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什么有远征军的后代
㈠ 佤邦族为什么是远征军的后代
佤邦族不是远征军后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缅甸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佤邦族的具体来历
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元代先属镇康路、后分属孟定路与木连路,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均为傣族世袭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 State)这一名称。历史上的“佤邦”与现阶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区别。
“佤邦”这一称呼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但有资料证明,自英国殖民时期开始就有人称茫弄以北、缅甸一侧靠近阿佤山区的地方为“佤邦”,其中“邦”是指防御工事良好、以土司为单位管辖的山寨。
㈡ 中国远征军为什么有些留在了缅甸
部队打散了就只好留下来,还有一些是不愿意回国参加内战的,有一些是云南兵败后逃出去的
㈢ 现在缅甸瓦帮汉人是明朝过去的还是远征军后代
网上有很多说法,实际上,是一个逐渐迁徙的过程。
网上,有说是明亡时候,迁徙去的。有的说是远征军,等等,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迁徙的过程。当日的汉人,是渐渐的增多。固然,在特定的时期,增加来到一个高峰。
但实际上,缅北的汉人,是逐渐增多。
同时,也是清末的时候,划定边界,倒是一些汉人聚居区,被划到缅甸。
从历史习俗上,他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明代遗民的特点。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推测和传说。
㈣ 佤邦祖先到底是缅甸的还是中国的
都不是,是当地的土着坐地户,正好被中缅给分开了。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境内的佤族有人口38.3万多;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又称阿佤山。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着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 “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㈤ 佤邦人是中国远征军的后代吗
佤邦不是远征军后裔,跟远征军没有一点关系,远征军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派出到缅甸一带抗日的军队,也叫“中国赴缅远征军”,指挥官是罗卓英将军,共计9个师,约10万余人。
佤邦的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佤邦族的人是中国和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佤邦人都学会了汉语,在当地汉语成为了通用语言之一。
因地理位置处于中缅边境,历史上与中国的文化、商业交流密切,所以很多佤邦人都会讲汉语,这一点成为了他们营销的巨大优势。
他们利用相对流利的汉语成功混入国内各大平台,或用才艺、或者用“美人计”与国内网友打成一片,然后给自己安上“远征军后代”的身份,诓骗不了解历史的国人前往佤邦,一旦你上了他们的当,无异于自己迈入了无尽深渊。
㈥ 缅甸果敢战争多次爆发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上遗留的问题,这个问题无解,直到缅甸把吃到吐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和平回归的方式归还中国。
缅北有四个特区:果敢、掸人、佤邦、克钦。原为中国领土,一直被英国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作为盟国的英国向国民政府归还土地,蒋一心想发动内战,拒绝接受。1946年,英国完全撤军,第二次归回,蒋再次拒绝。无奈之下,英国托管联合国,而联合国也无瑕管理,便无限期地授权缅甸政府托管。
这四个特区全为华人,与我们同文同宗,自然不甘屈居他人之下,从此开启了七十多年的缅北内战。
四个特区的行政主席,除克钦为轮流外,其三个为固定。果敢,主席彭家声,四川人,拥有一支武装力量:果敢同盟军,总司令为其长子彭德仁;佤邦:主席鲍有祥,云南人,拥有一支武装力量:佤邦联合军;掸人:主席林明贤,拥有一支武装力量:掸人民主同盟军。缅甸政府之所以剿了几十年还剿不了,其背后有一道铜壁铁墙:中国。其所需要的战争物质,可以由全球华人组织无限制提供,其战斗人员来源于:中国内地退役军人,台湾退役军人、新加坡退役军人。随着战斗的规模,可以无限增加,军备物资无限提供,剿之不绝,反而越剿越多,就是建立在他们背后有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每次缅北战事开启,全球的华人都会关注。一是他们是我们的亲血同胞,二是中国政府亏欠他们太多,三是远征军英烈的后代,四是原本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同胞。可以这样断言,缅北不归还我们,永无宁日。
㈦ 二战时好多远征军留在了缅甸吗
是的,活得和死的都有好多留在了缅甸。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其中,在1942年的缅北大撤退中,中国远征军遭受重大伤亡,第6军和第66军(欠新38师)在战斗中大部溃散,陆续分散回国。其中有大量离散人员就留在了当地。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其中,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就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
㈧ 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
佤邦族不是远征军后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缅甸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8)缅甸为什么有远征军的后代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和各族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入侵云南,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支援滇西南抗日部队,并组织“耿马沧源支队”、“阿佤山区游击支队”、“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班洪自卫支队”等游击队与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
1944年,又配合抗日部队在班洪、班老等地痛击日寇,收复失地,将日军驱逐出孟定。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
㈨ 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是怎么回事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 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战功。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详细可以查一下网络。
㈩ 中国远征军有那么多留在了缅甸,为什么
艰苦岁月,条件有限,青山处处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