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哪里有抗日战争
A. 抗日时期中缅腃冲之战的战况如何
腾冲之战。腾冲之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滇西缅北会战中的战役之一,地点在中国云南腾冲。1944年5月,霍揆彰率领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天险,向侵占滇西战略要塞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寇发起全面攻击。腾冲攻城战役历时127天,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日寇军官4员,士兵60余名,击毙日寇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此战中,中国远征军也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伤亡十分的大,也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可见远征军将士拼死牺牲的爱国精神。腾冲之战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B. 日本历史上都和哪些国家发生过战争
中国、俄国、美国、缅甸、朝鲜等。
1、抗日战争(日本跟中国)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2、日俄战争(日本跟俄国)
日俄战争(英语:Russo-Japanese War;日语:日露戦争;俄语: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
日俄战争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暴露了帝国的弊端,导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动摇了沙皇的统治。日本经过战争跨入列强的行列。
这次战争地区跨度极大,横跨整个西伯利亚。许多高科技发明被应用于战争。
3、万历朝鲜战争(日本跟朝鲜)
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
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4、太平洋战争(日本和英美)
太平洋战争(英语:Pacific War,日语:太平洋戦争、大东亜戦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八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影响至深,日本失去自1894年以来所有征服的土地,并受美军的军事管制,日后成了美国冷战的亚洲根据地。太平洋战争也造成了亚洲非殖民化与共产主义的传播,促使许多各地因而兴起独立运动或爆发战争。
5、缅甸抗日战争(日本和缅甸、英国、中国)
缅甸抗日战争是指在1940年代由于日本入侵缅甸而导致的缅甸人民抵抗日本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抗日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
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这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但在这之前缅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占。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交火。然而日军在饭田祥二郎指导下率优势兵力兵包围了同古,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
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领导下,在缅甸曾多次击败日军的进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
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在同时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领兵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
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两路分兵撤回中国境内。
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突围时牺牲。
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俄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太平洋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万历朝鲜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缅甸抗日战争
C. 二战时缅甸战场有哪些着名战役
缅甸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军在缅甸同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防御和反击战斗的总称,大致可以分为第一次缅甸战役和第二次缅甸战役两个阶段性战役。
一次战役:
1942年中国出兵缅甸,是中国从国际国内战略局势出发,联合盟国在国外进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战役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远征军损失也十分惨重。此战中,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喘息之机,并借此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军训练有素,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快速推进。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英勇奋战,但终因部署不当、指挥有误而失败。
二次战役:
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D. 二战在缅甸横行肆虐的日本 ,遭到远征军奋力抵抗
我们都知道纳粹德国有一支被称为“死亡之星”的纳粹第三武装党卫队装甲师“骷髅师”。在侵华日军中也有着一支以骷髅为标志的部队却鲜为人知,他们在日本太阳旗中央放上白色的骷髅图案,以区别自己。
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日本占领缅甸后,在缅甸实行殖民统治。许多缅甸人民积极展开与日本的斗争,抗日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E. 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在什么时期
1942年初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4年初第二次入缅作战。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历史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地带,又是东南亚地区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凤凰网)
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国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国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F.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8师师长戴安澜吕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G. 在二战中我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共打了几次战役,消灭了多少小日本呢
1942年同古保卫战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之世界着名战役。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密支那战役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新编和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H. 介绍一下抗日各大战役
长城抗战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月至5月,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的作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6、第8师、混成第14、第33旅、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伪军3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压力下,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中国军队4月下旬收复滦东后,关东军以此系中国军队“挑战”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关作战。此时,热河日军西进占领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的多伦和沽源。7~10日,日军第6师等部复攻占滦东,并于12日由滦县、迁安、兵河桥等地突破滦河守军防线,向平津方向进击。守军第29、第32、第53、第67军等部奉命节节后撤。13日,古北口日军第8师占领石匣镇,19日占领密云。21~23日,第59军在怀柔牛栏山抗击由密云向北平进逼的第8师,也未奏效。至23日,日军先后占领冀东的丰润、迁安、遵化、唐山、玉田、蓟县、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怀柔等县市。守军退至平、津附近。日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北平形成威逼态势。25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派军使至密云向日军求和,双方停止军事行动。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了使中国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长城抗战历时80多天,中方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军就伤亡1.8万余人,日方公布死伤2400人。
热河抗战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至3月,中国军队在热河省对侵华日军的作战。
淞沪抗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3月,中国军队在上海及其外围地区抗击日军进攻战役,又称“一二八抗战”。此战,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700余人,击伤2300余人,中方伤亡1.41万人。
绥远抗战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1月至12月,中国军队在绥远省东部抗击日伪军进攻的作战。在其中的百灵庙之战中歼灭伪蒙军第7师大部(参见百灵庙之战)。12月2日,击溃日伪军4000余人对百灵庙的反扑,歼其700余人,并于10日收复大庙(锡林木楞庙),小滨大佐等20余名日本顾问被击毙,先后争取伪蒙军4个旅反正;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七·七事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9军一部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地区对日军中国驻屯军一部进攻的防御战斗。以此为标志,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太原会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此战中,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致会战失败。
淞沪会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对日军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此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采取正面强攻战术,却屡遭挫败,后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兵力达9个师20余万,伤亡4万多;中国军队有60余万兵力投入作战,伤亡16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南京战役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江苏省南京抵抗日军进攻的战役。此战,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背水一战的不利地位,再加上军事当局在组织指挥上采取消极防御,使守军处处设防被动挨打,最后决定突围又未拟定周密计划,致使大量部队团于城内,惨遭日军杀戮。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余人。
徐州会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至5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战赢得了时间。
武汉会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役。此战,历时两个多月,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由于处处设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破坏对方交通线,因此未能重创日军。但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也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日军承认伤亡共2.1万余人,其中将校级军官近700人),迟滞了日军行动。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广州战役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战区部队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与日军第2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战,日军实现了切断中国由华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线,以及策应武汉作战的目的。对中国来说,则不仅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补给线,而且影响了全国战局。
南昌会战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至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江西省南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的防御战役。此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军队的首次交锋,日军纠集重兵,先发制人,攻势极为猛烈。中国守军奋勇抵抗,兵力损失达43000余人。
随枣会战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战区部队等在湖北省随县、枣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役,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占较大优势,能协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灵活,曾一度处于被动局面,后经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恢复原态势。此役毙伤日军13000余人,达到了牵制消耗日军目的。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役,中国军队共毙俘日军2万余人,炸毁日军飞机20余架,粉碎了日军消灭第9战区主力的企图。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3万余人。
枣宜会战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晋南战役
1941年(民国三十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1战区部队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地区对日军第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战,由于中国军队疏于防守,临战又缺乏物质和精神准备,因此遭到惨败,退出中条山。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民国三十年)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等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次会战历时月余,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4.8万余人,击落飞机3架,击沉汽艇7艘,使其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
上高会战
1941年(民国三十年)3月至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江西省上高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役,毙伤日军1.5万余人。
桂南会战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1月至1940年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广西省南部地区对日军的防御战役。在昆仑关战役中,国民党政府军取得自武汉失守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8100余人,中国军队阵亡27041余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省新墙河至浏阳河之间地区抗击日军第1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在此次会战历时20余日,中国军队采用逐次抗击,诱敌深入,坚守长沙核心阵地,合围聚歼,动员敌后军民破坏日军补给线等战法,取得长沙会战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中国军队伤亡3.1万余人。日军伤亡56944人,被俘139名。但据日方资料为6000余人。
常德会战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11月至1944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6战区部队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区对日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次会战,日军死伤:25718人,毙伤和缴获战马共1384,击落敌机四十五架,击毁敌汽车75辆,击沉、击伤敌舟艇122艘。
滇湎路战役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战,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此战持续近8个月,国民党军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丢弃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使2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敌手,6000余万同胞处于日军铁蹄蹂躏之下。在这次大溃败中,中国人民生命财产所受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河南损失88家工厂;湘桂粤3省的工厂占大后方工厂的三分之一,全部落入敌手;湖南着名的钨、锑等重要战略物资,全被日军攫夺;豫湘桂是重要农业地区,也被日军掌握。日军所到之处残暴地烧杀抢掠,仅萍乡一地,被杀害者1.9万余人,被虏者2万余人,妇女被侮辱者6000余人,房屋被毁700余间,农具被毁值4700余万元,米谷被劫5万余担,棉花被劫9500余担。战争中几十万难民颠沛流离,每天数百人死于疾病冻饿。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于战略指导失误,战役指挥失当,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日军尽管达成作战企图,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由于分散了兵力,为中国军队反攻提供了条件。
缅北滇西战役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是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密支那战役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抗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对日军第18师团等部的进攻战。此役,中国驻印军共击毙日军2000余人,俘70余人。
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抗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桂柳反攻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至8月,在抗日战争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第3方面军在广西省龙州、南丹、全州、阳朔地区对日军第6方面军进行的反攻作战。此战,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击伤5000余人。
湘西会战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第3方面集团军在湖南省西部对日军第6方面军所部进行的转守为攻的战役。此役,中国军队转守为攻,毙、俘日军2万余人。
阵亡名单 (师级以上)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左权,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山西辽县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罗忠毅,新四军6师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江苏溧阳
彭雄,新四军3师参谋长,1943年3月17日,江苏连云港
彭雪枫,新四军4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
国民革命军将官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江苏吴兴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藩中将,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荷泽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 1939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砦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悬山(自杀)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自杀)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世勤中将,暂30师师长 1942年5月4日,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 (追授),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颍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追授),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东北抗日联军
李学忠,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抚松县
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县
夏云杰,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26日,黑龙江省汤原县
宋铁岩,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县
陈荣久,第七军军长,1937年3月5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金正国,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龙江省桦川县
刘曙华,第八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龙江省勃利县
李延平,第四军军长,1938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王光宇,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黑龙江省五常县
王克仁,第五军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龙江省穆棱县
侯国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图县
杨靖宇,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县
曹亚范,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县
王汝起,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1940年5月21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赵敬夫,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龙江省德都县
高禹民,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1940年12月1日,内蒙古阿荣镇
陈翰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宁安县
汪雅臣,第十军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张忠喜,第十军副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魏拯民,第一路军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桦甸县
郭铁坚,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1941年9月20日,内蒙古莫力达瓦旗
赵尚志,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黑龙江省鹤岗
许亨植,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8月3日,黑龙江省庆城
I. 中国远征军滇西缅北抗战有哪些事件
滇西抗战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抓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
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妄滥炸;5日,日军前锋伪装逼近战略要地惠通桥,被我守军有效阻击;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沦入敌手。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依次天堑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全长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经多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期间,预备二师及三十六师曾先后渡江入腾,配合民众展开游击战,并多次重创敌人。
当时,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极大,难有保障。为重新控制并利用滇缅公路这条战争生命线,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于1943年10月下旬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次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粕将军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的攻击。
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终于在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是役,历大小数百战,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六千多人。
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铁流西进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震惊全世界的松山战役,并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聚歼守敌三千余人而无一人漏网的辉煌战例。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扩大战果: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并于次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倾其所有,配合军队内惩汉奸、外御强敌,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在两年零八个月的峥嵘岁月里,保山先后惨死平民9万余人;民工牺牲2.46万人;房屋被毁2.8万间;遭受日机轰炸520架次——仅“五四被炸”这一天,整个保山城除了东北一角外,所有繁华街道、居民区、机关、学校公共场所均遭日机狂轰滥炸而化为一片废墟,当场遇难10134人,3267间房屋被毁,千年古城顿时尸山血海,阴风惨烈。此后,瘟疫蔓延,又夺去了6万余人的生命(据考,此系丧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细菌弹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后,保山人民依然咬紧钢牙,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劳军的劳军,直至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