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日军哪个师团在野人山
A. 日军侵占缅甸对各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1942年上半年,日军侵占缅甸全境,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进攻达到高峰?这一结果,对中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产生了强烈影响?
日军侵占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这等于割断了中国的一条“输血管道”?一个时期里,国际援华物资和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联系,仅仅依靠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中航线来维持?这对中国抗日战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军队的处境更加艰难?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担心,中国一旦崩溃,日军至少能抽出15~20个师团用于其他战场,日军可能在第2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采取新的行动,这必将增加英美军队的压力?
日军侵占缅甸,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干扰了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美国在亚洲采取以军事援助为主的战略,美国一度难以抽出军队直接同日军作战,因而需要借用中国的抗日力量?美国希望通过提供对中国的军事物资援助,让中国抗日战场来拖住日本军队?美国希望中国军队能够逐步采取攻势行动,迫使日军把更多的兵力投放到中国战场,“使日军无法进行新的冒险”?为此,美国希望滇缅公路运输线能够畅通无阻?缅甸失守,美国的这一战略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日军侵占缅甸,直接威胁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印度是英国在远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心脏?缅甸失守,直接威胁印度东部边境,如果印度再被日军侵占,日军就可以控制印度洋,直趋中东?这不仅使英国失去了在亚洲的巨大利益,还将严重影响到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
缅甸在远东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促使中国?美国?英国等国都认真考虑对侵缅日军进行反攻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史迪威将军曾痛心地说:“我们从缅甸逃出来,这是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
但是,由于各国在对日作战上的战略利益不同,在何时反攻?怎样反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长时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蒋介石希望英国和美国能够把主要军事力量投放到亚洲太平洋战场,动员更多的英美军队的力量对日作战,这样可以早日结束抗日战争?蒋介石提出,对侵缅日军的反攻行动,中国军队不能再冒第2次失败的危险,必须中?英?美三国陆海空军全力以赴,以求必胜?
但是,英国和美国的主要战略利益在欧洲,当时不可能集中力量对日作战?美国表面上对反攻缅甸比较积极,实际上只是敦促英印军队发动反攻,他们只是派遣史迪威将军来指挥中国军队作战?英国把海上行动看作是击败日军的首选战场,因而不愿意在远东发动大规模的对日战争?这场争论从日军侵占缅甸全境开始,经过各国首脑多次重要会谈,直到1943年秋,才基本明确了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
1943年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美?英军队的首脑聚集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重要会议?当时,战胜德?意法西斯的前景已经明朗,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成为首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军政首脑们讨论对日作战的主题之一,就是在缅甸实施反攻?美国陆海军负责人马歇尔和欧内斯特·金上将在会上提出,为了打击日军,要在11月进行强大的缅甸攻势?他们认为:“由英国在缅甸南部和中国在北部的联合进攻,将牵制南太平洋的日军调往缅甸”,这样,“可以防止太平洋的一场灾难,否则就会断送欧洲第一的战略?缅甸攻势还能打通进入中国的陆上通道,以便集结空军部队打击日本”?
5月12日至23日,罗斯福?丘吉尔和一些美?英军队的高级军官在华盛顿举行“三叉戟会议”,中?印?缅战区指挥官韦维尔?史迪威?陈纳德列席会议,宋子文代表中国应邀出席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1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会上,中国坚持实施以收复缅甸全境为目标的“安纳吉姆”计划?
11月23日至27日,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以及美?英?中三国的高级军事幕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蒙巴顿提出的北缅作战“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为了建立对日作战的基地,中?英?美三国政府经过一系列会谈,基本商定了以中国军队为主,配属美?英军各一部,发动缅北?滇西作战,以保障开辟中国昆明到印度利多的公路,敷设输油管道?
缅北?滇西,虽为两个战场,但实施反攻作战?打击日军的目的是一致的,作战行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时,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把第18师团部署在缅北,把第56师团部署在滇西?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美英同盟军密切配合,准备歼灭缅北?滇西的日军?
中国驻印军的主要部队有新编第一军,军长为郑洞国中将,下辖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每个师约1.5万人?为了提高这支部队的机动能力?通信能力?火力,根据美方建议,中国驻印军每个师编制3个步兵团,以及榴炮营?山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教导营等?在武器装备上,每个师编有各种车辆300多辆,榴弹炮12门,山炮24门,各型迫击炮234门,防坦克炮36门,骡马1000多匹,轻重机枪468挺,火箭发射筒108具?武器装备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中国驻印军的作战方针是:以协同友军歼灭日军为目的,先向缅北进攻,夺取孟拱?密支那等要点,然后经八莫向曼德勒前进,将日军压迫于曼德勒附近地区,包围歼灭日军?
中国驻印军的作战计划明确,向缅甸北部的攻势发起前,部队在利多附近集中?反攻作战中,先由中国驻印军主力发动攻势,把日军兵力吸引到缅北方向,这样就便于友军在缅甸南部登陆?缅北攻势作战分为3期进行,第1期的攻击目标为孟拱?密支那一线,第2期的攻击目标为杰沙?八莫一线,第3期的攻击目标为曼德勒?攻击作战中,美国空军要通过轰炸等方式尽量摧毁缅北日军的各个要点,并以强大的空中力量协助中国驻印军作战?作战地区内的游击队,要不断扰乱日军的后方?
1943年春季,中国驻印军的补充训练基本完成,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基本成熟?为了及时做好反攻缅甸的准备,新编第38师第114团,独立工兵第10?第12团等部队通过铁路输送,进入印度东部的利多,协助美军2个团又3个营的工兵部队修筑道路?这些部队从利多的东南方向开始,在人烟稀少的野人山上辟山筑路,遇水架桥,逐步向缅甸北部推进?3月20日,新编第38师第114团进入缅甸北部?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率领6个军16个师,配属美军第14航空队一部,准备从怒江向滇西发动进攻?
中国远征军再度出征,陈诚未能率军上战场,蒋介石多次换将,最终让有“常胜将军”美称的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在滇西向日军发动反攻?
缅甸境内,山脉交错?野人山脉?东加亲山脉?怒山山脉等中国横断山脉的余脉,山势陡峻,部队行动和通信联络都较困难?为此,远征军根据滇西的地形特点和对日反攻作战的要求,连以上各单位都配备了完整的通信器材?工兵器材和运输工具,军部和师部都有一所设备较好的野战医院?同其他部队相比,中国远征军各部队的武器装备显着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队官兵的士气,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
1943年12月,中国驻印军对缅北的日军发动进攻时,国民政府曾要求拟订远征军反攻作战计划,但这个计划没有付诸实施?1944年3月1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给蒋介石打电报,要求中国远征军在“新编第1军正给日军第18师团以沉重打击,日军缅甸方面军主力已被拖在英帕尔和实兑”的有利时机,迅速出兵?如果丧失战机,日军就会重整旗鼓,展开新的进攻?
3月20日,罗斯福指令美国中印缅战区副司令霍恩少将从缅北飞往重庆,向蒋介石呈送第163号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指出:史迪威将军率领部队从印度的利多开始反攻以来,已进至缅北的杰布山区,重创日军第18师团?英国远征军挺进队与美国工兵分队深入敌后,袭击日军的补给线,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这种有利态势下,“请求滇西方面之远征军及时开始攻击,牵制当面敌军第56师,使驻印军作战容易?”蒋介石看完这份备忘录,经过慎重考虑,于27日发出回电,拒绝了罗斯福的要求?
4月4日,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4月中旬,马歇尔电令暂时停止发送援助中国远征军的各类物资,中国远征军出动后再恢复供应?据此,霍恩将军把4月份供给中国远征军的734吨作战物资调拨给美军第14航空队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4月13日发出了“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的电令?17日,远征军长官部拟订出作战计划?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针是:为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以第20集团军为攻击军,由栗柴坝?双虹桥间渡江,以滕冲为攻击目标?第11集团军为防守军,负怒江左岸防守之责?另以该集团军之新编第39?第88?第76师,新编第33师各派2个加强团渡江攻击,策应第20集团军作战?各部队的攻击准备限定在4月底以前完成?
4月25日,蒋介石分别打电报给卫立煌?宋希濂和霍揆彰,进一步强调了渡江反攻的作战任务?蒋介石在电文中指出:“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务希各级将领竭智尽忠,达成使命”?
丘吉尔得知中国决定发动滇西反攻作战,即打电报给蒋介石,表示“欣慰”?
史迪威见蒋介石下令中国远征军对日军作战,“深为欣悦”?史迪威认为,“此种来自中国方面之努力,将激励其在缅甸丛林间作坚韧奋斗中之中国部队之士气也?现所计划之联合作战,必将使吾人对于重开通华路线及供给中国作战部队物资之努力,得有进步之实效”?
B. 二战时期,远征军为啥要走野人山路线回国
其实是被逼的,外面有强敌追赶,所以才被迫走这条路线的,要不然那么危险谁会选择这么一条路呢。
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并封锁了缅甸路以封锁外国长老,但现在英国联合我们的部队,与日本人作战,以使日本受益于印度。在缅甸与日本军队的战斗曾经令人困惑。战前,国家军方没有对司令官发出良好的命令,也没有对司令官进行优先排序,这给战斗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即使战斗技巧出色,但小于自然界也需要人们知道肉身战斗方法,杜玉明的进攻极大地减少了士兵的数量,从野人山逃脱的士兵很幸运。
C. 日军在缅阵亡多少阵亡于滇西缅北战役,英帕尔战役,伊洛瓦底江会战各有多少人。只要阵亡人数。另计伤亡
1942年同古保卫战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之世界着名战役。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密支那战役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D. 当年远征缅甸,以1万左右的兵力,歼灭日军10万余人的部队叫什么
第二支新一军,成名于抗战,原为孙立人之税警总团,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孙立人和他的部下在仁安羌重创日军主力33师团,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及盟军在亚洲战场唯一的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英帝国司令勋章。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师奉命掩护盟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了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属瘴疠之区,纵横千里,难以穿越,当机立断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地打垮日军的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因遭到日军阻击和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孙将军得知后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师搜寻并救出部分友军转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为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于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1944-1945年,孙立人率新编成的新一军进攻胡康河谷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将之消灭。孙立人将军屡克强敌,战功卓着,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备受国内外各方肯定,有“东方隆美尔”之誉;而被打败的日军在缅甸战后史料上,尊称他为“军神”。1945年5月,孙立人率新一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高级军官。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并建造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嗣后,新一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
求采纳
E. 中国远征军为什么要走野人山远征军为什么要撤退
撤退的原因有3个,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西面防线的英军在没有任何通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撤走了所有部队,让5万多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整个暴露给了日军第18师团.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情报太差.日军56师团和18师团都是日军成师团建制的丛林作战王牌部队,2个师团加起来7万多人,他们进入缅甸中国方面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200师在古同和55师团打得旗鼓相当,后来56师团换下55师团进攻200师,200师立刻陷入被动,这时候戴安澜才意识到对面换了人,这是中国军队被迫撤退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咱不得不佩服日军王牌师团的能力,一面打200师,一面派一个联队火速占领腊戌.正常情况下日军一个联队是根本没能力挡住一只5万人的中国王牌部队,但是56师团是加强师团,全师团3万多人,一个联队比其他甲种师团的一个旅团人还多,装备相当精良.远征军一交上火就知道根本占领不了腊戌.实际上走野人山也是个错误的做法,因为18师团在野人山也布置了一个联队埋伏.走野人山完全是杜聿明的决定.他可以说是蒋介石的终极粉丝,出国之前蒋介石告诉他无论成败都要把第5军带回去.所以他就一个心眼要回国.孙立人和廖耀湘则选择了更安全的印度.
F. 李鸿的缅北作战
早在1942年10月,美国史迪威将军就制订了一个代号为“人猿泰山”的攻缅北的作战计划,后经中、美、英三方磋商,这个计划得以敲定。
李鸿率领的114团是反攻缅北的先锋,反攻的突破口就是天险野人山。
野人山是横亘缅西北、绵延数百里、杳无人烟的热带原始丛林区。这里是毒虫、毒蚊、血蚂蟥的世界,随时可从天上、地上、树上和草丛中向进入林区的人、畜发起攻击,防不胜防。人畜被叮咬之处,痛痒难忍,随之化浓流血,在恶劣环境下,一旦疮口感染,即溃烂致死。这里又是瘴疠、虐疾横行的世界,如无有效的医药条件,即使强壮的身体,亦无法与之抗衡。
踞守野人山和胡康河谷的敌人,是孙立人和李鸿的老对手——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为田中新一。这个师团在“一·二八”、“八·一三”进攻上海,南京大屠杀,攻占广州、南宁等战役中,血债累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接受亚热带丛林作战训练,在日军发动的东南亚诸战役中连连获胜,号称“常胜师团”,还有“亚热带丛林之狐”的美称。“鬼门关”为进入野人山的唯一隘口。日军在隘口十余个互相对峙的山头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布下重兵,山头之间互为犄角。
李鸿派出侦察兵进行周密侦察后得知,敌前面几个山头戒备森严,而中间的山头则疏于防范。这时,《孙子兵法》上“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的战法,立即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立即决定,避实击虚,打它个中心开花。李鸿派出一个连的突袭队,乘黑夜摸到被标为“7”号山头的接敌前沿潜伏下来。天拂晓,李鸿集中全团经重迫击炮、加农炮,对准“7”号山头猛轰 ,整个山头的敌工事被炮火覆盖,敌人被迫龟缩在碉堡和构筑坚固的山洞里。20分钟后,炮火猛然停止,未等敌人反应过来,山头前沿枪声、杀声大作,我突袭队迅速抢占山头工事,用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封锁住敌碉堡和山洞进出口。我军很快占领了7号山头,一个中队日军全部被歼。
腹部山头被我攻占后,前面几个山头的敌人急忙用炮火支援7号山头,敌火力点被暴露出来。李鸿抓住时机,全团分头出击,7号山头的突袭连则配合进行夹击,一日之内连夺敌4个山头。其余山头的敌军但求自保,一一被击破。不数日,“鬼门关”就被我军敲开,114团遂进入野人山。
在野人山,敌人把哨卡设在大树上,把据点修在山崖上。我军尖兵发现后,即用火焰喷射器或火箭筒一一拔除,敌人浑身着火,发出凄厉的惨叫,从空中坠入林中或谷底。如遇敌设在密林中的坚定防御工事或碉堡,则先用各种火炮进行猛射,把周围的森林炸得枝叶尽秃,使日军阵地完全暴露出来,再用火箭筒、喷火器、机枪和手榴弹猛射、猛打,直至把敌工事和碉堡完全摧毁。
李鸿还抽调一批有文化的学生兵,展开宣传鼓动工作,在林中树干上,山崖石壁上,写上各种鼓动口号:“野人山,我们回来了!“打回祖国去,祖国在召唤我们!”
就这样,前面一边打仗,后面一边开路,隆隆的炮声和沉重的开山机声交织在一起。一块土地一滴血,一寸公路一滴汗,在血与汗的交相流淌中,中印公路在这荒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一寸一寸地从印度向祖国延伸!
李鸿率领114团的健儿,历经月余,打通野人山后,与敌第18师团对峙于胡康河谷,曾多次打退敌军的攻击和袭扰。坚持半年后,因过度的疲劳,官兵体质下降,伤亡增多。孙立人乃调陈鸣人112团接替防务,将114团撤下来休整。
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刚过,中国驻印军即向缅北大举反攻。与日军对峙已久的112团,率先由防守转入进攻,一举夺取新平洋。10月31日,分兵进攻胡康河谷的重镇——于邦。
胡康河谷为一窄长盆地,两边山高林密,中间河流纵横,地形复杂,有“绝地”之称。由于盟军指挥部对敌情判断的失误,导致攻入于邦的112团李克己营陷于5倍于己的敌军重围,虽奋战月余,终不能破。12月下旬,114团奉命增援李营。李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经过7昼夜苦战,敌伤亡1500余人,敌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大队长营尾少佐等敌酋毙命,李克己营得以解围。于邦之战的胜利,宣告了敌18师团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
当于邦之战胜利在握之时,李鸿奉命从右翼迂回抢占孟阳河。孟阳河为大奈河南岸的一个支流,在胡康河谷中段,溪流交错,密林掩映,全长20英里。占领孟阳河,既可北挖大柏家,又可南叩孟关。这一仗,将决定敌人在胡康河谷的命运。当先遣部队李成亮连到达孟阳河岸时,敌18师团一个联队已先我军两天到达时岸。他们以逸待劳,乘我立足未稳之时向我军发起猛攻。李连长沉着应战,一面抢修工事,一面奋勇反击,不仅使我军阵地岿然不动,而且还击毙了日军大队长宇生少佐。
1944年1月12日,李鸿带着于邦胜利之余威,率领114团赶到孟阳河前线,与敌进行阵地争夺战,战斗成胶着状态,相峙不下。李鸿见敌工事坚固,防守严密,炮火威力强大,为减少我军伤亡,争取时间,乃当机立断,改变 强攻战术,组织突击分队,从敌人阵地的结合部锲入,向纵深穿插渗透,将敌分割包围。敌我混战在一起,敌人强大的炮火失去威力。在左翼的胡道生营与敌发生激战的时候,李卓或率领第2营从右翼开辟新路。当胡营与李营在左右两翼苦战的时候,彭克立营长又奉命来接替胡营的防务。这支劲旅来到后,战斗更趋激烈。鼓营长决意一股劲将敌人歼灭,令褚幼平连长带兵猛攻正面,蒋又新连长迂回敌后左右翼。敌三面受包围,弹尽粮绝,水源也被我军封锁。没有吃,没有喝,逼得敌人在阵地里不断用无线电乞援。在加紧对敌进行包围、封锁的同时,李鸿又开展政治攻势,向敌阵地散发大批传单,力图动摇敌人军心,促其投降。2月9日凌晨,李鸿下令发起总攻。一日之内,全歼敌于孟阳河畔,毙敌少佐以下官兵600余人。
2月21日,114团又与113团合击并占领大柏家。胡康河谷战役结束后,我军便向孟拱河谷挺进。
孟拱河谷是孟拱河两岸谷地的总称,地形比胡康河更为险峻,宽50公里,长200公里,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又叫孟拱河)将谷地劈为两半。谷地四周峭 壁耸峙,垂峦叠嶂。雨季一到,山洪暴发,平地皆成泽国。日军不仅在这一带布下重兵,而且储存了不计其数的军需辎重。谷地里“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相距只有30公里,攻守相望,互为犄角。驻守加迈的敌军是从胡康河谷溃退来的敌第18师团1部,驻守孟拱的日军是新近组建的第53师团。
在作战会议上,史迪威将军曾风趣地把孟拱河谷的敌军比喻为一只大螃蟹,加迈和孟拱就是它的两只大钳子。经史迪威与新1军的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诸位将军协商决定:廖耀湘的新22师打加迈,孙立人的新38师打孟拱。
新38师以112团居左,113团居右,114团居中,沿河谷南下,一一拔除敌人据点。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6月15日,114团占领巴社。至此,我军完全控制了孟拱至密支那的公路和铁路交道口,置孟拱于掌握之中。
这时,由温盖特将军率领的英军空降第77旅乘虚进攻孟拱城,不料在孟拱东南遭日军围困,伤亡惨重,有被全歼的危险,英军急派人向我军求援。
当时,天气骤变,大雨倾盆。李鸿闻讯后,率团冒雨沿孟拱山迂回急行,于6月18日赶到孟拱河北岸。当天,李鸿与副团长王东篱经过化装,在当地两名向导的带领下,绕过孟拱正面,在孟拱以南铁路和公路附近,对孟拱周围的地形和敌人守备情况进行了详细侦察。6月19日,孟拱河因暴雨河水猛涨,河深浪险,舟渡不易,但为解盟军之围,李鸿决定连夜以橡皮舟强渡孟拱河。
渡河刚刚完毕,即与增援密友那之敌第53炮兵联队遭遇于孟拱东北铁路线上的南堤镇。由于我军行动秘密,始终未被敌人发觉,同时,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来得这般神速。李团的主力由孟拱展开,以一部兵力占领南堤附近所有据点,另派一个加强排扼守通往孟拱的铁路,并在南堤以北设置疑兵。
敌军通过南堤。李团长命令放他们过去,不能放他们回来。敌军一步一步踏进我军伏兵阵地有效射程内,一声令下,自动火器从四面八方怒吼起来。敌人被陷在五里云雾中,走投无路,越打越乱,拼命挣扎,头尾不相顾地向火网里钻。一夜工夫,敌第53炮兵联队大部队被歼。第2天早晨,8、900个“皇军”尸体暴露在南堤镇附近铁路上。联队长高见亮太郎大佐,也倒毙在枕木上。
6月22日,我军从正面和两翼击破孟拱外围敌军有组织的抵抗,迫近孟拱市区。23日,我军攻占孟拱火车站。这时,在我军右翼被敌第18联队围困的英军突击队500人,情势危急。李鸿遂与英军蓝敦师长约定,请他们把靠近铁路的阵地让出一部分,作为我军攻击出发地。那天晚上,英军炮兵打了一夜,掩护部队转移,至夜间3时移动完毕。随后,李鸿派彭克立营的1个排,接替了英军1个营的阵地。经与日军反复拼杀,终于使日军弃尸数十具,我军阵地仍屹立如山,英军被困之危遂解。原来只有数十名敌军牵制了英军1个营,而我军1排就驱逐了敌人。事后英军旅长亲到我军114团团部,收集战斗资料,并表示感佩不已。一些中外报纸也发出消息和报道:“新38师自创仁安羌奇迹!英军再次死里逃生!”
6月24日,李鸿发出对孟拱的总攻令,先用强大炮火猛轰敌城防工事,继以步兵突击,战斗异常激烈。25日,我军全线猛攻,于下午5时全部占领孟拱城。敌走投无路,纷纷跳入孟拱河逃命,大多被我军预伏的阻击手击毙于河水中,仅有少数水性较好漏网。孟拱一役,共毙敌1500余名,俘21人,缴获各种军用物资无数。?
闻孟拱捷报,史迪威立即致电孙立人:“孙兼师长,贵师攻占孟拱,战绩辉煌,达于顶点,特此电贺。”英印军第3师师长蓝敦电贺曰:“孟拱之捷,谨致贺忱,并谢协助敝师77旅之美意。此致孙兼师长、李团长及阁下英勇之部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特电嘉奖:“新38师114团于于邦、孟阳河诸役迭建战功,此次攻克孟拱,使我军尔后攻防有利,厥功甚伟,足见该团李鸿指挥有方及全体官兵忠勇用命,殊堪嘉尚,除交铨叙厅从优议奖外,首先传令嘉奖。”
8月初,中国驻印军在美、英盟军配合下,与敌会战于密支那。8月5日,缅北重镇密友那被攻克,孟拱河谷战役至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也胜利完成。
攻克密支那后,中国驻印军奉命进行休整,部队进行改编。孙立人升任新编第1军军长。李鸿自反攻缅北以来,在长达1年半的艰苦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屡建奇功,擢升为新编第38师师长,授少将衔。?
说到李鸿的擢升,还有个插曲。那就是在1944年8月,李鸿先后两次收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任状。第1次是擢升为新30师师长,李鸿正准备履任,即被孙立人制止。原来,孙立人早就在为他一手创建的新38师物色自己的继任者。经长期考察,他看中了“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的李鸿,因而说服蒋介石收回成命,第2次才下达了任命李鸿为新38师师长的委任状。
1944年10月,中国驻印军经过雨季休整,开始反攻缅北的第2期作战,指向的第1个目标就是八莫。
八莫,是中缅甸的屏障,缅北水陆交通枢纽。从八莫出发,沿着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走的那条蜿蜒曲折的石板道,就可走到我国滇西重镇腾冲。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中印公路和石油管道,也将通过这座历史名城,与滇缅公路相接。
半年前,当我军攻到孟拱河谷时,日军看清八莫在战略上的重要,就开始在这里构筑工事,后又利用我军在密支那林整期间,加强八莫防御,积极增兵,力固弹粮。至我军发起攻击时,这里已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每条街巷都有坚固工事”。日军还作了三期防守计划,准备最少坚守3个月,以待援军,转入反攻。
10月中旬,李鸿率领经过休整的新38师,由密支那沿密八公路向南挺进,势如闪电,锐不可当,半个月拔除敌据点十余处。10月29日,部队到达八莫以北的庙堤,被敌阻于太平江北岸。这时,军长孙立人驱车来到前线,连夜与李鸿研究对策,决定把113团继续摆在庙提佯攻,而李鸿率112、114团主力离开密八公路,强夺太平江上游的铁索桥,然后迂回包抄,指向八莫后方,切断八莫之敌与后方的联系。11月上旬,两支部队逐渐向八莫靠拢。14日,扫荡八莫外围各据点,占领三个飞机场,完成对八莫城区的包围。
11月15日,李鸿发出对八莫城区的攻击令。此后,每天自早晨开始,首先出动美军飞机对敌工事轰炸,继以炮兵射击破坏,然后由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攻。敌人的重武器发挥不了作用,便组织肉搏敢死队,个个以白布缠头,轮番发起反扑,与我士兵作拼死搏斗,失败则以白刃自戕。敌军还常常实施夜袭,往往我军白天夺得的阵地,夜间又被敌夺去。敌我反复厮杀,阵地犬牙交错,战斗呈白热化。
在鏖战八莫的1个多月时间里,八莫城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飞机声、炮声、枪声、厮杀声之中,但11月30日这一天却是例外。这一天,1架银灰色的运输机,在8架战斗机保护下,降落在八莫机场,从机上走下新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兼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索尔登将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将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将军,以及中美记者多人。上午9时,新38师临时指挥所的草地上,在军乐声中,升起了中美两国国旗。李鸿将军戎装整齐地站在指挥所前,接受索尔登将军代表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的银星勋章。原来,这是李鸿因在胡康河谷战役中功勋卓着,美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现在补行授勋仪式。
索尔登将军面向李鸿和新38师的官兵代表,宣读了罗斯福的嘉奖词和授勋祝词。
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4团李鸿上校,于胡康河谷战役中,勇于作战,长于指挥,在敌人炮火下,亲率所团进行战斗,在于邦至孟阳河一带摧毁敌阵,为盟军南进扫清道路,建立了功勋。李上校之过人英勇及其领导部属之才能 ,诚为我盟军的莫大光荣。
罗斯福(签字)
美利坚合众国
凡受此奖章者,仅以下文为祝:
兹证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根据1918年7月9日国会通过的议案,颁给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4团李鸿上校银星勋章一枚,以为作战英勇之奖赏。
陆军部部长 史汀生(签字)
副官处处长 郁立友(签字)
1944年7月14日于华盛顿
授勋仪式后,索尔登、郑洞国、孙立人、李鸿等将领,在师指挥所研究战局,要求新38师尽快拿下八莫。?
12月14日,新38师将八莫城区南北主要据点相继攻克,南北两路合围的铁钳开始向敌核心阵地合击。混战中,敌酋原好三大佐被我击毙。日军感到解围无望,把所有重伤兵近千人,生沉于西南的伊落瓦底江中,而以残部于夜间沿江滩向南突围。突围日军大部被击毙在江滩上,仅有百余人散窜到八莫以南山地。?
12月15日,我军完全占领八莫。
八莫之役为整个缅甸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英国政府和印缅战区盟军最高指挥部,为纪念这一战役之伟绩,特令颁布将八莫至莫马克的一段公路命名为“ 孙立人路”,将八莫市区中心马路命名为“李鸿路”。?
近百多年来,只听说外国列强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中国街道,使中国蒙羞,如今以中国人的名字名外国街道,这使每个炎黄子孙感到无尚荣光与自豪。命名那一天,八莫市民和华侨各界人士,公推代表100余人,来到新38师师部,向李鸿献上一柄两尺许的缅刀和和一只精细的银制花纹筒,上面分别镌刻着 “敬赠常胜将军陆军新编三十八师李鸿师长”和“常胜将军李鸿师长留念”等字样。
消息传到国内,国人精神大振,当时的《湖南日报》曾对在缅作战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新38师师长李鸿进行专题报道,其醒目标题为《昔有曾、左,继有黄、蔡,今有廖、李》,把廖耀湘、李鸿与湘籍名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 、蔡锷相提并论,引廖、李为湖南人的骄傲。
八莫攻克后,李鸿率领38师继续挥师南下,配合新30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由南坎往东向中缅边界的芒友、畹町方向挺进。1月22日,前锋逼近芒友,与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53军前哨部队会合。1月27日,收复芒友。至此,全长560公里的中印公路和输油管道胜利竣工,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全线贯通,载着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抗日后方。
芒支会师后,“李鸿率新38师的健儿们,又朝南喊杀而去,直指缅甸旧都曼德勒东北之卫星城市——腊戍。经3个昼夜的激战,于3月8日克复腊戍新老两城,并占领了飞机场和火车站,歼敌近万,虏获尤多。3月下旬,新38师与50师会师,并与友军一道克复以南附近地区。至此,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战斗胜利结束。
李鸿率部转战印缅战场,历时三载,所有最硬、最难的战场,无不留下他的赫赫战绩。
抗战胜利后,李鸿虽厌恶内战,但他率领新38师被调往东北而陷入内战的漩涡。在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的强大攻势下,昔日驰骋抗日战场上的赫赫名将和他的部队连连败北。1948年10月19日李鸿及其所部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党部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一起放下了武器,选择投降。1949年6月,他回到湖南老家。1950年5月,应孙立人之邀与陈鸣人、彭克立、曾长云等旧部一起经香港到台湾。不久,李鸿等一行人被拘捕,被指控来台系中共派遣,为阴谋策反孙立人作“匪谍”。但李鸿等人都拒不认罪。是谓李鸿“策反孙立人案”。由于李鸿等人坚不认罪,台湾军事法庭查无实据,此案一拖再拖。直到1966年国民党政府才以“弃守长春”罪名判处李鸿无期徒刑,后减刑为有期徒刑25年。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李鸿才被释放。
1988年8月15日病逝。
G.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缅甸牺生多少野人山
第96师作为全军的后卫,在最后时刻一直迟滞日军的进攻,在整个缅甸作战中战斗伤亡最大(2200人牺牲)。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288团长凌则民在后卫战斗中殉国。同时96师也是最后进入“野人山”的部队,在第五军军部撤退多日后,才摆脱日军追击,“弃车上山”。
第96师师长余韶,指挥第96师和军直炮兵、工兵各一部进入了缅北“野人山”——胡康河谷,其中第96师部队约5000-6000人,军直部队不详,估计也应有千人以上,因此总数应在7000人左右。
H. 偭北野人山的历史背景
由于指挥上的失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4月30日,远征军长官部从瑞保撤至甘勃卢,集结于曼德勒地区的远征军各部均于当夜前转移至伊洛瓦底江西岸。5月1日,曼德勒为日军占领。
从东线包抄的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5月5日到达怒江西岸惠通桥附近。日军第56师团搜索联队4月30日从腊戍出发,沿途击退新29师在新维、贵街的坚强抵抗,5月3日攻占畹町,是夜复占八莫,8日再占密支那。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境的另一条主要通道被完全切断。
由于形势急转直下,东路日军已突进至远征军主力左侧后。5月6日,长官部得知畹町、龙陵等地已经失守(当时因部队尚在移动之中,通信不畅,尚不知八莫失守及日军已抵怒江),认为再按原定计划撤退,将极为困难,因而史迪威和罗卓英决定将沿铁路两侧向密支那撤退的第5军等部队改为向印度撤退,因此连续两次电令第5军。
据估计,这时在缅甸的远征军主力尚有第5军军直15000人、下属新编第22师6000余人、第200师7000人、第96师5000余人,以及第66军的新编第38师7000余人(杜聿明回忆录数据有所不同)。但杜聿明出于对史迪威的恶感,不愿退入印度,仍希望率部返回国内。经向蒋介石请示,蒋同意仍由密支那方向撤至腾冲。第5军遂按原计划向密支那方向转移。远征军司令部于7日开始从曼西撤退。史迪威带中、美少数人徒步西行,于24日抵达印度丁苏基,改乘飞机去新德里;罗卓英率长官部人员一面收容一面前进,于23日抵达印度英帕尔。
5月12日,第5军各部抵达曼西,13日破坏了重型装备,开始进入山区徒步转进。此后,各师即失去掌握,各自行动。第五军的部队则不得不徒步在原始森林的“野人山”山区向胡康河谷的太洛等地前进。
按照杜聿明回忆录的记载,进入野人山包括了第五军部分军直部队、新22师、第96师部队约2万人,其中第96师(5000-6000人)作为后卫,进入野人山后独立行进,并成功翻越高黎贡山返回国内。第200师与部分军直部队包括补训处的补充1、2团等部则沿滇缅公路方向,从日军封锁线中间夺路回国。
缅甸北部,至今仍然是一个外人难以涉足的神秘世界。孟拱以北,山岭纵横,河流密布,几乎所有溪流都汇入的一条长达400公里的河谷。这河谷从南向北几乎延伸到喜马拉雅山下,其中部有一个陡峭的峡口,将河谷分成两段,南边一段叫做孟拱河谷,虽环境艰苦,尚有人迹;北边的一段,则完全没有人烟,缅甸人把它叫做胡康河谷,也被称为“野人山”。
由于杜聿明的犹豫不决,第五军军部和新22师“弃车上山”的时机也已经太迟,大约一万余人的部队在环境恶劣的野人山又碰上最糟糕的雨季。
当时,退入缅北森林的中国军队把旱季干涸的溪谷河道当做交通要道,但在雨季干涸的河流会由于上游降雨而猝发山洪,洪水来势凶猛,荡涤一切,转瞬之间,人马即无影无踪。不仅如此,冰冷的雨还带走了热量,带走了体温,蚂蝗成群结队,循着人的气息随时袭来,无孔不入。
杜聿明部官兵在饥饿中以树皮野草裹腹,并完全迷失方向,绝粮8日,赖空投地图方于5月31日到达清加林长姆特,得到美军空投的支援。此时,杜聿明不得不奉命改道进入印度,在空投粮药的支援下,经新平洋于八月初撤到印度列多。此时,杜聿明率领的军部和新22师仅生还官兵三千余人。
I. 二度赴缅缅北反攻时,胡冈河谷战斗各国军队都采取了哪些行动
日军为了防守胡冈河谷,把号称“丛林之王”的第18师团所属部队部署在该地。1943年3月,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到任后,根据部队担负的防守任务,进一步明确,防守缅北的方针是持久作战,部队的基本任务是保卫缅北。田中新一特别强调,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日军也必须确保密支那、甘马因一带的要地,以便配合部署在英帕尔和中国云南的日军作战。
1943年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第112团从缅北野人山的唐家卡、卡拉卡出发,分成3路向胡冈谷地推进。野人山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军队攀越野人山,就象经历一场艰难的战斗。胡冈河谷、孟拱河谷,这些谷地异常险峻,英国官兵到谷地考察后,认为这是“无法通过的谷地”。中国驻印军的官兵不畏艰险,攀越了一处又一处的死亡之地。第122团遇到的第1个对手,是日军第18师团的搜索团和第56师团第2营。经过数天行军,第112团于10月29日攻占了新背洋。11月2日,第112团把新背洋阵地交给第114团担任警戒,部队继续前进。
11月6日,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第112团进至于邦时,遭到日军的阻击,第112团官兵迅速攻克了日军的前进阵地,但是,当部队进至于邦的核心阵地时,遭到日军的顽强阻击,激烈的战斗一天接一天,持续了半个月。日军第18师团为了坚守于邦阵地,把第55第56团的主力紧急调到于邦,日军凭借数量上的优势,把中国驻印军第112团包围起来。
战斗是残酷的,第112团被日军围困1个多月,作战物资得不到补充,饮水困难。官兵靠砍芭蕉树藤取水度日,其中艰辛难以想象。
史迪威和第38师师长接到于邦的敌情报告后,要求美国空军给予紧急支援,史迪威和孙立人都亲临前线指挥战斗。野人山中,两军开始进行一场持久战。
中国驻印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援下,逐渐取得主动。这场战斗进行到12月29日,中国驻印军击溃日军一部,歼灭了日军第56师团第2营,相机攻占了欣贝延、于邦等地。
攻克于邦,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反攻作战中首战告捷,鼓舞了士气,也震慑了日军。这时候,新编第38师的部队已经全部到达大龙河右岸,新编第22师的先遣部队第65团已经到达新背洋附近地区。中国驻印军开始部署向缅甸北部的军事重镇孟缓进攻。
孟缓地处胡冈河谷的要冲。日军为了阻止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反攻,截断中印公路,在孟关及其外围地区构筑了坚固防御工事,部署了第18师团所属第55、第56团的主力,防守孟关的兵力共有11个营,其中步兵营7个,山炮营2个,重炮营2个,反坦克炮营1个。这些部队进驻孟关以后,做好了持久防御的准备。
中国驻印军攻克于邦后,兵分两路,乘胜前进。12月底,右纵队新编第22师由欣贝延向达罗进攻,战至1944年2月31日,第22师攻克大洛,歼灭日军第56团第3营营长冈田少校以下700多人,残部向孟缓败退。左纵队新编第38师从于邦出发,2月1日,左纵队第38师攻占太巴卡。2天之内,中国驻印军2个师分别打了两个胜仗,夺取了大洛、太白家2个城镇,部队士气高昂,史迪威为之兴奋。为了抓住战机围歼日军第18师团,史迪威不等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西进,立即挥师南下,兵锋直指孟缓。
2月18日,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分两路向孟缓攻击前进。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自知孟缓地位重要,亲临孟缓,指挥部队坚守孟缓。第38师主力和美军第5307部队主力沿塔奈河向南进攻。第22师的主力部队从正面向孟缓发起进攻,第66团第1营协助独立坦克第1营从孟缓的东北迂回,经过原始森林地带,插到孟缓的南面,把日军的补给线切断,这对孟缓的日军不仅是一种军事打击,也是一种精神压力。
3月3日,美军第5307部队一部向孟缓东南的瓦鲁班迂回,协同第22师把孟缓的日军包围。第38师主力采取大纵深迂回作战,顺利攻克于卡、拉树卡等孟缓的日军外围据点,对孟缓的日军构成纵深包围。中国驻印军和美军协同,向孟缓发起攻击。
3月5日,胡冈河谷日军的核心据点孟缓被中国驻印军攻克,歼灭了日军第18师团的2个主力团,毙敌1400多人,俘虏甚多,仅有少数日军突围出去,向瓦鲁班方向溃逃。中国向孟缓进攻时,英军远程突击队司令温盖特少将指挥对外成为印度第3师的温盖特部队主力,即第14、第77、第111旅在莫罕地空降,截断了孟拱西面的铁路交通,这就等于截断了日军第18师团的补给线。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乘胜南下,追击日军。
3月8日,日军第15集团军组织部队向因帕尔发动进攻。
3月9日,中国驻印军集中兵力,攻占瓦鲁班,歼灭日军第18师团一部。史迪威将军抓住战机,命令部队以最大的速度从瓦鲁班南下,向间布山攻击前进。15日,中国驻印军攻占高沙坎。经过4个多月的战斗,中国驻印军基本肃清了侵占胡冈河谷的日军。日军第18师团余部被迫退守间布山隘口,企图利用有利地形再次阻止中国驻印军南下。
3月28日,中国驻印军占领拉班,切断了日军的退路。新编第22师向间布山发起攻击,第113团和第5307部队一部从间布山东侧向南迂回,突破缅北的天险山隘,进入莫冈河谷。
3月29日,新编第22师同迂回部队在夏杜苏会师。这样,日军被中国驻印军全部逐出胡冈谷地。中国驻印军打开了通向莫冈河谷的门户。
胡冈河谷战斗,共歼灭日军6000多人。日军受到重大打击后,接连败退。中国驻印军把战线推进到莫冈河谷。日军在于邦战斗失利后即承认,中国驻印军“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此次在胡康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团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使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J. 二战印缅战场被称为“丛林战之王”的日军部队是哪支
日本陆军第18师团,于“七·七”事变开始后来到中国。1937年10月首先在杭州湾登陆,在南京参与了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动。1938年在大鹏湾登陆,侵占广州,1939年11月进攻广西,1940年侵占南宁。之后,在越南接受特殊的丛林战术训练,成为日军南进的一支劲旅,曾参加过南洋各岛、马来亚和缅甸等地的战役。在日军中享有“常胜师团”、“丛林战之王”、“超人军队”的盛名。
缅北反击战时,该师团隶属于日军第15军(司令官为牟田口廉也中将,即打响“七·七”事变第一枪的那个日军大队长),全师团下辖步兵第55、56、114等三个联队及其它直属部队,师团长为田中新一中将。1943年初,缅北反击战前,该师团驻防于胡康河谷和密支那等广大缅北地区。
缅北反击战是中国驻印军(即陆军新编第1军)及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为打通缅北运输线而进行的一次反攻作战。在战役中与日军第18师团作战的主要是新1军所属新38师全部、新22师一部及美军一个团。战役以中美军队全胜告终。在此役中,日军精锐第18师团基本全军覆灭。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新38师114团进入缅北野人山地区,掩护中美工兵部队修筑中印公路,于第18师团114联队一部展开丛林战,至10月,中印公路修筑至胡康河谷的瓦拉渣。 1943年10月~11月,新38师112团突破日军大龙河防线,歼灭日军一个中队,进至沙劳、临宾、于邦一线。1943年11月6日~12月1日,112团粉碎日军56联队在临宾方向的反击,并占领临宾,击毙日军大队长田中胜以下400多人。1943年12月28日,新38师占领于邦,歼灭第18师团管尾大队长以下300余人。该战击溃日军第55、56联队、揭穿了第18师团不可战胜的骗局。该战标志着日军大龙河防线崩溃的开始。 1944年1月11日~2月22日,新38师(缺114团)占领太柏卡地区,歼灭日军1000余人。1944年1月12日~2月9日,第114团攻占孟洋河地区,歼灭日军大队长宇生少佐以下官兵600余人。 1944年1月31日,新22师65团占领太洛盆地,歼灭日军55联队3大队余部200余人。1944年3月5日,新22师、新38师及美军一部,占领孟关地区,完成筑路掩护任务。在孟关外围战役中,仅新22师65团一个团就歼灭日军1200余人。9日,新38师一部攻占瓦鲁班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缴获第18师团官防及刻有“田中”二字图章。至15日,孟关·瓦鲁班战役结束。该役共歼灭日军18师团主力4500余人。
1944年5月27日,新38师112团两个营与日军1500余人在南高江西通地区遭遇,经激战后,击溃日军并取得击毙日军900余人的战果。日军向加迈、莫罕地区退却。1944年6月中旬,新1军占领加迈,歼灭日军数千人,其中,有日军全副武装2000余人因西通遭遇战后,被截断粮弹补给而集体饿死于孟拱河谷西南部一个死谷中。1944年6月20日,114团及113团在孟拱外围威尼河击毙日军炮兵联队长高见量太郎以下400余人。1944年6月25日,驻印军占领孟拱,歼灭18师团近千人。1944年8月12日,驻印军第50师、新30师及美军一部占领密支那,歼灭日军第18师团114联队、工兵第12联队及56师团148联队大部,计2000余人。至此,日军精锐第18师团基本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