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边民怎么称呼
1. 中缅之间的友谊为何称为胞波情谊
“胞波”意即“同胞兄弟”。传说很久以前,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相爱,之后龙公主生下了三个蛋。一个龙蛋从河里漂到中国,一位美少女从中脱壳而出,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触地而裂,变成宝石,缅甸便成为宝石之国;还有一个被缅甸骠族老人打水时取回,孵化出一个男孩,后来男孩成为缅甸古蒲甘王朝的始祖。于是,蒲甘王朝的始祖特授中国皇后之子即其外甥为“乌底巴”,“乌底巴”含有“同胞所生”之意。从此,缅甸人民就把中国人民当作自己的“瑞苗”——亲戚;从此,中缅两国边民语言相通,习俗一致,通婚互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为此,陈毅元帅曾在1957年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写诗篇《赠缅甸友人》:“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2. 中缅边境一带的缅甸人讲什么语言的
缅甸人说什么语言,缅甸人说他们那边儿的地方的语言也有的人会说。普通话。
3. 中缅边境的“一寨两国”是指什么它有何奇特之处
首先,一说到一寨两国,我们都会感觉像一个制度,比如中国的一国两制之类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呢,是云南省德宏州和缅甸相邻,然后德宏州瑞丽市的银井寨就位于缅边境71号界碑旁,然后国境线把两个村寨一分为二,在中国这边的呢,被称为银井,在缅甸那边的则被称为芒秀,所以呢,也就成形成了一个寨子,分属两个国家的独特景观,在这个寨子里的国界线呢,是以竹篱,村道还有水沟,土埂为边界的。
唉,说的我都想去看了,感觉好风景好优美呀。希望大家在暑假或者是寒假的时候,对它有兴趣的可以过去看一看哦。
4. 佤邦族为什么是远征军的后代
佤邦族不是远征军后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缅甸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佤邦族的具体来历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元代先属镇康路、后分属孟定路与木连路,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均为傣族世袭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 State)这一名称。历史上的“佤邦”与现阶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区别。
“佤邦”这一称呼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但有资料证明,自英国殖民时期开始就有人称茫弄以北、缅甸一侧靠近阿佤山区的地方为“佤邦”,其中“邦”是指防御工事良好、以土司为单位管辖的山寨。
5. 国境线将它一分为二,云南瑞丽和缅甸边境的一个村寨为何两边环境天差地别
我认为,中国云南瑞丽和缅甸交界处有着很大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大环境来说,可以说,近年来,我们中国的发展,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也可以估测的。当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优化,中国已经在好几年前,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同时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中国合作。
而瑞丽位于中缅边境上,同时在也能看到中缅之间的巨大差距,在中国一边是瑞丽的高楼大厦,回头看看缅甸的木屋,却是各种竹屋矮楼。而且,据说这里还有很多年轻缅甸女孩,因为她们都想嫁入中国,认为进入中国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这里也成为很多国内想到缅甸娶妻子的第一站。这也是展示我们这两个国家差距的一个方面了。
6. 缅甸边境有什么特产
缅甸边境特产:
1、珠宝翡翠
缅甸是世界着名的珠宝玉石出产地,盛产的红宝、蓝宝、翡翠等珠宝玉石,品质上佳,要说去缅甸买什么便宜,不得不提珠宝。
2、木雕
缅甸的木雕很出名,最珍贵的要数由柚木,黑木,还有花梨木这样名贵的材料的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体态与木纹肌理浑然天成,加之雕刻师们以恬静、圆满的内心世界面对生活去创作,赋予了木雕盎然的活力。
3、鱼板面
缅甸的国食是鱼板面——一种盛在丰盛的鱼汤里的米粉,通常配有香脆的香蕉片。
鱼板面上通常会装饰有卤蛋、阿恰布、油炸蔬菜或者一碟小扁豆粥。它通常用酸橙汁或者干辣椒来调味。
(6)缅甸边民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缅甸服饰特点: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缅族、克钦族、克耶族、克伦族、钦族、梦族、若开族、掸族。各个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装,独显其民族文化。
同处于缅甸区域文化内的八大民族,在文化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着自己特色的文化。在服饰上这八大民族有着一些相同的特色,如这八大民族的女士都穿纱笼,男式都扎包头。但是在装饰上的不同就显示出了民族特色。
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男女纱笼的穿法不一样,男式的笼基是在腰际结一个花球,女式的是左右裙端扭成带状,互相结住。虽然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
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
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平时的生活中缅甸人都喜欢肩挎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颜色鲜艳的长带包。出席正式场合时的服装都很讲究。
男士要穿无领的对襟长袖外衣,内穿衬衣,并且头上戴用一条素色的薄纱或丝巾裹扎好的“岗包”,下穿拖鞋;女士正式场合穿颜色鲜艳的服饰,梳各式高而光亮的发髻,并戴鲜花。
7. 中缅边境边民通婚政策
一、边民通婚基本情况 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河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边民通婚方面,全县共涉及尖山、尖坪、山头寨、大水井、色树坝、班信、清水河等七个村委会有85个村民小组,3240户16166人边民,2006年来,全县共办理边民通婚65对130人次。 二、边民通婚存在的问题 (一)绝大多数的事实婚姻没有法定手续,直接影响到他们和下一代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两国的边民们结婚,很少有办证意识。 (三)由于长期受少数民族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头人”或“家长”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边民通婚的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耿马与缅甸有47.35公里交界线上的85个村寨中,绝大多数接壤的村寨,都存在通婚的现象。中缅边界的跨国婚姻大多发生在农村,主体也多是农民。从民族来说,耿马县通婚的又多是傣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从缅甸嫁到中国境内的人员,远远多于中方嫁出去的。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及生育的下一代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熟悉当地情况的边境一线村干部估计,单在耿马境内至少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缅甸边民和中国边民通婚,其中不少人手续不全属于“黑户”。而在中缅之间的边界沿线,通婚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让人难以估计出具体人数。而民政部门登记的只是少数而已。 由于涉外婚姻涉及外交、户籍制度、出入境管理等多方问题,若按通常情况办理十分麻烦。然而边民之间造成的大量事实婚姻,让管理机关十分头疼。为加强管理及简化办证程序,根据民政部发布的《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其中规定毗邻国边民登记结婚条件为——拥有本国护照或出入境证件、有效身份证、婚姻状况证明和同意与中国边民结婚的证明、指定医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检查证明4项,就可与我国的边民登记结婚。然而,该试行办法在中缅边境实施情况看,仍然过于“麻烦”,绝大多数都没有去按法定程序登记结婚。 针对边民婚姻登记意识不强,中缅边民通婚,多数人不去登记结婚的行为,主要源于边民们的婚姻登记意识不强。她们介绍,发生在两国接壤地区的边民婚姻,大多还受着民俗的影响,即通过寨子“头人”或双方家长办了酒席,青年男女就居住在一起,并没有想到到民政局去办理手续。这直接造成了“黑婚”,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后果的严重性。2007年耿马县公安局就通婚边民的落户问题,进行调研如何解决边境通婚人员和孩子的落户问题。 (二)解决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解决,一是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国内出生的孩子可落户,与缅甸媳妇结婚后,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的,虽然妻子没有中国户口,但他们的孩子应给予落户。二是由于边民们的风俗及办证手续相对繁琐等诸多原因,边境至今确实仍有大量的“非法婚姻”存在,只要手续齐全,应该全面做一次摸底调查后集中统一补办。三是公安部门应对边民通婚产生的“黑婚、黑户”作详细的统计,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形成多个部门协调才能够解决。四是加大《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的宣传力度。五是对于存在的“跨国黑婚”问题,首先国家应建立相关的政策措施,其次当地政府应该更主动一些,将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反馈给制定法律法规的部门。解决好边民通婚问题,促进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8. 为什么外交部要强调缅甸“难民”不是“难民”而只是“边民”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若称缅甸“难民”,则会侵犯缅甸人民的权力,违反政策。
9. 云南和缅甸边境上的人说话一样吗
云南和缅甸边境上的人说话一样的,缅甸很大的。边境上的跟云南比较接近,所以会说云南当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