也进而采用了这种传统。来自广东四邑县(江门区)的女工主要戴的是黑色的头巾。她们大部分在新加坡河畔和吉宝港口 (Keppel Harbour) 的周遭码头从事劳动工作。于2010年,新加坡意识到牛车水一带居住着大批的广府人。 这个组群构成新加坡华人的2%。由于台湾人在新加坡的人口比较小,也经常被归类于闽南人(福建人),客家人或其他方言群。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的台湾人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群。他们主要讲国语、台湾闽南话或客家话。新加坡的台湾人源自于台湾的许多城市,如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等。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的华人可能始于1940年代。根据经历过1940年代时期新加坡人的口头述说,当时二战时期有许多占领新加坡的日本兵其实是台籍“日本”兵。据新加坡人的口头述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许多新加坡的华文老师来自台湾。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由于新加坡跟台湾颇为密切,更有一些台籍军事人士移民到新加坡,并且在新加坡武装部队担任高级军官。于1970年和1980年代,有更多的台湾人移民到新加坡,到新加坡投资,工作,定居或念书。他们通常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并且在各专业领域如工程、商业、投资、研发和教育就职。例如新加坡着名的律师与政治人物陈硕茂,其在台湾出生,1972年11岁时随父母和妹妹移居新加坡,25岁时成为新加坡公民,阿裕尼集选区的反对党议员。这里也有许多新加坡华人和台湾人通婚,台籍配偶也因此移民到新加坡,并且取得公民权。2009年统计,来源于台湾的华人估计为六万多人。 1990年之前,来自北京或其他省份如山东、四川、湖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的华人,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人口的2%。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各省以标准汉语为主要口音的人士比其他族群还要晚移民到新加坡,尤其是1989年后新加坡政府开放移民。他们都能说标准汉语,也可能能说自己的汉语方言。自1990年之后,从中囯大陆各地区来新加坡读书或工作的人士有增无减。有些则长期定居在新加坡,并且成为永久居民或公民。这个组群构成新加坡人口的1/5。
1990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原中国籍新加坡华人多数是高收入的白领阶级,并且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大学等就职。也有许多在小学,中学的华人老师来自中国。自1990年末,新加坡经历了来自中国各省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他们到新加坡读书或工作。有些会回去中国,有些则长期定居在新加坡。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通常称为“新移民”。着名的大陆新移民包括了去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踢馆成功的阎奕格。新加坡的华人也有来自邻国的比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尤其以马来西亚华人最多,各地的华人丰富了新加坡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新加坡海峡华人(峇峇娘惹),为早期来自马六甲和槟城的华人,后移居新加坡。由于他们混有华人和马来人的血统,也同时融合了华人和马来文化习俗,在新加坡华人当中被归类为另外一个族群。他们融合了马来和华族文化,但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认同。男人通常称为峇峇,而女人则称为娘惹。新加坡土生华人早期多数居住在芽笼和加东一带。在新加坡殖民时期,由于他们能够讲汉语福建方言、英语、马来话,也因此是各商业和社团组织的中介人。
有许多新加坡土生华人和新加坡福建人曾经搬离新加坡市中心到东海岸一带(丹戎加东),并且建造豪宅与别墅。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新加坡土生华人开始迁往新加坡各个地区。新加坡海峡华人也称土生华人主要的母语为峇峇马来话或新加坡各汉语方言。有许多峇峇娘惹因18世纪葡萄牙人殖民统治由传教士传教而改为信奉天主教。新传媒8频道在2008年末推出电视剧《小娘惹》作为台庆大戏,内容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直到现代。此剧带出古代足不出户的娘惹们在家庭为了争宠而产生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并以峇峇娘惹文化精致地带出整部剧的故事。
土生华人族群走过了新加坡将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培育了一些才华卓越的峇峇娘惹,比如新加坡开国元老之一的李光耀和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林文庆。新加坡2011年全国大选国民团结党候选人,佘雪玲也拥有峇峇娘惹血统,她是历届大选最年轻的反对党候选人之一,参加选举的时候只有24岁,她决意挑战巨大的对手,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
‘拾’ 新加坡的语言是什么
独立以后,新加坡的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另外政府机构也直采用英语,作为社群之间的沟通和教学语。新加坡民间也通行各种汉语方言,比如:莆田
话、粤语、潮州话、客家话、闽南语、福州话、海南话等,基本上年长的新加坡华裔都通晓几种闽粤方言。
新加坡是个闽南人(当地称福建人)为主的社会,民间普遍使用闽台闽南语,能与中国大陆的泉州、漳州人,以及台湾的闽南人沟通无碍。但自从1980年代由新
加坡政府主导的“讲华语运动”之后,华语成为新加坡华裔的通用语,新加坡媒体使用方言受到了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从而导致大部份的年轻新加坡华人无
法有效地使用汉语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对电视、电台的华语节目也有严格的限制:例如从台湾与香港进口的闽南语和粤语影视剧就必须用华语重新配音后才可以在
新加坡两家免费中文频道播出或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