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蒲甘建佛塔多少钱
‘壹’ 万塔之邦
缅甸
缅甸:昨天的辉煌
文/任维东
缅甸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我曾以边境旅游的方式,从云南省的德宏州出境,去过缅甸的木姐和南坎两个小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初起,经济还很不发达,这两个缅甸小城里自由市场上的电子手表、化妆品、衬衣等商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从西双版纳出境,去过缅甸的勐拉。这些地方都处缅甸的北部边境,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是落后。说陌生,是指我还没有深入到缅甸的腹地。
今年“五一”大假,我不畏炎热,决定与朋友飞赴缅甸旅游。所见所闻,使我感到过去国人对我们这个近邻的了解实在是太少,甚至有许多误解。
过去,一提缅甸,在许多国人眼里,似乎就意味着腐败、独裁、毒品、贫穷与落后,很容易联想到金三角、昂山素季等等。这里面明显有宣传的误区。等你到了那里,亲眼看看,就会明白“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是做人时应当时刻谨记的。
我们这次去造访的是缅甸现在的首都仰光和古都曼德勒、蒲甘。
事实上,缅甸在历史上曾是中南半岛上称霸一时的强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在雍籍牙王朝孟云王统治时期(公元1782-1819年),缅甸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疆域西起当今印度的阿萨姆、曼尼坡,东到今泰缅边境的广大地区,都是它的势力范围,成为当时东南亚各国中疆土最为辽阔的强大的封建国家。
位于中南半岛西部的缅甸,面积约676,581平方公里,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而居第二位。与中国接壤的国境线长达2,185公里,其中与云南省接壤的边界线有1,997公里。由于其大部分国土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因而属于热带。
花城仰光
现今的首都仰光是一个洋溢着现代气息的美丽的城市,特别是城中参天的热带树木、盛开的鲜花和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欧式建筑,给人印象颇深。
5月的缅甸正是一年中该国最热的季节。我们到达仰光那天的中午,有空调的旅游大巴内气温竟然在30摄氏度,车外气温高达41摄氏度。或许是我们已经先在曼德勒预热过了,所以一身短打扮(短衣、短裤、拖鞋)的我,居然也能接受和适应。当然,一离开空调,就免不了汗流浃背。
导游阿强是个华人,一路上给我们介绍缅甸的历史,而且总少不了要赞美当年占领缅甸的英国殖民者,说仰光的街道、火车站都是英国人一百多年前规划兴建的,某一街区的建筑也是英国人建的,等等,时至今日,还在沿用,仍然能适应仰光城市现在的需要。
来仰光,第一要看的自然是其标志性建筑、堪称世界之最——雪德恭大金塔。它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经数次整修,如今塔高112米,底座周长427米,其塔顶镶嵌有7000多颗钻石及一颗世界最大的红宝石,塔身用纯金建造,而且大金塔四周又环立着68座各式小佛塔,形成金塔之林,在蓝天红日的映照下,真是灿烂辉煌,蔚为大观。据说,整个大金塔使用了六七十吨黄金,这也更凸现了大金塔的珍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大金塔就是看黄金。一年到头,这里都拥挤着缅甸的佛教信徒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在缅语中,仰光意思是“战争结束”,也就是和平之城,位于伊洛瓦底江支流仰光河的左岸。其街道不宽,但比较整齐,建筑也要比古都曼德勒现代化,高楼不少。但最让人称道的是街道、马路两旁郁郁葱葱又参天的大树以及盛开的各种鲜花。说仰光是春城、花城,倒真是恰如其分。
由于仰光工业很不发达,许多日用品和工业品依靠进口,加上热带植物遍布,雨水充沛,所以这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好,污染少,天是瓦蓝瓦蓝的。对于久居中国污染严重的大都市的我们而言,来缅甸洗肺、换气,真是好极了。
走在仰光的大街上,看到一个怪现象,那便是正在跑的汽车大都十分破旧,而且形形色色,真像一个旧车博物馆。有的老式汽车我们以前只在电影里看过。这些汽车中有上个世纪20年代的甲壳虫、有老掉牙的二战卡车,更多的是日本产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车。问及原因,导游阿强说,缅甸军政府规定从外国进口的新车在缅甸销售要缴纳高达200%的关税,所以大多数缅甸人很难买得起新车,只好用外国(主要是日本)淘汰的旧车。
普通的缅甸人出行,主要靠的是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也有乘坐公共汽车的。仰光的公共汽车也很特别,有不少使用的是箱式小货车,乘客一个挨一个站在车厢里,任凭气温高达三四十摄氏度,像沙丁鱼似的紧紧拥挤在一处,甚至还有勇敢者外挂在车厢的两边和尾部,让我们这些老外看得提心吊胆,生怕他们从车上摔下来。
这些以运送人为主的公共巴士不少都是超载,安全措施也非常缺乏,仰光当局的管理人员如警察竟然熟视无睹。我们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阿强说,没办法,国家落后、人穷,命不值钱,也就是两袋米的价钱嘛!他解释说,在缅甸出了交通事故,人被汽车轧死,政府也就补助死者家属两袋大米而已。当然了,如果轧死了当大官的家人,那就不是两袋大米能解决的,麻烦就大了。
提“钱”来见
没来缅甸之前,就听说缅甸一些政府官员相当腐败,凡事都要钱。因此,当我乘飞机抵达曼德勒时,就做好了入境交小费的准备。前年,去柬埔寨旅行,在首都金边国际机场,我和全旅行团的朋友,每人都被迫在查验护照时向移民警察奉献了1美元,才顺利过关。
当我站在曼德勒国际机场的外国人入境通道前,一个面孔黝黑的男移民官员,友好地用英语同我打招呼。在我把护照递上去后,他问我:“Can you speak English?”“A little.”我一边回答,一边提高了警惕,心想莫非他想要小费?岂料,他只是问我的职业是什么,来缅甸访问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去什么地方,并没有索要小费。两人一问一答,临了,他还给我护照时,不忘说一句“Welcom to Burma!”我终于如释重负地过了关。
入境的经历使我以为原来的传说有些言过其实,甚至是谣传。没想到,在后来的旅途中,还是得到了验证。导游阿强说,由于经济不发达,缅甸的政府官员薪水很低,而要养家糊口、过好日子,则不能不索要小费、收受贿赂,这在那里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他介绍,在缅甸找官员办事,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提‘钱’来见”。比如司机开车违犯了交规,见警察时一定要把钱捏在手中与他握手,而一些有经验的老警察不用看,但凭手感,就能判断出司机送的钱的面值大小,真是一绝。据说有一次,缅政府因为腐败受贿问题,一次更换了政府十多个部长。
在我们结束旅行,再次来到曼德勒机场,准备从这里回国时,索要小费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第一次过机场安检门的时候,与我同行的好友那鼓鼓囊囊的钱包,立刻让检查官员眼睛发亮了,示意这位好友在一旁等待检查。他和我都以为坏了,这下钱包里的美元要被没收了,因为入境时没有申报。负责检查的那人,将好友的钱包拿去翻看了一下,然后向另一位官衔比他大的人请示怎么办,两人用缅语嘀咕了一阵,还是挥手放行了,让人虚惊一场。然而同行的一位四川老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携带的七八千元缅币,被以“政府规定不准将缅甸国家货币带出境外”为由,合理合法的没收了,尽管四川老表解释说他还要回来做生意,也无济于事。
量体温(因为北京又发现了非典)、换完登记牌,又办行李托运,我亲眼看到“很懂规矩”的导游阿强,从他的钱包里抽出几张大额缅币,送给办行李托运的机场工作人员。当这些手续总算办完之后,向候机厅走去,没想到缅甸人还设了最后一道安检在那里。 我自然是顺利过关了,拿好自己的物品,正准备找个座位坐下,一转身,发现我的那位好友又被拦住了,自然又是他的钱包惹的祸。负责检查的三、四个缅甸官员有两个是穿军装的军人(缅甸是军人政府,一切都是军方说了算),其中一个示意好友停下。跟在好友后面的一位同行者,想帮忙,可惜试了一下,听不懂军官说的英语。感到紧张、又不懂英语的好友赶紧喊我:“大哥,你快来看看,他要干什么。”我走过去,看见军官把装有钱包、护照之类的小塑料筐放在一旁。我用英语问他“有何贵干?”他支支吾吾,不肯明说。我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想要小费,连忙问他是否要“Tips”,他点点头,竖起一根手指:“One dollar!”我当即向好友说明,他连忙从钱包里抽一美元奉上,那军官又指了一下他的同伴。我说:“再拿一美元,给他。”好友又急忙抽出一美元递过去,这样才终于放他过关了。待到候机厅坐定,议论刚才的经历时,同行的一位老者带着一脸的不悦进来了,他没有美元,却被索要了300元人民币。瞧瞧,缅甸军政府官员的腐败,我们总算领教了!
照说,佛教号召信徒追求简单生活、不能贪婪,在这样一个人人信仰佛教的国度里,这些利用职权、明目张胆地向外国游客索要钱的行为是否与佛教的宗旨相违背呢?
万塔之邦
这里想说说缅甸的另一大特色。来到缅甸就如同来到佛教国度。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缅甸奉佛教为国教,国民的80-90%都是佛教信徒。据资料记载,缅甸这样一个人口四五千万的国家,和尚就约有10万之众,尼姑数千,大小佛寺在2万座以上,佛塔也多达10余万座。
如果你是佛教信徒,那以我这次的经历奉劝你一定要去缅甸朝圣。事实上,这次缅甸旅行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来自泰国、中国等地去缅甸朝圣的佛教徒。在闻名于世的仰光大金塔,我亲眼看到了来自泰国的一个约有二三十人的朝圣团,带着银钵、鲜花等贡品,集体参拜大金塔,集体在大金塔诵经。
有人说,缅甸是万塔之邦。到缅甸一看,发觉此言真的不虚。从曼德勒到仰光,从仰光到蒲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是闪着金光的佛塔和寺庙,到处都有僧侣的身影。同行一位朋友感慨地对我说:“这次旅行,可是把我这辈子的佛塔都看完了,以后不用再看了。”以缅甸古都蒲甘为例,蒲甘王朝从公元9世纪起,不惜耗费大量钱财,兴建的各式佛塔多达5000多座,历经后代的战乱和多年的自然风化,现在还存有2000多座古佛塔。
实际上,我们造访的第一站并不是仰光,而是曼德勒。曼德勒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从城边流过。它是缅甸着名的古都,也是缅甸现在的第二大城市。当地的华侨习惯称之为“瓦城”。
曼德勒古时候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我的眼光,现在无论从空中看、还是从地面上看,它都不像个城市,更别说是什么第二大城市。在我看来,曼德勒就像个大镇子,几乎没有什么楼房,大都是缅甸风格的低矮建筑,这些房屋不像中国城市那样拥挤在一起,而是较零散地分布在伊洛瓦底江平原上;像样的街道也不多,不少道路还是土路,难得一见水泥或沥青铺就的马路,每当汽车驶过,难免会扬起阵阵尘土。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片平原面积不小,许多地方还空着或一片荒芜,以后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同样没有什么工业的曼德勒,植被也不错,到处都是绿树。如果说要挑选曼德勒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那理所当然就是城郊新落成的国际机场。这个飞机场,是目前缅甸全国最大、最好的现代化国际机场,比其首都仰光的机场要好得多(仰光的机场还是英国人当年修建的,已经显得又小又简陋、陈旧),听说这个新机场是泰国援建的。
游览曼德勒,除了看众多的佛塔,主要是在清晨或傍晚,登上曼德勒山,看日出或夕阳,据说这是曼德勒最令世界各地摄影家们痴迷之地。再就是参观曼德勒的皇城。皇城为敏同王(公元1857-1878年)所建,坐落在曼德勒的城东北部,呈正方形,城墙以砖砌成,四周还环绕一条护城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皇宫遭到了破坏,现存的建筑物据说还不到原来的一半。这个皇宫虽然也充满着缅甸的建筑风格,建筑物镶金镀银,看起来也还不错,但同泰国的大皇宫、柬埔寨金边的王宫相比较,不仅要小得多,也没有他们那样富丽堂皇和气派。现在对外国游客开放,当然了,有军人把守,因为皇城内还住有军政府的高官。
朝圣蒲甘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缅甸人则说:“不到蒲甘,就不算到过缅甸。”
我们是从仰光去蒲甘的。从仰光到蒲甘虽然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但据说路面太糟糕,坑坑洼洼,十分难走,如果乘汽车要花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选择了飞机。
一大早起床,缅甸时间7点40分左右到达机场,8点多登上仰光航空公司的一架座位只有70多个的小飞机,仅用了20分钟,我们就飞到了蒲甘。趁着此刻天气还比较凉爽,行装未卸,旅游大巴把我们直接拉到了蒲甘的佛塔遗址。这时,已经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0点钟左右,光线很适合摄影。首先,导游带我们看的是这里最有名的雪西贡佛塔,然后是最高的佛塔、最壮观的佛塔等等,一个个地看下去。
同样位于伊洛瓦底江畔的蒲甘,是缅甸最重要和最大的佛教圣地。据史书记载,蒲甘王朝从公元9世纪开始大肆修建佛塔,以炫耀其强大的实力,到鼎盛时期,共兴建了5000多座各式佛塔。因此,说蒲甘是万塔之城,真是名副其实。
地处盆地的蒲甘,气候常年炎热,地面呈现出类似于非洲草原的地表特征,土壤干燥而有些沙化,一个旅游者打趣地说“蒲甘蒲甘,普遍干旱”。不过,这里虽然干旱,却又会下点雨,这对古塔的保存倒是比较有利。令人感到意外和惬意的是,尽管干旱,但蒲甘并不乏绿草和树木。放眼望去,数以千计的佛塔,都掩映在绿树之中,无论是在朝阳里还是夕阳下,都非常的美丽。
由于天气太热,从中午到下午4点以前都不适合外出。抵达的那天下午,蒲甘气温最高时竟高达45摄氏度,很容易热得中暑。所以,根据安排,大家中午饭后先在酒店里休息。虽然,房间里有空调,还有电扇,但是还是觉得热,就连床铺都是热的,好半天,也凉不下来,身上还是粘乎乎的。我的同伴,把自己的皮凉鞋用清水冲洗后,拿到屋外去凉晒了一会儿。居然,这皮凉鞋的后跟,被火热的太阳晒化了胶粘剂,鞋跟裂开了,其高热度为我等平生所未见。
下午5点,大家登车继续参观。先参观了一处佛塔之后,看看时候不早,在我的提醒下,导游带着我们前往另一处佛塔,目的是为了在那里观看蒲甘最美的一景——塔林夕阳。
下车后,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尊敬,按照缅甸人的习惯,照例得脱下鞋子,赤足,沿着陡峭的台阶,攀上佛塔半腰的一圈平台。此时,已经是6时30分左右了,夕阳从远处把落日的余晖撒在了蒲甘林立的各式佛塔之上,反射出土红色的光芒,凸显出一派庄严,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远眺,则群山起伏逶迤,伊洛瓦底江为夕阳最后的辉煌映照得金光闪闪。塔中腰虽然面积不大,却也聚集了来自各国的观光客,尤以欧美人士居多。大家都光着脚,在塔腰转来转去,寻找角度拍照、观赏,力图把这号称东南亚最壮丽的夕照凝固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面对这有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今天的后人又该如何珍惜?哦,蒲甘,你不只属于缅甸,还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地球上的人们除了激赏你的壮美,还应当为保护你的永存而做点什么。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12506/1124554.html
‘贰’ 世界文化遗产33座佛塔里的珍宝是如何被盗走的
一讲到缅甸,许多人便会想起热带雨林之中耸立着许许多多的佛塔,是的,这里便是被世人称为万佛之国的地方,这里90%以上的人都信奉佛教,因此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佛塔,因为信奉佛教,所以这里的人对于佛塔是用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去维护。不过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就有人把罪恶的手伸向了这些佛塔,他们是怎样盗取的呢?
自从缅甸获得独立以来,这是头一次出现盗取佛塔珍宝的案件,而根据相关的图片显示,盗取佛宝之人应当对佛塔购物照应该很熟悉,因为他们破坏的面积并不大,只是一个小洞,而这个小洞所在的位置正好是珍宝所在的位置,并没有东敲西敲四处打洞去寻找珍宝,估计偷盗之人应当是做过长时间有观察或者本身就是原来信奉佛教的人,而且这群人应当有可能是吸毒人员,因为在佛塔的周围有发现吸毒的用具,购买毒品是需要资金的,因此这伙人为了毒品便盗取佛宝去换取资金。
‘叁’ 我要去缅甸瓦城旅游,请问去过的人,那边消费怎么样带多少钱才能去!
仰光瑞光大金塔 (Shwedagon Pagoda)
位于仰光市中心茵雅湖畔的圣丁固山上,是一座国家级的圣塔,也是东南亚着名三大古迹之一。即使不打算在仰光停留的游客也一定会抽时间去这里参观。其引人驻足的除了历史与宗教性地位外,大金塔也是仰光的地标性建筑,随着太阳的余晖渐隐,大金塔也亮起了灯光,用金箔与各色宝石包裹的外观更是璀璨生辉。高耸的主塔四周散落着几十座形态及材质各异的小塔。漫步其中,您能看到的除了各地前往参拜的信徒,还有打着莲花座的红杉僧侣。而每日黄昏来临的时候,总有众多女信徒们或是自发,或是因默认的习俗来为塔内打扫卫生。
乘一次热气球,俯瞰蒲甘平原 (Bagan)
倘若能在空中俯瞰一次成千佛塔遍布的蒲甘平原,更是种值得炫耀的无与伦比的体验。躲过燥热的夏季与瓢泼的雨季,拣一晴日,乘一只热气球去看日出,免去了与众多游人一起等候的拥挤与嘈杂,在冉冉升起的薄雾中,看橙黄色的太阳挣扎出地平线的瞬间,相信连心都会跟着一起融化吧。想象跟心爱的人牵手经历此刻,在将来的日夜里,总是种温暖的回忆,像那和煦的日光般照亮了彼此。
走过乌本桥,走过一片宁静 (UBein Bridge)
世上最长的柚木桥,长为1.6公里,全桥没有一颗铁钉用来加固桥身。除了这些技术上的资料,乌本桥上的六座亭子还代表了佛教中的“六和精神”,并且亲切地被当地人称为“情人桥”。不似国内的景点总挂满了情人锁,整座乌本桥刹看去不过是座简陋的木桥嘛,然而历经了150多年的风雨,岁月沉淀在木头上留下的除了沧桑还有一股子厚重的味道。沿着桥踏过一片泽国,连接处是湖心一座绿意盎然的小岛,藏在那林间的,是所躲于幽静处的佛学院。天气晴朗时也能欣赏孩子们以各种身姿跳水的有趣场景,或是租一艘小船,与情人一起泛舟耳语。
佛法普度,不度无缘之人
尽管对许多国人而言,寺庙参拜尽是求得一丝安慰或是迷信之所在,在西方国家却渐渐流行起去遥远东方的寺庙静修了。缅甸佛教为上座部佛教,由于僧侣众多,许多外籍佛学者也会申请到冥想类型的签证(meditation visa),这种签证往往需要寺庙出具一份邀请信,而此签证也是可以在缅甸逗留长达半年之久。若是不想去寺庙学习冥想,也可到国际佛学院询问,不过相信只适合已经去过一次缅甸并且愿意在物质世界寻求精神层面满足的人。
当一回皇帝,享满桌佳宴
在缅甸,不可不尝的即传统缅餐。其实主菜的品种并不多,通常为牛羊肉、大虾任意选一,由特殊酱料烹饪而成,装在小碗里乘上,分量并不多,不容错过的是大量配菜,几乎都是素菜,有秋葵,腌笋,豆角,茄子,绿叶菜,加上些叫不上名字的酱菜还有新鲜沙拉与配汤。满满一大桌,旁边是随时等待差遣的服务员,顿时有种招待贵客要人的错觉。而一些小店的服务非常好,小菜还能再加。这时候点上一杯鲜榨果汁现做的奶昔(milk shake),真是快活似神仙啊!
不可错过的城市
仰光
仰光是缅甸联邦的原首都(2005年11月6日迁都内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称。地处缅甸最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曼德勒
曼德勒又名“瓦城”。缅甸故都,曼德勒省省会,全国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蒲甘
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着名旅游胜地。蒲甘位于国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区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
内比都
内比都位于缅甸中部的山区,距离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缅甸的首都,属缅甸中部地区。从“内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缅着名古都曼德勒。“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
眉苗
眉苗又称“彬坞伦”,意为“第一个平原城市”。现为曼德勒省眉苗镇区政府所在地,是缅甸内陆最着名的避暑胜地。位于曼德勒至腊戍的公路之间,座落在一块既是山顶、却又被远山环抱着的平地上,距曼德勒68公里。
莱茵湖
茵莱湖Inle Lake位于缅甸掸邦首府—东枝的南面,为缅甸第一大湖,是缅甸着名的游览避暑胜地。该湖海拔大约1300米左右,湖面东西宽约十公里,南北长二十二公里,面积一百四十五万平方公里,三面环山。
不可错过的城市
仰光
仰光是缅甸联邦的原首都(2005年11月6日迁都内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称。地处缅甸最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曼德勒
曼德勒又名“瓦城”。缅甸故都,曼德勒省省会,全国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蒲甘
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着名旅游胜地。蒲甘位于国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区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
内比都
内比都位于缅甸中部的山区,距离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缅甸的首都,属缅甸中部地区。从“内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缅着名古都曼德勒。“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
眉苗
眉苗又称“彬坞伦”,意为“第一个平原城市”。现为曼德勒省眉苗镇区政府所在地,是缅甸内陆最着名的避暑胜地。位于曼德勒至腊戍的公路之间,座落在一块既是山顶、却又被远山环抱着的平地上,距曼德勒68公里。
莱茵湖
茵莱湖Inle Lake位于缅甸掸邦首府—东枝的南面,为缅甸第一大湖,是缅甸着名的游览避暑胜地。该湖海拔大约1300米左右,湖面东西宽约十公里,南北长二十二公里,面积一百四十五万平方公里,三面环山。
贴士
取名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Maung,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Ko,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U,意为叔伯)。此外,还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钦”(Thakin,意为主人)、“波”(Bo,意为军官)、“耶波”(YeBo,意为同志)、“塞耶”(SaYar,意为教师和医生)的。
缅甸妇女不论已婚与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玛”(Ma),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平辈也称“玛”(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则称“杜”(Daw,意为姑、姨、婶)。
有统计,缅甸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100个,用这些字互相拼凑,取其声韵顺口悦耳即可。因而缅甸人重名的很多,为表示区别,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
婚姻禁忌
缅暦4月15日至7月15日三个月为佛教僧侣安居期间,缅甸人不许举行婚礼。此外,缅甸人也忌讳在缅暦9月、10 月、12月内结婚。
数字禁忌
缅甸人忌讳9、13和尾数是零的“补”数(10、20、30、40、50、60、70、80、90)等数字,也忌讳“9”人共同远行,认为“9”人同行必有灾祸,若是9人同行则需带一块石头,以破9的数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缅甸人认为“13”这一数字不吉利,因此机会买有编号13的房子和车子。缅甸商人忌讳补数,因为补数带有零的数字,零即为输,故视补数不吉利。在缅甸,若汽车牌照的总计为补数,如10、20、30……等就很难卖出去。
生活禁忌
缅甸人有“右为贵,左为贱”,“右为大,左为小”的观念。因此,缅甸人有“男右女左”的习俗。与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给长者递接物品时,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视作是不洁净的。
缅甸人视头顶为高贵之处,所以不能用手触摸他人头部,即使是十分可爱的孩童也不能抚摸其头。
缅甸人视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吉祥的方向,认为东方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缅甸人家里的佛龛都供在室内东墙上。因此睡觉时,头必须朝东忌讳朝西,否则是对佛的玷辱,会招致不幸。缅甸人还认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缅甸国王斩杀犯人时,都是出宫殿西门,所以睡觉绝对不能头朝西睡。缅甸人把东面和南面称为头顶部,把西面和北面称为脚尾部。家中长者的座位在头顶部,晚辈的座位在脚尾部。
在缅甸,女子穿的筒裙(缅语称“特敏”(TaMane))被视为不吉祥之物,不充许晾晒在超过人头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讳在晾着衣服的绳索或杆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则男子身上的“神力”会丢失,并会倒霉一辈子。故此,到佛塔寺庙朝拜的信
电压
220V
‘肆’ 缅甸蒲甘好吗
位置
位于流经缅甸中央之伊洛瓦底江中游,为缅族之中心地区(现今之缅甸以缅族为中心,北部、东部有掸族,南部有得楞族)。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分为三个季节:三月到五月为热季,六月到十月为雨季,十一月到来年二月为凉季,凉季是最佳的旅行季节。
历史
蒲甘(Bagan),上缅甸之古都,为缅族文化与信仰之中心,是缅甸古老的佛教圣地和历史名城。蒲甘最初是由19个村落汇集成的小镇,古称“阿利摩陀那补罗”。公元849年,频耶王在蒲甘筑城,建城门12座,并挖护城河相围。相传室利差坦罗王国灭亡后,一些人逃到蒲甘地区,于公元七世纪后期建立了最早的蒲甘王国,“蒲甘”的意思是“胜利者的都城”。公元十世纪初迁到今日蒲甘城所在地建立了新城,取名迪里宾斯扬城。
城市结构
蒲甘分三个部分:良乌、老蒲甘、新蒲甘。良乌是交通住宿和商业区,老蒲甘是蒲甘王城遗址所在地,新蒲甘是政府为开发旅游把老蒲甘里的居民迁出建的新市镇。
佛塔
蒲甘的群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佛塔建筑,无论是造型、结构方面,还是用料、装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蒲甘佛塔的结构大体分为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九大部分,设计者围绕这些基本的结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多变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姿态万千、变幻无穷,没有雷同之感。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态,方形、圆形、扁形、条形等等,有的像宫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塔内佛像更是巧夺天工,大小不一;塔内的浮雕技艺精湛,匠心别具。现存较着名者有瑞喜宫塔、瑞山陀塔、罗伽难陀塔、摩奴诃塔、摩耶塔、阿难达塔、额最那当塔、达比纽塔、藏经楼等。
语言
蒲甘人大都粗通英语,因为缅甸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十九世纪时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旅游区有部分人会法语和日语。只要说英语,走遍缅甸都不怕。
文字
缅族无固有文化,公元十一世纪借用南方的得楞族之文字,初期吸收印度文化。
信仰
宗教方面,信仰混合印度教之大乘佛教,又于公元八世纪传入真言密教,结合古来之精灵崇拜,形成极不纯粹之佛教;其僧侣称“阿利(Ari)僧”。
如今缅甸80%的人信奉佛教,虔诚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愿。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穿,临终前把一生辛苦的积蓄捐献出来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正如缅甸人自己说的:“我们缅甸人在施舍时手绝不会发抖。”
禁忌
缅甸人认为鞋是最肮脏最龌龊的物品,无论是进佛寺,见法师,或是进入塔院,有一条严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须脱鞋,连袜子也不能穿。在缅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圣的地方,僧侣则是佛祖的代表,绝不能穿最肮脏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见僧。
自古以来,缅甸农民与牛相依为命,把牛视为“忠诚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为如此,很多缅甸人,尤其是缅甸农民忌吃牛肉,认为吃牛肉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背叛行为。
缅甸人视妇女的筒裙为不洁,严禁妇女把筒裙晾晒在超过人头的高度,缅甸男人十分忌讳从晾晒的妇女筒裙底下钻过,认为这样会倒霉一辈子。由此,缅甸禁忌妇女登上佛塔的塔基,禁忌妇女往佛像身上贴金。
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一般不喜欢别人摸自己的头。
种族
缅甸由缅族、猛族、彪族、掸族几个主要大族和一系列的小种族组成,其中缅族最大,他们的后裔是今天缅甸的主要人口。这些种族大约在2000年前开始从中国西南、印度东北部和西藏东南部逐渐移入缅甸这块肥沃的土地的。其中对构成蒲甘文化有影响的是缅、猛、彪三个大族。
服饰
缅甸妇女喜欢穿一种缅语称为“特敏”的筒裙。
货币
在缅甸境内,旅游景点的门票必须使用美元;旅馆一般以美元标价,也可以以缅币支付,但是会有汇率损失;其它的吃饭、购物、车票都可以使用缅币。缅币的单位是kyat,发音是(jia),一般在旅馆都可以代换缅币。
饮食
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一样,缅甸人以米饭、米线为主,而且一般是趁热吃。吃法上原本是习惯用手抓着吃,但现在城里人也普遍用上勺了。
缅甸菜肴以酸、辣、鲜为特色,没有酸辣,缅甸人简直吃不下饭。又因为盛产鱼虾,所以经常用虾松、鱼松、虾饼等佐餐。
缅甸人很注重汤,几乎餐餐都有汤。有时两餐之间也要喝上一些汤,他们认为汤很有营养而且不腻耐饮。
在缅甸,最可口的是各种水果,便宜又好吃。有好些不认识的水果,生吃不好吃,但是拿去一煮,口味便好得多,比如有一种叫做“阿不卡多”的拳头大小的水果,生吃极腻,但榨成果汁,加上糖和水,滋味美得不得了。
除了果汁,缅甸人还爱喝茶,尤其是“中国茶”。许多人从早到晚都在身边准备一壶热水,随时准备泡茶。
缅甸随处可见华人开的餐馆,一般也卖快餐,如同中国的快餐店一样。另外,印度菜、巴基斯坦菜,在这里也有一些市场。
购物
红宝石、缅甸玉、蒲甘漆器、实皆银器、陶器、曼德勒和因莱湖笼箕(Longzi)布料都很受欢迎。
交通
在蒲甘旅游交通工具有三种选择:自行车、马车和出租汽车。
微信 搜索:广西-东盟经贸促进会 获取更多相关资讯,欢迎关注我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伍’ 介绍缅甸的大金塔
仰光大金塔(Mahamuni Pagoda of Rangoon)
缅甸着名佛塔。又称瑞光大金塔。位于缅甸仰光市丁固达拉山岗。始建于公元前。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为报答缅人曾赠蜜糕为食而回赠了八根头发。佛发被迎回缅甸,忽显神力自空中降下金砖,于是众人拾起金砖砌塔。实际为砖塔,经两千余年间的修缮、扩建,方成今日规模。主塔高112米,四周环墙,开南北东西四处入口。南门为主要入口,现备有电梯供游人使用。登70余级大理石阶梯,抵达大塔台基平面。台基四角各有一座小型石塔,中间为大塔本身。主塔上端以纯金箔贴面,顶端镶有5448颗钻石和2000颗宝石。塔尖悬挂宝铃,风吹铃响,壮观悦耳。
仰光大金塔位于缅甸首都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圣山上,是仰光的最高点。缅甸人将它称作“瑞大光塔”。“瑞”即“金”之意,“大光”是缅甸的古称。
仰光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相传缅甸人科迦达普陀兄弟从印度带回八根释迦牟尼的佛发,献给缅甸王奥加拉巴。于是修建了一座高8.3米的佛塔珍藏佛发。到11 世纪的蒲甘王朝时期,此塔成为东南亚着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现存的大金塔建于18世纪,塔身高99米,连基座总高113米。塔基为十字折角形,饰以无数水平线脚,总周长达435米,四周环围着64座姿态各异的小塔。基座内设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设4门,每座门前各有一对石狮。塔身遍贴金箔,塔顶宝伞嵌满钻石珠宝,系数百金银小铃,微风过处,叮当悦耳。
大金塔东南角有一株菩提树,相传自印度释迦牟尼金刚宝座的圣树苗移来。东门外还有华侨捐建的藏经楼。
‘陆’ 蒲甘古城的蒲甘佛塔
蒲甘为数众多的佛塔,为人们研究探索缅甸古老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佛塔建筑,无论是造型、结构方面,还是用料、装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蒲甘佛塔的结构大体分为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九大部分,设计者围绕这些基本的结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多变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姿态万千,变幻无穷,没有雷同之感。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态,方形、圆形、扁形、条形……等等,有的像宫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加之不同的颜色,显得典雅庄重,明快爽目,奇趣可爱。塔顶的华盖上悬挂着铜铃、银铃,微风吹动,发出清脆的响声,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狂风大作,响声似雷,宛如千军万马出征。在这些佛塔中,最大的高60多米,沿塔内甬道拾级而上,站在顶端,可以饱览“万塔之城”的壮观景象。
在蒲甘的古塔群中,最着名的有建于1057年的瑞西光塔、建于1144年的他冰瑜塔、建于公元2世纪的部帕耶塔、建于12世纪的乔忉切波陵塔、建于江喜陀国王(1084年至1112年在位)时期的略悉拉塔、建于1218年的酰路弥路寺、建于1059年的罗伽难陀塔、建于1215年的摩河菩提寺及着名的瑞山都塔等。瑞西光塔已有千年历史,但迄今保存完好。
他冰瑜塔是蒲甘第二大塔,塔壁上留有着名的巴利文长颂石刻;部帕耶塔是蒲甘最古老的佛塔;酰路弥路寺是蒲甘最后一大刹;摩河菩提寺是缅甸全国唯一的仿印度菩提伽耶寺的建筑;瑞山都塔是内藏佛发的塔。另外,在瑞西光佛塔的门外,有一座建筑精美的凉亭,是周恩来总理1961年1月访问蒲甘时捐款兴建的,是中缅友谊的象征。
‘柒’ 缅甸最着名、佛塔最集中的地区
那当然是蒲甘古城。1973年普查统计,结果尚存2217座。这些尚存的佛塔,在1975年的一次地震中又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着名旅游胜地蒲甘古城,位于国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
据说在前后200多年间建造1.3万多座佛塔,也有的说在蒲甘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建了444万余座,使蒲甘享有“四百万宝塔之城”的称号。总之,佛塔的数量超过城市居民的人数,建筑精巧、风格各异的佛塔遍布城内城外,一片片,一簇簇,举目便是,密如蛛网。有的高耸于闹市区,有的座落在郊外的山麓岭坡上,有的排列在伊洛瓦底河岸,有的洁白素雅,有的金光闪闪。
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姿态万千;有的高约半米,有的顶天立地,大小高矮各不同;塔内壁画,精雕细刻,技艺高超,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规模之宏伟,堪称缅甸建塔历史上的顶峰,建塔艺术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使蒲甘城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着缅甸宗教圣地的地位。近千年来,由于缅甸政治中心南移,数次战争的摧毁以及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倾塌,有的毁坏。
‘捌’ 缅甸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饮食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2、服饰
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3、称呼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为叔伯)。
(8)在缅甸蒲甘建佛塔多少钱扩展阅读
缅甸的宗教信仰及禁忌:
缅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中影响最为广泛并为绝大多数缅甸人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约占全缅87%的人口。基督教约在16世纪初传入缅甸,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浸礼会和罗马天主教派。
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不喜欢别人触摸自己的头。妇女的筒裙被视为不洁,严禁晾晒在头部以上的高度,忌讳从晾晒的妇女筒裙底下走过。进入佛教寺庙和参观佛塔时应脱鞋、脱袜,不应与僧侣“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随意碰触僧侣袈裟或身体。
进入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场所前,应事先询问是否可以进入,如对方不欢迎非信徒进入,请勿强行参观。此外,缅忌讳随意抚摸儿童头部,用脚做指示、踢东西或触碰人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玖’ 蒲甘王国的建筑
蒲甘的古宗教建筑有多种样式,最常见的包括:古式圆顶塔、北印度式、中印度式、南印度式、僧伽罗式塔、蒙镇式。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曾长期试图将蒲甘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无果,今后希望也很小,因为缅甸政府已将蒲甘的许多古庙、古塔重新装修,而且在装修过程中未能保留古建筑原来样貌。
经过蒙古忽必烈入侵及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古城的佛塔数目,由全盛时期的超过5,000座减少至只有2,217座,存留至今,成为东南亚最具考古价值的建筑群。为了保存古迹的原貌,马车是唯一被准许穿梭在佛塔间的代步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