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还有多少万罗兴亚人
1. 缅甸的罗西亚人为什么遭受歧视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胡赛因2016年6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
该报告指出,罗兴亚人被任意剥夺国籍,行动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生命安全遭威胁,受教权与工作权被剥夺,就医困难,面临强迫劳动、性暴力、投票权被剥夺等政治权利受限等侵害。此外,极端佛教组织煽动仇恨与宗教偏执的言行日渐严重,已达到让人警觉的程度。胡赛因也首度指出,对罗兴亚人的长期迫害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这是国际犯罪,代表严重、普遍、全面的人权侵害。
事实上,对于缅甸境内罗兴亚人的人道危机问题,昂山素季始终采取回避的冷处理态度,绝口不提“罗兴亚人”,这种做法受到海外人士与缅甸国内一些人的批评。
缅甸有130万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15世纪起定居在该国西南部、孟加拉湾东岸的若开邦,当局不承认他们是缅甸公民,坚称他们是西边邻国孟加拉来的非法移民。2012年6月,罗兴亚人与若开邦当地佛教徒发生一场宗教种族冲突后,罗兴亚人糟糕的处境雪上加霜,14万人被迫逃离家园,留下来的罗兴亚人被政府隔离圈禁在特定地区,家园降格为难民营,生活环境恶劣。
2. 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由来
根据历史记载, “罗兴亚 ”一词最早起源于 “Roang/Rohan g/Roshang”(若开的旧称),因此他们以前被称为若开人, 但罗兴亚人自称他们是摩尔人、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印度西北国境阿富汗人、莫卧尔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士兵及移民的后代。历史上罗兴亚穆斯林在若开邦的定居可被划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到来的一批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神秘主义者。历史学家推测,若开与伊斯兰教的首次接触可能是在19世纪通过穆斯林水手来完成的。17~18世纪时期若开王室的孟加拉文学也有过相关的记载,“自八九世纪以来,早在边境地区穆斯林王国建立之前,伊斯兰教便传播至梅克纳东岸 。
罗兴亚人
通过孟加拉湾繁盛的洲际贸易所带来的海上联系,一小部分 穆斯林移居始在若开出现。第二波和第三波定居者则分别出现于1430年复辟的若开王室时期和16世纪左右吉大港(Chittagong,孟加拉国东南地区省份 )的被占时期。由于印度政局的动荡不安,莫卧尔王子沙贾汉和他的大批追随者来到若开避难,这一时期穆斯林人口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 。因此直到19世纪80年代,仍有许多吉大港穆斯林居住在若开地区。
若开邦原名阿拉干,在古代它并不是缅甸王朝的一部分,实际上阿拉干地区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早在阿拉干建立自己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个地区就包括了吉大港在内的 “孟加拉十二市镇”,在妙吴王朝后期被缅甸侵入后王朝灭亡。 1824年英缅战争之后,缅甸战败并与英国签订了 《杨达波条约》,根据该条约缅甸割让了阿拉干、阿萨姆和丹那沙林, 若开邦等地并入英属印度下的孟加拉省。据缅甸前文化部历史研究司副司长敏登的考证,罗兴亚这个民族是在1824年英缅战争后从孟家拉吉大港地区移居到若开地区的印度穆斯林教徒。
彼时缅甸山区多是封建的世袭少数民族上层土司统治,若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英国在此地大量开发荒地,地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吉大港地区的孟加拉人和穆斯林随即作为季节性短工迁入缅甸若开邦。“孟加拉十二市镇”人多地少,加之英国殖民当局在若开地区实施 “授地”制度,大量的孟加拉人随之迁入并在该地定居。
3. 孟加拉开发孤岛安置罗兴亚人安全吗
一名孟加拉国政府官员11月30日表示,孟加拉国政府可能从明年中期开始着手推进一项计划,将数以万计的罗兴亚难民安置到一座位于孟加拉三角洲的岛上。不过这一计划招致了外界的批评,因为这座孤悬海上的荒岛11年前才形成,不仅地势低洼洪水频繁,周边更常有海盗出没劫掠渔民,环境十分恶劣。
伊曼称,这项计划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民将分到牲口、土地和住房。难民可以自己饲养牲畜,政府今后还将创造其他工作岗位。
上周四,缅甸和孟加拉国刚刚就罗兴亚人遣返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不过一些人权组织仍然对缅甸是否会遵守这一协议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对于罗兴亚人返回缅甸后的处境, 也让一些人感到担忧。伊曼表示,孟加拉正在处理这些问题,但是他没有给出更多的细节。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今年8月,缅甸若开邦发生多起恐怖袭击,“若开罗兴亚救世军”声称制造了袭击。缅甸政府随即宣布该团体为“极端主义恐怖组织”,并派军队展开清剿行动,若开邦一度局势紧张,大批罗兴亚人流离失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4. 中国有和罗兴亚人结婚的吗
中国有和罗兴亚人结婚的。
罗兴亚人(Rohingya people),或译洛兴亚人、罗辛亚人或罗兴迦人 ,是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的一个穆斯林族群(集中在若开邦北部近孟加拉边界一方的貌夺和布帝洞镇区)。
截至2012年,约有80万罗兴亚人生活在缅甸。他们自称是古代到孟加拉湾经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在缅甸居住。
因为民族习惯不同等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的激进派成立反政府武装,不断与缅甸发生冲突。罗兴亚人与缅甸占多数的佛教徒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即便是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一些缅甸邻国(如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也经常不愿收留罗兴亚难民。
2017年8月25日,罗兴亚救世军(ARSA)袭击了缅甸30余座边防警局后,招致缅安全部队大规模的反击与清剿,当地暴力冲突不断,导致大量罗兴亚难民逃亡孟加拉国。
5. 罗兴亚人的历史由来与现状
一般认为,罗兴亚人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尔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等的直接后裔,在英国殖民东南亚时,从当时的东印度被殖民者征用到缅甸做工,他们大都从海上来到若开。
若开族和罗兴亚族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酿成的,双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代。孟加拉国当时在英属印度统治之下,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族从西向东大量移民到同样是英属殖民地的缅甸。罗兴亚族一般都是农民或渔民,他们和当地信仰佛教的若开族时常发生矛盾。二战中,罗兴亚族站在英国一边,而若开族则和缅族一起发起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双方之间的争斗埋下仇恨的种子。
罗兴亚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不成熟,没有字母表,并且一度失传。部分罗兴亚知识分子试图发明新的字母表来复活其语言,但终因内部分歧严重,这一尝试没有取得成功。
罗兴亚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多数没有公民资格,在缅甸的罗兴亚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而传统的宗教学校无法满足该民族的教育需求。
罗兴亚人以务农为主,小部分人从事渔业和商贸,个别人是工匠、铁匠和木匠。其中商贸活动以经营医药和大米为主。
罗兴亚人在缅甸若开邦的具体的数量一直是众说纷纭。罗兴亚民族组织认为在缅甸1948年独立之前罗兴亚人就有150万,当时他们要求与英国单独谈判成立伊斯兰教地方自治政府,所以被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认定其为分裂缅甸,改变缅甸佛教社会特性的分离主义;罗兴亚人分别居住在孟加拉国(约100万)、巴基斯坦(约35万)、沙特阿拉伯(约40万)和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约10万)。但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缅甸民族问题的着名学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缅甸居住的罗兴亚人大约在40万左右。
在1948—1962年期间,吴努政府曾给予罗兴亚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缅甸议会中有罗兴亚人的代表,也有罗兴亚人在政府任职。但是由于伊斯兰分离主义在罗兴亚人之间的兴起,从1962年执政至今的缅甸政府认定罗兴亚人为外来人,非缅甸土着民族。此外,由于50年代的称东巴基斯坦远不如缅甸若开地区繁荣,双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较大,因此许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与若开人经常发生冲突,以至有时发生暴动。这种情况以当时的马由国界行政区(Meyu Frontier Division,若开与孟加拉相邻的一个地区,1961年设立特别行政区)最为严重。这些外来的穆斯林自1960 年以来就参加“穆渣希德”(Mujahid) 暴乱行动,要求把这个地区并入东巴基斯坦,部分罗兴亚人也参与其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缅甸政府就不再录用罗兴亚人为政府职员和军人。依据1982年,奈温政府颁布了新的《缅甸公民法》,罗兴亚人无资格成为缅甸公民,成了非法滞留在孟缅边境处若开邦的孟加拉裔人。
为了应对罗兴亚人的伊斯兰分离主义对缅甸国家主权完整造成的损害,长期以来,缅甸政府对罗兴亚人在土地的分配使用、经商、清真寺的修缮和新建、出国朝觐以及自由迁移等方面设置了诸多的限制,由于当地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再加上孟缅边境地区的管理空白,滞留在缅甸的罗兴亚人一直不断外迁。据估计,在过去的60多年间,至少有数十万罗兴亚人移居其他国家。
6. 罗兴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罗兴亚问题的实质在于因为他们的种族和飘忽不定的称呼,导致一度与缅甸关系处于危机状态。
1982年缅甸通过新公民法,规定公民有3种,即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
只有在1823年起就将缅甸作为长居地的民族群体才属于缅甸原住民,自动获得公民身份,罗兴亚人不在其中;只有熟练掌握了缅语、若开语等原住民语言才能成为归化公民,而罗兴亚人有自己的语言很难凭借语言获得缅甸国籍。
该法引起罗兴亚人的强烈不满,他们重建了罗兴亚团结组织(RSO),其目的是建立罗兴亚自治邦,并按伊斯兰教法管理。不仅佛教徒,连温和派穆斯林都是他们的袭击对象。
此外,宗教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缅甸主体是佛教徒,长期立佛教为国教,而罗兴亚人是穆斯林,宗教信仰截然不同,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当然,也没有任何其他民族与他们站在一起。
罗兴伽人是缅甸若开邦的主要居民之一,但具体的数量一直是众说纷纭:
若开罗兴伽民族组织认为在缅甸1948年独立之前罗兴伽人就有150万,当时他们要求与英国单独谈判来获得自己的地位,但英国政府没有同意;
而目前罗兴伽人共有350万,其中在缅甸居住的约有200万,其余的分别居住在孟加拉国(约60万)、巴基斯坦(约35万)、沙特阿拉伯(约40万)和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约10万)。
但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缅甸民族问题的着名学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缅甸居住的罗兴伽人大约在70—150万之间,联合国难民署也认为目前缅甸的罗兴伽人在75—80万左右。
7. 联合国秘书长为什么说缅甸正进行种族清洗
缅甸西部若开邦上月25日以来连续发生袭击事件,导致罗兴亚人逃亡的危机不断发酵。危机引发联合国高官频频发声,指责缅甸境内存在的“种族清洗”现象。
据俄罗斯9月14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3日在联合国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不排除缅甸境内正在进行“种族清洗”的可能性。
古特雷斯在回答是否能将缅甸境内发生的事件称为"种族清洗"的问题时称:"当三分之一的罗兴亚人离开国家,那还怎么用别的词来描述?"
罗兴亚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与当地信奉佛教的若开人长期不睦,双方间的冲突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自2011年缅甸民主转型以来,大的冲突就发生过三次(包括这次在内)。
8月25日,若开邦孟都等地30处警察哨所遭武装人员袭击,1名军人、11名警察、1名政府职员丧生。“若开罗兴亚救世军”宣称制造了袭击。缅甸政府当天指认袭击者是宾格利人、即国际媒体常说的罗兴亚人,并宣布若开罗兴亚救世军为“极端主义恐怖组织”。
袭击发生后,缅甸军队和警察展开反恐行动,若开邦局势紧张。自上个月25日若开邦爆发暴力冲突以来,至今已有31万3000名罗兴亚人逃往孟加拉,这相信是罗兴亚族过去二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逃亡。
8. 罗兴亚人的介绍
罗兴亚人(Rohingya people),或译洛兴亚人、罗辛亚人或罗兴迦人 ,是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的一个穆斯林族群(集中在若开邦北部近孟加拉边界一方的貌夺和布帝洞镇区)。截至2012年,约有80万罗兴亚人生活在缅甸。他们自称是古代到孟加拉湾经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在缅甸居住。但实际上,罗兴亚人主要是19世纪英国控制缅甸之后,作为英国殖民当局“以夷制夷”的帮凶移居到缅甸的南亚人与当地部分土着融合后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后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逃入缅甸的孟加拉难民。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说孟加拉语的一种方言,从外观以至文化上与孟加拉人相差不大。1因为多次发动武装暴动分裂缅甸领土,并且犯罪率高,罗兴亚人与缅甸占多数的佛教徒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即便是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一些缅甸邻国(如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均不愿收留罗兴亚人。
9. 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罗兴亚人,为何得不到中国人的同情
缅甸,一个面积6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有着超过135个民族,还不包括不被承认的罗兴亚人,也就说缅甸的民族数量确实非常之多。然而对于缅甸来说,多民族只能说是国家的现实,而不是国家的幸运。因为缅甸国内民族矛盾很多也很严重,割据一方的分裂武装也非常之多,至少有二十余支。其中一股力量属于罗兴亚人,也就是最近国际上炒的比较热的罗兴亚问题。很显然,缅甸主体民族佛教徒人多势众,受欺负的一方似乎铁定是“罗兴亚人”,可是中国人绝大多数不同情罗兴亚人,甚至于“幸灾乐祸”,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罗兴亚人属于“恶意移民”
符合以下条件的全部或者大多数,就属于恶意移民。1.以比较明确的掠夺原住居民的生存资源为目的,进入一个国家,2.不尊重主体居民的风俗习惯、法律秩序,总是以封闭性很强的小团体存在,3.与其他居民关系紧张,甚至于犯下过严重的种族民族仇杀的罪行。显然,罗兴亚人就属于“恶意移民”。

因此,罗兴亚人问题的主要责任方,罗兴亚人和缅甸政府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方,真正的受害者是普通罗兴亚人和缅甸居民。但是由于罗兴亚人极度宗教化的特征,罗兴亚极端武装和罗兴亚人构成了实际上的鱼和水的关系,即使缅甸政府作出让步,罗兴亚人仍旧会继续采取暴力手段谋求事实上的独立以分裂缅甸,所以,流落各地的罗兴亚人再苦,也不值得同情。除非他们懂得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
10. 缅甸罗兴亚5千人的村子只剩下100人其他人去哪里了
距离缅甸罗兴亚危机的爆发将满一年,但对于不少罗兴亚人而言,逃离仍然是他们的选择。
此外,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据英国《卫报》23日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EF)当天发布的报告显示,身处孟加拉国-难民营的罗兴亚难民儿童因为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可能会成为“失落的一代”。
报告称,在难民营生活的38万儿童的生命和前途面临险境。
不过,路-透-社称,难民营目前已有人开始计划修建学校,而可容纳后续难民的避难所也已新建动工。
安置难民,多方的拉锯战
2017年8月25日,因缅甸安全部队遭到“恐怖袭-击”而引发的交火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发动袭-击的“若开-罗兴亚救世军”,被缅甸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缅甸军方随后展开清剿行动。
交火持续数日,至少130名罗兴亚人在冲突中死亡。居住于若开邦的罗兴亚人被曝受到驱赶、纵火、轰炸,万千罗兴亚人开始举家徒步穿越边境抵达孟加拉国避难,其中以妇女和儿童居多。
不过,根据缅甸军方后来发布的内部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否认有杀害任何罗兴亚人、焚毁罗兴亚村庄、强-暴妇女或盗取财物的行为。报告还称,缅甸安全部队“从未向无辜的孟加拉人开-枪”或造成“无辜人员死亡”。
在冲突发生后的9月与10月,分别有数十万人穿越边境赴孟加拉国寻求难民庇护。
缅甸政-府此前宣布,9月5日后,清剿行动已停止,逃离家园的居民可以返回。但迎接难民返回的进展缓慢。
去年10月12日,昂山素季发表全国电视演讲时,宣布缅甸将为若开邦发展建立新机制,推动若开邦居民回归、重新安置问题的解决以及地区发展与和平。大约两周后,孟加拉国与缅甸于10月24日商定同意合作遣返罗兴亚难民。
去年11月,美国时任国务卿蒂勒森访问缅甸,先后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和缅甸国务资政、执政党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会面,就如何解决罗兴亚人危机展开讨论。
敏昂莱表态称,在“真正的缅甸公民”准备好接纳他们以前,罗兴亚难民将不能够回到若开邦。
今年1月16日,孟加拉国外交部发布声明说,孟加拉国与缅甸计划在遣返开始后2年内完成罗兴亚难民遣返工作。根据安置方案,孟加拉国将建立5个过渡营地,被遣返人员将从过渡营地回到缅甸的2个接收营地。缅方将提供临时住所并尽快修建房屋来安置被遣返人员。
昂山素季形象受损
罗兴亚危机发生之后,昂山素季于9月6日首次就此发表评论,称大量有关若开邦局势的“虚假消息”正在流传,目的是制造矛盾、助长恐怖势力。9月19日,昂山素季首次就这一问题发表电视讲话,并谴责一切侵犯人-权的行为。
昂山素季当日表示,对逃到孟加拉国的罗兴亚穆-斯-林感到“担忧”,但缅甸不惧国际调查,会努力调解罗兴亚危机。
11月2日,昂山素季还首次访问若开邦地区,并与当地民众交流。这被认为是此次罗兴亚危机缓和的标志。
不过,昂山素季在若开邦问题上没有如西方所想那样严厉批评军方、为罗兴亚人发声,导致曾作为西方理念标杆人物的她遭受西方舆论批评。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昂山素季在今年8月21日对新加坡的访问期间曾罕见地为缅甸政-府处理这场危机的做法进行辩护,她认为政-府和军方的关系并不是很“糟糕”。同时,她一再重复,若开邦事件的首要元兇是“恐怖主义行为”。
据《卫报》统计,由于拒绝谴责军方对罗兴亚人所施的暴力行为,昂山素季将被剥夺“爱丁堡荣誉市民奖(Freedom of Edinburgh award)”。这也是她在过去一年中被剥夺的第七个奖项。
目前,缅甸政-府还在努力帮助罗兴亚人的回归。6月6日,缅甸政-府与联合国-难民署、开发署签署谅解备忘录,三方建立合作框架,为罗兴亚避乱-民众自愿、安全、有尊严、可持续地重返家园创造条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随后欢迎缅甸政-府向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第一步,以帮助解决若开邦冲突的根源性问题。
眼下,一些罗兴亚人的回归愿望也十分迫切。据美国广播公司(ABC)23日报道,难民努尔·阿拉姆(Nurul Alam)就表示,“我还是想回去(缅甸),因为那里还埋葬着我的父母。”
国家的错。
消息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