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察瓦龙距离缅甸多少公里

察瓦龙距离缅甸多少公里

发布时间: 2022-05-24 16:13:57

㈠ 萨尔温江在我国叫什么

萨尔温江(Salween),在我国称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境内、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脉,经中国云南(保山、临沧)流入缅甸,注入马达班海湾。

怒江水系:

是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支沟组成,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9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有37条,大于5000km²的支流有6条,即下秋曲、索曲、姐曲、玉曲(伟曲)、枯柯河(猛波罗河)、南定河。

南定河是在缅甸汇入怒江的。索曲,位于西藏境内怒江左岸,发源于白雄以北的唐古拉山南麓,流域面积大于1000km²的支流有本曲、巴青曲、益曲、库而色等。在比如县以东20余公里处汇入怒江。索曲流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是怒江流域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

玉曲,位于西藏境内怒江左岸,发源于类乌齐南部的瓦合山麓,与怒江干流平行。在察瓦龙以北汇入怒江,是怒江流域河流最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最大的支流。

枯柯河,发源于云南省保山县老营街,在蚌东处汇入怒江。

南定河,发源于云南省临沧市凉山西麓,流经临沧市、云县、镇康、耿马等县,沿途汇集干底河、小黑河、南棒河、南棒暗河等,出国界后下行23公里汇入怒江。在中国境内,南定河全长265公里。

汇入怒江的小支流比较多,由于这些众多小支流河流比较短、流域面积小、落差集中,加之有融雪补给,枯水量比较稳定,适宜兴修中小型水电站。见怒江流域大于1000km²支流自然特性表。

㈡ 丙中洛乡的介绍

贡山县丙中洛乡,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北靠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南临本县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西邻本县独龙江乡,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区,靠近缅甸、印度,扼滇藏两省区,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又是怒江州的主要藏区之一。南距贡山县城40公里,距怒江州州府泸水290公里。丙中洛乡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东方大峡谷一一怒江峡谷中的一块宝地。

㈢ 稻城在四川的什么位置

稻城位于四川的西北方向

稻城
稻城,人间绝景。

稻城俯瞰。说起稻城,16年前,一位联合国官员从卫星图片上发现稻城这一自然奇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结伴而行,最近处仅几十公里,世所罕见!所谓稻城,是指源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流入四川省西北稻城横断山脉纵谷地区,覆盖稻城县城,并行奔流400公里的世所罕见的景象。

16年前,一位去过到稻城的联合国官员在北半球卫星遥感图上,发现在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稻城地面上横卧着四座山脉、三条大江的自然奇观:稻城。他们找到中国云南省有关部门,希望能将这里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没想到这地方云南并不在,而属于神秘的四川。去年11月底,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提名的四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获得通过。迄今,在册的600多个世界遗产中,中国已有27项。早已被联合国官员相中的中国稻城奇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而在北京与四川同时进行的“稻城”图片展也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一部分。

“世界屋脊”东南稻城边缘的伟大奇观。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稻城滇西北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仿佛是青藏高原稻城东部被一股超自然的伟力所挤压和向南扭曲,稻城高原上的那些东西向延伸的雄伟山脉,现今拥挤在一起并转为南北向横亘,而且变得更加高耸险峻,这就是我国惟一的南北向伸展的雄伟山系——稻城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几乎平行的山脉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与岷山等。这些山脉的山峰大多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主峰多在5000米以上,有些甚至超过6000米,如第一高峰——贡嘎山主峰海拔7514米,为四川省最高峰,第二高峰——位于滇藏界山怒山北段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省最高峰。而高原上分割这些山脉的宽广盆地和谷地,则被切割成深谷,成为奔流于各条山脉之间的大河,自西至东依次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岷江,而后4条河则是金沙江的支流。

金沙江支流稻城河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流动在川藏两省区间,过四川稻城县后在德钦入云南,在丽江石鼓折而向北,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又经多次曲折,在四川宜宾附近汇合岷江后,始称长江,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澜沧江是一条流经6个国家的亚洲大河,是我国的第五大河。它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北麓的贡则木杂雪山,源头段称扎曲,自西北流向东南,在藏东昌都附近纳昂曲后,始称澜沧江,过盐井后入四川稻城,流向渐转向南,出境后称为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怒江也是一条国际河流,它发源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脉吉热格帕峰南麓,源头段称桑曲,流向西南,注入错那湖后,又入喀隆湖,出湖后称那曲,流向东南,后曲折向东,在比如附近汇入素曲后始称怒江,流向大体转为东南,过察隅察瓦龙后,入云南贡山,流向渐转向南,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安达曼海。

上述3条世界与亚洲级大河在近千公里的稻城范围内并行向南奔流,其最窄处直线距离仅66公里,而它们的河口却分别注入太平洋的东海、南海和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西相距3000公里之遥,实为世界罕见的奇迹。上述3条大河的源头段流在青藏高原面上,因切割很小而蜿蜒曲折。当它们进入横断山区,河流的切割愈来愈深,在四川西北稻城段河流切割深度普遍达到2000米至4000米,遂形成了稻城最具特征的高山深谷地貌。这也是形成该区举世无双的美丽风光、世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根源。

申请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稻城”风景名胜区,仅指云南省西北部地区(东经98°~100°31′,北纬25°30′~29°),总面积约40000平方公里,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稻城亚丁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稻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园” ,悠久的地质历史和巨大的地形高差,使“稻城”地区产生了极其复杂多样的地形。在稻城不仅有由冰雪侵蚀作用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直刺云天的雪峰和鱼鳍般的刃脊,悬挂于雪峰前的小冰帽、冰斗冰川、悬冰川与山谷冰川,广阔平坦的稻城高原面与山间盆地及点缀其间的大小海子(湖泊),深嵌于地底的大小峡谷和各种各样的喀斯特与丹霞地貌。

稻城“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这是高山深谷地区气候复杂多样和瞬息万变的真实写照。稻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特点,造成了这里以热带、亚热带为基点,从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干旱河谷,暖温带、温带与寒温带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与高山草甸,到寒带垫状植物与高山冰雪带的地球上最完美的垂直气候与自然分带,产生了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多样性现象。更由于稻城大片完整保存的原始天然林,进而成为地球上少有的和最后的动、植物王国与基因库,如本区所特有的滇金丝猴、黑颈鹤等珍禽异兽和丽江云杉、澜沧黄杉及数百种杜鹃和无数奇花异草即是明证。正是这些地形、气候和生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及其完美组合,使该区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公园。

这就是稻城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多民族的大家庭。长期以来,稻城高山深谷地形给居住在当地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带来了严酷的环境和诸多的不便,使稻城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严酷的环境和交通的不便,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发展较慢的民族、居民及其环境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在“稻城”地区出现了除汉族以外的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其各具特色的宗教、习俗与文化:在稻城高原面上居住着以牧业为主、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在金沙江河谷与丽江盆地中是以农业为主,深受汉族影响,但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的东巴教和灿烂的东巴文化的纳西族;在高原面与河谷、低地间的山坡上,居住着彝族、普米族;在南部山区与河谷中,生活着僳僳、怒、独龙等民族;而在东南部山地与平原中,则生活着农业与手工业十分发达,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白族。在生活于这里的各族人民间,包括外来的传教士,历史上虽因各自宗教、习俗、文化和利益的不同而发生过多次战争、冲突与碰撞,但他们在总体上长期和谐相处,在这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多民族友好共处的大家庭。

稻城“香格里拉”的发现 。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Hilton,1900~1954)出版了他的着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一书。由此,稻城香格里拉名扬天下,香格里拉便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它的神秘,吸引着世界各国无数的旅游者与探险者。人们竟然忘记了这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按照上述的种种蛛丝马迹,在世界各地,特别是西藏附近,去探查它的踪迹,试图在某片真实的土地上验证稻城的存在。由此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人们一直在寻找稻城。不断有人声称他们找到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又不断有人宣布,所找到和所确认的香格里拉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真正的香格里拉至今也没有找到,也许永远不会找到。直到二十世纪的最后5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中译本《消失的地平线》的出版,有心开发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事业的人们敏感地注意到,稻城高原的美丽风光与藏汉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不就是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所描绘的情景么?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过反复考察与认真论证,终于在1997年9月14日下午,四川省政府向世人庄严宣告:香格里拉就在四川省稻城。

㈣ 察瓦龙到然乌湖中途有住宿的地方没有

察瓦龙到然乌湖中途有许多住宿的地方。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沿线,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
然乌湖:藏语称然乌错(错是藏语湖的发音),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县城白马镇约90千米的然乌乡。
成因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

㈤ 谁知道独龙族分布在什么地方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着特性。

【民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民族饮食】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民族建筑】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民族宗教】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简单。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民族婚俗】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民族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远去的黥面遗俗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着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爱不辍。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记事或传达信息,用结绳来计算时间。

独龙族的刻木记事使用广泛。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起着与普通文字、文书相同的作用。可记载和传达土司的命令、民间债务、聘礼清单等。政府(土司)所发的木刻较大,形如木剑,宽20厘米左右,长约七八十厘米。中间略厚,两侧扁平,顶端呈斜尖状,下端有把。不同的内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如用于传达土司征税派款的木刻,左上边刻一个大缺口,下刻几个小缺口,就表示要来一个大管事,几个随从。右边刻一个大缺口,两个小缺口,则表示要求来一个头人、两个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时还附带箭头、辣子、鸡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头表示很快抵达,辣子表示如不服从必严厉制裁,鸡毛表示迅速传递等。这种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边送边作解释。

民间使用的木刻较小。常用于记载债务和财礼等事项。如某家祭鬼无牛,从亲友家借牛时,须测量和记下牛的大小。具体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围,然后用拳头测量竹篾的长度,并将拳头数对应地刻在一块木片的两边。最后将木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还牛时如法测量,出现差额用粮食找齐,多退少补。然后将木刻投入火中焚毁,绝无纷争。

结绳计时使用也很广泛。它是指用一根细麻绳打结计时,每一个结代表一天。如外出办事,走一天打一个结。回来时则一天解一个结,这样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节,是独龙族人民最欢乐的时刻。但因没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临时约定。约定的办法也多靠结绳来完成。如决定10天以后过节,便准备若干条打有10个结的绳子,送给亲友,过一天解一个。待最后一个结解完,便表示节日来临,大家杀猪宰牛,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不论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来寻找,或设法打探失主去向,尽量及早物归原主。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随时随地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是不会拾取的。

独龙人路不拾遗,更从不偷窃。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独龙族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帮的团结互助的美德;尊老爱幼、抚贫济困的美德;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㈥ 察瓦龙到松塔多少公里

察瓦龙到松塔多少公里?

具体距离大约在200多公里左右,自驾约4小时30分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㈦ 云南丙中洛海拔高度

云南丙中洛镇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介于东经98º23´-98º42´,北纬27º51´-28º31´之间,北靠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南临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西邻独龙江乡,国土面积823平方公里。
丙中洛镇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江两岸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
丙中洛镇呈不规则四边形,最高海拔为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政府驻地海拔1750米,丙中洛坝子是怒江峡谷深处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中间被从西向东流淌的格马洛河和甲生河分成三块。

㈧ 察瓦龙到察隅多少公里

察瓦龙到察隅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左右,主要是中间隔着山脉,绕的比较远。

察瓦龙乡介绍:

察瓦龙乡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沿线,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相邻,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西部与察隅县竹瓦根镇、古拉乡相连。察瓦龙乡东西长43.75公里,南北宽106.75公里,辖区总面积4616.94平方公里。


察隅县介绍: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过渡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东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昌都市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相邻,北与昌都市相接。面积31659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积3.5万亩,森林面积864万亩。总人口25823人(2003年)。辖3乡3镇。

察隅县是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距市政府所在地巴宜区537公里,距昌都邦达机场397公里,距拉萨960公里,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市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


㈨ 怒江流经哪些地区河国家

怒江,是我国西南主要国际河流之一,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云南(怒江在中国境内的河段长1540公里,她在云南境内流经怒江僳僳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两省区,进入缅甸、泰国后称萨尔温江。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长742公里

㈩ 新滇藏通道上,必定要停下来看一看的察瓦龙怎么样

新滇藏线通道上一直都被我们称作“景观大道”,这一路上虽然有些艰险,但是这却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道路,其连接着云南和西藏,在这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云海,可以看到原始森林,还可以看到冰川和江河湖泊,就因为这样除了一些运输挂车,还迎来了许多的旅游爱好者的前往。



在察瓦龙乡的滇藏线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美景,许多的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都是慕名前来,就是为了一探究竟,这条公路可以说是将大自然的美贯穿起来,让我们不但在遥远的路途中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美景,这何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871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28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221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1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958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61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553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309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56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