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府军兵源哪里来
1. 缅甸佤邦军打了这么多年仗,领地又小,那么军费从哪来的呢
这主要是因为缅甸地区拥有非常多的矿石资源,这也使得缅甸的地方武装能有足够的军费来应对缅甸政府军。当然缅甸的地方武装非常的繁杂,这也使得缅甸政府军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而且有些地方武装的实力非常的强大,甚至有足够的能力和缅甸政府军进行对抗。有一些地方武装甚至会通过贩卖毒品来赚取经费。
而且这些地方武装的所在地都有一些矿石资源或者是毒品种植地,这也使得这些地方武装有足够的经费开支来应对缅甸政府军。不过现在由于缅甸政府军的强力打击,使得这些地方武装选择投降政府军。
2. 缅甸果敢同盟军是隶属于政府军,还是地方武装
属于地方武装,也就是反政府军,是果敢地区最大的武装势力。
缅甸政府军即缅甸军队成立于1941年12月27日,当时称“缅甸独立军”。1945年3月27日被定为建军节。1988年以后,调整国防体制,取消总参谋部,建立军种司令部。
缅甸政府军的最高决策机构国防安全总司令部。国防总司令部和国防部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国防部为最高军事机关,设部长一人。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第一特战局、第二特战局、军务局、军需局、任命和授衔局、军检局、军法局、军事情报局、军训局、炮兵和装甲兵部、民团和心理战部、国防工办、采购处、军械修理部、军械局、工程兵部和军医局。
缅甸国防军现有总兵力37万人。年军费约4亿美元。实行志愿兵役制。
2009年8月29日,有媒体报道佤邦联合军加入果敢军。佤邦联合军(United Wa State Army)简称:佤联军-正规部队总数约3万人左右,总部设在邦康,在南方的泰缅边境还设有一个军区叫做佤联军171军区;为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
3. 内战战败后的国民党军入缅甸后的历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据李弥部的动向,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先后集中7个团和4个团的兵力,对越境入窜的国民党军数干人实施围剿,在耿马、西盟、孟连、沧源、澜沧等县歼其700余人,余部又逃往国外。
1953年1月,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支持下,逃缅国民党军实力曾发展到1.85万人,编为1个总部、1个指挥所、3个军区、4个师及16个纵队,并改番号为“东南亚自由人民反共联军”。
11月以后,李弥总部及第8军、第26军部分兵力共5400余人撤往台湾。在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强大政治攻势下,留缅国民党军残部3000余人回国投诚。至1957年6月,逃缅国民党军仅剩3800余人,而且内部混乱,对云南边境的武装窜扰有所收敛。
1958年8月,逃缅国民党军500余人窜至滇南孟连县至勐腊县附近,进行小股袭扰。解放军昆明军区从5个公安边防团各抽调一部进行堵击围歼,给予其沉重打击。1959年5月,云南边防部队针对逃缅国民党军小股入窜的特点,制定和修改反窜扰作战方案,组织小分队分地区游击作战,粉碎了逃缅国民党军数十次窜扰。
1960年7月,台湾当局给逃缅国民党军空运大批武器装备,其实力扩增至9400余人,又加紧了入境窜扰活动。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军昆明军区集中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进行了两次勘界警卫作战,歼国民党军740余人。
此后,逃缅国民党军对云南潞西、镇康、孟连等边境地区进行了8次小股窜扰,遭到云南边防部队的沉重打击。到1966年9月,逃缅国民党军撤往泰缅边境地区,停止了对云南的武装窜扰活动。
1950年至1966年,云南边防部队对逃缅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武装特务进行大小战斗1302次,歼其29800余人,其中俘虏7600余人,迫降16000余人。
(3)缅甸政府军兵源哪里来扩展阅读
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军虽有巨大的优势,最终是还被解放军打败,逃到了台湾。那时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岛还有部分国军残余部队,大陆上几乎是看不到国军的影子了。不过,在云贵川地区国民党还留有一小部分残余部队,他们没有来得及撤退,在无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缅甸。
这些国军残部逐渐在缅甸境内集合,很快就组成一支三万多人的武装部队,还有个番号国民党93师。蒋介石虽然败走台湾,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从来没放弃过反攻回大陆的念头。这样说来,远在缅甸的93师将会成为国军之后的重要力量。蒋介石甚至还将他们编入正规军,和其他部队一样给他们发放粮食军饷。
虽然国共内战中,国军被解放军打得很惨,但他们到了缅甸,和缅甸军队的实力比起来还是厉害不少的。缅甸军队每次讨伐93师都要反过来被93师教训一顿,缅甸肯定是很不服气,就告到了联合国。对于这件事,蒋介石也不能给出合理的说法,只能想办法把这支部队运回台湾。
不过在93师中很多士兵并不愿意去台湾,他们中很多都是云南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梦想着重回家乡。出现这种情况蒋介石也没办法,只能把愿意走的带回台湾,不想走的就丢在当地,并且断绝往来。
虽然留在缅甸的国军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缅甸军队还是打不过。不过,这支部队没了供给,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他们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区很有名的毒品武装部队。缅甸和泰国的部队来来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败而归,泰国政府没办法只能主动找他们谈判。
4. 缅甸的政府军很坏吗他们是不是军阀性质
对于缅军而言,长期执政绝非上选。事实上在1988年后,缅军也一直在寻求还政于民,自己可以置身复杂的民事管理事务之外,间接对民选政府进行监督和控制。缅甸军方不是军阀,他们自诩为缅甸完整与统一的保护者,他们自己受教育水平一点不低,他们很清楚军队不干政的价值和民事治理的复杂性。不论是2008年还是2021年,不论是苏貌、丹瑞还是敏昂莱,这一基本路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他们要的是保持军队的利益,但也认为还政于民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换言之,缅军很清楚,如果全面接管治理权等于将所有社会矛盾引向自己,而让民事政府负责可以将很大一部分治理责任推给政府,自己仍然可以保持着许多隐蔽的利益网络。同时,由于缅军直接独立于民选政府同时还控制诸多资源,民选政府治理社会的资源量是不充分的,他们要么选择配合缅军,要么选择支持率下跌,缅军横竖不会倒掉,这才是对缅军更为聪明的控制方式。
从此次政变来看,军队的诉求并不太多,谈判空间仍然存在,并且军队也没有取缔民盟等党派,因此预计他们寻求的仍然是有限的目标,即确保符合军队利益的2008体制不被动摇而不是再度取代民选政府全面接管治理权。因此,只要大选符合缅军的要求,缅军还政应该就是时间问题。否则,缅军可能会直接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不满,最后直接动摇2008体制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对于缅甸来说,这种军队-民选政府双轨政治对于缅甸的长治久安不利,民选政府要想夺回权力,要么就要使用武力,要么就是等待军政府自行放权。目前来看,缅甸的民选政府都不可能有武力可以使用,缅军已经在20世纪60年代基本垄断了控制区内的暴力,有太多办法可以阻止民选政府掌握自己的武装。同时,民选政府治理能力也较为不让人放心,他们如果真的夺权、军方重回不干政的状态时真的能实现有效治理,而非如同50年代那样引发内斗和腐败也是令人怀疑的问题。缅甸要想获得稳定的政治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双轨制,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缅甸政治发展合乎逻辑的暂时结果。
当然,对于中缅关系而言,暂时问题并不太大,不论是民盟还是巩发党,与中国的关系都较为友好,也都希望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是任何缅甸执政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双方也许有点波折,但整体稳定向好的态势不变。同时中国也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点也有利于避免被军队与民事政府双方的斗争所波及。不过此次军事政变完全可能引发美欧对缅甸军政府的制裁,可能还从侧面推动缅甸进一步向中国靠拢。缅甸局势的后果还要保持持续观察。
能塑造缅甸前途的终究只有缅甸自己,虽然不顺利,但缅甸还是有一定的希望与前途。
5. 缅甸雇佣军的缅甸雇佣军的渊源
缅北的雇佣军,在东南亚的历史相当悠久,16世纪已有不少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雇佣军的面目出现,混迹于东南亚各国。在今缅甸若开地区和孟加拉国南部,当时有个阿拉干国,国王军队里就有不少葡萄牙雇佣军,他们表面上效忠国王,暗中却从事着海盗和掳掠奴隶的罪恶活动。
1953年春天,缅甸政府不惜重金雇来原英属印度国际军团(多为锡金与尼泊尔裔),向国民党残军发起了一场名为“旱季风暴”的攻势,双方投入10万兵力进行搏杀,成为迄今为止金三角最大的战事。最后国际军团全军覆没,总指挥丹尼尔开枪自杀。而国民党残部为了生存,后来也从昔日的抗日军队沦落为金三角地区一支组织较为严密的武装贩毒集团或临时雇佣军。
除了外来的雇佣兵,在缅甸北部山区,当地的男人也有当兵打仗的“历史传统”,甚至有不少缅籍华人的后裔参加了缅甸的各种战争。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许多在国内难以谋生,或者在国内犯了事、欠了赌债的人都习惯性地往缅甸跑,而许多人为了吃饭都选择了当兵,在兵匪成群的缅北,加入这样的行当要求不高且很容易糊口。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部分国民党残军逃入缅北和金三角地区活动,也不断吸引了一些不明真相和反对新中国政权的人出境参军。而后来国内的“大跃进”和“文革”等政治运动又使得大批人迁居缅甸,许多人参加了包括国民党残军在内的各种武装。
尤其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时期,大批来自上海、北京、四川和昆明的“知青”,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乡镇、山寨“扎下了根”。当时,境外的缅共武装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于是从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国门成为缅共战士。这一批被后人称为“精神雇佣军”的中国年轻人加入缅共后,很快参加了各种战役。在与缅军和其他武装的对峙冲突中,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战斗中牺牲、失散。少数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卖肉体维持生计。
现在,在距缅北“果敢国门”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烈士陵园”,是当年“缅甸共产党果敢县委员会”为“缅共人民军”死亡官兵所建。当地人告诉记者,其中不少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知青。
1970年代后,随着金三角和缅北地区毒品种植、加工和贩运量的扩大,各种大小武装也纷纷成立。此外,尽管缅共于1989年垮台,但其主要武装力量分裂成为缅北的四支地方武装,经与缅甸政府谈判后形成各种“特区”,一直割据至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缅甸山水相连的中国,俨然成为缅北各民族和派系武装的重要兵源地。
6. 缅甸政府军是什么族的跟中华民族同宗吗 还是另外的民族
缅甸主体民族是缅族,占人口的70%。政府军主要是缅族的。
缅甸的少数民族包括克钦族、克伦族和果敢族。其中果敢族就是汉族,主要居住在果敢特区,占人口的3%。
7. 缅甸军方是亲中还是反中
当然是果敢族武装了 ,因为果敢地区大部分是汉族,在缅甸属于少数民族了,外来做生意的缅甸其他地区的商人比较少,相反,内地的商家倒是挺多,在果敢在部分地区都能收到中国移动的信号,缅甸通信信号覆盖的倒是很少,果敢也一直都是民族自治区,现在果敢族武装的头彭家生以前是果敢地区主席,五年前被政府军赶下台...历史上明朝据说有一支皇族因为战乱来到这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自称是皇族后人,不过果敢地区一直被当地的几个大家族控制着。有一些方面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中的,当地的小学课本是在内地买的,书上写的首都当然是北京了,老师教的时候还得现解释...
在东盟国家中缅甸因为受到西方的制裁,所以对中国的倚赖也比较大,所以和中国军队的关系还可以.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缅甸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缅甸政府是一个民族主义政府。
8. 缅甸佤邦军打仗多年,领地较小,军费是怎么来的
从缅甸脱离英国控住开始,缅甸国内就一直没有真正的完成统一。目前在缅甸国内存在着多股军阀势力,这些军阀势力主要分布在缅甸的边境地区,他们和缅甸政府的关系十分的微妙,如果缅甸政府给出的条件比较合适,这些军阀就会听从缅甸政府的调遣,担任一些地方上的官职,假如缅甸政府给出的条件不合适,这些军阀也随时会发动叛乱。
缅甸佤邦的武器基本都是轻武器为主,这些武器的造价低廉保养容易,消耗的军费十分少。而且缅甸佤邦的士兵都是当地百姓,他们的工资并不高,即使是4万士兵一年消耗的军费,也不会超过一架B2轰炸机一年消耗的军费。只能说佤邦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主要还是由于缅甸的特殊国情导致的,因为缅甸政府军在人数和军费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假如未来缅甸政府军和佤邦军的实力差距被拉大,那么佤邦军肯定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9. 缅甸果敢军及其它地方武装的历史由来,及和政府军的矛盾由来
·彭家声1968年带兵打败缅甸政府军统治果敢
彭家声1968年带兵打败缅甸政府军统治果敢
彭家声(左)与缅甸政府前总理钦纽一起。
在这张拍摄于近年的照片中,彭家声与当地一群孩子一起,看起来与一般老人无异。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果敢乱局当前 传“果敢王”彭家声已逃离
近日,位于中缅交界处的缅甸华人特区果敢县发生了一系列紧张事件。8月8日,缅甸政府军与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地方武装)发生对峙事件,引发市民大面积恐慌,超过万人向中国边界逃离。本来在各方协调下,事态有所平息,然而,8月27日,缅政府军开始对果敢展开全面的搜查,查禁枪支与毒品。传言果敢特区领导人彭家声也已经逃离。
这位年近八旬的“果敢传奇”在沉寂多年后,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祖籍四川18岁入伍
彭家声是何许人也?他身逢乱世,半生戎马,几度沉浮很具传奇色彩,有人说他是毒枭,也有人说他是豪杰。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他是第一个与缅中央政府达成和解的地方武装力量首领,也是第一个向世界宣布将在自己的辖区内实行全面禁毒的金三角地方武装领导人!
现任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的彭家声祖籍中国四川。1931年,他出生于果敢红石头河。父亲彭积昌共生七子,彭家声是长子。除了夭折的次子,彭家兄弟六人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职。
1949年,在当时的果敢土司杨振材开办的进修班里恶补了不到一年的军事知识后,年仅18岁的彭家声开始在土司公署自卫队但任分队长,数年后升为副大队长,直至1965年缅甸政府军进驻果敢、土司政权结束才解甲回家。
好斗善勇乱世突围
这种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果敢在缅政府军进驻后陷入混乱,同年6月底,44岁的彭家声带着几十名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与缅政府军打起了游击。
在边境,常听人们讲彭家声一生坎坷,多灾多难,几次差点送命。与缅政府军作战的那几年,让彭家兄弟骁勇善战之名驰誉缅甸。1967年,缅甸共产党邀请彭家声加入。次年元月,经过严格训练和重新准备后,彭家声的部队以“缅甸人民解放军”的名义进入果敢。
据说,当时在与缅政府军作战时,人民军处于下风,在前线指挥所准备下撤退命令之际,不怕死的彭家声却坐着一辆吉普车直往前线冲。他一脚蹬在踏板上,身子伸出车门外,一个劲喊司机:“往前开!往前开!”如此狠劲居然在最后扭转了战局。
率先停战禁毒“洗底”
1969年4月,果敢立县,彭家声任县长。占领果敢初期,他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税收,对部下和平民百姓都比较爱护。所以这段时间果敢社会较为安宁。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缅共内部分化严重,彭家声也随之沉浮,从1977年开始,一直隐居贺岛。直到后来旧部逐渐控制了果敢的局势,他才复出主持局面。
1989年,彭家声成立民族民主同盟军,与缅政府达成停战协定,成立了高度自治的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缅甸境内其他17支武装纷纷效仿。
根据协议,他们可保持现有武装力量和管辖地盘,缅政府向他们提供部分经费及其他物资援助,并给予了开发矿产、森林资源,开放边境口岸和减免进出口税收等特权。
1990年,任特区政府主席的彭家声同意在果敢进行改种禁毒。2002年底,果敢根除了罂粟种植。从进入和平年代至今,果敢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毒王?枭雄?众说纷纭
据说,虽然作为特区政府主席,彭家声从来不去特区政府办公地点办公,缅政府的常驻官员与联络员有事都得上他家汇报。
彭家声也很少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都是派代表去参加。他不到缅甸纵深地区和其他国家,一是怕被缅政府“翻旧账”,因为他曾是政府通缉的战犯;二是为巩固地盘,扩充军队,他曾暗中采取了“以军护毒,以毒养军”的政策,结果被国际禁毒署列为了世界通缉的十大毒枭之一。
按当地人说法,他是“不受国际欢迎的人”。彭家声的一生,评价历来争议多多。有人说他是毒枭,是继坤沙之后新崛起的一代毒王,但他却是果敢提出禁毒主张的第一人。因此对彭家声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一直坚持维护果敢的民族利益,抗击政府军达数十年之久,也因此得到了果敢人的尊敬。
新闻背景 果敢原属中国 对峙打击边贸
南伞,位于云南西部临沧市镇康县境内的边境小镇,是临沧地区与缅甸的重要边境贸易口岸之一。
距南伞百米之遥就是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属于中国,被英国入侵后划入缅甸,后成为缅甸共产党的控制区。通过与缅甸中央进行停火谈判后,果敢成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
果敢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用的是人民币,说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连座机也是云南区号,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果敢近15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从中国进口,可谓与中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
在果敢做生意、打工的中国人多达数万,老街店铺90%以上由中国人投资。对峙事件吓走了大多数中国商人,果敢从未如此凋敝冷清。
果敢军与缅甸政府军已经停火20年。果敢军通过新成立的“缅甸和平和民主阵线联盟”发表声明称,缅甸政府军正在向他们施压,要求他们在2010年缅甸大选前,加入由政府控制的边境安全部队,以避免他们对大选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