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为什么出兵缅甸
⑴ 二战缅甸战场上美国人出多少兵力
没有出兵,那个时间段,美军的战场在太平洋和欧洲,蒋当时是盟国亚洲战场的总指挥官,美国出钱、出装备,蒋出人,第一次赴缅作战十万人,英国背信弃义,最后走野人山,导致折损大半,第二次的时候,才有巨大战果。
⑵ 关于二战缅甸战场的问题
一,缅甸归印度总督韦维尔管辖,缅甸军的指挥权在他手里,同时他还是盟军南太平洋战区统帅.但直接指挥缅甸军队的是亚历山大,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英军指挥官.中国战区统帅自然是老蒋啦.美国派了史迪威到中国担任老蒋的参谋长,他还是中国训练与战斗司令部司令,盟军在中国的最高军事代表.
二,英军的战斗力不弱,怎么都比远征军强.但由于长期松懈,装备陈旧,并且由于英国战略重心并不在亚洲,所以英军的抵抗十分消极,打了就跑,没打也跑...一路上抛下了许多武器装备给日本.这些都是源自于英国退守印度的战略方针引起的.印度是英国在亚洲最后的大本营,不容有失,所以英国不愿意为了缅甸而分散印度的兵力.(从后来日本 断 字号行动中进攻英帕尔遭到英军顽强抵抗就可以看出来,英军也并非是什么二流军队,其空中力量也打得日军白天不敢露面)
⑶ 二战期间英国一直与德国为什么会出现缅甸
整个东南亚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包括现在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缅甸泰国到印度这一片都是。日本向英国宣战后,首先把这一片都战了,在缅甸打击英国,中国出兵援助。
⑷ 缅甸打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缅甸内战始于1960年,当时军事强人奈温夺取政权,建立军事独裁政府,否决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开始缅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缅甸陷入50多年的内战。这场内战,截止到现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缅甸近6000万人口中,缅族占了2/3,掸族、克伦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较大的少数民族。缅甸现在有公开的25支民族武装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装,仅掸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装经常活动。在这些武装当中,有一些是当年国民党远征军的遗老遗少,是中华民族遗落在他国的武装;有些是由缅共演变出来的武装。但是,这次和缅甸政府军打得最激烈的却不是和中国源源较深的那些武装,而是和美国源源颇深、受美国支持较多的克钦独立军。而这次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的战争,美国在其间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美国智库(CSIS)最新提出的、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2.0版的政策建议中,关于东南亚布局的内容提到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缅甸。考虑到近几年缅甸的政治改革、缅甸反对派昂山素季的出狱并恢复议员身份,以及美国政要频繁访问缅甸,可想而知缅甸已经成了美国在地院战略上准备遏制中国的重要布局。考虑到中国和缅甸现政府的关系,美国的目标一直是推动亲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竞选中上台,这一点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缅甸,并与昂山素季密谈可以窥斑见豹。但是,缅甸现政府显然没有给昂山素季和美国机会,昂山素季最终因宪法所限未能获得竞选总统的资格。这使得美国通过竞选途径赢得缅甸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于是,美国开始选择内战方式。
事实上,为了使得昂山素季获得更多支持,美国一直在努力促使克钦独立武装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从而使昂山在缅甸获得军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这一点,我们还得从缅甸克钦独立武装的历史说起。19世纪,英国殖民者先后发动3次侵缅战争,并于1886年正式在缅甸建立起殖民统治。和在印度一样,英国人在缅甸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并有意识地将一些军政要职逐步让给克伦、克钦和佤族等少数民族。随着时间推移,各少数民族与缅族的关系不断恶化,缅甸的民族分离主义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受英国殖民者影响,克钦等缅甸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抛弃了传统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与英国人合作对付缅族人。1948年缅甸独立,那时候少数民族分离主义已经很明显。到了1962年后的奈温军政府时期,矛盾开始激化。克钦独立军就是成立于1961年2月5日,是缅甸克钦族分裂运动克钦独立组织(KIO)的武装力量。克钦独立武装是缅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装之一,也是缅北势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装,数十年来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国防军打打停停,战争不断。事实上,克钦独立军与美国渊源颇深。早在上世纪缅甸独立前,可亲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国传教士奥拉·汉森帮忙编制的,并把第一本用克钦文翻译成的《圣经》交给克钦民族,克钦族就是在那时候开始改变了信仰。目前,克钦邦超过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战爆发后,日本军队占领了全缅甸,由于初期盟军还处于劣势,所以希望能在缅甸动员更多本土力量对抗日本侵略军,于是美国就与克钦族合作成立了擅长山地作战的“克钦101突击队”(Force 101 Ranger)。这一突击队参与了不少美军对日军的作战,扮演了诸如侦察、突袭和炸毁日军弹药库等任务。克钦101突击队发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来2000人发展为2万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队,部分甚至还参与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对日作战,得到了美国总统和国防部的嘉奖。战后,美军撤离缅甸,但在美军中一直保留了101突击队的番号和101部队基金会。
缅甸独立后,101克钦突击队以五个营兵力转入了新成立的缅甸联邦国防军。当时,缅族军队仅有三个营。由于昂山继任者没有兑现“彬龙协议”中关于尊重少数民族自治意愿的条款,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加剧恶化。1949年,实力强劲的克钦部队应时任总理吴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围攻仰光的克伦族军队,击败克伦族军队后可亲部队又在勃固山区打垮了缅共力量。
但是,随后克钦部队发生分裂,一部分军队进入克伦族军中,并于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克钦独立军,次年回到克钦邦,成了反政府军武装。缅甸独立后即和美国建交,与美国关系的恶化则始于军队接管政权后。在奈温建立军政府后,美国即将驻缅使馆降为代办级,停止对缅甸提供经济援助和进度援助,撤消了对缅甸的贸易普惠政策,对面实施了武器禁运,并对缅甸实施了金融制裁,组织国际机构对缅提供援助。
事实上,自那时开始缅甸被美国封锁了。美国和缅甸关系的改善是从2009年9月开始,奥巴马政府公布对缅新政策,在维持现有制裁同时,恢复与缅直接接触并有条件扩大对缅人道援助,目的是换取亲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奥巴马在新加坡与包括缅总理吴登盛在内的东盟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两次访缅。作为和西方改善关系并实施内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缅甸政府释放。昂山素季被释放后,美国政客即开始频繁访问缅甸。2010年12月,美国务院助卿帮办约瑟夫·云访缅。2011年5月,约瑟夫·云再次访缅。2011年6月美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访缅。2011年8月,美参议院批准关于米德伟(Derek Mitchell)担任美国缅甸事务特使,米德伟先后于9月和10月访问缅甸。9月29日,美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助理国务卿波斯纳和缅甸问题特使米德伟分别在华盛顿会见缅外长吴温纳貌伦。11月30日,美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成为50多年来第一位到访缅甸的美国国务卿,此后两国关系开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减轻对缅甸制裁,准许美国公司在缅甸投资。2012年11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缅甸。奥巴马此行使其成为首位在位期间访缅的美国总统。2013年5月,缅甸总统吴登盛访美,成为47年来首位访问美国的缅甸国家元首。
美国和缅甸改善关系,目的是为了缅甸政府释放昂山素季,并推动缅甸改革,从而试图在后面的选举中赢得缅甸选举,从而完成对缅甸的政权演变。对缅甸政府来说,以释放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来换取美国对缅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为了进行改革,并扩大缅甸与外部的经济合作与联系。两国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奥巴马访问缅甸达到顶点,之后开始回落。
奥巴马在访问缅甸时,与昂山素季进行了会见并有密谈。在会面后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参选总统。这一变化显然突破了缅甸政府的底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拉锯,最终缅甸联邦议会议长吴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内比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下届政府时期方可修改现行宪法,明年底大选依然依据现行宪法举行。
这也意味着昂山素季将不可能拥有总统竞选资格,美国针对缅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为了推动改革,缅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启与少数民族独立武装的谈判,但缅军和政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误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并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后冲突次数减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冲突再次加剧。由于政府已经与多个少数民族签署了停火协议,所以这之后的冲突双方主要在克钦独立武装与政府军之间展开。2014年4月,缅甸政府隽星新一轮人口普查,这遭到了部分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域的抵制。由于政府军签署停火协议的主要条件就是要缅甸境内的独立武装解散军队,缅甸只能允许“一国一军”的存在。连续3年的战争使得克钦独立武装压力过大,经济也面临崩溃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克钦独立武装也在不断寻求外援。
考虑到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关系,克钦独立武装能够寻求最大的帮助就只能是美国。2014年4月中下旬,缅甸克钦独立军副总司令桑鲁甘茂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访问。在美国,桑鲁甘茂会见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权与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汤姆。马林诺夫斯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开发署及国防部的一些官员。另外,甘茂还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缅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钦民族国际组织、其他克钦组织等代表。而早在这之前,在奥巴马执政后不久,克钦邦的“101突击队”的老兵就曾联名向白宫写信,希望美国能对克钦予以帮助。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有必要帮助克钦,表面上理由是克钦曾帮助美国军队打过日本军队,事实上则是因为在美国对缅新政策下克钦独立武装对美国有了新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不过,那时候美国还需要和缅甸官方进一步缓和关系,所以只是态度上表示支持,并未提供实质性援助。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美国还是给了克钦独立武装一个建议,即发展和缅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关系,通过与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合作来获得美国的帮助。这实际上是美国在给昂山素季策划军事支持力量。当然,由于这个选择牵扯到大国利益,克钦独立武装不敢得罪中国。
因此,克钦独立武装并没有很快敢下决定,双方并未达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访美,希望美国政府能够作为见证者参加缅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停火协议签订仪式。这实际上是克钦独立武装试图将美国拉入到缅甸内战调停当中,将克钦问题国际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缅甸政府让步,实施联邦制,并允许克钦等少数民族保留独立武装。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对缅甸《伊洛瓦底江新闻杂志》表示,缅甸内战已经打了60年,这个问题已不是双方能够处理的;中国是强大的邻居,同时美国是一个认真开展对缅交流的超级大国,只有中美两个大国参与进来,克钦民族的和平才能实现。
克钦独立武装的这种行为,在大国角力的情况下实际上是顺着美国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缅甸问题国际化,那么就将影响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战略实施就将受到影响。所以,对中国来说,并不希望美国插入进来,特别是在中国越来越需要打通从缅甸到印度洋的陆路通道的时候。客观上,中国反对克钦的想法。然而,由于缅甸政府确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参加本届总统选举,美国试图借昂山素季胜选或败选后发动对缅甸的和平演变的计划破灭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搞乱缅甸。与此同时,作为缅甸政府,为了继续赢得美国的信任,从而试图得到美国的谅解,也在尽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国的胃口。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要求考察缅甸人权。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国国务院人权特使访问缅甸,与缅方举行人权对话。美方代表团中还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数名军方高官,他们低调访问了缅北克钦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权”的同时,了解缅北武装冲突现状。据报道,人权对话前,克拉奇菲尔德等美军高级将领9日低调前往缅北克钦邦首府密支那,与缅甸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人员、密支那军区指挥员及旅级前线军官会晤。
除了探讨缅甸军队建设和改革前景,美军将领还专门听取了缅北武装冲突现状、缅北各支“民地武”当前的情况,以及首批受训缅军回前线后的表现,并商讨第二批缅军少壮派军官赴美受训的事。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托马斯·哈维是负责战略构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军高层此次访问缅北前线和内比都目标明确,那就是争取缅甸军人集团、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说白了,美国一方面试图在缅军中扶植亲美势力,同时还向将昂山素季和缅北的武装力量糅合在一起,并最终挑起缅甸的大规模内战。
中国希望周边稳定,以便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美国,希望破坏中国周边的稳定,破坏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于是乎,缅甸就成了中美较量的一个新区域。而缅甸内部的各方,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试图谋得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中国在尽力试图说服各方坐下来谈判,避免缅甸最终发展成大规模的内战,上了美国的当。然而,由于缅甸政府和缅北武装的矛盾难解,被美国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会利用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引发大规模、全国性的大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作者署名:缅甸中文网)
⑸ 美国为什么帮助中国抗日
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过大量的援助。抗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对中日双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为日本工业基础强于中国,此举实际上有利于日本。初期的美国援助,包括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和2000万美元的锡贷款。1940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后,美国大幅度增加对华援助,同时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武器。美国共向中国提供了超过8亿美元的援助,是二战期间中国最大的援助国。美国武器主要在远征军、驻印军的滇西缅北战场派上用场。
美国在外交上支持中国,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对日本提出抗议并力促中国和日本的和谈。1941年,由于中日和议始终难于达成和日本入侵中南半岛,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和钢铁禁运。断绝了石油和钢铁来源的日本不得不冒险偷袭珍珠港,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美国人陈纳德在美国与中国政府授意下组建了着名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帮助中华民国抗战。但是飞虎队整训直到1942年才初步完成,因此在1941年零战肆虐中国战场时曾出现了一段被日军不断轰炸却完全无反击能力的黑暗期。后来美军承认志愿队军籍并扩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与中美空军混合联队。14航空队与获得美援的中华民国空军取回了中国战场制空权,共击落日机2600架,支援了中国的抗战。
1942年末,日军占领缅甸,为防止日军入侵西南地区,国民政府炸断惠通桥并沿江布防,滇缅公路封闭。为保证中国的物资供应,美军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高寒山区的驼峰航线,开始空前的大规模空运。在三年多向中国空运了超过70万吨物资。驼峰航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极端恶劣,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了近500架飞机,有1579名美国飞行员遇难。1944年6月,美国飞机从成都多个机场出发轰炸日本本土,出击了900多架次。
⑹ 二战时期为什么美国英国运来的武器需要从缅甸运过来
沿海被日本占领了,西面、北面、西北都是苏联的地盘,苏联自己都缺东西,而且苏联不愿意刺激日本给英美借道。西南是喜马拉雅山,没办法运过来。南方沿海靠近广西一带是法国的印度支那殖民地,南方沿海到缅甸边境后来因为维希政府倒台也不能用了。所以只有缅甸能运输东西。
⑺ 中国抗日两次出兵缅甸,为何如此重视
缅甸过二战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缅甸的开国元勋昂山为了民族独立听信日本人诱惑承诺帮助缅甸独立。后将日军请入缅甸,而英国无法抵挡日军而撤出缅甸。日本没有像承诺的说离开缅甸而是殖民了缅甸。这样在二战期间中国抗日唯一海外援助渠道就被切断,为了打开这条援助渠道中国派出远征军与美军进行了消灭缅甸日军的战斗。打通海外援助渠道。
⑻ “二战”时候,倭寇占领了缅甸,为何不乘势进攻印度
战略价值不大,首先你要看看地图,当时日本控制的范围有多大,整个西太平洋到印度东岸都是他的,实际控制范围比德国控制的范围要大得多,却只有德国的一半兵力
占领中国的目的,庞大的人力物力,占领中国煤炭铁矿数之不尽,招募200万伪军不成问题,是继续扩张的基础
进攻美国的目的,为了抢夺东南亚资源先下手为强,美国禁运石油,钢铁,对日本工业是毁灭性的,东南亚的油田正是他需要的,但东南亚是英美荷领地,他们是盟友,夺取他们意味宣战,为了国家不停顿,进攻美国理所当然
进攻东南亚目的,当然就是当地资源了,尤其是石油
进攻澳大利亚目的是争取战争优势,战争主动权
进攻缅甸目的,尽快断绝中国资源,迫使其投降,而且可以占领有利位置,获得整个东南亚能扼守马六甲成为西线壁垒
进攻印度并没有实质好处,一来他没有占领中国,中国还是前线,不可能在前线的前面再建立前线,二来已经和美国宣战,战线没必要横跨两大洋,仅仅太平洋对付美国就受不了了,三来未必有足够实力攻取整个印度,必要时印度的确可以组建上百万军队,与其进退两难不如战线就扼守在马六甲附近更好,进可攻退可守,而且他需要的资源中国占领区和东南亚已经有了,印度却没有
有和德国在印度洋会师的打算,前提是日本占领整个中国,稳定后防,在太平洋能稳住美国,德国要击败英国,夺取地中海和中东的控制权,可惜两者都没做到,进攻印度就只能是白日梦
⑼ 美军是怎样看待缅甸的战略意义的
美军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认为,如果日军占领缅甸,中国就将失去滇缅公路。如果能确保缅甸的安全,中国就能保持住西南的国际交通线,“使租界物资能继续通过仰光畅通无阻地运送到中国”,打破日军从西南包围并进攻中国的企图。
⑽ 二战美国在缅甸战场上投入过哪些军事力量
二战中的缅甸战役有二次。第一次缅甸战役美军没有大规模参加。而第二次缅甸战役就是由美国将军史迪威指挥的包括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在内的盟军打的,美军除了大规模提供空中打击支援和运输保障以外,也有大量地面部队参与战事,其中工兵部队最多,据记载有上万工兵部队修筑了公路机场等设施。有上千人牺牲。此外战斗部队方面主要以特种部队为主,人数有近万人并直接对日军作战,有代表性的部队比如5307特混部队{麦雷尔突击队},101特遣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