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布施节是什么
㈠ 在缅甸送人东西为什么必须在星期一到星期六,为什么星期天禁忌送东西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现在已缩短为7夭。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
缅甸人认为在星期二做事情必须做两次才能成功。所以,一般人都避开在星期二做事,缅甸人有个风俗,每逢星期五这一天,忌讳乘船渡河。缅甸人送给别人东西时,必须在星期一至星期六进行,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衣服、纱笼等。避讳母鸡在布上下蛋,以防破财。避讳旅途遇蛇,若遇蛇,则应返回并推迟行期。忌在“安居期”(从缅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结婚、宴请、迁居、娱乐,僧人亦不得外出。
㈡ 泼水节的含义是什么
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缅甸布施节是什么扩展阅读
缅甸全国欢度泼水节
缅甸2017年4月13日迎来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许多城市的街道挤满载歌载舞的人们,大家相互泼水,露出开心的笑容。
当天,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市内设置了近60个不同规模的泼水台。仰光市政厅前搭起巨大的泼水台,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泼水节开幕式,仰光省省长吴漂敏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活动开始后,身穿缅甸各民族服装的舞者在泼水台前表演不同风格的歌舞,大家互相泼水嬉戏。
经过泼水节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后,缅甸民众将于17日迎来缅历1379年的第一天。在13日泼水节的前一天,缅甸若开族人在仰光举行磨黄香楝粉比赛,迎接缅历新年。
来自不同团队的若开族姑娘用力将黄香楝树的树皮在石磨上磨成粉,磨得最多的团队获胜。磨好的黄香楝粉被收集到一起,在泼水节当天用来浴佛。
黄香楝粉是缅甸传统化妆品,人们把沾水稀释后的黄香楝粉涂在皮肤上,会感觉到清凉,也有防晒功效。
泼水节是缅甸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在缅甸,水象征着清洁和吉祥。缅甸人认为,庆祝泼水节可以洗刷过去种种罪恶,迎来美好的一年。在泼水节假期,当地信奉佛教的人们前往寺庙和佛塔拜佛、布施,还会制作一些缅甸年糕赠送给邻居。
往年,缅甸泼水节假期为10天。2017年,缅甸政府做出调整,将泼水节假期缩短为5天。
㈢ 老挝很多人为什么一直以来坚持布施,什么是布施
布施一般来讲就是帮助别人。比如说看到乞丐我们给他点钱,这就是财布施。布施就是给予人生最大的力量,就是给予别人,当你内心没有要求回报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给予才是真正的布施。当你这种心态的时候,那么回到你身上的将是成倍成倍的回来。佛家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其实最终都是要以无畏布施来进行布施的。无畏布施就是你的心中没有所谓的要求回报的这种心理,那么这种布施是最好的。一个人他如果是个穷光蛋,那么很多人就认为他没有办法布施,其实他也可以布施,比如说赞美别人,称赞别人。这种也是一种布施,所以说不要把布施认为都是给别人钱财,教别人的方法给予别人的帮助都是布施。
㈣ 缅甸人有没有中秋节这个习俗
没有,因为中秋节是中国人的节日。
㈤ 缅甸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饮食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2、服饰
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3、称呼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为叔伯)。
(5)缅甸布施节是什么扩展阅读
缅甸的宗教信仰及禁忌:
缅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中影响最为广泛并为绝大多数缅甸人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约占全缅87%的人口。基督教约在16世纪初传入缅甸,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浸礼会和罗马天主教派。
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不喜欢别人触摸自己的头。妇女的筒裙被视为不洁,严禁晾晒在头部以上的高度,忌讳从晾晒的妇女筒裙底下走过。进入佛教寺庙和参观佛塔时应脱鞋、脱袜,不应与僧侣“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随意碰触僧侣袈裟或身体。
进入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场所前,应事先询问是否可以进入,如对方不欢迎非信徒进入,请勿强行参观。此外,缅忌讳随意抚摸儿童头部,用脚做指示、踢东西或触碰人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㈥ 缅甸人的风俗习惯
缅甸有14个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着27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墠邦省东枝Taunggyi,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凉爽,加上莱茵湖的魅力,使它成为近年来缅甸最吸引人的避暑胜地。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只,游湖的马达船船身很长,船头高高翘起,重心落在后半段,观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个人;当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们由湖北岸的良瑞码头进湖去,长长水道上一路迎面而来的船只多是载着湖中浮田出产的蔬果,还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㈦ 亚洲其它国家中秋习俗
韩国
家团圆,品松饼
韩国阴历的八月十五称为“秋夕”,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秋夕可以说是韩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甚至比春节(阴历新年)更隆重。
韩国的秋夕源于中国,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变化。中国人过中秋,主要是家人团聚,不能团聚的也讲究千里共婵娟。韩国人过秋夕,除了全家团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祭祖和扫墓。
秋夕的清晨,韩国家家户户都会摆好新谷、水果酒、松饼、芋头汤和各式各样的水果祭拜祖先。韩国传统上是由长子继承家族的正统,因此秋夕祭拜祖先时,均是兄弟们到大哥家里祭祖。祭典开始时,男人们都要恭敬地站立在祭桌前,主祭的家族长子要先把家里的大门打开,意指请老祖宗进到家里来。然后回到祭桌前,烧香、献花与献酒,率领家庭成员行叩礼。在祖宗们享用祭品的时候,主祭者要向家人介绍祖宗的光荣事迹,然后卜问祖宗是否已享用完祭品。完毕后,主祭者再率领家族成员对祖宗行叩礼,恭送祖宗。祭祖仪式完毕后,大人们将祭酒喝掉,然后开始吃团圆早饭。
除了祭拜祖先外,秋夕还有扫墓的习俗,一般是在秋夕前一天或前两天举行,近代则多在当天举行。因为韩国人的祖坟一般都在山上,所以祭扫祖坟被称为“上山”。秋夕“上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使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了“上山”。
韩国也有独特的中秋食物——松饼。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
2/6
越南
儿童提鲤鱼灯出游玩耍
越南人也在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节日由孩子“当家”。当晚,孩子们会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手拉树根,被带上月宫受罚。到了晚上彩灯齐放。传说曾经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害人,有人为除害用纸扎了鲤鱼灯镇住了此妖。因此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近年来,在中秋节,许多年轻人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3/6
新加坡
亲朋在中秋节互相馈赠月饼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每年中秋,各个住宅小区都会举行由一些商家组织的中秋晚会,在那里,可以免费品尝各种式样的月饼和参加有趣的游园活动。另外,在一些华人聚居地还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及放河灯、踩高跷、彩灯展示等活动。
4/6
马来西亚
提灯笼游行庆中秋
据了解,马来西亚的华人在中秋节时必定要做的三件事情是赏月、吃月饼、提灯笼游行。和北京一样,中秋节前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也铺天盖地。
吉隆坡一些地方会举行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非常热闹。
5/6
泰国
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
八月十五,泰国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拜观音菩萨和八仙。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神仙们就会“降福”。
泰国华人华侨过中秋节保留了许多潮汕人的传统。比如,潮汕人在中秋节之夜要“拜月娘”,合家给嫦娥烧香祈福,并且要祭祖先、上供品,以保佑子孙福寿安康。
泰国人在中秋节必吃的水果是柚子,一来中秋节前后正好是柚子最好吃的季节,错过可惜;二来柚子又大又圆、象征“团圆”。
另外,月饼也是节日食品,其中,榴莲馅的月饼,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泰国的月饼制成礼盒的较贵,4块一盒的通常要人民币40元以上。不过,泰国很少有卖6块一盒的,因为泰国人认为“6”不吉利。
㈧ 德昂族有那些节日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
1、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
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其间,人们还提着空竹筒,争先恐后地去接从佛像上淌下来的水,或喝进肚,或洗脸洗手,以示避开病魔,来年吉祥。泼水首仪过后,人们开始将所带食物置于供盘上,供于佛像前,齐声朗诵祭词,然后让参加泼水节的人们品尝。
以上仪式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队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井边、泉边、河边取水,以取水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其间,每取一次水,都要举行取水仪式和供物仪式。还要举行传烟和对歌的仪式。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规矩。
第一天只能分别在寨边的井里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边取,第三天再到河边取水,先近后远。意即要靠自己的双手开发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泼水有着严格的规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浇水,再为佛爷、和尚洗手,不能浇到身上。群众之间更不能相互泼水。
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着竹水筒,分别到长老们的家中,为他们洗手、洗脸,意即感谢他们所作的奉献,预祝他们健康长寿。从第三天开始才以花束着水洒在对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浇水,而浇水的主要对象又是新婚夫妇,意即祝贺他们和睦相处,永远幸福。浇水时,新婚夫妇不得随意拒绝或反抗,否则,将会被人们视为不懂规矩的人。
2、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也不准僧侣们到村寨中留宿,他们要净居佛寺,专心念经,提高德性。
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3、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结束。头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早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4、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
最后一日,客人离开,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据说做摆可以使本村寨群众清洁平安,免遭灾祸,并能驱鬼邪。
5、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附近。
节日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众人到佛寺将佛像“请”到白柴堆旁,点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们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侣当夜也要参加烧白柴,为大家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众人待到柴堆烧尽,才将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爷将炭灰置于土罐中,供于神坛,以示给佛祖取暖。
(8)缅甸布施节是什么扩展阅读:
德昂族的婚姻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
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
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
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诉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去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量根据男家经济情况决定。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数量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新媳妇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请全寨人来进餐,客人送些烟草、蔬菜和木材作为礼物。
㈨ 缅甸最壮观的“僧人聚会”,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直以来,东南亚旅游都是我们国内非常热门的旅游路线。
从早期“出国游”兴起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有能力走出国门,去到海外旅游,东南亚旅游依旧是一个很大的热点。
缅甸,便是其中之一。
法新社报道位在缅甸中部历史悠久的瓦城是佛教重镇。今天在瓦城附近的机场举行的布施大会,除了有众多赤足僧侣参加,还有来自12个国家的佛教高层人士聚集。
当太阳升起时,着藏红色和栗色僧袍的僧侣在足球场大小的场地形成一片壮观人海,他们冥想、祈福及接受布施。
根据一份声明,这场活动是为了加强“(缅泰)两国僧侣及佛教徒之间的关系”,并强化区域的僧侣文化。
这场布施大会是2015年来第3场,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24岁缅甸僧侣吴苏南达(U Thu Nanda,译音)说:“我希望未来几年可以继续举办更大的活动”。
㈩ 缅甸也有泼水节,它和傣族的泼水节有什么不同
在4月13日——4月16日期间的泼水节,是一些民族最盛大、隆重一个的节日,像傣族更是把泼水节当作新年。很多以傣族和德昂族为代表的亚洲民族会各自热烈的庆祝泼水节,这些民族的人们都要用干净的水相互泼洒,这也寓意着洗去过去一年的各种不顺利,迎接崭新的、顺利的一年。那么,同样是泼水节,缅甸和傣族又有什么差别呢?
不过,虽然因为文化的差异,让不同民族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泼水节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除旧迎新,这也是各个民族期盼的。