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风俗是什么
① 新加坡的风俗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新加坡一样,订有如此多而严的法律。
每当政府推行一种政策时,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执行的法令,例如新加坡政府为美化绿地,推行“Clean Green”政策时,全国上下便雷厉风行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许多执行的法令规则。
再以促进交通流畅为例新加坡政府推出十多个与车有关的法令,如施以重税、涨价,以及最近的停车费三段式调涨,甚至有所谓的油箱法(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物价不同),凡车子欲进入马来西亚时,油箱内须装满3/4以上的汽油,方准通行,凡此林林总总,着实让市民哭笑不得。另外尚有许多规定,如交通流量大的地区。在指定时间内有高乘载的要求。MRT车站内或一般车内禁止携带食物。'92年春天,甚至规定禁止口香糖的制造与贩卖。此外还有一些公共物品丢弃的规定。
新加坡除了订出许多严格的法规外,对于不守规则者,通常处以新币500元以上的罚款。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压教育下,一般人民都能确实遵守规定,反而是到此游玩的观光客,最好能自律,以免动辄受罚。
由于新加坡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宗教的信仰方面,也各有所属。然而每人对自己的信仰,都抱持强烈的信心,反映在行为与思考上也各有一套逻辑与观念,加上无神论者逐年增加,所以在新加坡最好避免提及宗教话题。
新加坡是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有长堤通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词为梵语,意为"狮子城"。新加坡人口280多万,华人占3/4以上,另有马来人、印度人等。城市人口250万以上,是典型的城市国家。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分别主要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新加坡通行公历、中国农历、马来历、印度历四种历法,依各种历法有各种节日。华人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马来人、印度人也有各自的民族节日。
新加坡的人爱吃米饭、包子,不吃馒头,副食多为鱼虾,多数人爱吃闽、粤菜,下午习惯用点心。喜食桃、梨、荔枝等水果,喜欢饮茶。现在早点逐步改用西餐。
由于气候湿热,新加坡男子习惯在正式场合穿衬衣,系领带,穿便裤,也可穿蜡染印花布衬衫,女子多穿带袖罩衫和裙子。
新加坡人讲究卫生和礼貌。华人保留了许多我国古代遗风,相见时他们习惯相互作揖,微鞠躬或握手,他们能熟练地使用华语礼貌用语。男女见面时,女方先伸手,示意,男子才能与之握手。英国文化对新加坡有一定影响,礼节中有较多西方礼仪。马来人、印人等也保留本民族礼节。
新加坡人交谈时忌涉及政治、宗教等问题
② 新加坡的传统文化
1、节日
节庆活动:新加坡日历上印有公历、中国农历、印历和马来历4种历法,依各种历法有许多节日。在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新加坡政府鼓励人们向新加坡统一民族文化习俗演变。
主要节庆有新年、印度族丰收节、新加坡河木筏大赛、印度族大宝森节、伊斯兰教斋月及开斋节、耶稣受难日、哈芝节、卫塞节、端午节、新加坡美食节、国庆节、中秋节、齐天大圣诞辰、中秋赏灯会、印度族屠妖节、印度族九宵节、九皇爷庆典、印度族盗火节、印度族万灯节、圣诞节等。
2、宗教
新加坡华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注重伦理道德,保留着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的习惯。马来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作为宗教禁忌不吃猪肉,不喝含酒精饮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小孩的头被视为神圣,除长辈和父母外,他人不可触摸。
穆斯林妇女多带头巾。印度族多信仰印度教,许多人是素食者,生活简朴,但对庙宇建筑十分讲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设有祭坛或祷告室。视牛为神的动物,不吃牛肉,不能赠送以牛皮革制成的礼品。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
(2)新加坡风俗是什么扩展阅读:
新加坡禁忌事项
1、不能吃口香糖
因为口香糖特别难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携带口香糖,违者会被罚款,严重的可能会被逮捕。
2、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有用黄色油漆划分出来的特定的吸烟区,在禁烟区吸烟是会被罚款的,第一次被发现最高可罚1000。酒吧、舞厅、卡拉OK和夜间场所除外。
3、地铁禁忌
严禁在地铁站和车厢内喝水或吃东西,会被罚款。因为榴莲味道太重,所以严禁携带榴莲进入地铁或者公交车。
4、禁止在机场付小费
新加坡不鼓励小费,机场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馆的帐单会列出服务费(10%)。
5、不要当面拆礼物
这在新加坡,是不礼貌的行为。
③ 介绍一下新加坡的民风民俗
1·新加坡人接待客人时,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 2·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西亚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 3·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 3·不要谈论政治和宗教,要谈谈旅行的见闻,或你所去过的国家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等。。。
④ 新加坡有什么节日
1、八月九日国庆节
当天政府一般会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庆典活动。
2、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农历春节
过年时,华人都喜欢去牛车水采购年货。除夕前1周都会热闹到凌晨,有很多社团组成的舞狮、舞龙队作精彩表演。
3、四月五日清明节
是华人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日前后两个星期,人们会携带祭品、鲜花,到坟场去扫墓,祭拜祖先。
4、四月七日食品节
食品节是新加坡和美国纽约的一年一度的传统性节日,但两地的日期不同,而且庆祝活动的形式也各有特色。到了这一天,这两个国家的人民都会制作食品互相问候。
5、农历八月十五端午节
原本是屈原投江纪念日,现在发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节日。
6、农历七月初一到三十号中元节
在这期间有宴会、歌台表演、喊标福物等活动,十分热闹。
7、农历四月十五日卫塞节
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及涅盘纪念日。
8、回历九月开斋节
马来人最重要的节日当属开斋节,每年回历九月,回教徒从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个月后见到星月才可开斋。
9、回历十二月的第十天哈芝节
回教徒前往回教圣地朝圣后隔天所举行的重要宗教仪式,庆祝仪式主要是宰杀牛羊,感谢真主。
10、公历在一月至二月间大宝森节
家家户户会把房屋打扫干净,在住屋周围点上灯,迎接守护神和幸运女神。
11、公历在十月至十一月间屠妖节
此时家家户户点燃油灯,家人以姜油涂抹全身,表示纯洁和清白。
12、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
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基督教堂会举办特别的庆祝仪式,教徒也会唱圣诗、访问家庭。
13、一月一日元旦
新加坡虽然大大小小的节假日不少,可是政府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制定“黄金周”计划,除春节大年初一,初二放假外,他们只是对节日的当天实行放假。
(4)新加坡风俗是什么扩展阅读:
4月 1日 愚人节 4月 5日 清明节 4月 7日 世界卫生日 4月9日 菲律宾勇气日 4月13日~15日 泰国泼水节/泰国宋干节/泰国新年
4月17日 食品节(新加坡) 4月20日 菲律宾濯足节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4日 世界青年团结日 4月25日 读者节/世界儿童日 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 国际秘书节
⑤ 新加坡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
3、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形态。
(5)新加坡风俗是什么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佛教与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收藏有光绪帝御赐的墨宝。
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
⑥ 新加坡有什么风俗习惯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马来女性所生的女性后代,主要在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种类众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与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
3、脱鞋习惯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里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访新加坡人家里的话,若是看到他们的家门口放着脚垫,四周还有几双人字拖,则需要入乡随俗脱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庙与清真寺也会有脱鞋才能进入的规定。
4、“安哥”与“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统称为“乐龄人士”,你在街上总会听到有人在称呼他们“安哥”与“安娣”,这种叫法来自于英文单词“uncle”和“auntie”。
5、香烟的管制
新加坡对于香烟的管制十分严格,日渐扩大的禁烟区域、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地人有时候都不太确定到底能不能抽烟。所以新加坡大多数的公共场合、桥上、医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围内,都不允许吸烟。
6、消费税
在餐厅或咖啡店消费过后,你会发现账单上有两个数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费税,而“SVC 10%”则表示10%的服务费。所以,所谓的小费就以服务费的形式,已经被计算在你的账单里。
⑦ 新加坡过年的风俗和我们中国有哪些不同
新年是中国最传统最喜庆的节日,而在新加坡这个华裔人口占70%以上的地方,
如果新年在新加坡旅行,农历大年三十,一定要到牛车水参加新年倒数派对,当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绚丽的烟火将照亮牛车水的夜空。
新年的第一天,可以体会一下新加坡华人的过年习俗——捞鱼生,就是用新鲜生鱼肉,配以瓜丝、水果丝和各类蔬菜,大家围坐一起,一边用筷子将各种美味高高夹起,一边用广东话说“捞起!捞起!”借着“捞喜”的谐音,祝福来年风生水起。
吃完“捞起”,可以到圣淘沙看花展,或者到新加坡河畔看歌舞表演,或者就在乌节路血拼一番。另外千万不能错过的是妆艺大游行,36辆法拉利跑车和5个巨大的花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舞游行保准让你眼花缭乱,游行结束,还有通宵的街头舞会,铆足精神狂欢一整夜吧。
贴春联
早在节日降临前一个月,一般华人家庭都开始忙碌,准备一番。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春联的习俗据说起源于汉代。那时候,人们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贴在两扇门上。传说这两个神仙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人们把他们贴在门上可以消灾避难。宋朝的春联已演变为在对联上写吉利联语的习俗。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常见的有 “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等等。春联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年糕
在新年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新年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个粒就是个粒。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春节不仅是海外华夏子孙传承中华文化的日子,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日子。现在海外华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几乎遍布全球,他们带着对中国新年的一往情深,把华人的春节祝福也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⑧ 新加坡的风俗习惯
1、礼节礼貌 新加坡人待人处世彬彬有礼,社交场合惯用握手礼,与东方人相见也行鞠躬礼。佛教徒与客人相见也行合十礼。 新加坡城市有“花园之城”的美誉,新加坡人酷爱花草,喜爱鸟类,偏爱红色。 新加坡人对吉祥字“福”、“喜”、“吉”、“鱼”非常喜欢,这些字预兆吉利;还对荷花、苹果和蝙蝠等象征和平幸运的图案非常感兴趣。 新加坡人时间观念较强,有准时赴约的良好习惯,特别讲究卫生,违反者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2、信仰与喜忌 新加坡宗教信仰十分复杂,华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少数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新加坡人对男子留长发极为反感,认为是可耻的。他们忌讳人口吐脏言。他们对“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反感,认为是教唆他人发不义之财。 新加坡人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乌龟,认为是不祥之物;不喜欢“7”,认为是消极的数字;大年初一,不许扫地,认为这样会扫走好运的。
3、饮食习惯 偏爱中国广东菜,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喜欢吃咖喱牛肉。 喜欢口味清淡,爱微辣味道;主食米饭、包子;副食品主要为鱼虾;喜吃水果中的桃子、荔枝、生梨等。
⑨ 马上要去新加坡,想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习惯。全面介绍一下吧
信仰:
1、华人大都信佛教或道教
2、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信仰伊斯兰教
3、印度人信印度教
4、西方人信基督教
礼节:
1、华人见面相互作揖
2、马来人见面行双手的握手礼
3、印度人见面行合十礼
孝道:
新加坡人尊重长辈。敬老准则是:对父母和其他长辈,要用亲切的称呼;当父母或其他长辈讲话时,不要插嘴;父母或其他长辈呼唤时,要随叫随到。
礼貌:
1、新加人邻里遵守《邻里礼貌守则》:见到邻居要互相问候;逢年过节要请邻居来访,帮助邻居照管屋子;使用公共电话或公用场所,要时时多方为别人着想。
2、重视“礼貌之道重于行”礼貌口号是:真诚微笑。处事待物,总是伴以真诚的微笑,打扰别人要微笑着说声“对不起,打扰您了“。排队打电话,打电话者会微笑着对等候者说声:“对不起,让您久等”。连交警对违章者罚款时也笑容可掬。
3、重视礼貌教育。“处事待人,讲究礼貌”,“真诚微笑,处世之道”。
4、店员严格遵循礼貌待客守则:顾客临门,笑脸相迎,顾客购物,别等他开口;顾客选物,耐心介绍,顾客提问,细心聆听,认真解答。
国家介绍:
新加坡国土面积682.7平方千米,华人占76.8%,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7%首都是新加坡,货币为“新加坡元”官方语言有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国花为兰花。
做客:
接待客人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
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
谈话时,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可谈旅行见闻,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对男士:
公众讨厌男士留长发,蓄胡子。国家对嬉皮型留长发的男性管制严格,留着发,穿牛仔装,拖鞋的男士,可能会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轻人,不要把头发留得长可及肩。
颜色及数字
喜欢红、绿、蓝,认为紫色、黑色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
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商业:
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
标志:
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
⑩ 新加坡新年的习俗都有哪些
● 站在凳上捞鱼生
新加坡人在过年时,必须要吃一道称为“鱼生”(Yu Sheng)的菜。象征新的一年风生水起、好运旺旺来。这道菜其实是鱼和菜蔬分别盛在圆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调味品,用筷子搅拌各种配料然后进食。这道菜的重点在于如何吃这道“鱼生”,当然不只是将菜夹起来往嘴里送那么容易,所有人得将鱼片、配菜高高地捞起来(广东话称为lo hei)吃掉,这样来年就可以事事顺利、步步高升——举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新加坡人一向以有礼貌着称,但如果春节期间,你在新加坡的餐厅里,看见一群人站在椅子上把筷子举得老高在吃,千万别觉得太奇怪,这是新加坡的节日习俗,不妨也站到凳子上也为自己求个好彩头。
● 两个桔子拜大年
桔子作为新年礼物。这一点可能是新加坡独有的春节特色。新加坡保留春节期间拜访亲友的习惯,一般来说,大年初一,晚辈拜访长辈。初二以后,同辈互拜,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即便拜访的人是长辈或上司,人们上门携带的礼物不但相同,也非常之轻,是什么呢?两个桔子。
● 大人给小孩发红包
每当大年夜全家齐聚,吃完团圆饭后,一个重要的节目就开始了,那就是向晚辈发放红包。新加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结了婚的人要给没有结婚的人(没有结婚的人无论多大都算小孩)送红包。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