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环境部什么时候成立
Ⅰ 国外环境管理体制建设有哪些新趋势
国外环境管理体制的类型
一些国家的环境监管机构随着国内环境形势的变化在改革,也有一些国家的环境监管机构始终如一,如瑞士的环境监管机构名称,从1994年至今始终是联邦环境、交通、能源通讯部,下辖联邦环境局和国家森林局等机构。挪威的环境监管机构组成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动,但是其名称在2014年由环境部(包括自然管理局、国家污染控制局和文化遗产局)变更为自然和环境部。综合来看,国外环境监管体制主要有如下类型:
(一)环境监管职能趋向独立和综合。一是将环境保护机构从综合性的大机构中独立出来,抑或是从无到有,设立新的环境保护部门。如1994年希腊承担环境监管职责的相关机构为环境、计划和公共工程部,2014年环境保护部门已从这一部门独立出来,并命名为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冰岛在1994年尚未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而在2014年已成立环境和自然资源部、渔业和农业部等部门来承担环境监管职责。新西兰亦是如此。
二是做大做强环境部门,把自然资源、公园管理等职权纳入广义的环境保护部门。1994年,加拿大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机构包括环境部、公园管理局、自然资源部和核安全委员会等部门;而在2014年,已整合为环境部和核安全委员会。
1994年,保加利亚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机构主要有环境和水资源部、环境执行局、农业和林业部(下设国家林业局)、经济和能源部、核能管理局等;而在2014年,上述诸多部门已合并为环境和水资源部。1994年,捷克设立环境部、矿业局和国家核安全办公室,以对环境进行监管;而在2014年,有关环境保护的职能已由环境部统一行使。1994年,波兰已设立环境部、环境监察总局、能源管理局;而在2014年,统一合并到环境部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单独设立环境保护执行或者监察机构的国家,大部分已将其合并到环境保护部门之中,实行管理、执法和监督的三权合一。
(二)环境保护和其他临界领域监管职能趋向合并。一是遵循管理效率原则,将狭义的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结合起来,但是突出个别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如1994年德国的环境保护相关机构包括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联邦食品、农业和林业部;2014年,上述机构除了维持联邦食品、农业和林业部的机构名称不变以外,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吸收建设职能并更名为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设和核安全部。
据推测,将建设职能纳入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设和核安全部,可能和德国建设活动减少有关。
二是疆域较小且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结合国内环境管理成熟程度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将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部门整合。如1994年,西班牙相关的机构为环境部、工业能源部和农业、渔业和食品部;而在2014年整合成农业、食品和环境部。1994年,意大利设立了专门的环境部,而在2014年,却已经和其他部门合并成为环境、领土和海洋部。1994年,拉脱维亚已有独立的环境部,但是在2014年和其他部门合并整合成为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部。1994年,荷兰已设立住房、体育和环境部,农业、自然资源和渔业部,交通、公共工程和水管理部;而在2014年已整合成为基础设施和环境部。此外,疆域广阔的澳大利亚也采取这种模式,1994年成立环境和水资源部,在2014年把人口、社区等监管职能纳入进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环境、水、人口和社区部。
三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区域性,在中央政府内设立由政府首脑牵头的部际委员会。如意大利设有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日本曾设立公害对策审议委员会。各国所设立的部际委员会的职权主要包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协调各部环境资源保护职能和行动等内容。
(三)环境保护职能趋向分散。一是将一些特色或者重要领域的监管部门从环境保护部门独立出来。主要表现为:其一,核安全监管独立于环境监管。如1994年美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包括环境保护署和能源部;而在2014年,除了保全这两个机构之外,还有已设立的联邦核管会。1994年,法国的环境监管机构为环境部和国家公园管理局;而在2014年环境监管机构不仅有前述两个部门合并成立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还包括独立成立的核安全局。1994年,英国的环境监管机构有英格兰环境部、北爱尔兰环境部、苏格兰环境部,农业、渔业和食品部等部门;而在2014年,核监管办公室已经独立,环境部和其他部门合并成为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日本1994年的机构名称为环境厅(包括气候变化)、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而在2014年,环境厅早已升格为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名称没有改变,核安全监管委员会作为单独监管部门已经成立。韩国也是如此,1994年,其环境监管机构包括环境部、国土海洋部、农水产食品部;而在2014年,国土海洋部已经拆分成国土交通部和海洋水产部,农水产食品部演变成农林畜产部,并独立设立了核安全与保安委员会。其二,将能源监管独立于环境监管,如立陶宛于2014年在环境部之外增设能源部。
二是将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和狭义的环境保护相区别,分别成立机构,如俄罗斯除了设立自然资源与生态部、能源部之外,还设立俄罗斯联邦环境、技术与核能监督总局。
三是把环境和自然资源整合到相关的领域甚至不同的部门之中。如1994年,爱尔兰的环境监管相关机构为环境部,农业、食品和林业部;2014年,上述机构职权已经由以下3个部门分担:环境、社区和地方事务部,农业、海洋和食品部,通讯、能源和自然资源部。
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分类,都与国家的疆域面积、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总的来说,环境监管体制机制的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一是机构领导高配。在一些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的国家,政府首脑或国务委员或部务委员会委员往往兼任或专任此机构的主管领导,因此机构的级别可能比一般部门的权限更大或更有权威。
二是成立综合监管机构。当前,环境监管体制机制的主流发展趋势有二:其一,将狭义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成立综合监管机构;其二,将自然资源、林业、农业、海洋、渔业、食品等相关的领域相结合,成立综合监管机构。也就是说,虽然各国的机构设置各具特色,但生态和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分别由一个机构统一监管,是主流的管理机构设置趋势。
三是重要领域需要单列或合并设置。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将核安全监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进行设置,普遍采取设置单独监管机构的模式。同时,就气候变化应对而言,其主流趋势主要是采取与狭义环境监管合并的方式。
四是大都采用统一监管与分工负责的模式。以日本为例,日本设立环境厅甚至环境省后,仍在十几个省厅中设立了具有一定职权的环境保护机构,比如在厚生省设立环境卫生局,在通产省设立土地公害局,在运输省设立安全公害课等。美国除在总统执行署设立联邦环保局外,还在内务部、商业部、运输部、陆军部设立了有关的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分工负责其专业领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比如陆军部中的工程兵司令部负责疏浚和填埋物质排放许可证的签发以及按联邦环保局的准则为处理场制定规格。
五是不断扩大环境监管范围。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对各类环境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对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物种实行统一监管。如美国已专门成立了由联邦环保局、农业部和国防部等10个部门组成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计划。 在丹麦,转基因生物的使用、在环境中释放以及上市销售均由环境与能源部主管,相关申请由其批准;食品、农业和渔业部及卫生部等部门参与动物和人体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在挪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的职责中,包括本国履行《生物安全议定书》和欧盟生物安全指令等事务的统一监管和协调。为此,挪威还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
六是建立健全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在监管机制方面,有的区域和国家侧重于建立健全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的州际环境合作,主要是通过州际协议来实现,通过制定州际协定和边界协定来治理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如《俄亥俄河流域水卫生协定》、《科罗拉多河协定》等。
Ⅱ 新加坡的环境介绍
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由一个本岛和60个小岛组成。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动植物繁衍,体现了热带岛屿的特征。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它位于赤道以北136.8公里,东经103°36´至东经104°25´,北纬1°09´至1°29´之间。新加坡本岛由东到西约42公里,由南到北约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岛屿在内,总面积为682.7平方公里。本岛以外的其余岛屿,较大的有德光岛(24.4平方公里),乌敏岛(10.2平方公里)和圣淘沙岛(3.5平方公里)。
Ⅲ 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叫什么
说起环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从21世纪才开始的吧。
毕竟之前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化工污染,天蓝蓝青草香,放到现代社会,哪哪都是世外桃源呀~
环保专家成就霸业
齐国上卿管仲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个人如果连环保都搞不惦,是绝对不能当带着大哥滴。
管仲根据四季不同而提出不同的环保要求,即环保“四禁”概念,并兼顾到了民生。
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当记管上卿一功。
从春秋战国到二十一世纪,从大禹禁山到《田律》的颁布,“环保”一直存在于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只是流传到了今天,
Ⅳ 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到公元14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时候,新加坡卷入暹罗(现在的泰国)和爪哇满者伯夷王国争夺马来半岛控制权等战争。后来,新加坡一直是马六甲王国的重要部分。
现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国人为了要在本区域找一个贸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在考察过附近其他岛屿后登陆新加坡。过后,他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海峡殖民地
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两个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和槟城,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属印度的管辖。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为这三个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飞机轰炸这个在睡梦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沦陷了三年半。
迈向自治
1945年9月,英军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
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新加坡于1959年自治,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成立马来西亚的建议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建议: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劳越、北婆罗州与文莱合并,使彼此在政治与经济合作方面更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砂劳越和北婆罗州(现在的沙巴)成立马来西亚,文莱选择不加入。
独立
合并被证实是短暂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伊萨出任首任总统。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4)新加坡环境部什么时候成立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建有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和巴淡岛都有轮渡联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
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榜鹅河、实龙岗河等,最长的河道则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Ⅳ 环保部从哪一年开始更名为生态环境部
2018年3月22日8时49分,原环保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环保部发布”向公众发出了名为“你好,生态环境部”的文章,并于8时53分,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部”。
Ⅵ 生态环境部是如何组建的组建的意义有哪些
如何组建:将原环保部的职责,国家发改委的应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都进行了整合,统一组建成生态环境部
意义:把分散的职能都统一到生态环境部上,治理全域国土上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责任就非常明确了,而且可以确保监督、管理和治理无死角,在后期进行监测、统计、考核、评价和奖惩时,也更易操作。由一个部门统一部署,而非由多个部门来协调,可以形成一个拳头发力,更有利于达到治理效果。可以说,生态环境部的问世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此前部门职能重叠造成的资源浪费,减少出现监管死角和盲区,集中力量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污染整治力度。
Ⅶ 新加坡的政府部门有哪些
◆总检察署
Attorney-General's
Chambers ◆审计署
Auditor
General's Office ◆内阁
The Cabinet
◆总统府
Istana
◆司法部
Judiciary
◆交通部
Ministry of
Transport ◆社会发展及体育部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ports ◆国防部
Ministry of
Defence
◆教育部
Ministry of
Ecation ◆财政部
Ministry of
Finance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卫生部
Ministry of
Health
◆内政部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人力部
Ministry of
Manpower ◆律政部
Ministry of Law
◆国家发展部
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环境及水源部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贸易及工业部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stry ◆国会
Parliament
◆总理公署
Prime Minister's
Office
Ⅷ 新加坡什么时候成立的 怎么都是中国人啊
新加坡华人(Chinese Singaporean)是指出生在或者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权或居留权的中华民族人士,也称“新加坡华裔”或“华裔新加坡人”。于2010年,新加坡共有将近280万个华人。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共和国在世界上是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新加坡的海峡华人(峇峇娘惹)是中国明朝后裔与当地马来族通婚后形成的特殊社群,拥有着融合中华文化与马来族文化的峇峇娘惹文化。海峡华人在整体新加坡华人当中占的比例非常小,而这个族群有被主流华人同化的趋势。
Ⅸ 新加坡的环境问题
新加坡罚款很厉害,还有很出名的鞭刑
新加坡的环境治理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清洁的岛国,68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无处不见花,无处不披绿,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事实上,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的迅速工业化使其经济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但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新加坡完全成为一个城市国家,各类建筑覆盖了2/3的国土,乡村消声匿迹,耕地丧失殆尽,粮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赖进口,水资源日益短缺,治理空气污染和保持城市清洁的压力越来越重。
最近10多年来,新加坡不得不主要依靠买水度日。它从马来西亚19个水库引水,并在马来西亚建立了9个水处理厂和15个储水设施。20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垃圾增加了4倍,平均每个居民每天留下1.1公斤垃圾。新加坡现有4个垃圾焚化场,占地面积相当于350个足球场,而且每隔20~30年就须另找一处垃圾填埋场地,这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谈何容易。
鉴于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通过健全的法律、周密的计划、严格的执法和到位的管理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进行补救。
新加坡具有完备的环境立法。新加坡环境污染管制法令,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各项工程建设、工商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新加坡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确保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不会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
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从长计议,是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精心的城市规划却创造了令人不感到拥挤的空间。新加坡人自称是弹丸小国,但无论在新加坡的工厂区还是居民区,高楼大厦之间都建有花园,空地都铺上草坪,连过街天桥上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尚未开发的1/3国土上不再搞建筑工程,转而依靠填海和拆旧建新来解决土地奇缺问题,把尚存的自然地段留给子孙后代。为减少对外国水供应的依赖,新加坡计划把全国70%国土上的雨水都收集起来。
垃圾、废水、废气是世界各大城市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职部门,帮助厂家和居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1/7的居民中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和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新加坡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经净化的再生水重新用作工业用水。新加坡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欧洲2号”废气标准的车辆已被禁行。
新加坡的清洁环境还得益于公共卫生教育和严厉的执法。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周和绿化周活动。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往往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付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此外,违规者还会被有关部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籍以示众。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车辆等都会受到类似惩罚。
新加坡在工业化过程中丢掉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但经过不懈努力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