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金管局是干什么的

新加坡金管局是干什么的

发布时间: 2022-08-22 08:40:42

Ⅰ 新加坡金管局将加强代币支付监管,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新加坡议会通过《支付服务修正案》法案,赋予金融管理局更多权力,从各个方面加强对数字支付代币供应商及相关活动的控制。数字支付令牌是指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它不是由法定货币机构发行的,但可以用于支付交易。

最先是扩张数码付款代币总服务的定义及管控范畴。开展代币总转帐、出示存放代币总服务项目,或不在触碰代币总的状况下推动代币总互换服务项目的经销商,现如今务必申请办理运营营业执照,并遵循金管局布下的规章。王乙康强调,这会减少经销商被犯罪嫌疑人运用的风险性。所述受权范畴较广,是为了更好地让政府部门能在业内快速演化的状况下,迅速灵便做出回复。各地各部门在拟订附加对策的时候会先征求群众及业内的建议。虽然表明适用此项修改案,许多立法委员也在美国国会上明确提出对于过多管控和确保长者的忧虑。

Ⅱ 新加坡金管局今年底将颁发数码银行执照,这有何意义

11月25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按照计划,新加坡会在今年底颁发数码银行执照。申请新加坡对数码银行执照的申请者要有良好服务的能力、有适当的风险管理、顺畅的退市策略等等条件, 今年底颁发的纯数码银行执照会控制在五个以内,现在参与竞标的有蚂蚁集团(Ant Group)、字节跳动(Bytedance Ltd)。

实际上,亚洲金融市场已经进入数字银行时代。目前香港金管局已经发放8家虚拟银行牌照,首家虚拟银行也于2019年年底在香港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进行试营业。数字银行对传统银行挑战显而易见。

Ⅲ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流程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之前,新加坡的央行职责是由众多政府部门和机构代为执行的。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银行和货币体系越发复杂,新加坡越来越需要成立央行来制订金融和货币方面的政策。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还承担着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艰巨任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早期架构
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1971年1月1日正式运作。其董事局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财政部部长为董事局主席。建立伊始,除了执行总监办公室外,还有三个职能部门:银行和金融机构部门、投资和汇率控制部门、银行营运和管理部门。员工总数为112人。当年晚些时候,秘书处,经济研究部门和伦敦办公室正式成立。1977年4月1日,保险行业被并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管辖范围。1984年9月21日,证券行业也交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监管。
使命和监管事项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执行除货币发行(由新加坡货币局,简称BCCS执行)外几乎所有的央行职责。工作目标:制订货币和汇率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避免通货膨胀;维持适合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产业;建立具有向心力卓越组织,吸引激励人才;与其他央行、世界金融机构和新加坡私营机构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关系。
组织架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由财政部长胡赐道领衔的董事局管理。Lee Ek Tieng先生为执行总监,负责相关政策的日常管理。由2名副执行总监和8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为其服务,提供支持。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现在由执行总监办公室、银行和金融机构组(包括2个部门、4个处室)、经济、金融、信息服务、保险业专署、内审、国际、人事和行政管理部门组成。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纽约设有办公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现有员工519人。
货币政策
新加坡货币政策旨在保持低通货膨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政策的中心是一揽子交易货币的汇率管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过去25年的货币政策记录非常优秀。自1971年来,新加坡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1%,如果不考虑2场石油危机影响,新加坡年均通货膨胀率仅为2.1%,为世界最低之一。与此同时,年均实际GDP增长率为8.3%,同时也为世界最高增长率之一。
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过去25年的金融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彰显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健全管理架构和打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环境的努力。1971年,金融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如今,金融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主要的增长点来自于离岸银行业。1971年的规模为10亿美金,到1995年,整个亚洲美金市场价值增长到4480亿美元。
新加坡如今是世界上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同时也是亚洲少数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外汇、金融期货市场之一。

Ⅳ 新加坡MAS监管牌照是什么

想要从事区块链、数字货币支付业务的公司,必须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许可,取得官方颁发的 CMS 牌照,方可营业。

Ⅳ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历史

1970年以前,新加坡的中央银行的各种货币职能由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执行。随着新加坡的快速发展,银行变得日益复杂和发展所需的货币环境要求政府不得不精简政府机构的各项货币职能,从而保证货币政策更具活力和连贯性。因此,1970年新加坡议会通过了新加坡金融监管局法案。1971年1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成立。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法案赋予了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监管货币各方面的权力,比如银行以及新加坡金融领域的各方面。
国家赋予了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具备这样的权力,他可以履行央行和政府财政代理人的职能。与此同时,他还需要保持货币稳定、控制信贷规模和制定外汇政策,从而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1977年4月,新加坡政府决定由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接手监管新加坡的保险业。1984年9月,1973年通过的证券产业法赋予的证券行业监管权力也转移到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
一般说来,目前的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掌管着货币、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部门的这项法规。继2002年10月1日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合并货币机构董事会后,他也具备了发行货币的职能。

Ⅵ 新加坡有哪些金融中介机构啊

新加坡境内银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指引

1、本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适用于新加坡境内所有的银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险公司(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本指引旨在为银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险公司寻求最佳的公司治理实践提供指导。

2、本指引应与银行法(第19章)和保险法(第142章)的相关条款、与两法配套的相关的公司治理条例、新加坡金管局(简称“当局”)发布的书面指令、准则及其他指引等结合使用。

3、本指引附录1的内容既包括适用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准则2005》[1](简称“准则”),又包括监管当局制定的补充原则和指引(以斜体字标出),以体现银行、保险业务自身的特点,即承担的风险复杂多样,对存款人和投保人负有责任。

4、金管局希望所有的金融机构尽最大可能遵守附录1的指引。本指引将于金融机构在2007年1月1日或之后举行完年度股东大会后开始生效。如果金融机构没有举行年度股东大会,则将于股东大会的法定举行期满日起实施。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机构,应在2007年1月1日以后举行的股东大会的年报中披露其公司治理实践、说明公司治理与指引的差距。没有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机构应在其网站上披露同样信息。为便于参考,附录2提供了准则中披露的具体原则和指引。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指引的必要性

5、随着全球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业务环境越来越复杂,良好公司治理对于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公司治理不薄弱会损害公众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信心。

6、在新加坡,公司董事要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促进公司发展。由于在经济中重要的金融中介职能,以及保护存款人和投保人资金安全的需要,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通常比其他企业更为重要。

风险为本的监管和公司治理

7、金管局认为董事会在金融机构的成功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公司战略、评估管理层业绩、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下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防范利益冲突、协调各方对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因此,金融机构董事会的有效性是新加坡金管局风险为本监管的一条基本原则。虽然董事会可以委托管理层制定稳健审慎的政策并付之实施,但是董事会仍应承担相应责任,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所肩负的责任不容推卸。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董事会应承担管理层的角色。管理层应当就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向董事会负责。

附录1

董事会

董事会的职责

原则:

1、每一家公司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董事会领导并控制公司。董事会应致力于公司的发展壮大,并与管理层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同时管理层应向董事会负责。

指引:

1.1 董事会的职责:

(a)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领导能力、制定战略目标、确保实现公司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财力和人力;

(b)建立审慎、有效的控制体系以评估和管理风险;

(c)评估管理层业绩;

(d)确定公司的价值与标准,确保公司了解和满足对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1.2 所有董事必须从公司利益出发,客观决策。

1.3 如果董事会将某项董事会事项的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则应对此项委托进行披露。

1.4 董事会应定期举行会议,在特殊情况下或董事们认为必要时也应召开会议。本指引鼓励公司采取电话或电视会议的形式修改公司章程。公司的年报中应披露董事会和董事会下设委员会每年举行的会议次数,以及每位董事的出席情况。

1.5 公司应制定内部指引说明需由董事会批准的事项,并明确需披露的、由董事会批准的重大交易的类型。

1.6 董事初次被任命时需接受适当的培训(包括董事的职责以及如何履行其职责)。培训应包括必要的入门项目,使新任董事熟悉公司业务和治理实践。经常对董事进行深入的培训,特别是相关的、新的法律、法规和不断演变的商业风险方面的培训,也同样重要。

1.7公司应向每一位董事提供正式的任命文件,规定董事的义务和职责。

评述:

1.8 本指引鼓励公司为新任董事提供会计、法律和具体行业等领域的培训。

金管局的补充指引

1.9 董事会应讨论、批准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董事会还要负责金融机构管理层的聘用和解职。

1.10 董事会应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管理层的角色、职责、问责和报告关系。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权力委托应当正式、明晰。

1.11 由于董事会设定的公司价值旨在促进并保持业务在高度的专业化水平上开展,这些公司价值应强调无论何时,不论是在内部交易还是外部交易中,包括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都要保持诚信、忠诚、行为适当。董事会监督金融机构有关强化公司价值的政策制定。

1.12 董事会应确保管理层制定促进员工公平执业、提升业务水平的政策和程序。此类政策应解决表述不恰当问题,特别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声明和员工行为不当。对于保险公司,此类政策还应用于分销渠道和索赔仲裁。

1.13 要有明确的投诉处理程序以确保所有的投诉得到专业、公正、迅捷、认真的处理。投诉处理程序应向顾客清楚阐明。

1.14 董事会应保存所有的会议记录,特别是关键的议事过程和决策的讨论记录。

董事会组成与指引

原则:

2、董事会应强有力的、独立,能够独立客观地决策公司事务,尤其是不会受到管理层的影响。董事会的决策不应被个人或少数团体把持。

指引:

2.1董事会应强有力、独立,独立董事至少占董事会的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应与公司、关联公司[2]、可能或有理由认为会干预自己决策的公司上层领导等不存在任何关系,并以公司的最佳利益出发进行独立判断。如存在以下关系,则认为董事为非独立董事:

(a)董事现在或过去三个财务年度内的任何时间在公司或其关联公司任职;

(b)董事有直系亲属[3]现在或过去三个财务年度内的任何时间在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担任高级执行官并由薪酬委员会决定其薪酬;

(c)董事或其直系亲属现在或上个财务年度内除了领取董事会的薪酬,还在公司或其子公司领取薪酬;

(d)董事或其直系亲属现在或上个财务年度内是与公司或其子公司之间存在巨额支付关系的盈利性商业机构的大股东、合伙人(持股5%或以上)、执行官或董事。作为指导,任何财务年度内支付金额[4]超过200,000新元应被认为是大额支付。

2.2 上述关系并未包括所有情况,仅意味在这些条件下董事不能成为独立董事。当以上关系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时,如果公司仍将董事视为独立董事,应完全披露董事关系并有责任解释视其为独立董事的原因。

2.3 董事会应检查其规模大小,估计董事人数对效率的影响,决定董事会的最佳人数以便于有效决策。董事会决定合适人数时,应当考虑到公司经营的范围和性质。

2.4 董事会应该由综合起来能够具备多方面核心技能的董事组成,这些核心技能包括会计或财务、商业经验或管理经验、行业知识、战略规划经验、客户服务经验和知识等。

2.5 非执行董事应当:

(a)对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b)评估管理层业绩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监督业绩报告。

评述:

2.6 为更加有效地考核管理层,本指引鼓励非执行董事在没有管理层出席的情况下定期举行会议。

金管局对上述原则和指引没有补充指引

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原则:

3、公司高层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董事会的职责和公司经营的执行职责分离,以确保权力平衡,不会过度集中于某一个人。

指引:

3.1 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简称“CEO”)原则上不得由一人担任,以实现权力制衡,增强董事会独立决策的职责和能力。董事长和CEO的职责应明确分离,并经董事会同意后以书面形式阐明。此外,如果董事长和CEO存在关联关系(如注释3定义的直系亲属),公司应予以披露。

3.2 董事长应当:

(a)领导董事会有效发挥作用并确定讨论事项;

(b)确保董事获得准确、及时、清晰的信息;

(c)确保与股东之间的有效沟通;

(d)鼓励董事会和管理层融洽相处;

(e)帮助非执行董事有效开展工作;

(f)鼓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融洽相处;

(g)提升公司治理标准。

以上职责旨在提供指导,并没有囊括董事长的所有职责。

评述:

3.3 如果董事长和CEO由同一人担任、或董事长和CEO有亲属关系、或董事长和CEO同处管理层之中,公司可以任命一位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首席独立董事。如果股东们关心的问题通过董事长、CEO或财务董事等正常渠道无法解决,或不适合通过上述渠道沟通,则可向首席独立董事反映。

金管局对上述原则和指引没有补充指引

董事会成员

原则:

4、新董事的任命要有正式、透明的程序。

指引:

4.1 公司应成立提名委员会向董事会推荐所有董事的任命。提名委员会至少由三名董事组成,其大部分成员,包括主席在内,应为独立董事。此外,提名委员会主席不应由大股东(在公司中的投票权不少于5%)或与大股东有直接关联[5]的董事担任。提名委员会的成员构成应在年报中予以披露。公司必须制定书面条款规定提名委员会委员的职责。

4.2 提名委员会根据董事??如适用,也包括独立董事??的贡献和业绩(如会议出席、准备、参与、公正等方面表现)履行再提名的职责。所有董事应定期申请再提名和再选举,并且至少每三年举行一次。

4.3 参照指引2.1的规定和其他重要因素,提名委员会应每年裁定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根据指引2.2的规定,当指引2.2中所列的关系至少有一种存在时,如果提名委员会仍视该董事为独立董事,则公司应予以披露。即使董事不存在指引2.1中所列的任何关系,提名委员会也有权裁定该董事为非独立董事。

4.4 如果董事在多家公司董事会任职,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每一家公司的事务。提名委员会决定董事是否有能力或在充分履行作为公司董事的职责。公司应制定内部指引,解决董事在多家公司董事会任职带来的时间冲突问题。

4.5 应披露选举和任命董事会新成员的过程。包括披露寻找和提名的过程。

4.6 董事的重要信息应在年报中披露,如学术和专业资质、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持股情况、在董事会任职情况(是董事还是董事长)、首次任命为董事的时间、上一次再度当选董事的时间、现在和过去三年内在其他上市公司担任董事、董事长或其他职务的情况等。此外,公司治理年度披露中应列明董事是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或是提名委员会认为的独立董事。进行选举或再选举的董事名单应附有详细的说明和信息,以保证股东在了解情况后作出决策。

金管局的补充指引

4.7 在审查提名时,提名委员会应确保被提名人有资格、有能力担任相应职务。提名委员会应保存所有的会议记录,特别是关键的议事过程和决策的讨论记录。

4.8 为了确保公司领导层的连续性,董事会应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的继任计划。

董事会业绩

原则:

5、要正式评估董事会的整体有效性,以及每一位董事对董事会有效性所做的贡献。

指引:

5.1 所有公司的董事会都要做到,由提名委员会根据程序评估董事会的有效性和各位董事对董事会有效性的贡献。评估程序应在年报中予以披露。

5.2 提名委员会决定如何评估董事会业绩并提出客观的业绩评估标准。业绩标准可以参照同行业水平,并应得到董事会批准,并应重点关注董事会如何提升了长期股东价值。业绩评估标准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更改,董事会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5.3 除了董事会提出的相关业绩标准,业绩评估还应考虑过去五年内与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和同行业基准指数相比,公司股票价格的走势。

5.4 个人评估旨在评估每一位董事是否尽职与恪守承诺(包括出席董事会和董事会下设委员会会议的承诺和其他职责)。董事长应根据业绩评估采取相应行动,如有必要,在与提名委员会协商后,向董事会提名新的董事或劝说董事辞职。

评述:

5.5 其他一些业绩评估标准包括资产收益率(ROA)、股本收益率(ROE)、投资收益率(ROI)和经济增加值(EVA)等指标在较长时间内的表现。

金管局的补充指引

5.6 提名委员会提议的业绩标准应包括制定战略方向、实现战略目标、提升风险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等定性考评内容。业绩评估标准应体现董事会保护存款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职责。

信息的获取

原则:

6、为履行职责,董事会成员应在董事会会议之前及持续获得完整、充分、及时的信息。

指引:

6.1 管理层有责任向董事会提供完整、充分、及时的信息。仅靠管理层主动提供的信息是不够的,董事为履行其职责可要求管理层进一步提供更多的信息。董事会应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公司高级管理层获取信息。

6.2 所提供的信息应包括呈报董事会事项的背景和介绍、披露文件、预算、预测和月度内部财务报表等文件。预算的执行与先前的预测如有重大偏差,应予披露并加以说明。

6.3 董事应有多种渠道独立接触公司董事会秘书。要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职责,包括确保董事会议事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得到遵守。在董事长的领导下,董事会秘书要确保董事会、各董事会下设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和非执行董事之间信息交流通畅,必要时还应为董事入门提供便利并协助董事会的专业化发展。公司董事会秘书要出席董事会的所有会议。

6.4 公司董事会秘书的任免需经董事会通过。

6.5 董事会应制定相关程序,使董事,不论是个人还是全体,可以获得独立的专业咨询意见,以帮助董事履行职责。如有必要,应由公司负担此类咨询费用。

金管局的补充指引

6.6 管理层要向董事会提供经营中可能面临的所有重大风险的信息,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

薪酬

薪酬政策的确定程序

原则:

7、要有正式、透明的程序确定管理层和董事薪酬政策。董事不得参与决定自己的薪酬。

指引:

7.1 董事会应设立薪酬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应全部由非执行董事组成,其大部分成员,包括主席在内,应是独立董事。目的是将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减至最小程度。

7.2 薪酬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提出薪酬方案的建议,并为每一位董事和CEO(或相同级别的执行官)制定具体的薪酬计划。薪酬委员会的建议需得到董事会全体通过。薪酬委员会应该考虑到各种薪酬,包括但不限于董事的费用、工资、补助、奖金、期权和实物津贴等。薪酬委员会还要检查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

评述:

7.3 如有必要,薪酬委员会应征求公司内部或外部专家对董事薪酬的意见。

金管局的补充指引

7.4 董事会应确保薪酬政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公司价值保持一致,不会使金融机构目标和董事、高级执行官利益发生冲突。

7.5 薪酬委员会应保存所有会议的记录,特别是关键的议事过程和决策的讨论记录。

薪酬水平和结构

原则:

8、薪酬水平应适当,可以吸引、挽留并激励公司所需董事成功经营,但是也要避免薪酬支付过多。执行董事大部分薪酬应该与公司和个人的业绩挂钩。

指引:

8.1 设计与业绩相关的薪酬时,应使执行董事的利益与股东利益一致,并与公司和个人业绩挂钩。应该有恰当的方法评估执行董事的业绩。

8.2 非执行董事的薪酬应当与其贡献水平相一致,体现其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作为一名董事的责任。非执行董事的薪酬不能过高,以免影响其独立性。

8.3 所有的执行董事应在其聘用合同中规定一个固定的任期。不论如何,聘用合同不得过长或者附加过于繁琐的免职条款。薪酬委员会要审查董事聘用合同提前终止的薪酬承诺。薪酬委员会应当公正,不应对业绩差的人员进行奖励。

8.4 鼓励实施长期激励机制。薪酬委员会要审查董事是否有资格享受长期激励机制。要认真权衡长期激励机制的成本与收益。股票、期权或其他形式的递延薪酬通常应在一定期限后才能赋予。强烈建议采用每年部分行权的机制。考虑到行权成本和相应税收,鼓励董事在行权期后继续持有股票。

评述:

8.5 在制定薪酬方案时,公司应当考虑本行业及其他同类公司的薪酬水平。公司应当慎重进行此类比较,以防薪酬增加而业绩却没有相应提高。

8.6 聘用合同中的通知期不得超过6个月。如果从外部聘用的新董事需要更长的通知期,在首次通知期之后应减少至6个月甚至更少。

金管局对上述原则和指引没有补充指引

薪酬披露

原则:

9、必须在公司年报中明确披露薪酬政策、薪酬水平和结构、确定薪酬的程序。信息披露应有助于投资者了解支付给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指引:

9.1 公司每年应向股东报告公司董事和至少前五名不担任董事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薪酬年度报告应成为公司董事年度报告的一部分或以附录的形式报告,并应成为向股东报告公司薪酬事项的主要渠道。薪酬委员会委员也要在报告中列出。

9.2 报告应列出薪酬在250,000新元区间的董事和至少前五名不担任董事的高层管理人员名单,并以百分比形式具体列出每一位董事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实物津贴、股票期权和其他长期激励计划。作为最佳治理实践,建议公司完全披露每位董事的薪酬。

9.3 为保持透明度,报告应披露董事或首席执行官直系亲属[6]且收入超过150,000新元的员工的薪酬。可以不披露该员工的姓名,但需清楚说明该员工与哪位董事或首席执行官存在亲属关系。

9.4 报告应详细说明员工持股计划,以便股东评估对公司投资的收益和成本。应披露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要条款,包括可能给予股票的数量、评估股票期权价值的方法、期权的执行价、行权价是按市场价还是授予日价、行权日的市场价、行权期和采用特定期限的理由。

金管局对上述原则和指引没有补充指引

问责和审计

问责

原则:

10、董事会对公司业绩、市场地位和前景的评估应全面且易于理解。

指引:

10.1 董事会公布的中期报告、其他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报告、向监管当局报送的报告中(如有要求),也要包括董事会对公司业绩、市场地位和前景的评估,评估应全面且易于理解。

10.2 管理层要向董事会所有成员提供对公司业绩、市场地位和前景的月度评估,评估应全面且易于理解。

金管局对上述原则和指引没有补充指引

审计委员会

原则:

11、董事会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并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其权力和职责。

指引:

11.1 审计委员会至少应由三名董事组成,全部都须是非执行董事,其大部分成员,包括主席在内,应是独立董事。

11.2 董事会应确保审计委员会委员有资质履行职责。由于董事会决策时会依赖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审计委员会至少应有两名成员是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或具有相关经验。

11.3 审计委员会有权调查授权范围内的任何事项,并完全有权要求管理层全力合作,完全有权邀请任何董事或执行官参加其会议,完全有权获得合理的资源以充分履行其职责。

11.4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a)检查审计的范围、结果和成本效率,检查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如果审计机构同时为公司提供大量的非审计业务,则审计委员会应检查这些业务的性质和程度,在保持客观性和收费之间寻求平衡;

(b)检查重要的财务报告和决策,确保公司财务报表和任何与公司财务业绩有关正式声明的真实性;

(c)根据指引12.1,检查公司内部控制情况;

(d)向董事会推荐外部审计机构的任命、再任命和解聘,批准外部审计机构的薪酬和工作条款。

11.5 审计委员会应在没有公司管理层出席的情况下,每年至少与外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师会面一次。

11.6 审计委员会每年要检查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11.7 审计委员会应评估有关安排,通过此种安排,公司员工可表达对财务报告或其他事项不当的担心。审计委员会要确保对上述事项进行独立性调查并相应采取行动的安排必须到位。

11.8 董事会应在公司年报中披露审计委员会成员名单和委员会的具体活动。

金管局的补充指引

11.9 审计委员会应保存所有会议的记录,特别是关键的议事过程和决策的讨论记录。

内部控制

原则:

12、董事会应确保管理层建立稳健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护股东投资和公司资产。

指引:

12.1 审计委员会应检查管理层制定的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操作与合规控制、风险管理政策和体系(统称“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每年应至少检查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一次。检查可以由内部会计师和(或)注册会计师执行,如果注册会计师同时担任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应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会因其与公司的其他重要关系而受到影响。

12.2 董事会应在公司年报中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包括财务、操作、合规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金管局对上述原则和指引没有补充指引

内部审计

原则:

13、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所审计的业务。

指引:

13.1 尽管内部审计师需要向CEO负责,但更主要的是向审计委员会主席负责。

13.2 内部审计师必须达到或超过国家或国际认可的专业机构制定的执业标准,包括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制定的内部审计执业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Ⅶ 新加坡基金会和普通公司有什么区别

新加坡基金会为什么会成为主流
新加坡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列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法律规定,“公开担保有限公司”是出于非营利目的成立的,其成员有责任为公司贡献资产,可见ICO基金会在新加坡是受到政策支持的,新加坡是亚洲区块链中心、最盛行的落户地区。政府对ICO有明确监管态度、离中国近、开发友好政策。塑造企业公益形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合理避税
新加坡作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牢靠,商业氛围良好以及新加坡政府支持和鼓励区块链项目的发展,成了区块链、ICO发展行业注册不二之选。
首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对数字代币和虚拟货币在定义上是有所区分的,数字代币即Digital Token,而虚拟货币是Virtual Currency,新加坡金管局认为虚拟货币是数字代币的一种特定形式,新加坡不监管虚拟货币,甚至欢迎虚拟货币,因为这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而且带来更多的外部资金。其次,新加坡金管局会评估数字代币洗钱(Money Laundering)和资助恐怖主义(Terrorism Financing)的风险,必要时进行监管。
再次,新加坡金管局也采用了伦敦金管局(FCA)所采用的沙箱监管政策。任何有意愿进行数字代币创新应用的公司可以向新加坡金管局申请进行沙箱测试,金管局会在沙箱测试期间为该应用的运行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支持。
在新加坡成立156基金会的目的是为他们的货币开发团队6991提供.因此注册新加坡基金会3780也是许多投资者的明智之选。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注册新加坡基金会的流程。
新加坡基金会注册详细流程
新加坡基金会优势:
1、新加坡非盈利基金会的形象更符合区块链的精神,新加坡政府支持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2、比较有名的来特币、比原连、量子连等都是注册的新加坡基金会;
3、新加坡区块链ICO市场成熟,法律服务完善,非营利基金会后期可以出具相关的法律意见书;
4、近距离的地理优势。离中国近,更好规划
注册新加坡基金会资料:
提供名称核名:名称以***FOUNDATION LTD结尾
提供至少2位成员的身份正或护照(无国籍限制,年满18周岁)
3.新加坡基金会经营范围没有限制,:软件开发(咨询)、信息技术服务、IT研究等
4.办理时间:10-15个工作日。
我方提供:新加坡董事一名,新加坡的注册地址,新加坡秘书(挂名),律师审计担保,首年官费服务。

Ⅷ 新加坡加强对数码支付代币的管制,你对数码支付代币了解多少

在新加坡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下,代币的非安全性非常重要,也是新加坡政府决定是否直接干预监管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于任何想在新加坡开展相关业务的区块链项目来说,出具律师认可的法律意见书,证明所涉代币的非证券性质,是合规性最重要的部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是新加坡的中央银行。它通过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趋势,促进新加坡经济的非通货膨胀增长。同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是一个综合性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新加坡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一直密切关注本地金融技术,包括区块链和代币,并不断向投资者推出各种监管措施和风险警示。

Ⅸ 新加坡金管局将颁发数码银行执照,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之下,全世界都开始加快了自己国家智能化网络化的进程,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这种事情视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很多国家都在羡慕中国的智能化,便捷化。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后都感受到了中国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所以,在这些感受过网络带来的好处的,人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就会将这些信息带回去。新加坡金管局将颁发数码银行执照,这对于他们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银行就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人民不用再跑出去到银行办业务了。

三、新加坡金管局将颁发数码银行执照优化生活

新加坡金管局将颁发数码银行执照将优化新加坡人的生活。以前我们出门的时候都需要大包小包拎很多,而且钱包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现在的手机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在数码银行实现之后,钱包就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了,只用带一个手机出门就可以了。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3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7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14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3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9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7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02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96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5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