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中庸治国哪个好
Ⅰ 新加坡留学利与弊
利:
1、新加坡政府支持,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获得政府奖学金。
新加坡教育部每年均会到中国名牌大学的新生中招生。经过选拔考试,以及中新教育部官员的面试等数道程序之后,便获得新加坡教育部和科技集团提供的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据专家称,这种性质的大学生;
除了由教育部和赞助企业提供学费,7700新元约4400美元的各类生活津贴。唯一条件是毕业后需要留新工作6年。如果是到新加坡攻读硕士或是博士学位,拿奖学金则没有服务年限的要求。
2、新加坡华人居多,中国学生容易适应。
新加坡华人占了78%,中国文化的精髓左右着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无论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非常容易适应这个社会。
3、新加坡是个双语国家。
在新加坡,绝大部分学校都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而汉语则是通用的第二语言,中国学生即可达到流利使用英文的目的,又不用担心初期因为语言不通而不能交流。
4、新加坡社会治安良好。
国民的素质高,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所以家长让孩子到新加坡去都很放心。加上新加坡离中国也近,来回比较方便。
弊:
1、现实不如想象,反差较大。
现在中国大多数人对新加坡的印象非常好,如环境优美如画、国民素质良好、中英文通用等;但现实总与想象有段距离,所以许多中国学生到了新加坡后就感觉非常失望了。其实,了解一个国家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
2、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
好象是句废话,但却是实话。许多中国学生到了新加坡之后发现,新加坡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也不都尽如人意。
在新加坡,上了年纪的人多数对中国怀有良好的感情,但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很“西化”的人对中国人很排斥。有些人甚至不屑于说汉语。这令许多中国学生感觉非常不好。其实,正是因为新加坡官方语言是英语,才能令中国学生能获得国际认可的文凭。
3、学校教育质量未必非常高。
中国学生来到新加坡后发现,新加坡人的英语带口音、教学质量也未必比国内高多少;而且,同样花一笔钱,新加坡文凭毕竟不如英美国家的管用。此外,新加坡只有两三所大学比较有名,有些学校却是打着招生的名义招工。
留学主要原因
1、开阔眼界和经验;
2、学习与该国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
3、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留学的学生中,这个原因最为常见。
4、外交原因。政府之间为了表示亲善合作,可能互派学生,官员或者军人到对方学校学习。
5、与移民有关的原因;
6、随父母暂时居住在外国的未成年人。
7.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学生签证,获得暂时定居权。
8.熟悉该国社会,积累经验,为以后永久性定居作准备。
9.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Ⅱ 市面上买的大学中庸的版本和电脑上的不一样还有好多字都查不出来。那该遵从哪个好呢
组装机比较随心!!要什么配置基本上都可以弄给你!!适合有一定电脑装机基础的人!!原装机稳定性较好!!而且售后服务好!!适合新手和最求稳定性的业余人士!!现在两种机子价格相差都不是很大!!所以就看自己心意咯!!
参考资料:也是941LA.COM搜出来的,借用一下!
Ⅲ 同样是中庸之道,为什么在中国成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在西方却没有
谢谢你的关注
中国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注重调和折中,强调待人接物避免两个极端,在矛盾中求平衡。美国着名诗人罗伯特.福罗斯特的《修墙》中,叙述者"我"在"必须修墙"与"无须修墙"的矛盾中找到了统一之处,即邻里和睦;同时"我"通过行动与内心的结合找到了矛盾的平衡点。从中国读者特殊的理解角度来看,这种统一与平衡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因此,在领略此诗的艺术魅力之余,还可看出一个美国人待人接物与人际交往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仅在子思的《中庸》中进行了阐明和详述,几乎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也曾涉及,以及雅典民选执行官梭伦的行为也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子思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基础,进过整理、汇编,并加上自己的见解的一本书,也是东方中庸之道的代表,主要以理论立世,切对国民影响甚大。亚里士多德和梭伦的中庸之道也为西方人所熟悉,后来对西方人影响不浅,西方几乎没有一本明确阐述中庸之道的书籍,只是某些书中对中庸思想略带一笔。
中西方的中庸之道在处事原则上大相径庭,都要求做事适度而至,遇事从容淡定,思想不偏不激。
但在对象上却有很大差异,东方中庸主要针对布衣阶层的个人,而西方确是上层领导讲中庸。在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里,布衣阶层的生活都是在是否解决温饱问题上徘徊,而中庸就是他们的精神良药,劝导他们不怨天、不尤人,从容处事,把一切不如意与受挫都归结于自我本身,如此培养出来的人对社会也贡献不了多少,不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西方中庸之道主要是培养上层领导使之减少贫富差距,使贫人、富人尽量公平生活,21世纪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富国也有过集体善行,免除了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巨额债务,以及欧美人常说的公平、公正和人权,都是典型的中庸,他们要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尽量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地保护各阶层的利益。
在目的和方向上,东西方中庸也有所不同。东方中庸目的是培养个人,使之成为一个高境界、高修养的完美接进君子的人物,这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西方中庸的目的在于寻找公平点,而不是培养完美人格,只是以中庸之道作用作用于人,使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也就是说,西方中庸的重点不是中庸作用的这个人是谁,而是这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若以东方中庸之道处事,可慢慢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做事不过不谦,总在一种中和境界。一生安分守己,不想有意外的收获,做事时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感觉怎样。善始善终。这样的人生好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若以西方中庸之道处事,着眼于国家社稷,着眼于人民生活,在乎的是国家利益,以至于全世界人的利益,而不是优秀的自己,这样,会使人有远大的理想,雄伟的抱负,仁慈济世的善心。许多有进取心、高境界的人都会这么想,这样忙碌而精彩的人生好吗?无论你认为是好还是不好,都没有对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
大家知道冯友兰写过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人有四种境界(原始、功利、道德、天地)。按其中的理论好像可以得出,遵循东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就在功利和道德之间,而遵循西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在道德和天地之间。因为按照东方中庸的理论,只重点在乎自己与自己周围的环境,看似很自私。按照西方的中庸思想,似乎有大公无私的境界,心系众生。
纵观事实,东方心系万民的人寥寥无几,西方国家对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也不是很大。
总之,东西方的中庸之道有些地方平颇为相似,有些地方截然不同,不能去比较哪个更好、更适合自己,东方中庸有不足之处,西方中庸也不是完美无缺,没必要一昧地追求东方中庸,也不必死心塌地地膜拜西方中庸。我是站在中立角度、以一颗平常心对东西方中庸之道进行评说,所以在这里,我不会阐述我热衷于哪个中庸之道。
尘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性格不同,人生各异,符合自己的中庸之道便是最好的中庸之道。当然,也没必要非要在东西方中庸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来作为自己的处事之道。不以中庸之道处事的人,也有造祉于万民的,也有独善其身的。如墨家思想的“兼爱、非攻”,佛家思想中的涉及的行善积德、普度众生之类的……
Ⅳ 新加坡如何用儒家思想治国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理财之道,一贯提倡“节用”、“惠而不费”、量入为出。新加坡政府多年来一直保持经常性的财政平衡和财政盈余,维持物价的稳定和低通货膨胀水平,完全不受在西方各国一度流行的“赤字财政”理论的影响。对于民众的消费方式也注意适当引导。当“举债消费”的奢糜之风在社会上愈刮愈烈时,当局及时采取措施紧缩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个人消费的贷款条件,以避免重演泡沫经济的悲剧。
发展全民教育事业是儒家所鼓吹的“仁政”理念的重要基石。新加坡继承了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各项教育事业,并将教育作为整个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来开发规划,教育开支将近政府预算的百分之二十。同时,注重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实行分流教育、精英主义,可以说是对孔夫子“因材施教”论的进一步实践。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是儒家传统的重要内容。“治国”,必须以人们的“修身”和“齐家”为基础。新加坡小心注意避免西方福利国家的陷阱,防止由于不恰当的社会福利政策和错误的伦理观念流行所造成的普遍性家庭危机。为此,除了宣扬东方传统的家庭道德观以外,政府发展了一整套以公积金制度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着重帮助低收入家庭自我提升素质、根除穷根,避免治标不治本的纯粹救济。并以政府“一元对一元赞助”的方式鼓励民间自发的慈善事业和族群自助组织,还在税收回扣、公共住屋的配售等方面优惠完整的核心家庭和赡养老年父母的夫妻。
儒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论,主张社会分配的公平,避免贫富悬殊。新加坡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视财富分配的均等程度。每年,由政府组织的全国工资理事会集合工商界、劳工界、学术界的代表协商指导性的工资增加幅度,供企业参考执行,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工薪阶层,同时保持本地劳工的竞争力。新加坡独立以来,当局还大力推动公共住屋的兴建,使九成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自己拥有的住房里,连收入最低的阶层也能拥有体面的居住条件,成功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蓝图,做到了连众多发达国家的名城都会都做不到的事情。另外,政府对低收入民众的医疗保健提供补助,在将财政盈余回归于民时实行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倾斜。
儒家治国理念强调和谐的社会秩序:君臣父子,天人和一,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此,为政者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协调照顾各方利益。新加坡政府不仅注意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也大力维护民族和谐,提倡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存共荣。尽管华人占总人口将近八成,政府仍十分注意维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从不在公共政策上给予华人不应有的优待。当局对于有损社会族群和谐的极端思想和言论总是小心坚决的阻止流传,防止祸起萧樯。这些政策对于维护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小国家的繁荣稳定,是十分明智的。
新加坡的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儒家治国之道,是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在现代社会的发扬光大。其成功之处,是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借鉴的。
Ⅳ 《大学》和《中庸》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区别:
1、《大学》更像教科书(其实就是古时候的教科书),而《中庸》更加注重实际;
2、《大学》里面非常提倡创新,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识的意思);
3、《中庸》里面对治国之道的论述更加的具体。
联系:是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两篇
Ⅵ 极致和中庸哪个好
中庸与极致是阴阳两面,都是好趣味。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是菜根谭中的名句。
Ⅶ 有比儒家中庸之道更合适的治国之道吗
没有,因为中庸思想是发展个人天性,并修身养性。这是终极发展模式。
至于那个什么马,用中国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完全包含了他所有的正解。
Ⅷ 中庸好不好
我个人认为“中庸”是中国顶级的哲学智慧。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够深入理解“中庸”,而且存在严重扭曲的现象。中庸看似平常的道理,却离我们十分遥远,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找到理解“中庸”的门径。这个门径就是“时中”和“权变”。只有理解这两个词之后才能把握中庸平易简单的道理。最底下有“权”的相关解释。(看完之后,再看下一段。)
用秤砣和称量来打比方,相对一个称量物体的秤砣系统来说,“中庸”就是根据所称量的物体的具体质量而在秤杆标尺上进行审度度量的位移变化,它既是一个时变的进行状态,也是一个具有恰到好处的固定的量。中庸是有标准的,也是有完美答案的。但是应注意,“中庸”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具体“中庸”和针对具体事态的具体“中庸”,以及针对具体时态的具体“中庸”,而且这种“中庸”是站在客体角度的客体“中庸”和站在主体角度的主体“中庸”。“中庸”既是“平常”的,又是“无过无不及”的,更是量度实质的。“中庸”最终是一种“艺术”。
用现代马哲术语来说,就是“具体事物,具体对待”,“掌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和“实事求是”。“质”与“量”之间的“度”。
另外,黄金分割率和黄金分割点也是理解中庸的好例证。射箭的十环标靶也是好的例子。
以上是我对中庸的简单解释,如有想法可以继续交流讨论。另附相关论文,请参阅!
祝在追求智慧中享受快乐!
权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权 英文名称:weight 定义:衡量测量值(或估值)及其导出量相对可靠程度的一种指标。
3.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scale]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4.
亦称秤锤
[中春之月]正权概。——《礼记·月令》
7.
权宜、变通 [expedient]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8.
又如:权数(应变的机智);权巧(权宜善巧);权正(权变与常道);权制(权宜之制);权计(权宜之计);权书(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动〉
1.
称量 [weigh]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权称(用秤称)
3.
衡量,比较 [weigh;compare]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4.
又如:权时苟重(衡量时势而苟且顺从);权度(权衡度量);权量(犹权衡);权准(权衡的准则)
1.
权变 quánbiàn
[tact;flexibility in tactics] 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三晋多权变之士。——《史记·张仪列传赞》
权衡 quánhéng
(1)
[scale]∶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称锤;衡,称杆
为之权衡以称之。——《庄子·胠箧》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史记》
Ⅸ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的辩词
在商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越来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同样是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苛刻。 可却也随之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好象越来越忽视,对于传统的一些观念似乎也越来越淡薄。 社会上曾有过一些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有过宣传并学习古文的提倡,有些地方也曾大力发掘本地的文化历史遗产精华并借助开发旅游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还曾有过兴建国学幼儿班请那些国学造诣深厚的名宿收幼儿为徒的一时美谈。。。。。。可总体感觉,这些呼声和行动似乎与所期待的愿望和目标尚有很大一段差距,难道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人们只把眼光放在了现实中而忽视了自己本早就已具有甚至是还为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文化优势吗,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国学难道真的就是夕阳西下而日渐势微了吗? 中医学及中药,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博大而精深,可在目前国际市场的各个国家中药材出口比例份额上,中国却只占很小很小的一块。甚至,在中医学的鼻祖名分上,南韩也早已盯上,大有揽美名为己有的气势,一再宣传他们的国度才是中医学真正的发源地。在这件事上,我们也许没有必要去斥责别人的想法如何,毕竟好事情是人人所向往的,可值得反思的是,作为有着几千年古老文明历史国度的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为什么放弃自己已有的传统优势不去发扬光大而只是一味去追求外来的东西呢,学以致用只是方法只是途径,而却不应一味邯郸学步甚至忘却自己的本源初衷才是啊。这样看来,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是否看重的问题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说,其思想精华沉淀若千年而不倒,自是有着独到之处,即使西方那些发达国家都不得不为之所赞叹,不得不赞羡中国古人的智慧,甚至各个国家都有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专门机构,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把学习掌握古老的中华文化精髓作为指导个人发展的目标,连发动海湾战争的小步什都曾有过感叹,若是先前就能看到中国的古书《孙子兵法》,那么他的整个战略计划也许就要重新修改了,这样的感叹也更曾出自过叱咤风云一代枭雄的拿破仑之口。。。。。。作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为此自豪的同时,能否有一些启示的火花在闪现呢。 儒家学说的精华在于“重视礼,强调仁”,更在于“中庸”! 中庸的真正解释,就是“执其二柄”。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察预想的就是其优劣两种情况的出现,这不正是符合了唯物辨证这一理论事实嘛。 很多人认为这种思想过于保守而不能锐意进取,可却忽视了即使是锐意进取的同时,更应该要用客观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同样存在的风险,这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非此就很容易导致盲目冒进的危险出现,这样的教训在我们国家以往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所造成的危害更是惨重的。 也有人说,凡是保留传统文化多的地方,那么现代经济的发展必然就会受到阻碍,事实果真如此吗? 远的不说,就提提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是台湾。 日本是一个非常信奉并发扬自己传统文化的国家,在我具有讨厌甚至愤怒这个国家的个人观点同时,也不得不客观认为,“神道教”“天造大神”一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动力源泉,并且大力汲取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中国儒家道家的文化在日本更是大有市场,“菊花与刀”的民族内涵为他们这样一个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披上了一层古典静雅的面纱。 韩国,我一向感觉这是个有骨气的民族,甚至自尊得有些令人不解。但在有些狂热的表象背后却也是有着深厚沉静的文化内涵,并且这种古老文化的传承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古老的民族服装和歌舞还有生活习惯始终是一如既往,没有多少改变。但在吸收外来文化甚至还能改良进取并引导新文化潮流的同时,古代文化的宣传也是并驾齐驱,这两者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取向却能得到如此融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韩国,古老文化的代表,却正是我们国家传递过去的“儒学”! 新加坡,更是一个儒家文化大行其道的国度,政治平稳,百姓安居,经济却也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 台湾,虽然政坛动荡,甚至在国会上也会出现议员们拳脚相向令人咋舌这样太有失风度的场景而令世人不齿,这是其政治上的不良。但在台湾的民间,应该说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好的地方,所以才会有象南怀瑾象林清玄这样诸多对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的学者和作家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样,有着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氛围的台湾,在经济上,应该说是很发达的。 儒学,这样一个对所有炎黄子孙都有着血融于水和与生俱来的渊源甚至好象早已被刻上了传统遗传烙印的这样一个词汇,如何能在我们这一代的传承延续中得以更发扬光大,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Ⅹ 中国与外国的中庸之道有什么区别
中国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注重调和折中,强调待人接物避免两个极端,在矛盾中求平衡。美国着名诗人罗伯特.福罗斯特的《修墙》中,叙述者"我"在"必须修墙"与"无须修墙"的矛盾中找到了统一之处,即邻里和睦;同时"我"通过行动与内心的结合找到了矛盾的平衡点。从中国读者特殊的理解角度来看,这种统一与平衡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因此,在领略此诗的艺术魅力之余,还可看出一个美国人待人接物与人际交往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仅在子思的《中庸》中进行了阐明和详述,几乎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也曾涉及,以及雅典民选执行官梭伦的行为也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子思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基础,进过整理、汇编,并加上自己的见解的一本书,也是东方中庸之道的代表,主要以理论立世,切对国民影响甚大。亚里士多德和梭伦的中庸之道也为西方人所熟悉,后来对西方人影响不浅,西方几乎没有一本明确阐述中庸之道的书籍,只是某些书中对中庸思想略带一笔。
中西方的中庸之道在处事原则上大相径庭,都要求做事适度而至,遇事从容淡定,思想不偏不激。
但在对象上却有很大差异,东方中庸主要针对布衣阶层的个人,而西方确是上层领导讲中庸。在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里,布衣阶层的生活都是在是否解决温饱问题上徘徊,而中庸就是他们的精神良药,劝导他们不怨天、不尤人,从容处事,把一切不如意与受挫都归结于自我本身,如此培养出来的人对社会也贡献不了多少,不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西方中庸之道主要是培养上层领导使之减少贫富差距,使贫人、富人尽量公平生活,21世纪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富国也有过集体善行,免除了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巨额债务,以及欧美人常说的公平、公正和人权,都是典型的中庸,他们要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尽量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地保护各阶层的利益。
在目的和方向上,东西方中庸也有所不同。东方中庸目的是培养个人,使之成为一个高境界、高修养的完美接进君子的人物,这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西方中庸的目的在于寻找公平点,而不是培养完美人格,只是以中庸之道作用作用于人,使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也就是说,西方中庸的重点不是中庸作用的这个人是谁,而是这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若以东方中庸之道处事,可慢慢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做事不过不谦,总在一种中和境界。一生安分守己,不想有意外的收获,做事时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感觉怎样。善始善终。这样的人生好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若以西方中庸之道处事,着眼于国家社稷,着眼于人民生活,在乎的是国家利益,以至于全世界人的利益,而不是优秀的自己,这样,会使人有远大的理想,雄伟的抱负,仁慈济世的善心。许多有进取心、高境界的人都会这么想,这样忙碌而精彩的人生好吗?无论你认为是好还是不好,都没有对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
大家知道冯友兰写过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人有四种境界(原始、功利、道德、天地)。按其中的理论好像可以得出,遵循东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就在功利和道德之间,而遵循西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在道德和天地之间。因为按照东方中庸的理论,只重点在乎自己与自己周围的环境,看似很自私。按照西方的中庸思想,似乎有大公无私的境界,心系众生。
纵观事实,东方心系万民的人寥寥无几,西方国家对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也不是很大。
总之,东西方的中庸之道有些地方平颇为相似,有些地方截然不同,不能去比较哪个更好、更适合自己,东方中庸有不足之处,西方中庸也不是完美无缺,没必要一昧地追求东方中庸,也不必死心塌地地膜拜西方中庸。我是站在中立角度、以一颗平常心对东西方中庸之道进行评说,所以在这里,我不会阐述我热衷于哪个中庸之道。
尘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性格不同,人生各异,符合自己的中庸之道便是最好的中庸之道。当然,也没必要非要在东西方中庸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来作为自己的处事之道。不以中庸之道处事的人,也有造祉于万民的,也有独善其身的。如墨家思想的“兼爱、非攻”,佛家思想中的涉及的行善积德、普度众生之类的……
【解读与评论都应尽量少加自己的思想,这篇论文是我品读《中庸》,了解亚里士多德和梭伦的生平、部分作品后,以我对他们的理解,以古今百家思想为标准,站在中立的角度对东西方中庸的区别姑妄言之,但文章毕竟是自己写的,多多少少还是掺杂了一部分刈宗思想,望读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建议、意见,我还会不断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